CN218376641U -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76641U
CN218376641U CN202222102519.3U CN202222102519U CN218376641U CN 218376641 U CN218376641 U CN 218376641U CN 202222102519 U CN202222102519 U CN 202222102519U CN 218376641 U CN218376641 U CN 2183766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control valve
inlet
chamber
coo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251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加春
张贵强
李菁
陈振南
韩艳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251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766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76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766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装置包括热室、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热室具有分隔开的第一腔和第二腔,热室上设有用于与电子泵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与发动机水套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用于与暖风芯体连通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与第一腔连通,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二腔连通,第一控制阀安装于热室的第一出口和/或第一入口处,第二控制阀安装于热室的第二出口和/或第二入口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管理装置使得车辆热管理系统具有零部件少、管路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管理系统的暖风回路包括以电加热模块作为热源的纯电循环和以发动机作为热源的发动机循环,其中,纯电循环和发动机循环分别通过电子泵和机械水泵作为动力源实现冷却液的驱动,纯电循环和发动机循环通过控制阀实现切换,此时的热管理系统需要两个动力泵,成本较高。但若只采用一个动力泵,则需要更多的管道和控制阀来实现纯电循环和发动机循环的切换,此时的热管理系统存在零部件多、管路复杂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热管理装置,该热管理装置使得车辆热管理系统具有零部件少、管路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又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包括热室、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热室具有分隔开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热室上设有用于与电子泵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与发动机水套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用于与暖风芯体连通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一出口和/或所述第一入口处,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出口和/或所述第二入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第一腔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可用于分别与电子泵的冷却液出口和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相连,以构成纯电循环中的部分流路,第二腔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可用于分别与发动机水套的冷却液出口和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相连,以构成发动机循环的部分流路。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可分别控制上述两个流路的通断,即可在一个电子泵作为动力源的基础上实现纯电循环和发动机循环的切换,由此降低了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成本。而且,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安装于热室上,由此热管理装置的集成度高,可以预先装配为一体,以作为一个零件完成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组装,由此使得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零部件少,管路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入口处,所述第三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出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散热器连通的第三出口,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和/或,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废气再循环装置和/或油冷器连通的第四出口,所述第四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室上设有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三出口处,所述第五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四出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油冷器连通的第五出口,所述第五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和/或,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发动机水套的水套盖连通的第三入口,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热管理装置、电子泵、发动机水套和暖风芯体,所述热管理装置为如上述的热管理装置;所述发动机水套的冷却液入口和所述第一入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发动机水套的冷却液出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只需一个电子泵,既可以通过第一腔来实现在纯电工况下对乘客舱的加热,也可以通过第二腔来实现发动机的热水在发动机工况下对乘客舱的加热。结合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在热室上的集成,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更高,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零部件少、管路简单,且制作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加热模块,以及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入口处,所述第三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出口处;
所述电加热模块串接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之间,和/或,所述电加热模块串接于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散热器和废气再循环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热室的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热室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腔的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所述第四控制阀连通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连通所述第四出口和所述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冷却液入口,所述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液化气体的膨胀水壶,所述废气再循环装置还具有放气口,所述膨胀水壶连接于所述放气口和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油冷器和涡轮增压器,所述油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入口均通过所述第五控制阀与所述第四出口连通,所述油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出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油冷器和涡轮增压器,所述热室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腔的第五出口和第六出口,所述油冷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第五出口连通,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第六出口连通,所述油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出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水套包括水套盖和水套体,所述水套盖的冷却液入口和所述水套体的冷却液入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热室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腔的第三入口,所述水套盖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三入口连通,所述水套体的冷却液出口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装置或车辆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和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发动机供暖和散热工况下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在纯电工况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发动机供暖工况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发动机散热工况下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发动机供暖和散热工况下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热管理装置;11、热室;111、第一腔;112、第二腔;12、第一控制阀;13、第二控制阀;14、第三控制阀;15、第四控制阀;16、第五控制阀;2、电子泵;3、发动机水套;31、水套盖;32、水套体;4、暖风芯体;5、废气再循环装置;6、电加热模块;7、散热器;8、油冷器;9、膨胀水壶;10、涡轮增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1包括热室11、第一控制阀12和第二控制阀13。热室11具有分隔开的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热室11上设有用于与电子泵2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与发动机水套3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用于与暖风芯体4连通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与第一腔111连通,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与第二腔112连通。第一控制阀12安装于热室11的第一出口和/或第一入口处,第二控制阀13安装于热室11的第二出口和/或第二入口处。
其中,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电子泵2和暖风芯体4相连通,以形成纯电循环,由此,在纯电工况下,通过经过第一腔111的冷却液实现对乘客舱的加热。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发动机水套3和暖风芯体4相连通,以形成发动机循环,由此在发动机工况下,通过经过第二腔112的冷却液实现对乘客舱的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1,第一腔111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可用于分别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出口和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相连,以构成纯电循环中的部分流路,第二腔112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可用于分别与发动机水套3的冷却液出口和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相连,以构成发动机循环的部分流路。第一控制阀12和第二控制阀13可分别控制上述两个流路的通断,即可在一个电子泵2作为动力源的基础上实现纯电循环和发动机循环的切换,由此降低了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成本。而且,第一控制阀12和第二控制阀13均安装于热室11上,由此热管理装置11的集成度高,可以预先装配为一体,以作为一个零件完成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组装,由此使得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零部件少,管路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装置1还包括第三控制阀14,第二控制阀13安装于热室11的第二入口处,第三控制阀14安装于热室11的第二出口处。
由此,第二控制阀13主要用于在发动机工况下实现发动机循环中流路的通断,在第二腔具有其余出口的情况下,第三控制阀13用于在发动机工况下实现其他流路(如通往散热器7的散热流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1还包括第四控制阀15,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三出口,第四控制阀15安装于热室11的第三出口处。
第三出口用于与散热器7的冷却液入口连通,在发动机工况下,可以通过散热器7实现对发动机水套3的散热,由此有效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将较热的冷却液经过暖风芯体4,进而避免对制冷造成影响。第四控制阀15控制第三出口的通断和流量调节,以灵活控制是否需要通过散热器7散热,保证发动机水套3处于设定温度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热管理装置1还包括第五控制阀16,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四出口,第五控制阀16安装于热室11的第四出口处。
第四出口用于与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冷却液入口连通,在发动机工况下,可以通过废气再循环装置5实现对发动机水套3的散热,同时,发动机水套3中的冷却液对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加热,结合第五控制阀16对第四开口的流量的调节,保证了对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出气温度的精准控制,由此既可以避免在低温环境下产生冷凝水,也可以在烟气温度过高时进行降温,扩大了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工作范围,降低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五出口。
第二腔112可以通过第五出口直接与油冷器8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由此在第二控制阀13打开时,油冷器8即可实现对发动机水套3的散热。
或者,油冷器8也可以通过第五控制阀16与第四开口连通,同样可实现对发动机水套3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三入口。
如在发动机水套3包括分离的水套盖31和水套体32时,水套盖31可以直接通过第三入口与第二腔112连通,进而水套盖31可以通过暖风芯体4、散热器7或油冷器8独立散热,实现对缸盖的冷却的同时,也使得缸体保持较高温度,以降低摩擦功。此时,发动机水套3的水套体32与第二出口连通。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热管理装置1、电子泵2、发动机水套3和暖风芯体4。热管理装置1为如上述的热管理装置1。发动机水套3的冷却液入口和第一入口均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出口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一出口与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二出口与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二入口与发动机水套3的冷却液出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只需一个电子泵2,既可以通过第一腔111来实现在纯电工况下对乘客舱的加热,也可以通过第二腔112来实现发动机的热水在发动机工况下对乘客舱的加热。结合第一控制阀12和第二控制阀13在热室11上的集成,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更高,车辆热管理系统的零部件少、管路简单,且制作成本低。
具体地,第一出口通过第一控制阀12与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二出口通过第三控制阀14与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二入口通过第二控制阀13与发动机水套3的冷却液出口连通,电加热模块6串接于第一控制阀12和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需要说明地,车辆热管理系统也为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其可以根据车辆发动机实际工作和试验情况,依据系统优化原则来制定智能化电控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如通过控制水泵转速、电控节温器阀门开度以及冷却风扇转速,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加热模块6,以及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14,第二控制阀13安装于热室11的第二入口处,第三控制阀14安装于热室11的所述第二出口处。
电加热模块6串接于第一出口和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之间,和/或,电加热模块6串接于第三控制阀14和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具体地,第一出口通过第一控制阀12与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二出口通过第三控制阀14与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二入口通过第二控制阀13与发动机水套3的冷却液出口连通,电加热模块6串接于第一控制阀12和暖风芯体4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电加热模块6位于第三控制阀14的下游,在发动机工况下,当发动机的热量对乘客舱的加热没有到达需求时,可以开启电加热模块6进一步补充热量,以保证车辆的供暖要求。
具体地,电加热模块6为电阻加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散热器7和废气再循环装置5,热管理装置1还包括安装于热室11的第四控制阀15和第五控制阀16,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第四控制阀15连通第三出口和散热器7的冷却液入口,散热器7的冷却液出口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五控制阀16连通第四出口和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冷却液入口,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冷却液出口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在发动机工况下,发动机水套3中冷却液进入废气再循环装置5,由此避免在低温环境下产生冷凝水,也可以在烟气温度过高时进行降温,扩大了废气再循环装置5的工作范围,降低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能耗。
此外,发动机水套3上设有温度传感器,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电子泵2、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3、第三控制阀14、第四控制阀15、第五控制阀16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3、第三控制阀14、第四控制阀15和第五控制阀16处于常关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3、第三控制阀14、第四控制阀15和第五控制阀16均为球阀。
由此,第一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13、第三控制阀14、第四控制阀15和第五控制阀16的体积小、重量轻,热管理装置1的整体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而且,球阀为电动球阀,球阀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开闭迅速,且能够调节冷却液在各管道中的流量,以实现对冷却液的精准分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液化气体的膨胀水壶9,废气再循环装置5还具有放气口,膨胀水壶9连接于放气口和电子泵2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通过膨胀水壶9对水蒸气进行液化冷却,从而将整个车辆热管理系统保持在合理的压强下,进一步提高车辆热管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油冷器8和涡轮增压器10,油冷器8和涡轮增压器10的冷却液入口均通过第五控制阀16与第四出口连通,油冷器8和涡轮增压器10的冷却液出口均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或者,如图1-图4所示,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油冷器8和涡轮增压器10,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五出口和第六出口,油冷器8的冷却液入口与第五出口连通,涡轮增压器10的冷却液入口与第六出口连通,油冷器8和涡轮增压器10的冷却液出口均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由此,在发动机工况下,发动机水套3可以与油冷器8和涡轮增压器10连通,以实现对油冷器8的升温或散热,以及实现对涡轮增压器10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发动机水套3包括水套盖31和水套体32,水套盖31的冷却液入口和水套体32的冷却液入口均与电子泵2的冷却液出口连通,热室11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第二腔112的第三入口,水套盖31的冷却液出口与的第三入口连通,水套体32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第二控制阀13与第二入口连通。
水套盖31中的冷却液实现对发动机的缸盖的散热,水套体32的冷却液实现对发动机的缸体的散热,发动机的缸盖温度较高,缸体则需要维持更高的温度来降低摩擦功。由此,水套盖31可直接与第二腔112连通,只需打开第三控制阀14、第四控制阀15和第五控制阀16即可实现对缸盖的散热,实现对缸盖的快速冷却。同时使第二控制阀13和第四控制阀15保持常闭,以保证缸体维持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1或车辆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1和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室,所述热室具有分隔开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热室上设有用于与电子泵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与发动机水套连通的第二入口,以及用于与暖风芯体连通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以及
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一出口和/或所述第一入口处,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出口和/或所述第二入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入口处,所述第三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出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散热器连通的第三出口,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和/或,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废气再循环装置和/或油冷器连通的第四出口,所述第四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室上设有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第四出口,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三出口处,所述第五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四出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油冷器连通的第五出口,所述第五出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和/或,所述热室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发动机水套的水套盖连通的第三入口,所述第三入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6.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以及
电子泵、发动机水套和暖风芯体,所述发动机水套的冷却液入口和所述第一入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发动机水套的冷却液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加热模块,以及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入口处,所述第三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热室的所述第二出口处;
所述电加热模块串接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之间,和/或,所述电加热模块串接于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散热器和废气再循环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热室的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热室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腔的第三出口和第四出口,所述第四控制阀连通所述第三出口和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入口,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五控制阀连通所述第四出口和所述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冷却液入口,所述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液化气体的膨胀水壶,所述废气再循环装置还具有放气口,所述膨胀水壶连接于所述放气口和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油冷器和涡轮增压器,所述油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入口均通过所述第五控制阀与所述第四出口连通,所述油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出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油冷器和涡轮增压器,所述热室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腔的第五出口和第六出口,所述油冷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第五出口连通,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入口与所述第六出口连通,所述油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出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入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水套包括水套盖和水套体,所述水套盖的冷却液入口和所述水套体的冷却液入口均与所述电子泵的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热室上还设有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二腔的第三入口,所述水套盖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的第三入口连通,所述水套体的冷却液出口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或如权利要求6-11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02222102519.3U 2022-08-10 2022-08-10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3766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2519.3U CN218376641U (zh) 2022-08-10 2022-08-10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2519.3U CN218376641U (zh) 2022-08-10 2022-08-10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76641U true CN218376641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64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2519.3U Active CN218376641U (zh) 2022-08-10 2022-08-10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766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7664A (zh)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9057937A (zh) 一种冷却液循环系统
CN206532846U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装置
CN113978274A (zh) 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2716879U (zh)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0273748A (zh) 车辆推进系统的热管理系统和方法
CN207864042U (zh)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以及发动机
CN112757869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212508518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12079449U (zh) 一种调温器总成、发动机及汽车
CN218376641U (zh)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4658533B (zh) 发动机中冷系统及车辆
CN111255595B (zh) 具有低压egr的发动机系统及车辆
CN109733182B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CN113733895B (zh) 混合动力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6002118U (zh) 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EP3218213A1 (en) Heat pump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215444214U (zh) 一种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376640U (zh) 热管理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0153191U (zh) 一种燃油车冷却系统
WO2022155847A1 (zh) 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647987U (zh) 燃料电池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5247592B (zh)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CN220687429U (zh) 基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通风管防结冰构造
EP4331875A1 (en)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