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0583U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反射式观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0583U
CN218350583U CN202222405154.1U CN202222405154U CN218350583U CN 218350583 U CN218350583 U CN 218350583U CN 202222405154 U CN202222405154 U CN 202222405154U CN 218350583 U CN218350583 U CN 218350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head
transverse
supporting part
connecting arm
transverse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051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美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4051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0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0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0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其中,反射式观测设备包括佩戴装置、横向连接臂、支架、物镜组和目镜组;佩戴装置包括额抵部、鼻托部、两个过渡部和两个挂耳部,额抵部具有朝后且用于抵接额头的额抵面,两挂耳部分别通过一过渡部连接于额抵部,额抵部的底壁面与两过渡部的前壁面之间形成眼部避空区,鼻托部固定连接于额抵部,且位于眼部避空区内;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支架对应眼部避空区设有观测窗口;物镜组可转动连接于支架的下端;目镜组连接于横向连接臂的前端,且位于物镜组的前方;目镜组用于将物镜组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观测窗口及眼部避空区。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佩戴更为舒适和便捷。

Description

反射式观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辅助观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长时间低头的场景,例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看书、写作、玩手机等,此类场景中由于不良的体位姿势,容易造成颈椎病和脊椎病等。尤其是儿童在发育阶段,长期不良的用眼姿势还容易造成近视等。
相关技术中有一种头戴式观测设备,包括反射镜组、头箍、定位带和配重块,通过头箍将反射镜组佩戴至用户眼睛前侧,定位带横跨连接头箍的前后两侧,在头箍的后侧设置配重块;在使用时,将头箍套设于用户头上,定位带由前至后贴合用户头顶,通过反射镜将位于眼睛下方的光线折射至眼睛内。如此,为了将反射镜稳定固定于用户头部,需要额外设置定位带、配重块等结构,使得整个设备重量大,对头部压力大,且整体佩戴繁琐,用户使用舒适度差,不利于长期佩戴。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旨在解决头戴式观测设备整体重量大、佩戴繁琐,用户使用舒适度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包括佩戴装置、横向连接臂、支架、物镜组和目镜组;
所述佩戴装置包括额抵部、鼻托部、两个过渡部和两个挂耳部,所述额抵部具有朝后且用于抵接额头的额抵面,两所述挂耳部分别通过一所述过渡部连接于额抵部,所述额抵部的底壁面与两所述过渡部的前壁面之间形成眼部避空区,所述鼻托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额抵部,且位于所述眼部避空区内;
所述横向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额抵部;
所述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支架对应所述眼部避空区设有观测窗口;
物镜组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观测窗口的下方;
目镜组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前端,且位于所述物镜组的前方;所述目镜组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所述观测窗口设置,以用于将所述物镜组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所述观测窗口及所述眼部避空区;其中,所述第一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额抵面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由中部向两所述挂耳部所在的两侧逐渐减小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由上至下且朝后倾斜设置,且所述额抵面与所述过渡部的内壁面弧形过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挂耳部可沿横向折叠地连接于所述过渡部的自由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鼻托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额抵面在所述第一横轴轴向上的中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物镜组包括朝前的凸面镜,所述目镜组包括朝后的凹面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纵向悬臂,所述纵向悬臂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物镜组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所述纵向悬臂的下端;两所述纵向悬臂之间形成所述观测窗口。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横轴的轴向上,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小于所述额抵部的宽度,且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小于两所述纵向悬臂之间的间距,所述目镜组在第一横轴的轴向上的中部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下壁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凸面镜的上边缘位于所述凹面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以使所述凸面镜和所述凹面镜在前后方向部分重叠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目镜组绕第二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底壁面,所述第二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通过调节物镜组的角度,可将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目标物的影像反射至目镜组,并通过该目镜组反射至支架的观测窗口,随后通过眼部避空区进入人眼。则用户通过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仅需平视前方,无需低头便可观测下方的目标物,进而可预防颈椎病和脊椎病等。且目标物影像经过物镜组和目镜组的多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则可有效拉大用户眼部观测目标物的距离,从而还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此外,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装置包括额抵部、鼻托部、两个过渡部和两个挂耳部,则在使用时,仅需将挂耳部挂接至用户耳朵,鼻托部架设于用户鼻梁,额抵部的额抵面抵接用户的额头,便可实现整个设备的有效支撑,无需额外设置定位带、配重块等结构,极大地简化了反射式观测设备的结构,有效减轻了整个设备的重量,在佩戴时将压力均匀分配至耳部、鼻梁和额头,从而使得该设备的佩戴更为舒适,更加适于长期佩戴。且整体佩戴方便快捷,易于操作,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反射式观测设备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反射式观测设备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反射式观测设备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840608750000031
Figure BDA000384060875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包括佩戴装置100、横向连接臂200、支架300、物镜组400和目镜组500。
佩戴装置100包括额抵部110、鼻托部130、两个过渡部120和两个挂耳部140,额抵部110具有朝后且用于抵接额头的额抵面111,两挂耳部140分别通过一过渡部120连接于额抵部110,额抵部110的底壁面与两过渡部120的前壁面之间形成眼部避空区150,鼻托部130固定连接于额抵部110,且位于眼部避空区150内;
横向连接臂20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横向连接臂200的后端固定连接于额抵部110。支架300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支架300对应眼部避空区150设有观测窗口310。物镜组400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支架300的下端,且位于观测窗口310的下方。
目镜组500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前端,且位于物镜组400的前方;目镜组500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观测窗口310设置,以用于将物镜组400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观测窗口310及眼部避空区150;其中,第一横轴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前后、上下方位均以用户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后的方位作为参考,即,前指的是用户的头部的前侧,后指的是用户的头部后侧,下指的是地面一侧。额抵部110的整体形状可以有很多,例如,额抵部110整体可以呈弧形条状结构,也可以呈板状结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额抵部110具有朝后且用于抵接额头的额抵面111,则该额抵面111具体可呈与额头相适配的凹弧面。当然,也不排除该额抵面111呈平面的实施例。鼻托部130可以固定连接于额抵面111,也可以连接于额抵部110除额抵面111外的其他位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鼻托部130具体包括两个呈夹角设置的鼻撑,在使用时,鼻托部130的两个鼻撑分别支撑于鼻梁的两侧。两个挂耳部140具体可参照眼镜镜腿设计,在此不做赘述。
两个过渡部120分别连接于额抵部110在横向上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人体的额头位于耳部的上方。额抵部110的额抵面111用于抵接于用户额头,挂耳部140用于挂接于用户的耳朵,过渡部120用于连接挂耳部140和额抵部110,则该过渡部120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等于额头至耳朵的距离。过渡部120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有很多,例如过渡部120可以为由前向后且向下倾斜的结构,该过渡部120也可以为上下延伸的竖直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使得额抵部110的底壁面与两过渡部120的前壁面之间形成眼部避空区150,鼻托部130位于眼部避空区150内。则在佩戴后,用户的眼部位于鼻托部130两侧,且可通过该眼部避空区150观测前方的目镜。在使用时,仅需将两个挂耳部140挂至用户的两个耳朵上,鼻托部130架设于用户鼻梁上,同时额抵部110的额抵面111抵接于用户额头,便可实现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该佩戴方便快捷。且通过设置额抵部110,使得横向连接臂200连接于额抵部110,目镜组500和目镜组500位于横向连接臂200的下方,在不影响用户观测的同时,充分利用额抵部110的额抵面111提供支撑。则佩戴装置100通过额抵面111、两个挂耳部140、鼻托部130形成四点支撑,均匀分散整个设备的压力,使得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更为舒适。
横向连接臂200沿前后方向延伸,则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前后方向相平行,该横向连接臂200也可以由后至前斜向上或斜向下延伸,只需使得横向连接臂200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可。横向连接臂200的后端固定连接于额抵部110,则横向连接臂200与额抵部11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支架300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则支架300与横向连接臂200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支架300对应眼镜设有观测窗口310,则支架300具体可以为框状结构。使得支架300设于横向连接臂200的下方,在支架300上开设观测窗口310,则横向连接臂200位于观测窗口310的上方,在用户通过观测窗口310观测目镜组500显示的物像时,横向连接臂200不会对用户的观测造成视线干扰。
物镜组400绕第一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300的下端,则具体可在物镜组400上设置转轴,在支架300的下端设置与转轴适配的轴孔,以实现物镜组400与支架300的下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横轴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相交,则为了便于观测,具体地,第一横轴的轴向可以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目镜组500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前端,则该目镜组500可以直接连接于横向连接部,也可以通过支臂间接连接于横向连接部。目镜组500与横向连接臂200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使用该反射式观测设备时,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例如躺卧、坐立等,目标物的位置会相对变化,通过使得物镜组400绕第一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300的下端,且位于观测窗口310的下方,则可通过调节物镜组400的反射角度,实现将目标物的影像清晰的反射至用户眼部,进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物镜组400具体可以包括反射镜、棱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镜组400用于将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的目标物影像反射至目镜组500。该目镜组500具体包括至少一个反射镜面,通过目镜组500的反射镜面将物镜组400反射的目标影像二次反射至观测窗口310,随后通过眼部避空区150进入后方的眼部。如此,用户通过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平视前方的观测窗口310,无需低头便可直接观测到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的目标物,可纠正身体姿势,进而可预防颈椎病和脊椎病等。此外,目标物影像经过物镜组400和目镜组500的多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则可有效拉大用户眼部观测目标物的距离,从而还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通过调节物镜组400的角度,可将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目标物的影像反射至目镜组500,并通过该目镜组500反射至支架300的观测窗口310,随后通过眼部避空区150进入人眼。则用户通过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仅需平视前方,无需低头便可观测下方的目标物,进而可预防颈椎病和脊椎病等。且目标物影像经过物镜组400和目镜组500的多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则可有效拉大用户眼部观测目标物的距离,从而还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此外,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装置100包括额抵部110、鼻托部130、两个过渡部120和两个挂耳部140,则在使用时,仅需将挂耳部140挂接至用户耳朵,鼻托部130架设于用户鼻梁,额抵部110的额抵面111抵接用户的额头,便可实现整个设备的有效支撑,无需额外设置定位带、配重块等结构,极大地简化了反射式观测设备的结构,有效减轻了整个设备的重量,在佩戴时将压力均匀分配至耳部、鼻梁和额头,从而使得该设备的佩戴更为舒适,更加适于长期佩戴。且整体佩戴方便快捷,易于操作,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额抵面111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由中部向两挂耳部140所在的两侧逐渐减小设置。即,额抵面111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由中部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设置。如此,使得额抵面111更加适配人体的额头,从而使得额抵面111与用户的额头的贴合效果更好,则额抵面111对整个设备的支撑效果更佳。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过渡部120由上至下且朝后倾斜设置,且额抵面111与过渡部120的内壁面弧形过渡。如此,使得过渡部120与额抵部110和挂耳部140之间的过渡更为平缓顺畅。可以理解的是,人体的额头和耳部之间为弧形过渡。使得额抵面111与过渡部120的内壁面弧形过渡,则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在使用时,额抵面111和过渡部120能够适应人体曲线,从而能够更好的贴合人体的皮肤。如此,该过渡部120也可提供支撑,使得整个设备的作用于用户头部的压力更为分散,进而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进一步地,过渡部120由前至后且向外倾斜设置。使得过渡部120能够更好的贴合用户的太阳穴,进一步提升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舒适度。可选地,两过渡部120与额抵部110一体成型设置。如此,可提高过渡部120与额抵部110的连接强度,且更加易于实现额抵面111与过渡部120的内壁面的弧形过渡。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挂耳部140可沿横向折叠地连接于过渡部120的自由端。具体地,两挂耳部140可相互靠近折叠。如此,挂耳部140可像眼镜的镜腿一样折叠,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收纳时的体积和占用空间更小,则更加便于收纳和携带。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1至图4,鼻托部130固定连接于额抵面111在第一横轴轴向上的中部。该鼻托部130具体可通过胶水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额抵面111。通过使得鼻托部130固定连接于额抵面111,在额抵面111与额头贴合的同时,该鼻托部130能够同时架设于鼻梁,从而更加方便用户佩戴。在其他实施例中,鼻托部130也可以固定连接于额抵部110的底壁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物镜组400包括朝前的凸面镜,目镜组500包括朝后的凹面镜。该凸面镜和凹面镜可以设计为整块的结构,也可以设计为两块分别对应用户左右眼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物镜组400和目镜组500还包括镜框,使得该凸面镜和凹面镜分别固定安装于镜框内,通过该镜框实现与支架300和横向连接臂200的固定连接。根据光学原理,凸面镜的反射镜面对反射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的反射镜面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该凸面镜、凹面镜的弧度和尺寸可根据不同年龄层用户的具体需求,例如矫正视力、放大、缩小影像等进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物镜组400包括朝前的凸面镜,则可扩大视野范围,同时可放大目标物影像。由于目镜组500位于物镜组400的前方,通过使得目镜组500包括朝后的凹面镜,则物镜组400的凸面镜反射的目标物影像朝前反射至目镜组500的凹面镜,随后通过该凹面镜汇聚成清晰的图像,使得目标物的影像朝后反射,并依次通过该观测窗口310和眼部避空区150进入用户眼部。如此,通过物镜组400的凹面镜与目镜组500的凸面镜的配合,在扩大视野的同时,实现将目标物的影像清晰的反射至用户眼部,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外,使得物镜组400设置凸面镜实现反射,相比于使得物镜组400通过棱镜或其他结构反射的方式,可有效减薄物镜组400的厚度和减轻其重量,且可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4,支架300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纵向悬臂320,纵向悬臂320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物镜组400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纵向悬臂320的下端;两纵向悬臂320之间形成观测窗口310。
在本实施例中,纵向悬臂320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纵向悬臂320的上端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也可以通过横向支撑臂间接连接于该横向连接臂200。两个纵向悬臂320之间的间距基本与凸面镜横向长度相一致。可以理解的是,物镜组400还可以包括镜框,使得该凸面镜固定安装于镜框内。则镜框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一纵向悬臂320的下端。可通过在镜框的两端设置转轴,在纵向悬臂320上设置与该转轴适配的轴孔,以实现物镜组400与两纵向悬臂320的转动连接,也可以在镜框的两端设置轴孔,在纵向悬臂320上设置与该轴孔适配的转轴,以实现两者的转动连接,在此均不做具体限定。使得两个纵向悬臂320之间形成观测窗口310,物镜组400上方无遮挡,则第一纵向悬臂320在连接物镜组400和横向连接臂200的同时,不会造成视线干扰,进而使得用户使用时的观感更佳。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第一横轴的轴向上,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小于额抵部110的宽度,且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小于两纵向悬臂320之间的间距,目镜组500在第一横轴的轴向上的中部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下壁面。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纵向悬臂320通过支撑臂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则该支撑臂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撑臂可以设置为一根,则使得该支撑臂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底壁面,且支撑臂的两端伸出横向连接臂200设置。如此,两个纵向悬臂320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臂伸出横向连接臂200的两端。当然,支撑臂也可以设置为两根,使得两个支撑臂分别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两侧,两个纵向悬臂320分别与一根支撑臂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支撑臂与纵向悬臂320之间可以分体成型,也可以一体成型。为了增大结构强度,保证安装精度,可选地,支撑臂与两纵向悬臂320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使得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小于额抵部110的宽度,且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小于两纵向悬臂320之间的间距。如此,仅设置一个横向连接臂200,便可实现支架300和目镜组500与额抵部200的固定连接,在保证稳定支撑的同时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可设置的更窄,从而更加有利于实现整个设备的轻便化和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横向连接臂200也可以包括两根或多根并排且间隔设置的连接臂,此时该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指的是多根连接臂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宽度。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5所示,凸面镜的上边缘位于凹面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以使凸面镜和凹面镜在前后方向部分重叠设置。如此,在凸面镜和凹面镜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小的情况下便能够实现将下方目标物的影像反射至眼部,使得整个设备的观看角度的可调范围更大。且使得整个设备的结构更为紧凑,整体更为轻巧便捷。
结合物镜组400包括朝前的凸面镜,目镜组500包括朝后的凹面镜,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3,目镜组500绕第二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底壁面,第二横轴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相交。则第二横轴具体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横轴与第二横轴相互平行设置。
为了便于用户调节,可通过在横向连接臂200上设置限位机构,以限制凹面镜的最大转动位置。如此,在使用时,仅需将凹面镜转动至极限位置,便可实现观测,防止用户过度调节凹面镜而无法清晰成像。通过使得凹面镜绕第二横轴可转动的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使得该凹面镜朝向横向连接臂200横向折叠,同时使得凸面镜朝向观测窗口310向上折叠。如此,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收纳时的体积更小,更加便于收纳和携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佩戴装置,所述佩戴装置包括额抵部、鼻托部、两个过渡部和两个挂耳部,所述额抵部具有朝后且用于抵接额头的额抵面,两所述挂耳部分别通过一所述过渡部连接于额抵部,所述额抵部的底壁面与两所述过渡部的前壁面之间形成眼部避空区,所述鼻托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额抵部,且位于所述眼部避空区内;
横向连接臂,所述横向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额抵部;
支架,所述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支架对应所述眼部避空区设有观测窗口;
物镜组,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观测窗口的下方;以及
目镜组,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前端,且位于所述物镜组的前方;所述目镜组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所述观测窗口设置,以用于将所述物镜组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所述观测窗口及所述眼部避空区;其中,所述第一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额抵面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由中部向两所述挂耳部所在的两侧逐渐减小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由上至下且朝后倾斜设置,且所述额抵面与所述过渡部的内壁面弧形过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部可沿横向折叠地连接于所述过渡部的自由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鼻托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额抵面在所述第一横轴轴向上的中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组包括朝前的凸面镜,所述目镜组包括朝后的凹面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纵向悬臂,所述纵向悬臂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物镜组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所述纵向悬臂的下端;两所述纵向悬臂之间形成所述观测窗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横轴的轴向上,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小于所述额抵部的宽度,且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小于两所述纵向悬臂之间的间距,所述目镜组在所述第一横轴的轴向上的中部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下壁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面镜的上边缘位于所述凹面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以使所述凸面镜和所述凹面镜在前后方向部分重叠设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组绕第二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底壁面,所述第二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CN202222405154.1U 2022-09-09 2022-09-09 反射式观测设备 Active CN218350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5154.1U CN218350583U (zh) 2022-09-09 2022-09-09 反射式观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5154.1U CN218350583U (zh) 2022-09-09 2022-09-09 反射式观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0583U true CN218350583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18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05154.1U Active CN218350583U (zh) 2022-09-09 2022-09-09 反射式观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0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8908B2 (en) Modular heads-up display system
US9239470B2 (en) Adjustable eyewear
US8976084B2 (en) Portable augmented-reality head-up display device
US20040113867A1 (en) Head-mountable display system
EP0116093A1 (en) Multiple focus spectacles frame
JP2009075195A (ja) 眼鏡型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付き眼鏡
JP3236793U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装着装置
US6280031B1 (en) Prismatic optical viewing glasses
CN218350583U (zh) 反射式观测设备
JP2002523002A (ja) 可撓性を有する表示モジュールの支持体を備えた頭部取付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1512557A (ja) 望遠眼鏡
CN218350582U (zh) 反射式观测设备
CN201184933Y (zh) 具有折视功能的眼部佩戴物
JP4626072B2 (ja) 映像観察装置
JPH09159965A (ja) 頭部装着型映像表示装置
JPH07159733A (ja) 遠近両用眼鏡
JP3603401B2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JP2022521301A (ja) コンパクト型拡張現実用光学装置
CN216210262U (zh) 一种全方位可调节式防近视阅读放大仪
CN218917827U (zh) 一种镜框及可后视眼镜
JP6276748B2 (ja) 遠近両用眼鏡状のフレーム
CN220399736U (zh) 增强现实眼镜和增强现实组合眼镜
JPH05191745A (ja) 眼鏡型映像表示装置
CN218350635U (zh) 反射式阅读设备
CN216927267U (zh) 头戴式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