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0582U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反射式观测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50582U CN218350582U CN202222399640.7U CN202222399640U CN218350582U CN 218350582 U CN218350582 U CN 218350582U CN 202222399640 U CN202222399640 U CN 202222399640U CN 218350582 U CN218350582 U CN 2183505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verse
- connecting arm
- bracket
- transverse connecting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sco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其中,反射式观测设备包括夹持装置、横向连接臂、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物镜组和目镜组;横向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横向连接臂的后端固定连接于夹持装置;第一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的前端;第二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且位于第一支架和夹持装置之间,第二支架对应眼睛设有观测窗口;物镜组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架的下端,且位于观测窗口的下方;目镜组连接于第一支架的下端,目镜组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观测窗口设置,以用于将物镜组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观测窗口;其中,第一横轴与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零部件少、重量轻、佩戴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辅助观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长时间低头的场景,例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看书、写作、玩手机等,此类场景中由于不良的体位姿势,容易造成颈椎病和脊椎病等。尤其是儿童在发育阶段,长期不良的用眼姿势还容易造成近视等。
相关技术中有一种头戴式观测设备,包括反射镜组、头箍、定位带和配重块,通过头箍将反射镜组佩戴至用户眼睛前侧,定位带横跨连接头箍的前后两侧,在头箍的后侧设置配重块;在使用时,将头箍套设于用户头上,定位带由前至后贴合用户头顶,通过反射镜将位于眼睛下方的光线折射至眼睛内。如此,为了将反射镜稳定固定于用户头部,需要额外设置定位带、配重块等结构,使得整个设备重量大,对头部压力大,且整体佩戴繁琐,用户使用舒适度差,不利于长期佩戴。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旨在解决头戴式观测设备整体重量大、佩戴繁琐,用户使用舒适度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包括夹持装置、横向连接臂、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物镜组和目镜组;
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于眼镜;
所述横向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夹持装置;
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前端;
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夹持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支架对应眼睛设有观测窗口;
物镜组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观测窗口的下方;
目镜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所述目镜组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所述观测窗口设置,以用于将所述物镜组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所述观测窗口;其中,所述所述第一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物镜组包括朝前的凸面镜,所述目镜组包括朝后的凹面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纵向悬臂,所述第一纵向悬臂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物镜组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的下端;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之间形成所述观测窗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横轴的轴向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臂的端部;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小于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支架的宽度小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夹持装置的宽度,以使所述夹持装置位于所述观测窗口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悬臂,所述第二纵向悬臂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目镜组在第二横轴上的中部连接于两所述第二纵向悬臂的下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凸面镜的上边缘位于所述凹面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以使所述凸面镜和所述凹面镜在前后方向部分重叠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面镜的上边缘平齐于所述夹持装置的下边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目镜组绕第二横轴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所述第二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目镜组沿所述第一横轴上的中部具有向下贯通的第一分隔间隙;所述物镜组沿所述第一横轴上的中部具有向下贯通的第二分隔间隙。
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通过调节物镜组的角度,可将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目标物的影像反射至目镜组,并通过该目镜组反射至第二支架的观测窗口,随后进入人眼。则用户通过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仅需平视前方,无需低头便可观测下方的目标物,进而可预防颈椎病和脊椎病等。且目标物影像经过物镜组和目镜组的多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则可有效拉大用户眼部观测目标物的距离,从而还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此外,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通过该夹持装置夹持于眼镜上,充分利用用户的眼镜实现装置的佩戴,极大地简化了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结构和佩戴步骤,降低了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的重量,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反射式观测设备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反射式观测设备的后视图;
图4为图1中反射式观测设备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另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夹持装置 | 400 | 第二支架 | 500 | 物镜组 |
200 | 横向连接臂 | 410 | 观测窗口 | 510 | 第二分隔间隙 |
300 | 第一支架 | 420 | 第一纵向悬臂 | 600 | 目镜组 |
310 | 第二纵向悬臂 | 430 | 支撑臂 | 610 | 第一分隔间隙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包括夹持装置100、横向连接臂200、第一支架300、第二支架400、物镜组500和目镜组600。
夹持装置100用于夹持于眼镜;横向连接臂20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横向连接臂200的后端固定连接于夹持装置100。第一支架300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前端。第二支架400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且位于第一支架300和夹持装置100之间,第二支架400对应眼睛设有观测窗口410。
物镜组500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架400的下端,且位于观测窗口410的下方。目镜组600连接于第一支架300的下端,目镜组600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观测窗口410设置,以用于将物镜组500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观测窗口410;其中,第一横轴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用于夹持于眼镜,则该夹持装置100可以设置为一个,具体可以夹持于眼镜的中部,该夹持装置100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夹持装置100分别夹持于两镜片或两个镜腿处。夹持装置100的结构可以有很多,例如夹持装置100具体可以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夹板及扭簧,扭簧的两扭臂分别抵接两夹板,使得两个夹板的下边缘中部镂空,以形成两支腿,从而减小夹持装置100的遮挡区域。当然,夹持装置100还可以由多根夹臂组成,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和设计夹持装置100的结构和形状,在此对夹持装置10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当夹持装置100夹持于眼镜时,应使得夹持装置100设置在眼睛的视线盲区,且使得夹持装置100的夹持臂设置的较细和较短,从而减小夹持装置100对视线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前后、上下方位均以用户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后的方位作为参考,即,前指的是用户的头部的前侧,后指的是用户的头部后侧,下指的是地面一侧。横向连接臂200沿前后方向延伸,则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前后方向相平行,也可以与前后方向呈不大于45度的夹角设置,只需使得横向连接臂200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可。横向连接臂200的后端固定连接于夹持装置100,则横向连接臂200与夹持装置1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第一支架300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前端,则第一支架300与横向连接臂200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同样地,第二支架400的上端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则第二支架400与横向连接臂200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转动连接。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具体可以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底壁面。第二支架400对应眼镜设有观测窗口410,则第二支架400具体可以为框状结构。第一支架300具体可以为杆状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支架300与横向连接臂200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第一支架300的长度不做具体限定,只需使得目镜组600能够将物镜组500的光线反射至观测窗口410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还可以为横向连接臂200的一部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使得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设于横向连接臂200的下方,在第二支架400上开设观测窗口410,则横向连接臂200位于观测窗口410的上方,在用户通过观测窗口410观测目镜显示的物像时,横向连接臂200不会对用户的观测造成视线干扰。
物镜组500绕第一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支架400的下端,则具体可在物镜组500上设置转轴,在第二支架400的下端设置与转轴适配的轴孔,以实现物镜组500与第二支架400的下端可转动连接。第一横轴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相交,则为了便于观测,具体地,第一横轴的轴向可以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目镜组600连接于第一支架300的下端,则目镜组600可以与第一支架30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支架300绕横轴可转动连接。使得第二支架400位于第一支架300与夹持装置100之间,物镜组500连接于第二支架400的下端,目镜组600连接于第一支架300的下端,则使得物镜组500位于目镜组600和夹持装置10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使用该反射式观测设备时,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例如躺卧、坐立等,目标物的位置会相对变化,通过使得物镜组500绕第一横轴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支架400的下端,则可通过调节物镜组500的反射角度,实现将目标物的影像清晰的反射至用户眼部,进而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物镜组500具体可以包括反射镜、棱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镜组500用于将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的目标物影像反射至目镜组600。该目镜组600具体包括至少一个反射镜面,通过目镜组600的反射镜面将物镜组500反射的目标影像二次反射至观测窗口410,随后进入观测窗口410后方的眼部。如此,用户通过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平视前方的观测窗口410,无需低头便可直接观测到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的目标物,可纠正身体姿势,进而可预防颈椎病和脊椎病等。此外,目标物影像经过物镜组500和目镜组600的多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则可有效拉大用户眼部观测目标物的距离,从而还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本实用新型反射式观测设备通过调节物镜组500的角度,可将反射式观测设备下方目标物的影像反射至目镜组600,并通过该目镜组600反射至第二支架400的观测窗口410,随后进入人眼。则用户通过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仅需平视前方,无需低头便可观测下方的目标物,进而可预防颈椎病和脊椎病等。且目标物影像经过物镜组500和目镜组600的多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则可有效拉大用户眼部观测目标物的距离,从而还可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此外,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通过该夹持装置100夹持于眼镜上,充分利用用户的眼镜实现装置的佩戴,极大地简化了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佩戴结构和佩戴步骤,降低了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的重量,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物镜组500包括朝前的凸面镜,目镜组600包括朝后的凹面镜。该凸面镜和凹面镜可以设计为整块的结构,也可以设计为两块分别对应用户左右眼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物镜组500和目镜组600还包括镜框,使得该凸面镜和凹面镜分别固定安装于镜框内,通过该镜框实现与第二支架400和第一支架300的固定连接。根据光学原理,凸面镜的反射镜面对反射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的反射镜面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该凸面镜、凹面镜的弧度和尺寸可根据不同年龄层用户的具体需求,例如矫正视力、放大、缩小影像等进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物镜组500包括朝前的凸面镜,则可扩大视野范围,同时可放大目标物影像。由于目镜组600位于物镜组500的前方,通过使得目镜组600包括朝后的凹面镜,则物镜组500的凸面镜反射的目标物影像朝前反射至目镜组600的凹面镜,随后通过该凹面镜汇聚成清晰的图像,使得目标物的影像朝后反射,并通过该观测窗口410进入用户眼部。如此,通过物镜组500的凹面镜与目镜组600的凸面镜的配合,在扩大视野的同时,实现将目标物的影像清晰的反射至用户眼部,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此外,使得物镜组500设置凸面镜实现反射,相比于使得物镜组500通过棱镜或其他结构反射的方式,可有效减薄物镜组500的厚度和减轻其重量,且可降低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第二支架400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纵向悬臂420,第一纵向悬臂420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物镜组500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第一纵向悬臂420的下端;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形成的观测窗口41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纵向悬臂420沿上下方向延伸,两个第一纵向悬臂420的上端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也可以通过横向支撑臂430间接连接于该横向连接臂200。两个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的间距基本与凸面镜横向长度相一致。可以理解的是,物镜组500还可以包括镜框,使得该凸面镜固定安装于镜框内。则镜框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一纵向悬臂420的下端。可通过在镜框的两端设置转轴,在第一纵向悬臂420上设置与该转轴适配的轴孔,以实现物镜组500与两第一纵向悬臂420的转动连接,也可以在镜框的两端设置轴孔,在第一纵向悬臂420上设置与该轴孔适配的转轴,以实现两者的转动连接,在此均不做具体限定。使得两个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形成观测窗口410,物镜组500上方无遮挡,则第一纵向悬臂420在连接物镜组500和横向连接臂200的同时,不会造成视线干扰,进而使得用户使用时的观感更佳。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至图3,第二支架400还包括沿第一横轴的轴向延伸的支撑臂430,支撑臂430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两第一纵向悬臂420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臂430的端部;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小于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的间距,第一支架300的宽度小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430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撑臂430可以设置为一根,则使得该支撑臂430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底壁面,且支撑臂430的两端伸出横向连接臂200设置。如此,两个第一纵向悬臂420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臂430伸出横向连接臂200的两端。当然,支撑臂430也可以设置为两根,使得两个支撑臂430分别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的两侧,两个第一纵向悬臂420分别与一根支撑臂43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支撑臂430与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可以分体成型,也可以一体成型。为了增大结构强度,保证安装精度,可选地,支撑臂430与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使得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小于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的间距,第一支架300的宽度小于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即,横向连接臂200大致位于观测窗口410上方的中部位置。如此,仅设置一个横向连接臂200,便可实现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与夹持装置100的固定连接,在保证稳定支撑的同时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可设置的更窄,从而更加有利于实现整个设备的轻便化和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横向连接臂200也可以包括两根或多根并排且间隔设置的连接臂,此时该横向连接臂200的宽度指的是多根连接臂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宽度。
进一步地,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的间距大于夹持装置100的宽度,以使夹持装置100位于观测窗口410内。如此,使得夹持装置100和横向连接臂200均大致位于观测窗口410在横向上的中部位置。相比于夹持装置100和横向连接臂200设置在额头两侧的方式,使得整个设备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小,整体更为轻巧和方便携带。为了提高用户的观测效果,还可使得目镜组600在横向上的长度与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的间距相一致。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300包括两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悬臂310,第二纵向悬臂310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横向连接臂200,目镜组600在第二横轴上的中部连接于两第二纵向悬臂310的下端。如此,使得第一支架300的两第二纵向悬臂310之间的间距远小于第二支架400的两第一纵向悬臂420之间的间距,则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的体积和占用空间更小。此时,通过使得第一支架300包括两相对的第二纵向悬臂310,通过该纵向悬臂连接目镜组600和横向连接臂200,如此,可使得凹面镜直接对应用户的眼部,相较于整块凹面镜直接连接横向连接臂200而言,可减小目镜组600的镜片尺寸,从而在不影响视觉效果的同时降低整个设备的成本。具体地,目镜组600还包括镜框,凹面镜固定安装于镜框内,镜框的上端中部设置连接凸耳,使得两第二纵向悬臂310连接于该连接凸耳。在目镜组600与第一支架300转动连接时,具体可在连接凸耳的两端设置转轴/轴孔,在两个第二纵向悬臂310的下端设置与转轴/轴孔相适配的轴孔/转轴。
结合物镜组500包括朝前的凸面镜,目镜组600包括朝后的凹面镜的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凸面镜的上边缘位于凹面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以使凸面镜和凹面镜在前后方向部分重叠设置。如此,在凸面镜和凹面镜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小的情况下便能够实现将下方目标物的影像反射至眼部,使得整个设备的观看角度的可调范围更大。且使得整个设备的结构更为紧凑,整体更为轻巧便捷。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至图5,凹面镜的上边缘平齐于夹持装置100的下边缘。如此,用户在佩戴该反射式观测设备时,夹持装置100不会遮挡凹面镜,使得用户通过观测窗口410直接观测凹面镜上的目的物影像的效果更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目镜组600绕第二横轴可转动的连接于第一支架300的下端,第二横轴与横向连接臂200的延伸方向相交。则第二横轴具体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横轴与第二横轴相互平行设置。
为了便于用户调节,可通过在第一支架300的下端设置限位机构,以限制凹面镜的最大转动位置。如此,在使用时,仅需将凹面镜转动至极限位置,便可实现观测,防止用户过度调节凹面镜而无法清晰成像。通过使得凹面镜绕第二横轴可转动的连接于第一支架300的下端,在不需要使用时,可使得该凹面镜朝向第一支架300向上折叠,同时使得凸面镜朝向观测窗口410向上折叠。如此,使得整个反射式观测设备收纳时的体积更小,更加便于收纳和携带。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目镜组600沿第一横轴上的中部具有向下贯通的第一分隔间隙610;物镜组500沿第一横轴上的中部具有向下贯通的第二分隔间隙510。具体而言,使得目镜组600的的凹面镜和物镜组500的凸面镜均包括相互分隔的左镜片和右镜片。如此,相比于目镜组600和物镜组500的镜面设置为一整块的结构而言,在不影响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目镜组600包括一整块的凹面镜,物镜组500包括一整块的凸面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于眼镜;
横向连接臂,所述横向连接臂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后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夹持装置;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前端;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夹持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支架对应眼睛设有观测窗口;
物镜组,绕第一横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观测窗口的下方;以及
目镜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所述目镜组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对应所述观测窗口设置,以用于将所述物镜组反射的光线二次反射至所述观测窗口;其中,所述第一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组包括朝前的凸面镜,所述目镜组包括朝后的凹面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纵向悬臂,所述第一纵向悬臂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物镜组在第一横轴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的下端;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之间形成所述观测窗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横轴的轴向延伸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臂的端部;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小于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支架的宽度小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一纵向悬臂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夹持装置的宽度,以使所述夹持装置位于所述观测窗口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悬臂,所述第二纵向悬臂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臂,所述目镜组在第二横轴上的中部连接于两所述第二纵向悬臂的下端。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面镜的上边缘位于所述凹面镜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以使所述凸面镜和所述凹面镜在前后方向部分重叠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镜的上边缘平齐于所述夹持装置的下边缘。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组绕第二横轴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所述第二横轴与所述横向连接臂的延伸方向相交。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式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组沿所述第一横轴上的中部具有向下贯通的第一分隔间隙;所述物镜组沿所述第一横轴上的中部具有向下贯通的第二分隔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99640.7U CN218350582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99640.7U CN218350582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50582U true CN218350582U (zh) | 2023-01-20 |
Family
ID=84917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99640.7U Active CN218350582U (zh) | 2022-09-09 | 2022-09-09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50582U (zh) |
-
2022
- 2022-09-09 CN CN202222399640.7U patent/CN21835058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76084B2 (en) | Portable augmented-reality head-up display device | |
US5986812A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US10088683B2 (en) | Head worn displaying device employing mobile phone | |
US6028709A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JP6023793B2 (ja) | 調節自在なアイウェア | |
WO2004017122A1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CN112236716B (zh) | 包括用于头戴式显示器的光导的光学设备 | |
EP0550581A1 (en) | Optical systems, telescopes and binoculars | |
JP2008026776A (ja) |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 | |
JP3496890B2 (ja) | 表示装置 | |
JP2009075195A (ja) | 眼鏡型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付き眼鏡 | |
CN108474962B (zh) | 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 | |
CN218350582U (zh)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
JP2011512557A (ja) | 望遠眼鏡 | |
CN218350583U (zh) | 反射式观测设备 | |
CN201184933Y (zh) | 具有折视功能的眼部佩戴物 | |
US11307421B2 (en) | Dual mode headset | |
JP4626072B2 (ja) | 映像観察装置 | |
JPH0531619Y2 (zh) | ||
JP3683338B2 (ja) | 頭部装着型画像表示装置 | |
JPH05191745A (ja) | 眼鏡型映像表示装置 | |
JP6276748B2 (ja) | 遠近両用眼鏡状のフレーム | |
CN220399736U (zh) | 增强现实眼镜和增强现实组合眼镜 | |
JPH0548991A (ja) | 眼鏡型映像表示装置 | |
CN218350635U (zh) | 反射式阅读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