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3627U - 电磁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电磁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33627U CN218333627U CN202221585687.6U CN202221585687U CN218333627U CN 218333627 U CN218333627 U CN 218333627U CN 202221585687 U CN202221585687 U CN 202221585687U CN 218333627 U CN218333627 U CN 2183336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ron core
- yoke
- bending
- armatur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机构,包括线圈、设置在线圈内的铁芯、外磁轭和内磁轭,内磁轭位于线圈和外磁轭之间,在内磁轭上设有永磁体,所述内磁轭在靠近铁芯的侧面设有向铁芯方向弯折的内折弯脚,所述内折弯脚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的避让槽,在所述铁芯的四周与内折弯脚之间形成第一气隙,通过在内磁轭的内折弯脚上设置用于避让铁芯的避让槽,使铁芯的四周形成与所述内磁轭接触的第一气隙,内磁轭外侧通过第一气隙形成新磁路,再通过永磁体吸引新磁路,不仅可以保证吸合和释放特性,而且不需要使用垫片,可以避免垫片造成的装配难度增加、尺寸难以控制和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机构。
背景技术
电磁机构作为一种驱动部件而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电器中,通常包括支架、运动件、静止件、线圈和弹性件,线圈能够在运动件与静止件之间形成电磁力,驱动运动件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力运动,线圈形成的电磁力消失后,运动件能够在弹性件的回复力驱动下反方向运动。
当直流电磁机构采用永磁体时,为了减少漏磁,通常会使用垫片在运动件与静止件之间形成气隙,以便实现可靠的吸合和释放特性,但由于垫片的厚度通常比较薄,不仅垫片本身容易出现变形,导致电磁机构的装配难度增加,而且垫片还具有尺寸难以控制和装配误差大的问题,进而影响电磁机构工作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使用垫片、精度要求低、吸合释放动作特性可靠的电磁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机构,包括线圈、设置在线圈内的铁芯、外磁轭和内磁轭,内磁轭位于线圈和外磁轭之间,在内磁轭上设有永磁体,所述内磁轭在靠近铁芯的侧面设有向铁芯方向弯折的内折弯脚,所述内折弯脚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的避让槽,在所述铁芯的四周与内折弯脚之间形成第一气隙。
优选的,所述铁芯的四周设有衬套,所述避让槽侧壁到铁芯的距离a大于所述衬套的厚度,所述衬套伸到所述第一气隙内并与所述避让槽侧壁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外磁轭设有向铁芯方向弯折的外折弯脚,所述外折弯脚与所述内折弯脚相对设置,在铁芯的轴向上外折弯脚与内折弯脚之间设有与所述铁芯连接的衔铁,所述内折弯脚到外磁轭的外折弯脚的距离D1减去衔铁的厚度D2,大于在铁芯的径向上所述避让槽侧壁到铁芯的距离a。
优选的,所述避让槽侧壁为弧面形状的避让面,避让面上各位置到所述铁芯对应表面的距离相等且均为a。
优选的,所述外磁轭包括侧板和外折弯脚,所述永磁体设置在侧板与内磁轭之间,在铁芯的轴向上,所述衔铁到外折弯脚的最远距离为b,所述衔铁到内折弯脚的最远距离为c,所述b=c>a。
优选的,在铁芯的轴向上,所述衔铁到所述侧板的最小距离为d,所述d>b=c;所述衔铁一端与所述外折弯脚接触的长度小于等于6mm。
优选的,所述永磁体在线圈通电时分别产生第一通电磁路、第二通电磁路和第三通电磁路;
所述第一通电磁路依次经过永磁体、外磁轭、铁芯、第一气隙和内磁轭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
所述第二通电磁路依次经过永磁体、外磁轭、衔铁、动铁芯和内磁轭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
所述第三通电磁路依次经过外磁轭、铁芯、衔铁和外磁轭。
优选的,所述铁芯远离第一气隙的一端设有第二导磁体,在第二导磁体与铁芯之间设有套筒。
优选的,包括两个外磁轭以及两个内磁轭,两个外磁轭相对设置,两个内磁轭相对设置位于两个外磁轭之间,所述外磁轭包括侧板,在侧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折弯脚和外折弯脚,所述永磁体设置在侧板与内磁轭之间,所述外折弯脚与内折弯脚相对设置,衔铁设置在所述外折弯脚与内折弯脚之间,衔铁一侧与铁芯一端连接,所述衔铁在远离铁芯的一侧设有隔板,隔板远离衔铁一侧设有托板,所述托板、隔板和衔铁通过螺钉或铆钉与所述铁芯连接。
优选的,线圈安装在线圈骨架上,所述线圈骨架包括圆筒以及分别一体成型在圆筒两端的底座和盖板,所述铁芯安装在所述圆筒内侧,所述线圈安装在圆筒外侧,并位于所述底座与盖板之间,所述底座分别设有内安装槽和外安装槽,内安装槽和外安装槽分别与所述内磁轭和外磁轭限位配合。
本发明创造的电磁机构,通过在内磁轭的内折弯脚上设置用于避让铁芯的避让槽,使铁芯的四周形成与所述内磁轭接触的第一气隙,内磁轭外侧通过第一气隙形成新磁路,再通过永磁体吸引新磁路,不仅可以保证吸合和释放特性,而且不需要使用垫片,可以避免垫片造成的装配难度增加、尺寸难以控制和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此外,第一气隙能够使主磁路不能从铁芯直接到内磁轭,而是必须通过衔铁,从而永磁体对衔铁产生向上的吸力,保证铁芯向上的力,保证复位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电磁机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创造内磁轭13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创造内磁轭13与铁芯16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创造电磁机构断电时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创造电磁机构通电时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创造外磁轭11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创造内磁轭1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创造电磁机构的另一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创造线圈骨架15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创造线圈骨架15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电磁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创造的电磁机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创造的电磁机构,包括线圈14、设置在线圈14内的铁芯16、外磁轭11和内磁轭13,内磁轭13位于线圈14和外磁轭11之间,在内磁轭13上设有永磁体12,所述内磁轭13在靠近铁芯16的侧面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内折弯脚131,所述内折弯脚13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16的避让槽132,在所述铁芯16的四周与避让槽132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00。
本发明创造的电磁机构,通过在内磁轭13的内折弯脚131上设置用于避让铁芯16的避让槽132,使铁芯16的四周避让槽132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00,内磁轭13外侧通过第一气隙100形成新磁路,再通过永磁体12吸引新磁路,不仅可以保证吸合和释放特性,而且不需要使用垫片,可以避免垫片造成的装配难度增加、尺寸难以控制和装配误差大的问题。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机构,包括两个外磁轭11以及两个内磁轭13,两个外磁轭11相对设置,两个内磁轭13相对设置位于两个外磁轭11之间,在两个内磁轭13上分别设有永磁体12,永磁体12位于外磁轭11和内磁轭13之间,在两个内磁轭13之间设有线圈14,在线圈14内侧设有铁芯16,所述两个内磁轭13在靠近铁芯16的侧面分别弯折设有内折弯脚131,内折弯脚131所在平面垂直于铁芯16轴向,所述内折弯脚13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16的避让槽132,在所述铁芯16的四周形成与所述内磁轭13接触的第一气隙100,所述避让槽132呈半圆形,两个内折弯脚131间隔设置,两个避让槽132形成环绕铁芯16一端表面的近似圆形孔,所述避让槽132侧壁为弧面形状的避让面。
如图1-3所述铁芯16的四周设有衬套8,所述避让槽132侧壁到铁芯16的距离a大于所述衬套8的厚度,所述衬套8能够伸到所述第一气隙100内并与所述避让槽132侧壁间隔设置。
如图3示,优选的,所述避让槽132设有弧面形状的避让面,避让面上各位置到所述铁芯16轴线的距离相等,即在内折弯脚131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避让面上各位置到铁芯16对应表面的距离相等且均为a。
进一步,所述外磁轭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设有与所述铁芯16连接的衔铁7。所述外磁轭11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外折弯脚111,所述外折弯脚111与所述内折弯脚131相对设置,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设有与所述铁芯16连接的衔铁7,在所述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设有第二气隙,在铁芯16的轴向上即铁芯16的运动方向上,所述内折弯脚131到外折弯脚111的距离为D1,D1减去衔铁7的厚度D2,大于在铁芯16的径向上所述避让槽132到铁芯16的距离a,即所述D1-D2>a。
由于电磁力的大小决定于衔铁7表面气隙处磁通密度的大小,方向指向气隙减小的方向,因此电磁力的方向指向产生最大电磁力的气隙减小的方向,第一气隙100能够使主磁路不能从铁芯16直接到内磁轭13,而是必须通过衔铁7,从而永磁体12对衔铁7产生向上的吸力,保证铁芯16向上的力,保证复位可靠。
具体的,所述外磁轭11包括侧板113,在侧板113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折弯脚112和外折弯脚111,两个内磁轭13设置在两个侧板113的内侧,两个侧板113与所述两个内磁轭13分别相对设置,所述永磁体12设置在侧板113与内磁轭13之间,所述外折弯脚111与所述两个内折弯脚131分别相对设置,所述衔铁7设置在所述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内折弯脚131到外折弯脚111的距离即为D1;
所述第二气隙包括分别位于衔铁7两侧的上气隙和下气隙,即在铁芯16的轴向上,上气隙位于衔铁7与内折弯脚131之间,下气隙位于衔铁7与外磁轭11的外折弯脚111之间,上气隙和下气隙的大小随衔铁7运动而改变,衔铁7与内折弯脚131接触时为衔铁7到外折弯脚111的最远距离,衔铁7到外折弯脚111的最远距离为b,衔铁7与外折弯脚111接触时为衔铁7到内折弯脚131的最远距离,衔铁7到内折弯脚131的最远距离为c,所述b=c>a。
产品吸合过程中线圈14产生的磁力向下,开始时永磁体12产生的力是保持在断开状态,随着线圈14吸力的增加和向下行程的变化,气隙相应变化,磁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气隙减小的方向,达到气隙的平衡点后永磁体12的磁力将发生改变,到达闭合状态时线圈14与永磁体12共同作用,保持在接通状态。
如图5所示,在铁芯16的径向上,所述衔铁7的两端到外磁轭11的两个侧板113的最小距离分别为d,所述d>b=c,所述衔铁7的侧面与外磁轭11的两个外折弯脚111接触的长度分别为e,即衔铁7任一端与外折弯脚111接触的长度为e,所述e≤6mm。
如图4所示,断电后线圈14没有电流,线圈14不产生磁力;铁芯16和衔铁7在弹簧1的反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衔铁7与内折弯脚131接触,此时只有永磁体12激励时的第一断电磁路101和第二断电磁路102:
第一断电磁路101依次经过永磁体12、外磁轭11、铁芯16、衔铁7和内磁轭13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12,第一断电磁路101为主磁通所流经的路径;
第二断电磁路102依次经过永磁体12、外磁轭11、第二气隙和内磁轭13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12,第二断电磁路102为漏磁通所流经的路径,相对主磁路磁力很小。
如图5所示,线圈14通电后,克服弹簧1的力和永磁体12产生的磁力,铁芯16和衔铁7向下运动,推向外磁轭11,在推向外磁轭11的过程中,气隙发生变化,向下的气隙由大变小,永磁体12的磁力方向指向气隙减小的方向,变成线圈14产生的吸力和永磁体12产生的共同作用,推压在外磁轭11上并保持,完成吸合。
如图5所示,产品吸合后线圈14持续通电,线圈14对衔铁7产生向下的磁力,压缩弹簧1,保持在通电吸合稳定状态;同时,永磁体12激励产生三条磁路,对衔铁7也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分担线圈14的力的作用,节省能量,所述三条磁路分别为第一通电磁路201、第二通电磁路202和第三通电磁路203;
所述第一通电磁路201依次经过永磁体12、外磁轭11、铁芯16、第一气隙100和内磁轭13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12;
所述第二通电磁路202依次经过永磁体12、外磁轭11、衔铁7、动铁芯16和内磁轭13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12;
所述第三通电磁路203依次经过外磁轭11、铁芯16、衔铁7和外磁轭11。
线圈14产生的主磁路如图5中第三通电磁路203,起到主导作用,第二通电磁路202为其漏磁通,与永磁体12产生的磁通通路相同,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不产生附加影响。所述永磁体12产生的磁路有效部分是磁路第二通电磁路202,其磁路将保持在闭合状态形成闭环,对吸合状态起动加强作用。
吸合后线圈14断电,弹簧1产生的力复位,克服永磁体12产生的力开始动作,复位过程中,永磁体12随着气隙的变化由阻力变成吸力,与弹簧1产生的力共同作用,使衔铁7顶向内磁轭13,产品释放。
如图1所示,所述衔铁7为平板形状,衔铁7通过螺钉3或铆钉与所述铁芯16连接,衔铁7不需要通过高温组装的方式与铁芯16连接,能够显著降低装配难度。
进一步,所述衔铁7在远离铁芯16的一侧设有隔板5,隔板5远离衔铁7一侧设有托板4,所述托板4、隔板5和衔铁7通过螺钉3或铆钉与所述铁芯16连接,所述螺钉3或铆钉依次穿过所述托板4、隔板5和衔铁7后与所述铁芯16连接,不仅具有装配方便的特点,而且隔板5可以调整弹簧1的力,托板4可作为机构的动力源。
如图1、8-10所示,线圈骨架15包括圆筒141以及分别一体成型在圆筒141两端的底座142和盖板143,在盖板143上设有第二弹簧17,所述铁芯16安装在所述圆筒141内侧,所述线圈14安装在圆筒141外侧,并位于所述底座142与盖板143之间,铁芯16能够在圆筒141内侧上下运动,本实施例的线圈骨架15不需要通过两个独立零件组装而成,使用更方便。
进一步,所述底座142分别设有内安装槽154和外安装槽155,内安装槽154和外安装槽155分别与所述内磁轭13和外磁轭11限位配合,底座142通过内安装槽154和外安装槽155安装内磁轭13和外磁轭11,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
如图1-7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磁机构包括铁芯16、供设置铁芯16并对铁芯16实施限定的线圈骨架15、绕制在线圈骨架15上的线圈14、支持线圈骨架15的支架2,与铁芯16连接的衔铁7,设置在衔铁7与支架2之间的弹簧1,以及位置与衔铁7和铁芯16相对应的并且固定在线圈骨架15上的轭铁组件,弹簧1在线圈14处于失电状态下驱使衔铁7向上运动。
所述的轭铁组件包括以彼此面对面的状态对应于前述铁芯16的两侧的一对形状相同并且均呈C字形(也可以是U字形)的外磁轭11,在该一对外磁轭11的内侧各设置有一永磁体12和一对L型的内磁轭13,所述的一对外磁轭11之间形成工作空间,铁芯16、衔铁7、线圈14、永磁体12、内磁轭13设置在其包围的空腔内,永磁体12位于外磁轭11的腔壁偏下方位置与内磁轭13之间,由内磁轭13限位。
铁芯16安装在线圈骨架15中,下方与衔铁7连接,一般采用螺钉3连接,也可采用铆接等方式,所述衔铁7下方依次安装隔板5、托板4和隔板5,用螺钉3固定在铁芯16上,托板4可作为动力源,用于带动其它机构随铁芯16动作(图中未示出)。托板4头部大小及结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通过改变隔板5的数量调整厚度,进而用于调整螺钉3的反力、托板4上下移动的位置及行程。
衔铁7安装在一对外磁轭11的外折弯脚111和一对内磁轭13的内折弯脚131的之间,线圈14释放时在弹簧1和永磁体12的作用复位,与一对内磁轭13接触;线圈14吸合情况下,克服弹簧1的作用力,吸合在一对外磁轭11的上折弯脚112上,在线圈14吸力和永磁体12的作用力保持稳定。衔铁7与外磁轭11的接触的长度为e,e尺寸越小磁感应强度越大,吸持力越大,产品吸合越可靠。
铁芯16、衔铁7、一对内外磁轭11、一对内磁轭13均由导磁材料制成,也就是说采用导磁材料充当铁芯16、衔铁7、一对内外磁轭11、一对内磁轭13。在本实施例中,导磁材料为电工纯铁或铁,或者为钢,也可使用硅钢片。
所述的铁芯16的纵截面形状呈圆形或方形,铁芯16直接安装于绕好线圈14的线圈骨架15中。铁芯16包括下柱161、中柱162和上柱163,下柱161尺寸比中柱162小,外面安装衬套8,衬套8用塑料材料如PBT制作,用于改变磁导率,减少通过的磁力线数量。铁芯16上柱163用于连接在铁芯驱动下运动的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机构带动其它零件或触点动作,如类似接触器的触头支持,采用螺钉或卡槽卡口结构与铁心连接,铁心动作带动连接的零件动作,该零件带动其它零件运动或安装在其上的零件触点运动,实现运动功能或触点的接通分断,所述铁芯16上柱163一般中开有螺纹孔、V型或工字槽等结构,以方便连接安装,所述弹簧1的上端支承在衔铁7或衔铁7下方的隔板5上,下端支承在支架2上。所述支架2以卡扣的形式与线圈骨架15组装在一起,当然,采用螺钉3结构也是可行的;在外磁轭11与支架2之间放置一对缓冲件6,缓冲件6对支架2产生一个预压力,保证支架2位置的稳定性,保证弹簧1位置不变化,提高弹簧1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一对C型的外磁轭11,上方的上折弯脚112的长度大于下方的外折弯脚111长度,上折弯脚112和外折弯脚111分别安装到线圈骨架15对应的槽中,上折弯脚112设有凹形槽,与中柱162形状一致,尺寸与中柱162保持一个可靠运动的配合间隙,确保铁芯16的上下运动灵活可靠,下方外折弯脚111尺寸较小,与衔铁7在闭合状态下形成磁回路。
一对内磁轭13,此为与常规磁铁的最大区别,通过所述内折弯脚131构成新的磁路,在内折弯脚131上设有凹形的避让槽132,避让槽132上设有与下柱161形状相对应的避让面,形成距离恒为a的第一气隙100,在内磁轭13纵向平面冲压出凸台,上限位凸台135、下限位凸台133、左右限位凸台134,用于对永磁体12安装限位。
如图8示出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图6在图2基础上在铁芯16远离第一气隙100的一端增加了第二导磁体18,并在第二导磁体18与铁芯16之间设置套筒19,线圈骨架15结构、外磁轭11上方横向形状及结构相应调整,使得外磁轭11、导磁体18与铁芯16之间的气隙在保证运动灵活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小;导磁体18材料为磁性材料,采用导磁体加大了与铁芯16的纵向接触方向,提高了磁路的稳定性。
如图9-10所示,线圈骨架15中间为通孔151,铁芯16可在其中自由运动;线圈骨架15中间具为二段不同粗细,粗的部分内部可以容纳导磁体18;线圈骨架15在上下方设计有安装槽,以安装外磁轭11和磁轭13;线圈骨架15上方槽153安装外磁轭11上方的上折弯脚112,外安装槽155装外磁轭11下方的外折弯脚111,内安装槽154安装磁轭13的内折弯脚131,实现对磁轭的限位、定位和固定。下方156凸台用于安装在支架2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机构,包括线圈(14)、设置在线圈(14)内的铁芯(16)、外磁轭(11)和内磁轭(13),内磁轭(13)位于线圈(14)和外磁轭(11)之间,在内磁轭(13)上设有永磁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轭(13)在靠近铁芯(16)的侧面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内折弯脚(131),所述内折弯脚(13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16)的避让槽(132),在所述铁芯(16)的四周与内折弯脚(131)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16)的四周设有衬套(8),所述避让槽(132)侧壁到铁芯(16)的距离a大于所述衬套(8)的厚度,所述衬套(8)伸到所述第一气隙(100)内并与所述避让槽(132)侧壁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轭(11)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外折弯脚(111),所述外折弯脚(111)与所述内折弯脚(131)相对设置,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设有与所述铁芯(16)连接的衔铁(7),在铁芯(16)的轴向上所述内折弯脚(131)到外磁轭(11)的外折弯脚(111)的距离D1减去衔铁(7)的厚度D2,大于在铁芯(16)的径向上所述避让槽(132)侧壁到铁芯(16)的距离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132)侧壁为弧面形状的避让面,避让面上各位置到所述铁芯(16)对应表面的距离相等且均为a。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轭(11)包括侧板(113)和外折弯脚(111),所述永磁体(12)设置在侧板(113)与内磁轭(13)之间,在铁芯(16)的轴向上,所述衔铁(7)到外折弯脚(111)的最远距离为b,所述衔铁(7)到内折弯脚(131)的最远距离为c,所述b=c>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铁芯(16)的轴向上,所述衔铁(7)到所述侧板(113)的最小距离为d,所述d>b=c;所述衔铁(7)一端与所述外折弯脚(111)接触的长度小于等于6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12)在线圈(14)通电时分别产生第一通电磁路(201)、第二通电磁路(202)和第三通电磁路(203);
所述第一通电磁路(201)依次经过永磁体(12)、外磁轭(11)、铁芯(16)、第一气隙(100)和内磁轭(13)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12);
所述第二通电磁路(202)依次经过永磁体(12)、外磁轭(11)、衔铁(7)、动铁芯(16)和内磁轭(13)后重新回到所述永磁体(12);
所述第三通电磁路(203)依次经过外磁轭(11)、铁芯(16)、衔铁(7)和外磁轭(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16)远离第一气隙(100)的一端设有第二导磁体(18),在第二导磁体(18)与铁芯(16)之间设有套筒(1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外磁轭(11)以及两个内磁轭(13),两个外磁轭(11)相对设置,两个内磁轭(13)相对设置位于两个外磁轭(11)之间,所述外磁轭(11)包括侧板(113),在侧板(113)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折弯脚(112)和外折弯脚(111),所述永磁体(12)设置在侧板(113)与内磁轭(13)之间,所述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相对设置,衔铁(7)设置在所述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衔铁(7)一侧与铁芯(16)一端连接,所述衔铁(7)在远离铁芯(16)的一侧设有隔板(5),隔板(5)远离衔铁(7)一侧设有托板(4),所述托板(4)、隔板(5)和衔铁(7)通过螺钉(3)或铆钉与所述铁芯(16)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线圈(14)安装在线圈骨架(15)上,所述线圈骨架(15)包括圆筒(141)以及分别一体成型在圆筒(141)两端的底座(142)和盖板(143),所述铁芯(16)安装在所述圆筒(141)内侧,所述线圈(14)安装在圆筒(141)外侧,并位于所述底座(142)与盖板(143)之间,所述底座(142)分别设有内安装槽(154)和外安装槽(155),内安装槽(154)和外安装槽(155)分别与所述内磁轭(13)和外磁轭(11)限位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85687.6U CN218333627U (zh) | 2022-06-23 | 2022-06-23 | 电磁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85687.6U CN218333627U (zh) | 2022-06-23 | 2022-06-23 | 电磁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33627U true CN218333627U (zh) | 2023-01-17 |
Family
ID=84867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85687.6U Active CN218333627U (zh) | 2022-06-23 | 2022-06-23 | 电磁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3362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46667A1 (zh) * | 2022-06-23 | 2023-12-28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磁机构 |
-
2022
- 2022-06-23 CN CN202221585687.6U patent/CN21833362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46667A1 (zh) * | 2022-06-23 | 2023-12-28 |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磁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70125B2 (en) | Electromagnetic switch | |
US9324524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8830017B2 (en) | Mini high-power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 |
CN218333627U (zh) | 电磁机构 | |
US6204740B1 (en) | Coaxial relay | |
SU1039452A3 (ru) |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 | |
CN107978489B (zh) | 一种双线圈接触器及电路控制系统 | |
KR101513207B1 (ko) | 전자접촉기 | |
JP2010238366A (ja) | 電磁接触器 | |
US20160189899A1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JP2010062079A (ja) | 有極電磁石、電磁接触器、電磁開閉器、及び有極電磁石の製造方法 | |
JPH0758606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17316711A (zh) | 电磁机构 | |
US20030189474A1 (en) | DC electromagnet | |
JP2014112482A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09119292A (zh) | 直流接触器 | |
CN211182105U (zh) | 灭弧继电器 | |
RU2547445C2 (ru) | Магнитное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двухэлементными боковыми пластинами для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выключателя | |
JP2018107044A (ja) | 接点装置 | |
CN211529717U (zh) | 双向保持电磁铁 | |
JP5505211B2 (ja) | 有極電磁石及び電磁接触器 | |
JP2004139750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210120089U (zh) | 一种可断开闭合电路的电表连接结构及包含其的电能表 | |
CN218471854U (zh) | 继电器 | |
CN219457478U (zh) | 永磁式直流操作接触器电磁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Hu Jianguo Inventor after: Xiao Tifeng Inventor after: Li Shuai Inventor after: Yang Hui Inventor after: Xu Shengguo Inventor before: Hu Jianguo Inventor before: Yang Hui Inventor before: Li Shuai Inventor before: Xu Shengg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