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1787U -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1787U
CN218331787U CN202222174513.7U CN202222174513U CN218331787U CN 218331787 U CN218331787 U CN 218331787U CN 202222174513 U CN202222174513 U CN 202222174513U CN 218331787 U CN218331787 U CN 218331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ap
symmetrical electrode
baffl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745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rnex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745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31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1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1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包括底座和盖合在底座上的盖帽,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导流体,底座和导流体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导流体与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绝缘结构将导流体和凹槽绝缘隔开,盖帽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孔洞,导流体的顶端从孔洞穿过盖帽伸出,盖帽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通过凹槽的槽底面与对称电极的底面电性接触导通,以及导流体的底面与对称电极的顶面电性接触导通,将对称电极的一极从底座的底面引出,另一极通过导流体从盖帽的顶部引出,外接测试电路,快速实现检测,整个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检测的准备工作量小,检测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称电极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在锂离子电池研发过程中的机理分析、材料评估以及体系验证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涌现,而对称电池测试就是材料评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将同极极片制作对称电池的方法有:人工处理极片焊接极耳,再手工叠片、人工热封铝塑膜,完成对称电池组装,再将组装后的对称电极接入检测电路,测试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过程通常是给对称电极的电化学系统施加一个频率不同的小振幅的交流信号,测量交流信号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此比值即为系统的阻抗)随正弦波频率的变化,或者是阻抗的相位角随频率的变化,进而分析电极性能。采用该方法手动叠片过程中对极片的损伤大,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导致手工叠放出来的对称电极一致性较差,对电池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大,且手动制作铝塑膜叠片对称电极的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测试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结构简单,固定效果好,操作方便,提升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包括底座和盖合在所述底座上的盖帽,所述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导流体,所述底座和所述导流体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导流体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所述绝缘结构将所述导流体和所述凹槽绝缘隔开,所述盖帽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孔洞,所述导流体的顶端从所述孔洞穿过所述盖帽伸出,所述盖帽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
在上述对称电极测试工装中,在凹槽的槽底面放置待测对称电极,通过所述凹槽的槽底面与所述对称电极的底面电性接触导通,以及所述导流体的底面与所述对称电极的顶面电性接触导通,从而将对称电极的一极从底座的底面引出,另一极通过导流体从盖帽的顶部引出,外接测试电路,快速实现检测,而且整个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检测的准备工作量小,检测效率高;另外,通过底座和盖帽相互适配盖合形成外部的隔绝防护,保证检测时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并在凹槽内嵌放绝缘结构,配合导流体对待测的对称电极形成内部的密闭检测空间,保证检测过程的可靠进行,结构设计巧妙。
作为本实用新型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的改进,所述底座的主体呈圆柱形,所述盖帽的主体呈与所述底座相适配的瓶盖结构,所述盖帽可拆卸式盖合固定在所述底座外侧。
通过将底座和盖帽设计成圆柱形的盖合结构,使得盖帽对底座的包裹罩护效果更好,而且盖帽可拆卸式的固定,使得本工装可以重复循环使用,节约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绝缘结构的顶面高出所述底座的顶面高度。优选的,所述绝缘结构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通过将绝缘结构设计成高出凹槽的高度,在盖帽盖合固定后,盖帽将挤压绝缘结构,使绝缘结构被挤压变形,进而对导流体和凹槽壁之间间隙的密封效果更好,使检测时,对称电极以及它周围的电解液良好的密封在凹槽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的再一种改进,所述导流体的主体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导流体的顶端侧面上设置有坡面,使所述导流体的顶端呈锥形台状结构。通过锥台状的顶端,便于盖合盖帽的时候将导流体插入到孔洞内,具有导向作用,便于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孔洞呈锥形台孔结构,且在所述盖帽盖合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孔洞的内壁与所述坡面贴合,使得盖合盖帽后,导流体被盖帽向下挤压,紧密的与对称电极的顶面贴合导电。
综上所述,采用该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结构简单,检测操作快捷容易,无需人工复杂的检测准备工作,大大提高对称电极的检测效率,且可以循环重复使用,降低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的整体结构拆分图。
图2位本实用新型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的剖面图。
图3位本实用新型对称电极测试工装的盖帽结构图(不可见部分用虚线表示)。
图中,1、底座;11、凹槽;12、定位凸起;2、盖帽;21、孔洞;22、定位槽;3、对称电极;4、导流体;41、坡面;5、绝缘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如图1和图2所示,该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包括底座1和盖合在底座1上的盖帽2,底座1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11,凹槽11的内部设置有导流体4,底座1和导流体4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导流体4与凹槽1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5,绝缘结构5将导流体4和凹槽11绝缘隔开,盖帽2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孔洞21,导流体4的顶端从孔洞21穿过盖帽2伸出,盖帽2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
使用时,先在凹槽11内制作对称电极3:首先将待测极片单面擦拭完全露出金属箔材,冲出一定半径的小圆形状,半径不超过凹槽11的内径;再放入凹槽11的槽底面上,使箔材面与底座1电性导通,滴加电解液,轻轻挤压出气泡;然后将隔膜裁片平铺于到凹槽11内的极片之上,滴加电解液,轻轻挤压出气泡;最后将另一同极极片同样处理,对准隔膜平铺上,挤压气泡,三者位于同心圆处。制作对称电极3完成后,将绝缘结构5轻放置于凹槽11内的对称电极3之上,使其中空处对准待测对称极片3,再将导流体4放置于绝缘结构5中空处,轻轻按压,最后将盖帽2盖于底座1上,完成放入该工装,通过将导流体4的顶端和底座1的底面分别接入检测电路,即可开始检测。该工装辅助制造对称电极3,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对称电极3的制造质量,而且制造完成后直接进行检测,大大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可选的,底座1的主体呈圆柱形,盖帽2的主体呈与底座1相适配的瓶盖结构,盖帽2可拆卸式盖合固定在底座1外侧,使得本工装可以重复循环使用,节约检测成本。
如图1和图3所示,底座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盖帽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2对应适配的定位槽22,定位槽22为从盖帽2的底面向上开槽一定距离后向一侧延伸形成。底座1上对称设左右有两个圆柱状的定位凸起12,盖帽2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槽22,盖合的时候,先对齐定位凸起12和定位槽22,向下移动盖帽2,然后旋转盖帽2,使盖帽2在底座1上上下限位固定。
可选的,绝缘结构5的顶面高出底座1的顶面高度。绝缘结构5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绝缘结构5呈环柱状结构,孔洞21位于盖帽2的中心区域。凹槽11的内径与绝缘结构5的外径需要一定的间隙,便于取放,因此将绝缘结构5设计成由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并高出凹槽11,在盖帽2盖合的时候,进行挤压绝缘结构5,使其变形,绝缘的同时提供较好的密封性。
如图1-3所示,导流体4的主体呈圆柱状结构,导流体4的顶端侧面上设置有坡面41,使导流体4的顶端呈锥形台状结构。孔洞21呈锥形台孔结构,且在盖帽2盖合固定在底座1上时,孔洞21的内壁与坡面41贴合。
导流体4具有锥台状的顶端,便于盖合盖帽2的时候将导流体4插入到孔洞21内,具有导向作用,而且盖合盖帽2后,导流体4被盖帽2向下挤压,紧密的与对称电极的顶面贴合导电,导通效果佳,检测结果可靠。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实用新型后依然可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种种变更、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变更、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发明待批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盖合在所述底座(1)上的盖帽(2),所述底座(1)的顶面上设置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的内部设置有导流体(4),所述底座(1)和所述导流体(4)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导流体(4)与所述凹槽(1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5),所述绝缘结构(5)将所述导流体(4)和所述凹槽(11)绝缘隔开,所述盖帽(2)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孔洞(21),所述导流体(4)的顶端从所述孔洞(21)穿过所述盖帽(2)伸出,所述盖帽(2)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主体呈圆柱形,所述盖帽(2)的主体呈与所述底座(1)相适配的瓶盖结构,所述盖帽(2)可拆卸式盖合固定在所述底座(1)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所述盖帽(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12)对应适配的定位槽(22),所述定位槽(22)为从所述盖帽(2)的底面向上开槽一定距离后向一侧延伸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结构(5)的顶面高出所述底座(1)的顶面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结构(5)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结构(5)呈环柱状结构,所述孔洞(21)位于所述盖帽(2)的中心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4)的主体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导流体(4)的顶端侧面上设置有坡面(41),使所述导流体(4)的顶端呈锥形台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21)呈锥形台孔结构,且在所述盖帽(2)盖合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时,所述孔洞(21)的内壁与所述坡面(41)贴合。
CN202222174513.7U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Active CN218331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4513.7U CN218331787U (zh)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4513.7U CN218331787U (zh)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1787U true CN218331787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83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74513.7U Active CN218331787U (zh) 2022-08-18 2022-08-18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31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37828U (zh) 锂离子电池检测用装置
CN107102041B (zh) 一种用于原位锂电池电化学测试的叠压式三电极电解槽
CN105044405A (zh) 一种自动找正探针组件
CN218331787U (zh) 一种对称电极测试工装
CN109752657A (zh) 核磁共振原位电池测试附件及其测试方法
CN10947042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密封性检测装置
CN102937615B (zh) 一种检测锂离子电池壳体稳定性的方法
US20170335269A1 (en) A Shock Tube and Cell Electroporation Device with the Shock Tube
CN207215965U (zh) 测试软包锂电池边电压的装置
CN209927765U (zh) 电解质膜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装置及电化学测试系统
CN113009364A (zh) 一种测失效电池交流阻抗方法
CN218974484U (zh) 一种电缆薄片样本水树老化装置
CN209927902U (zh) 一种方形铝壳电芯顶盖检测夹具
CN207601237U (zh) 两用式电工薄膜耐压测试仪
CN214848740U (zh)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三电极电池
CN206892189U (zh) 一种测试固体电解质电导率的夹持装置
CN208795688U (zh) 电解质膜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装置及电化学测试系统
CN211718476U (zh) 固态电池快速测量装置
CN112051308B (zh) 一种固体/液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测量夹具及测量方法
CN215598621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顶盖漏液检测装置
CN109959823B (zh) 一种高精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嵌锂阻抗大小的测量夹具与方法
CN209198495U (zh) 一种动力电池软包测试夹具
CN210403522U (zh) 一种可检测内部温度的铝电解电容器
CN201122617Y (zh) 一种电池夹具
CN113376489A (zh) 一种绝缘线耐压测试方法及其测试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