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5364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5364U
CN218325364U CN202220756144.XU CN202220756144U CN218325364U CN 218325364 U CN218325364 U CN 218325364U CN 202220756144 U CN202220756144 U CN 202220756144U CN 218325364 U CN218325364 U CN 218325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fan
air
cavity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561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文杰
吕帅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mart Fro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mart Fro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mart Fro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mart Fro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561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5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5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53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设有过风腔,风道组件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分别与过风腔连通;底座组件,底座组件设有安装腔,底座组件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安装口,第二进风口和安装口与安装腔连通;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上,风机组件至少部分位于,风机组件设有增压腔,风机组件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三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与增压腔连通,风机组件用于将第三进风口处的空气增压后由第二出风口输出,风机组件的第二出风口经安装口后与第一进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风扇结构简单、稳定、送风效率高、噪音小、制造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无叶风扇是指一种通过将风叶隐藏设置在机体内,外表上观察无可见风叶的风扇,相较于传统风扇其造型美观,出风更柔和舒适,使用更安全,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塔式无叶风扇,其机身送风口位于机身中间,与其连接的风管处于产品整体中部的位置以确保产品整体重心居中。由此产品可使用的内部风机种类单一,外形、结构受限,导致成本较高,其核心风机所用技术专一而缺乏通用性;且产品整体外观受限缺乏新颖美化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送风效率高、噪音小的风扇。
一种风扇,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有过风腔,所述风道组件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过风腔连通;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有安装腔,所述底座组件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安装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安装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风机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风机组件设有增压腔,所述风机组件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增压腔连通,所述风机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三进风口处的空气增压后由所述第二出风口输出,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第二出风口经所述安装口后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本申请公开的风扇,风机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安装腔内,且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与安装腔连通的风道组件的过风腔将风从第一出风口送出。风机组件内设置有增压腔,空气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从底座组件的第二进风口进入到安装腔内,随后从风机组件的第三进风口进入风机组件内,在进风组件增压腔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流后,气流从风机组件上的第二出风口输出至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气流继续经过第二出风口后进入至风道组件的过风腔,然后经风道组件上的第一出风口排出。上述的风扇中,进风位置与出风位置可以不处于同一平面位置,降低了风机组件结构与位置布局的局限性,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且通过上述的风机组件设置增压腔,可以增强送风量,扩大送风面积和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沿着远离所述底座组件的方向延伸,所述过风腔沿着所述风道组件的长度方向设置。
上述的风扇中,风道组件沿远离底座组件方向延伸从而使过风腔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过风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风腔沿着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降低。
上述的风扇中,过风腔横截面的面积从靠近底座组件一侧向远离底座组件一侧逐渐减少,从而使过风腔内的风力压强能够保持较一致的输出水平,并使远离第一进风口位置处的过风腔仍能保证较大的风量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座组件的顶面的夹角为锐角。此时风扇的重心后移,在底座组件较小尺寸的范围内,可以保持风扇的稳定性,能够节省空间,节约生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多个出风口,所述多个出风口沿着所述风道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在第一出风口设置多个沿过风腔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出风口,有利于扩大出风面积,提高出风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风道组件多个位置出风的均匀性,防止出风受阻而导致风道组件晃动,提高风扇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口位于所述底座组件侧部。
通过将安装口设置于底座组件的侧部,便于将蜗壳式离心风机作为风机组件直接放置在底座组件的安装腔内使用,无需对蜗壳式离心风机的外部结构进行调整,方便制造,有利于节约成本。此外,由此无需对风机的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出风效率没有受到破坏,有利于维持风机的出风效率,减少噪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的侧部。
上述的风扇将风道组件与安装口对接从而使风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侧部,从而有利于改善风扇结构的复杂性,并且可以避免将风机设置在中部位置时主机外形需要增大空间并从而产生浪费的问题,因此上述结构还可以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组件和导风组件,所述风道壳体组件设有所述过风腔,所述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组件上,所述导风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组件将所述第一出风口分隔形成所述多个出风口。
通过设置导风组件,有利于将过风道组件上第一出风口分隔形成多个出风口,有利于风量的均匀送出,有利于扩大送风面积,提高送风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导风件,所述多个导风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组件上,所述多个导风件沿着所述风道组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导风件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限定了:多个导风件间隔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且通过相邻两个导风件形成出风口,可以通过导风片分别调整出风角度,提高风扇出风的灵活性和舒适性。同时,导风片还可以起到导风降噪的作用。此外,通过在风道壳体组件上设置的多个导风件,可以加强风道壳体组件的结构强度,提高风扇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沿着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所述A为5°至10°。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限定了:导风件在风道壳体组件上沿一定的夹角设置,有利于改变出风的方向,提高风扇出风的灵活性。
可选地,所述A为5°、A为6°、A为7°、A为8°、A为9°、A为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风件的其中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所述B为35°~50°。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地,导风件的弯折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的夹角,从而有利于减少出风口处的风阻,有利于降低出风噪音。
可选地,所述B为35°、B为37°、B为40°、B为43°、B为45°、B 为47°、B为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连接,所述上壳体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二腔体,所述下壳体上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组合形成所述过风腔。
上述的风道中风道壳体组件包括上、下壳体,上、下壳体连接并使上、下壳体内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形成过风腔。通过设置分段式的过风腔,有利于调节过风腔的大小面积,可以提高风扇风道组件装配的灵活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风道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一腔体的腔壁之间形成加压通道。
上述的上壳体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组成,可以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灵活性和便利性,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效率。且通过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设置第一导风板,可以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的过风腔加压,有利于提高过风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壳体包括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连接,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上述的下壳体由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拼接组成,可以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灵活性和便利性,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效率。且通过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设置第一导风板,可以对第三壳体或第四壳体内的过风腔加压,有利于提高过风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其中一个上设有限位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另一个上设有定位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定位部相适配。
上述的风扇中,上、下壳体通过限位部和定位部实现固定,有利于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形成稳定的过风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组件、外壳和盖板,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风道壳体组件外侧,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五出风口,所述第五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组件或所述外壳上,所述盖板位于风道壳体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
上述的风扇中,外壳套在风道壳体组件外,且盖板盖在风道壳体组件或外壳上,从而保护风道壳体组件,提高风扇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外壳可以对风道壳体组件起到防尘和遮挡异物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清洁性,有利于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组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风道壳体组件设有所述过风腔,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过风腔的内壁之间形成加压通道,所述加压通道沿着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减小。
上述的风扇中,通过壳体组件与第一导风板之间的配合形成加压通道,且加压通道为沿着远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减小,上述的加压通道设置结构简单,制造简便,成本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导风板本体和支撑板,所述导风板本体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组件上,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组件上,所述支撑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支撑板沿着所述风道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支撑板分别与所述风道壳体组件和所述导风板本体连接。
上述的风扇中,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板对多个导风板本体进行支撑,使导风板本体可以更灵活地进行角度调节,提高第一导风板使用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第一导风板的结构强度,提高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壳体组件、风叶电机和风轮,所述风机壳体组件设有所述增压腔,所述风机壳体组件上开设有所述第三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风叶电机设置在所述风机壳体组件上,所述风轮设置在所述风叶电机上,所述风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增压腔内。
上述的风扇,风机壳体组件设置有增压腔,风叶电机设置在风机壳体组件上,风叶电机上设有风轮,风轮位于增压腔内,风轮在风叶电机作用下转动从而产生涡轮增压效果。上述的风机组件结构简单、安全、噪音低、增压效果好,送风效率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风机壳体组件上,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风道组件连接。
上述的风扇,连接件设置在风机壳体组件上,且连接件与风道组件连接,从而使风机壳体与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更方便,提高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圈和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限位柱设置在所述连接圈上,所述风道组件上设有多个限位缺口,所述多个限位缺口与所述多个限位柱相适配。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地限定了,风道组件与连接件通过限位柱和限位缺口卡合装配,从而提高装配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壳体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壳体和第二风机壳体,所述第二风机壳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壳体连接,所述第二风机壳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壳体围合形成所述增压腔,所述第二风机壳体和/或所述第一风机壳体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
上述的风扇中,风机壳体组件由第一风机壳体和第二风机壳体组成,且第一风机壳体和第二风机壳体围合形成增压腔。上述的增压腔结构简单,方便制造,成本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风扇通过设置控制组件使风扇风量的调节和风扇送风角度调节更方便,使用便利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板和控制面板,所述底座组件上设有安装缺口,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控制面板盖设所述安装缺口,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控制面板相对设置。通过设置控制面板可以提高控制便利性。
可选地,还包括遮光罩,所述遮光罩设置在所述控制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壳体组件和底盖组件,所述底盖组件包括底盖和底盘,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底盖可以相对所述底盘转动,所述底座壳体组件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底座壳体组件和底盖组件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底座壳体组件上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安装口,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壳体组件和/或所述风机组件上。
上述风扇,底座组件由底座壳体组件和底盖组件形成。底座壳体组件与底盖组件围合形成安装腔,风机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安装腔内。底盖组件的底盖和底盘可以相对转动,且风道组件设置在底座壳体组件和/或风机组件上,从而使风道组件可以相对底座组件转动,并实现风扇送风面积的扩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驱动组件和反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反推组件的其中一个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反推组件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反推组件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驱动组件相对所述反推组件运动。
上述的风扇中,底盖和底盘的转动通过其中一个上设置驱动组件,另外一个上设置反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和反推组件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实现转动,从而实现送风面积的扩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驱动齿轮,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电机上,所述反推组件为齿条,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上述的风扇中,驱动组件为电机和驱动齿轮,且电机上设置驱动齿轮,反推组件为齿条。通过驱动组件上驱动齿轮的啮齿和齿条上啮齿的啮合实现相互作用力,并推动底盖与底盘之间相对转动。且通过齿轮件啮合实现转动与转动角度的固定,转动结构稳定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条为弧形,从而使底座实现并限定在一定角度的转动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轴承和摇头转轴,所述摇头转轴设置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摇头转轴上,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底盖连接。
上述的风扇通过设置包括轴承和摇头转轴的限位组件实现底座与底盖之间的转动和位置固定,结构简单,方便生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滚动组件,所述滚动组件位于所述底盖和所述底盘之间,所述底盖能够在所述底盖和所述底盘之间滚动。
上述的风扇通过在底盖与底盘之间设置滚动组件实现转动,转动摩擦力小,底盖与底盘之间的转动更顺畅,底座组件的平衡性和支撑力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多个限位槽沿着所述底座的周向设置,所述滚动组件包括多个滚珠,所述多个滚珠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限位槽处,所述底盖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着所述底盖的周向设置,所述导向槽的槽底与所述多个滚珠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相抵。
上述的风扇上,底座上设置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限位槽,且滚珠放置在限位槽内,底盖上设置与滚珠相抵接的导向槽,从而防止滚珠在底座底盖转动过程中移位,且使底座与底盖能延预设轨迹转动,提高底座组件转动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风扇产品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壳体和第二底座壳体,所述第一底座壳体和所述第二底座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壳体和所述第二底座壳体均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第一底座壳体、所述第二底座壳体和所述底盖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过滤组件盖设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处,所述过滤组件用于过滤流经的空气。
上述的风扇还包括过滤组件,从而使风扇的送风洁净度更高,卫生安全性能更优越。
可选地,过滤组件为活性炭过滤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上凹陷形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上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容置槽处,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处。
上述的底座组件上凹陷形成容置槽,且过滤组件设置在容置槽处,可以提高风扇整体结构的简洁性。通过盖板盖设容置槽,提高过滤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包括滤网本体、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滤网本体上设有第四进风口,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均设置在所述滤网本体上,所述底座组件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适配,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适配。
上述的风扇中,盖板上设置滤网本体,可以过滤较大颗粒状的杂质,有利于保护送风的质量,还能更好地保护风机组件,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风轮减震件,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风机组件连接,所述风轮减震件设置在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风轮减震件为柔性材料制成。
上述的风扇中,在风道组件和风机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用柔性材料制成的风轮减震件,可以有效降低风机组件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风机组件运行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还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扇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扇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风道组件,11风道壳体组件,111上壳体,1111第一壳体,1112第二壳体,112下壳体,1211第三壳体,1212第四壳体,12导风组件,13外壳,131 第五出风口,14盖板,15第一导风板,151导风板本体,152支撑板;
101过风腔,102第一进风口,103第一出风口;
2底座组件,21底座壳体组件,211第一底座壳体,212第二底座壳体,22 底盖组件,221底盖,222底盘,23驱动组件,231电机,232驱动齿轮,24反推组件,25限位组件,251轴承,252摇头转轴,26滚动组件,201安装腔,202 第二进风口,203安装口,204容置槽;
3风机组件,31风机壳体组件,311第一风机壳体,312第二风机壳体,32 风叶电机,33风轮,35连接件,351连接圈,352限位柱,301增压腔,302第三进风口,303第二出风口;
4控制组件,41控制板,42控制面板,43遮光罩;
5风轮减震件;
6过滤组件;
7盖板,71滤网本体,72第一限位件,73第二限位件,74第四进风口;
8装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扇。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扇,包括:风道组件1,风道组件1设有过风腔101,风道组件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103,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103分别与过风腔101连通;底座组件2,底座组件2设有安装腔201,底座组件2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202和安装口203,第二进风口202和安装口203与安装腔201连通;风机组件3,风机组件3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风机组件3至少部分位于,风机组件3设有增压腔301,风机组件3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302和第二出风口303,第三进风口302和第二出风口303 分别与增压腔301连通,风机组件3用于将第三进风口302处的空气增压后由第二出风口303输出,风机组件3的第二出风口303经安装口203后与第一进风口102连通。
本申请公开的风扇,风机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安装腔内,且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与安装腔连通的风道组件的过风腔将风从第一出风口送出。风机组件内设置有增压腔,空气在风机组件的作用下从底座组件的第二进风口进入到安装腔内,随后从风机组件的第三进风口进入风机组件内,在进风组件增压腔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流后,气流从风机组件上的第二出风口输出至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气流继续经过第二出风口后进入至风道组件的过风腔,然后经风道组件上的第一出风口排出。上述的风扇中,进风位置与出风位置可以不处于同一平面位置,降低了风机组件结构与位置布局的局限性,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且通过上述的风机组件设置增压腔,可以增强送风量,扩大送风面积和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风道组件1沿着远离底座组件2的方向延伸,过风腔101沿着风道组件1的长度方向设置。
上述的风扇中,风道组件沿远离底座组件方向延伸从而使过风腔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过风面积。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过风腔101沿着远离第一进风口 102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降低。
上述的风扇中,过风腔横截面的面积从靠近底座组件一侧向远离底座组件一侧逐渐减少,从而使过风腔内的风力压强能够保持较一致的输出水平,并使远离第一进风口位置处的过风腔仍能保证较大的风量输出。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的延伸方向与底座组件2的顶面的夹角为锐角。此时风扇的重心后移,在底座组件较小尺寸的范围内,可以保持风扇的稳定性,能够节省空间,节约生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3包括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沿着风道组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在第一出风口设置多个沿过风腔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出风口,有利于扩大出风面积,提高出风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风道组件多个位置出风的均匀性,防止出风受阻而导致风道组件晃动,提高风扇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口203位于底座组件2侧部。
通过将安装口设置于底座组件的侧部,便于将蜗壳式离心风机作为风机组件直接放置在底座组件的安装腔内使用,无需对蜗壳式离心风机的外部结构进行调整,方便制造,有利于节约成本。此外,由此无需对风机的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出风效率没有受到破坏,有利于维持风机的出风效率,减少噪音。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设置在底座组件2的侧部。
上述的风扇将风道组件与安装口对接从而使风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侧部,从而有利于改善风扇结构的复杂性,并且可以避免将风机设置在中部位置时主机外形需要增大空间并从而产生浪费的问题,因此上述结构还可以有利于节约成本。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包括风道壳体组件11和导风组件12,风道壳体组件11设有过风腔101,导风组件12设置在风道壳体组件11上,导风组件12至少部分位于过风腔101内,导风组件12位于第一出风口102处,导风组件12将第一出风口102分隔形成多个出风口。
通过设置导风组件,有利于将过风道组件上第一出风口分隔形成多个出风口,有利于风量的均匀送出,有利于扩大送风面积,提高送风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2包括多个导风件,多个导风件设置在风道壳体组件11上,多个导风件沿着风道组件1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两个相邻的导风件之间形成出风口。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限定了:多个导风件间隔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且通过相邻两个导风件形成出风口,可以通过导风片分别调整出风角度,提高风扇出风的灵活性和舒适性。同时,导风片还可以起到导风降噪的作用。此外,通过在风道壳体组件上设置的多个导风件,可以加强风道壳体组件的结构强度,提高风扇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沿着远离第一进风口102的方向,A为5°至10°。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限定了:导风件在风道壳体组件上沿一定的夹角设置,有利于改变出风的方向,提高风扇出风的灵活性。
可选地,A为5°、A为6°、A为7°、A为8°、A为9°、A为10°。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风件的其中部分的远离第一出风口103 的一侧形成弯折部,弯折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B,B为35°~50°。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地,导风件的弯折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的夹角,从而有利于减少出风口处的风阻,有利于降低出风噪音。
可选地,B为35°、B为37°、B为40°、B为43°、B为45°、B为47°、 B为50°。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壳体组件11包括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连接,上壳体111设有第一腔体,上壳体111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下壳体112设有第二腔体,下壳体112 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二开口,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组合形成过风腔。
上述的风道中风道壳体组件包括上、下壳体,上、下壳体连接并使上、下壳体内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形成过风腔。通过设置分段式的过风腔,有利于调节过风腔的大小面积,可以提高风扇风道组件装配的灵活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1包括第一壳体1111、第二壳体1112,第二壳体1112与第一壳体1111连接,第一壳体1111和第二壳体1112围合形成第一腔体,风道壳体组件11还包括第一导风板15,第一导风板15设置在第一壳体1111或第二壳体1112上,第一导风板15与第一腔体的腔壁之间形成加压通道。
上述的上壳体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组成,可以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灵活性和便利性,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效率。且通过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设置第一导风板,可以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的过风腔加压,有利于提高过风长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壳体112包括第三壳体1211和第四壳体1212,第三壳体1211和第四壳体1212连接,第三壳体1211和第四壳体1212围合形成第二腔体。
上述的下壳体由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拼接组成,可以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灵活性和便利性,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效率。且通过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设置第一导风板,可以对第三壳体或第四壳体内的过风腔加压,有利于提高过风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限位部,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的另一个上设有定位部,限位部和定位部相适配。
上述的风扇中,上、下壳体通过限位部和定位部实现固定,有利于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形成稳定的过风腔。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包括风道壳体组件11、外壳13和盖板14,外壳13套设在风道壳体组件11外侧,外壳13上设有第五出风口131,第五出风口131与第一出风口103相对设置,盖板14设置在风道壳体组件11 或外壳13上,盖板14位于风道壳体组件11远离第一出风口102的一侧。
上述的风扇中,外壳套在风道壳体组件外,且盖板盖在风道壳体组件或外壳上,从而保护风道壳体组件,提高风扇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外壳可以对风道壳体组件起到防尘和遮挡异物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风道壳体组件的清洁性,有利于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包括风道壳体组件11和第一导风板15,风道壳体组件11设有过风腔,第一导风板15设置在壳体组件11 上,第一导风板15位于过风腔内,第一导风板15与过风腔的内壁之间形成加压通道,加压通道沿着远离第一进风口102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减小。
上述的风扇中,通过壳体组件与第一导风板之间的配合形成加压通道,且加压通道为沿着远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减小,上述的加压通道设置结构简单,制造简便,成本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15包括导风板本体151和支撑板 152,导风板本体151设置在风道壳体组件11上,支撑板152设置在风道壳体组件11上,支撑板1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板152沿着风道壳体组件11 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板152分别与风道壳体组件11和导风板本体151 连接。
上述的风扇中,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板对第一导风板本体进行支撑,能够提高导风板本体的结构强度,提高结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包括风机壳体组件31、风叶电机 32和风轮33,风机壳体组件31设有增压腔301,风机壳体组件31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302和第二出风口303,风叶电机32设置在风机壳体组件31上,风轮 33设置在风叶电机32上,风轮33至少部分位于增压腔301内。
上述的风扇,风机壳体组件设置有增压腔,风叶电机设置在风机壳体组件上,风叶电机上设有风轮,风轮位于增压腔内,风轮在风叶电机作用下转动从而产生涡轮增压效果。上述的风机组件结构简单、安全、噪音低、增压效果好,送风效率高。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连接件35,连接件35设置在风机壳体组件31上,连接件35与风道组件1连接。
上述的风扇,连接件设置在风机壳体组件上,且连接件与风道组件连接,从而使风机壳体与风道壳体组件的装配更方便,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5包括连接圈351和限位柱352,限位柱3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柱352设置在连接圈351上,风道组件1 上设有多个限位缺口,多个限位缺口与多个限位柱352相适配。
上述的风扇进一步地限定了,风道组件与连接件通过限位柱和限位缺口卡合装配,从而提高装配的效率。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机壳体组件31包括第一风机壳体311 和第二风机壳体312,第二风机壳体312和第一风机壳体311连接,第二风机壳体312和第一风机壳体311围合形成增压腔301,第二风机壳体312和/或第一风机壳体311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302。
上述的风扇中,风机壳体组件由第一风机壳体和第二风机壳体组成,且第一风机壳体和第二风机壳体围合形成增压腔。上述的增压腔结构简单,方便制造,成本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控制组件3,控制组件3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控制组件3与风机组件3电连接。
风扇通过设置控制组件使风扇风量的调节和风扇送风角度调节更方便,使用便利性更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4包括控制板41和控制面板42,底座组件2上设有安装缺口,控制面板42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控制面板42盖设安装缺口,控制板41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控制板41与控制面板42相对设置。通过设置控制面板可以提高控制便利性。
可选地,还包括遮光罩43,遮光罩43设置在控制面板42。
如图1、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组件2包括底座壳体组件21 和底盖组件22,底盖组件22包括底盖221和底盘222,底盖221设置在底盘222 上,底盖221可以相对底盘222转动,底座壳体组件21设置在底盖221上,底座壳体组件21和底盖组件22围合形成安装腔201,底座壳体组件21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02和安装口203,风机组件3设置在底盖221上,风道组件1设置在底座壳体组件21和/或风机组件3上。
上述风扇,底座组件由底座壳体组件和底盖组件形成。底座壳体组件与底盖组件围合形成安装腔,风机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安装腔内。底盖组件的底盖和底盘可以相对转动,且风道组件设置在底座壳体组件和/或风机组件上,从而使风道组件可以相对底座组件转动,并实现风扇送风面积的扩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驱动组件23和反推组件24,驱动组件23和反推组件24的其中一个设置在底盖221上,驱动组件23和反推组件 24的另一个设置在底盘222上,驱动组件23能够对反推组件24施加作用力以使驱动组件23相对反推组件24运动。
上述的风扇中,底盖和底盘的转动通过其中一个上设置驱动组件,另外一个上设置反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和反推组件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实现转动,从而实现送风面积的扩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3包括电机231和驱动齿轮232,电机231设置在底盖221上,驱动齿轮232设置在电机231上,反推组件24为齿条,齿条设置在底盘222上,驱动齿轮232与齿条啮合。
上述的风扇中,驱动组件为电机和驱动齿轮,且电机上设置驱动齿轮,反推组件为齿条。通过驱动组件上驱动齿轮的啮齿和齿条上啮齿的啮合实现相互作用力,并推动底盖与底盘之间相对转动。且通过齿轮件啮合实现转动与转动角度的固定,转动结构稳定性更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齿条为弧形,从而使底座实现并限定在一定角度的转动调节。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限位组件25,限位组件25包括轴承251和摇头转轴252,摇头转轴252设置在底盘222上,轴承251套设在摇头转轴252上,轴承251的外圈与底盖221连接。
上述的风扇通过设置包括轴承和摇头转轴的限位组件实现底座与底盖之间的转动和位置固定,结构简单,方便生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滚动组件26,滚动组件26位于底盖221和底盘222之间,底盖221能够在底盖221和底盘222之间滚动。
上述的风扇通过在底盖与底盘之间设置滚动组件实现转动,转动摩擦力小,底盖与底盘之间的转动更顺畅,底座组件的平衡性和支撑力更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22上设有多个限位槽,多个限位槽沿着底座222的周向设置,滚动组件26包括多个滚珠,多个滚珠分别设置在多个限位槽处,底盖221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沿着底盖221的周向设置,导向槽的槽底与多个滚珠远离底座222的一侧相抵。
上述的风扇上,底座上设置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限位槽,且滚珠放置在限位槽内,底盖上设置与滚珠相抵接的导向槽,从而防止滚珠在底座底盖转动过程中移位,且使底座与底盖能延预设轨迹转动,提高底座组件转动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风扇产品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壳体组件21包括第一底座壳体211和第二底座壳体212,第一底座壳体211和第二底座壳体212连接,第一底座壳体 211和第二底座壳体212均设置在底盖221上,第一底座壳体211、第二底座壳体212和底盖221围合形成安装腔201。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过滤组件6,过滤组件6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过滤组件6盖设在第二进风口202处,过滤组件6用于过滤流经的空气。
上述的风扇还包括过滤组件,从而使风扇的送风洁净度更高,卫生安全性能更优越。
可选地,过滤组件为活性炭过滤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组件2上凹陷形成容置槽204,容置槽 204的槽底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02,还包括盖板7,盖板7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盖板7盖设在容置槽204处,过滤组件6位于容置槽204处。
上述的底座组件上凹陷形成容置槽,且过滤组件设置在容置槽处,可以提高风扇整体结构的简洁性。通过盖板盖设容置槽,提高过滤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板7包括滤网本体71、第一限位件72和第二限位件73,滤网本体71上设有第四进风口74,第一限位件72和第二限位件 73均设置在滤网本体71上,底座组件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限位件72与第一定位部相适配,第二限位件73与第二定位部相适配。
上述的风扇中,盖板上设置滤网本体,可以过滤较大颗粒状的杂质,有利于保护送风的质量,还能更好地保护风机组件,延长风扇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风轮减震件5,风道组件1和风机组件3连接,风轮减震件5设置在风道组件1和风机组件3之间,风轮减震件5 为柔性材料制成。
上述的风扇中,在风道组件和风机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用柔性材料制成的风轮减震件,可以有效降低风机组件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风机组件运行产生的噪音。
可选地,还包括装饰板8,装饰板8设置在底座组件2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组件(1),所述风道组件(1)设有过风腔(101),所述风道组件(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103),所述第一进风口(102)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分别与所述过风腔(101)连通;
底座组件(2),所述底座组件(2)设有安装腔(201),所述底座组件(2)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202)和安装口(203),所述第二进风口(202)和所述安装口(203)与所述安装腔(201)连通;
风机组件(3),所述风机组件(3)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2)上,所述风机组件(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201),所述风机组件(3)设有增压腔(301),所述风机组件(3)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302)和第二出风口(303),所述第三进风口(30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03)分别与所述增压腔(301)连通,所述风机组件(3)用于将所述第三进风口(302)处的空气增压后由所述第二出风口(303)输出,所述风机组件(3)的所述第二出风口(303)经所述安装口(203)后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0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1)沿着远离所述底座组件(2)的方向延伸,所述过风腔(101)沿着所述风道组件(1)的长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风腔(101)沿着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102)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步降低;和/或
所述风道组件(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座组件(2)的顶面的夹角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包括多个出风口,所述多个出风口沿着所述风道组件(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安装口(203)位于所述底座组件(2)侧部;和/或
所述风道组件(1)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2)的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风机壳体组件(31)、风叶电机(32)和风轮(33),所述风机壳体组件(31)设有所述增压腔(301),所述风机壳体组件(31)上开设有所述第三进风口(30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03),所述风叶电机(32)设置在所述风机壳体组件(31)上,所述风轮(33)设置在所述风叶电机(32)上,所述风轮(3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增压腔(30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35),所述连接件(35)设置在所述风机壳体组件(31)上,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风道组件(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5)包括连接圈(351)和限位柱(352),所述限位柱(35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限位柱(352)设置在所述连接圈(351)上,所述风道组件(1)上设有多个限位缺口,所述多个限位缺口与所述多个限位柱(352)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组件(31)包括第一风机壳体(311)和第二风机壳体(312),所述第二风机壳体(312)和所述第一风机壳体(311)连接,所述第二风机壳体(312)和所述第一风机壳体(311)围合形成所述增压腔(301),所述第二风机壳体(312)和/或所述第一风机壳体(311)上开设有第三进风口(302)。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组件(4),所述控制组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2)上,所述控制组件(4)与所述风机组件(3)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轮减震件(5),所述风道组件(1)和所述风机组件(3)连接,所述风轮减震件(5)设置在所述风道组件(1)和所述风机组件(3)之间,所述风轮减震件(5)为柔性材料制成;和/或
还包括过滤组件(6),所述过滤组件(6)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2)上,所述过滤组件(6)盖设在所述第二进风口(202)处,所述过滤组件(6)用于过滤流经的空气。
CN202220756144.XU 2022-04-02 2022-04-02 风扇 Active CN218325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6144.XU CN218325364U (zh) 2022-04-02 2022-04-02 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56144.XU CN218325364U (zh) 2022-04-02 2022-04-02 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5364U true CN218325364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56144.XU Active CN218325364U (zh) 2022-04-02 2022-04-02 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53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03800A (zh) * 2024-01-03 2024-03-15 东莞市净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摇头出风空气净化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03800A (zh) * 2024-01-03 2024-03-15 东莞市净诺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摇头出风空气净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44584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18325364U (zh) 风扇
CN102162473A (zh) 鼓风机
EP4130587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7795508B (zh) 一种排气扇
CN212511463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1368548U (zh) 吹风机
CN110657119A (zh) 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WO2023046145A1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68547U (zh) 吹风机
CN210320313U (zh) 一种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CN211950915U (zh) 小型吹风装置
CN217761394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105546650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18509739U (zh) 一种双风道降噪风机
CN219452435U (zh) 驱蚊户外风扇
CN214499523U (zh) 一种多风轮风扇
CN212132578U (zh) 集成灶
CN214945187U (zh) 一种串联式高压离心风机
CN220269626U (zh) 风道组件及净化器
CN112160926B (zh) 吊扇
CN211259069U (zh) 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CN211501078U (zh) 带双出风口的无叶风扇
CN210463491U (zh) 散风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