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5263U -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5263U
CN218325263U CN202123097718.1U CN202123097718U CN218325263U CN 218325263 U CN218325263 U CN 218325263U CN 202123097718 U CN202123097718 U CN 202123097718U CN 218325263 U CN218325263 U CN 2183252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ompressor
back pressure
passageway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977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伟晶
丁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den Huayu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977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52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52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52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压缩机背压结构包括外壳本体、静盘以及动盘,静盘设置在外壳本体内,静盘与外壳本体的一端形成排气腔,动盘设置在外壳本体内,动盘与外壳本体的另一端形成背压腔,静盘与动盘相互配合,静盘与动盘之间形成排气压缩腔,排气压缩腔与排气腔相通,静盘开设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与排气腔相通,动盘的底板开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背压腔相通,第二通道能够与第一通道相通。该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在工作中动盘无需与静盘反复脱离,既能够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又能够迅速对背压腔加压,保证排气压缩腔与背压腔压力平衡,而且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主要是通过动盘、静盘进行压缩空气。动盘在运动过程中会将冷媒气体在动盘、静盘之间进行压缩。该压缩气体会给动盘一个反向压力,迫使动盘与轴承座紧贴,进而导致动盘运动时摩擦力增大,功率升高,加快动盘的磨损。
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外接压力机的方式,即在动盘处外接一个提供正向压力的压力机,使得动盘两侧压力平衡;而这种方式安装繁琐,不利于装配,实用性较差。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背压机构将流入口开设在动盘齿端以使压缩腔与背压腔直接相通,但是背压机构的动盘和静盘在工作中为了保持压力平衡需要不断地进行动盘与静盘脱离及平稳,压力平衡过程中极易造成动盘与静盘脱离损坏,导致压力平衡的难度大幅提升。
因此,亟需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在工作中动盘无需与静盘反复脱离,既能够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又能够迅速对背压腔加压,保证排气压缩腔与背压腔压力平衡,而且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包括外壳本体、静盘以及动盘,所述静盘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静盘与所述外壳本体的一端形成排气腔,所述动盘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动盘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另一端形成背压腔,所述静盘与所述动盘相互配合,所述静盘与所述动盘之间形成排气压缩腔,所述排气压缩腔与所述排气腔相通,所述静盘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排气腔相通,所述动盘的底板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背压腔相通,所述第二通道能够与所述第一通道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开设在所述静盘的底板,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排气腔相通,所述第一流道能够与第二通道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开设在所述静盘的底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排气腔相通,所述第三流道开设在所述静盘的齿端,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通,所述第三流道能够与所述第二通道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流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轴线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静盘与所述外壳本体的一端形成有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排气腔与所述第一通道之间,所述过渡腔与所述排气腔相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四流道以及第五流道,所述第四流道开设在所述静盘的底板,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过渡腔相通,所述第五流道开设在所述静盘的齿端,所述第五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通,所述第五流道能够与所述第二通道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四流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五流道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有节流阀。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本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静盘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静盘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所述排气腔,所述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动盘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所述背压腔。
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当背压腔内的背压适度时,压缩机平稳运行,当背压不足时,排气压缩腔内的气体通过排气腔流至第一通道,由于压缩机运行时动盘与静盘相对运动,动盘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通,第一通道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流至背压腔,即排气压缩腔内的气体通过排气腔、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组成的气路迅速进入背压腔,使得排气压缩腔与背压腔快速达到平衡,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该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在工作中动盘无需与静盘反复脱离,既能够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又能够迅速对背压腔加压,保证排气压缩腔与背压腔压力平衡,而且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
100、外壳本体;101、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3、过渡腔;200、静盘;201、第一通道;2011、第一流道;2012、第二流道;2013、第三流道;2014、第四流道;2015、第五流道;202、节流阀;300、动盘;301、第二通道;400、排气腔;500、排气压缩腔;600、背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包括外壳本体100、静盘200以及动盘300,其中,静盘200设置在外壳本体100内,静盘200与外壳本体100的一端形成排气腔400,动盘300设置在外壳本体100内,动盘300与外壳本体100的另一端形成背压腔600,静盘200与动盘300相互配合,静盘200与动盘300之间形成排气压缩腔500,排气压缩腔500与排气腔400相通,静盘200开设有第一通道201,第一通道201与排气腔400相通,动盘300的底板开设有第二通道301,第二通道301与背压腔600相通,第二通道301能够与第一通道201相通,当动盘300相对静盘200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二通道301与第一通道201相通,此时排气腔400、第一通道201以及第二通道301相通,排气腔400、第一通道201以及第二通道301形成气路,排气压缩腔500通过气路与背压腔600相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当背压腔600内的背压适度时,压缩机平稳运行,当背压不足时,排气压缩腔500内的气体通过排气腔400流至第一通道201,由于压缩机运行时动盘300与静盘200相对运动,动盘300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一通道201与第二通道301相通,第一通道201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301流至背压腔600,即排气压缩腔500内的气体通过排气腔400、第一通道201以及第二通道301组成的气路迅速进入背压腔600,使得排气压缩腔500与背压腔600快速达到平衡,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该压缩机背压结构,在工作中动盘300无需与静盘200反复脱离,既能够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又能够迅速对背压腔600加压,保证排气压缩腔500与背压腔600压力平衡,而且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本实施例中的外壳本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01以及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可拆卸连接,静盘200设置在第一壳体101内,静盘200与第一壳体101形成排气腔400,动盘300设置在第二壳体102内,动盘300与第二壳体102形成背压腔600。通过上述结构,方便操作人员对第一壳体101以及第二壳体102进行组装,而且便于对动盘300以及静盘200进行检修维护。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通过螺钉紧固件连接,螺钉紧固件取材方便,而且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道201包括第一流道2011,第一流道2011开设在静盘200的底板,第一流道2011与排气腔400相通,第一流道2011能够与第二通道301相通。通过上述结构,排气压缩腔500的气体通过排气腔400流至第一流道2011,第一流道2011的气体经过动盘300与静盘200之间的空间流至第二通道301,以使排气压缩腔500与背压腔600相通来保持背压。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流道2011内设置有节流阀202,需要的时候开启,使供气和回油性更好,工作更平稳。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节流阀202设置在第一流道2011内。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通道201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01包括第二流道2012以及第三流道2013,第二流道2012开设在静盘200的底板,第二流道2012与排气腔400相通,第三流道2013开设在静盘200的齿端,第三流道2013与第二流道2012相通,第三流道2013能够与第二通道301相通。本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当背压腔600内的背压适度时,压缩机平稳运行,当背压不足时,排气压缩腔500内的气体依次通过排气腔400、第二流道2012流至第三流道2013,由于压缩机运行时动盘300与静盘200相对运动,动盘300运动至预设位置时,位于静盘200齿端的第三流道2013与位于动盘300底板的第二通道301相通,第三流道2013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301流至背压腔600,即排气压缩腔500内的气体通过排气腔400、第二流道2012、第三流道2013以及第二通道301迅速进入背压腔600,使得排气压缩腔500与背压腔600快速达到平衡,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三流道2013的轴线与第二流道2012的轴线重合,该路径平衡速度较快,更容易维持工作状态平稳。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节流阀202设置在第二流道2012内,使供气和回油性更好,工作更平稳。
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外壳本体100的结构以及第一通道201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静盘200与外壳本体100的一端形成有过渡腔103,过渡腔103位于排气腔400与第一通道201之间,过渡腔103与排气腔400相通,第一通道201与第二通道301相通。通过设置过渡腔103,排气压缩腔500的气体通过排气腔400先流入到过渡腔103内,过渡腔103能够提升油分离,保留更多冷冻油在压缩机内部,油分离后的气体经过第一通道201以及第二通道301流入背压腔600内。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01包括第四流道2014以及第五流道2015,第四流道2014开设在静盘200的底板,第四流道2014与过渡腔103相通,第五流道2015开设在静盘200的齿端,第五流道2015与第四流道2014相通,第五流道2015能够与第二通道301相通。当背压不足时,排气压缩腔500内的气体依次通过排气腔400、过渡腔103、第四流道2014流至第五流道2015,动盘300运动至预设位置时,位于静盘200齿端的第五流道2015与位于动盘300底板的第二通道301相通,第五流道2015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道301流至背压腔60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第四流道2014的轴线与第五流道2015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从而提高气体流经第一通道201时的油分离效果。可选地,第四流道2014的轴线与第五流道2015的轴线垂直,节流阀202设置在第四流道2014内。
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提供的压缩机背压结构。该压缩机,在工作中动盘300无需与静盘200反复脱离,既能够提升压缩机工作效率,又能够迅速对背压腔600加压,保证排气压缩腔500与背压腔600压力平衡,而且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本体(100)、静盘(200)以及动盘(300),所述静盘(200)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00)内,所述静盘(200)与所述外壳本体(100)的一端形成排气腔(400),所述动盘(300)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00)内,所述动盘(300)与所述外壳本体(100)的另一端形成背压腔(600),所述静盘(200)与所述动盘(300)相互配合,所述静盘(200)与所述动盘(300)之间形成排气压缩腔(500),所述排气压缩腔(500)与所述排气腔(400)相通,所述静盘(200)开设有第一通道(201),所述第一通道(201)与所述排气腔(400)相通,所述动盘(300)的底板开设有第二通道(301),所述第二通道(301)与所述背压腔(600)相通,所述第二通道(301)能够与所述第一通道(201)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01)包括第一流道(2011),所述第一流道(2011)开设在所述静盘(200)的底板,所述第一流道(2011)与所述排气腔(400)相通,所述第一流道(2011)能够与第二通道(301)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01)包括第二流道(2012)以及第三流道(2013),所述第二流道(2012)开设在所述静盘(200)的底板,所述第二流道(2012)与所述排气腔(400)相通,所述第三流道(2013)开设在所述静盘(200)的齿端,所述第三流道(2013)与所述第二流道(2012)相通,所述第三流道(2013)能够与所述第二通道(301)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201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流道(2012)的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盘(200)与所述外壳本体(100)的一端形成有过渡腔(103),所述过渡腔(103)位于所述排气腔(400)与所述第一通道(201)之间,所述过渡腔(103)与所述排气腔(400)相通,所述第一通道(201)与所述第二通道(301)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01)包括第四流道(2014)以及第五流道(2015),所述第四流道(2014)开设在所述静盘(200)的底板,所述第四流道(2014)与所述过渡腔(103)相通,所述第五流道(2015)开设在所述静盘(200)的齿端,所述第五流道(2015)与所述第四流道(2014)相通,所述第五流道(2015)能够与所述第二通道(301)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流道(2014)的轴线与所述第五流道(2015)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01)内设置有节流阀(20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01)以及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一壳体(101)与所述第二壳体(102)可拆卸连接,所述静盘(200)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1)内,所述静盘(200)与所述第一壳体(101)形成所述排气腔(400),所述动盘(300)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02)内,所述动盘(300)与所述第二壳体(102)形成所述背压腔(600)。
10.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背压结构。
CN202123097718.1U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Active CN2183252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7718.1U CN218325263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7718.1U CN218325263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5263U true CN218325263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97718.1U Active CN218325263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52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51355U (zh) 可单双级互换的双缸压缩机
US11578721B2 (en) Oil-free scroll air compressor with double parallel grooves on both sides
CN104712557A (zh) 一种多功能无油涡旋压缩机
EP3392507A1 (en) Sliding vane control structure for variable-capacity air cylinder, variable-capacity air cylinder and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JPH10227289A (ja) 回転圧縮機
CN218325263U (zh) 一种压缩机背压结构及压缩机
CN201344128Y (zh) 一种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叶片
CN107237754B (zh) 一种具有补气结构的转子压缩机及压缩方法
CN201486823U (zh) 一种高效空气压缩机
CN105498066A (zh) 低压大流量比例控制快速响应装置及其快速响应控制阀
US20220034321A1 (en) Dry Dual-Scroll Vacuum Pump
CN209510584U (zh) 直线压缩机用吸排气阀组件及直线压缩机
CN210196026U (zh)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排气口机构
CN209856031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空气压缩机的内建容积比的自动调节装置
CN212717091U (zh) 一种空压机卸荷单向阀
CN209180022U (zh) 一种降噪减振的偏心轴套补偿机构
JPS58133401A (ja) 容積型回転羽根式膨張機
CN211230830U (zh) 一种压缩机背压装置
CN218882516U (zh) 一种双级涡旋压缩的电动压缩机
JPS5726293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vane extrusion in vane type compressor
CN213929447U (zh) 一种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
CN202579187U (zh) 具有直接排放端盖的压缩机
CN202149062U (zh) 一种新型双密封节能水环式真空泵
CN206723038U (zh) 涡旋式无油螺杆压缩机转子齿形
CN215408867U (zh) 一种由电机带转压气机、不含燃气涡轮的多转子发动机构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