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05741U -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05741U
CN218305741U CN202221579376.9U CN202221579376U CN218305741U CN 218305741 U CN218305741 U CN 218305741U CN 202221579376 U CN202221579376 U CN 202221579376U CN 218305741 U CN218305741 U CN 218305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guide pillar
hole
oxygen generator
oxy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93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敏
荣龙耀
梁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bulanc Shenzhe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793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05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05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05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包括提手、第一提手导柱、第二提手导柱及支撑杆;提手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一端,提手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一端,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及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穿过制氧机壳体并伸入制氧机壳体的内部,支撑杆设置在制氧机壳体的内部,支撑杆连接在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与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之间。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第一提手导柱和第二提手导柱之间连接支撑杆,能够改变整机受力结构,让作用在制氧机壳体上的力转移到支撑杆上,让倾斜的力变成横向的切应力,改善受力环境,防止整机结构失效,提高了整机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背景技术
制氧机对临床各科的急、慢性缺氧性病症,或因缺氧引起的继发性疾病都能够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了便于移动携带,制氧机上会设置有提手,提手大跨度地连接在制氧机壳体上。提手通常为塑料件,由于塑料件的强度特性,当提手受到一个向上的提拉力时,提手两侧就会向内挤压制氧机壳体产生形变,使得制氧机壳体出现断裂或松脱的情况,结构强度就很容易失稳,也会让前后壳体完全脱开,使得整机重心偏移,最终导致提手与制氧机壳体的结合部位断裂,整机结构彻底失效,给使用者带来经济损失和附加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制氧机的提手在受到向上的提拉力时,易导致提手与制氧机壳体的结合部位断裂,整机结构彻底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包括提手、第一提手导柱、第二提手导柱及支撑杆;
所述提手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一端,所述提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穿过制氧机壳体并伸入制氧机壳体的内部,所述支撑杆设置在制氧机壳体的内部,所述支撑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提手的第一端和所述提手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制氧机壳体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支撑杆包括杆体、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杆体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提手导柱包括第一导柱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的一端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提手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中;
所述第二提手导柱包括第二导柱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一端的第三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另一端的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提手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螺纹,所述第四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提手导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第一限位件,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抵接所述杆体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提手导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之间的第二限位件,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抵接所述杆体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提手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嵌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所述提手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三连接件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可选地,所述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还包括卡簧,所述第一导柱主体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导柱主体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中均设置有所述卡簧。
可选地,所述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一导正件和第二导正件,所述第一导正件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穿过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导正件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穿过的第四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正件包括第一导正主体、第一连接板和沿着所述第一导正主体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连接板贴合在制氧机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导正主体;
所述第二导正件包括第二导正主体、第二连接板和沿着所述第二导正主体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连接板贴合在制氧机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导正主体。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制氧机,包括制氧机壳体和如前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所述提手通过所述第一提手导柱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连接在制氧机壳体上,当提手受到向上的提拉力时,所述第一提手导柱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被拉拽产生倾斜角度,会使得制氧机壳体内外表面受不同方向的倾斜力,易使得制氧机壳体产生损坏破裂,通过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之间连接所述支撑杆,能够改变整机受力结构,让作用在制氧机壳体上的力转移到所述支撑杆上,让倾斜的力变成横向的切应力,改善受力环境,防止整机结构失效,提高了整机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制氧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提手导柱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1、第一提手导柱;12、第一提手导柱;111、第一导柱主体;112、第一环形槽;113、第一连接件;114、第二连接件;115、第一限位件;
2、支撑杆;21、杆体;22、第一连接孔;
3、提手;31、第一安装槽;32、第一通孔;33、第二安装槽;34、第二通孔;
4、卡簧;
5、第一导正件;51、第一导正主体;511、第三通孔;52、第一连接板;53、第一加强筋;
6、第二导正件;61、第二导正主体;611、第四通孔;62、第二连接板;63、第二加强筋;
7、制氧机壳体;71、第五通孔;72、第六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包括提手3、第一提手导柱11、第二提手导柱12和支撑杆2,所述提手3连接在制氧机壳体7上。所述提手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第一端,所述提手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第二端穿过制氧机壳体7并伸入制氧机壳体7的内部,通过所述提手导柱1将所述提手3转动连接在制氧机壳体7上,所述支撑杆2设置在制氧机壳体7的内部,所述支撑杆2连接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第二端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所述提手3通过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连接在制氧机壳体7上,当提手3受到向上的提拉力时,提手导柱被拉拽产生倾斜角度,会使得制氧机壳体7内外表面受不同方向的倾斜力,易使得制氧机壳体7产生损坏破裂,通过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之间连接所述支撑杆2,能够改变整机受力结构,让作用在制氧机壳体7上的力转移到所述支撑杆2上,让倾斜的力变成横向的切应力,改善受力环境,防止整机结构失效,提高了整机的结构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提手3的第一端和所述提手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制氧机壳体7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提手3跨设在所述制氧机壳体7上,通过所述提手3便于移动和携带制氧机,优选地,所述提手3为拱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支撑杆2包括杆体21、第一连接孔22和第二连接孔(未在图中示出),所述第一连接孔2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杆体21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孔2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沿着所述杆体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2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第二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孔22中,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第二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分别连接在所述杆体21的两端,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受到向上的提拉力时,能够将力传递到所述支撑杆2上,避免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受力倾斜而对制氧机壳体7造成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2为金属支撑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2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能够连通,使得所述支撑杆2具有沿着所述杆体21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杆体21的通孔,能够减轻所述支撑杆2的重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包括第一导柱主体111、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的一端的第一连接件113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件114,所述第一连接件113连接所述提手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114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11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22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14螺纹连接所述杆体21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包括第二导柱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一端的第三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另一端的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提手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螺纹,所述第四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所述第四连接件螺纹连接所述杆体21的第二端。安装所述支撑杆2时,转动所述支撑杆2两侧的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第二提手导柱12,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14旋进所述第一连接孔22中,所述第四连接件旋进所述第二连接孔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14之间的第一限位件115,所述第一限位件115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件114旋进所述第一连接孔22中的深度,防止所述支撑杆2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第二提手导柱12之间的连接位置不平衡,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件115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14的截面尺寸,连接到位后,所述第一限位件115能够抵接所述杆体21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之间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四连接件旋进所述第二连接孔中的深度,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截面尺寸,连接到位后,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抵接所述杆体的第二端,从而实现限制所述支撑杆2的连接位置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提手3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1和第一通孔32,所述第一安装槽31连通所述第一通孔32,所述第一通孔32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1的靠近制氧机壳体7的一侧,所述第一通孔32从所述第一安装槽31的底面向着制氧机壳体7的方向贯穿所述提手3,所述第一连接件113嵌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31中,所述第一安装槽31的轮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3的外轮廓一致,使得所述提手3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件113会跟随所述提手3运动,也能够更好的通过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将力传递给所述支撑杆2,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的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13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32中。
所述提手3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33和第二通孔34,所述第二安装槽33连通所述第二通孔34,所述第二通孔34从所述第二安装槽33的底面向着制氧机壳体7的方向贯穿所述提手3,所述第三连接件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33中,所述第二安装槽33的轮廓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外轮廓一致,使得所述提手3转动时,所述第三连接件会跟随所述提手3运动,也能够更好的通过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将力传递给所述支撑杆2,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二通孔34中。
如图1所示,所述制氧机壳体7上设置有第五通孔71和第六通孔72,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2和所述第五通孔71后,伸入到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内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4和所述第六通孔72后,伸入到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内部,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14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能够连接所述支撑杆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13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为圆形的板状结构,在安装所述支撑杆2,通过操作所述第一连接件113旋转而将所述第二连接件114旋进所述第一连接孔22中,操作所述第三连接件旋转而将所述第四连接件旋进所述第二连接孔中,实现所述支撑杆2的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所述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还包括卡簧4,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112,所述第二导柱主体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112和所述第二环形槽中均设置有所述卡簧4,能够防止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松脱。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制氧机壳体7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导正件5和第二导正件6,所述第一导正件5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穿过的第三通孔511,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2、所述第五通孔71和所述第三通孔511,通过所述第一导正件5能够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安装方向进行导正,防止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歪斜,即使在所述提手3受到拉力时,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也不会倾斜,同时,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能够分散一部分力给所述第一导正件5,能够增强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连接处的强度。所述第一导柱主体111从所述第三通孔511穿出后,将所述卡簧4卡在所述第一环形槽112上,防止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脱离所述第一导正件5和所述制氧机壳体7。
所述第二导正件6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穿过的第四通孔611,所述第二导柱主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4、所述第六通孔72和所述第四通孔611,通过所述第二导正件6能够对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安装方向进行导正,防止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歪斜,即使在所述提手3受到拉力时,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也不会倾斜,同时,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能够分散一部分力给所述第二导正件6,能够增强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和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连接处的强度。所述第二导柱主体从所述第四通孔611穿出后,将所述卡簧4卡在所述第二环形槽上,防止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脱离所述第二导正件6和所述制氧机壳体7。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正件5包括第一导正主体51、第一连接板52和沿着所述第一导正主体51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一加强筋53,所述第一连接板52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正主体5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板52贴合在制氧机壳体7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通孔511贯穿所述第一导正主体51,将所述第一连接板52固定连接在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内壁上,使得所述第一导正件5不会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倾斜时随着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发生倾斜,能够保证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的安装方向保持水平。所述第一加强筋53连接所述第一导正主体51和所述第一连接板52,能够进一步增强所述第一导正件5的支撑强度,提高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连接处的机械强度。
所述第二导正件6包括第二导正主体61、第二连接板62和沿着所述第二导正主体61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二加强筋63,所述第二连接板62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正主体61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板62贴合在制氧机壳体7的内壁上,所述第四通孔611贯穿所述第二导正主体61,将所述第二连接板62固定连接在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内壁上,使得所述第二导正件6不会在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倾斜时随着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发生倾斜,能够保证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的安装方向保持水平。所述第二加强筋63连接所述第二导正主体6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62,能够进一步增强所述第二导正件6的支撑强度,提高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和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连接处的机械强度。
另外,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氧机,包括制氧机壳体7和如前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将所述提手3转动连接在所述制氧机壳体7上,所述支撑杆2位于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内部,且所述支撑杆2连接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之间,提拉所述提手3时,所述第一提手导柱11和所述第二提手导柱12受力易发生倾斜,使得所述制氧机壳体7的外表面受到倾斜向上的力,内表面受到倾斜向下的力,所述制氧机壳体7易产生形变,使得制氧机壳体7出现断裂或松脱的情况,通过所述支撑杆2,能够将所述制氧机壳体7受到的倾斜的力变成横向的切应力,避免产生结构失效,提高整机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提手、第一提手导柱、第二提手导柱及支撑杆;
所述提手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一端,所述提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穿过制氧机壳体并伸入制氧机壳体的内部,所述支撑杆设置在制氧机壳体的内部,所述支撑杆连接在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的第一端和所述提手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制氧机壳体的相对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杆体、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杆体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第一提手导柱的第二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二提手导柱的第二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手导柱包括第一导柱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的一端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的另一端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提手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中;
所述第二提手导柱包括第二导柱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一端的第三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另一端的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所述提手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螺纹,所述第四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手导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柱主体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第一限位件,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抵接所述杆体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提手导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柱主体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之间的第二限位件,在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抵接所述杆体的第二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嵌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所述提手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三连接件嵌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的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还包括卡簧,所述第一导柱主体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导柱主体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中均设置有所述卡簧。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一导正件和第二导正件,所述第一导正件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导柱主体穿过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导正件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柱主体穿过的第四通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正件包括第一导正主体、第一连接板和沿着所述第一导正主体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连接板贴合在制氧机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导正主体;
所述第二导正件包括第二导正主体、第二连接板和沿着所述第二导正主体的外周面设置的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连接板贴合在制氧机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四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导正主体。
10.一种制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制氧机壳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
CN202221579376.9U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Active CN218305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9376.9U CN218305741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9376.9U CN218305741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05741U true CN218305741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8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9376.9U Active CN218305741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05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6522A (zh) 防回弹、防旋转型安全绳索
CN211143504U (zh) 一种钢筋连接组件
CN218305741U (zh) 一种制氧机提手加强结构以及制氧机
CN209891780U (zh) 一种堡垒建筑结构
CN204782008U (zh) 一种网架提升用临时焊接球节点
CN209585646U (zh) 一种网架提升用临时焊接球节点
CN208652491U (zh) 一种伸缩灯杆锁死结构
CN203684073U (zh) 一种根部设置加劲耗能壳体的圆钢管桥墩
CN201671924U (zh) 伸缩杆管内膨胀连接装置
CN208816986U (zh) 一种建筑设备支撑用平台
CN215327248U (zh) 节能型潜水曝气机叶轮
CN207841188U (zh) 一种销钉敲入机构
CN207794666U (zh) 一种用于承重墙的加固结构
CN206752520U (zh) 一种井盖开启钥匙
CN112554172A (zh) 一种钢筋和端板的连接装置
CN206183532U (zh) 一种改进的医疗护理床护栏
CN20853375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座
CN213015360U (zh) 一种建筑施工脚手架搭设用连接件
CN214514973U (zh) 一种高效破碎的破碎装置
CN210929169U (zh) 一种用于养殖网箱上弧形扶手管的扶手立柱
CN217652897U (zh) 一种污水提升器用固定结构
CN215634251U (zh) 一种船舶封堵专用紧固射钉
CN211259482U (zh) 一种牢固型索具防松结构件
CN216948208U (zh) 一种高强度耐冲击的排水板
CN220849064U (zh) 可调节帐篷挂钩和帐篷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 101, Evergrande Fashion Huigu Building, Fulong Road, Shanghenglang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A1302, Shenzhe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uilding, No.20, Gaoxin South 7th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ecurity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