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00159U - 一种扣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扣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00159U
CN218300159U CN202221814724.6U CN202221814724U CN218300159U CN 218300159 U CN218300159 U CN 218300159U CN 202221814724 U CN202221814724 U CN 202221814724U CN 218300159 U CN218300159 U CN 218300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shell
welded
connecting piece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147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Weidian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Weidia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Weidian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Weidian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147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00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00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001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扣式电池,扣式电池包括内壳和外壳,外壳套设在内壳的外壁,以形成壳体,壳体用于容纳电芯组件;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连接结构以及与电芯本体连接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电芯本体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电芯本体的中部设置有贯穿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空腔,空腔沿壳体的轴向延伸,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由第一端面伸出电芯本体;电连接结构包括绕环结构,以及分别与绕环结构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绕环结构位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绕环结构位于空腔内。

Description

一种扣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扣式电池。
背景技术
扣式电池通常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电芯,电芯通过电连接件(例如、电连接件为极耳或极片的空箔区)与壳体的上、下两个端面焊接。但是,当正极电连接件和负极电连接件从同侧伸出时,一个电连接件要与远离伸出侧的壳体的端面焊接。
通常会使一个电连接件由伸出的一侧,围绕电芯的侧壁的外缘弯折后,再与靠近与伸出一侧相远离的壳体的端面焊接。这样,电连接件会增加电池径向的宽度,从而浪费了电池内部的空间,降低了电池的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扣式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扣式电池,所述扣式电池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以形成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连接结构以及与所述电芯本体连接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所述电芯本体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所述电芯本体的中部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均由所述第一端面伸出所述电芯本体;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绕环结构,以及分别与所述绕环结构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绕环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绕环结构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并与所述第一极耳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端面并与所述外壳或所述内壳的底壁焊接;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中的另一个焊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焊接。
可选地,所述绕环结构至少包括一个绕环,所述绕环沿所述空腔的轴向弯曲延伸;当所述壳体发生膨胀时,壳体拉扯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绕环结构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第二连接件被拉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片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外壳焊接的位置为焊接部,所述绕环结构具有多个绕环,在所述外壳扣合在所述内壳后,所述绕环结构被构造为能够将所述第二连接件顶持在所述焊接部上。
可选地,所述内壳具有开口,在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绝缘胶圈,所述绝缘胶圈的本体部靠近所述开口的端部被弯折,以形成回弯部,所述内壳通过所述回弯部抵持在所述外壳底壁上;在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内壳底壁时,所述回弯部远离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极耳经由所述内壳底壁朝向所述内壳侧壁弯折,以与所述内壳侧壁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外壳底壁焊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由所述电芯本体伸出的第一子极耳和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极耳焊接,另一端与所述内壳侧壁焊接的第二子极耳。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同一径向方向,并相对于所述空腔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平行于所述电芯本体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同向延伸。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靠近所述电芯本体的一侧设置绝缘盖片,在所述绝缘盖片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空腔相对;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绝缘盖片的外边缘伸出,并朝向所述通孔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焊接的位置沿所述第一端面的径向远离所述通孔,并位于所述绝缘盖片远离所述电芯本体的一侧;
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通孔伸出,并通过所述绝缘盖片与所述内壳的底壁绝缘。
通过在空腔内设置电连接结构,并使电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相背延伸以伸出空腔,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极耳焊接,第二连接件与远离第一端面的外壳底壁或内壳底壁焊接,从而避免了为了将第一极耳与远离第一端面的底壁焊接,从而将第一极耳围绕电芯本体的侧壁的外缘弯折,再与远离第一端面的外壳的底壁焊接的,从而导致的电芯组件的径向宽度增加的问题。通过利用空腔内的电连接件将第一极耳与外壳焊接,从而避免了对电池内部空间的浪费,降低了电池的利用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说明书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扣式电池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扣式电池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扣式电池的顶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扣式电池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扣式电池的底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内壳;110、开口;120、内壳底壁;130、内壳侧壁;
200、外壳;210、外壳底壁;220、外壳侧壁;
310、电芯本体;312、第一端面;311、第二端面;320、第一极耳;330、第二极耳;340、空腔;
400、绝缘胶圈;410、本体部;420、回弯部;430、绝缘层;440、绝缘盖片;441、通孔;
510、绕环;520、第一连接件;53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扣式电池,所述扣式电池包括内壳100和外壳200,所述外壳200套设在所述内壳100的外壁,以形成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电芯组件。
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310、电连接结构以及与所述电芯本体310连接的第一极耳320、第二极耳330,所述电芯本体310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312和第二端面311,在所述电芯本体310的中部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312和所述第二端面311的空腔340,所述空腔340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极耳320和所述第二极耳330均由所述第一端面312伸出所述电芯本体310。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扣式电池包括内壳100和外壳200,内壳100与外壳200扣合以形成用于容纳电芯组件的的壳体,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310和与电芯本体310形成电连接的第一极耳320和第二极耳330。电芯本体3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从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的同一端开始卷绕,以形成柱状的电芯本体310。在电芯本体310的中部,具有卷绕后所形成的空腔340,空腔340沿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电芯本体310的相对的第一端面312和第二连接件530面分别形成口部。第一端面312朝向外壳底壁210,第二连接件530面朝向内壳底壁120。
如图2所示,电芯本体310的相对的两个端面为第一端面312和第二端面311,第一端面312和第二端面311中的一个朝向内壳底壁120,另一个朝向外壳底壁210。第一端面312为第一极耳320和第二极耳330伸出的端面,由同侧伸出的第一极耳320和第二极耳330能够降低电芯组件轴向的厚度,以提高电池的利用率。第一端面312可以为电芯本体310朝向内壳底壁120的端面,也可以为电芯本体310朝向外壳底壁210的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绕环510结构,以及分别与所述绕环510结构连接的第一连接件520和第二连接件530,所述绕环510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52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530之间,所述绕环510结构位于所述空腔340内。所述第一连接件520位于所述第一端面312并与所述第一极耳320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530位于所述第二端面311并与所述外壳200或所述内壳底壁120焊接;所述第二极耳330与所述外壳200和所述内壳100中的另一个焊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电连接结构穿过空腔340,以将第一极耳320与第一端面312相远离的外壳底壁210或内壳底壁120焊接。例如,第二极耳330与内壳100焊接,第一极耳320与外壳底壁210焊接。第一端面312为电芯本体310的靠近内壳底壁120的端面,第一极耳320朝向平行于第一端面312的方向弯折后朝向电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520靠近并焊接,第二连接件530与外壳底壁210焊接。
通过在空腔340内设置电连接结构,并使电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520和第二连接件530分别相背延伸以伸出空腔340,第一连接件520与第一极耳320焊接,第二连接件530与远离第一端面312的外壳底壁210或内壳底壁120焊接,从而避免了为了将第一极耳320与远离第一端面312的底壁焊接,从而将第一极耳320围绕电芯本体310的侧壁的外缘弯折,再与远离第一端面312的外壳底壁210焊接的,从而导致的电芯组件的径向宽度增加的问题。通过位于空腔340内的电连接结构将第一极耳320与外壳200焊接,从而避免了对电池内部空间的浪费,降低了电池的利用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电连接结构包括绕环510结构,绕环510结构位于空腔340内。例如,所述绕环510结构至少包括一个绕环510,所述绕环510沿所述空腔340的轴向弯曲延伸。当所述壳体发生膨胀时,壳体拉扯所述第二连接件530,所述绕环510结构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第二连接件530被拉伸。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极耳320与电芯本体310连接,并沿第一端面312弯折。电连接结构沿轴向贯穿所述空腔340,电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520和第二连接件530分别由空腔340在电芯本体310的相对的两个端面上所形成的口部伸出。所述绕环510结构位于所述电连接结构上,所述绕环510结构位于所述空腔340内,并沿所述空腔340的轴向延伸,所述绕环510结构位于所述电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520和第二连接件530之间。
例如,所述电连接结构为绕丝构成,第一连接件520和第二连接件530为绕丝的两个端部,绕丝在空腔340内的部分形成弯曲,并沿空腔340的中轴线环绕,以形成具有口部的绕环510,至少一个绕环510组件绕环510结构。
当在壳体沿轴向发生膨胀时,例如,在电池化成的过程中,壳体会发生膨胀,壳体膨胀后会拉扯电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件530,从而使得绕环510结构沿壳体对第二连接件530的拉伸方向伸长。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在空腔340内设置柱形电连接结构,在壳体发生膨胀时,第二连接件530与壳体的焊接部被拉扯的情况发生,通过至少具有一个绕环510的绕环510结构,从而使得在壳体发生膨胀后,第二连接件530与壳体之间的焊接部被拉扯时,绕环510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从而能够随着第二连接件530被拉扯的方向伸长。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在壳体发生膨胀时,电连接件与外壳200之间的焊接部被拉断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电池的良品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中,所述第二连接件530与所述外壳200焊接的位置为焊接部,所述绕环510结构具有多个绕环510,在所述外壳200扣合在所述内壳100后,所述绕环510结构被构造为能够将所述第二连接件530顶持在所述焊接部上。
如图2所示,多个绕环510沿所述空腔340的中轴线成螺旋状环绕,并沿空腔340的轴向延伸,在将外壳200套设在内壳100外,电芯组件被放置于壳体内时,环绕结构被压缩,从而使得与环绕结构连接的第二连接件530被压持在壳体内的焊接部上。这样,能够方便从壳体的外侧对第二连接件530进行焊接,从而防止虚焊的发生,使得第二连接件530与壳体的焊接更加稳固。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52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530均为片状结构。也即,电连接结构的整体为绕丝构成,绕丝的截面形状呈圆弧形,在第一连接件520和第二连接件530(即绕丝的两端)形成片状结构。通过这样方式,能够进一步方便焊接,从而防止虚焊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320和所述第二极耳330位于所述第一端面312的同一径向方向,并相对于所述空腔340对称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极耳330由电芯本体310靠近空腔340的一侧伸出,并沿平行于第一端面312的方向弯折,并靠近电芯本体310的侧壁外缘弯折以与内壳侧壁130焊接。第一极耳320由电芯本体310远离空腔340并靠近电芯本体310外缘的位置伸出,电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520由空腔340伸出后朝向平行于第一端面312的方向弯折,并沿第二极耳330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以于第一极耳320焊接。
这样,能够避免第二极耳330与第一连接件520,以及第二极耳330与第一极耳320之间发生重叠。降低了电芯组件的轴向的高度,避免第二极耳330与第一连接件520或第一极耳320发生层叠之后,在第二极耳330与第一连接件520之间设置绝缘层430,以使第二极耳330与电连接结构之间绝缘,从而避免了在第二极耳330和第一极耳320之间设置绝缘层430导致的电芯组件在轴向上的高度的增加。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52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530分别平行于所述电芯本体310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一连接件52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530同向延伸。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绕环510结构的结构强度,增加绕环510结构的缓冲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中,所述第二极耳330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焊接。
如图2所示,第一极耳320和第二极耳330分别同内壳100和外壳200焊接,以在壳体上形成正极和负极。当第二连接件530与远离所述第一端面312的所述外壳200或所述内壳底壁120焊接时,所述第二极耳330与所述外壳200和所述内壳100中的另一个的侧壁焊接。例如,第二连接件530由靠近内壳底壁120的端面伸出并通过电连接件与外壳底壁210焊接时,第二极耳330内壳侧壁130焊接。第二连接件530由靠近外壳底壁210的端面伸出并通过电连接件与内壳底壁120焊接时,第二极耳330与外壳侧壁220焊接。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二极耳330沿壳体轴向的尺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内壳100具有开口110,在所述内壳100与所述外壳200之间设置有绝缘胶圈400,所述绝缘胶圈400的本体部410靠近所述开口110的端部被弯折,以形成回弯部420,所述内壳100通过所述回弯部420抵持在所述外壳底壁210上。在所述第一端面312朝向所述内壳底壁120时,所述回弯部420远离所述第一端面312,所述第二极耳330经由所述内壳底壁120朝向所述内壳侧壁130弯折,以与所述内壳侧壁130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530与远离所述第一端面312的外壳底壁210焊接。
如图2所示,外壳200套在内壳侧壁130的外部,外壳底壁210与内壳100开口110抵触,在外壳200与内壳100之间设置有绝缘胶圈400。第二极耳330与内壳侧壁130连接,且第二极耳330由靠近内壳底壁120的方向(即远离开口110的一侧)伸出电芯本体310,并由内壳底壁120朝向内壳侧壁130的方向弯折。电芯本体310包括靠近开口110的第二端面311和远离开口110的第一端面312。至少第二极耳330由第一端面312伸出电芯本体310。第一极耳320可以由第一端面312引出并于第二极耳330绝缘,也可以是第一极耳320由第二端面311引出。第一极耳320由开口110伸出,并与外壳底壁210焊接。第二极耳330沿平行于第一端面312的水平方向朝向内壳侧壁130延伸,并沿内壳100的轴向,朝向开口110的方向弯折,以与内壳侧壁130的位于空腔340内的部分焊接。
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了第二极耳330的引出位置与弯折的方向,避免了由电芯本体310靠近开口110的方向引出,并由开口110弯折后,包裹在绝缘胶圈400靠近外壳200的一侧表面,并被夹持在外壳200与绝缘胶圈400之间。从而避免了,第二极耳330为了与外壳200的的侧壁焊接,从而导致第二极耳330在胶圈的干扰下造成极耳变形的情况发生,避免了由于极耳变形导致的电阻增大的情况发生。此外,避免了第二极耳330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的情况。
通过第二极耳330由电芯本体310远离外壳底壁210靠近内壳底壁120的表面引出,并由内壳底壁120的方向朝向内壳侧壁130弯折,并与内壳侧壁130焊接的方式,避免了极耳变形导致的电阻增大和极耳断裂的情况发生。
此外,第一极耳320和第二极耳330通过本实施例的连接方式,能够进一步缩小电芯组件的尺寸,提高电池的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极耳330包括由所述电芯本体310伸出的第一子极耳和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极耳焊接,另一端与所述内壳侧壁130焊接的第二子极耳。
例如,第二极耳330包括第一子极耳331和第二子极耳332,第二极耳330的伸出端(第二极耳330由电芯本体310伸出的一端)位于第一子极耳331上,第二极耳330的焊接端(第二极耳330与壳体焊接的一端)336位于第二子极耳332上,第一子极耳331和第二子极耳332焊接连接。
例如,第二极耳330位于电芯本体310远离回弯部420420的一侧,第二极耳330的引出端335、焊接端336远离回弯部420420。第二极耳330的引出端335位于内壳100的内壁与绝缘胶圈400相背离的一侧。第二极耳330的焊接部与内壳侧壁130与绝缘胶圈400相背的一侧焊接,并通过绝缘胶圈400与外壳侧壁220220绝缘。
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在将一体化的第二极耳330由内壳底壁120朝向内壳侧壁130弯折,并将焊接端336与内壳侧壁130焊接时,第二极耳330对焊接造成的阻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中,在所述第一极耳320与所述第二极耳330靠近所述电芯本体310的一侧设置绝缘盖片440,在所述绝缘盖片440的中部开设有通孔441,所述通孔441与所述空腔340相对。所述第一极耳320由所述绝缘盖片440的外边缘伸出,并朝向所述通孔441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连接件520与所述第一极耳320焊接的位置沿所述第一端面312的径向远离所述通孔441,并位于所述绝缘盖片440远离所述电芯本体310的一侧。所述第二极耳330由所述通孔441伸出,并通过所述绝缘盖片440与所述内壳底壁120绝缘。
例如,所述通孔441避让所述第二极耳330的引出端,所述第二极耳330的过渡部位于所述绝缘盖片440远离所述电芯本体310的一侧,并经由所述绝缘盖片440的外缘朝向所述内壳侧壁130弯折,并与内壳侧壁130焊接。在所述内壳底壁120与所述绝缘盖片440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430,所述绝缘层430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20和所述第二极耳330靠近所述内壳底壁120的表面与所述内壳底壁120之间,所述第一极耳320和所述第二极耳330通过所述绝缘层430与所述内壳底壁120绝缘。在电芯本体310朝向外壳底壁210的一侧,也设置有绝缘层430,以使电芯本体310与外壳200之间绝缘。所述第一极耳320由所述绝缘盖片440的外边缘伸出,并位于绝缘盖片440远离电芯本体310的一侧的表面,并朝向所述通孔441所在的一侧弯折。
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了绝缘结构的数量,进一步降低了电芯组件的厚度。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和外壳,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以形成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电芯组件;
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本体、电连接结构以及与所述电芯本体连接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所述电芯本体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所述电芯本体的中部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均由所述第一端面伸出所述电芯本体;
所述电连接结构包括绕环结构,以及分别与所述绕环结构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绕环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绕环结构位于所述空腔内;
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并与所述第一极耳焊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端面并与所述外壳或所述内壳的底壁焊接;
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中的另一个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环结构至少包括一个绕环,所述绕环沿所述空腔的轴向弯曲延伸;
当所述壳体发生膨胀时,壳体拉扯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绕环结构被构造为能够随着所述第二连接件被拉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片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外壳焊接的位置为焊接部,所述绕环结构具有多个绕环,在所述外壳扣合在所述内壳后,所述绕环结构被构造为能够将所述第二连接件顶持在所述焊接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具有开口,在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绝缘胶圈,所述绝缘胶圈的本体部靠近所述开口的端部被弯折,以形成回弯部,所述内壳通过所述回弯部抵持在所述外壳底壁上;
在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内壳底壁时,所述回弯部远离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极耳经由所述内壳底壁朝向所述内壳侧壁弯折,以与所述内壳侧壁焊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与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外壳底壁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由所述电芯本体伸出的第一子极耳和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极耳焊接,另一端与所述内壳侧壁焊接的第二子极耳。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同一径向方向,并相对于所述空腔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平行于所述电芯本体的两个端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同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式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靠近所述电芯本体的一侧设置绝缘盖片,在所述绝缘盖片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空腔相对;
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绝缘盖片的外边缘伸出,并朝向所述通孔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焊接的位置沿所述第一端面的径向远离所述通孔,并位于所述绝缘盖片远离所述电芯本体的一侧;
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通孔伸出,并通过所述绝缘盖片与所述内壳的底壁绝缘。
CN202221814724.6U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扣式电池 Active CN218300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4724.6U CN218300159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扣式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14724.6U CN218300159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扣式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00159U true CN218300159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90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14724.6U Active CN218300159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扣式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001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03201B2 (ja) 捲回型電池および捲回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398155B2 (ja) 二次電池
CN104518243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装置
WO2021218188A1 (zh) 储能装置的电芯的制备方法以及电芯
CN111370618B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JP2014192106A (ja) 角形二次電池
CN218300159U (zh) 一种扣式电池
CN218215500U (zh) 一种具有直角折边结构的纽扣电池
CN210744062U (zh) 极耳结构及锂电池
CN216529269U (zh) 纽扣电池封装、纽扣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7691453U (zh) 用于电池的卷绕结构、电池及具有其的耳机
CN212848643U (zh) 纽扣电池
CN115377568B (zh) 扣式电池以及扣式电池的制备方法
CN216928724U (zh) 纽扣电池
JP2023529394A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CN215771307U (zh) 圆柱形电池
CN217562769U (zh) 纽扣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2257462U (zh) 纽扣电池
CN217562773U (zh) 纽扣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1017128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211017129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219123420U (zh) 一种扣式电池连接结构以及扣式电池
CN214099667U (zh) 一种电芯、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213752834U (zh) 一种纽扣电池
CN211017241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