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17241U - 卷绕式豆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卷绕式豆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17241U
CN211017241U CN201922248881.XU CN201922248881U CN211017241U CN 211017241 U CN211017241 U CN 211017241U CN 201922248881 U CN201922248881 U CN 201922248881U CN 211017241 U CN211017241 U CN 211017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late
wall plate
bean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888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彪
葛辉明
袁中直
刘金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4888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17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17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172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卷绕式豆式电池,包括底壳和盖帽,底壳与盖帽之间形成容纳卷绕式电芯的空间,底壳包括底板和第一围壁,盖帽包括顶板和第二围壁,第二围壁套设在第一围壁外,两个围壁之间夹设有密封件;第二围壁包括沿其轴向依次呈夹角连接的多个外壁板,第一围壁包括沿其轴向依次成夹角连接的多个内壁板,第一围壁和第二围壁配合抵紧密封件;卷绕式电芯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物质,集流体具有沿卷绕式电芯的径向方向延伸至活性物质外的延伸部,延伸部弯折后部分叠合,其形成极耳。本实用新型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极耳强度高。

Description

卷绕式豆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式豆式电池。
背景技术
纽扣电池也称扣式电池,是指外形尺寸像一颗小纽扣的电池。纽扣电池一般包括底壳、盖帽和设置在二者构成的容纳腔内的电芯,由于纽扣电池的尺寸非常小,造成其密封难度非常大。纽扣电池的装配过程如下:将密封圈套设在底壳上,进行放置电芯等操作后,将盖帽盖设在底壳上进行密封处理。现有的纽扣电池虽然含有密封圈,但是其密封效果仍然一般,易导致电池漏液,影响纽扣电池的使用寿命,且在密封时,密封圈也容易发生破损,导致密封失效。另外,现有制作纽扣电池的工艺均较为复杂,例如:极耳需要点焊至集流体上,不仅使得制作工艺复杂且焊接极耳也易出现虚焊等问题,导致现有的纽扣电池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结构简单,密封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式豆式电池,其极耳与极片的集流体一体成型,不易分离,且制作工序少,生产效率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卷绕式豆式电池,包括底壳和盖帽,所述底壳与所述盖帽之间形成容纳卷绕式电芯的空间,所述底壳包括底板和环设在所述底板的一侧面的第一围壁,所述盖帽包括顶板和环设在所述顶板一侧面的第二围壁,所述第二围壁套设在所述第一围壁外,所述第一围壁和所述第二围壁之间夹设有密封件;
所述第二围壁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第一外壁板、第二外壁板和第三外壁板,所述第一外壁板与所述顶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外壁板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围壁的中心的一侧倾斜;
所述第三外壁板朝向所述第二围壁的中心的一侧倾斜,或者,所述第三外壁板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壁板和第二子壁板,所述第一子壁板与所述第二外壁板连接并与所述顶板垂直,所述第二子壁板朝向所述第二围壁的中心的一侧倾斜;
所述第一围壁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板、第二内壁板、第三内壁板、第四内壁板和第五内壁板,所述第五内壁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所述第四内壁板朝向所述第一围壁的内部倾斜,所述第三内壁板和所述第一内壁板均与所述底板垂直,所述第二内壁板朝向所述第一围壁的外部倾斜,所述第一外壁板和所述第一内壁板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相互抵持,所述第二外壁板和所述第二内壁板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相互抵持,所述第三外壁板将位于所述第三内壁板和第四内壁板一侧的所述密封件夹紧;
所述卷绕式电芯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所述集流体具有沿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径向方向延伸至所述活性物质外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弯折后部分叠合,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极片呈夹角设置,所述延伸部弯折形成极耳。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本体,所述密封本体夹设在所述第一围壁和所述第二围壁之间,所述密封本体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围壁的形状一致。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本体靠近所述顶板的一端朝向所述密封本体的中心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密封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底板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贴紧在所述第一围壁的内壁。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围壁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围壁的硬度。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围壁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的端部抵紧在所述第一围壁的外壁或所述底板的外壁。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壳和所述盖帽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隔膜具有沿所述卷绕式电芯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负极片的两端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用于隔离所述极耳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端面。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离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0.75mm;和/或,所述卷绕式豆式电池的直径高度比大于或等于1。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有的所述隔离部均朝向所述卷绕式电芯的中心倾斜。
作为卷绕式豆式电池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卷绕式豆式电池为可充电电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可以将密封件压紧在第一围壁和第二围壁之间,显著提升了底壳和盖帽之间的密封性;通过将极片的集流体的延伸部延伸至活性物质的外部弯折后直接形成极耳,省去了极耳焊接的工序,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卷绕式电芯的内阻,同时一体成型的极耳和极片强度更高,不易脱离。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卷绕式豆式电池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极片与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极片与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壳;11、底板;12、第一围壁;121、第一内壁板;122、第二内壁板;123、第三内壁板;124、第四内壁板;125、第五内壁板;
2、盖帽;21、顶板;22、第二围壁;221、第一外壁板;222、第二外壁板;223、第三外壁板;
3、卷绕式电芯;31、极耳;311、正极耳;312、负极耳;32、延伸部;321、叠合位置;33、加强件;34、极片;341、正极片;342、负极片;35、隔膜;351、隔离部;
4、密封件;41、密封本体;42、第一延伸部;43、第二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包括底壳1和盖帽2,所述底壳1与所述盖帽2之间形成容纳卷绕式电芯3的空间,所述底壳1包括底板11和环设在所述底板11的一侧面的第一围壁12,所述盖帽2包括顶板21和环设在所述顶板21一侧面的第二围壁22,所述第二围壁22套设在所述第一围壁12外,所述第一围壁12和所述第二围壁22之间夹设有密封件4;所述第二围壁22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第一外壁板221、第二外壁板222和第三外壁板223,所述第一外壁板221与所述顶板21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外壁板22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围壁22的中心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三外壁板223朝向所述第二围壁22的中心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围壁12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板121、第二内壁板122、第三内壁板123、第四内壁板124和第五内壁板125,所述第五内壁板125与所述底板11垂直连接,所述第四内壁板124朝向所述第一围壁12的内部倾斜,所述第三内壁板123和所述第一内壁板121均与所述底板11垂直,所述第二内壁板122朝向所述第一围壁12的外部倾斜,所述第一外壁板221和所述第一内壁板121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4相互抵持,所述第二外壁板222和所述第二内壁板122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4相互抵持,所述第三外壁板223将位于所述第三内壁板123和第四内壁板124一侧的所述密封件4夹紧;所述卷绕式电芯3的极片34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所述集流体具有沿所述卷绕式电芯3的径向方向延伸至所述活性物质外的延伸部32,所述延伸部32弯折后部分叠合,所述延伸部32与所述极片34呈夹角设置,所述延伸部32弯折形成极耳31。通过在第一围壁12和第二围壁22上设置锥形抵紧结构,此结构可以将密封件4压紧在第一围壁12和第二围壁22之间,显著提升了底壳1和盖帽2之间的密封性;通过将极片34的集流体的延伸部32延伸至活性物质的外部弯折后直接形成极耳31,省去了极耳31焊接的工序,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卷绕式电芯3的内阻,同时一体成型的极耳31和极片34强度更高,不易脱离。
卷绕式电芯3可以为圆柱形、方柱形、椭圆柱形等形状。
所述极耳31也不限于在卷绕式电芯3的两端,也可以在卷绕式电芯3的同一端。
具体地,第三外壁板223在盖帽2制造成型后先与顶板21垂直,待盖帽2装配在底壳1上后,再将第三外壁板223远离第二外壁板222的一端朝向第一围壁12挤压缩口,使得组装成型后的盖帽2的第三外壁板223呈朝向第二围壁22内部倾斜的状态。
当然,第三外壁板223不限于为整体朝向第二围壁22的中心的一侧倾斜,还可以将第三外壁板223设置为其他结构,比如,所述第三外壁板223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壁板和第二子壁板,所述第一子壁板与所述第二外壁板222连接并与所述顶板21垂直,所述第二子壁板朝向所述第二围壁22的中心的一侧倾斜,第一子壁板和第三内壁板123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4相互抵持,第二子壁板和第四内壁板124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4相互抵持,此时,优选,第二外壁板222和第二子壁板沿第一子壁板对称设置。
卷绕式电芯3的极耳31分为正极耳311和负极耳312,正极耳311与盖帽2连接,负极耳312与底壳1连接。当然,不限于将正极耳311与盖帽2连接,负极耳312与底壳1连接,还可以将正极耳311与底壳1连接,负极耳312与盖帽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卷绕式电芯3的极耳31均设置在卷绕式电芯3的外圈。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直接将极耳31从卷绕式电芯3的中心位置或靠近中心位置引出,所述的卷绕式电芯3的中心位置为卷绕过程中位于卷绕起始端的位置,卷绕式电芯3的卷绕以此为卷绕中心,即正极片341上靠近卷绕式电芯3的卷绕中心的位置或中心位置设置有正极耳311,负极片342上靠近卷绕式电芯3的卷绕中心的位置设置有负极耳312,正极片341、负极片342和隔膜35叠设后,从设置有正极耳311和负极耳312的一端开始卷绕形成此卷绕式电芯3。正极耳311和负极耳312分别由卷绕式电芯3的轴线方向的两端引出,具体地,正极耳311由卷绕式电芯3的上端引出与盖帽2连接,负极耳312由卷绕式电芯3的下端引出与底壳1连接。或者将正极耳311和负极耳312从卷绕式电芯3的同一端引出。
另外,卷绕式电芯3的极片34的非端部位置设置空箔区,空箔区点焊有极耳31或者延伸出极耳31,卷绕后,极耳31由卷绕式电芯3的轴线方向的两端引出。当极片34上设置一个极耳31时,极耳31优选设置在极片3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当极片34上设置有多个极耳31时,优选其中一个极耳31设置在极片34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剩余的极耳31与中心位置的极耳31间隔设置。
为了保证卷绕式豆式电池在组装和封边时不发生变形,将所述第一围壁12的硬度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围壁22的硬度,第一围壁12的硬度较大,可以作为支撑基体,不论是在装配密封件4、盖帽2还是对盖帽2进行密封等步骤,都不会使第一围壁12(即底壳1)发生变形或第一围壁12的形变量远小于第二围壁22,保证卷绕式豆式电池的外观形态和密封不失效。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壁22远离所述顶板21的一端的端部抵紧在所述第一围壁12的外壁。如此可以有效防止盖帽2脱离底壳1。
当然,第二围壁22远离所述顶板21的一端的端部不限于抵接在第一围壁12的外壁,还可以将盖帽2的第二围壁22设置得足够长,使得盖帽2装配到底壳1上后可以延伸到底板11背离第一围壁12的一侧面,然后对第二围壁22远离所述顶板21的一端的端部进行卷边处理形成卷边结构,此时第二围壁22远离所述顶板21的一端的端部抵紧在底板11的外壁,如此可以有效防止盖帽2脱离底壳1,并可以进一步提升底壳1和盖帽2之间的密封性。
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密封件4包括夹设在所述第一围壁12与所述第二围壁22之间的密封本体41,所述密封本体4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围壁12的形状一致。将密封件4的密封本体41的结构设置为与第一围壁12的形状一致,如此,可以使密封件4与第一围壁12和第二围壁22贴合更加紧密,密封性较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密封件4的密封本体41设置整体垂直底板11的结构,然后在密封本体41装配到第一围壁12上后,盖帽2与底壳1进行密封组装时,利用盖帽2的第二围壁22和底壳1的第一围壁12共同配合挤压密封本体41变形实现密封。
所述密封本体41靠近所述顶板21的一端朝向所述密封本体41的中心延伸有第一延伸部42,所述第一延伸部42远离所述密封本体41的一端朝向所述底板11延伸有第二延伸部43,所述第二延伸部43贴紧在所述第一围壁12的内壁。密封本体41被夹设在第一围壁12和第二围壁22之间,由于这两个围壁上设置有相对应的锥形抵紧结构,使得密封本体41被挤压形成多个凹凸结构,由于密封本体41上存在有凹凸结构,可以使密封的面积增大,进而提升密封效果,同时此结构的密封本体41的气密性高,可有效防止漏液现象的发生。
另外,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3可以配合密封本体41形成一个对密封件4的定位结构,在安装时,第一围壁12的上端卡设在第二延伸部43和密封本体41之间,而第一延伸部42则抵紧在第一围壁12的上端的端面,实现对密封件4的位置定位。
第二延伸部43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内壁板121沿竖直方向的宽度,使得第二延伸部43位于第一围壁12内的尺寸较短,这样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也能保证基本的定位效果。
另外,第三外壁板223远离所述第二外壁板222的一端与所述密封件4抵接的位置设置有圆弧倒角。通过在盖帽2的第二围壁22的端部设置圆弧倒角与密封件4抵接,可以有效防止密封件4被第二围壁22的端部的尖锐结构刺破,延长密封件4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保证底壳1和盖帽2之间的绝缘不失效。
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和所述盖帽2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金属材料制成的底壳1和盖帽2的硬度高,使得卷绕式豆式电池的整个外壳为硬壳,硬壳结构可以保证整个卷绕式豆式电池的外观形态不变,还能有效防止因电池内胀气而引起的外壳变形的情况。
此处的金属材料可以为单一的金属材料,也可以为合金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材料为不锈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壁板121、第二内壁板122、第三内壁板123和第四内壁板124采用不锈钢板一体冲压或弯折成型,第一外壁板221、第二外壁板222和第三外壁板223也是采用不锈钢板一体冲压或弯折成型。冲压或者弯折成型锥形抵紧结构,可以降低制造难度。
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延伸部32的叠合位置321设置有加强件33。通过在延伸部32的叠合位置321设置额外的加强件33,加强件33可以加强折弯叠合位置321的强度,有效防止延伸部32折弯后被折断,保护极耳31的完整性,同时也加强了极耳31的整体强度。
延伸部32折弯的角度大小根据卷绕式电芯3在封装时的要求灵活调整,具体地,延伸部32以与极片34的端部连接的位置为支点弯折,弯折第一夹角α,其中第一夹角α为90°,此角度可以使延伸部32便于从卷绕式电芯3的两端引出,缩短极耳31的长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当然,延伸部32的折弯角度不限于为90°,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夹角α设置为30°、45°、100°或者120°等等。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加强件33包裹在延伸部32的叠合位置321的外部的胶带。将加强件33设置为胶带,一方面可以对延伸部32在弯折后的叠合位置321进行缓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延伸部32在弯折处的应力,有效减少延伸部32在叠合位置321的断裂而导致极耳31与极片34分离的现象,另一方面,利用胶带对延伸部32的叠合位置321的结构起到保护及定型的作用,防止极耳31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延伸部32在弯折后的叠合位置321发生变形而影响卷绕式电芯3的正常使用。为了进一步增强胶带对延伸部32的保护作用,可以在叠合位置321缠绕多层胶带。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33为双面胶,所述延伸部32上并位于所述叠合位置321设置有相贴合的第一叠合面和第二叠合面,所述双面胶设置在所述第一叠合面和所述第二叠合面之间。双面胶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叠合面和第二叠合面分离,以避免极耳31占用底壳1和盖帽2之间的空间。
另外,延伸部32可以在同一位置弯折多次,增加叠合位置321的厚度,进而提升极片34的强度。
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卷绕式电芯3的正极片341和负极片342之间设置有隔膜35,所述隔膜35具有沿所述卷绕式电芯3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负极片342的两端的隔离部351,所述隔离部351用于隔离所述卷绕式电芯3的极耳31与所述卷绕式电芯3的端面。隔离部351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极耳31与卷绕式电芯3的竖直方向的两端发生电接触,无需额外在卷绕式电芯3的端面上设置绝缘垫片,降低了卷绕式豆式电池的制备难度和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无需改变现有电池的制备工艺和设备,有利于卷绕式豆式电池的大规模生产,且绝缘性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部351延伸出卷绕式电芯3的端面的长度不小于0.75mm。此设计可以保证正极片341、负极片342和隔膜35卷绕后形成的卷绕式电芯3的端面有足够长度的隔离部351,以对极耳31进行绝缘隔离,保证绝缘效果。
所有的隔离部351均朝向卷绕式电芯3的中部倾斜。此设计可以保证隔离部351能够顺利地被压制贴合在卷绕式电芯3的端面。
另外,一般地,由于正极片341的集流体为铝箔,而负极片342的集流体为铜箔,因此正极耳311的材质为铝箔,负极耳312的材质为铜箔。对于铝箔和铜箔,二者均比现有的极耳的材质镍片软,使得隔离部351在贴合到卷绕式电芯3的端面时不易被极耳31刺破。
为了进一步提高卷绕式豆式电池的安全性,可以使用具有耐高温(130-150℃)特性和/或具有高机械强度的隔膜35,例如:芳纶隔膜。
上述卷绕式豆式电池的直径高度比≥1;优选>1。
上述卷绕式豆式电池为可充电豆式电池。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卷绕式豆式电池,包括底壳和盖帽,所述底壳与所述盖帽之间形成容纳卷绕式电芯的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底板和环设在所述底板的一侧面的第一围壁,所述盖帽包括顶板和环设在所述顶板一侧面的第二围壁,所述第二围壁套设在所述第一围壁外,所述第一围壁和所述第二围壁之间夹设有密封件;
所述第二围壁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第一外壁板、第二外壁板和第三外壁板,所述第一外壁板与所述顶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外壁板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围壁的中心的一侧倾斜;
所述第三外壁板朝向所述第二围壁的中心的一侧倾斜,或者,所述第三外壁板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壁板和第二子壁板,所述第一子壁板与所述第二外壁板连接并与所述顶板垂直,所述第二子壁板朝向所述第二围壁的中心的一侧倾斜;
所述第一围壁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板、第二内壁板、第三内壁板、第四内壁板和第五内壁板,所述第五内壁板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所述第四内壁板朝向所述第一围壁的内部倾斜,所述第三内壁板和所述第一内壁板均与所述底板垂直,所述第二内壁板朝向所述第一围壁的外部倾斜,所述第一外壁板和所述第一内壁板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相互抵持,所述第二外壁板和所述第二内壁板平行并通过所述密封件相互抵持,所述第三外壁板将位于所述第三内壁板和第四内壁板一侧的所述密封件夹紧;
所述卷绕式电芯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所述集流体具有沿所述卷绕式电芯的径向方向延伸至所述活性物质外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弯折后部分叠合,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极片呈夹角设置,所述延伸部弯折形成极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本体,所述密封本体夹设在所述第一围壁和所述第二围壁之间,所述密封本体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围壁的形状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本体靠近所述顶板的一端朝向所述密封本体的中心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密封本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底板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贴紧在所述第一围壁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壁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围壁的硬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围壁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的端部抵紧在所述第一围壁的外壁或所述底板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和所述盖帽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隔膜具有沿所述卷绕式电芯的轴线方向延伸至所述负极片的两端的隔离部,所述隔离部用于隔离所述极耳与所述卷绕式电芯的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0.75mm;和/或,所述卷绕式豆式电池的直径高度比大于或等于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隔离部均朝向所述卷绕式电芯的中心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豆式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豆式电池为可充电电池。
CN201922248881.XU 2019-12-13 2019-12-13 卷绕式豆式电池 Active CN211017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8881.XU CN211017241U (zh) 2019-12-13 2019-12-13 卷绕式豆式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8881.XU CN211017241U (zh) 2019-12-13 2019-12-13 卷绕式豆式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17241U true CN211017241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77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8881.XU Active CN211017241U (zh) 2019-12-13 2019-12-13 卷绕式豆式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17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97480A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110854306A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110828716A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WO2021228165A1 (zh) 具有盖帽支架的电池结构
US20160308190A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comprising current interruption device
JP2022526358A (ja) 二次電池
CN111554834B (zh) 一种电池制作方法及电池
CN212342702U (zh) 电池盖帽及使用该盖帽的电池
JP2014036020A (ja) 二次電池
WO2021114323A1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110854305A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WO2021114328A1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211017241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JP4128694B2 (ja) 二次電池のキャップ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1017128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211017129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211017140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111584771B (zh) 具有安全阀盖帽的电池
CN111540847A (zh) 一种电池制作方法及电池
WO2021114324A1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212323097U (zh) 具有盖帽上支架的电池结构
CN211017130U (zh) 卷绕式豆式电池
CN111653710B (zh) 具有可重复使用安全阀盖帽的电池
CN114914596A (zh) 电池壳和具有其的电池
CN211719700U (zh) 一种卷绕式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