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94184U - 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94184U
CN218294184U CN202221927961.3U CN202221927961U CN218294184U CN 218294184 U CN218294184 U CN 218294184U CN 202221927961 U CN202221927961 U CN 202221927961U CN 218294184 U CN218294184 U CN 218294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way
rotating shaft
shaft mechanism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279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日兴
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f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f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f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f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94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94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转动轴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该单向滚动轴承包括与安装座固定的外圈和与外圈单向转动的内圈,所述螺母和固定座与内圈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当安装座与固定座发生沿单向滚动轴承转动相同方向运动时,单向滚动轴承外圈正无阻尼转动;当安装座与固定座发生沿单向滚动轴承转动相反方向运动时,内圈的两侧分别固定座和止动片存在阻尼接触面,产生转动阻尼。通过可调的螺母改变阻尼大,实现改变阻尼大小可调。可以广泛用于两物件之间转动连接部件。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动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向转动产生阻尼的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背景技术
转动轴也简称为转轴,通常是两个发生转动关系部件之间必须的构件,其通常情况下在转动方向承受转动扭力矩,在特定场情下,如作水平转动时,其还需要承受与转动方向平行面垂直抗弯力矩。
目前的阻尼转轴在转动时能产生一定的转动阻尼,但无法实现单向转动阻尼,即一个转动方向时能产生阻尼,另一个转动方向时不产生阻尼。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7935274U的单向阻尼转轴,虽然也能实现单向转动产生阻尼,但该结构复杂加工和装配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其中该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该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该单向滚动轴承包括与安装座固定的外圈和与外圈单向转动的内圈,所述螺母和固定座与内圈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螺母与内圈之间设有使止动片保持阻尼的阻尼弹片。
进一步地说,所述固定座与单向滚动轴承之间设有止动片或台阶,该止动片或台阶与内圈侧面形成一个所述阻尼接触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单向滚动轴承与螺母之间的止动片与内圈另一侧面形成另一所述阻尼接触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止动片或台阶与内圈接触面设有存油腔。
进一步地说,所述阻尼弹片为记忆材料。
进一步地说,所述记忆材料包括记忆金属。
进一步地说,所述阻尼弹片为环状,其内侧与外侧不在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阻尼弹片包括碟状阻尼弹片。
进一步地说,所述固定座包括设有通孔的固定座本体和由设于通孔构成转轴的螺栓,在螺栓上设止动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单向阻尼合页,该单向阻尼合页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该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该单向滚动轴承包括与安装座固定的外圈和与外圈单向转动的内圈,所述螺母和固定座与内圈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螺母与内圈之间设有使止动片保持阻尼的阻尼弹片。
进一步地说,所述固定座与单向滚动轴承之间设有止动片或台阶,该止动片或台阶与内圈侧面形成一个所述阻尼接触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单向滚动轴承与螺母之间的止动片与内圈另一侧面形成另一所述阻尼接触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阻尼弹片为记忆材料。
进一步地说,所述记忆材料包括记忆金属。
进一步地说,所述阻尼弹片为环状,其内侧与外侧不在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说,所述阻尼弹片包括碟状阻尼弹片。
进一步地说,所述固定座包括设有通孔的固定座本体和由设于通孔构成转轴的螺栓,在螺栓上设止动片。
进一步地说,所述止动片或台阶与内圈接触面设有存油腔。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转动角度限位机构。
进一步地说,所述转动角度限位机构包括与单向滚动轴承或其中一固定部固定带限位块的限位环,该限位环套在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上。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波形弹片。
本实用新型单向转动产生阻尼的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其中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该单向滚动轴承包括与安装座固定的外圈和与外圈单向转动的内圈,所述螺母和固定座与内圈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当安装座与固定座之间产生与单向滚动轴承相同方向运动时,与外圈固定的安装座未产生任何额除外的轴承本身摩擦力以外的任何阻力;当安装座与固定座之间产生与单向滚动轴承相反方向运动时,安装座带动单向滚动轴承的外圈和内圈同步转动,而内圈的两侧分别固定座和止动片产生阻尼接触面,从而产生转动阻尼。可以调节阻尼大时,通过可调的螺母改变单向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止动片和固定座间的配合力,实现改变阻尼大小可调。可以广泛用于两物件之间转动连接部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描述中的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第一实施例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沿与转轴垂直方向正投影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沿A-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第二实施例沿转轴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单向合页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单向合页实施例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沿A-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出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所有方向性指示的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仅用于解释在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当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可能随之改变。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示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和至少一个该技术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即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体的限定外;“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及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既可以是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固定,也可以是部件之间存在物理上固定连接,既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结构;既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信号连接;既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或部件间接相连;既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说明书另有明确的限定,可作其他理解时不能实现相应的功能或效果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可能涉及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的控制技术或单元,如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可以由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采用现有,如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也采用所述属本领域现有技术,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实用新型技术点在于对机械装置改进,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说明具体的电路控制关系和电路连接。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实施例。
该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1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2,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3,该单向滚动轴承2包括与安装座22固定的外圈21和与外圈21单向转动的内圈 20,所述螺母3和固定座1与内圈20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
具体地说,所述固定座1包括设有防转固定孔121的固定座本体12和一端穿过防转固定孔121的螺栓11,该螺栓11与防转固定孔121形状匹配,即与防转固定孔121配合后,螺栓11与固定座本体12之间不产生转动位移,即固定座本体12转动时,能带动螺栓11同步转动。所述防转固定孔121可以设置为非圆形孔,如方孔等结构。所述螺栓11作为单向滚动轴承转轴。所述止动片4上设有与螺栓11径向截面相同的孔(附图未标),该止动片4 可以避免在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工作时向螺母传递转动,从而造成螺母松脱,防止单向转动阻尼失效。
所述安装座22套在所述单向滚动轴承2上,该单向滚动轴承2外圈21 表面设有固定槽211,该固定槽211与安装座22上的固定条221配合,防止安装座22与外圈21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固定座1与单向滚动轴承2之间设有止动片4,该止动片4与内圈 20侧面形成一个阻尼接触面,即第一阻尼接触面。所述单向滚动轴承2与螺母3之间的止动片4与内圈20另一侧面形成另一阻尼接触面,即第二阻尼接触面。
当安装座22与固定座2之间沿单向滚动轴承2相同方向转动时,与外圈21固定的安装座22未产生任何额除外的轴承本身摩擦力以外的任何阻力,可以自由转动;当安装座22与固定座2沿单向滚动轴承相反方向转动时,安装座22带动单向滚动轴承2的外圈21转动,而与两个止动片4之间产生两个阻尼接触面的内圈20产生转动阻尼,从而产生阻尼。该阻尼大小可以通过螺母调节止动片4与内圈20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即通过可调的螺母改变单向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止动片配合力大小,实现改变阻尼大小可调。可以广泛用于两物件之间转动连接部件。
为了提高耐磨性和静音性,所述止动片4与内圈20之间的阻尼接触面设有存油腔,该存油腔可以设置于止动片4或内圈20侧面。
为了进一步保持止动片4能长时间与内圈保持稳定的按摩力,在所述螺母3与止动片4之间还设有阻尼弹片5,该阻尼弹片5可以采用记忆材料,该记忆材料包括记忆金属。
所述阻尼弹片5可以采用环状,其安装时套在螺栓11上,环状阻尼弹片5内侧与外侧不在同一平面,如可以采用碟形或球冠形状。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提供另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实施例。
所述固定座1采用一体化设置,即所述固定座本体与螺栓11为一体结构,其他结构不变,其原理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与内圈20之间的止动片4也可以采用与固定座1一体化结构,即在所述固定座1靠近单向滚动轴承2一侧设有互不有环形台阶12,安装后台阶12与单向滚动轴承2内圈20形成阻尼接触面。
如图6-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单向阻尼合页实施例。
该单向阻尼合页,包括第一固定部A、第二固定部B和设有第一固定部 A和第二固定部B之间的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该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
具体地说,该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1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2,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3,该单向滚动轴承2与第二固定部B固定连接或一体结构,其包括与安装座 22固定的外圈21和与外圈21单向转动的内圈20,所述螺母3和固定座1 与内圈20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
所述固定座1与第一固定部A固定连接或一体结构,其包括设有防转固定孔121的固定座本体12和一端穿过防转固定孔121的螺栓11,该螺栓11 与防转固定孔121形状匹配,即与防转固定孔121配合后,螺栓11与固定座本体12之间不产生转动位移,即固定座本体12转动时,能带动螺栓11 同步转动。所述防转固定孔121可以设置为非圆形孔,如方孔等结构。所述螺栓11作为单向滚动轴承转轴。所述止动片4上设有与螺栓11径向截面相同的孔(附图未标),该止动片4可以避免在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工作时向螺母传递转动,从而造成螺母松脱,防止单向转动阻尼失效。
所述安装座22套在所述单向滚动轴承2上,该单向滚动轴承2外圈21 表面设有固定槽211,该固定槽211与安装座22上的固定条221配合,防止安装座22与外圈21发生相对转动。
所述固定座1与单向滚动轴承2之间设有止动片4,该止动片4与内圈 20侧面形成一个阻尼接触面,即第一阻尼接触面。所述单向滚动轴承2与螺母3之间的止动片4与内圈20另一侧面形成另一阻尼接触面,即第二阻尼接触面。
当安装座22与固定座2之间沿单向滚动轴承2相同方向转动时,与外圈21固定的安装座22未产生任何额除外的轴承本身摩擦力以外的任何阻力,可以自由转动;当安装座22与固定座2沿单向滚动轴承相反方向转动时,安装座22带动单向滚动轴承2的外圈21转动,而与两个止动片4之间产生两个阻尼接触面的内圈20产生转动阻尼,从而产生阻尼。该阻尼大小可以通过螺母调节止动片4与内圈20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即通过可调的螺母改变单向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止动片配合力大小,实现改变阻尼大小可调。可以广泛用于两物件之间转动连接部件。
为了提高耐磨性和静音性,所述止动片4与内圈20之间的阻尼接触面设有存油腔,该存油腔可以设置于止动片4或内圈20侧面。
为了进一步保持止动片4能长时间与内圈保持稳定的按摩力,在所述螺母3与止动片4之间还设有阻尼弹片5,该阻尼弹片5可以采用记忆材料,该记忆材料包括记忆金属。
所述阻尼弹片5可以采用环状,其安装时套在螺栓11上,环状阻尼弹片5内侧与外侧不在同一平面,如可以采用碟形或球冠形状。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提供另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实施例。
所述固定座1采用一体化设置,即所述固定座本体与螺栓11为一体结构,其他结构不变,其原理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1与内圈20之间的止动片4也可以采用与固定座1一体化结构,即在所述固定座1靠近单向滚动轴承2一侧设有互不有环形台阶12,安装后台阶12与单向滚动轴承2内圈20形成阻尼接触面。
根据需要,所述第一固定部A与第二固定部B之间设有转动角度限位机构,该转动角度限位机构包括与单向滚动轴承或其中一固定部固定带限位块 71的限位环7,该限位环套7在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上,转动到一定位置时,所述限位块71对其中一个固定部进行限位。
根据需要,所述第一固定部A与第二固定部B之间设有波形弹片6,该波形弹片6可以为第一固定部A和第二固定部B之间提供初始最小阻尼。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转轴的固定座和套设于转轴的单向滚动轴承,以及与转轴配合固定单向滚动轴承的可调螺母,该单向滚动轴承包括与安装座固定的外圈和与外圈单向转动的内圈,所述螺母和固定座与内圈两侧分别产生阻尼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与单向滚动轴承之间设有止动片或台阶,该止动片或台阶与内圈侧面形成一个所述阻尼接触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滚动轴承与螺母之间的止动片与内圈另一侧面形成另一所述阻尼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片或台阶与内圈接触面设有存油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与内圈之间设有使止动片保持阻尼的阻尼弹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弹片为记忆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忆材料包括记忆金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弹片为环状,其内侧与外侧不在同一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弹片包括碟状阻尼弹片。
10.一种单向阻尼合页,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具有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单向阻尼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转动角度限位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单向阻尼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角度限位机构包括与单向滚动轴承或其中一固定部固定带限位块的限位环,该限位环套在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单向阻尼合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波形弹片。
CN202221927961.3U 2021-08-15 2022-07-21 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Active CN2182941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0174 2021-08-15
CN2021219201741 2021-08-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94184U true CN218294184U (zh) 2023-01-13

Family

ID=84791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27961.3U Active CN218294184U (zh) 2021-08-15 2022-07-21 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94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25582A (en) Harmonic drive apparatus
CN218294184U (zh) 一种新型单向可调阻尼转轴机构及单向阻尼合页
CN106911264B (zh) 轻小型单压电叠堆驱动式双向旋转惯性作动器及作动方法
CN109951148B (zh) 光伏跟踪器传动装置
CN104779834B (zh) 外接棘轮式压电驱动器
CN111021281B (zh) 拍打门
CN110566606B (zh) 一种旋转部件用降速装置
CN209100518U (zh) 一种离合机构
CN211901470U (zh) 自动调节中心距的离合结构及减速器
CN103011069A (zh) 一种粘滑式旋转定位装置
CN207532171U (zh) 一种座椅靠背调节器及其平衡装置
CN215720421U (zh) 一种平面涡卷弹簧
CN210828785U (zh) 一种用于推拉门的滑轮结构
CN214996918U (zh) 强制定位凸轮
CN110805665A (zh) 自动调节中心距的离合结构及减速器
CN106272556B (zh) 一种给定非线性刚度的串联弹性驱动器设计方法
CN107100429B (zh) 锁手柄复位装置
CN217157696U (zh) 一种万向浮动门
CN209218309U (zh) 一种耳机旋转阻尼机构
CN217440664U (zh) 阻尼装置及具有其的支撑组件
CN215673477U (zh) 一种折叠驱动装置的齿轮组件
TWI593897B (zh) 擺線傳動器之外擺線行星輪凸輪
CN220204477U (zh) 新型单向轴承
CN220543214U (zh) 间距调节装置及眼镜
CN109505958B (zh) 一种偏心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