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69314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69314U
CN218269314U CN202222351403.3U CN202222351403U CN218269314U CN 218269314 U CN218269314 U CN 218269314U CN 202222351403 U CN202222351403 U CN 202222351403U CN 218269314 U CN218269314 U CN 218269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inlet
flat
flow channel
distrib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514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东方
蔡良烽
李晓宇
李亚军
杨洪亮
石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514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69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69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69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nch Pipes, Ben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的分配器无法提高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的问题。所述空调器包括换热器和分配器,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分配器包括本体、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第一分配流道与制冷剂入口连通,其中心处设有将分隔部,分隔部正对制冷剂入口;第二分配流道包括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各入口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出口流道之间,入口流道包括入口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分别连通相邻两出口流道,入口段与子流道的出口一一对应连通。本申请空调器可以实现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的分配器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空调换热器的生产成本,部分厂家已经开始生产全铝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相比传统的翅片管换热器,因为不再使用铜管,换热器物料的成本降低可达40%。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全铝换热器,这种换热器在竖直方向上排列多个扁管,多个扁管直接用集流管连接,扁管之间有翅片,用于加强和空气的换热,常见的微通道换热器如图1所示,包括集流管1、扁管2和翅片3。
由于商用空调的换热器体积很大,高度一般超过800mm,经过统计,扁管之间的间距多在10~18mm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扁管数量往往超过60根,制冷剂能否均匀分配到这些扁管之间,成为制约微通道换热器性能的瓶颈问题。
众所周知,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进入换热器的制冷剂为节流之后的具有一定干度(干度是指气液两相态的制冷剂中气相流体所占的质量分数)的气液两相流体,这些两相流体在流速变慢时会发生气液相分离,如果气液相分离发生在一段集流管中,则流入该集流管中下部的若干扁管的制冷剂为纯液体,而上部分若干扁管为气体,这种分配不均会导致换热器的性能急剧下降。如图2所示,集流管1内中下部黑色以及中下部扁管2内的黑色表示为液体制冷剂,白色为气体制冷剂,集流管1内上部也为气体制冷剂。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现有技术多在集流管内部做文章,例如增加隔板或者采用更加复杂的结构。采用隔板将若干扁管分隔开,例如6个扁管一组,这种方式只针对满负荷大流量情况下效果较好,在部分负荷时,由于压缩机转速极低,制冷剂流速也很低,相分离情况比较严重,起不到均匀分流的效果。还有些使用了非常复杂的结构,通过复杂的结构设计,使流体旋转起来,降低气液相分离发生的概率,这种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都非常困难,且在小流量时也依然存在气液相分离现象。
在先专利申请CN202111411536.9和CN202111412428.3分别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其分配器采用4层板构成,入口有一个,居中设置,出口数量为4、6等偶数,对于具有偶数个扁管插口的分配器,其内部分配部的流道结构可以实现上下完全对称分配,即实现制冷剂分配均匀,且整个分配器结构较为简单。但当分配器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时,即需要向奇数个扁管内分配制冷剂,采用该在先专利的分配器结构,则不能实现制冷剂均匀分配,因此亟待对现有空调器分配器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时也能实现制冷剂均匀分配。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的分配器无法提高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换热器,其包括多个扁管;
分配器,其包括本体、形成在本体内部的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制冷剂入口,另一侧间隔布设奇数个扁管插口,各所述扁管插口插设有一所述扁管;
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与所述制冷剂入口连通,其中心处设有将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分隔成两段子流道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正对所述制冷剂入口;
所述第二分配流道包括偶数个入口流道和奇数个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扁管插口一一对正连通;各所述入口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所述出口流道之间,所述入口流道包括入口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一出口段和所述第二出口段分别连通相邻两所述出口流道,所述入口段与所述子流道的出口一一对应连通。
本申请空调器中,通过在分配器的本体内部设置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第一分配流道内的分隔部正对制冷剂入口,当高速来流的气液两相态制冷剂流体从制冷剂入口流入第一分配流道内时,气液两相态制冷剂流体碰到分隔部会迅速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两子流道内,即一分为二,且可以保持较高的流速,流速较高能够大大抑制重力的影响,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产生气液相分离的机会,因此以制冷剂入口为中心向两子流道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流量分配几乎相等,此为制冷剂在分配器内的第一次分配;经第一分配流道分配后,制冷剂从两个子流道的出口流出进入第二分配流道的各入口流道内,进行第二次分配,由于第二分配流道的各入口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出口流道之间,相应地提高了制冷剂向各出口流道分配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经各出口流道流向插设在扁管插口内的扁管中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性,出口流道的数量为奇数个且与扁管插口一一对正连通,进而可以实现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的分配器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两所述子流道中心对称,各所述子流道的出口端上具有发散布置的多个分配出口段,多个所述分配出口段的末端构成所述子流道的多个出口,相邻两所述分配出口段的相交处形成有第一尖角部,用于将从所述子流道的出口端流出的制冷剂向多个所述分配出口段内均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口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扁管插口的布设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插口与所述扁管的横截面轮廓相适配,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扁管插口相贴合,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扁管插口的长度方向,所述入口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口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出口段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出口段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出口流道的延伸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段和所述第二出口段相交处形成有第二尖角部,用于将从所述入口段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出口段及所述第二出口段内均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入口流道中心对称,且分别位于同一所述出口流道的两端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出口段的宽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流道的高度大于所述扁管插口的高度,以使所述扁管的插设端伸入所述出口流道内时悬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由五层扁板焊接而成,五层扁板依次贴合,所述制冷剂入口设在第一层扁板上,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形成在第二层扁板上,第二分配流道形成在第四层扁板上,所述扁管插口形成在第五扁板上,所述第三层扁板上形成有多个连通口,用于将所述入口段与所述子流道的出口一一对应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口的数量与所述入口流道的数量相等,且多个所述连通口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扁管插口的布设方向,两端的两所述连通口呈L形且二者中心对称,中间的连通口呈方形或圆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多扁管内制冷剂分配不均匀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换热器与分配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的分解结构图;
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与毛细管、扁管配合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的第一分配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A部放大图;
图10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分配流道内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的第二分配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B部放大图;
图1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分配流道内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的扁管插口、扁管及出口流道的配合位置示意图。
图1、图2中附图标记:1-集流管;2-扁管;3-翅片;
图3至图14中附图标记:100-换热器;110-扁管;120-翅片;200-分配器;210-本体;211-制冷剂入口;212-扁管插口;213-第一层扁板;214-第二层扁板;215-第三层扁板;216-第四层扁板;217-第五层扁板;218-连通口;220-第一分配流道;221-分隔部;222-子流道,222A-出口;222B-分配出口段;222C-第一尖角部;230-第二分配流道;231-入口流道;231A-入口段;231B-第一出口段;231C-第二出口段;231D-第二尖角部;232-出口流道;300-毛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换热器100与分配器200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100和分配器200。其中,换热器100具体为微通道换热器100,其包括多个扁管110,当然还包括将扁管110连接为一体的若干翅片120。分配器200用于将制冷剂分配至多个扁管110内,根据换热器100的高度大小,分配器200可设置多个,以使制冷剂尽可能均匀地分配至换热器100的所有扁管110内,图3中所示分配器200的个数为8个,沿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布设,8个分配器200的扁管110插槽总数与换热器100的扁管110数量相等,一一对应。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的分解结构图;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与毛细管300、扁管110配合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器200包括本体210、形成在本体210内部的第一分配流道220和第二分配流道230,本体210的一侧设有制冷剂入口211,另一侧间隔布设奇数个扁管插口212,各扁管插口212插设配合一扁管110,以提高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212的分配器200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第一分配流道220与制冷剂入口211连通,其中心处设有将第一分配流道220分隔成两段子流道222的分隔部221,分隔部221正对制冷剂入口211。具体地,分隔部221为一个分隔板,其高度等于第一分配流道220的宽度,其宽度较窄,小于制冷剂入口211的内径,以尽可能地减小对由制冷剂入口211流入第一分配流道220内的制冷剂的阻力。子流道222上紧邻分隔部221的一端为其入口端,沿制冷剂流向远离分隔部221的一端为其出口端。第一分配流道220宽度较窄,通过窄结构的流道,实现“窄流道、高流速”,使得制冷剂在分配器200内流动的过程中无法发生相分离,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第二分配流道230包括偶数个入口流道231和奇数个出口流道232,出口流道232与扁管插口212一一对正连通,各入口流道231分别位于相邻两出口流道232之间,即两相邻出口流道232之间设有一入口流道231,则入口流道231的总数比出口流道232的总数少一个,入口流道231包括入口段231A、第一出口段231B和第二出口段,第一出口段231B和第二出口段231C分别连通相邻两个出口流道232,入口段231A与子流道222的出口222A一一对应连通。图5至图13中分配器200上扁管插口212为5个,连接5个扁管110,相应地出口流道232为5个,入口流道231为4个,第一分配流道220的各子流道222具有两个出口为例进行说明。若分配器200上扁管插口212为3个,则相应地出口流道232为3个,入口流道231为2个,各子流道222的出口222A为1个;即分配器200上扁管插口212的数量与出口流道232的数量相等,入口流道231比出口流道232少一,各子流道222的出口222A数量为出口流道232的数量-1后的差值的一半。同理,第二分配流道230宽度也较窄,以保证“窄流道、高流速”的结构特征。
本申请空调器中,通过在分配器200的本体210内部设置第一分配流道220和第二分配流道230,第一分配流道220内的分隔部221正对制冷剂入口211,当高速来流的气液两相态制冷剂流体从制冷剂入口211流入第一分配流道220内时,气液两相态制冷剂流体碰到分隔部221会迅速分成两部分,分别进入两子流道222内,即一分为二,且可以保持较高的流速,流速较高能够大大抑制重力的影响,使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产生气液相分离的机会,因此以制冷剂入口211为中心向两子流道222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流量分配几乎相等,此为制冷剂在分配器200内的第一次分配,制冷剂流向如图10中箭头所示;经第一分配流道220分配后,制冷剂从两个子流道222的出口222A流出进入第二分配流道230的各入口流道231内,进行第二次分配,由于第二分配流道230的各入口流道231分别位于相邻两出口流道232之间,相应地提高了制冷剂向各出口流道232分配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经各出口流道232流向插设在扁管插口212内的扁管110中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第二次分配时制冷剂流向如图13中箭头所示,出口流道232的数量为奇数个且与扁管插口212一一对正连通,进而可以实现具有奇数个扁管插口212的分配器200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为便于第一分配流道220、第二分配流道230的加工,如图4至图7所示,分配器200的本体210由五层扁板板依次贴合,拼接而成,五层扁板一般为铝材质,在隧道炉中焊接固连为一体。由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层扁板213、第二层扁板214、第三层扁板215、第四层扁板216和第五层扁板217,各层扁板均呈矩形长条状,其长度方向平行于扁管110的布设方向,即如图4至图7中的竖直方向。
制冷剂入口211设在第一层扁板213上,为一贯穿第一层扁板213厚度方向的贯通圆孔,以连接毛细管300;第一分配流道220形成在第二层扁板214上,且贯穿第二层扁板214的厚度方向;第二分配流道230形成在第四层扁板216上,扁管插口212形成在第五扁板上,第三层扁板215上形成有多个连通口218,用于将第二分配流道230的入口段231A与第一分配流道220的子流道222的出口222A一一对应连通。
第二层扁板214夹设在第一层扁板213和第三层扁板215之间,使得制冷剂只能从制冷剂入口211进入,经第一分配流道220进行第一次分配后由第三层扁板215上的连通口218流出;第四层扁板216夹设在第三层扁板215和第五层扁板217之间,使得制冷剂从第三层扁板215上的连通口218流出进入第二分配流道230,经第二分配流道进行第二次分配后仅由第五层扁板217上的扁板插口流出,进而流入各扁管110内。通过上述层状结构拼合形成分配器200的本体210,一方面可以便于内部分配流道、第二分配流道230的加工,另一方面,第一分配流道220和第二分配流道230由第三层变更分隔,使得第一分配流道220和第二分配流道230不至于串通而导致制冷剂掺混,影响分配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218的数量与入口流道231的数量相等,即也是偶数个,且多个连通口218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第二方向平行于扁管插口212的布设方向,即如图4至图7中的竖直方向,从而将制冷剂向各扁管110所在处引导分配,以提高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在第二方向上,两端处的两个连通口218由于距离第一分配流道220的中心处较远,制冷剂到达此处压力较低,将两端处的两个连通口218设置呈L形且二者中心对称,使较多的制冷剂可到达此处连通口218,以弥补压力较低使制冷剂不易到达两端连通口218内的问题;而两端连通口218之间的连通口218呈方形或圆形即可,流通面积较小。
图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的第一分配流道220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A部放大图。如图8和图9所示,两个子流道222中心对称,以使以制冷剂入口211为中心向两子流道222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流量分配几乎相等,提高制冷剂第一次分配的均匀性。各子流道222的出口222A端上具有发散布置的多个分配出口段222B,多个分配出口段222B的末端构成子流道222的多个出口,即使得制冷剂由分隔部221一分为二进入两子流道222后,由各子流道222还可以进行多个路径的分流,以适应更多扁管110数量的分配需要。
相邻两个分配出口段222B的相交处形成有第一尖角部222C,用于将从子流道222的出口端流出的制冷剂向多个分配出口段222B内均分。具体地,第一尖角部222C的尖角朝向子流道222的出口端,以使得将来自子流道222的制冷剂流体“劈成两半”,尽可能均等地流入相邻两个分配出口段222B,且第一尖角部222C与分配出口段222B圆弧过渡,提高了制冷剂流过时的顺畅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子流道222的多个出口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第一方向平行于扁管插口212的布设方向,即如图4至图7中的竖直方向,从而有利于将制冷剂向各扁管110所在处引导分配,以提高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图1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的扁管插口212、扁管110及出口流道232的配合位置示意图。如图14所示,第五扁板上的扁管插口212与扁管110的横截面轮廓相适配,扁管110与扁管插口212通过钎焊焊接为一体;第四扁板的出口流道232与第五扁板上的扁管插口212相贴合,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扁管插口212的长度方向,以使制冷剂从出口流道232流出后直接全部进入对应的扁管插口212内的扁管110内。
扁管110插入扁管插口212内时,其插设端同时伸入出口流道232内一部分,以提高扁管110与第五扁管110焊接可靠性,同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出口流道232的高度h1大于扁管插口212的高度h2,以使扁管110的插设端伸入出口流道232内时形成悬空结构,该悬空结构可以避免焊接时钎料融化造成扁管110堵塞。
图1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配器200的第二分配流道230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B部放大图。以图11和图12所示视角为例,第二分配流道230的入口段231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出口流道232的延伸方向,第一出口段231B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出口段231C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出口流道232的延伸方向。则在制冷剂进入各入口流道231后,然后分配至第一出口段231B和第二出口段231C内,之后进入相邻的两出口流道232内,相邻两出口流道232之间均设置一所述入口流道231,使得各出口流道232尽可能均等地获得制冷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口段231B和第二出口段231C相交处形成有第二尖角部231D,用于将从入口段231A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出口段231B及第二出口段231C内均分。具体地,第二尖角部231D的尖角朝向入口段231A的出口端,以使得将来自入口段231A的制冷剂流体“劈成两半”,尽可能均等地流入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231C,第二尖角部231D与上述第一尖角部222C的结构形状相同。
如图11所示,相邻两入口流道231中心对称,且分别位于同一出口流道232的两端处,以进一步提高制冷剂分配均匀性。
由于位于两入口流道231之间的该出口流道232,其同时接受其中一入口流道231的第一出口段231B和另一入口流道231的第二出口段231C的制冷剂来流,而位于两端的两出口流道232,其仅接受一入口流道231其中一出口段的制冷剂来流,为进一步使分配至各出口流道232的制冷剂均匀,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口段231B的宽度a大于第二出口段231C的宽度b,如图11和12所示。奇数个出口流道232中,中间的该出口流道232同时连接相邻两入口流道231的第一出口段231B,以接受同样流量的上方制冷剂来流和下方制冷剂来流;中间的出口流道232的上下两侧的出口流道232中,位于相邻两入口流道231之间的该出口流道,其一端与其中一入口流道231的第一出口段231B连通,另一端与另一入口流道231的第二出口段231C连通;两端处的两出口流道232,均仅与一入口流道231的第一出口段231B连通,从而使得各出口流道232的制冷剂分配均匀,进而使各扁管110内制冷剂均匀。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其包括多个扁管;
分配器,其包括本体、形成在本体内部的第一分配流道和第二分配流道,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制冷剂入口,另一侧间隔布设奇数个扁管插口,各所述扁管插口插设有一所述扁管;
所述第一分配流道与所述制冷剂入口连通,其中心处设有将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分隔成两段子流道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正对所述制冷剂入口;
所述第二分配流道包括偶数个入口流道和奇数个出口流道;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扁管插口一一对正连通;各所述入口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所述出口流道之间,所述入口流道包括入口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所述第一出口段和所述第二出口段分别连通相邻两所述出口流道,所述入口段与所述子流道的出口一一对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两所述子流道中心对称,各所述子流道的出口端上具有发散布置的多个分配出口段,多个所述分配出口段的末端构成所述子流道的多个出口,相邻两所述分配出口段的相交处形成有第一尖角部,用于将从所述子流道的出口端流出的制冷剂向多个所述分配出口段内均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出口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扁管插口的布设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插口与所述扁管的横截面轮廓相适配,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扁管插口相贴合,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扁管插口的长度方向,所述入口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口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出口段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出口段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出口流道的延伸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口段和所述第二出口段相交处形成有第二尖角部,用于将从所述入口段流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出口段及所述第二出口段内均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所述入口流道中心对称,且分别位于同一所述出口流道的两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口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出口段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流道的高度大于所述扁管插口的高度,以使所述扁管的插设端伸入所述出口流道内时悬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由五层扁板焊接而成,五层扁板依次贴合,所述制冷剂入口设在第一层扁板上,所述第一分配流道形成在第二层扁板上,第二分配流道形成在第四层扁板上,所述扁管插口形成在第五扁板上,第三层扁板上形成有多个连通口,用于将所述入口段与所述子流道的出口一一对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口的数量与所述入口流道的数量相等,且多个所述连通口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扁管插口的布设方向,两端的两所述连通口呈L形且二者中心对称,中间的所述连通口呈方形或圆形。
CN202222351403.3U 2022-09-05 2022-09-05 空调器 Active CN218269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1403.3U CN218269314U (zh) 2022-09-05 2022-09-05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1403.3U CN218269314U (zh) 2022-09-05 2022-09-05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69314U true CN218269314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16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51403.3U Active CN218269314U (zh) 2022-09-05 2022-09-05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693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4512B (zh) 热交换器
US6688137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a two-phase flow distributor
US20110203308A1 (en)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multiple tube distributor
US20060054310A1 (en) Evaporator using micro-channel tubes
CN21671662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KR20030092317A (ko) 열교환기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5958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13587251B (zh) 空调器
CN101419002B (zh)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WO2006053311A2 (en) Parallel flow evaporator with shaped manifolds
CN107796143A (zh) 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CN104879954A (zh) 热交换系统及其换热器
CN113587250A (zh) 空调器
CN2109801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8269314U (zh) 空调器
CN112594974A (zh) 换热器和空调
KR100638488B1 (ko) 이산화탄소용 열교환기
CN112594975B (zh) 换热器和空调
US20190024954A1 (en) Heat Exchange System
KR20180087775A (ko) 냉장고의 열교환기
CN211552123U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10980314U (zh) 换热器
EP4063750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288522A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