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7347U - 骨针防护套 - Google Patents

骨针防护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7347U
CN218247347U CN202222171749.5U CN202222171749U CN218247347U CN 218247347 U CN218247347 U CN 218247347U CN 202222171749 U CN202222171749 U CN 202222171749U CN 218247347 U CN218247347 U CN 218247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cule
accommodating cavity
cavity
abutting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7174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君
梁文鑫
杨伟
林建东
刘梦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Mindr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7174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7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7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7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骨针防护套。骨针防护套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主体内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第一端开设有开口,开口与第一容纳腔连通,以使骨针通过开口插入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抵接面用于与骨针的外表面抵接,抵接面在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倾斜。本申请通过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用于与骨针表面抵接,以实现对骨针的卡紧;由于抵接面在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倾斜,使得能够根据骨针直径的不同调整骨针插入的深度,从而增大骨针防护套可兼容的骨针直径范围。

Description

骨针防护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针防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骨科植入物在骨科临床已得到普遍应用,以提高患者骨折后的愈合效果,缩短愈合时间。在骨科手术中,会经常用到外固定的方式对骨折处进行固定,固定过程中,会使用骨针置入骨干,以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骨针类产品一端或两端外形尖锐,在存放或使用过程中容易戳破产品外包装甚至刺伤使用者。目前常见的骨针类产品的尖端防护的包装形式有硬质塑料防护套或软质的硅胶管等方式,其中,软质的硅胶套虽然可以通过挤压兼容临近直径规格的骨针,但其兼容范围较小,使得骨针防护套的适应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骨针防护套,可以解决现有骨针防护套可兼容的骨针直径范围较小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骨针防护套,包括:
第一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主体内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延伸,所述第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以使骨针通过所述开口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用于与所述骨针的外表面抵接;所述抵接面在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倾斜。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一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具有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部,所述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抵接面自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部开始延伸至所述第一端。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形成有多个所述抵接面,多个所述抵接面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周向依次设置;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面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开口边缘开设有多个开槽,所述开槽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贯穿至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外壁;所述开槽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抵接面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骨针防护套还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体内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沿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所述第二主体包括多个沿所述开口边缘依次连接的防护部,所述防护部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端连接,多个所述防护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至少一个所述防护部的内表面为朝靠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凸出的凸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所述防护部的凸面与所述抵接面对应设置。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部的外表面为朝靠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面;相邻两个所述防护部之间连接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与所述防护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过渡部的内表面为朝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面,所述过渡部的外表面为朝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凸出的凸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二横截面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增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的外表面凸设有多个凸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周向依次分布;和/或,
所述第一主体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周向依次分布。
本申请实施例中骨针防护套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主体内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第一端开设有开口,开口与第一容纳腔连通,以使骨针通过开口插入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抵接面用于与骨针的外表面抵接,抵接面在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倾斜。本申请通过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当骨针从开口插入第一容纳腔中后,骨针表面与抵接面抵接,以实现对骨针的卡紧;由于抵接面在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倾斜,即抵接面在第二端朝向第一端的方向上呈扩张的趋势,使得能够根据骨针直径的不同调整骨针插入的深度,从而增大骨针防护套可兼容的骨针直径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针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骨针防护套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骨针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B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骨针防护套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骨针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骨针防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针插入骨针防护套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骨针插入骨针防护套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Figure BDA0003801110280000031
Figure BDA000380111028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骨针防护套,以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如图1和图9所示,骨针防护套100包括第一主体110,第一主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主体110内具有第一容纳腔113,且第一容纳腔113在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延伸,第一容纳腔113用于容纳骨针200,以对骨针200的尖端进行保护,既能避免骨针200尖端受到损坏,影响骨针200的正常使用,也能避免骨针200的尖端划伤使用人员,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开设有开口1111,且开口1111与第一容纳腔113连通,即第一容纳腔113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贯穿第一主体110,以使骨针200通过开口1111插入第一容纳腔113内,同时也能够通过开口1111从第一容纳腔113中拔出。
其中,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1131,抵接面1131用于与骨针200的外表面抵接,即当骨针200从开口1111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后,骨针200表面与抵接面1131抵接,以实现对骨针200的卡紧,保证骨针200在第一容纳腔113中的稳定性。
由于抵接面1131相对于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的其他部分而言更靠近于第一容纳腔113的中心,使得当骨针200的外表面与抵接面1131抵接时,位于抵接面1131周围的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与骨针200外表面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即骨针200的外表面与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之间不是完全贴合,从而有助于骨针200使用时从骨针防护套100中拔出。
此外,抵接面1131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113的方向倾斜,即抵接面1131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呈扩张的趋势,从而使得当骨针200从开口1111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时,随着骨针200直径的不同,骨针200能够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的深度不同,对应与之抵接的抵接面1131的位置也随之不同,从而使得骨针防护套100可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更大,有助于提高骨针防护套100的适应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骨针防护套100包括第一主体110,第一主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主体110内具有第一容纳腔113,第一容纳腔113在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延伸,第一端111开设有开口1111,开口1111与第一容纳腔113连通,以使骨针200通过开口1111插入第一容纳腔113内;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1131,抵接面1131用于与骨针200的外表面抵接,抵接面1131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113的方向倾斜。本申请通过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1131,当骨针200从开口1111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后,骨针200表面与抵接面1131抵接,以实现对骨针200的卡紧;由于抵接面1131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朝远离第一容纳腔113的方向倾斜,即抵接面1131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呈扩张的趋势,使得能够根据骨针200直径的不同调整骨针200插入的深度,从而增大骨针防护套100可兼容的骨针200直径范围。
可选的,第一容纳腔113在垂直于第一端111朝向第二端112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一横截面,即第一横截面是指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在垂直于第一端111朝向第二端112的方向上围成的区域,第一横截面的大小表示用于容纳骨针200的空间的大小,也即表示第一容纳腔113能够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大小。
其中,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沿第一端111朝向第二端112的方向减小,即随着第一容纳腔113深度的增加,第一容纳腔113的容纳空间减小,可容纳的骨针200直径也更小。也就是说,第一容纳腔113整体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呈扩张的趋势,如图9所示,骨针200越细,插入第一容纳腔113的深度越深,以使骨针200的外表面与第一主体110的抵接面1131抵接,实现对骨针200的卡紧,保证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通过对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的变化趋势的调节,即可实现对骨针防护套100可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进行调节,以改善骨针防护套100的适应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13具有与开口1111相对的底部1132,且底部1132位于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即第一容纳腔113只贯穿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并未贯穿第一容纳腔113的第二端112,以避免在将骨针200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时,骨针200从第一主体110的第二端112漏出,从而保证骨针防护套100对骨针200尖端的保护,避免骨针200的尖端划伤使用人员。
其中,抵接面1131自第一容纳腔113的底部1132开始延伸至第一端111,即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形成长条状的凸起结构,从而使得无论骨针200插入第一容纳腔113的深度如何改变,骨针200的外表面始终能够与凸起的抵接面1131抵接,从而保证骨针200的外表面与位于抵接面1131周围的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的其他部分之间始终存在一定间隙,进而有助于保证不同直径的骨针200插入后均能够顺利拔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腔113同时贯穿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即第一主体110的两端均形成有开口1111,抵接面1131则自第二端112开始延伸至第一端111,以在相同延伸长度下,增大骨针防护套100能够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或者在相同的兼容范围下,减小第一容纳腔113的扩张速率,使相邻两个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的差异减小,从而有助于改善骨针200插入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容纳腔113同时贯穿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时,需要保证骨针200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时,骨针200的尖端不会从第一主体110的第二端112伸出,即第二端112的开口1111大小需要根据骨针200的直径范围进行设计,以避免骨针防护套100对骨针200尖端保护的失效。
可选的,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形成有多个抵接面1131,多个抵接面1131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依次设置,即当骨针200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时,多个抵接面1131围绕骨针200的外表面依次设置,使得骨针200能够同时与多个抵接面1131抵接,以改善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抵接面1131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当骨针200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时,至少两个相邻的抵接面1131之间的区域与骨针200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使骨针200在抵接处的周向上与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之间不是完全贴合,有助于骨针200使用时从骨针防护套100中拔出。
需要说明的是,抵接面1131在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延伸时,抵接面1131围成的区域能够呈锥形,即抵接面1131在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抵接面1131在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上的投影的面积逐渐增大;和/或,在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上,抵接面1131的两侧逐渐向中间区域倾斜,以增大相邻两个抵接面1131之间的间隙,从而进一步有助于骨针200使用时从骨针防护套100中拔出。
可选的,多个抵接面1131在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上均匀分布,即当骨针200插入第一容纳腔113中时,多个抵接面1131围绕骨针200的外表面均匀设置,使得骨针防护套100施加在骨针200上的作用力沿骨针200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有助于改善骨针200的受力均匀性,提高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抵接面1131的分布方式能够根据骨针200的实际结构以及对应骨针防护套100的形状进行设计调整,只需保证骨针防护套100能够兼容不同直径范围的骨针200的同时,保证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可选的,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的开口1111边缘开设有多个开槽1112,且开槽1112从第一容纳腔113的内壁贯穿至第一容纳腔113的外壁,开槽1112的设置使得当骨针200直径较大时,在骨针200从开口1111插入第一容纳腔113的过程中,开口1111边缘的开槽1112能够被撑开,以增大开口1111边缘的变形量,从而进一步增大骨针防护套100能够兼容的骨针200直径范围,提高骨针防护套100的适应性。
其中,开槽1112位于相邻两个抵接面1131之间,即开槽1112的设置不会影响骨针200与抵接面1131的抵接,使得在扩大骨针防护套100兼容的骨针200直径范围的同时,能够保证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主体110具有多个抵接面1131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抵接面1131之间均能设置开槽1112,以进一步增大开口1111边缘的可变形量,从而进一步增大骨针防护套100能够兼容的骨针200直径范围。其中,开槽1112自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向第二端112延伸,开槽1112的延伸长度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及兼容骨针200直径范围的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可选的,如图4至图6所示,骨针防护套100还包括第二主体120,第二主体120与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连接,第二主体120内具有第二容纳腔123,第二容纳腔123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贯穿第二主体120,且第二容纳腔123与第一容纳腔113连通。即第二容纳腔123与第一容纳腔113共同形成容纳骨针200的容纳空间,如图10所示,骨针200通过第二主体120远离第一主体110的一端依次插入第二容纳腔123和第一容纳腔113中,通过第二主体120结构的设计,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增大骨针防护套100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另一方面则能够改善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第二主体120包括多个沿开口1111边缘依次连接的防护部121,防护部121与第一主体110的第一端111连接,多个防护部121则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123。即第二主体120由多个与第一端111连接,且沿远离第一端111的方向延伸的防护部121组成,通过对单个防护部121的结构以及相邻防护部121之间连接方式的设计,能够实现对第二主体120整体结构的调整,以满足骨针防护套100的不同使用需求。
其中,至少一个防护部121的内表面为朝靠近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凸出的凸面,该凸面凸出的最高点为与骨针200抵接的抵接点,通过将至少一个防护部121的内表面设置为凸面,使得当将骨针200插入第二容纳腔123时,骨针200与该凸面凸出的最高点抵接,同时骨针200与该凸面的其他区域之间会存在间隙,有助于骨针200使用时从第二主体120中拔出。
可选的,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防护部121的凸面与第一主体110的抵接面1131对应设置,即防护部121的凸面在第一主体110的抵接面1131的延长线上。防护部121的凸面用于与骨针200的外表面抵接,第一主体110的抵接面1131也用于与骨针200的外表面抵接,通过将防护部121的凸面与第一主体110的抵接面1131对应设置,使得当骨针200插入骨针防护套100中时,用于抵接的凸面和抵接面1131位于骨针200长度方向的同一延长线上,避免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产生弯折变形的趋势,从而保证骨针200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当每个防护部121的内表面均为朝向靠近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凸出的凸面,第一主体110具有多个抵接面1131时,抵接面1131的数量能够与防护部121的凸面的数量相等,且防护部121的凸面与第一主体110的抵接面1131一一对应设置,使得当骨针200插入骨针防护套100中时,骨针200在第一容纳腔113中的受力分布与骨针200在第二容纳腔123中的受力分布一致,从而改善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防护部121的凸面能够为凸曲面,即防护部121的内表面整体为平滑过渡的曲面结构,此种结构设计使得在将骨针200插入时,骨针200能够沿着防护部121的内表面缓缓插入第二容纳腔123中,以避免防护部121的凸面对骨针200的插入造成干扰,影响骨针防护套100的正常使用。
其中,防护部121具有与相邻防护部121连接的两个相对的侧边面,防护部121的内表面从其中一个侧边面先逐渐向第二容纳腔123靠近,然后逐渐向第二容纳腔123远离至另一个侧边面,即防护部121的内表面的抵接点位于两个侧边面的中间位置,且多个抵接点所在的直线的延伸方向与骨针200插入或拔出的方向一致,防护部121内表面的此种弯曲方式能够增大防护部121与骨针200的抵接面1131积,改善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可选的,防护部121的外表面为朝靠近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凹陷的凹面,即防护部121整体朝靠近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弯曲,此种结构设计使得当骨针200插入第二容纳腔123中时,若骨针200直径较大,骨针200在插入的过程中能够挤压防护部121的内表面,甚至使防护部121的内表面变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凹陷的凹面,使防护部121的外表面变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凸出的凸面,也就是说使防护部121整体变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弯曲,从而进一步扩大骨针防护套100能够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提高骨针防护套100的适应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相邻两个防护部121之间还连接有过渡部122,过渡部122与防护部121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123,即在第二容纳腔123的周向上,过渡部122与防护部121依次交替连接,通过在相邻两个防护部121之间设置过渡部122,能够避免在骨针200插入过程中,当防护部121由朝靠近第二容纳腔123弯曲变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弯曲时,相邻两个防护部121之间出现相互制约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骨针200的顺利插入与拔出。
其中,过渡部122的内表面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凹陷的凹面,过渡部122的外表面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的方向凸出的凸面,即过渡部122的内外表面的初始状态与防护部121的内外表面的初始状态相反,在骨针200插入过程中,当骨针200直径较大,且防护部121由朝靠近第二容纳腔123弯曲变为朝远离第二容纳腔123弯曲时,此时防护部121的内外表面的状态与过渡部122的内外表面的状态相同,甚至使得第二主体120与骨针200抵接处对应的内外表面整体为平滑过渡的曲面,从而有助于增大第二主体120与骨针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改善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
可选的,第二容纳腔123在垂直与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二横截面,即第二横截面是指第二容纳腔123的内壁在垂直于第一端111朝向第二端112的方向上围成的区域,第二横截面的大小表示用于容纳骨针200的空间的大小,也即表示第二容纳腔123能够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大小。
其中,第二横截面的横截面积沿远离第一端111的方向增大,即随着第二容纳腔123深度的增加,第二容纳腔123的容纳空间减小,可容纳的骨针200直径也更小。也就是说,第二容纳腔123整体沿远离第一端111的方向呈扩张的趋势,如图10所示,骨针200越细,插入第二容纳腔123的深度越深,以使骨针200的外表面与第二主体120的防护部121的凸面抵接,实现对骨针200的卡紧,保证骨针200在骨针防护套100中的稳定性。通过对第二横截面的横截面积的变化趋势的调节,即可实现对骨针防护套100可兼容的骨针200直径的范围进行调节,以改善骨针防护套100的适应性。
可选的,如图7所示,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凸设有多个凸起部130,多个凸起部130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依次分布,凸起部130的设置使得使用人员在将骨针200从骨针防护套100中拔出时,凸起部130能够增加使用人员与骨针防护套100之间的摩擦力,以起到防滑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骨针200从骨针防护套100中的顺利拔出。
其中,多个凸起部130能够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间隔设置,即多个凸起部130在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为独立的凸点。或者,多个凸起部130也能够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连续设置,即凸起部130在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呈环状结构,多个环状结构则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凸起部130的具体设置方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整,只需保证凸起部130的设置能够有效起到防滑的作用,使骨针200从骨针防护套100中顺利拔出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凹槽140,多个凹槽140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依次分布,凹槽140的设置同样能够增加使用人员与骨针防护套100之间的摩擦力,以起到防滑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骨针200从骨针防护套100中的顺利拔出。
其中,多个凹槽140能够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间隔设置,即多个凹槽140在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为独立的凹点。或者,多个凹槽140也能够沿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连续设置,即凹槽140在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呈环状结构,多个环状结构则沿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凹槽140的具体设置方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整,只需保证凹槽140的设置能够有效起到防滑的作用,使骨针200从骨针防护套100中顺利拔出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10的外表面同时设置有凸起部130和凹槽140。在第一容纳腔113的周向上,凸起部130和凹槽140能够交替设置,即每一圈防滑结构由凹槽140和凸起部130交替设置形成;或者,凸起部130和凹槽140在第二端112朝向第一端111的方向上交替设置,即每一圈防滑结构仅由凸起部130或凹槽140组成。其中,凹槽140和凸起部130的具体设置方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凸起部130或凹槽140等防滑结构时,能够将其设置在第一主体110靠近第二端112的位置,即设置在骨针200防滑套的尾端。在将骨针200从骨针200防滑套中拔出时,使用人员需要对骨针防护套100对应防滑结构的位置进行挤压,以保证与骨针防护套100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力,将防滑结构设置在第一主体110靠近第二端112的位置,能够减少使用人员挤压骨针防护套100时施加在骨针200上的挤压力,从而有助于将骨针200从骨针防护套100中顺利拔出。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骨针防护套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主体内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延伸,所述第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以使骨针通过所述开口插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部分凸起形成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用于与所述骨针的外表面抵接;所述抵接面在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一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横截面积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具有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部,所述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抵接面自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部开始延伸至所述第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形成有多个所述抵接面,多个所述抵接面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周向依次设置;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面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开口边缘开设有多个开槽,所述开槽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贯穿至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外壁;所述开槽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抵接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骨针防护套还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体内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沿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所述第二主体包括多个沿所述开口边缘依次连接的防护部,所述防护部与所述第一主体的第一端连接,多个所述防护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至少一个所述防护部的内表面为朝靠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凸出的凸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所述防护部的凸面与所述抵接面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的外表面为朝靠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面;相邻两个所述防护部之间连接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与所述防护部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过渡部的内表面为朝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凹陷的凹面,所述过渡部的外表面为朝远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方向凸出的凸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二横截面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针防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外表面凸设有多个凸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周向依次分布;和/或,
所述第一主体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周向依次分布。
CN202222171749.5U 2022-08-16 2022-08-16 骨针防护套 Active CN218247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1749.5U CN218247347U (zh) 2022-08-16 2022-08-16 骨针防护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1749.5U CN218247347U (zh) 2022-08-16 2022-08-16 骨针防护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7347U true CN218247347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75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71749.5U Active CN218247347U (zh) 2022-08-16 2022-08-16 骨针防护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73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61358B2 (en) Venous access port assembly with push surfaces
CN108430561A (zh) 具有双直径套管的针装置及相关方法
EP1545418B1 (en) Ergonomic tampon applicator
KR100658467B1 (ko) 생리용 탐폰의 어플리케이터
US7017580B2 (en) Punctum plug system including a punctum plug and passive insertion tool therefor
US10918519B2 (en) Intraocular lens insertion apparatus
AU2010274131B2 (en) Methods to provide a feature on a needle
WO2000059569A3 (en) Dynamically compliant catheter
WO2003020368A3 (en) Medical lead connector
CZ2003865A3 (cs) Aplikátor inkontinenční vložky
US20060047285A1 (en) Insertion device for a body lumen
EP1567095A1 (en) A bone cement plug
CN218247347U (zh) 骨针防护套
KR20080079530A (ko) 치과용 석션팁
CN209751298U (zh) 一种可回收式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
TW202122041A (zh) 採血管保持器及採血套件
KR101655658B1 (ko) 질성형용 임플란트
JPH09224943A (ja) 腹腔鏡を使用する手術に使用する挿入パイプ
CN217118476U (zh) 插入器
CN214231405U (zh) 一种切口撑开装置
CN105962998A (zh) 一种穿刺器套管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KR20200036973A (ko) 마이크로 니들 구조체
CN215739068U (zh) 一种超声探头保护套
CN211157562U (zh) 导尿管组件及其导尿管内芯
WO2022048349A1 (zh) 植入物的装载工具与医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