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16868U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16868U
CN218216868U CN202222246575.4U CN202222246575U CN218216868U CN 218216868 U CN218216868 U CN 218216868U CN 202222246575 U CN202222246575 U CN 202222246575U CN 218216868 U CN218216868 U CN 218216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arc
stat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65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益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2465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16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16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16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绕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包括定子内圈和绕组线圈,所述定子内圈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绕接架,所述绕组线圈绕接在绕接架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腔中注入位于活动板一侧的稀有气体,在发热转态下,使得内部的稀有气体膨胀,从而推动活动板移动,并利用活动板移动,带动连接杆移动,通过移动杆带动顶板和弧板移动,使得顶板外侧面有电机壳摩擦,且使得弧板在弧槽中摩擦,在发热状态下利用气体膨胀将热量转化成机械能,并将机械能转化为摩擦热能,从而将绕组线圈处的高温传递给电机壳内壁上,通过转动热能形态的方式,缩短热量传递路径,提高实际接触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绕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电动机以永磁体提供励磁,使电动机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加工和装配费用,且省去了容易出问题的集电环和电刷,提高了电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又因无需励磁电流,没有励磁损耗,提高了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由定子、转子和端盖等部件构成。定子与普通感应电动机基本相同,采用叠片结构以减小电动机运行时的铁耗。转子可做成实心,也可用叠片叠压。电枢绕组可采用集中整距绕组的,也可采用分布短距绕组和非常规绕组。
现有技术中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定子绕组采用定子与线圈绕接而成,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随着转子高速旋转,实际绕组发热量较大,热量传递到定子内部中,然而实际定子具有一定厚度,目前通过定子内部导热,将热量传递给接触的电机外壳上,实现热量导出散热,然而实际热量在定子绕组中的定子上传递时,实际热传递效率较低,热量与电机外壳传递效率一般,难以实现快速传递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具有提供绕组散热效果以及转子旋转稳定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包括定子内圈和绕组线圈,所述定子内圈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绕接架,所述绕组线圈绕接在绕接架的外表面上,所述绕接架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有定子外圈,所述绕接架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的内表面固定套接有固定板,所述内腔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定子外圈的外表面开设有弧槽,所述定子外圈和绕接架的侧面开设有侧槽,所述侧槽的内表面与连接杆活动套接,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弧板,所述弧板的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端与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侧面开设有一号孔。
通过利用弹簧的弹性,在热量换热后,稀有气体降温收缩的过程中,方便推动活动板复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腔的内部设有位于活动板一侧的稀有气体,所述内腔与侧槽相连通,所述侧槽与弧槽相连通。
通过利用稀有气体吸热膨胀,实现活动板的推动,从而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并通过活动板带动连接杆移动,从而实现弧板和顶板的移动摩擦,从而将机械能再次转化为热能,快速传递热能,提高热能与电机壳的换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板适应弧槽的形状,所述弧板活动套接在弧槽的内部。
通过利用弧槽和弧板的活动套接,在弧板移动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问热能,产生在弧槽中的热量便捷与电机壳进行换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子内圈的内表面开设有环槽,所述环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转动管。
通过在环槽的内部增设固定轴,并在固定轴的外表面活动套接转动管,使得套接安装转子后,方便旋转调试,提高转子安装调试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绕接架的顶面开设有二号孔,所述二号孔与内腔相连通,所述二号孔位于靠近固定板的一侧。
通过利用二号孔和一号孔,使得活动板移动过程中,将固定板一侧的自由空气挤出,避免密封情况下阻碍活动板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子外圈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槽,所散热槽与弧槽交替分布,所述散热槽和弧槽均等间距环形分布在定子外圈的外侧面上。
通过利用环形分布的散热槽,使得定子内圈和绕组线圈可以通过散热槽,实现空气热量的传递,辅助散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绕接架的内部开设内腔,并在内腔的内部固定连接固定板,并在内腔中活动套接活动板,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固定连接弹簧,且在内腔中注入位于活动板一侧的稀有气体,在发热转态下,使得内部的稀有气体膨胀,从而推动活动板移动,并利用活动板移动,带动连接杆移动,通过移动杆带动顶板和弧板移动,使得顶板外侧面有电机壳摩擦,且使得弧板在弧槽中摩擦,在发热状态下利用气体膨胀将热量转化成机械能,并将机械能转化为摩擦热能,从而将绕组线圈处的高温传递给电机壳内壁上,通过转动热能形态的方式,缩短热量传递路径,提高实际接触散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在定子内圈的内部开设环槽,并在环槽的内部固定连接固定轴,使得固定轴的外避免活动套接转动管,使得在完成转子套接后,在安装时,通过转动管引导转子的套接和安装,提高安装调试的便捷性,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子内圈、定子外圈和绕接架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弧板与连接杆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定子内圈;2、绕接架;3、定子外圈;4、绕组线圈;5、弧槽;6、内腔;7、固定板;8、活动板;9、弹簧;10、侧槽;11、连接杆;12、顶板;13、弧板;14、一号孔;15、二号孔;16、环槽;17、固定轴;18、转动管;19、散热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包括定子内圈1和绕组线圈4,定子内圈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绕接架2,绕组线圈4绕接在绕接架2的外表面上,绕接架2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有定子外圈3,绕接架2的内部开设有内腔6,内腔6的内表面固定套接有固定板7,内腔6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活动板8,活动板8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定子外圈3的外表面开设有弧槽5,定子外圈3和绕接架2的侧面开设有侧槽10,侧槽10的内表面与连接杆11活动套接,连接杆11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弧板13,弧板13的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12。
其中,固定板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9,弹簧9的外端与活动板8固定连接,固定板7的侧面开设有一号孔14。
通过利用弹簧9的弹性,在热量换热后,稀有气体降温收缩的过程中,方便推动活动板8复位。
其中,内腔6的内部设有位于活动板8一侧的稀有气体,内腔6与侧槽10相连通,侧槽10与弧槽5相连通。
通过利用稀有气体吸热膨胀,实现活动板8的推动,从而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并通过活动板8带动连接杆11移动,从而实现弧板13和顶板12的移动摩擦,从而将机械能再次转化为热能,快速传递热能,提高热能与电机壳的换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
其中,弧板13适应弧槽5的形状,弧板13活动套接在弧槽5的内部。
通过利用弧槽5和弧板13的活动套接,在弧板13移动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问热能,产生在弧槽5中的热量便捷与电机壳进行换热。
其中,定子内圈1的内表面开设有环槽16,环槽16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轴17,固定轴17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转动管18。
通过在环槽16的内部增设固定轴17,并在固定轴17的外表面活动套接转动管18,使得套接安装转子后,方便旋转调试,提高转子安装调试效率。
其中,绕接架2的顶面开设有二号孔15,二号孔15与内腔6相连通,二号孔15位于靠近固定板7的一侧。
通过利用二号孔15和一号孔14,使得活动板8移动过程中,将固定板7一侧的自由空气挤出,避免密封情况下阻碍活动板8滑动。
其中,定子外圈3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槽19,所散热槽19与弧槽5交替分布,散热槽19和弧槽5均等间距环形分布在定子外圈3的外侧面上。
通过利用环形分布的散热槽19,使得定子内圈1和绕组线圈4可以通过散热槽19,实现空气热量的传递,辅助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进行转子安装时,将转子套接在定子内圈1的内部,随着套入转子后进行手动旋转,使得转子外表面与转动管18接触并良好旋转,完成调试安装;当运行过程中绕组线圈4产生较大热量时,热量传递给绕接架2的内部,高温热量使得稀有气体膨胀,进而推动活动板8移动,随着活动板8的移动,弹簧9压缩,且活动板8顶面上的连接杆11带动顶板12和弧板13移动,顶板12外侧面与电机壳内壁接触摩擦,且弧板13表面与弧槽5接触摩擦,随着稀有气体所在空间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稀有气体热量降低,弧板13和顶板12表面温度升高,热量传递给电机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包括定子内圈(1)和绕组线圈(4),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内圈(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绕接架(2),所述绕组线圈(4)绕接在绕接架(2)的外表面上,所述绕接架(2)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有定子外圈(3),所述绕接架(2)的内部开设有内腔(6),所述内腔(6)的内表面固定套接有固定板(7),所述内腔(6)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活动板(8),所述活动板(8)的顶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定子外圈(3)的外表面开设有弧槽(5),所述定子外圈(3)和绕接架(2)的侧面开设有侧槽(10),所述侧槽(10)的内表面与连接杆(11)活动套接,所述连接杆(11)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弧板(13),所述弧板(13)的端面固定连接有顶板(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弹簧(9),所述弹簧(9)的外端与活动板(8)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7)的侧面开设有一号孔(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6)的内部设有位于活动板(8)一侧的稀有气体,所述内腔(6)与侧槽(10)相连通,所述侧槽(10)与弧槽(5)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板(13)适应弧槽(5)的形状,所述弧板(13)活动套接在弧槽(5)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内圈(1)的内表面开设有环槽(16),所述环槽(16)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轴(17),所述固定轴(17)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转动管(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接架(2)的顶面开设有二号孔(15),所述二号孔(15)与内腔(6)相连通,所述二号孔(15)位于靠近固定板(7)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外圈(3)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槽(19),所散热槽(19)与弧槽(5)交替分布,所述散热槽(19)和弧槽(5)均等间距环形分布在定子外圈(3)的外侧面上。
CN202222246575.4U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Active CN218216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6575.4U CN218216868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6575.4U CN218216868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16868U true CN218216868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9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6575.4U Active CN218216868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168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9840B (zh) 一种将电机和控制器集成的一体化电机驱动器系统
WO2012012925A1 (zh) 一种拥有径向磁路的无槽非晶铁合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28708B (zh) 一种高温超导电机
CN218216868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结构
CN212463016U (zh) 一种水下用节能散热电机
CN108900057B (zh) 一种定子齿外侧连线正多边形的轴向磁通永磁电机
CN101446291B (zh) 一种高效屏蔽泵
CN206060459U (zh) 一种低噪散热型三相异步电机
CN216665986U (zh) 一种节能排风扇
CN202405902U (zh) 主氦风机驱动电机用转子端部结构
CN213879436U (zh) 基于水冷循环的异步电机散热装置
CN108667250A (zh) 双转子永磁同步波浪发电系统
CN204046292U (zh) 电动自行车用的中空轴散热型电机
CN212343505U (zh) 一种无轴空心电机
CN215528795U (zh) 一种永磁同步变频牵引电动机
CN218396188U (zh) 用于换热器金属导管的加工设备
CN218549648U (zh) 一种水冷永磁同步电机
CN216966738U (zh) 一种水轮机蜗壳座环生产用电加热装置
CN108768118B (zh) 一种基于板式绕组的强冷式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
CN220797906U (zh) 铁芯磁瓦结构
CN217010462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起动机转子
CN211018443U (zh) 一种无极调速驱动电机
CN216122127U (zh) 一种电机制造生产线组装夹持装置
CN219372107U (zh)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轴向磁通电机
CN217512638U (zh) 泵体定子压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