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15317U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15317U CN218215317U CN202222034340.9U CN202222034340U CN218215317U CN 218215317 U CN218215317 U CN 218215317U CN 202222034340 U CN202222034340 U CN 202222034340U CN 218215317 U CN218215317 U CN 2182153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ar cell
- along
- width
- main
- lin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7/20—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以解决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低的问题。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电池片主体以及形成在电池片主体上的电极结构。该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焊点和n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主栅。每条主栅包括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主栅线,相应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主栅线搭接,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7毫米至13毫米,其中,13≤n≤25,且n为整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组件,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具体的,当太阳能电池受到光照时,太阳能电池包括的半导体基底吸收光子并产生电子和空穴对。该电子和空穴对在PN结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并分别通过太阳能电池的发射极和背场引出,最终被设置在半导体基底上的电极结构所收集。
上述电极结构一般包括5至12条主栅,且相邻两条主栅所具有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为15毫米至30毫米。上述相邻两条主栅所具有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较大,此时虽然可以使主栅收集较宽范围内的电流,但是,会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电池片主体以及形成在电池片主体上的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焊点和n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主栅。每条主栅包括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主栅线,相应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主栅线搭接,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7毫米至13毫米,其中,13≤n≤25,且n为整数。应理解,上述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是指相邻两条主栅中主栅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即主栅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之间的间距,且主栅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电池片主体的尺寸相同时,与现有的5BB(主栅,Bus bar)至12BB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电极结构包括13条至25条主栅。显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主栅数量更多。此时,每一主栅汇集载流子的区域范围减小,进而可以提高主栅对该区域内产生的载流子的汇集能力,以提高主栅对电流的收集能力,同时还可以使电流收集更加均匀。并且,根据现有技术可知,对于N型太阳能电池和P型太阳能电池,在一定范围内电池效率随着相邻两条主栅间距的减小呈增大趋势。由此可知,对于相同尺寸的电池片主体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15毫米至30毫米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7毫米至13毫米时的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更高。即,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提高了电池效率。接着,上述主栅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使太阳能电池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主栅与焊带连接。但是,随着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减小,不仅需要匹配相应的焊接工艺,同时焊带的直径也需要减小。此时,不仅需要增加焊接工艺的难度,同时直径减小的焊带在焊接过程中极易发生弯曲,影响电流的传输。基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设置为7毫米至13毫米。此时,不仅不用大幅度增加焊接工艺的难度,同时还可以确保直径符合要求的焊带在焊接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曲,进而可以减小此处的应力,确保太阳能电池的良率。
再进一步地,由于每条主栅均包括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主栅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其中一个主栅线老化或者被损坏时,另一个主栅线仍然可以正常收集电流。此时,可以削弱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以使其正常工作,进而确保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
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无主栅线仅有焊点的情况,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和与主栅线搭接的多个焊点,当焊点的数量和焊接合格率小于或等于实际需要的数量和焊接合格率时,与焊点搭接的主栅线可以替代焊点与焊带连接,以确保太阳能电池正常工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每条主栅线包括主栅连接线,以及与主栅连接线连接的搭接线。沿第一方向,主栅连接线和搭接线交替分布。相应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搭接,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搭接线和焊点连接,此时,仅调整搭接线的宽度,便可以确保焊点与主栅线连接牢固。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调整主栅连接线的宽度,简单方便。进一步地,由于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焊点,且相应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搭接。此时,相比于焊带仅通过一个焊点与主栅线焊接的情况,与相应的主栅线对应的焊带可以通过上述多个焊点焊接,可以使焊带与主栅线焊接的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在串联焊接时的焊接质量,确保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搭接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主栅连接线的宽度,搭接线的宽度方向和主栅连接线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主栅连接线的宽度较小时,由于搭接线的宽度大于主栅连接线的宽度,此时可以确保焊点与搭接线正常连接,进而确保焊带后期与主栅正常连接。基于此,不仅可以节省制作主栅连接线的导电材料,同时还可以确保主栅和焊带正常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应的相邻两个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相应的相邻两个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焊点的长度,调整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以确保焊点与搭接线正常连接。并且,上述搭接线和主栅连接线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限于某一固定数值,使得主栅线的形状可选择性较多。基于此,使主栅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着第二方向,每一所述焊点均呈中间窄两端宽的形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焊点两端宽,此时可以确保焊点与相应搭接线连接的牢固性。接着,当焊点的两端采用导电性差但价格便宜的材料制成时,由于焊点的两端相对于中间宽,此时,可以利用较大的接触面积弥补其导电性差的劣势,以便于焊点更好的收集电流,进而确保电流传输到焊带的速度。进一步地,对于同一导电材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焊点各处的宽度均等于本实用新型中焊点两端宽度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降低了制作焊点时导电材料的消耗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每一焊点均包括中间区域和两个端部区域。两个端部区域分别与中间区域的两端连接,沿着远离相应主栅的方向,端部区域的宽度逐渐减小,远离相应主栅的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此时,增加了焊点的端部区域形状的选择性,使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基于此,使焊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每一中间区域的上表面均为长方形,每一端部区域的上表面均为梯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副栅,每条主栅与多条副栅相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电极结构还包括多条副栅,上述每条副栅可以对电池片主体相应区域内产生的载流子进行收集。并且,由于每条主栅与多条副栅相交。此时,可以通过每条主栅对所有副栅收集的载流子进行汇集。基于此,可以缩短电流的汇集路径,以减小副栅上的载流子传输至主栅的传输电阻。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条副栅包括至少一条连续的第一副栅以及至少一条非连续的第二副栅。第一副栅与主栅连接线相交,每条第二副栅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依次排布多个副栅段,副栅段与搭接线相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副栅为非连续的,此时,可以降低制作第二副栅时导电材料的消耗量,以降低制作副栅时导电材料的总消耗量,进而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接着,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副栅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焊点且第一副栅距离焊点过近的情况,由于第一副栅与主栅连接线相交,每条第二副栅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依次排布多个副栅段,副栅段与搭接线相交。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焊带无法与焊点准确连接的情况发生,进而确保焊带与主栅正常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主栅线的宽度与副栅的宽度之比为(1.5-2.5):1,主栅线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副栅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宽度的主栅线和副栅,增加了主栅线和副栅宽度的选择性。此时,使电极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在每条主栅两端的端部连接线以及连接每个端部连接线且沿第一方向朝向电池片主体边缘延伸的至少一个辅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端部连接线和辅栅可以和焊点或主栅线一样收集电池片主体在该处所产生的载流子。并且,由于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具有一定的脆性,其受热后容易破碎。基于此,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辅栅无须与焊带焊接。此时,可以防止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在串联焊接过程中因热焊接工艺的温度较高而发生破碎。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良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着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方向,辅栅的宽度逐渐减小,辅栅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越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位置电流越小,越靠近电池片主体内部区域电流越大。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将辅栅的形状设计为,沿着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方向,辅栅的宽度逐渐减小。此时,不仅可以保证电流的收集效果,进而确保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省制作辅栅的导电材料,以降低导电材料的消耗量,进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设置于相邻两个辅栅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具有一定的脆性,在使用过程中易隐裂。基于此,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个辅栅之间设置有加强件。此时,利用上述加强件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的强度,以降低其隐裂的概率,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质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电极结构还包括端部焊点,相应端部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端部连接线搭接,端部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端部焊点与端部连接线搭接并未与辅栅搭接,此时,可以防止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在与辅栅搭接的端部焊点处焊接焊带时因热焊接工艺的温度较高而发生破碎。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良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为0.1毫米至0.5毫米,搭接线的宽度为0.2毫米至0.6毫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和搭接线的宽度的选择性增大,使主栅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电极结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正电极和/或负电极;和/或,太阳能电池为整片太阳能电池或分片太阳能电池。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组件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栅间距与电池效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栅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焊点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栅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栅的第二部分和加强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8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池片主体, 2-电极结构, 20-焊点,
200-中间区域, 201-端部区域, 21-主栅,
210-主栅线, 2100-主栅连接线, 2101-搭接线,
22-副栅, 220-第一副栅, 221-第二副栅,
2210-副栅段, 23-端部连接线, 24-辅栅,
25-加强件, 26-端部焊点,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的长度和宽度一般为150毫米至230毫米,其包括的电极结构具有5至12条主栅,且相邻两条主栅所具有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一般为15毫米至30毫米。上述相邻两条主栅所具有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较大,此时虽然可以使主栅收集较宽范围内的电流,但是,会降低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此外,为了保证每条主栅均具有一定的电流收集能力,则需要将每条主栅的宽度设置为较大数值,例如大于300微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从结构方面来讲,该太阳能电池包括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位于太阳能电池相对的两面。从划分方面来讲,该太阳能电池可以是整片太阳能电池,也可以是分片太阳能电池。其中,当太阳能电池为分片太阳能电池时,划分的倍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第一方面,参见图1和图2,该太阳能电池可以包括电池片主体1以及形成在电池片主体1上的电极结构2。上述电极结构2可以包括多个焊点20和n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主栅21。每条主栅21包括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主栅线210,相应焊点2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主栅线210搭接,焊点2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相邻两条主栅21之间的间距为7毫米至13毫米,其中,13≤n≤25,且n为整数。例如,间距可以是7毫米、8毫米、8.5毫米、8.9毫米、9.2毫米、10毫米、12毫米或13毫米等。n可以是13、15、16、18、20或25等。应理解,上述相邻两条主栅21之间的间距是指相邻两条主栅21中主栅21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即主栅21的对称轴所在的直线)之间的间距,且主栅21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
上述电池片主体的结构、规格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上述电极结构可以仅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包括的正电极,也可以仅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包括的负电极,还可以同时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包括的正电极和负电极。
上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二者可以为平行于电池片主体表面、且互不相同的任意两个方向。优选的,参见图1和图2,上述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正交。此时,多条主栅21可以沿着行的方向间隔排布、且沿着列的方向延伸,即呈阵列式均匀分布在电池片主体1上。
参见图1和图2,当电池片主体1的尺寸相同时,与现有的5BB(主栅,Bus bar)至12BB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极结构2包括13条至25条主栅21。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主栅数量更多。此时,每一主栅21汇集载流子的区域范围减小,进而可以提高主栅21对该区域内产生的载流子的汇集能力,以提高主栅21对电流的收集能力,同时还可以使电流收集更加均匀。并且,根据现有技术可知,对于N型太阳能电池和P型太阳能电池,在一定范围内(例如相邻主栅21之间的间距为8.5毫米至18.2毫米)电池效率随着相邻两条主栅21间距的减小呈增大趋势。由此可知,对于相同尺寸的电池片主体1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相邻两条主栅21之间的间距为15毫米至30毫米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两条主栅21之间的间距为7毫米至13毫米时的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更高。即,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提高了电池效率。具体的,参见图3可知,理论上对于方块电阻较小(例如一般为100Ω/□至130Ω/□)的N型太阳能电池,当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8.5毫米时,N型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达到极限值。上述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8.5毫米对应于182规格的20BB太阳能电池。对于方块电阻较大(例如一般为180Ω/□至200Ω/□)的P型太阳能电池,当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7.9毫米时,P型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达到极限值。上述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7.9毫米对应于182规格的22BB太阳能电池。
接着,上述主栅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使太阳能电池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主栅与焊带连接。但是,随着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减小,不仅需要匹配相应的焊接工艺,同时焊带的直径也需要减小。此时,不仅需要增加焊接工艺的难度,同时直径减小的焊带在焊接过程中极易发生弯曲,影响电流的传输。基于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设置为7毫米至13毫米。此时,不仅不用大幅度增加焊接工艺的难度,同时还可以确保直径符合要求的焊带在焊接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曲,进而可以减小此处的应力,确保太阳能电池的良率。示例性的,上述相邻主栅之间的间距为8.5毫米至9.5毫米,此时可以与直径为0.23毫米至0.25毫米的焊带进行焊接。在此情况下,不仅可以满足量产的需要,同时还可以节约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示例性的,当相邻主栅之间的间距为9.5毫米时,对应18BB太阳能电池。
再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由于每条主栅21均包括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主栅线2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其中一个主栅线210老化或者被损坏时,另一个主栅线210仍然可以正常收集电流。此时,可以削弱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以使其正常工作,进而确保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接着,由于主栅线210可以用于收集电流。基于此,可以对其进行电池效率的测试。
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无主栅线仅有焊点的情况,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极结构包括主栅线和与主栅线搭接的多个焊点,当焊点的数量和焊接合格率小于或等于实际需要的数量和焊接合格率时,与焊点搭接的主栅线可以替代焊点与焊带连接,以确保太阳能电池正常工作。
上述电极结构包括的主栅的数量、该数量下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以及主栅所包括的两个主栅线之间的间距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应理解,上述两个主栅线之间的区域可以填充导电材料也可以不填充导电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上述两个主栅线之间的区域未填充导电材料,此时可以降低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下面以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示例一,上述电极结构包括16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主栅,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10.7毫米。
示例二,上述电极结构包括18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主栅,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9.5毫米。
由图3可知,上述两种示例中,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也大于现有技术中相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15毫米至30毫米情况下的电池效率。并且,由于邻两条主栅之间的间距为10.7毫米或9.5毫米,此时,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焊接工艺的难度,同时还可以确保直径符合要求的焊带在焊接过程中更不易发生弯曲,进而可以减小此处的应力,确保太阳能电池的良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2,每条主栅线210均可以包括主栅连接线2100,以及与主栅连接线2100连接的搭接线2101。沿第一方向,主栅连接线2100和搭接线2101交替分布。相应焊点2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2101搭接,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
参见图2,由于搭接线2101和焊点20连接,此时,仅调整搭接线2101的宽度,便可以确保焊点20与主栅线210连接牢固。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调整主栅连接线2100的宽度,简单方便。进一步地,由于电极结构2包括多个焊点20,且相应焊点2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2101搭接。此时,相比于焊带仅通过一个焊点与主栅线210焊接的情况,与相应的主栅线210对应的焊带可以通过上述多个焊点焊接,可以使焊带与主栅线210焊接的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在串联焊接时的焊接质量,确保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上述相应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搭接线搭接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焊点设置好后,在设置搭接线。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焊点与相应的搭接线一体成型。此时,不仅可以降低或消除焊点与相应的搭接线之间错位情况发生的概率,以确保太阳能电池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制备效率。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2,上述搭接线210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主栅连接线2100的宽度,搭接线2101的宽度方向和主栅连接线2100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
参见图2,当主栅连接线2100的宽度较小时,由于搭接线2101的宽度大于主栅连接线2100的宽度,此时可以确保焊点与搭接线2101正常连接,进而确保焊带后期与主栅正常连接。基于此,不仅可以节省制作主栅连接线2100的导电材料,同时还可以确保主栅和焊带正常连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为0.1毫米至0.5毫米,例如,0.1毫米、0.15毫米、0.2毫米、0.27毫米、0.3毫米或0.5毫米等。上述搭接线的宽度为0.2毫米至0.6毫米,例如,0.2毫米、0.25毫米、0.3毫米、0.4毫米、0.5毫米或0.6毫米等。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和搭接线的宽度的选择性增大,使主栅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为0.3毫米,搭接线的宽度为0.3毫米。
上述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个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下面以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2,沿第二方向,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2101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应的相邻两个主栅连接线2100之间的间距。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第二方向,每条主栅的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相应的相邻两个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2,可以根据焊点的长度,调整相邻两个搭接线2101之间的间距,以确保焊点与搭接线2101正常连接。并且,上述搭接线2101和主栅连接线2100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限于某一固定数值,使得主栅线210的形状可选择性较多。基于此,使主栅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示例性的,当焊点的长度较长时,在不改变搭接线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增大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增大。即,使相邻两个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个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上述焊点的上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上述“上表面”指代的是俯视太阳能电池时所看到的焊点的表面。下面以两种可能的形状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沿着第二方向,每一焊点20的上表面均为长方形。上述焊点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参见图4,沿第二方向,上述焊点20的长度为0.6毫米至2毫米,例如,0.6毫米、0.7毫米、0.8毫米、1毫米、0.15毫米或2毫米等。沿第一方向,上述焊点20的宽度为0.12毫米至1.5毫米,例如,0.12毫米、0.32毫米、0.8毫米、1毫米、1.25毫米或1.5毫米等。沿第二方向,上述焊点20与搭接线2101搭接处的宽度W1为50微米至200微米,例如,50微米、65微米、80微米、100微米、150微米或200微米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焊点的长度为1.6毫米,焊点的宽度为0.15毫米,搭接处的宽度W1为100微米。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5,沿着第二方向,每一焊点20均呈中间窄两端宽的形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5,由于焊点20两端宽,此时可以确保焊点20与相应搭接线连接的牢固性。接着,当焊点20的两端采用导电性差但价格便宜的材料制成时,由于焊点20的两端相对于中间宽,此时,可以利用较大的接触面积弥补其导电性差的劣势,以便于焊点20更好的收集电流,进而确保电流传输到焊带的速度。进一步地,对于同一导电材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焊点各处的宽度均等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焊点两端宽度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降低了制作焊点时导电材料的消耗量。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5和图6,沿第二方向,每一焊点20均可以包括中间区域200和两个端部区域201。两个端部区域201分别与中间区域200的两端连接,沿着远离相应主栅的方向,端部区域201的宽度逐渐减小,远离相应主栅的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此时,增加了焊点的端部区域201形状的选择性,使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择。基于此,使焊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沿第二方向,上述端部区域为轴对称图形。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6,每一中间区域200的上表面均为长方形,每一端部区域201的上表面均为梯形。上述梯形可以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或其它梯形。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每一中间区域的上表面均为长方形,每一端部区域的上表面均为渐变形状。上述渐变形状可以是由直线和曲线围合形成的形状。至于渐变形状的端部区域的规格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符合实际需要即可。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焊点的中间区域采用银浆制成,端部区域采用铝浆制成。由于铝的单价小于银的单价,此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各处均采用银浆制成的焊点,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降低了制作焊点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成本。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上述电极结构还可以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副栅22,每条主栅与多条副栅22相交。
由于电极结构还包括多条副栅,上述每条副栅可以对电池片主体相应区域内产生的载流子进行收集。并且,由于每条主栅与多条副栅相交。此时,可以通过每条主栅对所有副栅收集的载流子进行汇集。基于此,可以缩短电流的汇集路径,以减小副栅上的载流子传输至主栅的传输电阻。应理解,电极结构所包括的副栅的数量、规格、以及相邻两条副栅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多条副栅22可以包括至少一条连续的第一副栅220以及至少一条非连续的第二副栅221。第一副栅220与主栅连接线相交,每条第二副栅221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依次排布多个副栅段2210,副栅段2210与搭接线相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4,由于第二副栅221为非连续的,此时,可以降低制作第二副栅221时导电材料的消耗量,以降低制作副栅时导电材料的总消耗量,进而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接着,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副栅22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焊点且第一副栅220距离焊点过近的情况,由于第一副栅220与主栅连接线相交,每条第二副栅221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依次排布多个副栅段2210,副栅段2210与搭接线相交。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焊带无法与焊点准确连接的情况发生,进而确保焊带与主栅正常连接。
示例性的,上述副栅的宽度可以是50微米至150微米,例如可以是50微米、60微米、80微米、100微米或150微米等。相连两个副栅之间的间距可以是0.6毫米至1.8毫米,例如可以是0.6毫米、0.8毫米、1毫米、1.2毫米、1.5毫米或1.8毫米等。沿第一方向,第一副栅与焊点之间设置有四个第二副栅。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主栅线的宽度与副栅的宽度之比为(1.5-2.5):1,例如,可以是1.5:1、1.7:1、2:1或2.5:1等。主栅线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副栅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宽度的主栅线和副栅,增加了主栅线和副栅宽度的选择性。此时,使电极结构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预先设置好主栅线的宽度,之后利用提前设置好的主栅线宽度与副栅宽度的比值,选择副栅的宽度。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主栅接线和副栅可以为立体的梯形结构。此时,主栅线的高宽比可以是1:(6-8),例如1:6、1:7、1:7.5或1:8等。副栅的高宽比可以是1:(1-5),例如1:1、1:1.7、1:2、1:3、1:4或1:5等。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7,上述电极结构还可以包括在每条主栅两端的端部连接线23以及连接每个端部连接线23且沿第一方向朝向电池片主体边缘延伸的至少一个辅栅2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7,上述端部连接线23和辅栅24可以和焊点或主栅线一样收集电池片主体在该处所产生的载流子。并且,由于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具有一定的脆性,其受热后容易破碎。基于此,由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辅栅24无须与焊带焊接。此时,可以防止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在串联焊接过程中因热焊接工艺的温度较高而发生破碎。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良率。
示例性的,上述电极结构包括的辅栅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7,每一个电极结构包括两个辅栅24。
上述辅栅的上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上述“上表面”指代的是俯视太阳能电池时所看到的辅栅的表面。下面以两种可能的形状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辅栅的上表面为长方形,至于辅栅具体的规格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7,沿着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方向,辅栅24的宽度逐渐减小,辅栅24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7,由于越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位置电流越小,越靠近电池片主体内部区域电流越大。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辅栅24的形状设计为,沿着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方向,辅栅24的宽度逐渐减小。此时,不仅可以保证电流的收集效果,进而确保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省制作辅栅24的导电材料,以降低导电材料的消耗量,进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示例性的,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位置的辅栅的宽度为0.2毫米至0.6毫米,例如,0.2毫米、0.3毫米、0.36毫米、0.4毫米、0.56毫米或0.6毫米等。上述靠近电池片主体中间区域的端部连接线的宽度为0.5毫米至1.5毫米,例如,0.5毫米、0.6毫米、0.7毫米、0.8毫米、1毫米或1.5毫米等。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位置的辅栅的宽度小于或等于靠近电池片主体中间区域的端部连接线的宽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靠近电池片主体边缘位置的辅栅的宽度为0.3毫米,靠近电池片主体中间区域的端部连接线的宽度为1毫米。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8,上述电极结构还可以包括加强件25,加强件25设置于相邻两个辅栅24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8,由于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具有一定的脆性,在使用过程中易隐裂。基于此,由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辅栅24之间设置有加强件25。此时,利用上述加强件25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的强度,以降低其隐裂的概率,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质量。
示例性的,参见图8,上述加强件25的尺寸、制作所采用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沿第一方向,上述加强件25的长度等于相邻的四个副栅中从第一个副栅到第四个副栅的距离。上述加强件25采用铝浆印制形成,由于铝的单价较低,此时可以降低加强件25的制作成本。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7至图9,上述电极结构还可以包括端部焊点26,相应端部焊点26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端部连接线23搭接,端部焊点2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参见图7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端部焊点26与端部连接线23搭接并未与辅栅24搭接,此时,可以防止太阳能电池的边缘部分在与辅栅24搭接的端部焊点26处焊接焊带时因热焊接工艺的温度较高而发生破碎。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良率。此外,上述端部焊点26的形状可以和前文描述的焊点的形状一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参见图9,沿第二方向,上述端部焊点26的长度为0.6毫米至2毫米,例如,0.6毫米、0.7毫米、0.8毫米、1毫米、0.15毫米或2毫米等。沿第一方向,上述端部焊点26的宽度为0.12毫米至1.5毫米,例如,0.12毫米、0.32毫米、0.8毫米、1毫米、1.25毫米或1.5毫米等。沿第二方向,上述端部焊点26与端部连接线23搭接处的宽度W2为50微米至200微米,例如,50微米、65微米、80微米、100微米、150微米或200微米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端部焊点26的长度为1.6毫米,端部焊点26的宽度为0.4毫米,搭接处的宽度W2为100微米。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用于制作主栅和副栅的导电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银浆、铝浆、银铝浆或铜等。
示例性的,当主栅和副栅均采用铝浆制作形成时,由于铝浆的导电性相比于银浆的导电性差,为了获得与采用银浆制成的主栅和副栅相同的导电效果,需要增加主栅和副栅的面积。相比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银浆制作的主栅和副栅,此时,增加了主栅和副栅对电池片主体的遮挡面积。基于此,采用铝浆制成的电极结构优先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背面。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主栅和副栅面积的增长幅度,银的单价和铝的单价之间的差距更大。因此,在制造铝浆制成的电极结构时,可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主栅和副栅的形成方法可以是印刷烧结、激光转印或电镀等。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组件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电池片主体以及形成在所述电池片主体上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焊点和n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主栅,每条所述主栅包括沿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的两条主栅线;相应所述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栅线搭接,所述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相邻两条所述主栅之间的间距为7毫米至13毫米,其中,13≤n≤25,且n为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主栅线包括主栅连接线,以及与所述主栅连接线连接的搭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栅连接线和所述搭接线交替分布;
相应所述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每条所述主栅的相邻两个所述搭接线搭接,所述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所述搭接线的宽度方向和所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每条所述主栅的相邻两个所述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应的相邻两个所述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每条所述主栅的相邻两个所述搭接线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相应的相邻两个所述主栅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着第二方向,每一所述焊点均呈中间窄两端宽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每一所述焊点均包括中间区域和两个端部区域;两个所述端部区域分别与所述中间区域的两端连接;沿着远离相应主栅的方向,所述端部区域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远离相应主栅的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区域的上表面均为长方形,每一所述端部区域的上表面均为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副栅;每条所述主栅与多条所述副栅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副栅包括至少一条连续的第一副栅以及至少一条非连续的第二副栅;
所述第一副栅与所述主栅连接线相交;每条所述第二副栅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依次排布多个副栅段,所述副栅段与所述搭接线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线的宽度与所述副栅的宽度之比为(1.5-2.5):1;所述主栅线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副栅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在每条所述主栅两端的端部连接线以及连接每个所述端部连接线且沿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电池片主体边缘延伸的至少一个辅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着靠近所述电池片主体边缘方向,所述辅栅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辅栅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辅栅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还包括端部焊点;相应所述端部焊点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端部连接线搭接,所述端部焊点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连接线的宽度为0.1毫米至0.5毫米;所述搭接线的宽度为0.2毫米至0.6毫米。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应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正电极和/或负电极;和/或,
所述太阳能电池为整片太阳能电池或分片太阳能电池。
18.一种太阳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34340.9U CN218215317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PCT/CN2023/099520 WO2024027342A1 (zh) | 2022-08-03 | 2023-06-09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34340.9U CN218215317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15317U true CN218215317U (zh) | 2023-01-03 |
Family
ID=84654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34340.9U Active CN218215317U (zh) | 2022-08-03 | 2022-08-03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15317U (zh) |
WO (1) | WO202402734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7342A1 (zh) * | 2022-08-03 | 2024-02-08 |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AU2023206112A1 (en) * | 2023-05-23 | 2024-12-12 | Jinko Solar Co., Ltd. | Solar cell,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hotovoltaic modu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347628A (ja) * | 2004-06-04 | 2005-12-15 | Sharp Corp | 電極形成方法、電極及び太陽電池 |
CN109037367A (zh) * | 2018-08-15 | 2018-12-18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主栅太阳能电池 |
CN209216999U (zh) * | 2018-12-30 | 2019-08-06 |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 多主栅太阳能电池丝网 |
CN110246912B (zh) * | 2019-06-19 | 2024-05-07 |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112635586A (zh) * | 2020-12-30 | 2021-04-09 |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高可靠性perc太阳能电池及其正面电极和制作方法 |
CN216015381U (zh) * | 2021-10-29 | 2022-03-11 |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结构、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218215317U (zh) * | 2022-08-03 | 2023-01-03 |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
2022
- 2022-08-03 CN CN202222034340.9U patent/CN218215317U/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6-09 WO PCT/CN2023/099520 patent/WO2024027342A1/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27342A1 (zh) * | 2022-08-03 | 2024-02-08 |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AU2023206112A1 (en) * | 2023-05-23 | 2024-12-12 | Jinko Solar Co., Ltd. | Solar cell,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hotovoltaic modu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27342A1 (zh) | 2024-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447927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
CN218215317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组件 | |
CN114242810B (zh) | 背接触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组件以及电池系统 | |
EP3525246B1 (en) | Solar cell module | |
WO2024055674A1 (zh) | 一种焊接方法及光伏组件 | |
CN108767046A (zh) | 一种光伏焊带及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串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8730966U (zh) | 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 |
CN213459749U (zh) | 一种电池片和光伏组件 | |
CN217588948U (zh) |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 | |
CN115810679A (zh) | 一种背接触电池及其电极结构 | |
WO2023103971A1 (zh) | 一种电池片 | |
CN115425098B (zh) | 叉指式背接触电池、其的电极结构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6015381U (zh) | 电极结构、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 |
CN116936650A (zh) |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和电极结构的生产方法 | |
CN215183994U (zh) |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电极、光伏组件 | |
CN209169155U (zh) | 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1929497U (zh) | 一种新型电池组件引出结构 | |
CN218730997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池串和太阳能组件 | |
CN218333813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 | |
CN113690329B (zh) | 一种电池片、光伏组件以及焊接工装 | |
CN209119116U (zh) | 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12303683U (zh) | 一种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 |
CN219144188U (zh) | 一种太阳能切片电池、太阳能电池片和太阳能组件 | |
CN113594273A (zh) | 一种电池片以及光伏组件 | |
CN222465199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