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60442U - 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60442U
CN218160442U CN202221529634.2U CN202221529634U CN218160442U CN 218160442 U CN218160442 U CN 218160442U CN 202221529634 U CN202221529634 U CN 202221529634U CN 218160442 U CN218160442 U CN 218160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panel
holes
equa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296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林
王海生
刘英明
陈可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JIH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h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hao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60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60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能够在无偏振层的显示面板中实现光学识别模组的集成,实现无偏振层的显示面板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功能。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以及在基板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滤光层和盖板,滤光层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滤光单元包括红色滤光单元、绿色滤光单元和/或蓝色滤光单元,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其中,在黑矩阵上设置有透光孔,由盖板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透光孔可由基板射出。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1月2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的申请号为202220245867.3、名称为“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结构紧凑轻薄、响应速度快、宽视角、低功耗及可实现柔性显示等特性在显示技术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OLED显示器件通常包括:衬底和设于衬底上的发光模组,发光模组一般包括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以及设于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之间的发光层。在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之间形成电压,两极之间形成正负极电子,正负极电子激发发光层的特定材料对应形成相应颜色的发光,因此,OLED显示器件也称为电致发光。OLED显示器件的发光层在像素单元对应RGB子像素中分别采用红色发光像素材料、绿色发光像素材料和蓝色发光像素材料,从而能够形成红绿蓝的彩色显示。
OLED显示面板由于在发光材料层中存在金属层级,环境光入射后容易在金属层级上形成反射从而严重影响显示,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都会在OLED显示面板内设置偏振层来阻挡环境光。随着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无偏振层的OLED显示面板,在发光材料层之上滤光层上设置黑矩阵,黑矩阵在像素单元以外的区域阻挡光束,使得外界光的屏幕透过率接近于零,从而省去偏振层,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轻薄性。
但是对于这种无偏振层的OLED显示面板,由于其屏幕透过率接近于零,则导致无法在其上集成光学识别模组实现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或生物特征信息成像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在无偏振层的显示面板中实现光学识别模组的集成,实现无偏振层的显示面板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以及在基板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滤光层和盖板,滤光层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滤光单元包括红色滤光单元、绿色滤光单元和/或蓝色滤光单元,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其中,在黑矩阵上设置有透光孔,由盖板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透光孔可由基板射出。
可选地,发光结构上与透光孔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通光孔,由盖板一侧入射的光束依次通过透光孔和通光孔出射。
可选地,通光孔为透光材料,或者,通光孔为贯通孔。
可选地,透光孔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5微米≤透光孔的直径≤10微米,或者,10微米≤透光孔的直径≤15微米;相邻两个透光孔的中心距≤100微米。
可选地,透光孔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7微米≤透光孔的直径在≤10微米;相邻两个透光孔的中心距≤50微米。
可选地,透光孔为在黑矩阵上加工的通孔。
可选地,透光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发光结构包括设置在基板上方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和第二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包括受激发红光的红色发光材料单元、受激发绿光的绿色发光材料单元和受激发蓝光的蓝色发光材料单元,红色发光材料单元与红色滤光单元对应,绿色发光材料单元与绿色滤光单元对应,蓝色发光材料单元与蓝色滤光单元对应;发光材料层在对应于各发光材料之间还设置有像素定义材料单元,通光孔设置在像素定义材料单元上。
可选地,通光孔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5微米≤通光孔的直径≤10微米,或者,10微米≤通光孔的直径≤15微米;相邻两个通光孔的中心距≤100微米。
可选地,透光孔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通光孔的直径,和/或,相邻两个透光孔的中心距等于相邻两个通光孔的中心距。
可选地,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通光孔与透光孔,通光孔的中心与透光孔的中心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通光孔的中心与透光孔的中心的连线和基板的垂直方向具有夹角α,其中,0°≤α≤5°,或者,5°≤α≤20°。
可选地,发光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第一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设置在透光孔和通光孔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之外。
可选地,在盖板下还设置有触控层,触控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可选地,触控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第一触控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设置在透光孔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之外。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识别装置,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在显示面板下的光学识别模组,光学识别模组包括具有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的光电传感器,用于接收由显示面板上反射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
可选地,显示面板中黑矩阵上的透光孔与光学识别模组中的传感像素对应;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透光孔与传感像素,透光孔的中心与传感像素的中心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透光孔的中心与传感像素的中心的连线和基板的垂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θ,其中,0°≤θ≤20°。
可选地,传感像素为光电二极管,光学识别模组还包括位于光电二极管的接收侧的微透镜阵列,微透镜阵列与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对应。
可选地,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全视场角小于等于≤5°,或者,5°≤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全视场角≤10°。
可选地,相邻两个透光孔的中心距大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的中心距。
可选地,显示面板的发光材料层中,像素定义材料单元上设置有与透光孔相对应的通光孔;相邻两个通光孔的中心距大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的中心距。
可选地,光学识别模组还包括位于光电传感器的接收侧的光学镜头,光学镜头用于对入射光电传感器的光束进行汇聚。
可选地,光学镜头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中基板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间隔距离大于0.5mm。
可选地,在光学镜头与光电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低通滤波片;低通滤波片贴合设置在光电传感器表面,或者,低通滤波片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光电传感器和光学镜头之间。
可选地,显示面板的发光材料层中,像素定义材料单元上设置有与透光孔相对应的通光孔;由显示面板入射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经过光学镜头汇聚并在光学镜头的中心聚焦;每一组相对应的透光孔、通光孔与光电传感器之间的设置关系满足:(P2-P3)/(P1-P3)=L2/(L2-L1);其中,P1为透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2为通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3为透光孔中心与通光孔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基板下表面的交点和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L1为黑矩阵与像素定义材料单元的垂直距离,L2为黑矩阵与基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3为基板下表面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可选地,相邻两个传感像素的中心距T3满足:2微米≤T3≤5微米、5微米≤T3≤8微米和8微米≤T3≤10微米中的任意一个区间范围。
可选地,在显示面板上预设有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显示面板的透光孔设置于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内的黑矩阵上,光学识别模组位于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的投影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识别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以及在基板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滤光层和盖板,基板用于承载其上的其他结构并保证光能够透过,滤光层包括多个滤光单元,用于与像素单元中的各个子像素相对应,从而提高出光纯色性,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黑矩阵采用黑色或其他完全不透光的材质,保证光束的零透过,在黑矩阵上还设置有透光孔,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用于屏下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时,在显示面板的屏下设置光学识别模组,光学识别模组通过光电传感器上的传感像素接收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由盖板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透光孔可入射基板下的光电传感器中对应的传感像素,从而实现生物特征信息的识别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装置的层级结构示意图之十;
图12是图11的俯视视角中透视透光孔、通光孔和光电传感器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标:01-光学识别模组;011-光电传感器;0111-传感像素;012-光学镜头;013-低通滤波片;10-基板;20-发光结构;201-第一电极层;202-发光材料层;2021-红色发光材料单元;2022-绿色发光材料单元;2034-蓝色发光材料单元;2024-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3-第二电极层;21-通光孔;30-滤光层;301-红色滤光单元;302-绿色滤光单元;303-蓝色滤光单元;304-黑矩阵;31-透光孔;40-盖板;50-触控层;α-通光孔的中心与透光孔的中心的连线和基板的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θ-透光孔的中心与传感像素的中心的连线和基板的垂直方向之间的夹角;U1-透光孔的直径;U2-通光孔的直径;T1-相邻两个透光孔的中心距;T2-相邻两个通光孔的中心距;T3-相邻两个传感像素的中心距;W-光学镜头的上表面与基板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P1-透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2-通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3-透光孔的中心与通光孔的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基板下表面的交点和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L1-黑矩阵与像素定义材料单元的垂直距离;L2-黑矩阵与基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3-基板下表面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应用于显示屏下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需要通过接收、记录或分析携带有特定生物特征信息的反射光来实现对特定生物特征信息所属的个体的确认和识别,在OLED显示面板上集成用于进行生物特征信息识别的光学模组已经成为本领域内的常用技术。但是对于无偏振层的OLED显示面板来说,由于其是通过在发光材料层之上的滤光层上设置黑矩阵,利用黑矩阵的不透光性在像素单元以外的区域阻挡光束,使得外界光的屏幕透过率接近于零,才实现省去偏振层的轻薄结构的,这种结构就使得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也无法透过,从而无法在无偏振层的OLED显示面板中实现屏下生物特征信息的识别。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包括基板10,以及在基板10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20、滤光层30和盖板40,滤光层30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滤光单元包括红色滤光单元301、绿色滤光单元302和/或蓝色滤光单元303,当多个滤光单元包括多个红色滤光单元301、多个绿色滤光单元302和多个蓝色滤光单元303时,滤光单元与像素单元的各个子像素颜色对应,红色滤光单元对应于红色子像素的出光侧以滤除红光以外的杂色光,绿色滤光单元对应于绿色子像素的出光侧以滤除绿光以外的杂色光,蓝色滤光单元对应于蓝色子像素的出光侧以滤除蓝光以外的杂色光,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BM,Black Matrix)304,其中,在黑矩阵304上设置有透光孔31,由盖板40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透光孔31可由基板10出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够实现图像显示的相应功能,其中,显示面板的组成结构不限于前述的基础结构组成,在基板10与发光结构20之间,或者在发光结构20与其上的滤光层30和盖板40之间,均可根据需要设置具有其他相应的附加功能的结构层级。
如图1所示,由盖板40一侧入射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光束,通过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并依次经过发光结构20和基板10后出射。图1中的虚线框指示为一个像素单元,一个像素单元通常包括RGB(红绿蓝)子像素,分别与发光结构20中子像素发光单元受激发光的颜色相对应,例如,在对应发光结构20中激发红光的为红色发光材料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为红色滤光单元301,用于对出射的红光进行滤光提高纯色性。在相邻的滤光单元之间设置黑矩阵304,黑矩阵304能够避免外界杂散光的入射,同时能够避免各个滤光单元之间出光颜色串扰导致显示效果欠佳。在黑矩阵304上设置的透光孔31,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透过率不等于零,从而能够为屏下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提供可能。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用于屏下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时,如图2所示,在显示面板的屏下设置光学识别模组01,将手指、手掌或者其他人体部位放置于显示面板的基板10表面,以手指为例,外界光或者显示面板本身出射的光束照射在手指指纹上并反射,携带有手指指纹上谷和脊分别反射的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朝向显示面板的屏下反射,光束依次经过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发光结构20、基板10后,入射基板10下的光学识别模组中,光学识别模组的传感像素分别接收对应位置的光束,从而使得光学识别模组能够收集、提取信息、处理和计算,以通过对于显示面板出光侧反射的光束中生物特征信息的获取和识别,实现身份识别、身份验证等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以及在基板10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20、滤光层30和盖板40,基板10用于承载其上的其他结构并保证光能够透过,滤光层30包括多个滤光单元,用于与像素单元中的各个子像素相对应,从而提高出光纯色性,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304,黑矩阵304采用黑色或其他完全不透光的材质,保证光束的零透过,在黑矩阵304上还设置有透光孔31,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用于屏下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时,在显示面板的屏下设置光学识别模组,光学识别模组通过光电传感器上的传感像素接收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由盖板40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透光孔31可入射基板10下的光电传感器中对应的传感像素,从而实现生物特征信息的识别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仍旧以在显示面板的屏下设置光学识别模组01,光学识别模组01通过光电传感器011上的传感像素0111接收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为例,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够进行屏下生物特征信息识别,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大于或等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
如图3所示,以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等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为例,如图3中所示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由透光孔31通过,并入射屏下光学识别模组01上对应的传感像素0111中,以光束垂直入射为例,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相等,由一个透光孔31透过的光束能够对应入射传感像素0111中,以保证光束的高效接收和处理。
此外,也可以使得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大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传感像素0111设置的相对密集,通过一个透光孔31的光束可以由多个传感像素0111收集,便于收集到更多的光束,提高光学识别模组01的光接收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与光电传感器011中的传感像素0111对应;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透光孔31与传感像素0111,透光孔31的中心与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当然,若光学识别模组01中还包括有微透镜等用于光束整形的光学元件,还能够对于由透光孔31内除中心以外其他位置入射的光束进行整形合束以提高传感像素0111的收光效率。
或者,如图5所示,透光孔31的中心与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的连线和基板10的垂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θ,其中,0°≤θ≤20°。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用于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时,若显示面板处于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光学识别模组01中的光电传感器011对于垂直方向光束中的生物特征信息,例如手指指纹信息的获取,可能会出现与正常环境下相反的成像状态,即正常环境下在图像中表现为谷亮脊暗,干冷环境下图像表现为谷暗脊亮,这种相反成像为指纹识别跨场景解锁带来困难,因此,采用如图5中所示的具有固定夹角θ的光束获取方式,能够避免相反成像状态的出现,有效的解决干冷环境下生物特征信息如何实现准确识别的问题。其中,夹角θ的角度范围限定在0°至20°之间,其中,可以设置0°≤θ≤5°,较小的夹角θ能够保证光束的传输效率,提高光束入射至光学识别模组的效率,角度小于5°很可能仍然存在出现相反成像状态的问题,而角度若大于20°,则可能由于光束的倾斜过大,使得传感像素0111对光束的有效接收产生困难,导致光束接收效率低,因此,较为优选的,夹角θ的范围在5°至20°之间,较佳的,可以将夹角θ设置为10°。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在黑矩阵304上形成有能够透过光束的透光孔31,其中,对于透光孔31的形成方式未做具体的限定,示例的,可以为在黑矩阵304要形成透光孔31的位置处采用透光材料填充,使得透光孔31的位置能够透过光束,或者,也可以为直接在黑矩阵304上要形成透光孔31的位置加工通孔实现光束透过,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并加以利用的方式,只要能够使得透光孔31可以透过光束至传感像素0111即可。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透光孔31的截面形状也未做具体的限定,通常情况下考虑到加工的效率和良率,较多会选用圆孔,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透光孔31还可以采用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等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或者,也可以采用截面形状为不规则图形的透光孔31,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发光结构20上与透光孔31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通光孔21,由盖板40一侧入射的光束依次通过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出射。
发光结构20上设置的通光孔21,用于与透光孔31相对应,以保证由盖板40一侧入射的光束在通过透光孔31后,能够通过发光结构20上设置的通光孔21透过出射,而且,通光孔21和透光孔31相对应,可以是通光孔21和透光孔31一一对应,也可以根据预设规则,以一个与多个相对应的方式实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通光孔21为透光材料,即在发光结构20的相应层级上,在要形成通光孔21的位置处替换为透光材料,以使得经过这个位置处的光束能够透过,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透光材料的具体材料组分不做限定,只要是能够对光束透过即可。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通光孔21为贯通孔,即在发光结构20的相应层级上,在要形成通光孔21的位置处直接对层级结构进行加工处理,使得该位置处的原组成材料去除,以在该位置处形成贯通孔,以便于光束的透过。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发光结构20包括在基板10上方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201、发光材料层202和第二电极层203,其中,第一电极层201和第二电极层203为用于形成电场以激发发光材料层202的阳极层和阴极层,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极层201为阳极层、第二电极层203为阴极层,或者第一电极层201为阴极层、第二电极层203为阳极层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可根据发光方向的需要以及封装要求等进行具体设置。
发光材料层202包括对应于像素单元中红色子像素的红色发光材料单元2021、对应于绿色子像素的绿色发光材料单元2022和对应于蓝色子像素的蓝色发光材料单元2023,红色发光材料单元2021受激发出红光并且与红色滤光单元301相对应,绿色发光材料单元2022受激发出绿光并且与绿色滤光单元302相对应,蓝色发光材料单元2023受激发出蓝光并且与蓝色滤光单元303相对应;发光材料层202在对应于各子像素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界定子像素的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
需要说明的是,像素定义材料单元(Pixel Define Layer,简称PDL)2024用于界定出相邻两个子像素,也避免不同的发光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通常可以为单独设置的层级,在对应不同的子像素的位置留出出光的空间,或者也可以为设置于发光材料层202中相两子像素发光材料之间的材料,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可以为具有一定比例透光度的材料,也可以采用黑色作为像素界定。以下以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为黑色材料或其他不透光材料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仍旧参考图6所示,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与透光孔31相对应的设置有通光孔21,由盖板40一侧入射的光束依次通过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入射对应的传感像素0111。如此,在盖板40一侧向显示面板内反射的光束需要依次经过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和发光材料层202上的通光孔21后,入射传感像素0111中。应当理解,对应于同一光束的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以及传感像素0111需要满足前述透光孔31与传感像素0111的对应关系。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通光孔21在发光材料层202上的形成方式和截面形状等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样未进行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透光孔31的形成方式和截面形状等特征的说明同等考虑和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界定子像素的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为可透光材料(透明或半透光等,具有预设的透光比例),若具有预设透光比例的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能够达到生物特征信息识别的光束透过要求,则对于这种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不需要开设通光孔。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3和图6,透光孔31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5微米≤透光孔31的直径U1≤10微米,或者,10微米≤透光孔31的直径U1≤15微米;
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100微米。
透光孔31的直径U1可以在5微米-10微米之间取值,或者,透光孔31的直径U1在10微米-15微米之间取值,其中,两个范围的端点值也包含在透光孔31的直径U1的取值范围内。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在小于或者等于100微米的范围内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3和图6,透光孔31的设置参数还可以设置为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7微米≤透光孔31的直径U1≤10微米;
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50微米。
透光孔31的直径U1可以在7微米-10微米之间取值,其中,数值范围的端点值也包含在透光孔31的直径U1的取值范围内。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在≤50微米的范围内设置。可以采用以上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设置透光孔31的参数。
优选的,还可以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都相等,即多个透光孔31之间相互均为距离相等的方式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3和图6,通光孔21设置在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通光孔21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5微米≤通光孔21的直径U≤10微米,或者,10微米≤通光孔21的直径U≤15微米;
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100微米。
通光孔21的直径U2可以在5微米-10微米之间取值,或者,可以在10微米-15微米之间取值,其中,两个范围的端点值也包含在透光孔31的直径U1的取值范围内。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在≤100微米的范围内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透光孔31的直径U1大于或者等于通光孔21的直径U2,和/或,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等于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
即使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都很小,由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入射的光束仍然具有一定的视角范围,透光孔31的直径U1大于通光孔21的直径U2,能够使得满足通光孔21的视角范围的光束不会受到透光孔31的直径U1的限制,能够尽可能入射并透过。当然,也可以设置透光孔31的直径U1等于通光孔21的直径U2,即通过透光孔31的视角范围约束限定传感像素0111中可收集到的光束。
或者,还可以设置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与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T1=T2,如此一来,位于不同层级的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之间,在各自层级的设置密度关系上保持相同,更有利于光束在显示面板上的顺利透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通光孔21与透光孔31,通光孔21的中心与透光孔31的中心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沿正投影的方向依次通过对应的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后入射同一对应关系的传感像素0111中。
或者,如图8所示,通光孔21中心与透光孔31中心的连线和基板10的垂直方向具有夹角α,其中,0°≤α≤5°,或者,5°≤α≤20°。
当本实施例中这种在黑矩阵304上设置有透光孔31,并且在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也设置有通光孔21的显示面板用于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时,若显示面板处于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可采用如图8中所示的具有固定夹角α的光束获取方式,通过图8可知,当同一光束对应关系内的通光孔21中心与透光孔31中心的连线和基板10的垂直方向满足夹角α关系时,对应于同一光束对应关系内的传感像素0111,也满足透光孔31中心与传感像素0111中心的连线和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夹角α与夹角θ相等或近似相等,同一光束对应关系内的通光孔21中心、透光孔31中心和传感像素0111中心的连线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夹角α设置为10°并且与夹角θ相等是较为优选的方案。
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倾斜一定角度入射,能够避免相反成像状态的出现,有效的解决干冷环境下生物特征信息如何实现准确识别的问题。其中,夹角α的角度范围限定在0°至5°之间,或者,5°至20°之间,角度小于5°很可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出现相反成像状态的问题,角度大于5°则可以理解为相反成像问题较弱,不会影响到生物特征信息的准确识别,而角度若大于20°,则可能由于光束的倾斜过大,使得传感像素0111对光束的有效接收产生困难,导致光束接收效率低。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发光结构2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01下方的金属走线,第一电极层201下方的金属走线设置在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之外。
请参照图6所示,发光结构20中,至少在第一电极层201和第二电极层203上存在有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的走线,在对应于透光孔31多形成的光通路的范围内若存在有金属走线,经过光通路的光束会由于照射在金属走线上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挡,影响到生物特征信息的获取效率,而且,光束经过金属走线的反射还可能影响到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因此,首先将第一电极层201所需要设置的金属走线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01的下方,且位于通光孔21和透光孔31所形成的光通路的范围之外,例如,可以位于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的投影之下,这样即使光束照射在金属走线上发生反射,也会由于上方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的阻挡,避免返回显示面板的显示侧而影响到显示效果,而且,对于金属走线在对应于透光孔31所形成的光通路的范围所进行绕行避让设计,将对应于透光孔31所形成的光通路的范围露出,避免对经过光通路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造成遮挡和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光通路范围指的是使得携带生物信息光束经过显示面板的各个层级透过后入射传感像素0111的整个光通路,因此,应当理解,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仅包括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时,光通路范围应当与透光孔31和传感像素0111相关,若还包括有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中的通光孔21、光学识别模组01中的微透镜阵列、光学镜头中的光阑等,则光通路范围应当由这些光路组成结构共同形成。同样的,若显示面板为包括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的光通路结构,则走线避让设计需同时满足在同一对应关系中的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共同形成的光通路的范围内避让。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盖板10下还设置有触控层50,例如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触控层5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上分别分布设置有覆盖平面范围的电极线,第一触控电极层上的电极线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上的电极线呈交叉关系以使得触控层50在投影方向将触控平面界定出网格状。当使用者通过手指触控操作时,由于手指是电导体,手指触摸位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电极线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电极线之间的空间交叉点由于人体电场的影响形成一个耦合电容,通过这个耦合电容即可确定触摸位置,实现触控操作。因此,在盖板10下设置触控层50,能够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实现彩色显示,且能够应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屏下的触控操作。
在此基础上,与发光结构20的避让方式同理,也可以使得触控层50上的金属走线在透光孔31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内避让设置。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在发光结构中还包括有与透光孔31对应的通光孔21时,触控层50上的金属走线设置在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共同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之外,进行避让设置。
虽然触控层50上的电极线通常会采用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一类的透明导电材料以尽量不影响屏下的显示,但触控层50仍然会存在有金属走线,以及,ITO材料的走线仍然会对通过的光束造成一定程度的阻挡和反射。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触控层50上的走线线路对显示和生物特征识别的光束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样对触控层50上的走线在透光孔31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内避让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识别装置,可参照图4所示,识别装置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在显示面板下的光学识别模组01,光学识别模组01包括具有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0111的光电传感器011,用于接收由显示面板上反射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装置,在显示面板下设置光学识别模组01,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以及在基板10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20、滤光层30和盖板40,基板10用于承载其上的其他结构并保证光能够透过,发光结构20通常包括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和在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之间的激发材料,通过在第二电极层和第一电极层之间形成电场使得之间的激发材料受激发光,不同的激发材料受激分别发出红、绿、蓝光实现显示面板的主动彩色发光,滤光层30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滤光单元可以为红色滤光单元301、绿色滤光单元302和/或蓝色滤光单元303,用于与像素单元中的各个子像素相对应,红色滤光单元301对应于红色子像素的出光侧以滤除红光以外的杂色光,绿色滤光单元302对应于绿色子像素的出光侧以滤除绿光以外的杂色光,蓝色滤光单元303对应于蓝色子像素的出光侧以滤除蓝光以外的杂色光,从而提高红、绿、蓝光的出光纯色性,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304,黑矩阵304采用黑色或其他完全不透光的材质,保证光束的0透过,在黑矩阵304上还设置有透光孔31,光学识别模组01包括具有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0111的光电传感器011,光学识别模组01通过光电传感器011上的传感像素0111接收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由盖板40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透光孔31可入射基板10下的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传感像素0111,从而实现识别装置对生物特征信息的识别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显示面板中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与光学识别模组01中的传感像素0111对应,二者之间在层级方向形成对应关系;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透光孔31与传感像素0111,透光孔31的中心与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在基板10上的正投影重合。如图4所示,当光学识别模组01中还包括有微透镜,微透镜与传感像素0111也呈对应关系,用于对入射传感像素0111中的光束进行整形合束等相应的光束整形处理。
或者,在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识别装置进行生物特征信息识别时,若识别装置处于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对于生物特征信息的获取可能会出现相反成像的问题从而导致识别错误,因此,如图5所示,使得透光孔31的中心与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的连线和基板10的垂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θ,其中,0°≤θ≤20°。如此,即可采用倾斜光的方式有效的解决干燥寒冷环境下容易出现的相反成像导致识别错误的问题。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应对干冷环境下发生识别错误问题时光学识别模组01采用的倾斜收光方式,是通过整个采集区域收集的光束统一以同一个方向倾斜相同角度来实现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传感像素0111为光电二极管,光学识别模组01还包括位于光电二极管的接收侧的微透镜阵列,微透镜阵列与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0111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在光电传感器011中,除了前述提出的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0111以及微透镜阵列以外,还可以包括其他的不透光的层级结构设置,对于这些不透光的层级结构,同样也需要设置与整个光通路相对应的通孔结构,这些通孔结构的层数和对应关系可对应参照前述的透光孔31、通光孔21的设置进行具体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全视场角≤5°,或者,5°≤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全视场角≤10°,较为优选的,可以设置微透镜的全视场角为5°。在这一视场角范围内的微透镜能够满足对于显示面板中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的整形处理,从而尽可能提高对应的传感像素0111的光束接收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大于或者等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
如图3所示,以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等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为例,如图3中所示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由透光孔31通过,并入射屏下光学识别模组01上对应的传感像素0111中,以光束垂直入射为例,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相等,由一个透光孔31透过的光束能够对应入射传感像素0111中,以保证光束的高效接收和处理。此外,也可以使得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大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传感像素0111设置的相对密集,经过一个透光孔31的光束对应由多个传感像素0111接收,以便于传感像素0111收集更多的光束,提高光学识别模组01的光接收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的发光材料层202中,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设置有与透光孔31相对应的通光孔21;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大于或等于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识别装置中,显示面板的层级结构包括有黑矩阵304上的透光孔31和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的通光孔21时,以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等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为例,如图9中所示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由同一对应关系中的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中依次通过后入射光学识别模组01上对应的传感像素0111中,以光束垂直入射为例,通常设置相邻两个透光孔31的中心距T1与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相等,并且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相等,由一个通光孔21透过的光束能够对应入射传感像素0111中,以保证光束的高效接收和处理。
此外,也可以使得相邻两个通光孔21的中心距T2大于光电传感器01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传感像素0111设置的相对密集,经过一个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的光束对应由多个传感像素0111接收,以便于传感像素0111收集更多的光束,从而提高光学识别模组01的光接收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光学识别模组01还包括位于光电传感器011的接收侧的光学镜头012,光学镜头012用于对入射光电传感器011的光束进行汇聚。
如图10所示,通过光学镜头012汇聚后的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入射光电传感器011中进行收集和处理。光学镜头012用于对入射的光束进行汇聚,光学镜头012可以有1片或多片光学镜片组成,通过一片光学镜片的参数设置,或者多片光学镜片的参数设置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设置,实现光学镜头012所需的光束调整能力。
其中,光学镜头012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中基板1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W,间隔距离W大于0.5mm。在光学镜头012的上表面与基板10的下表面之间间隔大于0.5mm的间隔距离W,有利于光学镜头012中各个光学镜片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从而实现光学镜头012对于光束的调整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光学镜头012与光电传感器011之间还设置有低通滤波片013;低通滤波片013贴合设置在光电传感器表面011,或者,低通滤波片013还可以为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光电传感器011和光学镜头012之间。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识别装置在户外使用时,户外自然光中的红外光也难以避免的会由识别装置的显示侧通过透光孔31入射,光电传感器011中接收的红外光会干扰其对接收光束中生物特征信息的识别和处理,因此,通过低通滤波片013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阻隔入射光电传感器011的光束中的红外光,从而提高光电传感器011的识别精度。
其中,低通滤波片013可以为如图10中所示的方式,在光电传感器011的表面贴合设置,此外,还可以通过固定件或者其他支撑固定的结构将低通滤波片013固定设置在光电传感器011和光学镜头012之间,对于低通滤波片013的固定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是能够将低通滤波片013稳定的固定并且在光电传感器011前对入射光束中的红外光进行阻隔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满足:2微米≤T3≤5微米、5微米≤T3≤8微米和8微米≤T3≤10微米中的任意一个区间范围。
光电传感器011中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在2微米-5微米、5微米-8微米和8微米-10微米中的任意一个区间范围内取值设置,其中,每个范围的端点值也包含在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的取值范围内,若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小于2微米,由于透光孔31中能够透入的光束有限,过于密集的传感像素0111设置导致光电传感器011的成本较高,造成资源的浪费,若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大于10微米,则可能由于传感像素0111设置的过于稀疏,导致能够获取到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有限,从而无法准确的通过提取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识别。较为优选的,相邻两个传感像素0111的中心距T3可以设置为2.9um、5.8um或者8.7um。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的发光材料层202中,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设置有与透光孔31相对应的通光孔21;由显示面板入射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经过光学镜头012汇聚并在光学镜头012的中心聚焦;每一组相对应的透光孔31、通光孔21与光电传感器011之间的设置关系满足:
(P2-P3)/(P1-P3)=L2/(L2-L1) (1);
或者满足:
(P2-P3±40um)/(P1-P3)=L2/(L2-L1) (2)
其中,P1为透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2为通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3为透光孔中心与通光孔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基板下表面的交点和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L1为黑矩阵与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的垂直距离,L2为黑矩阵与基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3为基板下表面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光学镜头012的中心指的是经过光学镜头012的光束的汇聚焦点,光学镜头012的中心与光学镜头012的光阑设置和光学镜头012中1个或多个光学镜片以及其参数有关,光学镜头012的中心可能在多片光学镜片之间,也可能在整个光学镜头012之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关系式中的各数值限定或者关系限定,任意一个数值允许在40微米的范围内存在变化或误差,并不会显著影响到光束接收的数量和准确性。
以俯视的视角方向,黑矩阵304上设置的透光孔31和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设置的通光孔21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2所示,图12中仅示出显示面板的板面方向右上部分的示意图,图中实线圆形表示黑矩阵304上设置的透光孔31,虚线圆形表示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设置的通光孔21,较大的一个虚线圆形表示光电传感器011中传感像素0111的整体范围,如图12所示,通过每一对应关系中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之间的投影位置关系设置,使得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沿向中心汇聚的方向透过并经过光学镜头012的汇聚后,在光电传感器011中成像。
由于无偏振层的OLED显示面板,外界光的屏幕透过率越大越会对显示面板的显示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上述关系式(1),满足上述关系式(1)设置的识别装置,能够使得在显示面板上的黑矩阵304设置有透光孔31以及在像素定义材料单元2024上设置有通光孔21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透光孔31和通光孔21的设置数量和配合关系,使得尽可能多的携带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能够导入光电传感器011的传感像素0111内,从而在尽量少影响显示的基础上,兼顾实现较为准确的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上预设有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显示面板的透光孔31设置于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内的黑矩阵304上,光学识别模组01位于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的投影范围内。
通过预先在识别装置上划定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透光孔31仅在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范围内的黑矩阵304上形成,使得除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仍为完整的黑矩阵304,能够保证在其他区域范围内,外界光的屏幕透过率仍旧接近于零,从而兼顾识别装置显示的效果以及生物特征信息识别的功能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识别装置。电子设备用于实现相应的设备功能,电子设备中所包括的识别装置,能够实现前述识别装置所能够实现的对于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识别的功能。
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终端设备或电子装置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识别、掌纹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活体识别、防伪识别等技术。其中,指纹识别通常包括光学指纹识别、电容式指纹识别和超声波指纹识别。随着全面屏技术的兴起,可以将指纹识别模组设置在显示屏下方的局部区域或者全部区域,从而形成屏下(Under-display)光学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方法通常包括指纹图像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步骤。上述步骤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通过传统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CV)算法实现,也可以通过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设备等便携式或移动终端,以及智能门锁、汽车、银行自动柜员机等其他电子设备,以用于指纹解锁、指纹支付、指纹考勤、身份认证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在所述基板上依次设置的发光结构、滤光层和盖板,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滤光单元,所述滤光单元包括红色滤光单元、绿色滤光单元和/或蓝色滤光单元,所述滤光层还包括位于所述滤光单元之间的黑矩阵,其中,在所述黑矩阵上设置有透光孔,由所述盖板一侧入射的光束通过所述透光孔可由所述基板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结构上与所述透光孔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通光孔,由所述盖板一侧入射的光束依次通过所述透光孔和所述通光孔出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光孔为透光材料,或者,所述通光孔为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5微米≤所述透光孔的直径≤10微米,或者,10微米≤所述透光孔的直径≤15微米;
相邻两个所述透光孔的中心距≤1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7微米≤所述透光孔的直径≤10微米;
相邻两个所述透光孔的中心距≤5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为在所述黑矩阵上加工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结构包括在所述基板上方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受激发红光的红色发光材料单元、受激发绿光的绿色发光材料单元和受激发蓝光的蓝色发光材料单元,所述红色发光材料单元与所述红色滤光单元对应,所述绿色发光材料单元与绿色滤光单元对应,所述蓝色发光材料单元与蓝色滤光单元对应;所述发光材料层在对应于各发光材料之间还设置有像素定义材料单元,所述通光孔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材料单元上。
9.根据权利要求2、3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光孔的设置参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5微米≤所述通光孔的直径≤10微米,或者,10微米≤所述通光孔的直径≤15微米;
相邻两个所述通光孔的中心距≤10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2、3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通光孔的直径,和/或,相邻两个所述透光孔的中心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光孔的中心距。
11.根据权利要求2、3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所述通光孔与所述透光孔,所述通光孔的中心与所述透光孔的中心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所述通光孔的中心与所述透光孔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基板的垂直方向具有夹角α,其中,0°≤α≤5°,或者,5°≤α≤20°。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所述第一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设置在所述透光孔和所述通光孔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之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2、3和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板下还设置有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下方的金属走线设置在所述透光孔所形成的光通路范围之外。
15.一种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在所述显示面板下的光学识别模组,所述光学识别模组包括具有阵列设置的传感像素的光电传感器,用于接收由所述显示面板上反射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中黑矩阵上的透光孔与所述光学识别模组中的传感像素对应;对于每一组相对应的所述透光孔与所述传感像素,所述透光孔的中心与所述传感像素的中心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所述透光孔的中心与所述传感像素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基板的垂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θ,其中,0°≤θ≤20°。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像素为光电二极管,所述光学识别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接收侧的微透镜阵列,所述微透镜阵列与阵列设置的所述传感像素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全视场角≤5°,或者,5°≤所述微透镜阵列中微透镜的全视场角≤10°。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透光孔的中心距大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传感像素的中心距。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材料层中,像素定义材料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透光孔相对应的通光孔;相邻两个所述通光孔的中心距大于或者等于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传感像素的中心距。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识别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光电传感器的接收侧的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用于对入射所述光电传感器的光束进行汇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的上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中基板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所述间隔距离大于0.5mm。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学镜头与所述光电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低通滤波片;所述低通滤波片贴合设置在所述光电传感器表面,或者,所述低通滤波片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光电传感器和所述光学镜头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材料层中,像素定义材料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透光孔相对应的通光孔;由所述显示面板入射的携带有生物特征信息的光束经过所述光学镜头汇聚并在所述光学镜头的中心聚焦;
每一组相对应的所述透光孔、所述通光孔与所述光电传感器之间的设置关系满足:
(P2-P3)/(P1-P3)=L2/(L2-L1);
其中,P1为透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2为通光孔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P3为透光孔中心与通光孔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基板下表面的交点和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L1为黑矩阵与像素定义材料单元的垂直距离,L2为黑矩阵与基板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3为基板下表面与光学镜头的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25.根据权利要求15-24任意一项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传感像素的中心距T3满足:2微米≤T3≤5微米、5微米≤T3≤8微米和8微米≤T3≤10微米中的任意一个区间范围。
26.根据权利要求15-24任意一项所述的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上预设有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所述显示面板的透光孔设置于所述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内的黑矩阵上,所述光学识别模组位于所述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区的投影范围内。
2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识别装置。
CN202221529634.2U 2022-01-29 2022-06-17 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1604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58673 2022-01-29
CN202220245867 2022-0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60442U true CN218160442U (zh) 2022-12-27

Family

ID=8280673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52668.6U Active CN217955138U (zh) 2022-01-29 2022-04-22 一种显示面板、光学识别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02210431807.5A Pending CN114926621A (zh) 2022-01-29 2022-04-22 一种显示面板、光学识别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02221529634.2U Active CN218160442U (zh) 2022-01-29 2022-06-17 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52668.6U Active CN217955138U (zh) 2022-01-29 2022-04-22 一种显示面板、光学识别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02210431807.5A Pending CN114926621A (zh) 2022-01-29 2022-04-22 一种显示面板、光学识别模组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21795513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5138U (zh) 2022-12-02
CN114926621A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5286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847872B (zh) 显示装置
CN112070018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661493A (zh)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7065274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172876A1 (zh) 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系统和电子设备
CN111095277B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077259A1 (zh) 识别指纹的方法、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7958178B (zh) 光电传感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CN110767739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10864756U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0061823A1 (zh) 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19148798A1 (e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108510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37128A (zh) 指纹防伪的方法、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625264A (zh) 显示装置
CN111213152B (zh) 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系统、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210864747U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6161103U (zh) 一种生物信息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258957A1 (zh) 纹路识别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WO2021082680A1 (zh) 图像采集光学结构及鉴别真假生物特征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8160442U (zh) 一种显示面板、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529170U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038815U (zh) 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系统、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WO2023280269A1 (zh) 生物信息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1, 2nd Floor, Building 4, No. 188 Rixin Road, Bin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450

Patentee after: Tianjin Jih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2 Z, 17th floor, No. 1, Zhongguan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hao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