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5006U -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55006U
CN218155006U CN202221762680.7U CN202221762680U CN218155006U CN 218155006 U CN218155006 U CN 218155006U CN 202221762680 U CN202221762680 U CN 202221762680U CN 218155006 U CN218155006 U CN 218155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heat conduction
vacuum system
temperature vacu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626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凯
李可丁
金东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e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e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e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e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626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550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55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55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包括舱体、冷却系统、过滤器、真空泵系统以及至少两导热件,舱体、过滤器和真空泵系统依次管道连通,连通过滤器和舱体的管道中有一段为导热管,导热件局部或全部置于导热管内腔中,导热件沿导热管的轴向间隔布设,且两两相邻的导热件错位设置,导热件和导热管配合形成弯曲的气流道;导热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冷却系统进行热传递。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保护真空泵系统,使得真空泵系统能够长期安全运行。防尘结构的主体在舱体外,舱体高温对其的影响小,部件的选型有更广阔的选取空间,利于成本控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论是在新设备上构建还是在旧设备上改造都能方便实施。

Description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温真空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背景技术
真空系统(比如真空炉等)主要通过真空泵系统进行抽真空,如果气体中有较多的杂质容易导致真空泵系统的损坏,实际生产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高温真空系统,在高温气体中通常会含有气态的金属或非金属物质被带出,真空泵系统的损坏率高。目前的解决方式是在真空舱内设置专用的除尘设备,虽然可以有效地保护真空泵系统,但是专用的除尘设备因为应用于高温真空环境,其设备材料要求高,滤网替换麻烦,而且造价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能够有效地保护真空泵系统,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构建或改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包括舱体、冷却系统、过滤器、真空泵系统以及至少两导热件,所述舱体、过滤器和真空泵系统依次管道连通,连通所述过滤器和舱体的管道中有一段为导热管,所述导热件局部或全部置于导热管内腔中,所述导热件沿导热管的轴向间隔布设,且两两相邻的导热件错位设置,所述导热件和导热管配合形成弯曲的气流道;所述导热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冷却系统进行热传递。
优选地,两两相邻的所述导热件相互遮挡,且沿所述导热管的轴向正视,任意两个相邻的导热件均可遮挡住导热管相应位置的内腔。
优选地,所述导热件垂直于导热管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热管和导热件中,至少所述导热件由铜或氮化铝或氧化铝或碳化硅制成。
优选地,所述导热管固定在舱体上,或者所述导热管与舱体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舱体为双层结构,包括外舱和内舱,所述外舱和内舱之间的空隙为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导热管与外舱和/或循环冷却通道接触。
优选地,所述导热件局部置于导热管中,所述导热件置于导热管外侧的部分与外舱和/或循环冷却通道接触。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舱体和过滤器之间的真空截断阀。
优选地,所述真空截断阀设置在舱体和导热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为袋式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热件和导热管形成弯曲的气流道,使得舱体内的高温气体的流径变长,同时可以增加高温气体与导热件的接触时间,而导热件于冷却系统进行热传递,从而使得高温气体被冷却,高温气体中的气态的金属或非金属物质被冷凝,进而能够被过滤器阻拦,同时避免高温缩短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因为杂质被过滤器阻拦,可以有效地保护真空泵系统,使得真空泵系统能够长期安全运行。防尘结构的主体在舱体外,舱体高温对其的影响小,部件的选型有更广阔的选取空间,利于成本控制。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论是在新设备上构建还是在旧设备上改造都能方便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导热件和导热管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隐藏线可见时的示意图。
图4为沿导热管轴向正视时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舱体10,外舱11,内舱12;
冷却系统20;
过滤器30;
真空泵系统40;
导热件50;
导热管60;
真空截断阀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包括舱体10、冷却系统20、过滤器30、真空泵系统40以及两个导热件50。这个冷却系统20是舱体10自用的冷却系统,当然,也可以是独立于舱体10自用的冷却系统且专属于导热件50使用,本实施例中选用前者。冷却系统20是现有技术,通常包括循环冷却通道、循环泵和冷却塔等,循环冷却通道、循环泵和冷却塔两两之间由管道连通实现循环冷却。本案中,导热件50直接或间接地与冷却系统20进行热传递,指的是导热件50与循环冷却通道中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传递。以下以双层结构的舱体10为例进行说明。
舱体10包括外舱11和内舱12,外舱11和内舱12之间的空隙为冷却系统20的循环冷却通道。内舱12的内腔为高温真空腔,内舱12的内腔、过滤器30和真空泵系统40依次管道连通,通过真空泵系统40可以将内舱12的内腔抽真空。内舱12的内腔和过滤器30连通的管道上有一段为导热管60,该导热管60固定在外舱11和内舱12之间。导热管60与外舱11和循环冷却通道有效接触,即导热管60在周向上均能外舱11和/或循环冷却通道有效接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导热管60尽量更大面积地与外舱11和循环冷却通道接触,必要的情况上,还可有加设其他导热部件以加强热传递。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管60和导热件50均由导热性能强的材料制成,比如铜、氮化铝、氧化铝、碳化硅等,导热件50通过导热管60间接地与冷却系统20进行热传递。
本实施例中,导热件50全部置于导热管60内腔中,导热件50沿导热管60的轴向等间隔布设,且两两相邻的导热件50错位设置,导热件50为板状结构。作为典型,导热件50垂直于导热管60设置,以便于加工实施。当然,导热件50相对导热管60倾斜设置亦可。
为了避免高温气体直流,导热件50和导热管60配合形成弯曲的气流道,该气流道的流径在附图中用带箭头的点划线表示。弯曲的气流道可以延长高温气体的流径,且延长其与导热件50和导热管60的接触时间,使其温度得以降低,其携带的气态金属或非金属物质能够冷凝,便于被过滤器30过滤拦截。具体地,要求两两相邻的导热件50相互遮挡,且沿导热管60的轴向正视,任意两块相邻的导热件50都能完全遮挡住导热管60相应位置的内腔,不留一丝空隙,视线不可从导热管60的内腔穿过,如图4所示,在图4中,阴影部分为背景。
此外,因为导热件50对导热管60进行了半封闭,可以有效地阻挡热辐射,利于节能减排。同时,受导热件50的阻挡,即使是非高温真空系统,由于弯曲的气流道设置,舱内的杂质被真空泵系统40的抽吸而赋予的动能会在碰撞过程中被损耗一部分,可以减缓对杂质过滤器30的冲击,利于延长过滤器3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过滤器30选用袋式过滤器,在袋式过滤器具备截断功能时,可以通过袋式过滤器的截断,进而可以在不破除舱内真空的情况下即可替换过滤袋,在更换新的过滤袋后,真空泵系统40先运行,待真空泵系统40与过滤器30之间的封闭空间(主要是管道及袋式过滤器的过滤袋安装空间)被抽真空后,袋式过滤器取消截断,这般设置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真空泵系统40是现有技术,对应不同的真空等级的真空系统,真空泵系统40的选取是不同,可以由单个或多个真空泵组成,例如对于四级真空要求,真空泵系统40通过滑阀泵、罗茨泵和油扩散泵组组成,滑阀泵、罗茨泵、油扩散泵和过滤器30依次连接,在抽真空时,先开启滑阀泵,在达到滑阀泵最大真空后,启动罗茨泵,在达到罗茨泵最大真空后,最后启动油扩散泵,以达到四级真空要求。
本实施例可以充分利用双层舱体10的冷却系统20进行导热件50的散热,利于结构精简,节省成本。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舱体10和导热管60之间加设有真空截断阀70,通过该真空截断阀70可以方便过滤器30的替换,或者真空泵系统40的替换,或者过滤布袋的替换,利于检修。另外,导热管60固定在外舱11上,热传递路径为导热件50-导热管60-外舱11-冷却系统20的循环冷却通道。此外,本实施例中,导热件50的数量为三个。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导热管60与舱体10一体成型,导热件50局部置于导热管60内,置于导热管60内的部分其设置要求同上述实施例。导热件50置于导热管60外侧的部分直接伸入冷却系统20的循环冷却通道中,导热件50直接接触冷却介质进行热传递。导热件50相当于是卡嵌在导热管60上,两者之间的缝隙密封。本实施例中,导热管60可以不与导热件50为同种材料制成。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导热管60独立于舱体10,并配备有专属于该导热管60的冷却系统20,当然,与导热管60热传递的冷却系统20也可以是舱体10冷却系统20的延伸。
实施例五: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导热件50局部置于导热管60内,置于导热管60内的部分其设置要求同上述实施例。置于导热管60外侧的导热件50与冷却系统20进行热传递。本实施例中,导热管60可以不是导热材料制成,导热管60不作为散热主体使用。此外,在导热管60和舱体10之间设有真空截断阀70,通过真空截断阀70的截断,在不切断舱体10真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过滤器30的替换,或者真空泵系统40的替换,或者过滤布袋的替换,或者导热管60和导热件50的替换。
以上实施例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四和实施例五特别适用于旧设备改造,而新设备的构建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冷却系统、过滤器、真空泵系统以及至少两导热件,所述舱体、过滤器和真空泵系统依次管道连通,连通所述过滤器和舱体的管道中有一段为导热管,所述导热件局部或全部置于导热管内腔中,所述导热件沿导热管的轴向间隔布设,且两两相邻的导热件错位设置,所述导热件和导热管配合形成弯曲的气流道;所述导热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冷却系统进行热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两相邻的所述导热件相互遮挡,且沿所述导热管的轴向正视,任意两个相邻的导热件均可遮挡住导热管相应位置的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垂直于导热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和导热件中,至少所述导热件由铜或氮化铝或氧化铝或碳化硅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固定在舱体上,或者所述导热管与舱体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为双层结构,包括外舱和内舱,所述外舱和内舱之间的空隙为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通道;所述导热管与外舱和/或循环冷却通道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局部置于导热管中,所述导热件置于导热管外侧的部分与外舱和/或循环冷却通道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舱体和过滤器之间的真空截断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截断阀设置在舱体和导热管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为袋式过滤器。
CN202221762680.7U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Active CN218155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2680.7U CN218155006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62680.7U CN218155006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55006U true CN218155006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92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62680.7U Active CN218155006U (zh) 2022-07-07 2022-07-07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550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4424U (zh) 变频空调器控制模块冷却装置及变频空调器
CN103138180A (zh) 一种密封式配电柜的水冷散热装置
CN202262119U (zh)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室外机的电器盒
CN218155006U (zh) 一种高温真空系统的防尘结构
CN209820015U (zh) 半导体制冷冷却装置
CN103234299A (zh) 一种提升和维持真空腔体真空度的方法
CN220401234U (zh) 配电室用通风降温系统
CN116742451A (zh) 固体激光器及其壳体结构
CN217546527U (zh) 一种用于机电设备的散热防尘装置
CN203163112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113048782B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高温真空炉
CN213876500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大尺寸显示器
CN202663571U (zh) 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散热结构
CN212573070U (zh) 一种嵌入式真空扫描盒钛膜冷却装置
EP0743668B1 (en) Television tube exhaust cart not employing a water cooling circuit
CN213000355U (zh) 行星式球磨机
CN218416039U (zh) 一种烧结炉电机隔热降温装置
JP2014196725A (ja) 吸気冷却装置
US20190029144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a power converter
CN218568605U (zh) 一种美式箱变的散热装置
US10054342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9225464U (zh) 一种服务器防尘散热机构
CN219165028U (zh) 一种电路集成柜
CN105489350A (zh) 变压器散热装置
CN218387077U (zh) 电机及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