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180U -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 Google Patents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41180U
CN218141180U CN202222309486.XU CN202222309486U CN218141180U CN 218141180 U CN218141180 U CN 218141180U CN 202222309486 U CN202222309486 U CN 202222309486U CN 218141180 U CN218141180 U CN 218141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rest
seat
connecting rod
support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094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章能
张明
陈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Adien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Adien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Adien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Adien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094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41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41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41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包括座椅支座、座框和靠背骨架,所述座框的前部和后部分别与所述座椅支座可转动地连接,以允许在竖直面内调节所述座框的倾角或/和高度,所述座框两侧的座框边板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骨架的靠背边板通过靠背调角器连接,所述靠背边板可转动地连接有向前伸出的扶手支架,该扶手支架与所述座椅支座以及所述靠背骨架之间连接有连杆组,该扶手支架被所述连杆组所支撑,从而使得当所述靠背骨架相对所述座椅支座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连杆组带动所述扶手支架跟随所述靠背边板运动。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扶手支架跟随靠背骨架进行适应性调节,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提高座椅舒适性。

Description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是汽车舒适度的重要组成因素。随着对座椅功能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大角度、多姿态调节的座椅开始在汽车上广泛应用。座椅扶手也是座椅舒适性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长途旅行的情况下。座椅扶手一般安装在座框上,为适应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座椅扶手的调节功能也日趋丰富,包括升降调节、前后调节、宽度调节以及水平转动调节等。然而对于能够进行大角度调节的座椅,常规的扶手调节仍然不能满足乘员需求。这是因为,当乘员躯干姿态改变时,手臂位置也会相应改变,但座椅扶手姿态变化有限,仍然只适合躯干处于竖向位置的身体状态,从而无法对乘员手臂提供足够支撑。例如,一种被称为“零重力”座椅的汽车座椅,集成了靠背角度调节、座框倾角调节、腿托角度调节等功能,当座椅靠背、座垫和腿托之间的夹角调节至一定角度时,乘员身体髋关节、膝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身体得到最大限度地支撑,这种舒适姿态即称为零重力姿态。零重力姿态下,乘员躯干向后大角度躺倒,传统的座椅扶手完全不能给予手臂支撑。因此,对于具备大角度、多姿态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传统的扶手结构不能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包括座椅支座、座框和靠背骨架,所述座框的前部和后部分别与所述座椅支座可转动地连接,以允许在竖直面内调节所述座框的倾角或/和高度,所述座框两侧的座框边板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骨架的靠背边板通过靠背调角器连接,其关键在于,
所述靠背边板可转动地连接有向前伸出的扶手支架,该扶手支架与所述座椅支座以及所述靠背骨架之间连接有连杆组,该扶手支架被所述连杆组所支撑,从而使得当所述靠背骨架相对所述座椅支座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连杆组带动所述扶手支架跟随所述靠背边板运动。
采用以上设计,保证扶手支架跟随靠背骨架进行适应性调节,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提高座椅舒适性。
作为优选,上述连杆组包括至少四根扶手连杆,其中有三根所述扶手连杆与所述靠背边板组成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该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再通过至少一根所述扶手连杆与所述座椅支座连接;
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上设置有所述扶手支架。
作为优选,上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包括第一扶手连杆、第二扶手连杆和第三扶手连杆,其中所述第一扶手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靠背边板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扶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扶手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扶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调角器的同步杆铰接;
所述第一扶手连杆上设置有所述扶手支架;
所述第二扶手连杆或所述第三扶手连杆与所述座椅支座之间连接有第四扶手连杆。
作为优选,上述第四扶手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支座铰接,且该铰接点位于所述座椅支座与所述座框的前连接点和后连接点之间;
所述第四扶手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连杆和所述第三扶手连杆的铰接点铰接。
作为优选,上述座椅支座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支座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座框倾角的倾角调节机构;
所述座椅支座、座框边板、第三扶手连杆以及第四扶手连杆组成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
作为优选,上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和所述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的任意相邻的两根连杆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该角度调节机构还连接有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上述座椅支座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支座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通过二连杆机构连接;
所述二连杆机构的任意一根连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上述座椅支座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通过高调连杆连接,所述座椅支座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通过二连杆机构连接;
所述二连杆机构的任意一根连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机构;
所述高调连杆连接有第二转动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上述扶手支架包括两根支杆,两根所述支杆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连接,组成三角形的所述扶手支架。
作为优选,上述靠背骨架进行调节时,所述扶手支架的支撑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10°~10°以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保证扶手支架跟随靠背骨架进行适应性调节,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提高座椅舒适性;结构简单,并且支撑扶手支架的多连杆机构中,任意一根连杆连接动力源,都可以实现座椅靠背与扶手支架的同步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联动机械原理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一种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包括座椅支座100、座框200和靠背骨架300,所述座框200的前部和后部分别与所述座椅支座100可转动地连接,以允许在竖直面内调节所述座框200的倾角或/和高度,所述座框200两侧的座框边板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骨架300的靠背边板通过靠背调角器连接,所述靠背边板可转动地连接有向前伸出的扶手支架400,该扶手支架400与所述座椅支座100以及所述靠背骨架300之间连接有连杆组,该扶手支架400被所述连杆组所支撑,从而使得当所述靠背骨架300相对所述座椅支座100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连杆组带动所述扶手支架400跟随所述靠背边板运动,即相应地发生角度或/和高度变化。
由于座椅支座100相对固定,对于座椅靠背能够进行大角度调节的座椅,乘员调节座椅姿态时,靠背骨架300相对车厢地面的位置和角度发生改变,即是相对于座椅支座100发生改变。因此,使用上述结构设计,扶手支架400能够始终跟随座椅支座100发生角度或/和高度改变。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杆组包括至少四根扶手连杆,其中有三根所述扶手连杆与所述靠背边板组成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该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再通过至少一根所述扶手连杆与所述座椅支座100连接。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上设置有所述扶手支架400。
具体地,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包括第一扶手连杆501、第二扶手连杆502和第三扶手连杆503,其中所述第一扶手连杆501的一端与所述靠背边板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调角器的同步杆铰接。所述第一扶手连杆501上设置有所述扶手支架400。
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或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与所述座椅支座100之间连接有第四扶手连杆504。
这样,当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或者调节座垫高度时,靠背骨架300均相对于座椅支座100发生位置改变,第四扶手连杆504即带动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的其中一根或两根连杆变化,从而实现扶手支架400的调节。
由于扶手支架400设置在第一扶手连杆501上,而对于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第一扶手连杆501始终保持与第三扶手连杆503平行,因此,在初始阶段根据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设计好第四扶手连杆504的长度、安装位置后,扶手支架400的支撑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即确定,并且在后续调节过程中,扶手支架400的支撑面仅会发生小角度改变,从而维持舒适性。
所述靠背骨架300进行调节时,所述扶手支架400的支撑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10°~10°以内。
本实施例中,扶手支架400包括两根支杆,两根所述支杆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501连接,组成三角形的所述扶手支架40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扶手连杆504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支座100铰接,且该铰接点位于所述座椅支座100与所述座框200的前连接点和后连接点之间;所述第四扶手连杆50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和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的铰接点铰接。
本实施例中,座椅支座100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支座100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座框200倾角的倾角调节机构。
所述座椅支座100、座框边板、第三扶手连杆503以及第四扶手连杆504组成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520。结合图1和2可知,由于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520与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共用第三扶手连杆503,因此可以实现同步联动。这样,在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520的任意相邻的两根连杆之间设置角度调节机构,该角度调节机构连接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作为动力源,调节这两根连杆之间的角度即可调节扶手支架400和靠背骨架300。例如,通过调节靠背骨架300相对于座框200的角度,即同步调节扶手支架400;反过来,通过调节第四扶手连杆504相对于座椅支座100的角度,既能调节扶手支架400,也能够实现靠背骨架300的角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支座100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支座100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通过二连杆机构610连接。所述二连杆机构610的任意一根连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机构,例如可以是调角器,或齿轮齿条机构,或丝杠螺母结构。二连杆机构610与第一转动驱动机构也组成一个角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座框200的倾角,对于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520来说,可以调节其两根杆之间的角度。
实施例二
一种座椅随动扶手骨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述座椅支座100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通过高调连杆620连接,所述座椅支座100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仍通过二连杆机构610连接。所述二连杆机构610的任意一根连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机构。所述高调连杆620连接有第二转动驱动机构。
具有上述结构的座椅,第一转动驱动机构和第二转动驱动机构不同时工作,即座椅高调和角度调节不同时进行,其中一个不工作从而保持对应的连杆固定时,即形成四连杆机构。高调连杆620保持固定时,高调连杆620与座椅支座100相对固定,并与第三扶手连杆503、座框边板以及第四扶手连杆504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转动驱动机构不工作、第二转动驱动机构工作时,进行座椅高度调节,此时靠背骨架300与座框200相对座椅支座100前移,扶手支架400也跟随移动,同时可能发生小角度转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包括座椅支座(100)、座框(200)和靠背骨架(300),所述座框(200)的前部和后部分别与所述座椅支座(100)可转动地连接,以允许在竖直面内调节所述座框(200)的倾角或/和高度,所述座框(200)两侧的座框边板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骨架(300)的靠背边板通过靠背调角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边板可转动地连接有向前伸出的扶手支架(400),该扶手支架(400)与所述座椅支座(100)以及所述靠背骨架(300)之间连接有连杆组,该扶手支架(400)被所述连杆组所支撑,从而使得当所述靠背骨架(300)相对所述座椅支座(100)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连杆组带动所述扶手支架(400)跟随所述靠背边板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包括至少四根扶手连杆,其中有三根所述扶手连杆与所述靠背边板组成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该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再通过至少一根所述扶手连杆与所述座椅支座(100)连接;
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上设置有所述扶手支架(4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包括第一扶手连杆(501)、第二扶手连杆(502)和第三扶手连杆(503),其中所述第一扶手连杆(501)的一端与所述靠背边板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调角器的同步杆铰接;
所述第一扶手连杆(501)上设置有所述扶手支架(400);
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或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与所述座椅支座(100)之间连接有第四扶手连杆(5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扶手连杆(504)的一端与所述座椅支座(100)铰接,且该铰接点位于所述座椅支座(100)与所述座框(200)的前连接点和后连接点之间;
所述第四扶手连杆(50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连杆(502)和所述第三扶手连杆(503)的铰接点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座(100)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支座(100)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座框(200)倾角的倾角调节机构;
所述座椅支座(100)、座框边板、第三扶手连杆(503)以及第四扶手连杆(504)组成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5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机构(510)和所述第二平行四边形机构(520)的任意相邻的两根连杆之间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该角度调节机构还连接有驱动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座(100)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支座(100)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通过二连杆机构(610)连接;
所述二连杆机构(610)的任意一根连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座(100)后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后端通过高调连杆(620)连接,所述座椅支座(100)前部与所述座框边板前端之间通过二连杆机构(610)连接;
所述二连杆机构(610)的任意一根连杆连接有第一转动驱动机构;
所述高调连杆(620)连接有第二转动驱动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支架(400)包括两根支杆,两根所述支杆与所述第一扶手连杆(501)连接,组成三角形的所述扶手支架(400)。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随动扶手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骨架(300)进行调节时,所述扶手支架(400)的支撑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10°~10°以内。
CN202222309486.XU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Active CN218141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9486.XU CN218141180U (zh)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09486.XU CN218141180U (zh)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41180U true CN218141180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5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09486.XU Active CN218141180U (zh)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41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9133B2 (en) Reclining seat assembly
CN101862081B (zh) 座椅家具产品
US8047596B2 (en)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CN113212258B (zh) 一种座椅五连杆结构
WO2000078185A3 (en) Chair construction
JP2016520470A (ja) シートパン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の同時連結を有する乗物用シート
US6808234B2 (en) Seat
CN110435506B (zh) 零重力座椅及包含其的汽车
US11618351B2 (en) Device for tilting seat cushion of fold and dive seat
GB2372438A (en) Vehicle seat mechanism, seat cushion folds up vertically as seat back moves horizontally backwards and vertically downwards during stowage
CN218141180U (zh) 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CN211995267U (zh) 一种提高汽车座椅舒适度及增加乘座空间的装置
GB2564728A (en) Seat device
CN218892464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EP3541655B1 (en) Seat adjustment mechanism
CN111186345A (zh) 一种提高汽车座椅舒适度及增加乘座空间的装置
CN216684156U (zh) 一种零重力汽车座椅
CN117656963A (zh) 一种座椅随动扶手骨架
CN114771367A (zh) 一种可折叠和舒躺的座椅骨架调节方法和座椅骨架及座椅
CN115009112A (zh) 一种零重力姿态的座椅调节系统
CN218702863U (zh) 一种可折叠和舒躺的改良型座椅骨架及座椅
CN220682366U (zh) 一种轨道车辆零重力座椅
CN218141203U (zh) 座椅脚踏翻转机构
CN220199123U (zh) 一种带有折叠腿托的座椅
CN217532623U (zh) 一种零重力姿态的座椅调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