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3886U -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3886U
CN218103886U CN202221659136.XU CN202221659136U CN218103886U CN 218103886 U CN218103886 U CN 218103886U CN 202221659136 U CN202221659136 U CN 202221659136U CN 218103886 U CN218103886 U CN 218103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piece
fixed
suppor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591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熙
陈玉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5913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3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3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3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逆变器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主壳体具有底壁和与底壁连接的侧壁,底壁和侧壁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一支撑件位于容置腔内,并设置于底壁,第一支撑件用于固定第一电路板组件,第二支撑件位于容置腔内,并连接于侧壁,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并用于固定第二电路板组件。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装置能够使得逆变设备的第一电路板组件与第一支撑件固定,第二电路板组件与第二支撑件固定,从而逆变设备悬挂时,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中的元器件在竖直平面内分布安装,有效地增强逆变设备中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逆变器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背景技术
逆变设备是进行交直流转转的转换器,逆变设备可以悬挂于墙体上使用,但逆变设备处于悬挂状态下,设备内部元器件的固定是一大难题。
相关的逆变设备内部设有支撑支架以固定逆变设备中的电路板,但支撑支架长期使用容易松动,从而导致与之固定的电路板晃动,结构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能够使得逆变设备的第一电路板组件与第一支撑件固定,第二电路板组件与第二支撑件固定,从而逆变设备悬挂时,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中的元器件在竖直平面内分布安装,有效地增强逆变设备中的结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装置,应用于逆变设备,逆变设备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主壳体具有底壁和与底壁连接的侧壁,底壁和侧壁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一支撑件位于容置腔内,并设置于底壁,第一支撑件用于固定第一电路板组件;第二支撑件位于容置腔内,并连接于侧壁,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并用于固定第二电路板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主壳体具有底壁和侧壁,底壁和侧壁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在容置腔内,且第一支撑件与底壁紧贴,第二支撑件与侧壁固定,逆变设备的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分别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固定。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与底壁紧贴以增强底壁的强度,通过第二支撑件与侧壁固定以支撑侧壁,增强侧壁的强度,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分别与主壳体固定,从而不会相对主壳体晃动,进而提高分别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固定的电路板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壁形成有折边,折边与第二支撑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侧壁上形成的折边来与第二支撑件固定安装,第二支撑件的安装操作更加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壳体包括底壳和盖体,底壳上形成底壁和侧壁;盖体与折边固定,以固定连接底壳和盖体。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底壳上形成的底壁和侧壁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设于底壳的容置腔内,并通过在底壳上固定连接盖体以形成主壳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内表面设有两个安装槽,主壳体还包括两个侧板,两个侧板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的两侧,且均位于底壳和盖体之间,侧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折边固定,侧板的另一端卡设于对应的安装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底壳和盖体之间设置两个侧板,将两个侧板分别设于第二支撑件的两侧并连接于底壳和盖体;利用侧板可填补底壳和盖体之间的间隙,且侧板可用于底壳内部器件的支撑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装置还包括两个把手,第一支撑件相对的两端均形成有弯折部,每个弯折部与每个把手固定,底壁设有用于避空把手的通口。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两个把手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件相对两端的弯折部上,当第一支撑件安装于底壁上时,把手能够透过通口且外露于主壳体,工作人员可利用把手来搬动整个壳体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装置还包括壁挂组件,壁挂组件包括相卡接配合的卡接件和悬挂件,卡接件与底壁的外表面固定,悬挂件与承载体固定,以将壳体装置悬挂于承载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固定在底壁外表面的卡接件卡接于固定在承载体的悬挂件上,即可实现利用壁挂组件将壳体装置悬挂于承载体上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接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底壁固定,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有卡槽;悬挂件的一端形成有插接部,插接部伸入卡槽并抵顶卡槽的槽壁,且插接部与第二端抵触,悬挂件垂直插接部伸入卡槽的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形成有挡板,以限制悬挂件在沿垂直插接部伸入卡槽的方向上的位移。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悬挂件的插接部伸入于卡接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形成的卡槽中以实现卡接悬挂,通过利用悬挂件的两端的挡板来限制插接部在在沿垂直插接部伸入卡槽的方向上的位移,以确保壳体装置悬挂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装置还包括多个撑脚,多个撑脚位于底壁远离容置腔的一面,且撑脚与第一支撑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壳体装置悬挂于承载体时,壳体装置能够通过撑脚支撑在承载体上,有效地提高了壳体装置相对于承载体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逆变设备,逆变设备包括高功率组件、低功率组件以及如上述的壳体装置,高功率组件与壳体装置中的第一支撑件固定;低功率组件,与壳体装置中的第二支撑件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设备,由于包括有上述的壳体装置,而上述的壳体装置能够利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更加稳固地固定电路板,因此逆变设备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逆变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机、风道纸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位于壳体装置内,且第一风机固定于第一支撑件面向第二支撑件的一面,第二支撑件将第一风机的风口分隔为第一风口部和第二风口部,第一风口部朝向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第二风口部朝向于第二支撑件远离于第一支撑件的一侧;风道纸,与第一风机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固定,并用于围合低功率组件的散热片,以形成冷却风道;第二风机,相对第一风机固定于第一支撑件,第二风机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且第二风机远离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第二支撑件固定;其中,壳体装置中的主壳体对应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冷却风道均设有散热孔,且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一个为吸风风机,另一个为吹风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风机同时对第一支撑件上的高功率组件和第二支撑件的上的低功率组件进行通风散热,第二风机配合第一风机加强对第一支撑件上的高功率组件的通风散热效果,同时在低功率组件上设置风道纸以形成冷却风道来配合第一风机的第二风口部进行通风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设备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壳及其内部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壳及其内部结构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壳及其内部结构的内部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装置的远离容置腔一侧的结构示意视图;
图7为图6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主壳体 11-底壳 12-盖体
13-侧板 20-第一支撑件 21-弯折部
30-第二支撑件 40-把手 50-壁挂组件
51-卡接件 52-悬挂件 60-撑脚
100-壳体装置 101-容置腔 102-散热孔
111-底壁 112-侧壁 200-逆变设备
210-第一电路板组件 220-第二电路板组件 230-高功率组件
240-低功率组件 250-第一风机 251-第二风口部
252-第二风口部 260-风道纸 261-冷却风道
270-第二风机 511-第一端 512-第二端
1111-通口 1121-折边 521-插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至附图8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逆变设备是进行交直流转换的转换器,逆变设备可以悬挂于墙体上使用,但逆变设备处于悬挂状态下,设备内部元器件的固定是一大难题。相关的逆变设备内部设有支撑支架以固定逆变设备中的电路板,但支撑支架长期使用容易松动,从而导致与之固定的电路板晃动,结构稳定性较差。
由此,请参考图1、图2和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装置 100及逆变设备200,能够使得逆变设备200的第一电路板组件210与第一支撑件20固定,第二电路板组件220与第二支撑件30固定,从而逆变设备200悬挂时,第一电路板组件21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220中的元器件在竖直平面内分布安装,有效地增强逆变设备200中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逆变设备200可以是位于电子设备中的逆变模块或者单独设置的逆变器,例如低功率逆变器、高功率逆变器以及高功率逆变和低功率逆变集成于一体的逆变一体机等。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当逆变设备200用作于逆变器时,逆变器悬挂于承载体(例如墙体、钢架等)上,且通过逆变器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进行电流转换。
具体地,第一方面,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装置100,应用于逆变设备200,逆变设备200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组件210 和第二电路板组件220,壳体装置100包括主壳体10、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主壳体10具有底壁111和与底壁111连接的侧壁112,底壁111和侧壁112围合形成容置腔101;第一支撑件20位于容置腔101内,并设置于底壁 111,第一支撑件20用于固定第一电路板组件210;第二支撑件30位于容置腔101内,并连接于侧壁112,第二支撑件30与第一支撑件20间隔设置,并用于固定第二电路板组件220。
可以理解地,在工作状态下,壳体装置100被悬挂于承载体(图中未示出) 上使用。其中,壳体装置100在工作状态下朝向于承载体的一侧为底壁111,将底壁111与承载体进行连接以实现壳体装置100的悬挂状态;同时,固定在底壁111上的第一支撑件20,以及固定在侧壁112上且与第一支撑件20相间隔的第二支撑件30均呈竖直状态;此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20上的第一电路板组件210和设置在第二支撑件30上的第二电路板组件220也呈竖直状态,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在竖直平面内分布安装,有效地提高了容置腔101内的空间利用率,且降低了主壳体10的厚度即减少了主壳体10中与底壁111相对的前壁至底壁111的距离。同时,围设于底壁111的四周的四个侧面即为主壳体10的侧壁112,侧壁112围设于底壁111以形成用于固定安装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的容置腔101。
其中,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可以为板状结构等;以第一支撑件 20和第二支撑件30分别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为例,第一支撑板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壳体10的底壁111上,第二支撑板则通过螺栓固定在主壳体 10的侧壁112上,以使得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形成间隔。具体地,第二支撑板上可以设置弯折结构以供于与侧壁112相贴合固定;或者,侧壁112上设置有与第二支撑板相对应的水平支架,第二支撑板可贴合于水平支架进行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装置100,包括主壳体10、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主壳体10具有底壁111和侧壁112,底壁111和侧壁112围合形成容置腔101,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间隔设置在容置腔101内,且第一支撑件20与底壁111紧贴,第二支撑件30与侧壁112固定,逆变设备200 的第一电路板组件21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220分别与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固定。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20与底壁111紧贴以增强底壁111 的强度,通过第二支撑件30与侧壁112固定以支撑侧壁112,增强侧壁112的强度,且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均分别与主壳体10固定,从而不会相对主壳体10晃动,进而提高分别与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固定的电路板的稳定性。
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壁112形成有折边1121,折边1121 与第二支撑件30固定。可以理解地,第二支撑件30设置于容置腔101内,且第二支撑件30所在的平面与主壳体10的侧壁112大致垂直;通过在侧壁112 上设置折边1121,折边1121能够与第二支撑件30的表面相贴合,从而利用螺栓即可将第二支撑件30固定在折边1121上,以实现第二支撑件30相对于侧壁 112的固定安装。其中,折耳可以是有侧壁112的端部弯折形成的;或者,折耳也可以是固定设置在侧壁112上的连接结构(例如支架等)。具体地,主壳体10的至少两个侧壁112上设置折边1121;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0的四个侧壁112上均设置有折边1121,第二支撑件30的四周分别抵设于对应的一侧折边1121,且通过螺栓相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壳体10包括底壳11和盖体12,底壳11上形成底壁111和侧壁112;盖体12与折边1121固定,以固定连接底壳11和盖体12。底壳11上形成的底壁111和侧壁112围合形成容置腔101,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均设于底壳11的容置腔101内。上述的折边 1121包括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件30的平行于底壁111的弯折结构外,折边1121 还包括平行于侧壁112的弯折结构,盖体12可以与平行于侧壁112的弯折结构相贴合并通过螺栓相固定。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2的内表面设有两个安装槽(图中未示出),主壳体10还包括两个侧板13,两个侧板13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 30的两侧,且均位于底壳11和盖体12之间,侧板13的一端与对应的折边1121 固定,侧板13的另一端卡设于对应的安装槽中。在装配时,可将两个侧板13 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壳11的折边1121上,然后再将盖体12装设于底壳11上,以使得两个侧板13均卡设于盖体12的对应安装槽中,最后再将盖体12与底壳11的折边1121相固定即可,通过侧板13的一侧伸入到盖体12的安装槽内,可以实现盖体12的快速定位,便于后续盖体12与底壳11的安装。可以理解地,当盖体12与底壳11相连接时,盖体12与底壳11之间且位于第二支撑件30 两侧的部分存在空隙,将两个侧板13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空隙处,以使得壳体装置100的整体美观性提升,且侧板13还能用于底壳11内部器件的支撑安装,例如安装插接口等。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侧板13可以采用塑料材质的塑料板,塑料板的重量相比于金属板的重量更轻,因此,使用塑料板能够降低壳体装置100的整体重量。
请参考图3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装置100还包括两个把手40,第一支撑件20相对的两端均形成有弯折部21,每个弯折部21与每个把手40 固定,底壁111设有用于避空把手40的通口1111。具体地,第一支撑件20在工作状态下的左右两侧形成弯折部21,且把手40固定在第一支撑件20左右两侧的弯折部21上;同时,底壁111在工作状态下的左右两侧对应设置两个通口 1111。将第一支撑件20固定安装在底壁111上时,两个把手40均能够透过通口1111且外露于主壳体10,这样,工作人员即可通过手持把手40来搬运壳体装置100。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40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一侧面呈夹角的第二侧面,以及设置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相对两端的旁侧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两个旁侧面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操作人员的手部伸入的握持腔;且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两个旁侧面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弯折形成的安装面、且通过安装面固定在底壁111的表面(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把手40还可以为握杆结构,握杆结构穿设于通口1111并伸出至主壳体10外部,工作人员可手持握杆结构来搬运壳体装置100。
请参考图1、图6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装置100还包括壁挂组件 50,壁挂组件50包括相卡接配合的卡接件51和悬挂件52,卡接件51与底壁 111的外表面固定,悬挂件52与承载体固定,以将壳体装置100悬挂于承载体上。当需要将壳体装置100悬挂以进行工作时,首先将卡接件51固定在底壁 111的外表面,并将悬挂件52固定在承载体上,然后通过把手40来搬动壳体装置100,以将壳体装置100上的卡接件51卡设于悬挂件52上,从而壳体装置100被悬挂在承载件上。可以理解地,上述的底壁111的外表面指的是底壁 111远离于容置腔101一侧的表面,且底壁111的外表面在工作状态下朝向于承载体。上述的承载体指的是墙体、支架、桁架等。
请参考图1、图6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接件5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 511和第二端512,第一端511与底壁111固定,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之间形成有卡槽;在悬挂状态下,第一端511位于卡接件51在竖直方向上的上端,第二端512位于卡接件51在竖直方向上的下端,且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 之间所形成的卡槽的开口端朝向于下方。悬挂件52的一端形成有插接部521,在悬挂状态下,悬挂件52固定在承载体上,且悬挂件52的上端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插接部521。将壳体装置100从悬挂件52的上方,且由上至下地移动,以使得插接部521从第二端512一端伸入卡槽且第二端512与插接部521保持抵触,直至插接部521与卡槽的槽壁抵顶则卡接件51与悬挂件52卡合到位,插接部521通过卡设于卡槽内且承载壳体装置100通过第二端512对插接部521 所施加的抵推力来支撑壳体装置100的悬挂,可选地,卡接件51可以是弹性钢片,通过提供弹力使第二端512抵推插接部521,从而使卡接件51与插接部521 卡接紧固。同时,在悬挂件52垂直插接部521伸入卡槽的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形成有挡板,以限制悬挂件52在沿垂直插接部521伸入卡槽的方向上的位移。当壳体装置100通过卡接件51悬挂于承载体的悬挂件52上时,利用挡板封堵悬挂件52在沿垂直插接部521伸入卡槽的方向,以使得悬挂件52的插接部521 插入卡槽内部后无法沿垂直插接部521伸入卡槽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减少壳体装置100地晃动,保障壳体装置100悬挂时的稳定性。
请参考图1和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装置100还包括多个撑脚60,多个撑脚60位于底壁111远离容置腔101的一面,且撑脚60与第一支撑件20 固定。在悬挂状态下,主壳体10的底壁111朝向于承载体设置,因此,底壁 111远离于容置腔101的一面即为朝向于支撑体的一面。当壳体装置100通过卡接件51悬挂在承载体的悬挂件52上时,底壁111上设置的撑脚60能够支撑在承载体的表面上,以对壳体装置100起到支撑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壳体装置 100相对于承载体的稳定性。具体地,撑脚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撑脚60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且四个撑脚60分别设置在底壁111 表面的四个顶角处,通过四个撑脚60来支撑悬挂的壳体装置100,以保障其悬挂时的稳定性。
请参考图1至图8,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逆变设备200,逆变设备200包括高功率组件230、低功率组件240以及如上述的壳体装置100,高功率组件230与壳体装置100中的第一支撑件20固定;低功率组件240,与壳体装置100中的第二支撑件30固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设备200,由于包括有上述的壳体装置100,而上述的壳体装置100能够利用第一支撑件20 和第二支撑件30更加稳固地固定电路板,因此逆变设备200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佳。
请参考图2和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逆变设备200还包括第一风机250、风道纸260和第二风机270;第一风机250位于壳体装置100内,且第一风机 250固定于第一支撑件20面向第二支撑件30的一面,第二支撑件30将第一风机250的风口分隔为第一风口部251和第二风口部252,第一风口部251朝向于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之间,第二风口部252朝向于第二支撑件30 远离于第一支撑件20的一侧;风道纸260与第一风机250远离第一支撑件20 的一端固定,并用于围合低功率组件240的散热片,以形成冷却风道261;第二风机270相对第一风机250固定于第一支撑件20,第二风机270位于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之间,且第二风机270远离第二支撑件30的一端与第二支撑件30固定;其中,壳体装置100中的主壳体10对应第一风机250、第二风机270和冷却风道261均设有散热孔102,且第一风机250和第二风机270 中一个为吸风风机,另一个为吹风风机。其中,为了提高高功率组件230的散热效果,可以将第一风机250的第一风口部251的表面积设为大于第二风口部 252的表面积,这样,第一风口部251能够增强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 之间的空气流动速率,以提高热交换的效果来增强对高功率组件230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250为吸风风机,则第二风机270对应为吹风风机,第一风机250通过散热孔102将主壳体10外的气体吸入主壳体10内形成气流,一部分气流通过风道纸260形成的冷却风道261以对低功率组件240的散热片进行扇热后,从盖体12上的对应的散热孔102排出主壳体,另一部分气流通过第一支撑件20和第二支撑件30之间后通过第二风机 270吹出主壳体10,通过第一风机250和第二风机270的协同作用,能快速的对主壳体10内进行热交换,实现高效散热。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250为吹风风机,则第二风机270对应为吸风风机,第二风机270通过主壳体10上对应的散热孔102 向主壳体10内吸入空气形成气流,气流通过第一风机250的第一风口部251被吸入,并通过相应的散热孔102排出主壳体10。第一风机250的第二风口部252 吸入空气,形成经过冷却风道261的气流,并从对应第一风机250的散热孔102 排出主壳体10。通过第一风机250和第二风机270的协同作用,能快速的对主壳体10内进行热交换,实现高效散热。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壳体装置,应用于逆变设备,所述逆变设备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壳体,具有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围合形成容置腔;
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设置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
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连接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间隔设置,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形成有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包括:
底壳,形成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
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折边固定,以固定连接所述底壳和所述盖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内表面设有两个安装槽,所述主壳体还包括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侧,且均位于所述底壳和所述盖体之间,所述侧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折边固定,所述侧板的另一端卡设于对应的所述安装槽中。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两个把手,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的两端均形成有弯折部,每个所述弯折部与每个所述把手固定,所述底壁设有用于避空所述把手的通口。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壁挂组件,所述壁挂组件包括相卡接配合的卡接件和悬挂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底壁的外表面固定,所述悬挂件与承载体固定,以将所述壳体装置悬挂于所述承载体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壁固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有卡槽;
所述悬挂件的一端形成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伸入所述卡槽并抵顶于所述卡槽的槽壁,且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第二端抵触,所述悬挂件垂直所述插接部伸入所述卡槽的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形成有挡板,以限制所述悬挂件在沿垂直所述插接部伸入所述卡槽的方向上的位移。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多个撑脚,多个所述撑脚位于所述底壁远离所述容置腔的一面,且所述撑脚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固定。
9.一种逆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装置;
高功率组件,与所述壳体装置中的第一支撑件固定;
低功率组件,与所述壳体装置中的第二支撑件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设备还包括:
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壳体装置内,且所述第一风机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件面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面,所述第二支撑件将所述第一风机的风口分隔为第一风口部和第二风口部,所述第一风口部朝向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二风口部朝向于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
风道纸,与所述第一风机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固定,并用于围合所述低功率组件的散热片,以形成冷却风道;
第二风机,相对所述第一风机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所述第二风机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
其中,所述壳体装置中的主壳体对应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冷却风道均设有散热孔,且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中一个为吸风风机,另一个为吹风风机。
CN202221659136.XU 2022-06-29 2022-06-29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Active CN218103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9136.XU CN218103886U (zh) 2022-06-29 2022-06-29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59136.XU CN218103886U (zh) 2022-06-29 2022-06-29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3886U true CN218103886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78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9136.XU Active CN218103886U (zh) 2022-06-29 2022-06-29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38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03886U (zh) 壳体装置及逆变设备
CN212519043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北斗通信用终端交换机
JP2021517003A (ja) 衣類処理装置のフレーム及び衣類処理装置
CN216792833U (zh) 一种具有过滤结构的散热器
CN210519251U (zh) 一种电子信息工程用机柜
CN210958117U (zh) 一种变频器的固定装置
EP3730849A1 (en) Fresh air module,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7635934U (zh) 一种室外机
CN212838477U (zh) 风扇安装结构及包含该风扇安装结构的逆变器
CN218820689U (zh) 顶出风室外机
CN216700765U (zh) 风冷机箱
CN218645656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479155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953012U (zh) 风管机
CN218154517U (zh) 空气处理机组
CN210202220U (zh) 一种灯管单层机箱装配装置
CN220626962U (zh) 一种服务器一体机防尘结构
CN215814073U (zh) 一种低功耗云计算机装置
CN216216488U (zh) 电源安装壳
CN217467561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全铝笔记本电脑外壳
CN213935086U (zh) 一种用于知识产权运营的交易平台
CN212623873U (zh) 一种静音机箱
CN209948850U (zh) 电机机壳
CN218672425U (zh) 底盘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6014155U (zh) 一种usb共享服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