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0990U - 多层陶瓷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多层陶瓷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0990U
CN218100990U CN202222449267.1U CN202222449267U CN218100990U CN 218100990 U CN218100990 U CN 218100990U CN 202222449267 U CN202222449267 U CN 202222449267U CN 218100990 U CN218100990 U CN 218100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s
multilayer ceramic
internal
ceramic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92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92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0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0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0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相对端的两外电极,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多组内电极及间隔多组所述内电极的介电层,每组所述内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一端均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分别与两所述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每组内电极中均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可以抑制内电极的电场集中,且减小了内电极的金属导电面积,进而分散且降低了电场强度,能够抵抗高电压的电弧效应与击穿现象,不易发生电容短路。

Description

多层陶瓷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电容器本体1’,电容器本体1’是将电介层12’和内电极(第一内电极10’和第二内电极11’)交替地层叠并进行烧结成的烧结体,电容器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外部电极2’,内电极与两端的外电极2’相连形成多个电容器的并联结构。现有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内电极交替地从电容器本体1’的两端漏出,内电极的金属导电面积较大(即电流通过内电极的金属面积大),在多层陶瓷电容器高压(电压1000~2000V)使用情况下,电介层12’会因为内部产生漏电物质13’或者裂纹14’等缺陷,不易抵抗高压的电弧效应和介电击穿现象而造成电容短路,导致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人身安全,或者使搭载其的设备仪器寿命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抵抗高压的电弧效应与介电击穿的多层陶瓷电容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相对端的两外电极,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多组内电极及间隔多组所述内电极的介电层,每组所述内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一端均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分别与两所述外电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端面连接部及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电容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包括所述分支部,所述第一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一对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至少一主干连接部,所述分支部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
进一步,所述分支部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的同侧或者相对侧。
进一步,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间隔设置于不同层的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全部重叠。
进一步,所述分支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二边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边方向与所述第二边方向垂直。
进一步,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设置于同一层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每组所述内电极还包括第三内电极,所述第三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位于不同层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所述第三内电极对应所述间隙设置,所述第三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进一步,所述第三内电极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悬浮电极,所述悬浮电极不与所述外电极连接,每一所述悬浮电极对应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悬浮电极相对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进一步,所述第三内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悬浮电极的两相对端且与所述悬浮电极间隔设置的端电极,两所述端电极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与所述外电极电连接,两所述端电极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两所述端面连接部设置,所述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端面连接部重叠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进一步,所述分支部及所述悬浮电极均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悬浮电极相对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
进一步,所述悬浮电极相对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二边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边方向与所述第二边方向垂直。
进一步,所述分支部的面积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每组内电极中均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可以抑制内电极的电场集中,且减小了内电极的金属导电面积和金属重叠面积,进而分散且降低了电场强度,能够抵抗高电压的电弧效应与击穿现象,不易发生电容短路。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内电极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进一步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4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4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
图12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4为图12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2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五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六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七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9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1为图19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22为图19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23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七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八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九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5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7为图25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G-G方向的剖视图;
图28为图25所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沿H-H方向的剖视图;
图29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九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十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多层陶瓷电容器;10、电容器本体;11、外周面;13、端面;14、介电层;15、内电极;151、第一内电极;152、第二内电极;20、外电极;101,102,103,104、多层陶瓷电容器;151a,151b,151c,151d、第一内电极;152a,152b,152c,152d、第二内电极;153、第三内电极;154a,154b,154c,154d、端面连接部;155a,155b,155c,155d、主干连接部;156a,156b,156c,156d、分支部;1531、第一悬浮电极;1532、第一端电极;L1、第一尺寸;L2、第二尺寸;W、基准尺寸;S1、第一重叠面积;S2、第二重叠面积;S4、第四重叠面积;1533、第一行内电极;1534、第二行内电极;1531a、第二悬浮电极;1532a、第二端电极;1531b、第三悬浮电极;1532b、第三端电极;L3、第三尺寸;S5、第五重叠面积;S6、第六重叠面积;S7、第七重叠面积;L4、第四尺寸;S8、第八重叠面积;L5、第五尺寸;S9、第九重叠面积;L6、第六尺寸;S10、第十重叠面积;L7、第七尺寸L7;S11、第十一重叠面积;S12、第十二重叠面积;L8、第八尺寸;S13、第十三重叠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同时参见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100,包括电容器本体10、分别设置于电容器本体10沿长度方向上相对两端面13的两个外电极20。电容器本体10包括层叠的多个介电层14以及交替层叠的内电极15,每组内电极15至少包括一第一内电极151及一第二内电极152,在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中,内电极15仅绘出3组内电极15,每组内电极15的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均在电容器本体10的介电层14上。第一内电极151及第二内电极152可以选择间隔设置于相同的水平面内或者不同的水平面内。介电层14通常采用陶瓷介电材料制作。介电层14介于相邻第一内电极151与第二内电极152之间并与第一内电极151及第二内电极152共同构成多层陶瓷电容器100的有效区域。内电极15可以为镍、银或铜材料的金属电极,内电极15具有金属导电面积。电容器本体10具有连接两个相对端面13的外周面11,两外电极20分别包覆对应的端面13及至少部分外周面11,两外电极20分别与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的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外端面电连接。当电压施加到两个外电极20之间时,外电极20导通内电极15,进而使电压施加到内电极15之间的多个介电层14,从而在多层陶瓷电容器100中存储电荷产生容值。请参考图4至图9,在本申请中其中第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101,其内电极15具体包括第一内电极151a、第二内电极152a及第三内电极153。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共同位于同一层介电层14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定义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三内电极153独立位于另一层介电层15上且与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定义第三内电极153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不共面。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均包括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端面13的端面连接部154a及连接端面连接部154a的电容部,电容部包括连接端面连接部154a的主干连接部155a及间隔设置于主干连接部155a的若干分支部156a。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的分支部156a一对一对应设置,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设置的分支部156a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对称设置。端面连接部154a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宽度方向延伸,主干连接部155a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延伸。主干连接部155a垂直于端面连接部154a,分支部156a均与端面连接部154a相互平行且与主干连接部155a相互垂直。两端面连接部154a的端面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端面13以分别与外电极2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设置相同结构,并且具体地,将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相对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中心点中心对称分布。第一内电极151a与第二内电极152a的分支部156a的自由端两两相对且间隔设置。本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56a为矩形,分支部156a的沿其第一边方向,也即长度方向的尺寸为W,且两分支部156a之间沿其第二边方向,也即宽度方向间隔间隙157a,间隙157a的宽度方向的第一尺寸为L1。第三内电极153包括若干沿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设置的第一悬浮电极1531及设置于第一悬浮电极1531的两相对端且与第一悬浮电极1531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端电极1532。具体的,第一悬浮电极1531和第一端电极1532于一直线方向均匀间隔排列,第一悬浮电极1531不与外电极20电连接。两个第一端电极1532的一端面分别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相对两端面13,以与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一同分别与外电极20电连接。
请参考图6至图9,第三内电极153的第一悬浮电极1531和第一端电极1532为矩形,其沿宽度方向的第二尺寸为L2,沿长度方向的基准尺寸为W,也即每个第一悬浮电极1531和第一端电极1532的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等于分支部156a的沿长度方向的尺寸。
两个第一端电极1532分别与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的两端面连接部154a沿长度方向分别对齐设置,且每个第一端电极1532与端面连接部154a具有第一重叠面积S1,第一重叠面积S1等于第一端电极1532的面积。每个第一悬浮电极1531沿长度方向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对齐设置,且每个第一悬浮电极1531对应间隙157a设置,每个第一悬浮电极1531与对应的两相对分支部156a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沿宽度方向错位设置,具体的错位距离小于L2且大于等于L2-L1。每第一悬浮电极1531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于一厚度方向的投影,也即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第二重叠面积S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第一悬浮电极1531与对应的两相对分支部156a均沿宽度方向交错设置,具体的错位距离等于L2-L1,每第一悬浮电极1531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于一厚度方向的投影,也即于水平面内投影,具有分别分布于其两个端部的第二重叠面积S2。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共同位于同一层介电层14上且分别与不同极性的外电极20连接,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之间会产生一容值,通过设置第一悬浮电极1531,第一悬浮电极1531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之间具有第二重叠面积S2,会通过对应的分支部156a导通同性电荷,进而,第一内电极151a、第二内电极152a与第三内电极153在第二重叠面积S2之间形成另一容值,一容值与该另一容值之和为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容值。相对传统的内电极设置较大面积的平面结构而言,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容值比较低,耐高压性高,能够抵抗高电压的电弧效应与击穿现象。第一端电极1532与外电极20直接电连接,与对应的外电极20具有同性电荷,能够将更多的电荷传导至第一悬浮电极1531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内电极153可以仅设置第一悬浮电极1531,同样可以通过第二重叠面积S2的形成实现对于多层陶瓷电容器100的内电极15的容值的降低。可以理解,第一端电极1532的设置可以通过与外电极20的直接连接,使第一悬浮电极1531获得更多的电荷,进而增大第一重叠面积S2部分的电荷量,若没有设置第一端电极1532,则第一悬浮电极1531上的电荷仅从第一内电极151a、第二内电极152a通过介电层14传导,电荷量较少。
请参考图10,在本申请中的其中一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三内电极153的第一悬浮电极1531在与两相对分支部156a的至少其中之一沿宽度方向交错设置,同时沿长度方向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交错设置,具体的每第一悬浮电极1531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于厚度方向的投影,也即于同一水平面内投影,具有第四重叠面积S4,进而,第一内电极151a、第二内电极152a与第三内电极153在第四重叠面积S4之间形成电容,相对第一较佳实施方式,进一步从整体上降低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容值,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耐高压性。
请参考图11,在本申请中的其中一第三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三内电极153为多行结构,且至少包括两行结构,其具体至少包括第一行内电极1533及第二行内电极1534。第一行内电极1533包括若干沿直线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悬浮电极1531a及设置于第二悬浮电极1531a的两相对端且与第二悬浮电极1531a间隔分布的两个第二端电极1532a。第二悬浮电极1531a和第二端电极1532a于一直线方向均匀间隔排列。两个第二端电极1532a的一端面分别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相对两端面13,以与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一同分别与外电极20电连接。第二行内电极1534包括若干沿直线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三悬浮电极1531b及位于第三悬浮电极1531b的两相对端且与第三悬浮电极1531b间隔分布的两个第三端电极1532b。第三悬浮电极1531b和第三端电极1532b于一直线方向均匀间隔排列。两个第三端电极1532b的一端面分别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相对两端面13,以与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一同分别与外电极2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内电极153具体设置为至少两行结构,第一行内电极1533和第二行内电极1534均为矩形,其沿宽度方向的第三尺寸为L3,沿长度方向的基准尺寸为W。两个第二端电极1532a和两个第三端电极1532b分别与第一内电极151a和第二内电极152a的端面连接部154a沿长度方向分别对齐设置,且每个第二端电极1532a与端面连接部154a具有第五重叠面积S5,第五重叠面积S5等于第二端电极1532a的面积。每个第二悬浮电极1531a沿长度方向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对齐设置,且每个第二悬浮电极1531a沿宽度方向对应间隙157a设置,每第二悬浮电极1531a与对应的两相对分支部156a中的其中之一沿宽度方向交错设置,也即每第二悬浮电极1531a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于一厚度方向的投影,也即于水平面内投影,具有一个第六重叠面积S6。每个第三悬浮电极1531b沿长度方向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对齐设置,且每个第三悬浮电极1531b沿宽度方向对应间隙157a设置,每第三悬浮电极1531b与对应的两相对分支部156a中的其中另一个沿宽度方向交错设置,也即每第三悬浮电极1531b与对应的分支部156a于一厚度方向的投影,也即于水平面内投影,具有一个第七重叠面积S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重叠面积S6与第七重叠面积S7的面积可以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本申请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相对第一较佳实施方式而言,第三内电极153为多行结构时,当形成电容的有效重叠面积相同时(即n*S6+n*S7=n*2*S2,n为整数且≥1),第三内电极153整体的面积更小,可以进一步降低内电极15的导电面积,进一步分散内电极15之间的电场强度。
本申请第一、二及三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a及第二内电极152a设置于介电层14的同一层内,且进一步设置悬浮电极1531,相较于传统的内电极设置较大面积的平面结构而言,能够进一步减小内电极15的导电面积,降低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容值,进而使多层陶瓷电容器101具有更佳的耐高压性。
请参考图12至图16,在本申请中,本申请的其中一第四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102,其内电极15具体包括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分别位于不同层的介电层14上,即位于不同水平面内,分别定义为第三水平面及第四水平面。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均包括端面连接部154b及连接端面连接部154b的电容部,电容部具体包括间隔设置于端面连接部154的两主干连接部155b及均匀间隔设置于两主干连接部155b的两相对侧的若干分支部156b。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分支部156b一对一对应设置。端面连接部154b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宽度方向延伸,主干连接部155b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延伸设置。第二内电极152b的两主干连接部155b间隔设置于端面连接部154b的中部位置,且二者相反侧都均匀间隔形成若干分支部156b。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主干连接部155c均垂直于端面连接部154c,若干分支部156b均与端面连接部154b相互平行且与主干连接部155b相互垂直。在本申请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b的两主干连接部155b的内侧形成U型的开口空间,第二内电极152b的两主干连接部155b设置于开口空间的内部以使第二内电极152b的两主干连接部155b上的分支部156b与第一内电极151b的两主干连接部155b上的对应分支部156b两两相对设置。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端面连接部154b分别设置于全部主干连接部155b的两相对侧,并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端面13,以与外电极20电连接。每分支部156b的沿长度方向的基准尺寸为W。第一内电极151b的设置于同一主干连接部155b的分支部156b与第二内电极152b的邻近主干连接部155b的对应分支部156b沿长度方向对齐设置且于宽度方向上错位设置,具体的重叠宽度为第四尺寸L4,也即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对应的分支部156b于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也即于同一水平面内投影,具有第八重叠面积S8,第八重叠面积S8=L4*W。进而,第一内电极151b与第二内电极152b在第八重叠面积S8之间形成电容,相较于传统的内电极设置较大面积的平面结构而言,可以从整体上降低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容值,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102的耐高压效果。
本申请中,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均可以设置若干主干连接部155b,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主干连接部155b的数量相同,以便于成对设置。如图16所示,第四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若干主干连接部155b可以两两由内向外间隔设置。请参考图17,本申请的其中一第五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若干对主干连接部155b可以一对一相互交替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干连接部155b的排布方式还可以选择其他成对相对设置方式,仅需要保证第一内电极151b的其中一主干连接部155b上的分支部156b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其中一主干连接部155b上的分支部156c相对间隔设置即可,进而可以实现相应分支部156b之间的沿宽度方向重叠宽度-第四尺寸L4的设置,也即第八重叠面积S8的设置。
请参考图18,本申请的其中一第六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对应设置的分支部156b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错位设置,且具有重叠宽度-第四尺寸L4和重叠长度第五尺寸L5,也即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对应的分支部156b于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也即于同一水平面内投影,具有第九重叠面积S9,第九重叠面积S9=L4*L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同等重叠宽度-第四尺寸L4的情况下,第六较佳实施方式的第九重叠面积S9小于第四、五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第八重叠面积S8,因此,相对而言,第九重叠面积S9产生的容值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102的耐高压效果。
本申请的第四、五、六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均设置两主干连接部155b,每主干连接部155b上设置一排分散式的分支部156b。第一内电极151b与第二内电极152b的对应分支部156b于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错位设置,于厚度方向的重叠面积处产生容值,进而达到降低容值耐高压的效果。第一内电极151b和第二内电极152b均设置两主干连接部155b,进而具有两排间隔排布的分支部156b,进而使内电极15的分支部156b分布更为分散,且重叠面积较小,进而在耐高压的同时可以更好的降低容值,但相较于前述的第一至三实施方式,本申请的第四、五、六实施方式的重叠面积相对较大进而容值较大。
请参考图19至图23,在本申请中,其中第七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103,其内电极15具体包括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分别位于不同层的介电层14上,即位于不同水平面内,分别定义为第五水平面及第六水平面。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均包括端面连接部154c及连接端面连接部154c的电容部,电容部具体包括主干连接部155c及均匀间隔设置于主干连接部155c的一侧的若干分支部156c。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的分支部156c一对一对应设置。第一内电极151c及第二内电极152c的主干连接部155c均位于端面连接部154c的一端,端面连接部154c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宽度方向延伸,主干连接部155c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延伸设置。主干连接部155c垂直于端面连接部154c,分支部156c均与端面连接部154c相互平行且与主干连接部155c相互垂直。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的端面连接部154c分别设置于全部主干连接部155c的两相对侧,以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端面13进而与外电极20电连接。在本申请的第七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的分支部156c两两相对设置,每分支部156c的沿长度方向的基准尺寸为W。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对应的分支部156c沿长度方向对齐设置且于宽度方向上错位设置,具体具有重叠宽度第六尺寸L6,也即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对应的分支部156c于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也即于同一水平面内投影,具有第十重叠面积S10,S10=L6*W。进而,第一内电极151c与第二内电极152c在第十重叠面积S10之间形成电容,相较于传统的内电极设置较大面积的平面结构而言,可以从整体上降低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容值,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101的耐高压效果。
请参考图24,本申请的第八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的相对应设置的分支部156c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都错位设置,且具有重叠宽度-第六尺寸L6和重叠长度-第七尺寸L7,也即第一内电极151c的分支部156c和第二内电极152c对应的分支部156c于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也即于水平面内投影,具有第十一重叠面积S11,第十一重叠面积S11=L6*L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同等重叠宽度-第六尺寸L6的情况下,第八较佳实施方式的第十一重叠面积S11小于第七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第十重叠面积S10,因此,相对而言第十重叠面积S11产生的容值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103的耐高压效果。
本申请的第七和八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均设置主干连接部155c,每主干连接部155c上设置一排分散式的分支部156c。第一内电极151c与第二内电极152c的对应分支部156c于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错位设置,于厚度方向的重叠面积处产生容值,进而达到降低容值耐高压的效果。第一内电极151c和第二内电极152c均设置一主干连接部155c,进而各自具有一排间隔排布的分支部156c,进而使内电极15的重叠面积相对更小,进而在耐高压的同时可以更好的降低容值。
请参考图25至图29,在本申请中,本申请其中一第九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104,其内电极15具体包括第一内电极151d及第二内电极152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分别位于不同层的介电层14上,即位于不同水平面内,水平面分别定义为第七平面及第八水平面。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均包括端面连接部154d及连接端面连接部154d的电容部,电容部具体包括连接端面连接部154d的两主干连接部155d及均匀间隔设置于主干连接部155d其中一侧的若干分支部156d。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的分支部156d一对一对应设置。端面连接部154d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宽度方向延伸,主干连接部155d沿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主干连接部155d分别位于端面连接部154d的相对两端。主干连接部155d垂直于端面连接部154d,若干分支部156d均与端面连接部154d相互平行且与主干连接部155d相互垂直。两端面连接部154d的端面暴露于电容器本体10的端面13以分别与外电极20电连接。在本申请第九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设置相同结构,并且将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相对电容器本体10的水平截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分布,且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b的对应分支部156b沿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均重叠,分支部156d的沿长度方向的基准尺寸为W。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的对应分支部156d于厚度方向的投影,也即于同一水平面内投影,产生第十二重叠面积S12。
请参考图30,本申请的第十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的对应设置的分支部156d沿长度方向错位设置,且具有重叠长度-第八尺寸L8,也即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的对应的分支部156d于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也即于水平面内投影,具有第十三重叠面积S13,第十三重叠面积S13=L8*W。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56d的宽度方向的重叠宽度相等的情况下,第十较佳实施方式的第十三重叠面积S13小于分支部156d的面积——也即第十二重叠面积S12的面积,因此相对分支部156d完全重叠的方案而言,第十较佳实施方式的第十三重叠面积S13产生的容值相对较小,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103的耐高压效果。
本申请的第九和十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均设置两主干连接部155d,每主干连接部155d上设置一排分散式的分支部156d。第一内电极151d与第二内电极152d的对应分支部156d不错位设置或仅于长度方向错位设置,于厚度方向的重叠面积处产生容值,进而达到降低容值耐高压的效果。第一内电极151d和第二内电极152d均设置两主干连接部155d,进而各自具有两排间隔排布的分支部156d,而且两排间隔排布的分支部156d可以选择完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相较于传统的内电极设置较大面积金属重叠面积,可以使内电极15的重叠面积相对更小,进而在耐高压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更好的降低容值。
在本申请中,每对内电极15的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均包括端面连接部154及连接端面连接部154的电容部。在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中,电容部具体的包括连接端面连接部154的主干连接部155及设置于主干连接部155的若干间隔分布的分支部156。主干连接部155垂直端面连接部154设置,分支部156垂直于主干连接部155设置,也即分支部156与端面连接部154相互平行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干连接部155可以不限于与端面连接部154垂直设置,分支部156也不限于与主干连接部155垂直设置。本申请较佳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56均设置于主干连接部155的一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56可以分散设置于主干连接部155其他侧。
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56通过主干连接部155与端面连接部154连接,但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容部可以仅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156,若干分支部156分别与端面连接部154直接连接。
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均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的成型方式也可以选择其他分体式成型方式。
本申请较佳实施方式中,每对内电极15的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的主干连接部155设置分支部15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具有若干主干连接部155时,至少其中之一主干连接部155上设置分支部156。
本申请较佳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56为相同结构,具有相同的面积,能够使内电极15的分支部156的应力分散均匀,在内电极15受热膨胀时,防止多层陶瓷电容器100产生裂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的分支部156可以选择设置不同结构,进而具有不同面积尺寸。
相对传统的内电极设置较大面积的平面结构而言,本申请的第一内电极151和第二内电极152的端面连接部154上分散式均匀间隔设置若干分支部156,一方面可以减小内电极15的导电面积,同时抑制了电场的集中,进而可以分散且降低了内电极15之间的电场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内电极15的分支部156的重叠面积,从而形成低容值耐高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100,进而能够抵抗高电压状态下多层陶瓷电容器100发生电弧效应和击穿现象,不会造成电容短路,多层陶瓷电容器100可以用于电源和线路的过载保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相对端的两外电极,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多组内电极及间隔多组所述内电极的介电层,每组所述内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内电极及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一端均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分别与两所述外电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均包括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端面连接部及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电容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包括所述分支部,所述第一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一对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电容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端面连接部的至少一主干连接部,所述分支部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部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主干连接部的同侧或者相对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间隔设置于不同层的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全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二边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边方向与所述第二边方向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内电极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设置于同一层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之间具有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内电极还包括第三内电极,所述第三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位于不同层所述介电层上且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所述第三内电极对应所述间隙设置,所述第三内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电极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悬浮电极,所述悬浮电极不与所述外电极连接,每一所述悬浮电极对应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悬浮电极相对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或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分支部错位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电极包括设置于所述悬浮电极的两相对端且与所述悬浮电极间隔设置的端电极,两所述端电极暴露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且与所述外电极电连接,两所述端电极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两所述端面连接部设置,所述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的所述端面连接部重叠设置且于同一水平面内的投影具有重叠面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部及所述悬浮电极均为矩形结构,所述分支部垂直所述主干连接部,所述主干连接部垂直所述端面连接部,所述悬浮电极相对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一边方向错位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电极相对对应设置的所述分支部进一步沿所述分支部的第二边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边方向与所述第二边方向垂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部的面积相同。
CN202222449267.1U 2022-09-15 2022-09-15 多层陶瓷电容器 Active CN218100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9267.1U CN218100990U (zh) 2022-09-15 2022-09-15 多层陶瓷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9267.1U CN218100990U (zh) 2022-09-15 2022-09-15 多层陶瓷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0990U true CN218100990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53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9267.1U Active CN218100990U (zh) 2022-09-15 2022-09-15 多层陶瓷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0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4919B (zh) 電極板夾設輔助導電體之儲供電裝置
CN107112102A (zh) 防止触电的装置以及包含防止触电的装置的电子装置
KR100899299B1 (ko) 적층 콘덴서
US7907386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and mounted structure thereof
CN110383409B (zh) 具有分离体的电极双电层电容器
KR20110113631A (ko) 금속화 필름 콘덴서
CN218100990U (zh) 多层陶瓷电容器
US8693164B2 (en) Electrical multi-layered component and circuit arrangement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1944905B1 (ko) 분리체 구비 전극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US20070278906A1 (en)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
JP2008509567A (ja) 圧電トランス
JP2015026784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US9991332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lateral flux capacitor
CN114005677A (zh)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KR101956267B1 (ko) 분리체 구비 전극을 구비한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직렬연결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CN218525457U (zh) 多层陶瓷电容器
CN112769041B (zh) 串联间隙避雷器
KR101617060B1 (ko) 과전압 도체
JP5294321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WO2020025995A1 (ja) 半導体装置、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740390B2 (ja) 酸化亜鉛形避雷器
JPH06140123A (ja)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用避雷器
CN112769042B (zh) 串联间隙避雷器的制作方法
CN221747230U (zh) 半导体器件、功率模块和车辆
CN212517441U (zh) 一种二次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