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1571U -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71571U
CN218071571U CN202121580206.8U CN202121580206U CN218071571U CN 218071571 U CN218071571 U CN 218071571U CN 202121580206 U CN202121580206 U CN 202121580206U CN 218071571 U CN218071571 U CN 218071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elastic
base
cantilever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802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述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aoze Electronics Co ltd Kunshan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8020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71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71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71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学防抖马达,包括基座、载体、悬挂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基座上贯穿地开设有安装孔;悬挂机构包括固定于基座的弹片;载体悬挂于弹片并可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内;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驱动单元,各驱动单元分别安装于基座并位于载体的侧部,各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载体沿相交错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每一驱动单元均包括SMA线,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作用于所述载体以使其移动。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载体具有更大的移动行程,从而能够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提高光学防抖马达的防抖性能,同时将驱动单元设于载体的侧部,可以减小光学防抖马达的厚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光学防抖马达的摄像头模组。

Description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防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SMA线驱动的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和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通过音圈电机、自动对焦(AUTO FOCUS,AF)马达、光学防抖马达等来来驱动镜头运动,以解决在拍摄过程中因抖动造成的成像不清晰的问题,使电子设备的照相和录像效果也越来越清晰。
现有的一种具有光学防抖马达的摄像模组,将镜头设置在光学防抖马达上,通过光学防抖马达驱动镜头运动来改善摄像头模组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抖动而产生的成像效果,以使得摄像头模组的成像效果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其中,光学防抖马达具有固定件及活动件,在固定件与活动件之间设置滑动轴承,通过滑动轴承使活动件可移动地设于固定件上,用于驱动活动件移动的驱动机构则设于底面,现有的这种光学防抖马达,首先活动件的移动行程相对较小,不能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另外光学防抖马达的厚度相对较大,不利于设备体积的小型化。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厚度减小的光学防抖马达以及摄像头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厚度减小的光学防抖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抖角度大、厚度小的光学防抖马达的摄像头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光学防抖马达,其包括基座、载体、悬挂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其中,基座上贯穿地开设有安装孔;悬挂机构包括弹片,所述弹片固定于所述基座的一端;载体悬挂于所述弹片并可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内;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驱动单元,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座并位于所述载体的侧部,各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载体沿相交错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每一所述驱动单元均包括SMA线,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作用于所述载体以使其移动。
较佳地,所述弹片固定于所述载体的上端,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作用于所述载体的侧面以驱动所述载体移动。
较佳地,所述弹片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悬臂、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均呈弹性结构,所述第一悬臂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悬臂固定于所述载体,所述载体移动时可使所述第一悬臂或/和所述第二悬臂产生形变,所述第一悬臂或/和所述第二悬臂恢复形变可带动所述载体复位。
较佳地,所述第二悬臂具有两个,两所述第二悬臂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悬臂的两端并分别固定于所述载体的两相对侧。
较佳地,所述弹片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悬臂并与之呈夹角设置,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上端并使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基座的内壁相间隔。
较佳地,每一所述驱动单元均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并呈弹性结构的驱动件,所述SMA线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两端,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使所述驱动件形变而作用于所述载体。
较佳地,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分别凸设有顶推块,所述顶推块与所述载体的侧面上对应于所述顶推块的位置之间相互绝缘,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使所述驱动件形变以使所述顶推块顶推所述载体。
较佳地,所述光学防抖马达还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悬挂机构的一端并支撑所述载体。
较佳地,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一支撑部及固定于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两个弹性臂,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载体,各所述弹性臂围绕所述支撑部均匀设置且其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
较佳地,每一所述弹性臂均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弹臂、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均呈弹性结构,所述第一弹臂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悬臂固定于所述支撑部,所述载体移动时可使所述第一弹臂或/和所述第二弹臂产生形变,所述第一弹臂或/和所述第二弹臂恢复形变可带动所述载体复位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其包括镜头、光学传感器以及如上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所述镜头、所述光学传感器分别安装于所述载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防抖马达,设置悬挂机构,通过悬挂机构的弹片将载体悬挂于基座的安装孔内,同时在载体的侧部设置至少两个驱动单元,每一驱动单元均包括SMA线,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作用于载体的侧部以驱动载体移动,通过各驱动单元可驱动所述载体沿相交错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防抖马达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将载体通过弹片悬挂设置,因此可以减小摩擦,提高光学防抖马达的防抖性能;其次,驱动单元在SMA线通电收缩时产生的位移比SMA线本身的收缩量要大,因此,驱动单元是一个放大机构,其推动载体移动的位移比SMA线的收缩量要大,由此使载体具有更大的移动行程,从而能够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进一步提高光学防抖马达的防抖性能,保证摄像头模组的成像效果;再者,将驱动单元设于载体的侧部,可以减小光学防抖马达的厚度,有利于设备体积的小型化。对应地,具有本实用新型光学防抖马达的摄像头模组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学防抖马达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的光学防抖马达拆除外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基座、悬挂机构、驱动机构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7是图3拆除基座后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载体、悬挂机构相配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悬挂机构的第一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中弹性支撑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光学防抖马达另一实施例中基座、载体、悬挂机构、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15是图14中载体、悬挂机构、驱动机构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载体、悬挂机构相配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第一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4中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或/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所描述到的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下面先结合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防抖马达1,其包括基座100、载体200、悬挂机构300、驱动机构400以及电路板600。本实用新型中,基座100设置一定高度,并且基座10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贯穿地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00a;悬挂机构300包括弹片,所述弹片固定于基座100;载体200悬挂于所述弹片并可移动地容置于第一安装孔100a内;驱动机构400包括至少两个驱动单元,各驱动单元分别安装于基座100并位于载体200的侧部,各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载体200沿相交错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电路板600安装于基座100的远离悬挂机构300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中,载体200上还贯穿地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00a,该第二安装孔200a用于安装需要移动调节的部件,例如当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防抖马达1应用于摄像头模组时,载体200用于安装镜头、光学传感器等。
继续结合图2-图3、图5-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悬挂机构300优选设置至少两个弹片,各弹片围绕载体200均匀布置,即,沿垂直于Z轴的方向均匀布置,并且每个弹片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基座100的上端以及载体200的上端,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上下端是指沿Z轴方向的相对端,从而将载体200稳定地悬挂于基座100内;各驱动单元对应于载体200的侧部设置,通过各驱动单元作用于载体200的侧部以驱动载体200移动,即,各驱动单元的作用力垂直于Z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驱动单元可以驱动载体200沿相垂直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
继续参看图2-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悬挂机构300优选具有四个弹片,为便于后续描述分别表述为第一弹片310、第二弹片320、第三弹片330以及第四弹片340。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围绕载体200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均匀设置并与之固定,从而保证载体200悬挂于基座100后受力平衡,有效避免载体200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偏转导致卡位等情况发生。对应地,驱动机构400具有四个驱动单元,分别表述为第一驱动单元410、第二驱动单元420、第三驱动单元430以及第四驱动单元440。第一至第四驱动单元410~440围绕载体200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均匀设置,并且第一至第四驱动单元410~440分别对应设于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与载体200的固定点的下方。可理解地,弹片、驱动单元的数量均不限于四个,两者的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继续结合图2-图8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基座100、载体200均优选呈方形结构。其中,基座100具有相连接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四个侧壁之间围成第一安装孔100a。载体200具有第一侧面210、第二侧面220、第三侧面230及第四侧面240,第二安装孔200a贯穿载体200的上底面及下底面。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分别对应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第四侧壁140的大致中部,并分别连接于载体200的四个侧面的上端,同时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与载体200的每个侧面的固定点在X轴、Y轴方向上均位于载体200的大致中部。第一至第四驱动单元410~440分别对应于安装于基座100的第一至第四侧壁110~140,并且第一至第四驱动单元410~440两两相对设置,通过第一至第四驱动单元410~440分别作用于载体200的四个侧面,以驱动载体200在基座100内沿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移动。当然,基座100、载体200的形状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中的为限,其形状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基座100、载体200设置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形状。
下面参看图5-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弹片310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地,第一弹片310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第二悬臂312具有一个并连接于第一悬臂311的一端,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相垂直设置,并且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均呈弹性结构,当载体200移动时可使第一悬臂311或/和第二悬臂312产生形变,第一悬臂311或/和第二悬臂312恢复形变可带动所述载体200快速复位。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呈弯折状的结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弹片310的弹性,一方面能更好的匹配载体200的移动,减小载体200移动时的阻力,另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复位功能。当然,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但并不限于上述形状及结构,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也可以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当然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悬臂。
更优选地,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的长度均大致等于载体200的边长的一半,这样,使第一弹片310的一端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的大致中部后,参看图3、图5所示,其另一端则可以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一侧面210、或第四侧面240的大致中部,参看图3、图8所示。这样,当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安装完成后,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分别连接于载体200的第一至第四侧面110~240的大致中部(X轴及Y轴方向上),使载体200悬挂后各个侧面受力均匀。当然,每个弹片也可以和载体200的每个侧面之间形成多点连接。
另外,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沿Z轴方向的刚度大于垂直于Z轴方向的刚度,这样使得第一弹片310具有更好的防冲击能力,即,当光学防抖马达1受到沿Z轴方向的冲击力时,第一弹性片可将在Z轴方向的位移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的作用,可以防止光学防抖马达1在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载体200与其他零部件碰撞而造成载体200受损或卡位,有效保证光学防抖马达1中各部件的位置在安全范围之内,提高光学防抖马达1的可靠性。
继续参看图9所示,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片310还进一步包括一固定部313,固定部313固定于第一悬臂311的远离第二悬臂312的一端,且固定部313、第二悬臂312相对于第一悬臂311向相反方向凸伸,固定部313设于第一悬臂311的上方并与之呈夹角设置,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两者相垂直设置。结合图5、图8所示,安装时,固定部313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的上表面,使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位于第一安装孔内100a,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分别沿基座100的相邻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延伸,并且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均与基座100的内表面之间相间隔,以提供载体200的活动空间,第二悬臂312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二侧面220。
结合图5-6、图9所示,更优选地,固定部313上设有第一固定孔3131,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的上表面凸设有与第一固定孔3131相配合的第一固定柱111(见图6),第一固定孔3131穿设于第一固定柱111上实现固定,使两者之间的连接更简便。当然,第一固定孔3131、第一固定柱111的设置位置可互换。可理解地,固定部313与基座100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胶接、螺纹连接等方式组装。
继续参看图5-6所示,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的内表面还凸设有一凸块113,凸块113的位置与第一固定柱111的位置相对应,这样当固定部313固定后,第一悬臂311抵接于该凸块113上,从而使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与基座100的内表面之间相间隔,凸块113的设置可以加强第一弹片310与第一侧壁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当然,并不限于通过凸块113来实现第一弹片310与基座10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弹片310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可通过一板件冲裁或者蚀刻成型,但并不限于此成型方式,第一弹片31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成型。并且,第二至第四弹片320~340的结构与第一弹片310的相同,不再重复描述。安装时,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布置,例如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至第四侧壁110~140,其第二悬臂则依次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二侧面220、第三侧面230、第四侧面240及第一侧面110,从而悬挂载体200并使载体200的受力均匀,还可以使载体200在移动的过程中减小摩擦,提高光学防抖马达的防抖性能。
但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载体200只能通过悬挂的方式来安装,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光学防抖马达1可以在上述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滑动轴承,通过滑动轴承来带动载体200移动,其中滑动轴承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方式,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可以理解地,所述弹片的结构以及数量均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为限。
下面结合图14-图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悬挂机构300包括两个弹片,该弹片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略有不同。为便于描述,本实施方式中的两弹片分别表述为第一弹片310、第二弹片320,第一弹片310、第二弹片320的结构相同并相对称设置。
继续参看图14-17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片310包括第一悬臂311以及两个第二悬臂312,两个第二悬臂312分别连接于第一悬臂311的两端,并且两个第二悬臂312均垂直于第一悬臂311,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均呈弹性结构,并且,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沿Z轴方向的刚度均大于垂直于Z轴方向的刚度,作用与目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连接载体200时,第一悬臂311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两个第二悬臂312分别连接于载体200的第二侧面220、第四侧面240,当载体200移动时可使第一悬臂311或/和第二悬臂312产生形变,第一悬臂311或/和第二悬臂312恢复形变可带动所述载体200快速复位。
更优选地,第一悬臂311的长度略大于载体200的边长,同时略小于基座100的任一侧壁的内表面的边长,例如,略小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的内表面的边长;另外,第二悬臂312的长度大致等于载体200的边长的一半。这样,第一弹片310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后,第一弹片310沿第一侧壁110以及载体200的第一侧壁210延伸,两个第二悬臂312分别沿载体200的第二侧壁220、第四侧壁240延伸,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均与基座100的内表面之间相间隔,以提供载体200的活动空间;同时,两个第二悬臂312的端部分别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二侧面220、第四侧面240的大致中部,参看图16所示。
继续参看图14-17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片310同样包括一固定部313,该固定部313固定于第一悬臂311的中部并垂直于第一悬臂311,且固定部313位于第一悬臂311的上方。安装时,固定部313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的上表面,使第一悬臂311、第二悬臂312位于第一安装孔内100a,第一悬臂311沿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延伸,第二悬臂312沿基座100的第二侧壁120、第四侧壁140延伸。至于固定部313与基座100之间的连接方式,则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相应地,第二弹片320的结构与第一弹片310的相同,不再重复描述。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片320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三侧壁120,同时其两个第二悬臂分别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二侧壁220、第四侧壁240。本实施方式中这种弹片结构,一方面可以减少弹片的数量,另一方面减少弹片与基座100之间的连接,使整个设备的组装更方便、快捷。
可理解地,第一弹片310、第二弹片320并不限于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二侧壁220、第四侧壁240,两者相对设置并固定于载体200的第一侧壁210、第三侧壁230同样是可行的。
下面结合图5-图8、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至第四驱动单元410~440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驱动单元410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地,第一驱动单元410包括驱动件411以及SMA线412,驱动件411安装于基座100并具有呈弹性结构的第一抵接端4111及第二抵接端4112,SMA线412连接于驱动件411的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所述SMA线412通电收缩时可使驱动件411形变,进而使其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作用于载体200以驱动其移动。这种结构设置,使第一驱动单元410产生的位移比SMA线412本身的收缩量大,因此,第一驱动单元410相当于一个放大机构,其推动载体200移动的位移比SMA线412的收缩量大,由此使载体200具有更大的移动行程,从而能够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进一步提高光学防抖马达的防抖性能;另外,通过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同时作用于载体200,可以使载体200受力更平衡。所述SMA线412断电松弛后,所述驱动件411可自动复位而使其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脱离所述载体200。
如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驱动件411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地,驱动件411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抵触片411a、第二抵触片411b。其中,第一抵触片411a具有呈弯折状的第一抵接端4111及第一固定端4113,第一固定端4113固定于基座100的侧壁,第一抵接端4111呈弹性结构并伸入基座100的第一安装孔100a内。第二抵触片411b具有呈弯折状的第二抵接端4112及第二固定端4114,第二固定端4114固定于基座100的侧壁,第二抵接端41121呈弹性结构并伸入基座100的第一安装孔100a内,且第二抵接端4112相对于第一抵接端4111向相反方向凸伸,因此在载体200的边长方向(X轴、Y轴方向)上,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靠近于载体200的两端。并且,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沿Z轴方向的刚度大于垂直于Z轴方向的刚度。所述SMA线41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并且SMA线412临近于载体200一侧,当SMA线412通电收缩时可拉动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形变而相向移动,通过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同时作用于载体200以推动其移动,可以使载体200的受力更平衡,从而使载体200更平稳地移动,并且,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推动载体200移动的位移比SMA线412的收缩量要大,由此使载体200具有更大的移动行程,提高光学防抖马达1的防抖性能;SMA线412断通电松弛后,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恢复形变而自动复位,从而脱离载体200,另外,还可以防止光学防抖马达1在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导致SMA线412拉扯程度过大而出现断裂等情况。
可理解地,驱动件411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抵触片411a的第一固定端4113、第二抵触片411b的第二固定端4114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即可,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现。
继续参看图10所示,更优选地,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还分别凸设有顶推块413,顶推块413向载体200凸伸并优选呈圆弧形结构,当然顶推块413并不限于该形状,并且所述顶推块413与载体200的侧面上对应于各顶推块413的位置之间相互绝缘。
结合图5、图7及图12-13所示,各顶推块413可以在成型第一抵触片411a、第二抵触片411b时一体成型,也可以另外成型后固定于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通过金属片一体成型第一抵触片411a、第二抵触片411b时一并成型顶推块413,即,顶推块413为金属导电材质。因此,在所述载体200的侧面上对应于顶推块413的设置设有绝缘片250,绝缘片250通过绝缘材质成型,例如通过绝缘胶一体成型,该绝缘片250具有绝缘、耐磨的性能,绝缘片250的设置,使顶推块413与载体200之间绝缘,并可以防止磨损载体200。顶推块413可分离地抵接于绝缘片250,即,SMA线412通电收缩时可使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形变,以使顶推块413抵接于绝缘片250而推动载体200移动,SMA线412断电松弛后,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自动复位,带动顶推块413脱离绝缘片250。
当然,顶推块413与载体200之间并不限于通过绝缘片250来实现绝缘功能,例如,也可以直接通过绝缘材质成型顶推块413或者在金属成型的顶推块413外设置一层绝缘层等,均可实现绝缘的目的。
下面结合图14-15、图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顶推块413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具体地,第一驱动单元410还包括绝缘块413a,绝缘块413a通过绝缘材质成型,并且绝缘块413a的一侧面上一体成型有顶推块413,顶推块413呈圆弧形结构;同时绝缘块413a上还成型有卡槽。连接时,将绝缘块413a夹持于第一抵接端4111或第二抵接端4112,并使顶推块413正对载体200,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绝缘、防磨损的功能。当然,绝缘块413a并不限于前述连接方式,例如,也可以将绝缘块413a设置成片状结构,并将其固定于向载体200。
可理解地,并不限于通过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来顶推载体200移动,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的变形来拉动载体200移动,此时,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与载体200的连接方式以及SMA线412的位置对应变化即可。
下面结合图4-5、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之光学防抖马达1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其还包括一弹性支撑件500,弹性支撑件500连接于基座100的远离悬挂机构300的一端并支撑载体200。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撑件500设于电路板600的下方并连接于基座100,参看图4所示,通过弹性支撑件500来支撑于载体200的下端,可以减小载体200的摆动幅度,使载体200在移动过程中趋近于平移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学防抖马达1的防抖性能。
继续参看图11所示,所述弹性支撑件500包括一支撑部510及至少两个弹性臂,支撑部510优选呈圆环形结构,支撑部510支撑于载体200的下方,弹性臂围绕支撑部510均匀设置,每个弹性臂的一端固定于支撑部510,每个弹性臂的远离支撑部510的一端固定于基座100。当然,支撑部510的形状并不限于圆环形,其当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任意形状。
结合图4-5、图11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件500具有四个结构相同的弹性臂520a~520d,四个弹性臂520a~520d与支撑部510的固定点沿支撑部510的径向均匀布置,并且四个弹性臂520a~520d分别连接于基座100的四个侧壁的大致中部。以其中一个弹性臂520a为例进行说明,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弹臂521、第二弹臂52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臂521、第二弹臂522垂直设置,并且第一弹臂521、第二弹臂522均呈弹性结构,第一弹臂521的端部固定于基座100的第一侧壁110,参看图4-5所示,第二悬臂312的端部固定于支撑部510,第一弹臂521、第二弹臂522的夹角处对应于载体200和基座100的一个顶角处(见图4)。当载体200移动时可使第一弹臂521或/和第二弹臂522产生形变,第一弹臂521或/和第二弹臂522恢复形变可带动载体200复位,弹性支撑件500支撑于载体200的下端,用于减小载体200的摆动幅度。
继续结合图4-5、图11所示,弹性臂520a还进一步包括第一固定端523及第二固定端524。其中,第一固定端523设于第一弹臂521的端部,并且第一固定端523的宽度大于第一弹臂521的宽度,同时第一固定端523具有一定长度,且该第一固定端523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5231。结合图6所示,基座100的下表面对应设有与第二固定孔5231相对应的第二固定柱112,第二固定孔5231穿设于第二固定柱112实现连接,当然,第二固定孔5231、第二固定柱112的位置可互换。第二固定端524设于第二弹臂522的端部与支撑部510之间,第二固定端524同样具有一定宽度以加强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支撑件500优选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可通过一板件冲裁或者蚀刻成型,但并不限于此。
再结合图5-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600的尺寸、形状与基座100的相对应。具体地,电路板600大致呈方框形结构,并且其上开设有与上述第二固定柱112相对应的通孔610,安装时,电路板600、弹性支撑件500依次设于基座100的下方,并使第二固定柱112依次穿设于通孔610及第二固定孔5231实现连接,连接更方便。电路板600的其他设置方式为本领域的常规方式。
再次参看图1-图2所示,所述光学防抖马达1还包括外壳体700,外壳体700包括相配合连接的第一壳体710及第二壳体720,第一壳体710罩设于基座100外,并且其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711,通过第三安装孔711使载体200露出于第一壳体710,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720呈板状结构并开设有第四安装孔721,第二壳体720连接于第一壳体710的底部,第一壳体710、第二壳体7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本领域的常规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13所示,以载体200需向图2-3中X轴的正向移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光学防抖马达1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当控制器接收到载体200需向X轴的正向移动的位移量后,对第一驱动单元410的SMA线412通电以使其收缩,从而拉动驱动件411的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以使其形变而相向移动,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上的顶推块413抵推于绝缘片250而推动载体200移动,参看图10、图12-13所示,在载体200沿X轴的正向移动过程中,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均产生形变。与此同时,弹性支撑件500的弹性臂520a-520d也产生形变,从而减小载体200的摆动,使载体200的移动趋近于平移,从而保证防抖效果。
当载体200沿X轴的正向移动到位后,对第一驱动单元410的SMA线412断电以使其松弛,此时,驱动件411的第一抵接端4111、第二抵接端4112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即,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从而使顶推块413脱离载体200,参看图10所示,载体200失去顶推力之后,第一至第四弹片310~340恢复形变而带动载体200沿X轴的负向移动,同时弹性支撑件500的弹性臂520a-520d也恢复形变而带动载体200沿X轴的负向移动,从而使载体200快速复位以待下一次调节。
载体200沿其他方向的移动原理与上述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描述。
再次参看图1-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其包括镜头、光学传感器以及如上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1,其中,镜头、光学传感器分别安装于光学防抖马达1,镜头、光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与载体200的安装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式,不再详细描述。
使用时,基于光学防抖技术,当摄像头模组或者电子设备侦测到镜头的微小的抖动(在三维空间中可以被分解为X、Y、Z三个方向上的位移分量)时;检测元件将抖动信号传递至微处理器以计算出光学防抖马达1需要补偿的位移量,以使得光学防抖马达1根据镜头的抖动方向及其位移量对镜头进行补偿,从而改善摄像头模组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抖动而产生的成像不稳定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摄像头模组以及光学防抖马达1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方式,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综上,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防抖马达1,设置悬挂机构300,通过悬挂机构300的弹片310将载体200悬挂于基座100的第一安装孔100a内,同时在基座100上设置至少两个驱动单元,每一驱动单元均包括SMA线,当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作用于载体200的侧部以驱动载体200移动,并且各驱动单元可驱动载体200沿相交错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防抖马达1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将载体200通过弹片悬挂设置,因此可以减小摩擦,提高光学防抖马达1的防抖性能;其次,驱动单元在SMA线412通电收缩时产生的位移比SMA线412本身的收缩量要大,即,驱动单元是一个放大机构,其推动载体200移动的位移比SMA线412的收缩量要大,由此使载体200具有更大的移动行程,从而能够实现更大角度的防抖,进一步提高光学防抖马达1的防抖性能,保证摄像头模组的成像效果;再者,将驱动单元设于载体200的侧部,可以减小光学防抖马达1的厚度,有利于设备体积的小型化。
对应地,具有本实用新型光学防抖马达1的摄像头模组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其上贯穿地开设有安装孔;
悬挂机构,其包括弹片,所述弹片固定于所述基座的一端;
载体,其悬挂于所述弹片并可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驱动机构,其包括至少两个驱动单元,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安装于所述基座并位于所述载体的侧部,各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载体沿相交错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每一所述驱动单元均包括SMA线,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作用于所述载体以使其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固定于所述载体的上端,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作用于所述载体的侧面以驱动所述载体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悬臂、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均呈弹性结构,所述第一悬臂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悬臂固定于所述载体,所述载体移动时可使所述第一悬臂或/和所述第二悬臂产生形变,所述第一悬臂或/和所述第二悬臂恢复形变可带动所述载体复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臂具有两个,两所述第二悬臂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悬臂的两端并分别固定于所述载体的两相对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悬臂并与之呈夹角设置,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上端并使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位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与所述基座的内壁相间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驱动单元均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并呈弹性结构的驱动件,所述SMA线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两端,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使所述驱动件形变而作用于所述载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分别凸设有顶推块,所述顶推块与所述载体的侧面上对应于所述顶推块的位置之间相互绝缘,所述SMA线通电收缩时可使所述驱动件形变以使所述顶推块顶推所述载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固定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悬挂机构的一端并支撑所述载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一支撑部及固定于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两个弹性臂,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载体,各所述弹性臂围绕所述支撑部均匀设置且其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弹性臂均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弹臂、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均呈弹性结构,所述第一弹臂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悬臂固定于所述支撑部,所述载体移动时可使所述第一弹臂或/和所述第二弹臂产生形变,所述第一弹臂或/和所述第二弹臂恢复形变可带动所述载体复位。
11.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及光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抖马达,所述镜头、所述光学传感器分别安装于所述载体。
CN202121580206.8U 2021-07-12 2021-07-12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Active CN218071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0206.8U CN218071571U (zh) 2021-07-12 2021-07-12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0206.8U CN218071571U (zh) 2021-07-12 2021-07-12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1571U true CN218071571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397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80206.8U Active CN218071571U (zh) 2021-07-12 2021-07-12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71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2930A (zh) * 2021-07-12 2021-10-29 广东海德亚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2930A (zh) * 2021-07-12 2021-10-29 广东海德亚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72930A (zh)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JP7143034B2 (ja) 手振れ補正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0955095A (zh) 多轴光学防抖和对焦装置、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10908066A (zh) 多轴光学防抖和对焦装置、相机模块和电子设备
CN218071571U (zh) 光学防抖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CN114236946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1577628U (zh) 多轴光学防抖和对焦装置、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12616001A (zh) 光学防抖驱动器、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37778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22547592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バイル端末
CN111999963A (zh) 镜头模组
CN216774868U (zh) 具有防抖及对焦功能的摄像头模组
CN108155771B (zh) 抗冲击式ois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N110764216A (zh) 潜望式镜头载体及其组件
CN216852135U (zh) 致动器和sensor-shift摄像模组
CN114363495A (zh) 具有防抖及对焦功能的摄像头模组
CN216852134U (zh) 防抖摄像头
CN214311136U (zh) 一种驱动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2009720B2 (en) Voice coil motor equipped with damping springs, and camera device
CN112835203B (zh) 一种驱动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436843U (zh) 光学防抖马达
CN210690919U (zh) 潜望式镜头载体及其组件
CN211180364U (zh) 多轴光学防抖和对焦装置、相机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13938612A (zh) sensor-shift摄像模组和防抖摄像头
CN113923366A (zh) 致动器和sensor-shift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29

Address after: 215311, 2nd Floor, No. 2133 Donghe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nan Haoze Electronics Co.,Ltd. Kunshan Branch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301, building 4, No. 7, Xinhe Shengfeng Road, Wanjiang street,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