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0132U -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70132U CN218070132U CN202222021834.3U CN202222021834U CN218070132U CN 218070132 U CN218070132 U CN 218070132U CN 202222021834 U CN202222021834 U CN 202222021834U CN 218070132 U CN218070132 U CN 2180701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 current collecting
- transition
- tab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集流构件包括集流件及连接件,连接件的过渡连接部连接于集流件上,极耳连接部连接于电芯的极耳。由于极耳连接部相对于过渡连接部的连接部位可弯折,极耳连接部的长度大于连接部位的长度,能够在保证极耳连接部与极耳的连接长度的情况下缩短连接部位的长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位的长度较短,减少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进而便于实现极耳连接部相对于过渡连接部的弯折,避免出现极耳连接部翻折后回弹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位的尺寸较短,当电流通过连接部位时,能够保证在电芯过流时及时在连接部位熔断,从而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避免不断升温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池中,电芯的极耳一般通过转接结构连接于极柱,为了满足机械强度要求,转接结构的尺寸一般较大。进而导致转接结构的弯折连接比较困难,且弯折后易出现回弹现象,影响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也导致电流过载保护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转接结构弯折难度大且电流过载保护能力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一种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包括集流件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过渡连接部及与所述过渡连接部相连接的极耳连接部,所述极耳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连接部位可弯折,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集流件上,所述极耳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极耳,所述极耳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部位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件包括极柱部及与所述极柱部连接的集流部,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集流部上,且所述集流部与所述极柱部的连接位置与所述集流部沿所述极耳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所述过渡连接部朝向所述极柱部的一侧齐平,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极耳连接部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位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全部位于所述集流部上,所述极耳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位置的侧边与所述连接位置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集流部远离所述连接位置的侧边与所述连接位置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集流部的宽度,所述过渡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集流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极耳连接部长度的1/2-2/3;和/或
所述过渡连接部在所述集流部上的连接区域的长度为所述集流部长度的1/2-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弯折至所述集流件背向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位能够包覆于所述集流件的侧边;或者
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叠设于所述过渡连接部背向于所述集流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集流件的内侧,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弯折设置于所述集流件的外侧,所述连接部位能够包覆于所述集流件的侧边;或者
所述过渡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集流件的外侧,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叠设于所述过渡连接部背向于所述集流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过渡连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所述极耳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或者
所述极耳连接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极耳连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一种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极柱及如上所述的集流构件,所述集流件远离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部位连接于所述极柱。
一种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芯及如上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集流构件的极耳连接部上。
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电池单体,各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电性连接。
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
连接件的过渡连接部连接于集流件上,极耳连接部连接于电芯的极耳,便于实现极耳与极柱的连接。由于极耳连接部相对于过渡连接部的连接部位可弯折,极耳连接部的长度大于连接部位的长度,能够在保证极耳连接部与极耳的连接长度的情况下缩短连接部位的长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位的长度较短,减少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进而便于实现极耳连接部相对于过渡连接部的弯折,避免出现极耳连接部翻折后回弹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位的尺寸较短,当电流通过连接部位时,能够保证在电芯过流时及时在连接部位熔断,从而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避免不断升温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的集流构件的极耳连接部相对于过渡连接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的集流构件的极耳连接部相对于过渡连接部叠设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单体;100、电芯;110、极耳;200、端盖组件;210、集流构件;211、集流件;2112、极柱部;2114、集流部;2116、连接位置;212、连接件;213、过渡连接部;214、极耳连接部;215、连接部位;220、极柱;23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10,至少能够保证转接连接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具体地,电池单体10包括电芯100及端盖组件200,端盖组件200包括集流构件210及极柱220。
一实施例中,集流构件210包括集流件211及连接件212,连接件212包括过渡连接部213及与过渡连接部213相连接的极耳连接部214,极耳连接部214相对于过渡连接部213的连接部位215可弯折,过渡连接部213连接于集流件211上,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L1大于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其中,过渡连接部213的连接部位215为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相连接的位置,也即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相弯折的位置。
进一步地,电芯100的极耳110连接于集流构件210的极耳连接部214上。极柱220连接于集流件211远离过渡连接部213的部位上。
由于极耳连接部214相对于过渡连接部213的连接部位215可弯折,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L1大于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能够在保证极耳连接部214与极耳110的连接长度的情况下缩短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较短,减少连接部位215的应力集中,进而便于实现极耳连接部214相对于过渡连接部213的弯折,避免出现极耳连接部214翻折后回弹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位215的尺寸较短,当电流通过连接部位215时,能够保证在电芯100过流时及时在连接部位215熔断,从而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避免不断升温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若将过渡连接部213、连接部位215及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L1设置为等长的结构,会导致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较大,进而连接部位215的机械强度大,过渡连接部213相对于极耳连接部214难翻折。同时由于连接部位215的应力集中容易出现翻折后回弹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12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理解为过渡连接部213相对于极耳连接部214之间的夹角大于0°。而当极耳110通过连接件212连接于集流件211上时,极耳连接部214与过渡连接部213叠设,此时,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之间的夹角为0°,连接件212处于叠设状态。
一实施例中,极耳连接部214能够弯折至集流件211背向于过渡连接部213的一侧,连接部位215能够包覆于集流件211的侧边。当需要连接时,将过渡连接部213连接集流件211上,将极耳连接部214连接于极耳110上,然后相对过渡连接部213弯折极耳连接部214,以使连接部位215能够包覆在集流件211的侧边,而极耳连接部214与过渡连接部213分别位于集流件211相背对的两侧。通过将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分别设置于集流件211的相背对的两侧,能够提高连接件212与集流件211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极耳110能够从连接部位215绕至极耳连接部214背向于集流件211的一侧。连接部位215包覆在集流件211的侧边,这样可以避免集流件211的侧边划伤与极耳连接部214连接的极耳110。
具体地,过渡连接部213设置于集流件211的内侧,极耳连接部214能够弯折设置于集流件211的外侧,连接部位215能够包覆于集流件211的侧边。其中,集流件211朝向电芯100的一侧为内侧;集流件211背向电芯100的一侧为外侧。通过将过渡连接部213设置于集流件211的内侧,可以节省电芯100设置有极耳110一侧的空间,增大极耳连接部214与外壳内壁面的间距,避免因接触导致内部短路的问题出现。
另一实施例中,极耳连接部214能够叠设于过渡连接部213背向于集流件211的一侧。可以理解为,极耳连接部214与过渡连接部213相互叠设在一起。通过将极耳连接部214与过渡连接部213相对叠设在一起,能够提高连接的便利性,进而提高装配效率。具体地,过渡连接部213设置于集流件211的外侧,极耳连接部214能够叠设于过渡连接部213背向于集流件211的一侧。在安装连接,无需将过渡连接部213伸入集流件211的内侧,进一步便于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一实施例中,集流件211包括极柱部2112及与极柱部2112连接的集流部2114,过渡连接部213连接于集流部2114上,且集流部2114与极柱部2112的连接位置2116与集流部2114沿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方向布置。通过将连接位置2116与集流部2114沿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方向布置,便于实现与极耳连接部214连接的极耳110转接连接至与极柱部2112连接的极柱220上。
一实施例中,极耳连接部214与过渡连接部213朝向连接位置2116的一侧齐平,过渡连接部213长度L3小于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L1。可以理解为极耳连接部214远离连接位置2116的一端与连接位置2116之间的间距大于过渡连接部213远离连接位置2116的一端与连接位置2116之间的间距。由于相对于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L1,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相对较短,进而在保证极耳110与极耳连接部214的稳定有效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便于缩短过渡连接部213,有效节省连接件212的材料,进而降低连接件212的成本。
若将过渡连接部213与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设置为均与极耳连接部214等长,则会导致连接件212成本的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等于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由于过渡连接部213通过连接部位215连接于极耳连接部214,通过将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与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设置为一致,能够保证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连接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位215的长度L2还可以小于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一方面便于过渡连接部213相对于极耳连接部214在连接部位215弯折,另一方面便于在电流过载的情况下,及时熔断连接部位215,提高过载保护作用能力。
一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为极耳连接部214长度L1的1/2-2/3。避免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过短影响连接的强度及连接的稳定性,且避免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过大,造成材料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一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全部位于集流部2114上。也即过渡连接部213位于集流部2114的覆盖范围内。通过将过渡连接部213全部设置于集流部2114上,进而保证过渡连接部213与集流部2114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地,极耳连接部214远离连接位置2116的侧边与连接位置2116之间的间距大于集流部2114远离连接位置2116的侧边与连接位置2116之间的间距。这里的集流部2114长度相对于极耳连接部214的长度L1缩短,能够有效降低集流件211材料成本的浪费。
一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集流部2114的宽度,便于过渡连接部213全部位于集流部2114上,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极耳连接部214的宽度小于或等于集流部2114的宽度。当极耳连接部214相对于过渡连接部213处于叠设状态时,极耳连接部214远离连接部位215的一侧能够翻折至集流部2114的覆盖范围内,可以理解为在宽度方向上,极耳连接部214位于集流部2114上。
一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在集流部2114上的连接区域的长度为集流部2114长度的1/2-2/3,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情况下,为集流部2114通过极柱部2112连接极柱220留有连接余量。具体地,过渡连接部213在集流部2114上的连接区域的长度为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或者过渡连接部213在集流部2114上的连接区域的长度还可以小于过渡连接部213的长度L3。
一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焊接在集流件211上。具体地,过渡连接部213焊接在集流部2114上。
一实施例中,极耳连接部214能够弯折叠设于集流件211上,极耳连接部214焊接在集流件211上。具体地,极耳连接部214焊接在集流部2114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极耳连接部214叠设于过渡连接部213上,极耳连接部214与过渡连接部213焊接连接。通过焊接连接能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且保证电流流通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集流件211包括但不限于为片状结构或板状结构,过渡连接部213连接于集流件211的一表面上。具体地,连接件212为片状结构,即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均为片状结构,能够在保证连接的稳定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材料成本。
一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过渡连接部213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极耳连接部214的相对两侧。即两个过渡连接部213分别与极耳连接部214之间具有一个连接部位215。使用时可以将极耳连接部214连接于极耳110上,然后弯折两个过渡连接部213连接于集流件211上。
具体地,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可以分别设置于集流部2114的相背对的两侧,两个连接部位215能够分别包覆集流件211的相对两侧边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极耳连接部214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极耳连接部214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过渡连接部213的相对两侧。使用时,过渡连接部213连接于集流件211上,两个极耳连接部214相对于过渡连接部213的连接部位215弯折并分别与极耳11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连接部213为一块板状结构,极耳连接部214为一个块板状结构,即过渡连接部213与极耳连接部214之间只有一个连接部位215,进而在连接的过程中只需弯折一次即可,降低连接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100的极耳110包括正极耳与负极耳,则连接件212为两个,两个连接件212的极耳连接部214分别连接为正极耳与负极耳上。集流件211为两个,两个连接件212的过渡连接部213分别连接于两个集流件211。
具体地,与正极耳连接的集流件211与连接件212可以由铝制成,与负极耳连接的集流件211与连接件212可以由铜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212与集流件211还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
一实施例中,端盖组件200还包括盖体230,极柱220设置于盖体230上,集流件211远离过渡连接部213的一端连接于极柱220。具体地,集流件211的极柱部2112连接于极柱220。通过极柱220便于实现电芯100与其他电器元件的电性连接。
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10,各个所述电池单体10之间电性连接。具体地,各个电池单体10之间串联、并联或混联组合。
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在本实施例中,用电设备为电动车。在其他实施例中,用电设备还可以为机械设备、船舶、储能设备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4)
1.一种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构件包括:
集流件;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过渡连接部及与所述过渡连接部相连接的极耳连接部,所述极耳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连接部位可弯折,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集流件上,所述极耳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极耳,所述极耳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部位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包括极柱部及与所述极柱部连接的集流部,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集流部上,且所述集流部与所述极柱部的连接位置与所述集流部沿所述极耳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与所述过渡连接部朝向所述连接位置的一侧齐平,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极耳连接部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长度等于所述连接部位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全部位于所述集流部上,所述极耳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位置的侧边与所述连接位置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集流部远离所述连接位置的侧边与所述连接位置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集流部的宽度,所述过渡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集流部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极耳连接部长度的1/2-2/3;和/或
所述过渡连接部在所述集流部上的连接区域的长度为所述集流部长度的1/2-2/3。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弯折至所述集流件背向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位能够包覆于所述集流件的侧边;或者
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叠设于所述过渡连接部背向于所述集流件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集流件的内侧,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弯折设置于所述集流件的外侧,所述连接部位能够包覆于所述集流件的侧边;或者
所述过渡连接部设置于所述集流件的外侧,所述极耳连接部能够叠设于所述过渡连接部背向于所述集流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集流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过渡连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所述极耳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或者
所述极耳连接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极耳连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所述过渡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11.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包括:
极柱;及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集流构件,所述集流件远离所述过渡连接部的部位连接于所述极柱。
12.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芯及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集流构件的极耳连接部上。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单体,各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电性连接。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21834.3U CN218070132U (zh) | 2022-08-02 | 2022-08-02 |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021834.3U CN218070132U (zh) | 2022-08-02 | 2022-08-02 |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70132U true CN218070132U (zh) | 2022-12-16 |
Family
ID=84402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021834.3U Active CN218070132U (zh) | 2022-08-02 | 2022-08-02 |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70132U (zh) |
-
2022
- 2022-08-02 CN CN202222021834.3U patent/CN2180701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63367B (zh) |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 |
CN217562767U (zh) | 一种二次电池装配结构和二次电池 | |
CN214898606U (zh) | 单体电池和电池模组 | |
CN211045581U (zh) | 纽扣软包锂电池 | |
CN213150964U (zh) | 电极组件、电芯及电池模组 | |
CN116759759A (zh) | 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的装配方法及电池包 | |
WO2023004766A1 (zh) | 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11384350A (zh) |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 |
CN218070132U (zh) | 集流构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10744062U (zh) | 极耳结构及锂电池 | |
CN217239531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8160719U (zh) | 转接片和二次电池 | |
CN216597902U (zh) | 转接片、电池及电池组 | |
CN114188673B (zh) | 电芯及电子设备 | |
CN216928883U (zh) | 电芯组件及纽扣电池 | |
CN213366749U (zh) | 极耳转接件、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 |
CN218070125U (zh) | 连接片、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CN221201483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20492127U (zh) | 集流盘及单体电池 | |
CN218975514U (zh) | 电池及电池包 | |
CN218101548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8070138U (zh) | 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CN221176384U (zh) | 电池及电池装置 | |
CN218586140U (zh) | 一种电芯盖板组件、极组及锂电池 | |
CN217468707U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