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69900U -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69900U
CN218069900U CN202220677731.XU CN202220677731U CN218069900U CN 218069900 U CN218069900 U CN 218069900U CN 202220677731 U CN202220677731 U CN 202220677731U CN 218069900 U CN218069900 U CN 218069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light emitting
transparent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777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倩
向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777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69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69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69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中,通过在像素单元结构的发光区域中像素定义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反射层,且像素定义层的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的第二开口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内。从而使得有机发光单元出射的部分光被反射层反射后,从衬底基板的一侧出射,即从透明显示面板的一侧出射;有机发光单元出射的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二开口,从透明显示面板的另一侧出射,从而使得每个像素单元结构中有机发光单元的光能够在透明显示面板的两侧出射,从而实现了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双面显示。

Description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例如,透明显示产品、双面显示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市场上缺少能够实现双面显示的透明显示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透明显示面板不能双面显示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结构,设置于衬底基板的一侧,像素单元结构包括:发光区域和透明区域;
发光区域包括:像素定义层和多个有机发光单元;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为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的有效发光区;
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反射层,设置于像素定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内;
反射层用于对有机发光单元出射的部分第一方向的光进行反射,使得反射后的光通过有机发光单元之间的区域朝第二方向出射;第一方向为有机发光单元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像素定义层朝向衬底基板的方向。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上述第一个方面所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中,通过在像素单元结构的发光区域中像素定义层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反射层,且像素定义层的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的第二开口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内。从而使得有机发光单元出射的部分光被反射层反射后,从衬底基板的一侧出射,即从透明显示面板的一侧出射;有机发光单元出射的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二开口,从透明显示面板的另一侧出射,从而使得每个像素单元结构中有机发光单元的光能够在透明显示面板的两侧出射,从而实现了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双面显示。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透明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有机发光单元出射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透明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结构的俯视排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结构的发光区域的阳极结构和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结构的发光区域的像素定义层和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第一种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第二种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第三种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第四种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第五种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透明显示面板和现有技术中透明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对比测试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a-图13m依次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明显示面板的一个像素单元结构中位于发光区域的有源层、第一子导电线、第二子导电线、层间介质层、第三子导电线、第一平坦层、钝化层、第四子导电线、第二平坦层、阳极结构、像素定义层、支撑结构和阴极结构制备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n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明显示面板中位于一个像素单元结构一侧的反射层的机构示意图;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3a的有源层、图13b的第一子导电线、图13c的第二子导电线、图13d的层间介质层、图13e的第三子导电线、图13f的第一平坦层、图13g的钝化层和图13h的第四子导电线制备完成后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4a所示膜层结构的基础上依次制备图13i的第二平坦层和图13j的阳极结构完成后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衬底基板;200-像素单元结构;201-发光区域;202-透明区域;
10-反射层;11-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
21-像素定义层;211-像素定义层21的第一开口;
22-有机发光单元;221-阳极结构;221a-第一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阳极结构;221b-第二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阳极结构;221c-第三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阳极结构;221d-电极结构;222-空穴传输层;223-发光材料层; 224-电子传输层;225-阴极结构;
231-有源层;232-层间介质层;2321-层间介质层232的第四开口;233- 第一平坦层;2331-第一平坦层233的第五开口;234-钝化层;2341-钝化层234的第六开口;235-第二平坦层;2351a-第二平坦层235第七开口; 2351b-第二平坦层235的第八开口;236-支撑结构;
31-第一减反结构;32-第二减反结构;
40-封装层;41-第一无机封装层;42-有机封装层;43-第二无机封装层;
50-缓冲层;60-保护层;70-触控层;
801-第一导电走线;8011-第一子导电线;8012-第二子导电线;802- 第二导电走线;8021-第三子导电线;8022-第四子导电线;
301-第一掩膜开口;302-第二掩膜开口;303-第三掩膜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所阐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和/ 或操作,但不排除实现为本技术领域所支持其他特征、信息、数据、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等。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指该术语所限定的项目中的至少一个,例如“A和/或B”可以实现为“A”,或者实现为“B”,或者实现为“A和B”。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几个名词进行介绍和解释:OLED透明显示面板,指的是显示区域中存在能够透光的区域,使得显示面板后面的物体或背景对显示面板前面的用户可见。
由于材料的限制,目前OLED透明显示面板的有机发光单元多为顶发射类型或底发射类型,即有机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只能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出射,导致OLED透明显示面板只能单侧显示内容。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双面显示面板主要是将部分像素设置为顶发射发光类型,另一部分设置为底发射发光类型,从而实现双面显示。但是这样会导致两个显示画的分辨率都会降低,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如果将在OLED透明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顶发射发光类型和底发射发光类型的有机发光单元,需要大幅更改现有OLED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从而显著增加OLED透明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
目前市场上的双面显示面板还包括将两个单面显示的显示面板贴合在一起,以实现双面显示。但是这样会显著增加双面显示面板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本申请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下述实施方式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或结合,对于不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术语、相似的特征以及相似的实施步骤等,不再重复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该透明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衬底基板100和多个像素单元结构200,多个像素单元结构200阵列排布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像素单元结构200包括发光区域201和透明区域202,发光区域201 包括像素定义层21和多个有机发光单元22,像素定义层21包括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为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
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反射层10,设置于像素定义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 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的内。
反射层10用于对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的部分第一方向的光进行反射,使得反射后的光通过有机发光单元22之间的区域朝第二方向出射;第一方向为有机发光单元2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像素定义层21朝向衬底基板100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中,通过在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发光区域201中像素定义层21的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置反射层10,且像素定义层21的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内。从而使得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的部分光被反射层10反射后,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出射,即从透明显示面板的一侧出射;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的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二开口11,从透明显示面板的另一侧出射,从而使得每个像素单元结构 200中有机发光单元22的光能够在透明显示面板的两侧出射,从而实现了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双面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以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像素单元结构200为例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像素单元结构200包括发光区域201和透明区域 202,如图1所示,发光区域201和透明区域202相邻设置。可选地,也可以设置透光区域202环绕发光区域20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排布方式的发光区域201和透明区域202。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区域201包括像素定义层21和多个有机发光单元22,如图1所示,像素定义层21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211,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第一开口为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应该说明的是,有效发光区指的是,有机发光单元22与对应的阳极结构和阴极结构分别接触且有电荷垂直传输的发光部分。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中所有有机发光单元22均为顶发射类型,即有机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能够沿有机发光单元2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方向出射。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像素定义层21远离衬底基板 100的一侧设置有反射层10,反射层10用于对有机发光单元22有效发光区出射的部分第一方向的光进行反射,特别是,用于对有机发光单元22 的大角度出射光进行反射,使得反射后的光通过有机发光单元22之间的区域朝第二方向出射,该部分光继而从透明显示面板的一侧(即图1和图2中的下侧)出射,使得该侧能够显示画面。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有机发光单元2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像素定义层21 朝向衬底基板100的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像素定义层21的第一开口,即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内。从而使得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光线中的一部分能够直接通过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 11,从透明显示面板的另一侧(即图1和图2中的上侧)出射,使得该侧也能够显示画面。从而使得每个像素单元结构200中有机发光单元22的光能够在透明显示面板的两侧出射,从而实现了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双面显示。
而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光显示面板中,由于同一个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光线能够同时在两侧出射,从而能够保障透光显示面板双面的分辨率,能够保障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无需大幅更改现有OLED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能够避免大幅增加OLED透明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反射层10反射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从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发光区域201中相邻有机发光单元22之间的区域出射;另一部分光线从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明区域202出射,由于透明区域202的透光率要显著高于相邻有机发光单元22之间的区域,因此,光线通过透明区域202的损耗较小,使得透明显示面板的另一侧的显示亮度符合要求。
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像素定义层21的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 100的正投影内,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全部位于第二开口11 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内,且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与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小于对应于的第二开口11的面积。
第二种是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与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此时,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等于对应的第二开口11的面积。
第三种是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且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与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大于对应的第二开口11的面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明区域202和与该像素单元结构200相邻的至少两个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明区域202,围合该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发光区域201。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透光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结构 200的俯视形状为四边形,发光区域201的俯视形状也是四边形,并位于像素单元结构200四边形的一个角落,其余部分为透明区域202,即像素单元结构200中,发光区域201的两个相邻边界线被透光区域202所包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透光显示面板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四个像素单元结构200,可选地,一个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明区域202 和与该像素单元结构200相邻的三个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明区域202,围合该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发光区域201,从而使的该像素单元结构200 的发光区域201中有机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层10的反射后,能够从相邻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光区域202出射,从而能够增加透明显示面板另一侧的出光量,从而能够提高透明显示面板另一侧的显示亮度。
应该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用实线段标示出了各个像素单元结构 200的轮廓和各个像素单元结构200中发光区域201的轮廓,以便于直观了解像素单元结构200的结构以及发光区域201和透明区域202排布方式,实际透光显示面板产品中,并不存在各个实线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与发光区域20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与发光区域20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从而能够避免透明区域20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有反射层10,能够保障透明区域202的透光率,进而能够保障透明显示面板的整体透光率。
同时,还能够使得有机发光单元22的出射光中未直接通过反射层10 开口11的部分,尽可能的被反射层10反射,特别是,能够提高有机发光单元22的大角度出射光被反射层10反射的利用率,从而能够提高透明显示面板另一侧的显示亮度,保障透明显示面板另一侧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单元22包括:阳极结构221,设置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阳极结构221在反射层10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开口11,且阳极结构22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一个边缘,与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一个边缘的部分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有机发光单元22包括一个阳极结构221,阳极结构221设置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如图1、图 2和图4所示,阳极结构221在反射层10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开口11,且阳极结构22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一个边缘,与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一个边缘的部分重叠。
可选地,如图4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发光区域201设置有三个有机发光单元22,第一个有机发光单元22包括阳极结构221a,第二个有机发光单元22包括阳极结构221b,第三个有机发光单元22包括阳极结构221c,相应的,反射层10设置有三个开口11。如图4所示,阳极结构 221a、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在反射层10的正投影均覆盖对应的开口11,且阳极结构221a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两个边缘,与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两个边缘的部分重叠;阳极结构221b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两个边缘,与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两个边缘的部分重叠;阳极结构221c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两个边缘,与反射层10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两个边缘的部分重叠。
应该说明的是,图4中阳极结构221a、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 用点状图来表示。同时,为了便于展示阳极结构221a、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与第二开口11的对应关系,图4中,对反射层10进行了透视化处理,因此,图4中阳极结构221a、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 的边界线用虚线表示。图4中,由于反射层10的部分边缘与阳极结构221a、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的两个边缘相重叠,因此,重叠的边缘用实线表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有机发光单元22与反射层10的位置关系,图4中,还用虚线框表示出了与有机发光单元22对应的掩膜版的开口,具体的,第一个有机发光单元22对应于第一掩膜开口301,第二个有机发光单元22对应于第二掩膜开口302,第三个有机发光单元22对应于第三掩膜开口303。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有机发光单元22还包括空穴传输层222、发光层223、电子传输层224和阴极结构225,空穴传输层 222设置于阳极结构2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发光材料层223设置于空穴传输层22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电子传输层224设置于发光层223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阴极结构225设置于电子传输层224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应该说明的是,各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空穴传输层222连接为一个整层,各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电子传输层224连接为一个整层,各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阴极结构225连接为一个整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阳极结构221在反射层10正投影的边缘,与第二开口11具有第一设定距离范围d1,第一设定距离范围d1为1-10 微米。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阳极结构221c在反射层10正投影的边缘,与最接近该边缘的第二开口11的边缘具有第一设定距离范围d1。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阳极结构221在反射层10正投影的边缘,与最接近该边缘的第二开口11的边缘具有相同的第一设定距离范围d1。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是,有机发光单元22的空穴传输层222、发光层223、电子传输层224和阴极结构225等膜层会依次堆叠于阳极结构 221上,由于第一开口的周壁具有一定的倾斜度,且空穴传输层222、发光层223、电子传输层224和阴极结构225等膜层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导致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会小于阳极结构221的面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定距离范围d1为1-10微米,包括端值1微米和10微米。通过设置阳极结构221的边缘超出第二开口11的边缘,能够防止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小于第二开口11的面积,保障有机发光单元22 的有效发光区与第二开口11正对。可选地,每个阳极结构221在反射层 10正投影的边缘,与最接近该边缘的第二开口11的边缘的距离均为3微米。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区域201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发射不同颜色光的有机发光单元22;沿平行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阳极结构221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距S1,第一设定间距S1不小于455纳米且不大于第一开口211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区域201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发射不同颜色光的有机发光单元22,可选地,发光区域201包括三个有机发光单元22,分别能发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经过反射层10反射的光,会有部分从相邻两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阳极结构221之间通过,通过设置任意相邻两个有机发光单元22的阳极结构221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距S1,能够避免光在通过相邻两个阳极结构221之间的区域产生衍射现象,从而能够保障透光显示面板另一侧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如图4所示,阳极结构221a对应的是发射红色光的有机发光单元22,阳极结构221b对应的是发射绿色光的有机发光单元22,阳极结构221c对应的是发射蓝色光的有机发光单元22。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定间距S1不小于455纳米且不大于第一开口211的尺寸。具体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范围为780~622纳米,绿光的波长范围为577~492纳米,蓝光的波长范围为492~455纳米,因此,只需要保障阳极结构221a、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的第一设定间距 S1不小于780纳米,即能够避免红光、绿光和蓝光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可选地,阳极结构221b和阳极结构221c之间的第一设定间距S1的最小值可以为577纳米。
第一设定间距S1不大于第一开口211的尺寸,即第一设定间距S1不大于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的尺寸,从而能够防止两个相邻的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之间的间距过大,导致的显示画面出现不连续的现象,从而能够保障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与第一开口21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 100正投影的边缘,与像素定义层21的第一开口211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从而使得有机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发出的光中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0方向的部分,均能够直接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 11出射,从而能够保障透明显示面板该侧的显示亮度,能够保障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5中其它附图标记的含义与图4相同,具体说明详见上文中关于图4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减反结构31,设置于反射层1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开口11相对应的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反射层10的材料多为金属材料,因此,反射层1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也会反射大量的外界环境光线,从而影响显示效果,特别是在外界环境光线复杂的场景下。因此,需要设置相应的结构来降低反射层1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的反射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反射层1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减反结构31,可选地,第一减反结构31与BM(Black Matrix,黑矩阵)的材料相同,第一减反结构31能够大量吸收入射至其中的外界环境光线,从而能够避免外界环境光线入射至反射层10远离衬底基板100 的一侧,从而能够保障透明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如图6所示,第一减反结构31设置有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相对应的第三开口,以避免遮挡有机发光单元22发射光的出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减反结构32,设置于第二开口11内,第二减反结构32的颜色与有机发光单元22发射光的颜色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阴极结构225也会反射外界环境光线,影响显示效果,如图6所示,在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内设置第二减反结构 32,可选地,第二减反结构32的材料与色阻的材料相同,且第二减反结构32的颜色与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发射光22的颜色相同。可选地,图6 中,自左向右的方向,三个有机发光单元22分别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相应的,自左向右的方向,三个第二减反结构32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减反结构32,使得只有与有机发光单元22发射光的颜色相同的光线出射,剩余光线不能出射,从而能够降低阴极结构225反射光线的量,能够保障透明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制备反射层10后,在反射层10 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COE(Color-filter On Encapsulation,集成于封装层的彩色滤光片)层,COE层包括BM和设置于BM开口内的色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像素单元结构200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叠置的封装层40、缓冲层50和保护层60,封装层40靠近像素单元结构200;反射层10设置于封装层40和保护层 60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远离衬底基板100 的一侧依次叠置有封装层40、缓冲层50和保护层60,反射层10设置于缓冲层5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保护层60设置于反射层10的一侧,并填充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通过设置保护层60能够防止反射层10 被氧化,进而提高透明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层10可以设置于封装层40和保护层60之间的任一膜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工艺将反射层10设置于合适的膜层,以简化透明显示面板的生产工艺。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透明区域202没有设置像素定义层21、有机发光单元22等膜层结构,因此,透明区域202 与发光区域201存在高度差,通过封装层40还可以起到弥补透明区域202 与发光区域201之间的高度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封装层40包括:层叠的第一无机封装层 41、有机封装层4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43,第一无机封装层41靠近像素单元结构200;反射层10设置于第一无机封装层4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42 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远离衬底基板100 的一侧依次叠置有封装层40的第一无机封装层41、有机封装层4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43,反射层10设置于第一无机封装层4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43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层10可以设置于第一无机封装层4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43之间的任一膜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工艺将反射层10设置于合适的膜层,以简化透明显示面板的生产流程。本申请实施中,由于反射层10采用Al(铝)制成,为了便于反射层10制备过程中对有机封装层42的损坏,如图8所示,反射层10设置于第一无机封装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通过第一无机封装层41可以起到弥补透明区域202与发光区域201之间的高度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像素单元结构200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叠置的封装层40、缓冲层50、触控层70 和保护层60,封装层40靠近像素单元结构200;反射层10与触控层70 的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远离衬底基板100 的一侧依次叠置有封装层40、缓冲层50、触控层70和保护层60。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层10可以设置于封装层40和保护层60之间的任一膜层。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层70为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柔性多层结构)层,FMLOC层中包括多层触控电极,反射层10 与FMLOC层的某一层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减反结构31和/或第二减反结构32,可以设置于反射层1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触控层70或缓冲层 50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图6-图9中,用虚线框表示有机发光单元22,有机发光单元22的具体膜层结构,详见上文中关于图1中有机发光单元 22膜层结构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图6-图9的DD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中DD向剖线在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发光区域201的位置,在图4所示的发光区域201中标示出了DD向剖线。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区域202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材料与封装层40和/或发光区域201的像素定义层21的材料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透明区域202没有设置有机发光单元22等膜层结构,因此,透明区域202与发光区域201存在高度差。通过设置支撑结构能够弥补透明区域202与发光区域201之间的高度差。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支撑结构包括封装层40的部分结构,从而在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同时制备得到封装层40和支撑结构。如图8所示,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41的部分结构,从而在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可以同时制备得到第一无机封装层41和支撑结构。从而可以简化透明显示面板的生产流程。
可选地,也可以选用透光率较高的材料制备像素定义层21,这样在发光区域201制备像素定义层21的同时,也可以在透明区域202生长像素定义层21,使得后续制备得到的支撑结构包括像素定义层21的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像素单元结构200还包括多条第一导电走线801,部分第一导电走线801自发光区域201延伸至透明区域202;该部分第一导电走线801中,位于透明区域202的部分相互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包括多条第一导电走线801,自发光区域201延伸至透明区域202的第一导电走线801中,各条第一导电走线801位于透明区域202的部分相互平行。从而能够减少透明区域202中第一导电走线801所占用的面积,能够保障透光区域202 的透光面积,能够保障透光区域202的透光率。
可选地,如图10所示,第一导电走线801包括第一子导电线8011和第二子导电线8012,第一子导电线8011为第一栅极走线,第二子导电线 8012为第二栅极走线。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像素单元结构200还包括多条第二导电走线802,部分第二导电走线802自发光区域201延伸至透明区域202;该部分第二导电走线802中,至少两条第二导电走线802位于不同的膜层,位于不同膜层的第二导电走线802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部分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还包括多条第二导电走线802,自发光区域201延伸至透明区域202的第二导电走线802 中,至少两条第二导电走线802位于不同的膜层,位于不同膜层的第二导电走线802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部分重叠。而能够减少透明区域202中第二导电走线802所占用的面积,能够保障透光区域202的透光面积,能够保障透光区域202的透光率。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图10的视角为俯视,因此位于上层的第二导电走线802会遮挡位于下层的第二导电走线802。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走线802包括源极走线和漏极走线,源极走线和漏极走线位于不同的膜层,源极走线和漏极走线位于透明区域202的部分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相重叠,而能够减少透明区域 202中第三导电走线803所占用的面积,能够保障透光区域202的透光面积,能够保障透光区域202的透光率。
应该说明的是,图10中像素单元结构200省去了像素定义层21、有机发光单元22等膜层结构,以便于直观了解各条走线的排布,同时,对于设置于发光区域201的走线采用虚线表示,以便于区域各条走线位于发光区域201的部分和位于透明区域202的部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和现有技术中透明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对比测试图。图11中横坐标表示的是观测视角与透明显示面板显示面之间的夹角,纵坐标表示的是亮度;A曲线表示本申请实施例透明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亮度随视角的变化趋势,B曲线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的背面的出光亮度随视角的变化趋势,C曲线表示现有透明显示面板背面的出光亮度随视角的变化趋势。
如图11所示,现有透明显示面板的背面基本没有光线射出,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的背面则明显有光线射出,在观测视角为5°至35°的范围内,背面的出光亮度可以达到正面出光亮度的35%-80%,背面的出光亮度的范围包括正面出光亮度的35%和80%。在特定的观测视角,背面的出光亮度接近于正面的出光亮度,例如,在观测视角为10°的情况下,背面的出光亮度可以达到正面的出光亮度80%左右。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透明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设备采用了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其原理和技术效果请参阅前述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201-S1203:
S1201,在衬底基板一侧制备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结构,像素单元结构包括发光区域和透明区域,发光区域包括像素定义层和多个有机发光单元;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为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的有效发光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多个像素单元结构200,多个像素单元结构200阵列排布,每个像素单元结构200包括发光区域201 和透明区域202,发光区域201包括像素定义层21和多个有机发光单元 22,像素定义层21包括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为对应的有机发光单元 22的有效发光区。具体结构参见图1-图10所示。
S1202,在像素定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制备反射材料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像素定义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反射材料层。可选地,在像素定义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封装层40,在封装层40的一侧制备缓冲层50,在缓冲层50的一侧沉积金属铝,得到反射材料层。
S1203,图案化反射材料层得到包括第二开口的反射层,使得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案化反射材料层,在反射材料层的预设区域处形成开口,得到包括开口11的反射层10,使得第一开口,即有机发光单元 22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内。可选地,预设区域可以根据机发光单元22的来确定。
可选地,在制备得到反射层10后还包括:在反射层10远离衬底基板 100的一侧制备保护层60。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中,先在衬底基板 100的一侧制备得到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结构200,然后在封装层40至保护层60之间的任一膜层制备得到反射层10,从而不用改变现有透明显示面板制备工艺中像素单元结构200的制备工艺,特别是,不用改变像素定义层21、有机发光单元22等的制备工艺,从而能够简化透明显示面板制备流程,降低透明显示面板的制备难度和制备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以制备一个像素单元结构 200的发光区域201为例,来说明上述步骤S1201中在衬底基板一侧制备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结构的具体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有源层231,有源层231的结构如图13a所示;可选地,有源层231可以为poly层(多晶硅层)。
然后,在有源层23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第一子导电线8011,第一子导电线8011的结构如图13b所示。第一子导电线8011包括多种结构类型,即包括条形结构,也包括方块形结构,可选地,如图13b所示,第一子导电线8011包括第一种第一子导电线8011a、第二种第一子导电线 8011b、第三种第一子导电线8011c、第四种第一子导电线8011d和第五种第一子导电线8011e。可选地,第一子导电8011为gate1(第一栅极)走线,第一子导电8011中与有源层231正对的部分作为后续制备得到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栅极。
接着,在有源层231未被第一子导电线8011覆盖的区域制备第二子导电线8012,第二子导电线8012覆盖部分第一子导电线8011,第二子导电线8012的结构如图13c所示。第二子导电线8012包括多种结构类型,即包括条形结构,也包括方块形结构,可选地,如图13c所示,第二子导电线8012包括第一种第二子导电线8012a、第二种第二子导电线8012b、第三种第二子导电线8012c和第四种第二子导电线8012d;方块形的第二种第二子导电线8012b中设置有开口。可选地,第二子导电线8012为gate2 (第二栅极)走线,第二子导电线8012中与有源层231正对的部分作为后续制备得到的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栅极。
然后,在第二子导电线801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层间介质层232,层间介质层232的结构如图13d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层间介质层232为一整体膜层,即层间介质层232的外边缘轮廓与发光区域201的外边缘轮廓平齐,层间介质层232中设置有多个第四开口2321。可选地,层间介质层232为ILD(Inter-Layer dielectric,层间介电层)。
接着,在层间介质层23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第二导电走线802的第三子导电线8021,第三子导电线8021的结构如图13e所示。第三子导电线8021通过层间介质层232的第四开口2321与有源层231连接。
可选地,如图13e所示,第三子导电线8021包括第一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a、第二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b、第三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c、第四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d、第五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e、第六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f和第七种第三子导电线8021g。
可选地,第三子导电线8021可以作为金属信号线或源漏极,可选地,第三子导电线8021的部分作为后续制备得到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可选地,第三子导电线8021可以与Vdata信号端子、复位信号Vinit端子电连接。
然后,在第三子导电线80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第一平坦层233,第一平坦层233的结构如图13f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层233为一整体膜层,即第一平坦层233的外边缘轮廓与发光区域 201的外边缘轮廓平齐,如图13f所示,第一平坦层233设置有多个第五开口2331。可选地,第一平坦层233为PLN(Planarization layer,平坦化层),起到平坦和绝缘的作用。
接着,在第一平坦层233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钝化层 234,钝化层234起到绝缘的作用,钝化层234的结构如图13g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钝化层234为一整体膜层,即钝化层234的外边缘轮廓与发光区域201的外边缘轮廓平齐,如图13g所示钝化层234包括多个第六开口2341。如图13f和图13g所示,钝化层234中第六开口2341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平坦层233中第五开口2331的设置位置相同,以使得第一平坦层233的第五开口2331与钝化层234的第六开口2341连通,使得第三子导电线8021能够与后续制备得到的导电膜层连接。
然后,在钝化层234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第二导电走线 802的第四子导电线8022,第四子导电线8022的结构如图13h所示。第四子导电线8022通过第五开口2331和第六开口2341与第三子导电线 8021连接。
可选地,如图13e所示,第四子导电线8022包括第一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a、第二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b、第三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c、第四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d、第五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e和第六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f。
可选地,第四子导电线8022可以作为金属信号线、源漏极或电源线,可选地,第四子导电线8022的部分作为后续制备得到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可选地,第四子导电线8022可以与VSS信号端子、VDD信号端子电连接。
接着,在第四子导电线802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第二平坦层235,第二平坦层235的结构如图13i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层235同样为一整体膜层,即第二平坦层235的外边缘轮廓与发光区域201的外边缘轮廓平齐;如图13i所示,第二平坦层235包括多个开口,开口包括两种,分别为第七开口2351a和第八开口2351b。可选地,第二平坦层235为PLN(Planarization layer,平坦化层),起到平坦和绝缘的作用。
然后,在第二平坦层235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各个有机发光单元的阳极结构221,如图13j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的阳极结构 221包括三种阳极结构221a、221b和221c,每种阳极结构221对应一个有机发光单元。各种阳极结构221通过第二平坦层235的第七开口2351a 与第四子导电线8022连接。如图13j所示,像素单元结构200还包括电极结构221d,电极结构221d通过第八开口2351b与第四子导电线8022 连接,可选地,电极结构221d通过第八开口2351b与第四子导电线8022 的第一种第四子导电线8022a连接。
接着,在阳极结构2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像素定义层21,像素定义层21的结构如图13k所示。像素定义层21包括多个第一开口211,具体的,第一种第一开口211a对应阳极结构221a,第二种第一开口211b对应阳极结构221b,第三种第一开口211c对应阳极结构221c,第四种第一开口211d对应电极结构221d。
然后,在像素定义层21的一侧制备有机发光单元,第一开口211为有机发光单元的有效发光区。接着,在有机发光单元的一侧制备支撑结构 236,支撑结构236的结构如图13l所示。
然后,在支撑结构236的一侧、以及有机发光单元未被支撑结构236 覆盖的部分制备得到阴极结构225,阴极结构225的结构如图13m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各个阴极结构225连接为一个整体膜层,整体膜层的外边缘轮廓与发光区域201的外边缘轮廓平齐。
为了便于理解阴极结构225与阳极结构221的对应关系,如图13m 所示,用虚线框表示与各个阴极结构225,具体的,阴极结构225a对应阳极结构221a,阴极结构225b对应阳极结构221b,阴极结构225c对应阳极结构221c,阴极结构225d对应电极结构221d。
接着,在阴极结构225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得到封装层40、缓冲层50和/或触控层70,然后在封装层40、缓冲层50和触控层70中任一膜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则制备得到反射层10,反射层10同样为一整体膜层,反射层10的外边缘轮廓与发光区域201的外边缘轮廓平齐如图13n所示,反射层10包括多个第二开口11,第二开口11与像素定义层21的第一开口211相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3a的有源层231、图13b的第一子导电线8011、图13c的第二子导电线8012、图13d的层间介质层232、图13e的第三子导电线8021、图13f的第一平坦层233、图13g的钝化层234和图13h的第四子导电线8022制备完成后的膜层结构如图14a所示。
应该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直观了解图14a中各个膜层结构的层叠关系,图14a中对层间介质层232、第一平坦层233和钝化层234进行了透视化处理,层间介质层232的第四开口2321被第三子导电线8021所遮挡、第一平坦层233的第五开口2331和钝化层234的第六开口2341被第四子导电线8022所遮挡,因此图14a中未展示上述开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14a所示膜层结构的基础上依次制备图13i的第二平坦层235和图13j的阳极结构221完成后的膜层结构如图14b所示,为了便于直观了解膜层结构的层叠关系,图14b中,对第二平坦层235进行了透视化处理,第二平坦层235的第七开口2351a和第八开口2351b被对应的阳极结构221a、阳极结构221b、阳极结构221c以及电极结构221d所遮挡。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明显示面板中,通过在像素单元结构200 的发光区域201中像素定义层21的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置反射层 10,且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100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内。从而使得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的部分光被反射层10反射后,从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出射,即从透明显示面板的一侧出射;有机发光单元22出射的一部分光线通过反射层10的第二开口11,从透明显示面板的另一侧出射,从而使得每个像素单元结构 200中有机发光单元22的光能够在透明显示面板的两侧出射,从而实现了的透明显示面板的双面显示。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词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示例性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为了便于描述或简化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的实施顺序并不受限于箭头所指示的顺序。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场景中,各流程中的步骤可以按照需求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各流程图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基于实际的实施场景,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在同一时刻被执行,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刻被执行在执行时刻不同的场景下,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方案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采用基于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其他类似实施手段,同样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畴。

Claims (15)

1.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结构,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单元结构包括:发光区域和透明区域;
所述发光区域包括:像素定义层和多个有机发光单元;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为对应的所述有机发光单元的有效发光区;
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反射层的第二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内;
所述反射层用于对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出射的部分第一方向的光进行反射,使得反射后的光通过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之间的区域朝第二方向出射;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有机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像素定义层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像素单元结构的所述透明区域和与该像素单元结构相邻的至少两个所述像素单元结构的所述透明区域,围合该像素单元结构的所述发光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边缘,与所述发光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
阳极结构,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阳极结构在所述反射层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口,且所述阳极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一个边缘,与所述反射层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至少一个边缘的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结构在所述反射层正投影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开口具有第一设定距离范围,所述第一设定距离范围为1-1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区域包括至少三个用于发射不同颜色光的所述有机发光单元;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有机发光单元的阳极结构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距,所述第一设定间距不小于455纳米且不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的边缘相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第一减反结构,设置于所述反射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应的第三开口;
第二减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第二减反结构的颜色与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发射光的颜色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像素单元结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叠置的封装层、缓冲层和保护层,所述封装层靠近所述像素单元结构;
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保护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层叠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靠近所述像素单元结构;
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像素单元结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叠置的封装层、缓冲层、触控层和保护层,所述封装层靠近所述像素单元结构;所述反射层与所述触控层的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区域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的材料与所述封装层和/或所述发光区域的像素定义层的材料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结构还包括多条第一导电走线,部分所述第一导电走线自所述发光区域延伸至所述透明区域;
该部分所述第一导电走线中,位于所述透明区域的部分相互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结构还包括多条第二导电走线,部分所述第二导电走线自所述发光区域延伸至所述透明区域;
该部分所述第二导电走线中,至少两条所述第二导电走线位于不同的膜层,位于不同膜层的所述第二导电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正投影部分重叠。
15.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
CN202220677731.XU 2022-03-24 2022-03-24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8069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77731.XU CN218069900U (zh) 2022-03-24 2022-03-24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77731.XU CN218069900U (zh) 2022-03-24 2022-03-24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69900U true CN218069900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15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77731.XU Active CN218069900U (zh) 2022-03-24 2022-03-24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69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CN11006101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6910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WO2021057026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8400155B (zh) Oled双面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0620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210021216A (ko) 표시 장치
CN11420378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8649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95101B2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430445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9642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35394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516727U (zh) 透明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CN218069900U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US2024004088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6488149U (zh) 显示装置
CN1132997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218587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6867304A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设备
US2022035963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f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240498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36758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