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65155U -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65155U
CN218065155U CN202220936982.5U CN202220936982U CN218065155U CN 218065155 U CN218065155 U CN 218065155U CN 202220936982 U CN202220936982 U CN 202220936982U CN 218065155 U CN218065155 U CN 218065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sub
chamb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369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俊峰
高强
蒋建龙
杨永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369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651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65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651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换热系统,换热器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换热管,换热管包括多个换热通道,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还包括第一件,第一件包括第一腔,第一腔与多个第一换热管的换热通道连通,第一腔与多个第二换热管的换热通道连通;换热器还包括进出口管,进出口管为多个,至少一个进出口管与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进出口管包括进出口通道,进出口通道与第一腔连通。本申请通过于换热器内设置第一腔,当换热器在制冷剂蒸发工况下运行时候,有利于调节制冷剂的分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已经普遍用在空调系统中,换热器通常包括多个换热管、进口集管和出口集管,当空调系统工作时候,制冷剂流入进口集管内后流向各个换热管,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时候,制冷剂还可以通过分配管流入进口集管内后再流向各个换热管,当集流管竖直放置时,气液两相的制冷剂流入进口集管内后,在重力作用下,液态制冷剂容易集聚在集流管的下方,气态制冷剂在集聚在集流管的上方,因此容易造成制冷剂在各个换热管中分配不均现象,尤其是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时候,如果进入换热器的是气液两相态的制冷剂,会进一步导致进入各换热管之间的制冷剂分配不均,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和换热系统,有利于调节制冷剂的分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包括:
第一管和第二管;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一弯曲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第一管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第二管长度方向设置;
还包括第一件,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一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另一端之间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腔,所述第一腔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通道连通;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出口管,所述进出口管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进出口管与所述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进出口管包括进出口通道,所述进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于换热器内设置第一腔,当换热器在制冷剂蒸发工况下运行时候,有利于调节制冷剂的分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管段的长度方向成角度,所述第一腔包括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围绕所述第一子腔的壁包括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二子腔的壁包括第二壁,部分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部分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子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所述进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子腔或所述第二子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管,至少部分所述第三管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三管包括第三通道,围绕所述第三通道的管壁包括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贯穿所述第三管的管壁,所述进出口管与所述第三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进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均设有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百叶窗,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翅片位于所述第一管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翅片位于所述第二管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所述第一翅片的换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翅片的换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换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积相同,所述第二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积相同,在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积,所述第一通道相对于所述第二通道更靠近所述换热通道的迎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能力;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尺寸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尺寸不同,和/或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尺寸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宽度尺寸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三管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内,所述第一子腔的内容积包括所述第三通道的内容积,所述第一子腔的内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子腔的内容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腔的内容积和所述第二子腔的内容积的比值小于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件,所述第二件包括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通道截面积之和为S,S3满足下列条件:0.8≦D1*D2/S≦16,其中,所述第一子腔的当量直径为D1,所述第二子腔的当量直径为D2。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组件、管路和制冷剂,还包括前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节流组件相连,所述换热系统工作时,所述换热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工作,在重力方向上,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一弯曲段低于所述第一件,所述第一件低于所述第二管且高于所述第一弯曲段,所述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一件后,部分所述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并从所述第一管流出,另一部分所述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换热管并从所述第二管流出。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种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换热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二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第一翅片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三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框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换热器,2-压缩机,3-节流组件,4-管路,5-风机;
10-第一管;
20-第二管;
30-换热管,31-第一换热管,311-第一管段,312-第二管段,313-第一弯曲段,3131-第一扭转部,3132-第一弧长部,32-第二换热管,33-换热通道,331-第一通道,332-第二通道;
40-第一件,41-第一腔,411-第一子腔,412-第一壁,413-第二子腔,414-第二壁,415-隔板,416-第二流通通道;
50-第三管,51-第三通道;
60-第二件,61-第一流通通道;
70-第一翅片,71-百叶窗;
80-第二翅片;
90-进出口管,91-进出口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8所示,申请人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2、节流组件3、管路4、风机5、换热器1和制冷剂,压缩机2与换热器1相连,换热器1与节流元件相连,风机5适于加速换热器1表面的气体流动,换热器1包括:
第一管10和第二管20,优选的是,第一管10和第二管20相对设置,两者的轴线延伸方向相平行。
换热管30,换热管30包括多个换热通道33,换热管30包括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一个第一换热管31包括第一管段311,第一弯曲段313和第二管段312,第一换热管31为多个,多个第一换热管31沿第一管10长度方向设置,相邻的第一换热管31之间设有第一翅片70,第二换热管32为多个,多个第二换热管32沿第二管20长度方向设置,相邻的第二换热管32之间具有第二翅片80。
还包括第一件40,第一管段311的一端与第一管1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一管段311的另一端与第一弯曲段313的一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二管段312的一端与第一件4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二管段312的另一端与第一弯曲段313的另一端之间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第二换热管32的一端与第二管2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二换热管32的另一端与第一件4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优选的是,在重力方向上,第一换热管31与第一件40的连接处位于第二换热管32与第一件40的连接处的下方。
第一件40包括第一腔41,第一腔41与多个第一换热管31的换热通道33连通,第一腔41与多个第二换热管32的换热通道33连通,换热器1还包括进出口管90,进出口管90为多个,换热器1在蒸发工况下,一个进出口管90与第一件4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进出口管90包括进出口通道91,进出口通道91与第一腔41连通,气液两相的冷剂经由进出口通道91流入第一腔41。
压缩机2、节流组件3以及换热器1依次连通,风机5位于第一管10和第二管20之间的区域;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2压缩变成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冷却为中温中压液态制冷剂,再经节流组件3节流,液态制冷剂以较小流量进入换热器1,在换热器1充分膨胀蒸发变回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完成循环,期间风机5工作,吸引气流从换热器1的外侧往内侧进风,从而降低了气流温度。
换热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工作,在重力方向上,换热器1的第一弯曲段313位于第一件40的下方,第一件40位于第二管20的下方且位于第一件40的上方,制冷剂进入第一件40后,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管31并从第一管10流出,另一部分制冷剂流经第二换热管32并从第二管20流出。
换热器1在蒸发器工作情况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进出口管90进入第一腔41内后,受重力作用,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第一件40中会出现分离现象,液态的制冷剂流入第一换热管31内与空气进行换热,而气态的制冷剂流入第二换热管32内,气液两相的分离提高了流入换热管的液体制冷剂的均匀性,较多的液态制冷剂会更好的分配给第一换热管31,因此调节了制冷剂的分配,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一个进出口管90与第二管20连通,此进出口管90上设有截止阀(未示出),换热器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工作时,截止阀导通,换热器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工作时,截止阀关闭。制热时所需的制冷剂循环量小,截止阀导通,制冷循环时所需要的制冷剂循环量大,截止阀关闭,多余的制冷剂储存在第二换热管32和第二管20里面,相当于一个储液罐,从而解决了换热系统循环制冷/制热中制冷剂充注量不平衡的问题,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所示,第一管段31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管段312的长度方向成角度,从而该实施例的换热器1在蒸发器工作情况下,换热器1大体成V形结构,第一腔41包括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连通,在重力方向上,至少部分第一子腔411位于第二子腔413的下方,第一件40包括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围绕第一子腔411的壁包括第一壁412,围绕第二子腔413的壁包括第二壁414,部分第一壁412与第一换热管31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部分第二壁414与第二换热管32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多个第一换热管31的换热通道33与第一子腔411连通,多个第二换热管32的换热通道33与第二子腔413连通,进出口通道91与第一子腔411或第二子腔413连通。
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一子腔411或第二子腔413内以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受重力影响容易产生分离,由于第一子腔411位于第二子腔413的下方,液态的制冷剂容易流入第一子腔411内,然后流入第一换热管31内与空气进行换热,优选的是,第一换热管31与第一壁412的连接点位于第一壁412的下部,以利于液态的制冷剂流入,而气态的制冷剂则进入第二子腔413内,优选的是,第二换热管32与第二壁414的连接点位于第二壁414的上部,以利于气态的制冷剂流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出口通道91与第一子腔411连通,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首先是进入第一件40内的第一子腔411内,第一子腔411的上半部分大多为气体,第一子腔411的下半部分大多为液体,而气态的制冷剂则升至第二子腔413内,气态制冷剂会进入第二子腔413,有利于调节制冷剂的气液分布,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自进出口管90进入第一子腔411内,部分制冷剂还会积聚在第一子腔411的进口区域,导致制冷剂流体在第一子腔411内的分配不均匀,降低了换热器1的换热能力。为此,换热器1还包括第三管50,第三管50可以是分配管,参照图3所示,至少部分第三管50位于第一子腔411内,第三管50包括第三通道51,围绕第三通道51的管壁包括多个通孔,多个通孔贯穿第三管50的管壁,优选的是,通孔均匀轴向分布在第三管50的管壁上,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布置方式,例如按比例递增或递减等,进出口管90与第三管50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进出口通道91与第三通道51连通。制冷剂经由进出口管90的进出口通道91进入到第三管50的第三通道51内,再通过分散的通孔流入第一子腔411内,从而将制冷剂进行了分散布置,有利于制冷剂流体在第一子腔411内的分配均匀,减少了制冷剂局部堆积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参照图1以及图6所示,为了提高气体通过换热器1的扰流能力,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第一翅片70和第二翅片80均设有沿换热管30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百叶窗71,至少部分第一翅片70位于第一管10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31之间,至少部分第二翅片80位于第二管20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32之间,气体在通过第一翅片70和第二翅片80时可以穿过百叶窗71,可以延长气体的流通路径,从而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由于第一换热管31内的是液态的制冷剂,而第二换热管32内的是气态的制冷剂,第二换热管32处的换热效果相对于第一换热管31处的换热效果要小,第一翅片70的换热能力大于第二翅片80的换热能力,因此第二翅片80的传系数可以设置小于第一翅片70的传热系数,第一翅片70的FPI值大于第二翅片80的FPI值,和/或,第一翅片70的百叶窗71的开窗角度大于第二翅片80的百叶窗71的开窗角度,和/或,第一翅片70的百叶窗71的开窗长度大于第二翅片80的百叶窗71的开窗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翅片70仅设于相邻的第一管段311和第二管段312之间,参照图5所示,提供的是第二种结构的换热器1,第一换热管31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弯曲段313,第一弯曲段313包括两个第一扭转部3131和一个第一弧长部3132,第一弧长部3132的一端连接一个第一扭转部3131,第一弧长部3132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第一扭转部3131,在第一管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31的第一扭转部3131之间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弯曲段313可以扁管扭转形成的,也可以是其他部件单独制造形成,相邻扭转段之间具有间隙有利于减少相邻第一弯曲段313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少灰尘堆积,减少换热器1的腐蚀,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多个换热通道33包括一组第一通道331和一组第二通道332,一组第一通道331包括通道截面积相同的多个第一通道331,一组第二通道332包括通道截面积相同的多个第二通道332,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一组第一通道331和一组第二通道332沿空气进口侧向出口侧分布,迎风侧的一组第一通道331中的任意一个第一通道331的通道截面积大于一组第二通道332中的任意一个第二通道332的通道截面积,为了提高换热管迎风侧的换热性能,所以在换热管迎风侧的通道制冷剂流通面积会大于换热管其他组通孔的制冷剂流通面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还可以有更多组换热通道33,越靠近背风侧,每组换热通道33内的通道截面积相对越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换热管31内的是液态的制冷剂,而第二换热管32内的是气态的制冷剂,第二换热管32处的换热效果相对于第一换热管31处的换热效果要小,从而将第一换热管31的换热通道的截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换热管32的换热通道的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31的尺径大于第二换热管32的尺径,具体地,第一换热管31和第二换热管32的厚度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3,和/或,第一换热管31与第二换热管32的宽度尺寸的比值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7。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至少部分第三管50位于第一子腔411内,第一子腔411的内容积包括第三通道51的内容积,第一子腔4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子腔413的横截面积0.25倍小于第二子腔413的横截面积的5倍。实验表明,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的内容积比值处于1-30之间时,具有较佳的气液两相液体分液效果,气体更容易进入第二子腔411,更有利于调节制冷剂的气液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1还包括第二件60,第二件60包括第一流通通道61,第一壁412为一个独立的管体结构,第一子腔411位于此管体结构内,优选的是,第一子腔411的延伸方向与此管体结构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壁414同样为一个独立的管体结构,第二子腔413位于此管体结构内,优选的是,第二子腔413的延伸方向与管体结构的延伸方向一致,两个管体结构相平行,第一壁412位于第二壁414的下方,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通过第一连通通道61连通,由于第一流通通道61的内径设置的比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的内径要小,空气在途经第一流通通道61时,会部分冷凝回液态,回到第一子腔411中,使得气液分离效果更佳,避免第二子腔413中产生液态的冷却剂堆积。
进一步地,参照图3所示,第一流通通道61为多个,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每个第二件60上的第一流通通道61的数目、尺寸和分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改,在此不做限定,优选的是,第一流通通道61为多个,多个第一流通通道61的通道截面积之和为S,S满足下列条件:0.8≦D1*D2/S≦16,其中,第一子腔的当量直径为D1,第二子腔的当量直径为D2,从而控制进入第二子腔413的制冷剂的流量,如果太大,会进入过多的液态制冷剂,第二换热管32来不及沸腾过多液态制冷剂,如果太小,会减少气态制冷剂的进入,第二换热管32失去吸收气态制冷剂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之间经由隔板415分隔为两个相邻的腔体,隔板415上贯穿有第二流通通道416,第二流通通道416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
第一子腔411和第二子腔413设于同一个管体结构内,此管体结构可以是规则的方管、圆管、三角形管或者其他管形,也可以是异形管,在此不做限定,第一子腔411位于第二子腔413的下方,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第一子腔411或第二子腔413内以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受重力影响容易产生分离,由于第一子腔411位于第二子腔413的下方,液态的制冷剂容易流入第一子腔411内,然后流入第一换热管31内与空气进行换热,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方便成型,减少零部件,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方便装配,不易损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管和第二管;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一弯曲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第一管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第二管长度方向设置;
还包括第一件,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一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段的另一端之间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
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腔,所述第一腔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通道连通;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出口管,所述进出口管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进出口管与所述第一件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进出口管包括进出口通道,所述进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管段的长度方向成角度,所述第一腔包括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围绕所述第一子腔的壁包括第一壁,围绕所述第二子腔的壁包括第二壁,部分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部分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子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所述进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子腔或所述第二子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管,至少部分所述第三管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三管包括第三通道,围绕所述第三通道的管壁包括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贯穿所述第三管的管壁,所述进出口管与所述第三管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进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均设有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百叶窗,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翅片位于所述第一管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翅片位于所述第二管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所述第一翅片的换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翅片的换热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积相同,所述第二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积相同,在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积,所述第一通道相对于所述第二通道更靠近所述换热通道的迎风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能力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换热能力;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尺寸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尺寸不同,和/或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尺寸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宽度尺寸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三管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内,所述第一子腔的内容积包括所述第三通道的内容积,所述第一子腔的内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子腔的内容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腔的内容积和所述第二子腔的内容积的比值小于30。
9.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件,所述第二件包括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之和为S,S满足下列条件:0.8≦D1*D2/S≦16,其中,所述第一子腔的当量直径为D1,所述第二子腔的当量直径为D2。
10.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组件、管路和制冷剂,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节流组件相连,所述换热系统工作时,所述换热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工作,在重力方向上,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一弯曲段低于所述第一件,所述第一件低于所述第二管且高于所述第一弯曲段,所述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一件后,部分所述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并从所述第一管流出,另一部分所述制冷剂流经所述第二换热管并从所述第二管流出。
CN202220936982.5U 2022-04-21 2022-04-21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Active CN2180651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6982.5U CN218065155U (zh) 2022-04-21 2022-04-21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36982.5U CN218065155U (zh) 2022-04-21 2022-04-21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65155U true CN218065155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27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36982.5U Active CN218065155U (zh) 2022-04-21 2022-04-21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651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208123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5626254B2 (ja) 熱交換器
JP5858478B2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US20160223231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6745039U (zh)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JP2012163310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7702382A (zh) 微通道蒸发器
JP201413717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装置
CN218065155U (zh)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JP7381909B2 (ja) 伝熱管、及び、熱交換器
CN216592327U (zh)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JP2001221580A (ja) 熱交換器
JP5591285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H03140795A (ja) 積層形熱交換器
JP540457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機器
JP2014137172A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JP2005090805A (ja) 熱交換器
CN116972454A (zh) 一种换热系统
JP2003222436A (ja) ヒートポンプ型空調用熱交換器
CN211138964U (zh) 一种车用空调室外换热器及车用空调
US2024006065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1226022A (zh) 一种微间距平行流热交换器
KR200314025Y1 (ko) 핀튜브형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어컨 및 냉동기
WO2003050467A1 (en) Pin 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and refrigerator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