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42264U -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 Google Patents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42264U
CN218042264U CN202222022733.8U CN202222022733U CN218042264U CN 218042264 U CN218042264 U CN 218042264U CN 202222022733 U CN202222022733 U CN 202222022733U CN 218042264 U CN218042264 U CN 218042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baffle
liquid
cooling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27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强
孙海旺
刘圣春
王志明
刘兴楠
朱洪娟
王棋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Ti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Tier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Tier Technology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Ti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227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42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42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42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涉及数据中心冷却技术领域,包括冷却腔体;冷却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冷却腔体内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一挡板的边缘与冷却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挡板的下方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挡板的上方形成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互独立;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形成第三腔体,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侧形成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相互独立;能够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以提高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中心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网络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和存储数据信息。
由于数据中心的发热量较大,需要设置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液冷方式的冷却系统逐渐应用至数据中心内。现有技术中,在液冷箱体内设置服务器和冷却液,冷却液吸收服务器的热量。
但是,冷却液流入液冷箱体后,一部分流入服务器内与服务器进行换热,另一部分未流入服务器的冷却液直接流出液冷箱体,导致服务器的冷却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箱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的冷却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箱体,包括冷却腔体;
所述冷却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冷却腔体内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挡板的边缘与所述冷却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挡板的下方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挡板的上方形成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互独立;
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形成第三腔体,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侧形成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相互独立;
所述第三腔体内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三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三挡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腔体;所述第三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套设在所述服务器的外侧壁上;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三挡板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四挡板能够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四腔体内设有第五挡板和第六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边缘与所述第四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五挡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腔体;所述第五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套设在所述服务器的外侧壁上;所述第六挡板与所述第五挡板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六挡板能够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第三通孔;
所述第一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呈矩形阵列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进液管组件;
所述进液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
所述第二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
所述第三管体为多个,多个第三管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多个所述第三管体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三管体均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每个所述第三管体的延伸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多个第四通孔,多个所述第四通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体外部,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箱体、第一回液腔体和第二回液腔体;
所述冷却腔体、所述第一回液腔体和所述第二回液腔体均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回液腔体、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和所述第二回液腔体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回液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回液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三开口;
所述冷却腔体的外壁、所述第一回液腔体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回液腔体的外壁分别与所述箱体的内壁贴合设置;
所述箱体的顶部具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第四开口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排液管组件;
所述排液管组件包括第一排液管和第二排液管;
所述第一排液管与所述第一回液腔体,所述第二排液管与所述第二回液腔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
沿第一方向,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第一门体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端铰接,所述第二门体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线槽;
所述线槽的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侧板的内表面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的顶部分别固定有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三挡板的顶面卡接;所述第六挡板与所述第五挡板的顶面卡接。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三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内侧壁的顶部均设有第一安装板;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四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所述第三内侧壁的顶部和所述第四内侧壁的顶部均设有第二安装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机柜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箱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箱体,在所有的第二通孔中均设置服务器时,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拆开;第一通孔流出的冷却液流入第三腔体后,一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服务器底部的孔洞内,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三挡板下方的腔体内,而不会流向第三挡板上方的腔体,使冷却液逐渐流入服务器底部的孔洞内,进而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以提高冷却效果。在部分第二通孔中设置服务器,部分第二通孔中未设置服务器时,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使第四挡板覆盖未设置服务器的第二通孔,从而防止冷却液由未设置服务器的第二通孔流至第三挡板上方的腔体,在第四挡板的密封作用下,冷却液汇集在第三挡板下方的腔体内,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以提高冷却效果。在所有的第三通孔中均设置服务器时,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拆开;第一通孔流出的冷却液流入第四腔体后,一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服务器底部的孔洞内,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五挡板下方的腔体内,而不会流向第五挡板上方的腔体,使冷却液逐渐流入服务器底部的孔洞内,进而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以提高冷却效果。在部分第三通孔中设置服务器,部分第三通孔中未设置服务器时,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使第六挡板覆盖未设置服务器的第三通孔,从而防止冷却液由未设置服务器的第三通孔流至第五挡板上方的腔体,在第六挡板的密封作用下,冷却液汇集在第五挡板下方的腔体内,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以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箱体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冷却腔体;11-第一腔体;12-第三腔体;13-第四腔体;14-第一挡板;141-第一通孔;15-第二挡板;16-第三挡板;161-第二通孔;17-第五挡板;171-第三通孔;2-第一回液腔体;3-第二回液腔体;4-第一侧板;5-第二侧板;6-第一门体;7-第二门体;8-线槽;9-排液管组件;91-第一管体;92-第二管体;93-第三管体;931-第四通孔;10-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箱体,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冷却腔体1;
冷却腔体1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冷却腔体1内设有第一挡板14,第一挡板14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41;第一挡板14的边缘与冷却腔体1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第一挡板14的下方形成第一腔体11,第一挡板14的上方形成第二腔体,且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相互独立;
第二腔体内设有第二挡板15,第二挡板15的底部与第一挡板14连接,第二挡板15的两端与第二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第一方向,第二挡板15的一侧形成第三腔体12,第二挡板15的另一侧形成第四腔体13,第三腔体12与第四腔体13相互独立;
第三腔体12内设有第三挡板16和第四挡板;第三挡板16的边缘与第三腔体12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第三挡板16的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腔体;第三挡板16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161,多个第二通孔16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通孔161用于套设在服务器10的外侧壁上;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16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第四挡板能够覆盖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61;
第四腔体13内设有第五挡板17和第六挡板;第五挡板17的边缘与第四腔体13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第五挡板17的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腔体;第五挡板17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171,多个第三通孔17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三通孔171用于套设在服务器10的外侧壁上;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17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第六挡板能够覆盖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71;
第一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且第二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
第一方向如图1中箭头ab方向所示,第二方向如图2中箭头cd方向所示。
第一挡板14的延伸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挡板14的边缘与冷却腔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使第一挡板14将冷却腔体1沿竖直方向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冷却液流入第一腔体11后,在第一腔体11内得到缓冲,缓冲后的冷却液通过多个第一通孔141流入第二腔体,使第二腔体内的冷却液分布较为均匀,由于第二腔体内用于设置多个服务器10,使多个服务器10能够较为均匀地获取冷却液,使各个服务器10均能够更加充分与冷却液进行换热,从而提升液冷箱体整体冷却性能。
第二挡板15的延伸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挡板15的底部与第一挡板14的顶面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沿第二方向,第二挡板1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腔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使第二挡板15将第二腔体沿第一方向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三腔体12和第四腔体13。冷却液通过多个第一通孔141分别流入第三腔体12和第四腔体13内,第三腔体12和第四腔体13内分别用于设置服务器10。现有技术中,多个服务器10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在冷却腔体1内,沿第一方向,服务器10与冷却腔体1之间存在间隙,本实施例中,充分利用第二腔体内的空间,将第二腔体分隔为第三腔体12和第四腔体13,第三腔体12和第四腔内均可以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服务器10,使液冷箱体能够容纳更多的服务器10。
第三挡板16的延伸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三挡板16的边缘与第三腔体1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使第三挡板16分隔第三腔体12,第三挡板16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独立的腔体。
服务器10的底部穿过第二通孔161,第二通孔161与服务器10的外侧壁紧密贴合,使服务器10能够密封第二通孔161,第二通孔161与服务器10的外侧壁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件以提高密封效果。
在所有的第二通孔161中均设置服务器10时,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16拆开;第一通孔141流出的冷却液流入第三腔体12后,一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三挡板16下方的腔体内,而不会流向第三挡板16上方的腔体,使冷却液逐渐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进而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在部分第二通孔161中设置服务器10,部分第二通孔161中未设置服务器10时,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16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使第四挡板覆盖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二通孔161,从而防止冷却液由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二通孔161流至第三挡板16上方的腔体,在第四挡板的密封作用下,冷却液汇集在第三挡板16下方的腔体内,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其中,第四挡板可以仅能覆盖一个第二通孔161,在多个第二通孔161需要覆盖时,使用多个第四挡板一一对应覆盖多个第二通孔161。第四挡板也可以覆盖多个第二通孔161,可以根据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二通孔161的数量,选择第四挡板的尺寸。
第五挡板17的延伸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五挡板17的边缘与第四腔体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使第五挡板17分隔第四腔体13,第五挡板17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独立的腔体。
服务器10的底部穿过第三通孔171,第三通孔171与服务器10的外侧壁紧密贴合,使服务器10能够密封第三通孔171,第三通孔171与服务器10的外侧壁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件以提高密封效果。
在所有的第三通孔171中均设置服务器10时,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17拆开;第一通孔141流出的冷却液流入第四腔体13后,一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五挡板17下方的腔体内,而不会流向第五挡板17上方的腔体,使冷却液逐渐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进而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在部分第三通孔171中设置服务器10,部分第三通孔171中未设置服务器10时,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17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使第六挡板覆盖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三通孔171,从而防止冷却液由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三通孔171流至第五挡板17上方的腔体,在第六挡板的密封作用下,冷却液汇集在第五挡板17下方的腔体内,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其中,第六挡板可以仅能覆盖一个第三通孔171,在多个第三通孔171需要覆盖时,使用多个第六挡板一一对应覆盖多个第三通孔171。第六挡板也可以覆盖多个第三通孔171,可以根据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三通孔171的数量,选择第六挡板的尺寸。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通孔141呈矩形阵列排布。缓冲后的冷却液通过多个第一通孔141流入第二腔体,进一步使第三腔体12和第四腔体13内的冷却液分布较为均匀。
进一步地,液冷箱体还包括进液管组件;进液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91、第二管体92和第三管体93;第二管体92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第二管体92的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沿第一方向,第二管体92位于第一腔体11的一端;第三管体93为多个,多个第三管体93均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多个第三管体93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三管体93均与第二管体92连通;每个第三管体93的延伸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每个第三管体93上设有多个第四通孔931,多个第四通孔9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管体91的一端设置在冷却腔体1外部,第一管体91的另一端与第二管体92连通。
所述第一管体9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体1外部,所述第一管体91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11,且所述第一管体9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92连通。
制冷机组产出的冷却液通过第一管体91位于冷却腔体1外部的一端进入第一管体91,随后流入第二管体92和第三管体93,并通过第三管体93上的第四通孔931流入第一腔体11内。
进液管组件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冷却液较为均匀地进入第一腔体11。
进一步地,液冷箱体还包括箱体、第一回液腔体2和第二回液腔体3;冷却腔体1、第一回液腔体2和第二回液腔体3均设置在箱体内;沿第一方向,第一回液腔体2、第三腔体12、第四腔体13和第二回液腔体3依次设置;第一回液腔体2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回液腔体3的顶部具有第三开口;冷却腔体1的外壁、第一回液腔体2的外壁和第二回液腔体3的外壁分别与箱体的内壁贴合设置;箱体的顶部具有第四开口,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均位于第四开口下方。
其中,沿第一方向,第一回液腔体2、第三腔体12、第四腔体13和第二回液腔体3依次固定连接。沿竖直方向,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平齐。
在第三腔体12内,冷却液由服务器10底部进入服务器10,由服务器10顶部流出服务器10,流出服务器10的液体流至第三腔体12内位于第三挡板16上方的腔体内,当流出服务器10的冷却液液位升高后,直至冷却液液位高于第一开口时,冷却液流入第二开口中,随后流入第一回液腔体2,第一回液腔体2与第三腔体12分隔,避免了冷热冷却液掺杂。
在第四腔体13内,冷却液由服务器10底部进入服务器10,由服务器10顶部流出服务器10,流出服务器10的液体流至第四腔体13内位于第五挡板17上方的腔体内,当流出服务器10的冷却液液位升高后,直至冷却液液位高于第一开口时,冷却液流入第三开口中,随后流入第二回液腔体3,第二回液腔体3与第四腔体13分隔,避免了冷热冷却液掺杂。
第三腔体12内的冷却液流入第一回液腔体2,第四腔体13内的冷却液流入第二回液腔体3,相比于只设置一个回液腔体,能够冷却液进行分流,防止回液腔体内冷却液流量过大。
第二回液腔体3和第一回液腔体2内的冷却液流至制冷机组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液再通过第一管体91流入第一腔体11。
进一步地,液冷箱体还包括排液管组件9;排液管组件9包括第一排液管和第二排液管;第一排液管与第一回液腔体2,第二排液管与第二回液腔体3连通。
冷却液通过第一排液管流出第一回液腔体2,铜鼓第二排液管流出第二回液腔体3。
进一步地,第四挡板可以与第三挡板16的顶面卡接,也可以与第三挡板16的顶面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第六挡板可以与第五挡板17的顶面卡接,也可以与第五挡板17的顶面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液冷箱体还包括第一门体6和第二门体7;沿第一方向,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4和第二侧板5;第一门体6与第一侧板4的顶端铰接,第二门体7与第二侧板5的顶端铰接。
第一门体6和第二门体7能够配合打开或封闭第四开口,在正常运行时,第一门体6和第二门体7封闭第四开口,在检修时,第一门体6和第二门体7打开第四开口。
进一步地,液冷箱体还包括线槽8;线槽8的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侧板4的内表面的顶部和第二侧板5的内表面的顶部分别固定有线槽8。
与服务器10连接的电线和网线可以设置在线槽8内,以对电线和网线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第三腔体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第一内侧壁的顶部和第二内侧壁的顶部均设有第一安装板;沿第一方向,第四腔体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第三内侧壁的顶部和第四内侧壁的顶部均设有第二安装板。
第三腔体12内,两个第一安装板间隔设置,服务器10的底端穿过两个第一安装板并穿过第三挡板16,服务器10的顶端与第一安装板可拆卸地连接。
第四腔体13内,两个第二安装板间隔设置,服务器10的底端穿过两个第二安装板并穿过第五挡板17,服务器10的顶端与第二安装板可拆卸地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柜,包括实施例1提供的液冷箱体。在所有的第二通孔161中均设置服务器10时,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16拆开;第一通孔141流出的冷却液流入第三腔体12后,一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三挡板16下方的腔体内,而不会流向第三挡板16上方的腔体,使冷却液逐渐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进而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在部分第二通孔161中设置服务器10,部分第二通孔161中未设置服务器10时,第四挡板与第三挡板16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使第四挡板覆盖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二通孔161,从而防止冷却液由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二通孔161流至第三挡板16上方的腔体,在第四挡板的密封作用下,冷却液汇集在第三挡板16下方的腔体内,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在所有的第三通孔171中均设置服务器10时,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17拆开;第一通孔141流出的冷却液流入第四腔体13后,一部分冷却液直接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第五挡板17下方的腔体内,而不会流向第五挡板17上方的腔体,使冷却液逐渐流入服务器10底部的孔洞内,进而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在部分第三通孔171中设置服务器10,部分第三通孔171中未设置服务器10时,第六挡板与第五挡板17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使第六挡板覆盖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三通孔171,从而防止冷却液由未设置服务器10的第三通孔171流至第五挡板17上方的腔体,在第六挡板的密封作用下,冷却液汇集在第五挡板17下方的腔体内,使绝大多数的冷却液都流经服务器10,以提高冷却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体;
所述冷却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冷却腔体内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挡板的边缘与所述冷却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挡板的下方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挡板的上方形成第二腔体,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互独立;
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形成第三腔体,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侧形成第四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四腔体相互独立;
所述第三腔体内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三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三挡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腔体;所述第三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套设在服务器的外侧壁上;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三挡板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四挡板能够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四腔体内设有第五挡板和第六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边缘与所述第四腔体的内侧壁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第五挡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腔体;所述第五挡板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套设在服务器的外侧壁上;所述第六挡板与所述第五挡板的顶面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六挡板能够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第三通孔;
所述第一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呈矩形阵列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进液管组件;
所述进液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
所述第二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
所述第三管体为多个,多个第三管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多个所述第三管体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三管体均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每个所述第三管体的延伸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多个第四通孔,多个所述第四通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冷却腔体外部,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箱体、第一回液腔体和第二回液腔体;
所述冷却腔体、所述第一回液腔体和所述第二回液腔体均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回液腔体、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四腔体和所述第二回液腔体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回液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回液腔体的顶部具有第三开口;
所述冷却腔体的外壁、所述第一回液腔体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回液腔体的外壁分别与所述箱体的内壁贴合设置;
所述箱体的顶部具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均位于所述第四开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排液管组件;
所述排液管组件包括第一排液管和第二排液管;
所述第一排液管与所述第一回液腔体,所述第二排液管与所述第二回液腔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
沿第一方向,所述箱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第一门体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端铰接,所述第二门体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箱体还包括线槽;
所述线槽的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侧板的内表面的顶部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的顶部分别固定有线槽。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三挡板的顶面卡接;所述第六挡板与所述第五挡板的顶面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箱体,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三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内侧壁的顶部均设有第一安装板;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四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所述第三内侧壁的顶部和所述第四内侧壁的顶部均设有第二安装板。
10.一种液冷机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箱体。
CN202222022733.8U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Active CN218042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2733.8U CN218042264U (zh)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2733.8U CN218042264U (zh)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42264U true CN218042264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43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2733.8U Active CN218042264U (zh) 2022-08-02 2022-08-02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42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67250A (en) Electrical cabinet with door-mounted heat exchanger
US7222660B2 (en) Cabinet with an environmentally-sealed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CN215647689U (zh) 电信机柜的热交换结构
CN113438857A (zh) 冷却机柜、液冷服务器设备及系统
CN211406671U (zh) 高效液冷散热系统
CN218042264U (zh) 液冷箱体及液冷机柜
CN114206086A (zh) 模块化风冷设备和冷却系统
CN213783942U (zh) 液冷柜机、液冷虚拟货币挖矿机及其液冷防水装置
JP7076869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ための統合バックプレーン
CN218385421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组
CN217241208U (zh) 模块化风冷设备和冷却系统
CN216313759U (zh) 一种分布式储存装置
CN115361852A (zh) 液冷机柜
CN210808078U (zh) 一种深埋式铜管水冷板
CN113760060A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计算机服务机柜
CN211929911U (zh) 三相四线制并联型有源滤波器
CN217406394U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源设备
CN207166952U (zh) 一种机柜
TWI840055B (zh) 浸沒冷卻裝置
CN220985693U (zh) 计算机网络交换机散热装置
CN211349250U (zh) 一种设计软件用服务器主机箱
CN217011606U (zh) 一种液冷机柜
CN220023410U (zh) 一种机柜
CN214151605U (zh) 一种服务器
CN210537189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服务器机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3

Address after: Room 116, Building 2, No. 22, Yibin Road, Nankai District, Tianjin, 300000

Patentee after: Tianjin ti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80 1105, the main building of Nank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20, Kaihua Road, Huayuan Industrial Zone, Binhai High tech Zone, Tianjin (No. 059, entrusted by Sansi (Tianjin)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tier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