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41272U -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41272U
CN218041272U CN202222448643.5U CN202222448643U CN218041272U CN 218041272 U CN218041272 U CN 218041272U CN 202222448643 U CN202222448643 U CN 202222448643U CN 218041272 U CN218041272 U CN 218041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support
support frame
energy dissipation
tru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86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凯彬
侯亚委
石鑫
王二峰
刘学武
张华松
张丹
李博
陈有志
史丙成
苏海丽
崔禹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86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41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41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41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该光伏支架包括:光伏桁架,由横向桁架梁和纵向桁架梁构建而成;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包围形成适于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区;耗能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区中;所述安装区的侧边通过所述耗能支撑架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在连接后形成所述交叉点。通过在安装区中设置耗能支撑架,在光伏支架中引入耗能支撑,形成防屈曲支撑结构,可以增大光伏支架整体刚度,提高光伏支架的稳定性,通过耗能支撑架改变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从而降低光伏支架在风荷载与地震下的位移,更好地防止光伏板损坏,进而可以大幅减少对光伏板的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近些年来出现一大批山地光伏、渔光互补等光伏项目。随着光伏支架跨度越来越大,建设海拔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烈度强风压地区,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风荷载与地震的影响下,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有时会变大,容易引起光伏支架微变形,使得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较大,容易使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该光伏支架包括:光伏桁架,由横向桁架梁和纵向桁架梁构建而成;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包围形成适于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区;耗能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区中;所述安装区的侧边通过所述耗能支撑架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在连接后形成所述交叉点。
可选地,每两个安装区中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的两个安装区形成耗能支撑区,多个所述耗能支撑区之间间隔有若干个未设置所述耗能支撑架的安装区。
可选地,多个所述耗能支撑区之间的间隔相等。
可选地,所述耗能支撑区中两个耗能支撑架呈对称关系。
可选地,多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的安装区之间间隔有若干个未设置所述耗能支撑架的安装区。
可选地,多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的安装区之间的间隔相等。
可选地,所述耗能支撑架包括:
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区中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耗能支撑架包括:
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区中的另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另一端与另一侧边相对的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第四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有檩条构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光伏支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该光伏支架包括:光伏桁架,由横向桁架梁和纵向桁架梁构建而成;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包围形成适于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区;耗能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区中;所述安装区的侧边通过所述耗能支撑架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桁架梁和所述纵向桁架梁在连接后形成所述交叉点。
由于现有技术中光伏支架跨度越来越大,建设海拔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烈度强风压地区,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风荷载与地震的影响下,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有时会变大,容易引起光伏支架微变形,使得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安装区中设置耗能支撑架,在光伏支架中引入耗能支撑,形成防屈曲支撑结构,可以增大光伏支架整体刚度,提高光伏支架的稳定性,通过耗能支撑架改变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从而降低光伏支架在风荷载与地震下的位移,更好地防止光伏板损坏,进而可以大幅减少对光伏板的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工人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支架的第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支架的第二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支架的第一种形式在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支架的第三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光伏桁架;2、耗能支撑架;3、横向桁架梁;4、纵向桁架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工人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工人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近些年来出现一大批山地光伏、渔光互补等光伏项目。随着光伏支架跨度越来越大,建设海拔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烈度强风压地区,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风荷载与地震的影响下,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有时会变大,容易引起光伏支架微变形,使得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较大,容易使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该光伏支架包括光伏桁架1以及与光伏桁架1配合工作的耗能支撑架2。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桁架1由横向桁架梁3和纵向桁架梁4构建而成,所述横向桁架梁3和所述纵向桁架梁4包围形成适于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区。当然,光伏桁架1可以由多条横向桁架梁3以及多条纵向桁架梁4构建而成,如图1所示,光伏桁架1可以由两条平行的横向桁架梁3以及多条纵向桁架梁4构建而成,多条纵向桁架梁4呈一定间距垂直的搭建在两条平行的横向桁架梁3上。两条横向桁架梁3与两条相邻的纵向桁架梁4可以围成所述安装区。
进一步地,耗能支撑架2设置在所述安装区中,所述安装区的侧边通过所述耗能支撑架2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桁架梁3和所述纵向桁架梁4在连接后形成所述交叉点。所述安装区的侧边就是围成安装区的所述横向桁架梁3或者所述纵向桁架梁4,交叉点就是安装区的四个边角点。
由于现有技术中光伏支架跨度越来越大,建设海拔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烈度强风压地区,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风荷载与地震的影响下,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有时会变大,容易引起光伏支架微变形,使得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安装区中设置耗能支撑架2,在光伏支架中引入耗能支撑,形成防屈曲支撑结构,可以增大光伏支架整体刚度,提高光伏支架的稳定性,通过耗能支撑架2改变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从而降低光伏支架在风荷载与地震下的位移,更好地防止光伏板损坏,进而可以大幅减少对光伏板的破坏。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每相邻的两个安装区中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两个安装区形成耗能支撑区,多个所述耗能支撑区之间间隔有若干个未设置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并且,多个所述耗能支撑区之间的间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同时,为了更好地保证安装区中的耗能支撑梁受力均匀,所述耗能支撑区中两个耗能支撑架2可以呈对称关系设置。
对于具体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仅仅是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加以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多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之间间隔有若干个未设置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并且,多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之间的间隔相等。也就是说,如图2和图4所示,每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之间设置有间隔。
对于具体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仅仅是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加以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耗能支撑架2包括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区中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如此,可以使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以及安装区中的各个横向桁架梁3和纵向桁架梁4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可以增大光伏支架整体刚度,提高光伏支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耗能支撑架2还包括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区中的另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另一端与另一侧边相对的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以及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共同形成如图2所示的交叉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桁架梁3和所述纵向桁架梁4有檩条构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光伏支架。
由于现有技术中光伏支架跨度越来越大,建设海拔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烈度强风压地区,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风荷载与地震的影响下,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有时会变大,容易引起光伏支架微变形,使得光伏支架上的光伏板被破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安装区中设置耗能支撑架2,在光伏支架中引入耗能支撑,形成防屈曲支撑结构,可以增大光伏支架整体刚度,提高光伏支架的稳定性,通过耗能支撑架2改变光伏支架的自振频率,从而降低光伏支架在风荷载与地震下的位移,更好地防止光伏板损坏,进而可以大幅减少对光伏板的破坏。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工人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桁架(1),由横向桁架梁(3)和纵向桁架梁(4)构建而成;所述横向桁架梁(3)和所述纵向桁架梁(4)包围形成适于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区;
耗能支撑架(2),设置在所述安装区中;所述安装区的侧边通过所述耗能支撑架(2)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交叉点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桁架梁(3)和所述纵向桁架梁(4)在连接后形成所述交叉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两个安装区中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两个安装区形成耗能支撑区,多个所述耗能支撑区之间间隔有若干个未设置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耗能支撑区之间的间隔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支撑区中两个耗能支撑架(2)呈对称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之间间隔有若干个未设置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设置有所述耗能支撑架(2)的安装区之间的间隔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支撑架(2)包括:
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区中的侧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支撑架(2)包括:
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区中的另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梁的另一端与另一侧边相对的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第四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的第二端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个交叉点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桁架梁(3)和所述纵向桁架梁(4)有檩条构成。
10.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支架。
CN202222448643.5U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Active CN218041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8643.5U CN218041272U (zh)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8643.5U CN218041272U (zh)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41272U true CN218041272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5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8643.5U Active CN218041272U (zh) 2022-09-15 2022-09-15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412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4071A (zh) * 2024-01-10 2024-02-09 宁波欧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4071A (zh) * 2024-01-10 2024-02-09 宁波欧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支架
CN117544071B (zh) * 2024-01-10 2024-04-16 宁波欧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3285B (zh) 一种剪切型偏心支撑耗能梁段结构
CN218041272U (zh) 一种光伏支架及光伏发电系统
CN107700691B (zh) 一种剪切型偏心支撑结构
CN107724556A (zh) 一种弯曲型偏心支撑结构
CN106656009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板桁架
ES2897016T3 (es) Estructura portante monocasco primaria
CN211816940U (zh) 一种支撑框架结构
CN213139089U (zh) 一种光伏用漂浮安装结构
CN213115617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装置
CN211816923U (zh) 一种梁柱连接结构
CN210562917U (zh) 一种具有内嵌式网壳的网架结构
CN111075052B (zh) 一种角部可耗能的波纹钢板墙
CN217469848U (zh) 一种刚柔组合式光伏组件
RU2197587C1 (ru) Опор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ля линии электропередачи
CN216490311U (zh) 双竖排柔性光伏支架
CN214219951U (zh) 高海拔地区低层房屋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
CN214194634U (zh) 空冷平台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CN214246070U (zh) 一种空冷平台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CN218028165U (zh) 一种解决水平力传递问题的屋面支撑结构
CN216195991U (zh) 一种加强型弧形双拼h型桁架
CN212500870U (zh) 一种拼装式甲板及海上升压站平台
CN213151949U (zh)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高强度边框
CN214205396U (zh) 光伏组件支架和光伏电站
CN216765567U (zh) 一种新型组合结构高墩
CN212133352U (zh) 一种设有光伏发电系统的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