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3975U - 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33975U CN218033975U CN202222481780.9U CN202222481780U CN218033975U CN 218033975 U CN218033975 U CN 218033975U CN 202222481780 U CN202222481780 U CN 202222481780U CN 218033975 U CN218033975 U CN 2180339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module
- switch tube
- switching tube
- signal output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包括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所述选通模块,其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所述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由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各个硬件模块组成,无需软件程序参与,开发周期短且不存在程序错误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冰箱内的电动升价层架,通过软硬结合的驱动电路来进行层架高度调节,这种软硬结合的驱动电路由集成芯片和芯片外围电路组成,当需要调节层架高度时,集成芯片中的软件程序运行并输出指令给芯片外围电路以驱动层架的高度调节,这种驱动电路需要开发软件程序,开发周期较长且存在程序错误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以解决现有的软硬结合驱动电路开发周期长且存在程序错误风险的技术问题,能够通过纯硬件组成的驱动电路,达到缩短开发周期、消除程序错误风险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包括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
所述选通模块,其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所述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选通模块具体包括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
所述第一按键的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按键的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三端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
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其控制输入端用于通过所述升降电机的上限位开关接收控制电平信号,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其控制输入端用于通过所述升降电机的下限位开关接收控制电平信号,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二限流电阻;
所述第一开关管,其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其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第一基极电容、第一上拉电阻、第一集电极电容,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下拉电阻、第二基极电容、第二上拉电阻、第二集电极电容;
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分别与第一集电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电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下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分别与第二集电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集电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一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所述第二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二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三限流电阻,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四开关管和第四限流电阻;
所述第三开关管,其控制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三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其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四限流电阻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端,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基极电容,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四基极电容;
所述第三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四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三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所述第四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四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包括: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端,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选通模块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并将控制电平信号输入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或者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接地端接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控制电平信号后,其信号输出端输出相应的电平信号给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以使升降电机驱动层架进行高度调整,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控制电平信号后,其信号输出端输出相应的电平信号给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以使升降电机驱动层架进行高度调整;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由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各个硬件模块组成,无需软件程序参与,开发周期短且不存在程序错误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架驱动电源模块的框架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架驱动电源模块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选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管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选通模块,2、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3、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4、升降电机,41、上限位开关,42、下限位开关,5、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6、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100、箱体,200、门体,N101、第一开关管,N102、第四开关管,N103、第三开关管,N104、第二开关管,R109、第三限流电阻,R110、第四限流电阻,R111、第二限流电阻,R112、第一限流电阻,R113、第一上拉电阻,R114、第二上拉电阻,R115、第二下拉电阻,R116、第一下拉电阻,C101、第二基极电容,C102、第一基极电容,C103、第四基极电容,C104、第三基极电容,C105、第二集电极电容,C106、第一集电极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包括选通模块1、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
所述选通模块,其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VIN,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控制输入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控制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所述升降电机4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具体地,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为输入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选通模块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为输出端,选通模块1的状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选通模块1的各个端互不连通,第二种模式为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第一端和第三端不连通,第三种模式为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第一端和第二端不连通。
示例性的,假设控制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如24V的电压信号),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为正转控制端,当正转控制端接收到对应的控制信号后升降电机4进入正转模式,驱动层架上升,升降电机4的第二控制端为反转控制端,当反转控制端接收到对应的控制信号后升降电机4进入反转模式,驱动层架下降。驱动电路主要由选通模块1、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组成,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选通模块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控制端,选通模块1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控制输入端,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接地端接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升降电机4的第二控制端,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接地端接地。选通模块1的状态由用户设定,信号流向如下:当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时,选通模块1接收的高电平信号流向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触发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处于低电平状态,进而使得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接收到低电平信号,从而控制升降电机4正转,驱动电动升降层架上升;当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时,选通模块1接收的高电平信号流向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触发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信号输出端处于低电平状态,进而使得升降电机4的第二控制端接收到低电平信号,从而控制升降电机4反转,驱动电动升降层架下降。
值得说明的是,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的类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类型,也可以是相反的类型,升降电机4正转也不局限于驱动层架上升,也可以是驱动层架下降,升降电机4反转也不局限于驱动层架下降,也可以是驱动层架上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需保证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对应不同的电机转向,升降电机4正转和反转分别对应不同状态的层架高度调整即可。
可选的,控制电平信号由层架驱动电源模块提供,参见图2所示的层架驱动电源模块的框架图,层架驱动电源模块主要由滤波器(如EMC滤波器)、第一整流电路、第一滤波电路、隔离变压器、第二整流电路、第二滤波电路、反馈模块、脉宽调制器(PWM)和切换开关(MOS)组成,交流电压输入到层架驱动电源模块处理,输出直流电压(控制电平信号)给驱动电路的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
示例性的,参见图3所示的层架驱动电源模块的电路图,利用电子连接器CN1接入交流电压(176~264V)。
其中,1、FUSE1为主回路保险丝,用于保护后级电路。NTC1为上电缓冲器件,用于通电瞬间抑制冲击电流大小,减少浪涌电流对其他电子元器件的损坏。
2、RV1为压敏电阻,此处使用型号为TVR14621K,可适用于AC220V电源电路,适用电源输入范围波动±20%,可以减少浪涌电压对其他电子元器件的损坏。
3、CX1、CX2为安规XY电容,L1、L2为共模电感,共同组成EMI电路,可以有效防止控制板受外界电源干扰影响,也可以抑制吸收控制板开关噪声对电网的影响。
4、R3为X电容的放电电阻,确保断开电源线时,CX1、CX2内部存储的电量可以迅速通过此回路泄放,保证安全性。
5、E3、E4为电解电容,使用耐压450V电解电容并联使用,串联之后可耐DC500V电压,确保在DC310V的电路可以可靠工作且起到一定的滤波作用。
6、BD1为整流桥,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原理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使输出的电流按照单一方向流动。
7、R2、C4、D3构成RCD吸收电路,能优先抑制因为高频变压器存在漏感而产生的电压尖峰,保护电源芯片内部的功率开关管不受损坏,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8、T1为开关电源的变压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装置。当变压器的初级线圈连接到交流电源时,铁芯产生交变磁通。开关电源由电路控制,开关管高速开关。将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变压器进行转换,从而产生一组或多组电压。
9、E1、E2、E6、E7、E8均为滤波电容,吸收电路中的干扰信号,确保电平的稳定。
10、R22电阻为假负载,接在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负载电阻,也叫最小负载,这个电阻起到稳定输出电压的作用,如果不接,空载输出端电压就会乱动不稳定。
11、IC2光耦、R21、R8、R11、R6、R5、R12、R9电阻、C5瓷片电容、E7电解电容、D4二极管和IC1电压基准芯片共同构成了光耦反馈调节电路,同时做到了输入和输出的隔离安全。
12、整流后的Vcc电源经过电容R13、R14、R15、R16电阻为AC-DC电源芯片IC3供电,同时监控电路的电压状态,电压偏低或者偏高,即欠压和过压。当时出现过压和欠压时候可以及时控制关断芯片MOS,关断输出,保护后一级电路元器件。
13、E6为Vcc端的旁路电容,D2、E4组成反馈线圈输出端的高频整流滤波器,IC3的X引脚外部限流引脚通过电阻R17连接到地选择外部限流模式,R1为光耦输出引脚的限流电阻。
值得说明的是,层架驱动电源模块为常规方式的开关电源,其基本工作原理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选通模块1具体包括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
所述第一按键的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1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按键的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1的第三端连接。
具体地,参见图4所示的选通模块1的结构示意图和图5所示的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选通模块1包括三个端口,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按键SW1的第一端、第二按键SW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按键SW1的第二端与选通模块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按键SW2的第二端与选通模块1的第三端连接。用户可通过控制按键的开闭状态来控制电动升降层架的高度调节。
在一种优先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5和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6;
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5,其控制输入端用于通过所述升降电机4的上限位开关41接收控制电平信号,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6,其控制输入端用于通过所述升降电机4的下限位开关42接收控制电平信号,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值得说明的是,升降电机4的限位开关包括上限位开关41和下限位开关42,限位是一种保护功能,保护处于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包括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普通电机,不能让电机带动的负载无限运行下去,因此需要进行上下限位。
示例性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限位开关41和下限位开关42为常开状态,控制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如24V电压)。当电机正转达到上限时,上限位开关41闭合,信号流向为:高电平信号输入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5的控制输入端,触发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5的信号输出端处于低电平状态,从而使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控制输入端变为低电平状态,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不处于低电平状态,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不再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停止正转,电动升降层架停止升高;当电机反转达到下限时,下限位开关42闭合,信号流向为:高电平信号输入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6的控制输入端,触发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6的信号输出端处于低电平状态,从而使得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控制输入端变为低电平状态,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的信号输出端不处于低电平状态,升降电机4的第二控制端不再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停止反转,电动升降层架停止降低。
在一种优先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2包括第一开关管N101和第一限流电阻R112,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3包括第二开关管N104和第二限流电阻R111;
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其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12与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控制模块2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控制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其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R111与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控制模块3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控制模块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示例性的,升降电机4和驱动电路之间通过电子连接器CN101实现连接,具体地,第一开关管N101的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12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六接口,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也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六接口,实现了第一开关管N101的控制输入端与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的连接,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三接口,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三接口还与层架驱动电源的正极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八接口接地,选通模块1的第二端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二接口,第一开关管N101的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R112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二接口,选通模块1的第三端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一接口,第二开关管N104的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R111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一接口。
值得说明的是,利用电子连接器可以使得多个独立的器件之间的连接操作更加简便。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8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控制模块2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R116、第一基极电容C102、第一上拉电阻R113、第一集电极电容C106,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控制模块3还包括第二下拉电阻R115、第二基极电容C101、第二上拉电阻R114、第二集电极电容C105;
所述第一下拉电阻R1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基极电容C1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控制模块2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R113分别与第一集电极电容C106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控制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电极电容C106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下拉电阻R11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基极电容C10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控制模块3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R114分别与第二集电极电容C105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控制模块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集电极电容C105的第二端接地。
示例性的,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三接口分别与层架驱动电源的正极输出端、选通模块1的第一端连接,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八接口接地,选通模块1的第二端与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二接口连接,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二接口分别与第一基极电容C102的第一端、第一限流电阻R1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基极电容C102的第二端接地,第一限流电阻R112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N101的控制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管N101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上拉电阻R11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上拉电阻R113的第二端与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六接口连接,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六接口还与升降电机4的第一控制端连接;选通模块1的第三端与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一接口连接,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一接口还分别与第二基极电容C101的第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11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基极电容C101的第二端接地,第二限流电阻R111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N101的控制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管N101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上拉电阻R11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上拉电阻R114的第二端与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七接口连接,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七接口还与升降电机4的第二控制端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管N101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的开关管结构示意图,第一开关管N101和第二开关管N104中的基极均连接有4.7K的电阻,基极和发射集之间连接有10K的电阻。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关管N104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1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5包括第三开关管N103和第三限流电阻R109,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6包括第四开关管N102和第四限流电阻R110;
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其控制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109与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控制模块5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控制模块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其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110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控制模块6的控制端,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控制模块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示例性的,升降电机4和驱动电路之间通过电子连接器CN101实现连接,具体地,第三开关管N103的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三限流电阻R109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四接口,升降电机4的上限位开关41的输出端也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四接口,实现了第三开关管N103的控制输入端与升降电机4的上限位开关41的连接,第四开关管N102的控制输入端通过第四限流电阻R110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五接口,升降电机4的下限位开关42的输出端也连接在电子连接器CN101的第五接口,实现了第四开关管N102的控制输入端与升降电机4的下限位开关42的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控制模块5还包括第三基极电容C104,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控制模块6还包括第四基极电容C103;
所述第三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控制模块5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四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控制模块6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开关管N103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开关管N102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结合图13所示的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图,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下降调节电路由第二基极电容C101、第四基极电容C103、第二集电极电容、第四限流电阻R110、第二限流电阻R111、第二上拉电阻R114、第二下拉电阻R115电阻、第四开关管N102(带阻三极管)、第二开关管N104(带阻三极管)、下限位开关42和电机组成。层架下降调节电路工作原理如下:当按下置物层架下调按键,CN101的第一引脚连接到+24V,+24V电压经过下调按键开关、第二基极电容C101、第二限流电阻R111连接到带阻三极管N104基极,在三极管内阻的分压下,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达到三极管的开通电压,N104三极管导通,第二上拉电阻R114的左侧连接到GND,为低电平,低电平信号经过第二上拉电阻R114经过信号B线传递给电机,当电机检测到信号B为低电平时,电机正向旋转,置物层架开始下降,直到层架到达下限位位置(电机到达下极限位置)或者松开按键板的下调节按键两种情况下才会停止。第一种情况下,当层架到达下限位位置(电机到达下极限位置),常开状态的下限位开关42闭合,+24V电压经过下限位开关42、第四基极电容C103、第四限流电阻R110后加在带阻三极管N102的基极上,在三极管内阻的分压下,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达到三极管的开通电压,N102三极管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此时N104三极管的基极通过N102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连接到GND,为低电平,N104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低于N104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三极管N104截止关断。第二种情况,当松开下调按键开关时候,CN101的第一引脚与+24V电压断开,三极管N104基极在第二下拉电阻R115的连接下连接到GND,为低电平,N104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低于N104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三极管N104截止关断。其中,第二上拉电阻R114、第二限流电阻R111有防止静电损坏三极管N104、N102的作用,同时第二上拉电阻R114、第二集电极电容C105构成阻容滤波电路,可以吸收传递给电机的信号中的干扰;第二基极电容C101有滤波的作用,可以将+24V的电源信号中的干扰杂波去掉。
层架上升调节电路由第一基极电容C102、第三基极电容C104、第一集电极电容C106、第三限流电阻R109、第一限流电阻R112、第一上拉电阻R113、第一下拉电阻R116电阻,第一开关管N101(带阻三极管)、第三开关管N103(带阻三极管),上限位开关41和电机组成。层架上升调节电路工作原理如下:当按下置物层架上调按键,CN101的第二引脚连接到+24V,+24V电压经过上调按键开关、第一基极电容C102、第一限流电阻R112连接到带阻三极管N103基极,在三极管内阻的分压下,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达到三极管的开通电压,N103三极管导通,第一上拉电阻R113的左侧连接到GND,为低电平,低电平信号经过第一上拉电阻R113经过信号线传递给电机,当电机检测到信号A为低电平时候,电机反向旋转,置物层架开始上升,直到层架到达上限位位置(电机到达上极限位置)或者松开按键板的上调节按键两种情况下才会停止。第一种情况下,当层架到达上限位位置(电机到达上极限位置),常开状态的上限位开关41闭合,+24V电压经过上限位开关41、第三基极电容C104、第三限流电阻R109后加在带阻三极管N103的基极上,在三极管内阻的分压下,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达到三极管的开通电压,N103三极管集电极和发射极导通,此时N103三极管的基极通过N103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连接到GND,为低电平,N103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低于N103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三极管N103截止关断。第二种情况,当松开上调按键开关时候,CN101的第二引脚与+24V电压断开,三极管N101基极在第一下拉电阻R116的连接下连接到GND,为低电平,N101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电压低于N101三极管的导通电压,三极管N101截止关断。其中,电阻第一上拉电阻R113、第一限流电阻R112有防止静电损坏三极管N101,N103的作用,同时第一上拉电阻R113、第一集电极电容C106构成阻容滤波电路,可以吸收传递给电机的信号中的干扰;第一基极电容C102有滤波的作用,可以将+24V的电源信号中的干扰杂波去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冰箱,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冰箱还包括冰箱本体、设于冰箱本体内部的电动升降层架和升降电机4。
参照图14所示的冰箱本体,本实施例的冰箱本体是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包括限定存储空间的箱体100和设于箱体100开口处的多个门体200,其中,门体200包括位于箱体100外侧的门体外壳位于箱体100内侧的门体内胆、上端盖、下端盖以及位于门体外壳、门体内胆、上端盖、下端盖之间的绝热层;通常的,绝热层由发泡料填充而成。箱体100设有腔室,其中腔室包括用于放置冰箱中部件的部件存放腔,例如压缩机等,还包括用于存放食品等的储藏空间。其中,储藏空间可以被分隔成多个储藏室,储藏室根据用途不同,可以配置为冷藏室、冷冻室、变温室(又称为保鲜室),每一储藏室对应有一个或者多个门体,储藏室内设有电动升降层架(图中未示出)。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包括: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端,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选通模块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并将控制电平信号输入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或者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接地端接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控制电平信号后,其信号输出端输出相应的电平信号给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以使升降电机驱动层架进行高度调整,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控制电平信号后,其信号输出端输出相应的电平信号给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以使升降电机驱动层架进行高度调整;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由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各个硬件模块组成,无需软件程序参与,开发周期短且不存在程序错误的风险。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选通模块、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
所述选通模块,其第一端用于接收控制电平信号,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升降电机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其信号输出端用于与所述升降电机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选通模块具体包括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
所述第一按键的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按键的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选通模块的第三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和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
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其控制输入端用于通过所述升降电机的上限位开关接收控制电平信号,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其控制输入端用于通过所述升降电机的下限位开关接收控制电平信号,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二限流电阻;
所述第一开关管,其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管,其控制输入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第一基极电容、第一上拉电阻、第一集电极电容,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下拉电阻、第二基极电容、第二上拉电阻、第二集电极电容;
所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分别与第一集电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集电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下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分别与第二集电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集电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6.如权利要求4或5中任一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一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所述第二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二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三开关管和第三限流电阻,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包括第四开关管和第四限流电阻;
所述第三开关管,其控制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三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四开关管,其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四限流电阻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端,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地端接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基极电容,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四基极电容;
所述第三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四基极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三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所述第四开关管是NPN型三极管,其控制输入端是基极,信号输出端是集电极,接地端是发射极;或所述第四开关管是N沟道型场效应管,其控制输入端是栅极,信号输出端是漏极,接地端是源极。
10.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81780.9U CN218033975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81780.9U CN218033975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33975U true CN218033975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54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81780.9U Active CN218033975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33975U (zh) |
-
2022
- 2022-09-19 CN CN202222481780.9U patent/CN2180339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13088A (en) | Uninterruptable off-line, isolated flyback topology switch-mode power supply | |
JP2000354371A (ja) | パルス幅変調制御装置 | |
US20230291307A1 (en) | Power supply system, soft-start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 |
EP1884014A2 (en) | Feedback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for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 |
TWI389432B (zh) | 可避免兩側開關同時開啟之返馳式整流系統 | |
US10511230B2 (en) | Adaptive wakeup time control in burst mode of a primary side regulated flyback converter | |
CN109088396A (zh) |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及包含该电路的开关电源 | |
JP2002209376A (ja) | 電圧安定化器の制御装置、及び電圧安定化器を制御する方法 | |
US6392906B2 (en) |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 pulse width modulated | |
CN218033975U (zh) | 一种控制层架升降的驱动电路及冰箱 | |
CN109814437B (zh) | 零功耗待机唤醒电路及电器设备 | |
CN101699686B (zh) | 一种开关电源的保护装置及方法 | |
CN201846229U (zh) | 软启动电路 | |
TWI746117B (zh) | 可節能之電源供應器和相關電子系統 | |
EP4300800A1 (en) | Switching power supply protection circuit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 |
US2003023458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solating RFI, EMI, and noise transients in power supply circuits | |
CN214045126U (zh) |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 | |
JPH10108457A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用制御回路 | |
CN206640829U (zh) | 低压差输出电流过冲抑制电路 | |
CN207117585U (zh) | Igbt驱动保护电路和家用电器 | |
CN215934484U (zh) |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和电池管理系统 | |
CN221509413U (zh) | 一种汽车级高集成度高压非隔离型降压转换器 | |
CN220254353U (zh) | 开关电容变换器缓启动电路 | |
CN212305150U (zh) | 一种反激拓扑开关电源及其过载保护电路 | |
CN216531084U (zh) | 一种用于大功率适配器的浪涌抑制电路及该大功率适配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