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0603U -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 Google Patents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0603U
CN218020603U CN202122121450.4U CN202122121450U CN218020603U CN 218020603 U CN218020603 U CN 218020603U CN 202122121450 U CN202122121450 U CN 202122121450U CN 218020603 U CN218020603 U CN 218020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thylene
layer
woven
film layer
cl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214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静
李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Bo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Bo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Bo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Boyuan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214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0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0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0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大棚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包括外膜层、编织层、第一内膜层及第二内膜层,编织层由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和丙纶丝编织而成,外膜层、第一内膜层和第二内膜层通过淋膜机淋膜形成于编织层两侧。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大棚布的透光度,而且还具有高强度;另外,防雾防滴剂为内添加在聚乙烯材料中,与聚乙烯混合后一同高温融化形成第二内膜层,减缓助剂析出速度,防雾防滴的效果持续时间长;再者,第二内膜层内添加抗菌剂,能防止第二内膜层与骨架接触点的水分残留引起霉菌滋生,进而影响透光度,外膜层内添加抗静电剂,能防止外膜层静电吸附灰尘,影响透光度。

Description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大棚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棚塑料薄膜强度低、易撕破、易磨损、使用寿命短,低温下变硬、脆化,高温下易软化、松弛;助剂析出后,防雾防滴功能持续时间短;膜面吸尘且易磨损,透光率衰减较快。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该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为多层复合结构,包括外膜层、编织层、第一内膜层及第二内膜层,外膜层、第一内膜层和第二内膜层通过淋膜机淋膜形成于编织层两侧,外膜层位于编织层外侧,第一内膜层和第二内膜层位于编织层内侧,第一内膜层夹设在编织层和第二内膜层之间,第二内膜层是位于上述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最内侧的一层膜;所述外膜层为添加抗静电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第一内膜层为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第二内膜层为添加防雾防滴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编织层由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和丙纶丝编织而成,多根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作为纬线,多股丙纶丝作为经线,所述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和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均为添加抗老化剂的聚乙烯。
优选地,所述聚乙烯扁丝与丙纶丝的夹角为90°。
优选地,所述丙纶丝的直径为0.1-20μm,每根聚乙烯扁丝的宽度为丙纶丝直径的5-15倍。
优选地,所述外膜层的面密度为 10-40克/平方米,编织层的面密度为25-120克/平方米,第一内膜层的面密度为10-20克/平方米,第二内膜层的面密度为30-50克/平方米。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膜层的面密度为 38克/平方米,编织层的面密度为26克/平方米,第一内膜层的面密度为16克/平方米,第二内膜层的面密度为40克/平方米。
优选地,所述第二内膜层为添加抗菌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
优选地,每1英寸编织层经向上有2-6股丙纶丝,纬向上有3-8根聚乙烯扁丝。
进一步优选地,每1英寸编织层经向上有3股丙纶丝,纬向上有4根聚乙烯扁丝。
优选地,所述丙纶丝的纤度为400-500旦,聚乙烯扁丝的纤度为800-900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丙纶丝的纤度为450旦,聚乙烯扁丝的纤度为850旦。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为多层复合结构,该多层复合结构包括外膜层、编织层、第一内膜层及第二内膜层,编织层为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和丙纶丝编织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大棚布的透光度,而且还具有高强度;另外,防雾防滴剂为内添加在聚乙烯材料中,与聚乙烯混合后一同高温融化形成第二内膜层,可减缓助剂析出速度,防雾防滴的效果持续时间长;再者,第二内膜层内添加抗菌剂,能防止第二内膜层与骨架接触点的水分残留引起霉菌滋生,进而影响透光度,外膜层内添加抗静电剂,能防止外膜层静电吸附灰尘,影响透光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编织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膜层1、编织层2、聚乙烯扁丝21、丙纶丝22、第一内膜层3、第二内膜层4。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为多层复合结构,包括外膜层1、编织层2、第一内膜层3及第二内膜层4,外膜层1、第一内膜层3和第二内膜层4通过淋膜机淋膜形成于编织层2两侧,外膜层1位于编织层2外侧,第一内膜层3和第二内膜层4位于编织层2内侧,第一内膜层3夹设在编织层2和第二内膜层4之间,第二内膜层4是位于上述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最内侧的一层膜,上述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整体的面密度为100-200克/平方米,优选为120克/平方米。外膜层1、编织层2、第一内膜层3及第二内膜层4是无色透光或半透光的。
所述外膜层1为添加抗静电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通过在聚乙烯中添加抗静电剂能够防止灰尘积落在外膜层1。外膜层1的面密度为10-40克/平方米,优选为38克/平方米;外膜层1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80~90份,抗静电剂和抗老化母粒的混合物10~20份。优选地,所述外膜层1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86份、抗静电剂8份及抗老化母粒6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膜层1可添加不同颜色的母粒以更改外膜层1颜色,如蓝色等,在不影响透光度的情况下,适应不同作物对光线和照射的要求,实现科学增收。
第一内膜层3为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第一内膜层3的面密度为10-40克/平方米,优选为16克/平方米;第一内膜层3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83~89份和抗老化母粒的混合物11~17份。优选地,第一内膜层3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86份和抗老化母粒14份。
第二内膜层4为添加防雾防滴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第二内膜层4的面密度为10-50克/平方米,优选为40克/平方米;第二内膜层4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83~89份、防雾防滴剂和抗老化母粒的混合物11~17份。优选地,所述第二内膜层4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86份、防雾防滴剂8份及抗老化母粒6份。第二内膜层4内也可以添加抗菌剂,以防止第二内膜层4产生霉菌。
所述编织层2由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和丙纶丝22相交错编织而成,多根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作为纬线,多股丙纶丝22作为经线,聚乙烯扁丝21与丙纶丝22的夹角为90°,该多股丙纶丝22彼此等距间隔且相互平行排布,每1英寸编织层2经向上有2-6股丙纶丝22,纬向上有3-8根聚乙烯扁丝21;优选地,每1英寸编织层2经向上有3股丙纶丝22,纬向上有4根聚乙烯扁丝21。丙纶丝22的直径为0.1-20μm,每根聚乙烯扁丝21的宽度为丙纶丝22直径的5-15倍。丙纶丝22的纤度为400-500旦,优选为450旦;每股丙纶丝22由多根丙纶丝22绞织在一起形成。聚乙烯扁丝21的纤度为800-900旦,优选为850旦。将聚乙烯扁丝21和丙纶丝22编织而成编织层,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编织层的透光度,而且能够增强编织层的强度。所述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为添加抗老化剂的聚乙烯,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92~98份及抗老化剂2~8份。优选地,所述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聚乙烯96份及抗老化剂4份。编织层2的面密度为25-80克/平方米,优选为26克/平方米。
上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抗老化母粒制备,按质量份数将制备外膜层1、第一内膜层3、第二内膜层4和编织层2对应的抗老化助剂按比例共混后,通过挤出机造粒得抗老化母粒;
S2、拉丝混料,将制备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所需原材料按比例混合,混合后送入高速混料机中进行均匀混合;
S3、拉丝,将S2中制得的原料送入挤出机,经过螺杆加热塑化,塑化加热的温度范围为230~280℃;再经过模头成型挤出为薄膜,经水冷却,水温在30~45℃范围内;接着用刀片将薄膜切割为胚丝,并通过设定牵伸比1:6~8倍,经烘箱或拉伸板拉伸成符合技术要求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拉伸温度控制在100~120℃,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再经热定型,定型温度范围在110~120℃,并调节牵伸速度及定型速度,控制热回缩率小于3%,最后调节收卷张力,由卷绕机收卷成型;
S4、编织,将S3所获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作为纬线和丙纶丝22作为经线由编织机编织成编织层2,根据要求设定编织密度,使编织层2表面经纬均匀、平整、张力一致;
S5、淋膜,将所述编织层送入淋膜机进行均匀淋膜,按外膜层1配料淋膜一次得外膜层1,按第一内膜层3配料淋膜一次得第一内膜层3,按第二内膜层4配料淋膜一次得第二内膜层4,得到编织布;
S6、粘合,将S5得到的编织布送入热合机中粘合,热合、切割出所需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的宽幅与长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与普通大棚膜各项检测数据对比如下: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由上述检测数据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各项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普通大棚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为多层复合结构,该多层复合结构包括外膜层1、编织层2、第一内膜层3及第二内膜层4,所述编织层2为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21和丙纶丝22编织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大棚布的透光度,而且还具有高强度、抗风抗拉、抗冰雹的特点,可保护农作物和大棚不受恶劣天气损害,沿海地区风大天气较多,尤其适用海边种植与养殖。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所具有的多层复合结构和编织结构,可以使光线透入过程中发生不同角度的折射和多角度的漫射,可有效增加光照量,减少太阳高温直射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实现增产增收;经实地检验测试,可有效改善果实形态和口感,并延长采摘期增加产量,同时霉菌滋生减少,农药用量大幅减少。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防雾防滴效果持续时间长,传统的大棚薄膜添加的防雾防滴剂多为喷涂在表层,析出的时间较快,薄膜很快失去防雾防滴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中,防雾防滴剂为内添加在聚乙烯材料,与聚乙烯混合后一同高温融化形成第二内膜层4,且通过多层结构的设计,防止防雾防滴剂向外析出,延长防雾防滴效果。第二内膜层4内添加抗菌剂,能防止第二内膜层4与骨架接触点的水分残留引起霉菌滋生,进而影响透光度;外膜层1内添加抗静电剂,能够防止外膜层1静电吸附灰尘,影响透光度。传统的大棚布由于透光度快速衰减和光照老化,1-2年便需更换,本实用新型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可以满足5年的种植与养殖的透光度要求,不需更换。
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凡未涉及到的说明属于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可参考公知技术加以实施。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该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为多层复合结构,包括外膜层、编织层、第一内膜层及第二内膜层,外膜层、第一内膜层和第二内膜层通过淋膜机淋膜形成于编织层两侧,外膜层位于编织层外侧,第一内膜层和第二内膜层位于编织层内侧,第一内膜层夹设在编织层和第二内膜层之间,第二内膜层是位于上述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最内侧的一层膜;所述外膜层为添加抗静电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第一内膜层为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第二内膜层为添加防雾防滴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编织层由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和丙纶丝编织而成,多根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扁丝作为纬线,多股丙纶丝作为经线,所述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和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均为添加抗老化剂的聚乙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扁丝与丙纶丝的夹角为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纶丝的直径为0.1-20μm,每根聚乙烯扁丝的宽度为丙纶丝直径的5-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膜层的面密度为10-40克/平方米,编织层的面密度为25-120克/平方米,第一内膜层的面密度为10-20克/平方米,第二内膜层的面密度为30-50克/平方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膜层的面密度为38克/平方米,编织层的面密度为26克/平方米,第一内膜层的面密度为16克/平方米,第二内膜层的面密度为40克/平方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膜层为添加抗菌剂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淋膜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每1英寸编织层经向上有2-6股丙纶丝,纬向上有3-8根聚乙烯扁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每1英寸编织层经向上有3股丙纶丝,纬向上有4根聚乙烯扁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纶丝的纤度为400-500旦,聚乙烯扁丝的纤度为800-900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纶丝的纤度为450旦,聚乙烯扁丝的纤度为850旦。
CN202122121450.4U 2021-09-03 2021-09-03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Active CN218020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21450.4U CN218020603U (zh) 2021-09-03 2021-09-03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21450.4U CN218020603U (zh) 2021-09-03 2021-09-03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0603U true CN218020603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38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21450.4U Active CN218020603U (zh) 2021-09-03 2021-09-03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06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1820B (zh) 温室帘幕
CA2795939C (en) Polypropylene yarn having increased young's modul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7033286B2 (ja) 温室スクリーン
CN110607699B (zh) 一种透气反光防草地布及其制备方法
EP0132110A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mposite monofilaments
JP2013252107A (ja) 遮光ネット及び遮光ネットの製織方法
CN218020603U (zh) 大棚用聚乙烯编织布
CN100376383C (zh) 一种纤维编织层加强的农用薄膜及其制备工艺
US20210130991A1 (en) Radiative cooling fabric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WO2021043318A1 (zh) 一种聚合物光纤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织物
CN207418928U (zh) 一种纺制多异纤维的喷丝板
CN114775162B (zh) 一种矩形深远海养殖分隔网的制备方法
JPH09172883A (ja) 遮光ネット
CN212138588U (zh) 一种有色转光网
CN208632773U (zh) 一种用于经编间隔织物生产的纱架
KR102449495B1 (ko) 광투과율이 우수한 농업용 직조필름
CN110973970A (zh) 无节竹窗帘及其制作工艺
CN204616557U (zh) 涂层涤纶工业丝织物增强的遮阳复合保温膜
JP6319853B2 (ja) 表面突起を有する反射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面突起を有する防虫ネット用モノフィラメント及び防虫ネット
CN115891341A (zh) 一种抗撕裂、透光的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549705B (zh) 一种聚合物光纤及发光织物
KR102574873B1 (ko) 광발열 입자가 함유된 발열 기능성 멀칭 매트의 제조방법
CN112626703B (zh) 一种超高强度网布
CN110699776B (zh) 聚合物光纤及发光织物
CN117301671A (zh) 一种温室大棚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