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19246U -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19246U
CN218019246U CN202221407108.9U CN202221407108U CN218019246U CN 218019246 U CN218019246 U CN 218019246U CN 202221407108 U CN202221407108 U CN 202221407108U CN 218019246 U CN218019246 U CN 2180192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edestal
fixedly connected
plate
stee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071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龙
郭生辉
高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Zhuro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Zhuro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Zhuro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Zhuro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071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192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192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192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Cores, Or Mand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涉及建筑预制梁制造技术领域;包括:支撑装置包括混凝土平台、第一支撑钢板、第二支撑钢板与平行轨道,混凝土平台开设有基坑;移动台座装置包括支撑主梁、行走机构与底模组件;液压脱模装置包括底座、滑座、液压缸与侧模组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液压缸使侧模组件来回移动,实现侧模组件的自动搭建与脱模,配合支撑主梁上的底模组件,便于浇筑制造预制梁,在浇筑完成后,移动台座装置能沿着平行轨道进行移动,便于运输预制梁,通过第一支撑钢板的第一弯钩以及第二支撑钢板的第二弯钩牢固地锁住混凝土平台,有效地使平行轨道与底座的位置保持稳定,提高预制梁的制造与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预制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背景技术
预制梁,是采用工厂预制,再运至施工现场按设计要求位置进行安装固定的梁。预制梁的结构包括T梁与箱梁,预制梁的制造是在浇筑区通过底模组件、侧模组件与端模组件围成预制梁的模型空间,再往模型空间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完成后,手动拆除侧模组件与端模组件,通过吊车将预制梁吊装运输到存放区。现有的预制梁的制造与运输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提高预制梁的制造与运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包括:
支撑装置、移动台座装置与液压脱模装置;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混凝土平台、第一支撑钢板、第二支撑钢板与平行轨道,所述混凝土平台开设有基坑,所述第一支撑钢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钢板均埋在所述混凝土平台,所述第一支撑钢板的上部具有第一支撑平面,所述第一支撑钢板的下部具有第一弯钩,所述第二支撑钢板的上部具有第二支撑平面,所述第二支撑钢板的下部具有第二弯钩,所述第一支撑钢板位于所述基坑,所述第二支撑钢板位于所述基坑的侧方,所述平行轨道与所述第一支撑平面焊接;
所述移动台座装置包括支撑主梁、行走机构与底模组件,所述底模组件与所述支撑主梁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行走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梁的下侧面,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平行轨道移动连接;
所述液压脱模装置包括底座、滑座、液压缸与侧模组件,所述底座的下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平面焊接,所述滑座与所述底座的上侧面滑动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与所述侧模组件铰接,所述滑座具有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均与所述侧模组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脱模装置还包括减振机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接板、第一方口管、十字轴套、压缩弹簧、上挡板、下挡板与第一连接块;
所述第一方口管的头端开设有两个相通的水平孔与竖直孔,所述第一方口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侧模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十字轴套置于所述竖直孔,所述十字轴套的上凸部与下凸部分别置于两个所述竖直孔,所述十字轴套的左凸部与右凸部分别置于两个所述水平孔;
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十字轴套的中心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上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端与所述下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铰接;
所述压缩弹簧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抵住所述第一方口管的下侧面,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抵住所述下挡板,所述上挡板抵住所述第一方口管的上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机构还包括第一上锁紧螺母与第一下锁紧螺母,所述第一连杆是第一螺杆,所述上挡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下挡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上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上挡板,所述第一下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杆的中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下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机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口管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直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脱模装置还包括调位机构,所述调位机构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接板、第二方口管、第二连接块、锁定组件、限位板与铰接轴;
所述第二方口管的头端开设有两个竖向孔,所述第二方口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模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板的头端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板的尾端与所述侧模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穿过所述两个竖向孔,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块开设有第一铰接孔,所述第二支撑部开设有第二铰接孔,所述铰接轴穿过所述第一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以及限位孔;
所述锁定组件能锁定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二方口管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是第二螺杆,所述锁定组件包括第二上锁紧螺母与第二下锁紧螺母,所述第二上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上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第二方口管的上侧面,所述第二下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中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第二方口管的下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调位机构还包括垫高板,所述垫高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支撑平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机构分成主动行走机构与从动行走机构;
所述主动行走机构包括第一台座、驱动电机与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台座旋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机身与所述第一台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放置在所述平行轨道,所述第一台座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主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包括第二台座与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所述第二台座旋转连接,所述从动轮放置在所述平行轨道,所述第二台座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主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主动行走机构与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均有多个,并沿着所述支撑主梁的长度方向间隔交错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台座装置还包括支撑副梁,所述支撑副梁的下侧面只设置所述从动行走机构,所述支撑副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主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钩与所述第二弯钩的弯曲角度均为110°±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通过液压缸使侧模组件来回移动,实现侧模组件的自动搭建与脱模,配合支撑主梁上的底模组件,便于浇筑制造预制梁,在浇筑完成后,移动台座装置能沿着平行轨道进行移动,便于运输预制梁,通过第一支撑钢板的第一弯钩以及第二支撑钢板的第二弯钩牢固地锁住混凝土平台,有效地使平行轨道与底座的位置保持稳定,提高预制梁的制造与运输效率。2、减振机构有效地缓减了侧模组件在移动时产生的振动损坏,提高液压脱模装置的工作寿命。3、调位机构对侧模组件的位置进行微调,使侧模组件在预制梁的浇筑位置更加精确。4、多个主动行走机构与所述从动行走机构间隔交错排列,使支撑主梁更加稳定、流畅地运输预制梁。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侧模组件脱离预制梁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位于左边的侧模组件的左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台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行走机构在支撑主梁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主梁与支撑副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液压脱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在滑座的位置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减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十字轴套、第一方口管以及第一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1中往右观察第一方口管时的十字轴套的位置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十字轴套的内部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十字轴套的外部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杆与第一连接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调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中铰接轴、第二支撑部、第二连接块以及限位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铰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板与侧模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支撑装置1;混凝土平台11;基坑111;第一支撑钢板12;第一支撑平面121;第一弯钩122;第二支撑钢板13;第二支撑平面131;第二弯钩132;平行轨道14;
移动台座装置2;支撑主梁21;主动行走机构22;第一台座221;驱动电机222;主动轮223;从动行走机构23;第二台座231;从动轮232;底模组件24;支撑副梁25;
液压脱模装置3;底座31;滑座32;第一支撑部321;第二支撑部322;液压缸33;侧模组件34;
减振机构35;第一连杆351;第一连接板352;第一方口管353;加强板3531;十字轴套354;上凸部3541;下凸部3542;左凸部3543;右凸部3544;中心孔3545;压缩弹簧355;上挡板356;下挡板357;第一连接块358;第一上锁紧螺母359;第一下锁紧螺母3510;
调位机构36;第二连杆361;第二连接板362;第二方口管363;第二连接块364;限位板365;限位孔3651;铰接轴366;插孔3661;第二上锁紧螺母367;第二下锁紧螺母368;垫高板369;
预制梁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预制梁手动搭建侧模组件以及吊车运输效率低的缺点,实现了提高预制梁的制造与运输效率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缺点,总体思路如下:在液压脱模装置中,液压缸的伸缩杆控制着滑座来回移动,滑座推动侧模组件,实现侧模组件的自动搭建与脱模;底模组件固定设置在移动台座装置的支撑主梁上,侧模组件自动地移动到预制梁的搭建位置,配合底模组件以及之后安装的端模组件,形成预制梁的浇筑空间,在浇筑完成后,拆除端模组件,然后侧模组件自动脱模,此时预制梁位于移动台座装置,移动台座装置将预制梁从浇筑区运输到存放区;在支撑装置中,第一支撑钢板的第一弯钩以及第二支撑钢板的第二弯钩牢固地锁住混凝土平台,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支撑钢板与第二支撑钢板脱离混凝土平台,使平行轨道与底座位置保持稳定,有助于提高预制梁的制造与运输效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至图2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包括:支撑装置1、移动台座装置2与液压脱模装置3;移动台座装置2用于运输预制梁4,液压脱模装置3用于侧模组件34的自动搭建与脱模,支撑装置1用于增加支撑稳定性。
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混凝土平台11、第一支撑钢板12、第二支撑钢板13与平行轨道14,所述混凝土平台11开设有基坑111,所述第一支撑钢板12与所述第二支撑钢板13均埋在所述混凝土平台11,所述第一支撑钢板12的上部具有第一支撑平面121,所述第一支撑钢板12的下部具有第一弯钩122,所述第二支撑钢板13的上部具有第二支撑平面131,所述第二支撑钢板13的下部具有第二弯钩132,所述第一支撑钢板12位于所述基坑111,所述第二支撑钢板13位于所述基坑111的侧方,所述平行轨道14与所述第一支撑平面121焊接;第一支撑钢板12的第一弯钩122以及第二支撑钢板13的第二弯钩132牢固地锁住混凝土平台11,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支撑钢板12与第二支撑钢板13脱离混凝土平台11,使平行轨道14与底座31位置保持稳定,有助于提高预制梁4的制造与运输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钩122的弯曲角度θ1与所述第二弯钩132的弯曲角度θ2均为110°±1°。
所述移动台座装置2包括支撑主梁21、行走机构与底模组件24,所述底模组件24与所述支撑主梁21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行走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梁21的下侧面,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平行轨道14移动连接;平行轨道14是在浇筑区与存放区之间,当移动台座装置2在浇筑区时,底模组件24、侧模组件34以及端模组件(未图示)围成预制梁4的模型空间;在预制梁4浇筑完成后,拆除端模组件,侧模组件34自动脱模,移动台座装置2沿着平行轨道14将预制梁4从浇筑区运输至存放区。
所述液压脱模装置3包括底座31、滑座32、液压缸33与侧模组件34,所述底座31的下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平面131焊接,所述滑座32与所述底座31的上侧面滑动连接,所述液压缸33的缸体与所述底座31铰接,所述液压缸33的伸缩杆与所述侧模组件34铰接,所述滑座32具有第一支撑部321与第二支撑部322,所述第一支撑部321与第二支撑部322均与所述侧模组件34铰接。液压缸33的伸缩杆控制着侧模组件34与滑座32来回移动,使侧模组件34靠近或远离预制梁4的浇筑位置,实现侧模组件34的自动搭建与脱模。根据预制梁4的结构,侧模组件34的规格与重量是远大于端模组件,因此采用液压缸33驱动侧模组件34,大幅度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预制梁4的制造效率;而端模组件采用现有的人工手动搭建方式。液压脱模装置3有两个,分别位于基坑111的两侧方向。
所述液压脱模装置3还包括减振机构35,所述减振机构35包括第一连杆351、第一连接板352、第一方口管353、十字轴套354、压缩弹簧355、上挡板356、下挡板357与第一连接块358;减振机构35有效地缓减了侧模组件34在移动时产生的振动损坏,提高液压脱模装置3的工作寿命。
所述第一方口管353的头端开设有两个相通的水平孔与竖直孔,所述第一方口管353的尾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352与所述侧模组件34固定连接;所述十字轴套354置于所述竖直孔,所述十字轴套354的上凸部3541与下凸部3542分别置于两个所述竖直孔,所述十字轴套354的左凸部3543与右凸部3544分别置于两个所述水平孔;第一方口管353是空心结构,目的是减少材料消耗降低成本;十字轴套354在第一方口管353被限制旋转,十字轴套354增加与第一连杆351的接触面积,防止减振过程中第一连杆351的应力集中损坏第一方口管353。
所述第一连杆351与所述十字轴套354的中心孔3545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51的上端与所述上挡板35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51的中端与所述下挡板35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5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35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358与所述第一支撑部321铰接;所述压缩弹簧355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杆351,所述压缩弹簧355的上端抵住所述第一方口管353的下侧面,所述压缩弹簧355的下端抵住所述下挡板357,所述上挡板356抵住所述第一方口管353的上侧面。当液压缸33的伸缩杆在伸长时,推动侧模组件34,使侧模组件34与滑座32沿着底座31向底模组件24的方向移动;当液压缸33的伸缩杆在缩短时,为脱模运动,侧模组件34脱离预制梁4,侧模组件34移动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第一方口管353,第一方口管353使压缩弹簧355处于压缩状态与复位状态之间变换,缓减了振动产生的损坏,提高液压脱模装置的使用寿命。
所述减振机构35还包括第一上锁紧螺母359与第一下锁紧螺母3510,所述第一连杆351是第一螺杆,所述上挡板356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下挡板357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上锁紧螺母359与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上挡板356,所述第一下锁紧螺母3510与所述第一螺杆的中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下挡板357。方便工作人员拆装减振机构35。
所述减振机构35还包括加强板3531,所述加强板3531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口管353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52之间的直角处。提高第一方口管353的使用寿命。
所述液压脱模装置3还包括调位机构36,所述调位机构36包括第二连杆361、第二连接板362、第二方口管363、第二连接块364、锁定组件、限位板365与铰接轴366;调位机构36对侧模组件34的位置进行微调,使侧模组件34在预制梁4的浇筑位置更加精确。
所述第二方口管363的头端开设有两个竖向孔,所述第二方口管363的尾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3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362与所述侧模组件34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365的头端开设有限位孔3651,所述限位板365的尾端与所述侧模组件3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61穿过所述两个竖向孔,所述第二连杆36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36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364开设有第一铰接孔,所述第二支撑部322开设有第二铰接孔,所述铰接轴366穿过所述第一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以及限位孔3651;所述锁定组件能锁定所述第二连杆361在所述第二方口管363的位置。铰接轴366具有插孔3661,用插销(未图示)插入插孔3661,防止铰接轴366脱离铰接位置。在实际施工时,侧模组件34靠近预制梁4的浇筑位置后,侧模组件34的位置会有些许偏差,此时通过锁定组件改变第二连杆361在第二方口管363的位置,使第二连接板362带着侧模组件34的位置向上微调或向下微调,使侧模组件34的位置更精确,提高预制梁4的制造品质。当侧模组件34相对于滑座32进行向上微调或向下微调时,铰接轴366在限位孔3651的位置会相应地产生变化,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观察确认。当调位机构36进行微调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可调整减振机构35与液压缸33以配合调位机构36的微调。
所述第二连杆361是第二螺杆,所述锁定组件包括第二上锁紧螺母367与第二下锁紧螺母368,所述第二上锁紧螺母367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上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第二方口管363的上侧面,所述第二下锁紧螺母368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中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第二方口管363的下侧面。通过改变第二上锁紧螺母367与第二下锁紧螺母368在第二螺杆的位置,以改变第二连杆361在第二方口管363的位置。
所述调位机构36还包括垫高板369,所述垫高板369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31与所述第二支撑平面131之间。所述垫高板369是工字钢。选择不同高度的垫高板369,调节底座31至不同的高度位置。在施工现场,由于地形限制,混凝土平台11的规格会偏离预先设计,因此存在底座31过矮的情况,此时侧模组件34的高度就达不到预制梁4的制造要求。设置垫高板369,调节底座31至规定的高度。
所述行走机构分成主动行走机构22与从动行走机构23;所述主动行走机构22包括第一台座221、驱动电机222与主动轮223,所述主动轮223与所述第一台座221旋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22的机身与所述第一台座22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22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轮223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223放置在所述平行轨道14,所述第一台座221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主梁21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行走机构23包括第二台座231与从动轮232,所述从动轮232与所述第二台座231旋转连接,所述从动轮232放置在所述平行轨道14,所述第二台座231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主梁21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行走机构22与所述从动行走机构23均有多个,并沿着所述支撑主梁21的长度方向间隔交错排列。使支撑主梁21更加稳定、流畅地运输预制梁4。
所述移动台座装置2还包括支撑副梁25,所述支撑副梁25的下侧面只设置所述从动行走机构23,所述支撑副梁2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主梁21固定连接。支撑副梁25的结构与支撑主梁21的结构类似,支撑副梁25的长度小于支撑主梁21。当需要制造较长长度的预制梁4时,通过拼接支撑主梁21与支撑副梁25,在符合长度要求的同时降低设备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的工作方式:(1)浇筑混凝土平台11,开设基坑111,预埋第一支撑钢板12与第二支撑钢板13,辅设平行轨道14,平行轨道14在浇筑区与存放区之间,液压脱模装置3在浇筑区。(2)移动台座装置2先移动到浇筑区,然后液压脱模装置3的液压缸33控制滑座32移动,使侧模组件34靠近移动台座装置2的底模组件24,到达预制梁4的浇筑位置;两个侧模组件34到位后,在侧模组件34的前后两端同工作人员手动安装端模组件。侧模组件34、端模组件以及预先固定在支撑主梁21上的底模组件24围成预制梁4的模型空间,侧模组件34、端模组件与底模组件24事先涂有脱模剂。(3)往模型空间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完成后,拆除端模组件,然后液压脱模装置3使侧模组件34脱离预制梁4,此时预制梁4就位于支撑主梁21的上方。(4)行走机构的驱动电机222,使主动轮223产生正向转动,这样支撑主梁21前进移动,带着预制梁4从浇筑区运输到存放区。(5)在存放区,从本实用新型取走预制梁4用于建筑施工后,驱动电机222使主动轮223产生反向转动,从而支撑主梁21后退移动,回到浇筑区,进行下一次的预制梁的浇筑制造。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装置、移动台座装置与液压脱模装置;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混凝土平台、第一支撑钢板、第二支撑钢板与平行轨道,所述混凝土平台开设有基坑,所述第一支撑钢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钢板均埋在所述混凝土平台,所述第一支撑钢板的上部具有第一支撑平面,所述第一支撑钢板的下部具有第一弯钩,所述第二支撑钢板的上部具有第二支撑平面,所述第二支撑钢板的下部具有第二弯钩,所述第一支撑钢板位于所述基坑,所述第二支撑钢板位于所述基坑的侧方,所述平行轨道与所述第一支撑平面焊接;
所述移动台座装置包括支撑主梁、行走机构与底模组件,所述底模组件与所述支撑主梁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行走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主梁的下侧面,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平行轨道移动连接;
所述液压脱模装置包括底座、滑座、液压缸与侧模组件,所述底座的下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平面焊接,所述滑座与所述底座的上侧面滑动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与所述侧模组件铰接,所述滑座具有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均与所述侧模组件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脱模装置还包括减振机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接板、第一方口管、十字轴套、压缩弹簧、上挡板、下挡板与第一连接块;
所述第一方口管的头端开设有两个相通的水平孔与竖直孔,所述第一方口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侧模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十字轴套置于所述竖直孔,所述十字轴套的上凸部与下凸部分别置于两个所述竖直孔,所述十字轴套的左凸部与右凸部分别置于两个所述水平孔;
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十字轴套的中心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上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端与所述下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铰接;
所述压缩弹簧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抵住所述第一方口管的下侧面,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抵住所述下挡板,所述上挡板抵住所述第一方口管的上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是第一螺杆,所述减振机构还包括第一上锁紧螺母与第一下锁紧螺母,所述上挡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下挡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上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上挡板,所述第一下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杆的中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下挡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机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口管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直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脱模装置还包括调位机构,所述调位机构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接板、第二方口管、第二连接块、锁定组件、限位板与铰接轴;
所述第二方口管的头端开设有两个竖向孔,所述第二方口管的尾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模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板的头端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板的尾端与所述侧模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穿过所述两个竖向孔,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块开设有第一铰接孔,所述第二支撑部开设有第二铰接孔,所述铰接轴穿过所述第一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以及限位孔;
所述锁定组件能锁定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二方口管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是第二螺杆,所述锁定组件包括第二上锁紧螺母与第二下锁紧螺母,所述第二上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上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第二方口管的上侧面,所述第二下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中端旋合连接并压着所述第二方口管的下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位机构还包括垫高板,所述垫高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支撑平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分成主动行走机构与从动行走机构;
所述主动行走机构包括第一台座、驱动电机与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第一台座旋转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机身与所述第一台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放置在所述平行轨道,所述第一台座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主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包括第二台座与从动轮,所述从动轮与所述第二台座旋转连接,所述从动轮放置在所述平行轨道,所述第二台座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主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主动行走机构与所述从动行走机构均有多个,并沿着所述支撑主梁的长度方向间隔交错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台座装置还包括支撑副梁,所述支撑副梁的下侧面只设置所述从动行走机构,所述支撑副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主梁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钩与所述第二弯钩的弯曲角度均为110°±1°。
CN202221407108.9U 2022-06-07 2022-06-07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Active CN2180192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07108.9U CN218019246U (zh) 2022-06-07 2022-06-07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07108.9U CN218019246U (zh) 2022-06-07 2022-06-07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19246U true CN218019246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75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07108.9U Active CN218019246U (zh) 2022-06-07 2022-06-07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192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36840B (zh)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新方法
CN202578714U (zh) 直线及曲线段隧洞通用式钢模衬砌台车
CN102650211A (zh) 直线及曲线段隧洞通用式钢模衬砌台车
CN111910923A (zh) 一种整体吊升式吊装平台
CN218019246U (zh)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CN214459722U (zh) 一种预制墩柱模板拼装平台
CN211250585U (zh) 一种移动式预制箱梁模板系统
CN109371851B (zh) 多底模头罩支撑架造槽机
CN115091600A (zh) 一种预制梁用移动台座液压脱模系统
US11969915B2 (en) Double production line and rapid prefabrication process of segmental beam
CN213328697U (zh) 一种装配式桥面系拼装对位设备
CN106089257B (zh) 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施工台车
CN206053965U (zh) 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施工台车
CN212802515U (zh) 整体吊升式吊装平台
CN209836812U (zh) 轨行式移动定型模架
CN217777263U (zh) 一种预制梁用液压脱模装置的减振机构
CN217967585U (zh) 一种预制梁用液压脱模装置的调位机构
CN206035502U (zh) 隧道用电缆模架装置和水沟电缆槽施工台车
CN111745789A (zh) 一种墩柱模具系统
CN212837846U (zh) 大直径隧道轨下现浇施工用异型模板台车
CN220768069U (zh) 一种超高挡浪墙模板移动式支撑结构
CN221021556U (zh) 一种装配式箱涵钢模板系统
CN219568878U (zh) 箱涵浇筑台车
CN219953378U (zh) 一种全断面牛腿同步衬砌施工台车
CN220409126U (zh) 一种高速铁路桥面系预制构件生产线用浇注钢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