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01620U - 一种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01620U
CN218001620U CN202221546291.0U CN202221546291U CN218001620U CN 218001620 U CN218001620 U CN 218001620U CN 202221546291 U CN202221546291 U CN 202221546291U CN 218001620 U CN218001620 U CN 218001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air
warmer
rotary
ai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462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曼
陈鑫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462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01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01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01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蜗壳结构,设置于取暖器的箱体内;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包围形成蜗状内腔;所述蜗壳结构包括至少两组蜗舌口,所述蜗舌口适于将所述蜗状内腔与外部结构连通;风门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旋转风门,所述旋转风门转动设置于所述蜗状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为弧形结构;所述旋转风门的壁面与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平滑衔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与原有的左右对称型双出风风机形式的取暖器相比,避免了叶轮加速后的气流持续盘旋于蜗壳内部,有效减小了局部结构突变对出风风量以及出风静压的影响,在保证所述取暖器出口暖风覆盖区域的同时,提高了室内热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出风风机多采用类似于图1中所示的左右对称结构,并通过可翻转联动挡风板100,来控制两侧通风情况。现有的左右对称型双出风风机,叶轮出口到蜗壳壁面间距离沿圆周方向相等,与离心风机螺旋形渐阔结构不符,将会导致经叶轮加速后气流持续盘旋于蜗壳内部,影响出风风量及出风静压大小;同时现有的可翻转联动挡板虽然能控制双出风风机两侧通风效果,但由于档板结构距离叶轮出口较远,流经叶轮后的高速气流容易在档板与叶轮出口间的蜗壳通道内形成大面积涡流,影响整机给风效率及出风风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取暖器内部局部气流紊乱,影响整机出风效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内部局部气流紊乱,提高整机出风效率的取暖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蜗壳结构,设置于取暖器的箱体内;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包围形成蜗状内腔;所述蜗壳结构包括至少两组蜗舌口,所述蜗舌口适于将所述蜗状内腔与外部结构连通;
风门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旋转风门,所述旋转风门转动设置于所述蜗状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为弧形结构;所述旋转风门的壁面与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平滑衔接;所述旋转风门适于与至少一组所述蜗舌口相配合以控制气流流向和/或气流流量。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蜗舌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与取暖器的外部连通。
可选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至少两组通风道,所述通风道与所述蜗舌口一一对应连通。
可选的,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适于驱动所述旋转风门相对所述蜗壳结构转动。
可选的,所述蜗壳结构的外壁开设有豁口,所述豁口适于在所述旋转风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旋转风门保持间隙配合。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摆页结构,所述摆页结构适于将风道结构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摆页结构包括至少两组摆风页,所述摆风页与通风道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所述加热组件与通风道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面罩,所述面罩的一侧与箱体固定连接,另一侧适于与摆页结构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集风板,所述集风板设置于箱体与面罩之间;所述集风板适于将箱体与面罩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所述蜗壳结构包括两组蜗舌口,所述蜗舌口适于将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导送至外部结构;两组所述蜗舌口沿所述蜗壳结构的螺线的渐阔方向设置,从而与离心风机的结构特征相适应,与原有的左右对称型双出风风机形式的取暖器相比,避免了叶轮加速后的气流持续盘旋于蜗壳内部,有效减小了局部结构突变对出风风量以及出风静压的影响,在保证所述取暖器出口暖风覆盖区域的同时,提高了室内热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所述风门组件设置有旋转风门,所述旋转风门的结构与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结构对应设置;所述旋转风门为与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对应的弧形结构,从而在所述旋转风门相对所述蜗壳结构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所述旋转风门的壁面与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平滑衔接,有效避免因局部结构形状突变而导致局部气流紊乱,进而实现所述取暖器内部的气流持续稳定地流动,保证整机性能,提高所述取暖器的舒适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所述旋转风门与所述第二蜗口相配合;所述旋转风门具有将所述第二蜗口完全闭合的第一状态,将所述第二蜗口完全开通的第二状态,以及将所述第二蜗口部分闭合的第三状态;所述旋转风门通过相对所述蜗壳结构转动,从而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之间切换,继而控制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流向和/或气流流量,进而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所述取暖器的用户体验。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风道结构,使其一端与蜗舌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取暖器的外部连通,从而实现蜗状内腔与取暖器的外部之间的气流交换;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至少两组通风道,所述通风道与所述蜗舌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通风道沿所述蜗壳结构的螺线的渐阔方向设置,且所述通风道的内壁与所述蜗壳结构的内壁平滑连接,从而避免因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保证了所述取暖器内部的气流持续稳定地流动,增强了取暖器的舒适度。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当所述旋转风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将所述第二蜗口完全闭合,所述旋转风门的壁面与所述第二蜗口的蜗舌平滑衔接,以避免因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此时所述蜗状内腔仅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以使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仅由所述第一风道排送至取暖器的外部,从而实现所述取暖器的单侧出风功能,满足用户局部烘干和/或取暖的需求。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当所述旋转风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将所述第二蜗口完全开通,此时所述蜗状内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蜗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蜗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以使所述蜗状内腔的气流同时经由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排送至取暖器的外部,从而实现所述取暖器的双侧出风功能,扩大取暖器出口暖风覆盖区域,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当所述旋转风门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将所述第二蜗口部分开通,此时所述蜗状内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蜗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所述旋转风门通过相对所述蜗壳结构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二蜗口处的风口的开度,进而实现对进入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量的调节,在保证所述取暖器的双侧出风的同时,实现了其中一侧的风量控制,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所述取暖器的用户体验。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通过在所述蜗壳结构的外壁开设豁口,使得所述旋转风门能够通过所述豁口实现相对所述蜗壳结构的转动,从而实现所述旋转风门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之间的平滑切换,避免了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所述豁口通过与所述旋转风门保持间隙配合,从而避免了所述豁口与所述旋转风门因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减小了电机的负荷,增强了所述风门组件运行的平稳性。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当所述旋转风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蜗状内腔内的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第一蜗口流向所述第一风道,接着由所述第一风道经过所述第一摆页输送至取暖器的外部,另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第二蜗口流向所述第二风道,接着由所述第二风道经过所述第二摆页输送至取暖器的外部;同时通过面罩与吊顶间夹缝进风,实现气流的内外交换,从而实现取暖器的双出风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暖器,当所述旋转风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蜗口流向所述第一风道,接着由所述第一风道经过所述第一摆页输送至取暖器的外部;当面罩与吊顶间的夹缝满足预设宽度时,可通过面罩与吊顶间夹缝进风,从而实现气流的内外交换;当面罩与吊顶间的夹缝无法满足预设宽度时,可通过所述第二摆页进风,从而实现气流的内外交换,进而实现取暖器的单出风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改进前的带有可翻转联动挡风板的取暖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风道结构和加热组件相对蜗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旋转风门在第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旋转风门在第二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旋转风门在第三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夹缝进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取暖器的摆页进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
2、蜗壳结构;20、蜗舌口;21、第一蜗口;22、第二蜗口;23、豁口;
3、风门组件;31、旋转风门;32、电机;
4、风道结构;40、通风道;41、第一风道;42、第二风道;
5、摆页结构;50、摆风页;51、第一摆页;52、第二摆页;
6、加热组件;61、第一加热件;62、第二加热件;
7、面罩;
8、集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结合图2-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蜗壳结构2,设置于取暖器的箱体1内;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包围形成蜗状内腔;所述蜗壳结构2包括至少两组蜗舌口20,所述蜗舌口20适于将所述蜗状内腔与外部结构连通;
风门组件3,包括至少一组旋转风门31,所述旋转风门31转动设置于所述蜗状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31为弧形结构;所述旋转风门31的壁面与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平滑衔接;所述旋转风门31适于与至少一组所述蜗舌口20相配合以控制气流流向和/或气流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长度方向指的是图5中箭头“Y”所指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指的是图5中箭头“X”所指的方向;所述高度方向指的是图5中箭头“Z”所指的方向;所述摆流方向指的是图8中箭头“S”所指的方向;所述加热组件6可采用PTC加热组件,从而提高热舒适性;所述电机32可采用步进电机,从而对旋转风门31的不同状态进行准确切换。
本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结构2包括两组蜗舌口20,所述蜗舌口20适于将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导送至外部结构;两组所述蜗舌口20沿所述蜗壳结构2的螺线的渐阔方向设置,从而与离心风机的结构特征相适应,与原有的左右对称型双出风风机形式的取暖器相比,避免了叶轮加速后的气流持续盘旋于蜗壳内部,有效减小了局部结构突变对出风风量以及出风静压的影响,在保证所述取暖器出口暖风覆盖区域的同时,提高了室内热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门组件3设置有旋转风门31,所述旋转风门31的结构与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结构对应设置;所述旋转风门31为与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对应的弧形结构,从而在所述旋转风门31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所述旋转风门31的壁面与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平滑衔接,有效避免因局部结构形状突变而导致局部气流紊乱,进而实现所述取暖器内部的气流持续稳定地流动,保证整机性能,提高所述取暖器的舒适度。
可选的,所述旋转风门31与任意一组所述蜗舌口20相配合以控制气流流向和/或气流流量。
可选的,所述蜗壳结构2包括第一蜗口21和第二蜗口22;所述第一蜗口21和所述第二蜗口22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蜗壳结构2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风门31与所述第二蜗口22相配合;所述旋转风门31具有将所述第二蜗口22完全闭合的第一状态,将所述第二蜗口22完全开通的第二状态,以及将所述第二蜗口22部分闭合的第三状态;所述旋转风门31通过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转动,从而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之间切换,继而控制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流向和/或气流流量,进而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所述取暖器的用户体验。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风道结构4,所述风道结构4的一端与所述蜗舌口20相连通,另一端适于与取暖器的外部连通。
可选的,所述风道结构4的一端与所述蜗舌口20相连通,从而与所述蜗状内腔相连通,所述风道结构4的另一端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从而实现所述蜗状内腔与取暖器的外部之间的气流交换。
具体地,所述风道结构4包括至少两组通风道40,所述通风道40与所述蜗舌口20一一对应连通。
可选的,所述通风道40沿所述蜗壳结构2的螺线的渐阔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风道结构4,使其一端与蜗舌口20相连通,另一端与取暖器的外部连通,从而实现蜗状内腔与取暖器的外部之间的气流交换;所述风道结构4包括至少两组通风道40,所述通风道40与所述蜗舌口20一一对应连通;所述通风道40沿所述蜗壳结构2的螺线的渐阔方向设置,且所述通风道40的内壁与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平滑连接,从而避免因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保证了所述取暖器内部的气流持续稳定地流动,增强了取暖器的舒适度。
可选的,所述风道结构4包括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所述第一风道41和所述第二风道42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蜗壳结构2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道41一端与所述第一蜗口21相连通,另一端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风道42一端与所述第二蜗口22相连通,另一端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31将所述第二蜗口22完全闭合,所述旋转风门31的壁面与所述第二蜗口22的蜗舌平滑衔接,以避免因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此时所述蜗状内腔仅与所述第一风道41连通,以使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仅由所述第一风道41排送至取暖器的外部,从而实现所述取暖器的单侧出风功能,满足用户局部烘干和/或取暖的需求。
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31将所述第二蜗口22完全开通,此时所述蜗状内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蜗口21与所述第一风道41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蜗口22与所述第二风道42相连通,以使所述蜗状内腔的气流同时经由所述第一风道41和所述第二风道42排送至取暖器的外部,从而实现所述取暖器的双侧出风功能,扩大取暖器出口暖风覆盖区域,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旋转风门31将所述第二蜗口22部分开通,此时所述蜗状内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蜗口21与所述第一风道41相连通,所述旋转风门31通过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转动,从而调节所述第二蜗口22处的风口的开度,进而实现对进入所述第二风道42的风量的调节,在保证所述取暖器的双侧出风的同时,实现了其中一侧的风量控制,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所述取暖器的用户体验。
具体地,所述风门组件3还包括电机32,所述电机32适于驱动所述旋转风门31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转动。
可选的,所述风门组件3设置于所述蜗状内腔内,所述风门组件3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独立设置,以使所述电机32仅负载所述旋转风门31,从而减小电机32的负荷。
可选的,所述电机32的输出轴沿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电机32的输出轴与所述旋转风门31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带动所述旋转风门31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所述蜗壳结构2的外壁开设有豁口23,所述豁口23适于在所述旋转风门31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旋转风门31保持间隙配合。
可选的,所述豁口23与所述旋转风门31平滑衔接,从而避免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
可选的,在所述旋转风门31转动过程中,所述豁口23与所述旋转风门31始终保持间隙配合,从而避免所述豁口23与所述旋转风门31因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进而减小所述电机32的负荷。
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蜗壳结构2的外壁开设豁口23,使得所述旋转风门31能够通过所述豁口23实现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的转动,从而实现所述旋转风门31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之间的平滑切换,避免了局部结构突变而导致气流紊乱;所述豁口23通过与所述旋转风门31保持间隙配合,从而避免了所述豁口23与所述旋转风门31因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减小了电机32的负荷,增强了所述风门组件3运行的平稳性。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摆页结构5,所述摆页结构5适于将风道结构4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摆页结构5转动设置于取暖器沿高度方向的壁面上;所述摆页结构5的摆流方向与长度方向形成预设角度,所述摆页结构5通过相对所述壁面转动从而调节所述摆流方向。
具体地,所述摆页结构5包括至少两组摆风页50,所述摆风页50与通风道40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摆页结构5包括两组摆风页50,两组所述摆风页50沿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于取暖器的壁面上。
可选的,所述摆页结构5包括第一摆页51和第二摆页52;所述第一摆页51适于将所述第一风道41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摆页52适于将所述第二风道42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可选的,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蜗状内腔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蜗口21与所述第一风道41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蜗口22与所述第二风道42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41通过所述第一摆页51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二风道42通过所述第二摆页52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可选的,当面罩与吊顶间的夹缝满足预设宽度时,可通过面罩与吊顶间夹缝进风;当面罩与吊顶间的夹缝无法满足预设宽度时,可通过单侧摆页进风。
结合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蜗状内腔内的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第一蜗口21流向所述第一风道41,接着由所述第一风道41经过所述第一摆页51输送至取暖器的外部,另一部分气流通过所述第二蜗口22流向所述第二风道42,接着由所述第二风道42经过所述第二摆页52输送至取暖器的外部;同时通过面罩与吊顶间夹缝进风,实现气流的内外交换,从而实现取暖器的双出风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可选的,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蜗状内腔仅与所述第一风道41连通;所述第一风道41通过所述第一摆页51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结合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旋转风门3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蜗状内腔内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蜗口21流向所述第一风道41,接着由所述第一风道41经过所述第一摆页51输送至取暖器的外部;当面罩与吊顶间的夹缝满足预设宽度时,可通过面罩与吊顶间夹缝进风,从而实现气流的内外交换;当面罩与吊顶间的夹缝无法满足预设宽度时,可通过所述第二摆页52进风,从而实现气流的内外交换,进而实现取暖器的单出风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加热组件6,所述加热组件6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所述加热组件6与通风道40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所述加热组件6包括第一加热件61和第二加热件62;所述第一加热件61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41上,所述第一加热件61适于对流经所述第一风道41的气流进行加热;所述第二加热件62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42上,所述第二加热件62适于对流经所述第二风道42的气流进行加热。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面罩7,所述面罩7的一侧与箱体1固定连接,另一侧适于与摆页结构5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面罩7沿高度方向设置于箱体1的上部。
可选的,所述面罩7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适于安装所述摆页结构5。
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集风板8,所述集风板8设置于箱体1与面罩7之间;所述集风板8适于将箱体1与面罩7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集风板8沿高度方向设置于箱体1上部;所述集风板8沿高度方向的一端与箱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面罩7固定连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结构(2),设置于取暖器的箱体(1)内;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包围形成蜗状内腔;所述蜗壳结构(2)包括至少两组蜗舌口(20),所述蜗舌口(20)适于将所述蜗状内腔与外部结构连通;
风门组件(3),包括至少一组旋转风门(31),所述旋转风门(31)转动设置于所述蜗状内腔内;所述旋转风门(31)为弧形结构;所述旋转风门(31)的壁面与所述蜗壳结构(2)的内壁平滑衔接;所述旋转风门(31)适于与至少一组所述蜗舌口(20)相配合以控制气流流向和/或气流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道结构(4),所述风道结构(4)的一端与所述蜗舌口(20)相连通,另一端适于与取暖器的外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4)包括至少两组通风道(40),所述通风道(40)与所述蜗舌口(20)一一对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组件(3)还包括电机(32),所述电机(32)适于驱动所述旋转风门(31)相对所述蜗壳结构(2)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结构(2)的外壁开设有豁口(23),所述豁口(23)适于在所述旋转风门(31)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旋转风门(31)保持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摆页结构(5),所述摆页结构(5)适于将风道结构(4)与取暖器的外部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页结构(5)包括至少两组摆风页(50),所述摆风页(50)与通风道(40)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组件(6),所述加热组件(6)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所述加热组件(6)与通风道(40)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面罩(7),所述面罩(7)的一侧与箱体(1)固定连接,另一侧适于与摆页结构(5)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风板(8),所述集风板(8)设置于箱体(1)与面罩(7)之间;所述集风板(8)适于将箱体(1)与面罩(7)相连通。
CN202221546291.0U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取暖器 Active CN218001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6291.0U CN218001620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6291.0U CN218001620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01620U true CN218001620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93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46291.0U Active CN218001620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016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001620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82278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051888B (zh) 取暖器
CN111189117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575290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84121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新风模块
CN212930195U (zh) 一种浴室取暖器
CN211575289U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577734U (zh) 一种便于维护且防扰流的取暖器主机
CN208920285U (zh) 引风量可调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405069B (zh)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CN2176854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04359U (zh) 一种超薄型嵌入式暖风机
CN218001621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9868134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5951722U (zh) 导风机构、空调室内机
CN216897505U (zh) 带有旋转风门的多功能取暖器
CN218001619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7785277U (zh) 一种双层双向浴霸
CN221035908U (zh) 取暖器
CN214841215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新风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