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94106U - 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94106U CN217994106U CN202221680043.5U CN202221680043U CN217994106U CN 217994106 U CN217994106 U CN 217994106U CN 202221680043 U CN202221680043 U CN 202221680043U CN 217994106 U CN217994106 U CN 2179941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frame
- limiting
- net
- supporting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该挡风网结构包括:框架组件,包括底部框架、顶部框架以及连接件,所述底部框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顶部框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并可相对于所述底部框架展开或折叠;挡风网组件,连接所述底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并远离所述连接件;以及至少一个固定组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位于所述底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之间,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挡风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挡风网组件。当挡风网结构承受正向或反向强风时,固定组件能够可靠支撑挡风网组件,以提高挡风网结构的结构强度,避免挡风网结构松动,进而避免挡风网结构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抖动,起到降噪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出行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的天窗可以开阔视野,增加车内的光线,使车内的人感觉更加的舒适,汽车天窗主要由框架、玻璃、遮阳帘、挡风网等零件组成,通常汽车天窗的挡风网设置于汽车天窗口的前端,在天窗打开时,挡风网带向上突出打开,用于行车时,起阻挡气流的作用,降低风噪。
目前部分车天窗中,都安装有挡风网,但是大多挡风网的网体较为单薄,在面对正向或者反向强风时,受力后易产生松动甚至损坏的情况,过松的挡风网在行车过程中会发生抖动,不能起到降低风噪的效果,影响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汽车挡风网受力后易抖动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挡风网组件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抖动、保证降低风噪的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一种挡风网结构,包括:
框架组件,包括底部框架、顶部框架以及连接件,所述底部框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顶部框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并可相对于所述底部框架展开或折叠;
挡风网组件,连接所述底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并远离所述连接件;以及
至少一个固定组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位于所述底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之间,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挡风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挡风网组件。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组件包括漏风网以及至少一个加固网,所述漏风网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部框架,所述漏风网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部框架,所述漏风网的中部区域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加固网沿所述漏风网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漏风网。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组件还包括防摩擦条,所述防摩擦条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漏风网的连接处;
所述挡风网组件还包括两个边护带,两个所述边护带设置于所述漏风网的异于连接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底部框架的边缘。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与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呈U形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漏风网的两侧,并夹持所述漏风网。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内壁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外侧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并夹持所述漏风网;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还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还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中;
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结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限位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每一所述固定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组件。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四限位部设置于第二支撑框架;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夹持所述漏风网后,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部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三限位部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限位;
和/或,所述第四限位部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四限位部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三限位部配合限位;
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或卡扣卡槽的配合结构。
一种天窗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挡风网结构,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车辆的车身,所述挡风网结构安装于所述车身的顶部,并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挡风网结构展开或折叠。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如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的天窗装置,所述天窗装置设置于所述车身的顶部。
上述实施例的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连接件可转动连接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的端部,挡风网组件连接在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之间,并远离连接件设置。连接件转动时能够带动顶部框架转动,进而顶部框架远离连接件的端部能够带动挡风网组件展开或折叠,固定组件位于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之间,并且,固定组件的一端安装于连接件,另一端连接挡风网组件。这样,当连接件带动顶部框架运动以展开挡风网组件时,固定组件能够同步运动,并且,挡风网组件展开后,固定组件位于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之间,以支撑挡风网组件。当挡风网结构承受正向或反向强风时,固定组件能够可靠支撑挡风网组件,以提高挡风网结构的结构强度,避免挡风网结构松动,进而避免挡风网结构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抖动,起到降噪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挡风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挡风网结构去掉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挡风网结构中挡风网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挡风网结构中固定组件拆开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固定组件在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固定组件在B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4所示的固定组件在A处的剖视图。
其中:100、挡风网结构;110、框架组件;111、底部框架;112、顶部框架;113、连接件;120、挡风网组件;121、漏风网;122、加固网;123、防摩擦条;124、边护带;130、固定组件;131、第一支撑框架;1311、第一配合部;1312、第一限位部;132、第二支撑框架;1321、第二配合部;1322、第二限位部;140、限位组件;141、第三限位部;142、第四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7,本公开提供一种挡风网结构100。该挡风网结构100应用于车辆的天窗装置中,能够起到扰流的作用。当车辆的天窗装置开启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挡风网结构100能够将气流向上引导,使气流由天窗装置的开口上方越过,从而起到降噪的作用。
目前部分车天窗中,都安装有挡风网,但是大多挡风网的网体较为单薄,在面对正向或者反向强风时,受力后易产生松动甚至损坏的情况,过松的挡风网在行车过程中会发生抖动,不能起到降低风噪的效果,影响使用性能。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挡风网结构100,该挡风网结构100展开后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其承受正向或反向强风时,较高结构强度能够避免挡风网结构100发生松动,进而避免挡风网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抖动,起到降噪的作用。以下介绍挡风网结构100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挡风网结构100包括框架组件110、挡风网组件120以及至少一个固定组件130。框架组件110包括底部框架111、顶部框架112以及连接件113,所述底部框架111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13,所述顶部框架112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13,并可相对于所述底部框架111展开或折叠。挡风网组件120连接所述底部框架111与所述顶部框架112,并远离所述连接件113。至少一个固定组件130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113,并位于所述底部框架111与所述顶部框架112之间,所述固定组件130连接所述挡风网组件120,用于支撑所述挡风网组件120。
框架组件110为挡风网结构100的主体框架,用于支撑挡风网组件120,并将挡风网组件120支撑在车辆的车身的顶部。而且,该框架组件110位于车身天窗的前侧,并可折叠或展开。挡风网组件120为挡风网结构100的挡风部件,通过挡风网组件120扰动气流,起到降低风噪的作用。
框架组件110展开时,框架组件110能够相对于车身的顶部伸展,并带动挡风网组件120展开,此时,挡风网组件120能够与气流接触起到扰动气流的作用。框架组件110折叠时,框架组件110能够带动挡风网组件120折叠,并位于天窗装置中。也就是说,框架组件110能够带动挡风网组件120运动,实现挡风网的打开或关闭。
具体的,框架组件110包括底部框架111、顶部框架112以及连接件113,连接件113设置在底部框架111的一端,底部框架111的另一端朝向远离连接件113的方向延伸。顶部框架112的一端与连接件113连接,并且,顶部框架112的另一端朝向远离连接件113的方向延伸。为了便于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分为为上下左右前侧。连接件113在右侧连接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的右端,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的左端为自由端。
连接件113与天窗装置的驱动电机连接,底部框架111设置在天窗装置中,并且,顶部框架112为可运动部件,底部框架111为固定部件。驱动电机驱动连接件113转动,连接件113能够带动顶部框架112转动,顶部框架112的左端能够远离或靠近底部框架111。挡风网组件120连接在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的左端。顶部框架112的左端远离底部框架111时,顶部框架112能够带动挡风网组件120运动,以展开挡风网组件120。顶部框架112朝向底部框架111运动时,顶部框架112带动挡风网组件120运动,以折叠挡风网组件120。
可选地,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为框架结构。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底部框架111与顶部框架112也可呈平板装设置,其上设置镂空部;或者底部框架111与顶部框架112为其他的结构形式。可选地,连接件113为转轴。可选地,连接件1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通过一个连接件113连接底部框架111与顶部框架112的至少两个连接部位。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13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两个连接件113对称设置,在两个连接部位连接底部框架111与顶部框架112。
并且,本公开的挡风网结构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组件130,至少一个固定组件130的右端与连接件113连接,左端与挡风网组件120连接。并且,固定组件130位于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之间。当挡风网结构100展开时,固定组件130在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之间对挡风网组件120进行支撑,提高挡风网组件120的结构强度,避免挡风网组件120抖动产生噪音。而且,固定组件130能够随连接件113运动以展开或折叠。
固定组件130的数量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对挡风网组件120进行支撑即可。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固定组件130的数量为四个,通过四个固定组件130对挡风网组件120进行支撑,保证挡风网组件120结构的稳定性。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130的数量可以为更多个或更少个,只要保证挡风网组件120的稳定性即可。
上述实施例的挡风网结构100,当连接件113带动顶部框架112运动以展开挡风网组件120时,固定组件130能够同步运动,并且,挡风网组件120展开后,固定组件130位于顶部框架112与底部框架111之间,以支撑挡风网组件120。当挡风网结构100承受正向或反向强风时,固定组件130能够可靠支撑挡风网组件120,以提高挡风网结构100的结构强度,避免挡风网结构100松动,进而避免挡风网结构100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抖动,起到降噪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各个固定组件130的结构相同,后文中,仅以一个固定组件130的具体结构及原理为例进行说明,其余固定组件130的结构及原理不在赘述。
固定组件130呈U形设置,如图2所示。U形的开口端与连接件113连接,U形的底部(即为远离开口端的部位)用于安装挡风网组件120。挡风网组件120朝向车辆的前方(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连接件113朝向车辆的后方(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车辆行驶时,挡风网组件120的形状与与U形底部的固定组件130的形状相同,并用于接触气流。
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组件120包括漏风网121以及至少一个加固网122,所述漏风网121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部框架112,所述漏风网121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部框架111,所述漏风网121的中部区域连接所述固定组件130,所述加固网122沿所述漏风网121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漏风网121。
漏风网121为挡风网组件120的主体。漏风网121的底部固定在底部框架111,顶部固定在顶部框架112,固定组件130连接在漏风网121的中部区域。并且,漏风网121设置在U形的底部,并沿U形的固定组件130延伸。具体的,漏风网121包括直线段以及两个弧形段。两个弧形段连接在直线段的两端。直线段贴合在U形固定端底部的直线段,两个弧形段贴合在U形底部的两个弧形部上。
可选地,挡风网组件120还包括加固网122,加固网122沿挡风网组件120的高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该加固网122用于对漏风网121进行加固,保证漏风网121的结构强度,进而保证漏风网121的牢固性,防止其在纵向上受力过渡造成的撕裂变形,同时还不会影响漏风网121的漏风。可选地,加固网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固网122间隔设置在漏风网121中。示例性地,加固网122的数量为三个,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固网122的数量还可以为更多个或更少个。
值得说明的是,漏风网121为现有的纱网,其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该漏风网121起到挡风的作用,其透过的低速气流作用车辆内壁有助于提高乘员的舒适性,同时,还能够对气流起到扰动作用,降低风噪。加固网122为硬质的纱网等。
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组件120还包括防摩擦条123,所述防摩擦条123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130与所述漏风网121的连接处。也就是说,固定组件130通过防摩擦条123与漏风网121接触。这样能够减少漏风网121的磨损,避免固定组件130与漏风网121之间的摩擦损坏漏风网121,保证漏风网121的使用性能;同时,该防摩擦条123还能够避免固定组件130固定漏风网121的过程中发生窜动。
可选地,防摩擦条123的材质为聚氧化乙烯或者其他能够起到防磨损的材质制成。
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组件120还包括两个边护带124,两个所述边护带124设置于所述漏风网121的异于连接所述顶部框架112与所述底部框架111的边缘。边护带124设置在漏风网121的弧形段的端部,以对漏风网121的边缘进行防护,增强漏风网121边缘的结构强度,防止漏风网121的边缘变形。
参见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130包括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呈U形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13,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漏风网121的两侧,并夹持所述漏风网121。
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形成完整的固定组件130,通过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夹持漏风网121,实现漏风网121的可靠固定。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夹持漏风网121后,能够对挡风网组件120起到双向固定的作用,对漏风网121同样起到显著的固定作用。而且,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和漏风网121接触的部位为条形,有效防止漏风网121撕裂的情况发生,对漏风网121的固定效果更佳。
具体的,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呈U形设置。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U形的开口端和连接件113连接,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U形底部与漏风网121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开口端位于右侧,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U形底部位于左侧。
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夹持漏风网121时,第一支撑框架131位于漏风网121的左侧,第二支撑框架132位于漏风网121的右侧。并且,第一支撑框架131的内壁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外壁抵接,实现对漏风网121的夹持,实现与漏风网121的双向固定。
参见图4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的内壁具有第一配合部1311,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外侧具有第二配合部1321,所述第一配合部13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321配合连接,并夹持所述漏风网121。所述第一配合部13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321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
第一配合部1311设置在第一支撑框架131的内壁,第二配合部1321设置在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外壁,并且,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对应设置。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配合连接实现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固定。
当夹持漏风网121时,将第一支撑框架131放置在漏风网121的左侧,将第二支撑框架132放置在漏风网121的右侧,并将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配合连接,沿第一配合部1311的方向推动第二支撑框架132,使得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在底部抵接,以夹持漏风网121。
示例性地,第一配合部1311为凹槽,第二配合部1321为凸起。为凸起的第二配合部1321能够安装到为凹槽的第一配合部1311中,通过第一限位部1312凹槽的内壁限制第二配合部1321的移动,能够避免第二配合部1321从第一配合部1311中脱出。而且,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之间夹持漏风网121,实现漏风网121的可靠固定。
可选地,第一配合部1311为梯形的凹槽,能够保证漏风网121卡入的效果。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第一配合部1311为凸起,第二配合部1321为凹槽;或者,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为其他能够实现扣合并夹持漏风网121的结构。
参见图4、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还具有第一限位部1312,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还具有第二限位部1322,所述第一限位部1312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1,所述第二限位部1322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321。所述第一配合部13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321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1312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2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31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2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
第一限位部1312设置在第一配合部1311,第二限位部1322设置在第二配合部1321,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配合连接时,第一限位部1312与第二限位部1322限位连接,以限制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的位置,避免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相分离。
示例性地,以第一配合部1311为凹槽、第二配合部1321为凸起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限位部1312为凹槽,第二限位部1322为凸起。第二支撑框架132与第二支撑框架132配合时,第二支撑框架132在第一支撑框架131的端部位置处,将第二配合部1321安装到第一配合部1311,并使得第一限位部1312与第二限位部1322配合。沿第一配合部1311的方向推动第二支撑框架132,第二支撑框架132能够卡设到第一支撑框架131中,并夹紧漏风网121。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1312也可为凹槽,第二限位部1322为凸起,或者第一限位部1312与第二限位部1322为其他能够实现第一配合部1311与第二配合部1321限位的结构。
参见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网结构100还包括限位组件140,所述限位组件140限位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每一所述固定组件130具有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组件140。
限位组件140用于对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夹持漏风网121后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相分离。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扣合夹紧后,通过限位组件140限位,避免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松动,有效防止漏风网121在不同风向上出现抖动的情况,满足高端车辆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限位组件1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组件140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开口端的两侧。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
参见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140包括第三限位部141与第四限位部142,所述第三限位部14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所述第四限位部142设置于第二支撑框架132。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夹持所述漏风网121后,所述第三限位部141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42配合连接。
第三限位部141靠近第一支撑框架131的开口端设置,并位于第一支撑框架131的内壁,第四限位部142靠近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开口端设置。当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夹持配合后,第三限位部141能够与第四限位部142配合,限制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141为凹槽,第四限位部142为凸起。当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卡接配合后,为凸起的第四限位部142能够安装到为凹槽的第三限位部141中,并与第三限位部141的内壁抵接,以限制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位置。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部141也可为凸起,第四限位部142为凹槽,或者,第三限位部141与第四限位部142还可为其他能够配合限位的结构。
参见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部141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131,所述第三限位部141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42配合限位;和/或,所述第四限位部142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132,所述第四限位部142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41配合限位;所述第三限位部141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42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或卡扣卡槽的配合结构。
也就是说,第三限位部141可以是转动的,当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配合到位后,第三限位部141转动并与第四限位部142配合,保证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的固定状态。当然,也可以第四限位部142是可转动的,或者第三限位部141与第四限位部142均可转动。
本公开以第四限位部142可转动安装到第三限位部141为例进行说明。可选地,参见图4和图5,第四限位部142的凸起为限位转块,第三限位部141的凹槽为豁口。限位转块的旋转能够使得限位转块的端部能够旋入到豁口中,使得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能够保持固定状态。
可选地,限位转块为残缺状态的圆盘,其残缺位置与豁口的形状位置相对应,保证限位组件140对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限位的可靠性。
参见图1至图7,本公开的挡风网结构100,通过底部安装框架和顶部安装框架之间的间隙来作为安装挡风网组件120的安装空间。而且,固定组件130通过第一支撑框架131与第二支撑框架132能够实现对挡风网组件120的双向固定效果,对漏风网121的中部同样起到显著的固定作用,其与挡风网组件120的固定接触方式为条形,有效防止局部受力后漏风网121撕裂的情况发生,对漏风网121的固定效果更佳,另外在限位组件140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固定组件130的进一步限位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漏风网121在不同风向上出现抖动的情况,满足高端汽车的使用需求。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天窗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挡风网结构100,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车辆的车身,所述挡风网结构100安装于所述车身的顶部,并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挡风网结构100展开或折叠。本公开的天窗装置采用上述的挡风网结构100后能够保证使用性能,降低抖动引起的噪声,保证使用性能。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天窗装置,所述天窗装置设置于所述车身的顶部。本公开的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天窗装置后,能够降低抖动引起的噪声,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组件,包括底部框架、顶部框架以及连接件,所述底部框架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顶部框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并可相对于所述底部框架展开或折叠;
挡风网组件,连接所述底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并远离所述连接件;以及
至少一个固定组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位于所述底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之间,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挡风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挡风网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网组件包括漏风网以及至少一个加固网,所述漏风网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顶部框架,所述漏风网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部框架,所述漏风网的中部区域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加固网沿所述漏风网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漏风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网组件还包括防摩擦条,所述防摩擦条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漏风网的连接处;
所述挡风网组件还包括两个边护带,两个所述边护带设置于所述漏风网的异于连接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底部框架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与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呈U形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漏风网的两侧,并夹持所述漏风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的内壁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的外侧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并夹持所述漏风网;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还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支撑框架还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中;
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网结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限位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每一所述固定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四限位部设置于第二支撑框架;
所述第一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夹持所述漏风网后,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风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三限位部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限位;
和/或,所述第四限位部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框架,所述第四限位部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三限位部配合限位;
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为凸起与凹槽的配合结构或卡扣卡槽的配合结构。
10.一种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挡风网结构,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车辆的车身,所述挡风网结构安装于所述车身的顶部,并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挡风网结构展开或折叠。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窗装置,所述天窗装置设置于所述车身的顶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80043.5U CN217994106U (zh) | 2022-07-01 | 2022-07-01 | 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80043.5U CN217994106U (zh) | 2022-07-01 | 2022-07-01 | 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94106U true CN217994106U (zh) | 2022-12-09 |
Family
ID=84313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80043.5U Active CN217994106U (zh) | 2022-07-01 | 2022-07-01 | 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94106U (zh) |
-
2022
- 2022-07-01 CN CN202221680043.5U patent/CN2179941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611849A (en) | Convertible top with interchangeable flexible and rigid rear windows for a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 |
US5860466A (en) | Windshield shelter | |
US4762358A (en) | Automotive sun screen | |
US7059651B2 (en) | Sunshade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 |
US7673923B2 (en) | Hinged windshield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US8590593B2 (en) | Roller shade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20060006690A1 (en) | Covering structure having automatic coupling system | |
US7399025B2 (en) | Wind deflecto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such a wind deflector | |
JP4261257B2 (ja) | がたつきのないガイドシステムを有するウィンドウシェード | |
US20050280292A1 (en) | Automotive vehicle open air system | |
US7802836B2 (en) | Anti-dazzle sun visor for motor vehicles | |
CA1292759C (en) | Vehicle convertible top having sail flap tensioner | |
US7527328B2 (en) | Modular roof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
US20080272612A1 (en) | Covering Device for Glazing in a Vehicle | |
CN217994106U (zh) | 挡风网结构、天窗装置及车辆 | |
CN114667229B (zh) | 天窗装置的导流机构 | |
US7938483B2 (en) | Movable vehicular roof | |
US20080284201A1 (en) | Shade provid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JPH04124514U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フレーム構造 | |
US5443296A (en) | Wind protector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with a rearwardly folding top | |
WO2020068154A1 (en) | Vehicle wind deflector assembly | |
US6938942B1 (en) | Auxiliary windshield sun visor | |
JP4271786B2 (ja) | サンルーフのディフレクタ構造 | |
JP4137217B2 (ja) | 車両用ライニング | |
JP4102470B2 (ja) | 車両用ライニン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