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8467U -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8467U
CN217988467U CN202222169694.4U CN202222169694U CN217988467U CN 217988467 U CN217988467 U CN 217988467U CN 202222169694 U CN202222169694 U CN 202222169694U CN 217988467 U CN217988467 U CN 217988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utlet
baffle
plate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696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东明
梁新佳
谭学锋
焦娇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an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n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n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n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696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8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8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8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出水槽、一次导流板、二次导流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出水槽具有开口向上的出水槽口和设置在其槽壁上的出水口;一次导流板与水平方向夹有锐角;二次导流板的底边间隔开的位于一次导流板的中部之上以形成位于出水槽口下方的水流开口,二次导流板自下而上、向远离一次导流板的中部的方向延伸;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别从一次导流板和二次导流板的顶边向上延伸,出水槽位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且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隔开,第一挡板的顶边和第二挡板的顶边均高于出水槽口。该装置可以对滤料有效进行拦截,避免滤料流失。可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稳定性,结构更简单。

Description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滤池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不同工程中,其常用滤料可分为重质滤料和轻质滤料两种。重质滤料以应用最广泛的石英砂、普通陶粒和火山岩填料为代表,其质量较大,通常沉积在滤池的底部,不易流失。轻质滤料以活性炭和聚氨酯为典型,其质量较小,或者颗粒较小。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在水和气体的推动下,轻质滤料在滤池内处于悬浮状态,进而造成滤料从出水口或者反冲洗出水口处流失的情况。这样既造成了滤料的浪费,成本的增加,滤池的稳定性降低,也给后续的工艺造成较大干扰,设备极易损坏。出水堰的设计可较好的避免上述风险。
现有技术的出水口和反冲洗出水口处以出水堰板或挡板为主,通过控制间距,利用不同规格的挡板交叉提高阻力,来拦截通过出水口或者反冲洗出水口的滤料,或利用斜坡的作用来加速出水中滤料的沉降,再经过挡板来抵挡部分没有沉降的滤料。
这种出水堰板和挡板对于重质滤料可能有一定的拦截作用。但是轻质滤料因其质量过小,可以轻易随水和气体溢流过斜坡,并通过出水堰的拦截,因此依然会造成较大的流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该一种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包括出水槽、一次导流板、二次导流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出水槽具有开口向上的出水槽口和设置在其槽壁上的出水口;所述一次导流板与水平方向夹有锐角;所述二次导流板的底边间隔开的位于所述一次导流板的中部之上,以形成位于所述出水槽口的下方的水流开口,所述二次导流板自下而上、向远离所述一次导流板的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从所述一次导流板和所述二次导流板的顶边向上延伸,所述出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隔开,所述第一挡板的顶边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顶边均高于所述出水槽口。
示例性地,所述二次导流板的底边位于所述出水槽的中线的正下方。
示例性地,所述出水槽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的距离A等于所述出水槽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距离B。
示例性地,所述二次导流板的底边向下延伸有二次加强板,所述二次加强板平行于所述一次导流板或者自上而下逐渐远离所述一次导流板。
示例性地,所述一次导流板的底边向下延伸有一次加强板,所述一次加强板与所述一次导流板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90度。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示例性地,所述一次导流板与所述水平方向夹有第一锐角的角度在40度-50度之间。
示例性地,所述二次导流板与所述水平方向夹有第二锐角的角度在40度-50度之间。
示例性地,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端头封板,所述端头封板沿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出水槽、所述一次导流板、所述二次导流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部均密封地连接至所述端头封板,所述端头封板的顶边高于所述出水槽口。
示例性地,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和所述出水槽分别沿所述纵向方向连接至所述端头封板的两侧,所述端头封板上设置有连通在出水口和所述集水槽之间的通孔,所述集水槽的槽壁上设置有净水口和反冲洗水口。
示例性地,所述净水口和所述反冲洗水口位于所述集水槽的底壁上,所述集水槽的底壁低于所述出水口。
示例性地,所述集水槽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距离。
示例性地,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净水管和反冲洗水管,所述净水管与所述净水口连接,所述反冲洗水管与所述反冲洗水口连接,所述反冲洗水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净水管的内径。
示例性地,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第一堰板和第二堰板,所述第一堰板位于所述出水槽和所述第一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挡板隔开,所述第二堰板位于所述出水槽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挡板隔开,所述第一堰板和所述第二堰板分别连接至所述出水槽的侧壁,沿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堰板和所述第二堰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调节部,所述出水槽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调节适配部,所述多个调节部连接至所述多个调节适配部,以调节所述出水槽的水平度,所述第一堰板的顶边和所述第二堰板的顶边均低于所述第一挡板的顶边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顶边。
示例性地,沿所述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堰板和所述第二堰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V形缺口,所述多个V形缺口均高于所述出水槽口。
无论是重质滤料和轻质滤料,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都可以对其有效地进行拦截,确保滤料不会随水一起溢流出,从而避免滤料的流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运维成本,同时提高了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稳定性。由于流出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水中没有滤料,其水质较好,因此对后续工艺的干扰较小,不会造成后续的设备损坏。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可以兼顾出水堰、收集出水以及反冲洗水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功能性以及使用范围,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实用性较高。一次导流板、二次导流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外部都可以作为集气排气的空间,可以使得分离出的气体排放时更加分散,更加均匀。避免了气体集中从而使得压力失衡。本实用新型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可以更好地实现三相分离,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实用性较高。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B-B的剖视图,其中箭头示意性地示出了物体的流动方向;以及
图7为图1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应用的水处理系统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10、出水槽;111、出水槽口;120、一次导流板;122、一次加强板;130、二次导流板;131、水流开口;132、二次加强板;141、第一挡板;142、第二挡板;160、端头封板;170、集水槽;171、净水口;172、反冲洗水口;173、通孔;181、净水管;182、反冲洗水管;191、第一堰板;192、第二堰板;193、V形缺口;194、腰型孔;200、滤池。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提高滤料(尤其是轻质滤料)的拦截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水处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包括滤池以及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可以设置在滤池的上部。下面将结合附图1-7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7所示,水处理系统可以包括滤池200和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设置在滤池200的上部。
如图1-6所示,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包括出水槽110、一次导流板120、二次导流板130、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
出水槽110可以具有出水槽口111。出水槽口111的开口可以向上。出水槽110的槽壁(包括底壁和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出水口(未示出)。示例性地,出水口可以设置在出水槽110的侧壁上。通常情况下,出水槽110是细长的,出水槽11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之间可以连接筋肋,以增强出水槽110的强度。
水处理系统处于正常产水的工况时,滤池200内的滤料可以对水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过滤)。出水槽110可以用于收集处理后产出的净水。在此过程中,被滤料处理后的净水可以由出水槽110的槽壁溢流,并通过出水槽口111收集到出水槽110内,从而由出水口流出至外部的清水池。
水处理系统处于反冲洗的工况时,出水槽110用于初步收集反冲洗水。反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截留在滤料层中的杂质,使滤池200在短时间内恢复处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反冲洗水可以由出水槽110的槽壁溢流,并通过出水槽口111收集到出水槽110内,从而由出水口流出至外部的反冲洗排水池。
一次导流板120可以与水平方向夹有第一锐角。也就是说,一次导流板120相对于水平面是倾斜的。第一锐角的角度可以任意,例如可以在40度-50度之间,包括但不限于40度、45度或者50度等。在图示实施例中,一次导流板120呈平板状倾斜设置。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一次导流板120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弯曲度,只要与水平方向夹有第一锐角即可。
二次导流板130的底边可以位于一次导流板120的中部之上。并且,二次导流板130的底边可以与一次导流板120的中部间隔开。间隔开的空间可以形成水流开口131。水流开口131可以位于出水槽口111的下方。二次导流板130可以自下而上、向远离一次导流板120的中部的方向延伸。二次导流板130可以与水平方向夹有第二锐角。也就是说,二次导流板130相对于水平面是倾斜的。第二锐角的角度可以任意,例如可以在40度-50度之间,包括但不限于40度、45度或者50度等。在图示实施例中,二次导流板130呈平板状倾斜设置。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二次导流板130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弯曲度,只要其自下而上、向远离一次导流板120的中部的方向延伸即可。一次水流开口131的宽度可以根据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设计流速、滤池200内的曝气情况等来设计。示例性地,一次水流开口131的宽度可以在30mm-70mm之间。
第一挡板141可以从一次导流板120的顶边向上延伸。第二挡板142可以从二次导流板130的顶边向上延伸。出水槽110可以位于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之间。并且,出水槽110可以与第一挡板141隔开。出水槽110还可以与第二挡板142也隔开。第一挡板141的顶边可以高于出水槽口111。第二挡板142的顶边也可以高于出水槽口111。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下面将对该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设置在滤池200的上部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结合参见图6所示,无论水处理系统处于正常产水的状态或者反冲洗的工况下,滤池200(包括曝气滤池和不曝气滤池)内的水通常混合有滤料和气体。在气体的作用下,滤料(尤其是轻质滤料)会随水一起翻动,从而形成滤料、水和气体三相混合状态。随着水位上升,当水接触一次导流板120时,水中的气体可以沿着一次导流板120的下侧导出至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外部。此时少部分气体仍然会随着水通过一次导流板120向上流动。水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水的流速较低,水的稳定性较高,水中的气体会逐渐向上升起。向上升起的气体可以沿着二次导流板130的下侧导出至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外部。水通过水流开口131后,可以在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之间继续上升,直至经由出水槽口111溢流至出水槽110。
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通过导流均可实现气体与水的分离。这样,通过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的两次作用,使水中的气体可以尽可能地被导出。由于水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气体存在,因此滤料不会再翻动。在重力的作用下,滤料会逐渐沉降。随着水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滤料会沿着一次导流板120沉降至滤池200内,从而实现了拦截滤料的作用。而且,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还对滤料有限制作用,能够将绝大部分滤料限制在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之外,进一步拦截滤料。
气体通过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被导出后,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的外侧的水中可能含有大量气体,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的顶边高于出水槽口111,可以避免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外侧的滤料随水翻动越过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进入它们的内侧,进而避免滤料进入到出水槽110。因此,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对滤料的拦截效果更好。
因此,无论是重质滤料和轻质滤料,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都可以对其有效地进行拦截,确保滤料不会随水一起溢流出,从而避免滤料的流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运维成本,同时提高了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稳定性。由于流出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水中没有滤料,其水质较好,因此对后续工艺的干扰较小,不会造成后续的设备损坏。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兼顾出水堰、收集出水以及反冲洗水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功能性以及使用范围,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实用性较高。一次导流板120、二次导流板130、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的外部都可以作为集气排气的空间,可以使得分离出的气体排放时更加分散,更加均匀。避免了气体集中从而使得压力失衡。本实用新型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更好地实现三相分离,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实用性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例如设置三次导流板、四次导流板等,从而对水中的气体进行更进一步地导出。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由于设置一次导流板120、二次导流板130在大部分应用场景中都能够将气体尽可能地导出,满足用户需求,而如果增加导流板,则会造成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结构增大和成本增加,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图示实施例较为优选。
在图中所示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中,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沿着纵向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整体上呈长条形。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整体上也可以呈弧形、圆形、矩形等其他形状。因此,根据滤池200的结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与之进行适配,因此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适用性较高。
示例性地,第一挡板141向上延伸的角度可以任意。第二挡板142向上延伸的角度可以任意。示例性地,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均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因为被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导出的气体通常是沿着竖直方向被导出,当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也沿竖直方向延伸时,可以使得气体更快地被导流至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外。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二次导流板130的底边可以位于出水槽110的中线的正下方。这样,水流开口131大体上也可以位于出水槽110的中线的正下方。如此设置,水可以通过出水槽110的中线的正下方的水流开口131,然后便于较为平均地在出水槽110的两侧分流,从而流至出水槽110。并且,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结构可以更加紧凑。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出水槽110与第一挡板141之间的距离A等于出水槽110与第二挡板142之间的距离B。也就是,出水槽110位于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之间的中间位置。如此设置,水通过出水槽110的两侧时的水流通道相同,从而可以使得出水槽110两侧的水流达到尽可能相同的流速。这样,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受力更加均衡,使用寿命更长。
示例性地,如图1-6所示,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二次加强板132。二次加强板132可以通过焊接、粘合、一体成型等任意合适的方式连接至二次导流板130的底边上。二次加强板132可以沿着二次导流板130的底边向下延伸。二次加强板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弯曲度。
二次加强板132可以对抗部分水流的冲击,减缓水流对二次导流板130的冲击,避免二次导流板130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摇晃。因此,二次加强板132可以提升二次导流板130的刚度,避免二次导流板130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变形。因为二次导流板130的底边间隔开一次导流板120形成了水流开口131,通过设置二次加强板132,则水流开口131可以为具有一定长度的通道。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二次加强板132可以平行于一次导流板120,或者自上而下逐渐远离一次导流板120。换句话说,二次加强板132与二次导流板130之间的夹角β可以为直角或者锐角。
这样,水流开口131处成为了引流通道。水在经过引流通道的过程中,由于引流通道的限流作用,可以避免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外侧的水的震动传递至引流通道内,由此,可以使引流通道内的水平静且缓慢地沿着一次导流板120向上爬升。由于水中的绝大部分气体已经导出,在引流通道的限流作用下,当水通过引流通道时,会进一步有利于水中的滤料沉降,确保滤料不会随水一起溢流到出水槽110内,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滤料拦截性能更好。
示例性地,如图1-6所示,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一次加强板122。一次加强板122可以通过焊接、粘合、一体成型等任意合适的方式连接至一次导流板120的底边上。一次加强板122可以沿着一次导流板120的底边向下延伸。一次加强板122与一次导流板120的夹角α可以小于或者等于90度。
一次加强板122可以对抗部分水流的冲击,减缓水流对一次导流板120的冲击,避免一次导流板120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摇晃。因此,一次加强板122可以提升一次导流板120的刚度,避免一次导流板120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变形。
示例性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可以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端头封板160。端头封板160可以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延伸。出水槽110、一次导流板120、二次导流板130、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部均可以密封地连接至端头封板160。端头封板160的顶边可以高于出水槽口111。由于端头封板160的围挡作用,可以防止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外部的气体影响通过一次导流板120和二次导流板130的水的稳定性,确保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对滤料的拦截效果较好。
如图1-6所示,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集水槽170。集水槽170和出水槽110可以分别沿纵向方向连接至端头封板160的两侧。端头封板160上可以设置通孔173。通孔173可以连通出水口和集水槽170。集水槽170用于收集由出水口流出的水。集水槽170的槽壁(包括底壁和侧壁)上以设置有净水口171和反冲洗水口172。通过设置集水槽170,可以使得由出水口流出的水在集水槽170内汇聚,再由净水口171或者反冲洗水口172流出。具体地,水处理系统处于正常产水的工况时,净水可以通过净水口171流出至外部的清水池。水处理系统处于反冲洗的工况时,反冲洗水可以通过反冲洗水口172流出至外部的反冲洗排水池。示例性地,净水口171和反冲洗水口172处可以分别设置阀门,通过阀门控制净水口171和反冲洗水口172的开关。如此设置,由出水口流出的水可以在集水槽170内收集汇聚,并且可以使得净水与反冲洗具有独立的排放路径,互不混淆。
示例性地,净水口171和反冲洗水口172位于集水槽170的底壁上,集水槽170的底壁低于出水口。如此设置,由出水口排出的水均可以通过净水口171或者反冲洗水口172排出,避免了水沉积在集水槽170内无法完全排出。
示例性地,集水槽170的横向尺寸可以大于第一挡板141和第二挡板142之间的距离。如此设置,集水槽170的尺寸较大,从而可以收集更多的水。
示例性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净水管181和反冲洗水管182。净水管181可以与净水口171连接。反冲洗水管182可以与反冲洗水口172连接。净水管181可以用于连接至外部的清水池。反冲洗水管182可以用于连接至外部的反冲洗排水池。如此设置,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便于将水排出。
反冲洗水管182的内径可以大于净水管181的内径。由于反冲洗水的水质通常较差,增大反冲洗水管182的内径可以避免堵塞。
示例性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可以连接至滤池200。第一堰板191可以位于出水槽110和第一挡板141之间。并且第一堰板191可以与第一挡板141隔开。第二堰板192可以位于出水槽110和第二挡板142之间。并且,第二堰板192可以与第二挡板142隔开。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可以分别连接至出水槽110的侧壁。沿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延伸方向,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调节部。出水槽110的两个侧壁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调节适配部。多个调节部可以连接至多个调节适配部,以调节出水槽110的水平度。例如,调节部可以为多个腰型孔194。调节适配部可以为紧固件。紧固件一一对应地连接至腰型孔194,从而将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与出水槽110连接在一起。通过调节紧固件在腰型孔194中的位置,可以调节出水槽110的水平度。第一堰板191的顶边和第二堰板192的顶边均可以低于第一挡板141的顶边和第二挡板142的顶边。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选择适合的材质。例如,塑料、不锈钢等材质。如此设置,出水槽110的调平操作更加简单。
示例性地,沿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100的延伸方向,第一堰板191和第二堰板192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V形缺口193。多个V形缺口193均可以高于出水槽口111。水依次可以通过多个V形缺口193和出水槽口111流入出水槽110内。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出水槽110的配水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4)

1.一种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水槽,所述出水槽具有开口向上的出水槽口和设置在其槽壁上的出水口;
一次导流板,所述一次导流板与水平方向夹有锐角;
二次导流板,所述二次导流板的底边间隔开的位于所述一次导流板的中部之上,以形成位于所述出水槽口的下方的水流开口,所述二次导流板自下而上、向远离所述一次导流板的中部的方向延伸;
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从所述一次导流板和所述二次导流板的顶边向上延伸,所述出水槽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隔开,所述第一挡板的顶边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顶边均高于所述出水槽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导流板的底边位于所述出水槽的中线的正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槽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的距离A等于所述出水槽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距离B。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导流板的底边向下延伸有二次加强板,所述二次加强板平行于所述一次导流板或者自上而下逐渐远离所述一次导流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导流板的底边向下延伸有一次加强板,所述一次加强板与所述一次导流板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90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导流板与所述水平方向夹有第一锐角的角度在40度-50度之间;和/或,
所述二次导流板与所述水平方向夹有第二锐角的角度在40度-50度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端头封板,所述端头封板沿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出水槽、所述一次导流板、所述二次导流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部均密封地连接至所述端头封板,所述端头封板的顶边高于所述出水槽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和所述出水槽分别沿所述纵向方向连接至所述端头封板的两侧,所述端头封板上设置有连通在出水口和所述集水槽之间的通孔,所述集水槽的槽壁上设置有净水口和反冲洗水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口和所述反冲洗水口位于所述集水槽的底壁上,所述集水槽的底壁低于所述出水口。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净水管和反冲洗水管,所述净水管与所述净水口连接,所述反冲洗水管与所述反冲洗水口连接,所述反冲洗水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净水管的内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还包括第一堰板和第二堰板,所述第一堰板位于所述出水槽和所述第一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挡板隔开,所述第二堰板位于所述出水槽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挡板隔开,所述第一堰板和所述第二堰板分别连接至所述出水槽的侧壁,沿所述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堰板和所述第二堰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调节部,所述出水槽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调节适配部,所述多个调节部连接至所述多个调节适配部,以调节所述出水槽的水平度,所述第一堰板的顶边和所述第二堰板的顶边均低于所述第一挡板的顶边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顶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堰板和所述第二堰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V形缺口,所述多个V形缺口均高于所述出水槽口。
CN202222169694.4U 2022-08-17 2022-08-17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Active CN217988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9694.4U CN217988467U (zh) 2022-08-17 2022-08-17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69694.4U CN217988467U (zh) 2022-08-17 2022-08-17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8467U true CN217988467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20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69694.4U Active CN217988467U (zh) 2022-08-17 2022-08-17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84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45243B1 (en) Settler plate supports with integral outlets for individual flow channels and methods of collecting liquid from each flow channel
US6858140B2 (en) Processes and devices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including stationary cloth media filtration
GB1601671A (en) Separator for two immiscible liquids
KR101494296B1 (ko) 무동력 자동 역세척형 초기우수 비점오염 저감시설
US6899231B2 (en) Settling device
AU712455B2 (en) Granular media filter including media settler assembly
KR102448163B1 (ko) 터널형태의 낮은 구조를 갖는 유공블록형 하부집수장치
KR101545448B1 (ko) 초기우수의 수처리 시스템
US7540954B2 (en) Pollutant purification apparatus
KR101842653B1 (ko) 유수통공이 형성된 여과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비점오염 처리시설
CN217988467U (zh)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CN1232404A (zh) 用于无隔室活动桥式的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回洗装置
CN219860784U (zh) 一种装配式隧道涌水用深化模块
CN217988469U (zh)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KR200207675Y1 (ko) 복수의 여과실을 구비한 침전여과장치
CN115138110A (zh)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KR102279491B1 (ko) 필터 카트리지의 덮개
SK154794A3 (en) Separator of sludge and oil
CN217988468U (zh)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US5779895A (en) Granular media filter including media settler assembly
JP4966884B2 (ja) 濾過集水装置及びガス放出管
KR200258668Y1 (ko) 여과지의 하부집수장치
KR100425380B1 (ko) 폐수처리장치
KR200459061Y1 (ko) 초기 우수 고도 여과장치
CN218345309U (zh) 末端面源污染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