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3766U - 一种换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83766U CN217983766U CN202221934333.8U CN202221934333U CN217983766U CN 217983766 U CN217983766 U CN 217983766U CN 202221934333 U CN202221934333 U CN 202221934333U CN 217983766 U CN217983766 U CN 2179837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wire
- lead
- contact
- switching cop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电连接器,连接器壳体内设置两个转接铜排,与正极接触件连接的转接铜排的两端分别与正极导线I、正极导线II导通连接,与负极接触件连接的转接铜排的两端分别与负极导线I、负极导线II导通连接,正极导线I、正极导线II、负极导线I、负极导线II均与对应连接的转接铜排处于同一直线上。通过接触件尾部的转接铜排实现导线与接触件的导通连接,可以实现在插合端的两个输入转变为连接器尾部的四个输出;实现转接功能的转接铜排两端采用压铆螺母方式连接,该结构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及装配;该连接器尾端导线均采用90°水平的出线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换电连接器的总高h,便于车身端布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用换电连接器的一般常规方案为芯部插合端设置两芯功率接触件,如图1所示,接触件包括功率接触件、信号接触件,功率接触件包括正极接触件、负极接触件,均设置在插合端,换电连接器的尾部出线端为两根高压导线,分别为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实现电池包与整车电能的传输。现有的换电连接器中,接触件与导线通常为一对一,不能实现一转二,且接触件与导线的连接结构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电连接器,能够实现二传四,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接触件、导线,接触件包括正极接触件、负极接触件,导线包括正极导线、负极导线,连接器壳体内设置两个分别与正极接触件、负极接触件垂直导通连接的转接铜排,与正极接触件连接的转接铜排的两端分别与正极导线I、正极导线II导通连接,与负极接触件连接的转接铜排的两端分别与负极导线I、负极导线II导通连接,正极导线I、正极导线II、负极导线I、负极导线II均与对应连接的转接铜排处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铜排中间位置设置通孔,通孔内穿设固定有螺栓 I,接触件的尾部设置螺母,螺母与螺栓I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铜排两端部的端面均设置压铆螺母,导线的端部设置铜管端子,铜管端子压在压铆螺母的端面,螺栓II穿过铜管端子上的孔拧入压铆螺母并压在铜管端子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主壳体、插合端壳体、尾部壳体,以该连接器的插合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主壳体的前端为插合端壳体、后端为尾部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主壳体的四角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在对应安装面的安装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插合端壳体浮动安装罩盖在主壳体的前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插合端壳体中间位置开设有孔,该孔的边缘设置向前端延伸的环形凸起,各个接触件从主壳体内部向前端延伸至环形凸起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凸起外侧设置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壳体后部设置两个凸块,每个凸块的两侧均设置用于插装导线的导线管。
进一步的,各条所述导线从对应的导线管插入尾部壳体内部,其中正极导线I、正极导线II分别插装在同一凸块两侧的导线管中,负极导线I、负极导线II分别插装在另一凸块两侧的导线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通过接触件尾部的转接铜排实现导线与接触件的导通连接,可以实现在插合端的两个输入转变为连接器尾部的四个输出;
2、实现转接功能的转接铜排两端采用压铆螺母方式连接,该结构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及装配;
3、该连接器尾端导线均采用90°水平的出线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换电连接器的总高h,便于车身端布线;
4、导线从连接器尾部的两端水平引出,在与其他导线连接时,防止出错。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换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工作原理图;
图5a为图4中转接铜排的结构图;
图5b为图5a所示铜排与导线极接触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2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
1-接触件,101-正极接触件,102-负极接触件,
2-插合端壳体,201-环形凸起,
3-导线,301-正极导线I,302-正极导线II,303-负极导线I,304- 负极导线II,
4-密封圈,
5-尾部壳体,501-凸块,502-导线管,
6-转接铜排,601-通孔,602-压铆螺母,603-螺栓I,604-铜管端子, 605-螺栓II,606-螺母,
7-主壳体,701-安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电连接器的实施例,如图2至图6所示,包括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包括主壳体7、插合端壳体2、尾部壳体5,主壳体7 的四角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在对应安装面的安装结构701,主壳体7的前端为插合端壳体2、后端为尾部壳体5。
安装结构靠近插合端壳体2,其整体形状为U形,U形安装结构的底部贴在安装面上且设置用于安装的通孔。
插合端壳体2浮动安装罩盖在主壳体7的前端面,其中间位置开设有孔,孔的边缘设置向前端延伸的环形凸起201,各个接触件1从主壳体7内部向前端延伸至环形凸起201内侧,接触件中包括功率接触件,功率接触件包括正极接触件101、负极接触件102。环形凸起201外侧设置密封圈4,当插合端壳体2与另一连接器插合时,环形凸起201与另一连接器匹配,用于密封两连接器的配合部。
插合端壳体2通过多个浮动螺栓安装在主壳体7的前端面上。
环形凸起201内侧除了功率接触件,还设置信号接触件、导销、导孔,信号接触件用于实现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递,导销、导孔用于实现插合时的导向。
尾部壳体5固定在主壳体7的尾端,其后部设置两个凸块501,每个凸块501的两侧均设置用于插装导线3的导线管502。各条导线3从对应的导线管502插入尾部壳体5内部。其中正极导线I 301、正极导线II 302分别插装在同一凸块501两侧的导线管502中,负极导线I 303、负极导线II 304 分别插装在另一凸块501两侧的导线管502中。
连接器壳体内设置两块转接铜排6,转接铜排6中间位置设置通孔601,通孔601内穿设固定有螺栓I 603,接触件1的尾部设置螺母606,螺母606 与螺栓I 603螺纹连接,使得接触件1与转接铜排6固定。转接铜排6两端部与螺栓603的尾部同侧的侧面设置压铆螺母602,导线的端部设置铜管端子604,铜管端子604压在压铆螺母602的端面,使用螺栓II 605穿过铜管端子604上的孔拧入压铆螺母并压在铜管端子604上,使导线固定在转接铜排6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将接触件、导线与对应的转接铜排导通连接,例如,可以将接触件、导线焊接在对应的转接铜排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转接铜排替换为印制板、导线,实现接触件与导线的连通。
通过转接铜排6,使正极接触件101与正极导线I 301、正极导线II 302 导通,使负极接触件102与负极导线I 303、负极导线II 304导通。正极接触件101、负极接触件102均与对应的转接铜排6垂直。正极导线I 301、正极导线II 302、负极导线I 303、负极导线II 304均与对应连接的转接铜排 6处于同一直线上。
导线插装在对应的导线管502插装在连接器壳体1内,利用导线管502 端部的锁紧装置,将导线锁紧在导线管502上,防止在外力作用下,拉动导线破坏连接器内部的结构,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该连接器将两芯功率的接触件1在尾部转变为四芯功率的导线,从而实现换电连接器“二转四”的功能要求。连接器的尾部每条电路实现“一转二”的功能。
通过接触件尾部的转接铜排6实现导线3与接触件1的导通连接,同时转接铜排两端各有两个作为螺栓安装孔的压铆螺母,从而实现压接导线的铜管端子604分别与转接铜排6连接,可以实现在插合端的两个输入转变为连接器尾部的四个输出。
实现转接功能的转接铜排两端采用压铆螺母方式连接,该结构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及装配。
该连接器尾端导线均采用90°水平的出线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换电连接器的总高h,便于车身端布线,导线从连接器尾部的两端水平引出,在与其他导线连接时,防止出错。
尽管已经展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换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接触件(1)、导线(3),接触件(1)包括正极接触件(101)、负极接触件(102),导线(3)包括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其特征在于:连接器壳体内设置两个分别与正极接触件(101)、负极接触件(102)垂直导通连接的转接铜排(6),与正极接触件(101)连接的转接铜排的两端分别与正极导线I(301)、正极导线II(302)导通连接,与负极接触件(102)连接的转接铜排的两端分别与负极导线I(303)、负极导线II(304)导通连接,正极导线I(301)、正极导线II(302)、负极导线I(303)、负极导线II(304)均与对应连接的转接铜排处于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铜排(6)中间位置设置通孔(601),通孔(601)内穿设固定有螺栓I(603),接触件(1)的尾部设置螺母(606),螺母(606)与螺栓I(60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铜排(6)两端部的端面均设置压铆螺母(602),导线(3)的端部设置铜管端子(604),铜管端子(604)压在压铆螺母(602)的端面,螺栓II(605)穿过铜管端子(604)上的孔拧入压铆螺母(602)并压在铜管端子(60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包括主壳体(7)、插合端壳体(2)、尾部壳体(5),以该连接器的插合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主壳体(7)的前端为插合端壳体(2)、后端为尾部壳体(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7)的四角分别设置用于固定在对应安装面的安装结构(70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合端壳体(2)浮动安装罩盖在主壳体(7)的前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合端壳体(2)中间位置开设有孔,该孔的边缘设置向前端延伸的环形凸起(201),各个接触件(1)从主壳体(7)内部向前端延伸至环形凸起(201)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起(201)外侧设置密封圈(4)。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壳体(5)后部设置两个凸块(501),每个凸块(501)的两侧均设置用于插装导线(3)的导线管(5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换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条所述导线(3)从对应的导线管(502)插入尾部壳体(5)内部,其中正极导线I(301)、正极导线II(302)分别插装在同一凸块两侧的导线管中,负极导线I(303)、负极导线II(304)分别插装在另一凸块两侧的导线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34333.8U CN217983766U (zh) | 2022-07-21 | 2022-07-21 | 一种换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34333.8U CN217983766U (zh) | 2022-07-21 | 2022-07-21 | 一种换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83766U true CN217983766U (zh) | 2022-12-06 |
Family
ID=84281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34333.8U Active CN217983766U (zh) | 2022-07-21 | 2022-07-21 | 一种换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8376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826429A (zh) * | 2023-08-30 | 2023-09-29 | 东北林业大学 | 一种多头电力线连接器 |
-
2022
- 2022-07-21 CN CN202221934333.8U patent/CN21798376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826429A (zh) * | 2023-08-30 | 2023-09-29 | 东北林业大学 | 一种多头电力线连接器 |
CN116826429B (zh) * | 2023-08-30 | 2023-10-31 | 东北林业大学 | 一种多头电力线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32465B (zh) | 一种led用一体式连接器 | |
CN217983766U (zh) | 一种换电连接器 | |
CN112086837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 |
CN213636363U (zh) | 连接器公端子及连接器 | |
CN21278412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 |
CN201054455Y (zh) | 插脚 | |
CN101673883A (zh) | 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 | |
CN20449739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15912072U (zh) | 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微型逆变器的连接结构及光伏组件 | |
CN210224511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13072427U (zh) | 电流传输组件和直流转换器 | |
CN111740276A (zh) | 夹板式耐插拔连接器 | |
CN201518354U (zh) | 光伏接线盒线路板专用的接线端子 | |
CN219144657U (zh) | 一种储能光伏逆变器穿墙端子 | |
CN217444681U (zh) | 一种usb插座的pcb电路板的导电结构 | |
CN215896825U (zh) | 一种插片式金属单芯高压连接器 | |
CN213660697U (zh) |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连接器 | |
CN221633046U (zh) | 一种智能分线器 | |
CN217691734U (zh) | 一种铜柱快速转接导线的电连接器 | |
CN217740823U (zh) | 一种片式端子连接器 | |
CN221530297U (zh) | 一种接线转接装置 | |
CN219124172U (zh) | 一种光伏组件的分体式接线盒 | |
CN214849306U (zh) | 一种大电流的小型连接器 | |
CN211265805U (zh) | 一种用于动车车端的转接连接器 | |
CN221596997U (zh) | 一种跨接桥和具有跨接桥的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