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2144U -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2144U
CN217952144U CN202222058838.9U CN202222058838U CN217952144U CN 217952144 U CN217952144 U CN 217952144U CN 202222058838 U CN202222058838 U CN 202222058838U CN 217952144 U CN217952144 U CN 2179521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ow
reflecting surface
lens
optica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588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jiang Jinghui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jiang Jinghui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jiang Jinghui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jiang Jinghui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588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21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21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21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车灯包括近光模组,近光模组包括近光光学单元,近光光学单元包括反射面、发光单元、遮光板以及透镜;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反射面的焦点处;所述遮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并位于所述透镜的焦点处,用于对所述反射面的底部进行遮挡;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部分被所述遮光板遮挡,其它未被遮挡的光线经所述反射面反射,穿透所述透镜形成带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有效解决现有近光车灯存在的长度较长,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号CN 111853701A,公开了近光车灯,包括第一反射板、电路板、遮光板和透镜,第一反射板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电路板具有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设置于第一焦点处,遮光板的前缘设置在第二焦点处,透镜的透镜焦点位于该前缘;当第一发光单元向第一反射板发射光束时,产生的第一反射光束并射向该第二焦点,该第一反射光束受到该遮光板遮挡,使得部分的第一反射光束穿透透镜形成带有截止边缘为具高低差的第一光型,即为近光光型。
目前该结构的近光车灯,因为需要将遮光板的前缘设置在第一反射板的第二焦点处,第一反射板两个焦点的设置不仅设计复杂而且从而会使得近光车灯的长度较长,总体占用空间较大,从而无法满足现有客户对车灯设计空间进行缩减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能有效解决现有近光车灯存在的长度较长,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包括反射面、发光单元、遮光板以及透镜;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反射面的焦点处;所述遮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并位于所述透镜的焦点处,用于对所述反射面的底部进行遮挡;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部分被所述遮光板遮挡,其它未被遮挡的光线经所述反射面反射,穿透所述透镜形成带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型。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光学单元,所述遮光板为一体件,包括遮挡体和安装体,所述遮挡体的顶部设置有与明暗截止线形状对应的边缘;所述遮挡体用于对所述反射面的底部进行遮挡,并通过所述安装体安装固定在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同时使得所述透镜的焦点的位于所述边缘上。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光学单元,所述遮挡体为金属件,表面设置有黑色涂层;所述遮挡体仿形于所述反射面,所述遮挡体堆叠在所述反射面的前方,对其底部进行遮挡。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光学单元,还包括杂光挡台,所述杂光挡台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透镜之间,所述杂光挡台用于对所述发光单元中存在的可以直接穿透所述透镜的无用光线进行遮挡。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光学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呈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发光单元中存在的无用光无法直接穿透所述透镜。
一种近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近光光学单元。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模组,还包括散热器,若干所述近光光学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模组,所述散热器包括安装座,多个所述近光光学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发光单元为LED,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电路板,并通过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对应数量的所述反射面连接形成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发光单元的上方,同时使得各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对应的所述反射面的焦点处;所述反射体的前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长条形框;对应数量的所述透镜连接形成透镜总成,所述透镜总成设置在所述长条形框上,并对所述长条形框进行遮盖;对应数量的所述遮光板连接形成遮光板总成,所述遮光板总成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位于所述反射体前方,并使得各个所述遮光板顶部设置有的与明暗截止线形状对应的边缘位于对应的所述透镜的焦点处,同时由所述遮光板遮挡对应的所述反射面的底部。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近光模组,多个所述近光光学单元中至少一个所述近光光学单元用于提供主光型,其余所述近光光学单元用于提供辅助光型,提供辅助光型的所述近光光学单元中的所述透镜的焦距大于或小于提供主光型的所述近光光学单元中的所述透镜的焦距。
一种车灯,包括如上所述的近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有效解决现有近光车灯存在的长度较长,占有空间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中近光光学单元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中近光光学单元的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遮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散热器10,安装座11,散热齿111,散热孔112,连接孔113,调光机构连接座12,近光光学单元20,反射面21,遮挡区域211,发光单元22,光轴221,遮光板23,遮挡体231,边缘2311,第一边界23111、第二边界23112,第三边界23113,安装体232,透镜24,杂光挡台25,反射件30,长条形框31,电路板40,接插件41,透镜总成50,遮光板总成60、螺钉70、固定孔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近光模组,包括散热器10和近光光学单元20,若干的近光光学单元20设置在散热器10上;这里的近光光学单元20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指的近光光学单元。具体地,散热器10上的近光光学单元20数量根据空间大小设置,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个近光光学单元20。当然,在空间足够的情况,可以设置多个近光光学单元20;这里优选多个近光光学单元20,通过多个近光光学单元20使得提供的近光光型更亮、更宽、更均匀,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如图4所示,近光光学单元20包括反射面21、发光单元22、遮光板23以及透镜24;发光单元22设置在反射面21的焦点处;遮光板23设置在反射面21与发光单元22之间,并位于透镜24的焦点处,用于对反射面21的底部进行遮挡;发光单元22发射的光线,部分被遮光板23遮挡,其它未被遮挡的光线经反射面21反射,穿透透镜24形成带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型。具体地,反射面21上只需要设置一个焦点,发光单元22设置在该焦点处;将遮光板23设置在反射面21与发光单元22之间,用于对反射面21的底部进行遮挡,同时透镜24的焦点位于遮光板23上,避免在反射面21上设置两个焦点,使得反射面21设计更加简单,同时近光光学单元20的长度大大缩短,从而能有效解决现有近光车灯存在的长度较长,占有空间较大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遮光板23也可以是设置在反射面21底部的黑色吸光层。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0上设置有六个近光光学单元20;六个近光光学单元20中可以选择一个近光光学单元20为主光型,其它五个近光光学单元20为辅助光型,由于焦距越长视角越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辅助光型中设置若干的近光光学单元20中透镜24的焦距大于主光型中的近光光学单元20中透镜24的焦距,还有若干的近光光学单元20中透镜24的焦距小于主光型中的近光光学单元20中透镜24的焦距,通过焦距长的近光光学单元20提高主光型的光度,通过焦距短的近光光学单元20提高主光型的宽度和均匀度,从而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
散热器10包括安装座11以及调光机构连接座12,多个近光光学单元20设置在安装座11上,散热器10通过调光机构连接座12与车灯内的调光机构连接,由调光机构带动散热器10进行角度调节;安装座11与调光机构连接座12上均设置有散热齿111和散热孔112,通过散热齿111和散热孔112大大提高散热器10的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学单元20中发光单元22的寿命。具体地,发光单元22与反射面21均设置在安装座11上,并使得发光单元22位于反射面21的焦点处;遮光板23设置在安装座11上,并位于发光单元22与反射面21之间,遮光板23用于对反射面21底部的遮挡区域211进行遮挡;透镜24设置在反射面21的前方,并使得透镜24的焦点位于遮光板23上。发光单元22发射的光线,除部分被遮光板23遮挡无法到达反射面21,其它未被遮挡的光线经反射面21反射,穿透透镜24形成带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型。由于近光光学单元20的长度缩短,从而能有效解决现有近光模组存在的长度较长,占有空间较大的问题。本实施例中,散热器10上安装有六个近光光学单元20,也就是对应有六个反射面21、六个发光单元22、六个透镜24以用六个遮光板23;发光单元22为LED(发光二极管),采用LED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寿命长、可靠耐用、体积小、能耗低、响应快、设计灵活等优点;为了安装方便,六个发光单元22设置在一块电路板40上,并通过该电路板40配合螺钉70固定安装在水平设置的安装座11的顶面上;另外,电路板40上还可以设置有接插件41,接插件41用于外接控制器或电源;六个反射面21连接形成反射件30,反射件30配合螺钉70固定在安装座11的顶面上,并使得各个发光单元22位于对应的反射面21的焦点处;反射件30的前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长条形框31,六个透镜24连接形成透镜总成50,透镜总成50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在长条形框31的前端,并对长条形框31进行遮盖,通过激光焊接固定方式避免设置固定结构占用空间,使得结构简化,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透镜总成50与长条形框3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防止透镜总成50固定后存在偏位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六个遮光板23连接形成遮光板总成60;遮光板总成60配合螺钉70固定在安装座11的顶面上,通过遮光板23遮挡对应位置的反射面21上的遮挡区域211,并使得遮光板23位于对应位置的透镜24的焦点处。安装时,先将电路板40放置在安装座11的顶面上,后将遮光板总成60叠放在电路板40上方,再将反射件30叠放在遮光板总成60上,后使用螺钉70依次穿过反射件30、遮光板总成60以及电路板40上分别设置有的固定孔80,并与安装座11上设置有的连接孔113连接,从而将反射件30、遮光板总成60以及电路板40这三个零件同时固定在安装座11上,安装方便快捷。另外,为了防止安装后各零件之间存在偏位的问题,可以设置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防止安装在安装座11上反射件30、遮光板总成60以及电路板40之间存在偏位现象,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
如图5所示,遮光板23为一体件,包括遮挡体231和安装体232,遮挡体231的顶部设置有与明暗截止线形状对应的边缘2311;遮挡体231用于对反射面21的底部进行遮挡,并通过安装体232安装固定在反射面21与发光单元22之间,同时使得透镜24的焦点位于边缘2311上。具体地,边缘2311包括第一边界23111、第二边界23112和第三边界23113,第一边界23111高于第三边界23113,使得连接在第一边界23111与第三边界23113之间的第二边界23112呈设置角度倾斜,用于形成近光光型分布中的15°或45°上升区域。
进一步地,遮挡体231为金属件,优选不锈钢材料制成,表面设置有黑色涂层;通过黑色涂层防止对射入的光线进行反射;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本实施例中,遮光板23为一体件,采用冲压成型,表面设置有黑色涂层,黑色涂层优选亚光黑漆制成,通过亚光黑漆喷涂在遮光板23表面形成,亚光黑漆可以防止反光,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安装体232上设置有安装孔和限位孔,限位孔用于遮光板23的限位,安装孔用于遮光板23的安装固定。
进一步地,遮挡体231仿形于反射面21,当遮挡体231设置在反射面21前方时,遮挡体231堆叠在反射面21的前方,对其底部的遮挡区域211进行遮挡。本实施例中,反射面21呈弧形,遮挡体231仿形于反射面21,为反射面21向前偏置的面,当遮挡体231堆叠在反射面21的前方时,由于遮挡体231可以贴合在反射面21的底部的遮挡区域211,对其进行遮挡,从而可以很好的防止遮挡体231不贴合遮挡区域211存在漏光隐患,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
进一步地,发光单元22与透镜24之间还设置有杂光挡台25,杂光挡台25用于对发光单元22中存在的可以直接穿透透镜24的无用光线进行遮挡。从而防止这些无用光线能直接穿透透镜24,使得近光光型的明暗截止线不平,同时在近光光型的明暗截止线的上方形成大量杂光,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1呈水平设置,发光单元22设置在安装座11的顶面上,发光单元22的光轴221垂直于安装座11,因此发光单元22中存在可以直接穿透透镜24的无用光线,为了对无用光线进行遮挡,在安装座11上设置有杂光挡台25,并使得杂光挡台25位于发光单元22与透镜24之间,通过杂光挡台25对发光单元22中存在可以直接穿透透镜24的无用光进行遮挡,进一步提高近光光型的质量。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近光光学单元20中的发光单元22为倾斜设置,即发光单元22的光轴221呈角度倾斜,倾斜角度范围为10-15度;通过倾斜设置,使得发光单元22中存在的无用光无法直接穿透透镜24,从而避免设置杂光挡台25,简化零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灯的实施例可以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近光模组;即采用了上述所有近光模组的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近光模组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近光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面、发光单元、遮光板以及透镜;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反射面的焦点处;所述遮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并位于所述透镜的焦点处,用于对所述反射面的底部进行遮挡;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线,部分被所述遮光板遮挡,其它未被遮挡的光线经所述反射面反射,穿透所述透镜形成带有明暗截止线的近光光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光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板为一体件,包括遮挡体和安装体,所述遮挡体的顶部设置有与明暗截止线形状对应的边缘;所述遮挡体用于对所述反射面的底部进行遮挡,并通过所述安装体安装固定在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同时使得所述透镜的焦点的位于所述边缘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近光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体为金属件,表面设置有黑色涂层;所述遮挡体仿形于所述反射面,所述遮挡体堆叠在所述反射面的前方,对其底部进行遮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光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杂光挡台,所述杂光挡台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透镜之间,所述杂光挡台用于对所述发光单元中存在的可以直接穿透所述透镜的无用光线进行遮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光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呈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发光单元中存在的无用光无法直接穿透所述透镜。
6.一种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近光光学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若干所述近光光学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安装座,多个所述近光光学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发光单元为LED,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在电路板,并通过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对应数量的所述反射面连接形成反射体,所述反射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发光单元的上方,同时使得各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对应的所述反射面的焦点处;所述反射体的前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长条形框;对应数量的所述透镜连接形成透镜总成,所述透镜总成设置在所述长条形框上,并对所述长条形框进行遮盖;对应数量的所述遮光板连接形成遮光板总成,所述遮光板总成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位于所述反射体前方,并使得各个所述遮光板顶部设置有的与明暗截止线形状对应的边缘位于对应的所述透镜的焦点处,同时由所述遮光板遮挡对应的所述反射面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近光光学单元中至少一个所述近光光学单元用于提供主光型,其余所述近光光学单元用于提供辅助光型,提供辅助光型的所述近光光学单元中的所述透镜的焦距大于或小于提供主光型的所述近光光学单元中的所述透镜的焦距。
10.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光模组。
CN202222058838.9U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Active CN2179521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8838.9U CN217952144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8838.9U CN217952144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2144U true CN217952144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26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58838.9U Active CN217952144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21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4532B (zh) 车辆用灯具和基板
EP2525140B1 (en) Vehicle lighting unit
US20220316676A1 (en) Automotive lamp optical element and automotive headlamp
WO2009131125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US7789545B2 (en) Vehicle headlight assembly
CN106813180A (zh) 灯具的导光结构、行车灯及车辆
CN215216044U (zh) 车灯照明结构及车灯
WO2017135435A1 (ja) 車両用灯具
JP4274107B2 (ja) 車両用灯具
KR20080073596A (ko) 발광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자동차용 후미등
CN217952144U (zh) 一种近光光学单元、近光模组及车灯
KR101375245B1 (ko) 차량용 헤드 램프
CN213019206U (zh) 一种均匀发光的面板灯
KR101959804B1 (ko) 차량용 램프
CN210219616U (zh) 一种微型车灯照明模块组件
JP3124235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04288866A (ja) Ledランプ
CN218032949U (zh) 车灯
CN220958058U (zh) 一种导光板及远近光灯总成
CN218819680U (zh) 一种led双光模组
CN220269200U (zh) 一种双光透镜车灯
CN215831837U (zh) 照明模组、车灯及车辆
CN219828607U (zh) 一种高亮度led车灯
CN218762759U (zh) 一种新型的高效面发光阅读灯
CN217714789U (zh) 一种车用新型远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