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51620U -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51620U
CN217951620U CN202221622416.3U CN202221622416U CN217951620U CN 217951620 U CN217951620 U CN 217951620U CN 202221622416 U CN202221622416 U CN 202221622416U CN 217951620 U CN217951620 U CN 217951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uid
fluid pipeline
inlet end
outle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224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勇
孟新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co Hefei LCD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rico Hefei LCD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co Hefei LCD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rico Hefei LCD Gla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224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51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51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51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管道组件,由流体管道、螺旋水管、水循环加热机构构成,通过设置的螺旋水管以及向螺旋水管内注入热水以对流体管道内部流通的流体进行加热的水循环加热机构,能够在不影响流体管道内部压缩气体的原运动轨迹以及流体管道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流体管道内部流体的温度,避免压缩气体沿着流体管道进入气动元件后,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流体管道的表面以及气动元件的表面,解决了水分附着在气动元件上导致的检测精度降低、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影响设备生产的产品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管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背景技术
流体管道,一般是指用于输送具有流体性质的介质的管材,此类管材多用于液体和气体的输送,部分情况下会对特定条件下具有流体性质的固体进行输送。
气动元件是指通过气体的压强或膨胀产生的力来做功的元件,是一种将压缩空气的弹性能量转换为动能的机件。如气缸、气动马达、蒸汽机等。
在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中,常使用气动元件来控制加工设备完成特定的运动,以达到特定的加工操作,而气动元件的工作需要输送压缩空气,向气动元件输送压缩空气一般是通过流体管道进行输气,通过流体管道输送的压缩空气在气动元件的内部形成气压差,通过气压推动各个气动元件进行工作,以达到控制加工设备完成特定的运动的目的。
现有的工厂常使用架空输送的方式进行输气,在进行压缩空气的输送时,流体管道的部分管路暴露在空气中,在低温条件下,例如:在冬季进行输气时,流经这部分管路的压缩气体经过了低温环境后再进入恒温车间内时,由于压缩气体此时为低温状态,压缩气体沿着流体管道进入气动元件后,在恒温车间内的部分流体管道以及气动元件的内外温差较大,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流体管道的表面以及气动元件的表面,长期使用下,会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导致其检测精度降低,影响设备生产的产品的良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管道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架空输送的方式输气会导致流体管路以及气动元件的表面出现液化现象,液化现象出现的水分会附着气动元件的表面,长期使用下,会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导致其检测精度降低,影响设备生产的产品的良品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管道组件,包括:流体管道,具有进气端与出气端,所述进气端用于连接输气设备,所述出气端用于连接终端用气设备,水循环加热机构;螺旋水管,沿所述流体管道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流体管道的外表面;所述螺旋水管具有与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连通的第一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用于向所述螺旋水管内注入热水以对所述流体管道内部流通的流体进行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端的具有调压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体管道外壁的一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终端用气设备与所述螺旋水管之间的位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贴合所述流体管道的外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具有第二出水端与第二进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进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包括泵体、储水机构以及加热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端为所述泵体的出水端,所述第二进水端为储水机构的进水端,所述泵体的进水端与所述储水机构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设备设置于所述储水机构的内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水机构为滚筒状的空心壳体,所述第二进水端和出水端设置于空心壳体的上表面,所述空心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贯穿至内部腔体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外侧一体成型有法兰盘,所述加热设备与所述法兰盘可拆卸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设备为法兰电热管,所述法兰电热管包括与所述法兰盘可拆卸连接的法兰基座以及固定在所述法兰基座上的若干个电热管,所述电热管从所述连接槽穿入所述空心壳体内部的空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水机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平台,所述泵体水平固定在所述安装平台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由流体管道、螺旋水管、水循环加热机构构成,通过设置的螺旋水管以及向螺旋水管内注入热水以对流体管道内部流通的流体进行加热的水循环加热机构,能够在不影响流体管道内部压缩气体的原运动轨迹以及流体管道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流体管道内部流体的温度,避免压缩气体沿着流体管道进入气动元件后,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流体管道的表面以及气动元件的表面,解决了水分附着在气动元件上导致的检测精度降低、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影响设备生产的产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循环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流体管道;11、终端用气设备;20、温度传感器;30、螺旋水管;31、第一进水端;32、第一出水端;33、调压阀;40、水循环加热机构;41、泵体;411、第二出水端;42、储水机构;421、第二进水端;422、法兰盘;423、安装平台;43、加热设备;431、法兰基座;432、电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螺旋水管的结构示意。
请参阅图1与图2,提供一种流体管道组件,包括:流体管道10、螺旋水管30、水循环加热机构40。
流体管道10具有进气端与出气端,进气端用于连接输气设备,出气端用于连接终端用气设备11,螺旋水管30沿流体管道10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缠绕在流体管道10的外表面,水循环加热机构40用于向螺旋水管30内注入热水以对流体管道10内部流通的流体进行加热。
在温车间外的部分流体管道10的外侧呈螺旋状缠绕螺旋水管30,在压缩气体流经此部分流体管道10时,由于有螺旋水管30包覆,而水循环加热机构40会使得螺旋水管30的内部始终有热水流动,热水的流动配合螺旋水管30,能够在流体管道10的外部提供保温效果,压缩气体进入具有螺旋水管30包覆的流体管道10时会被加热,避免压缩气体在传输过程中变为低温气体,解决了低温的压缩气体进入终端用气设备11后,终端用气设备11内外温差过大而出现液化现象的问题。
此外,若管道的铺设路径较广,覆盖范围较大,为降低成本,可仅在靠近对应的终端用气设备11处包覆一定长度的螺旋水管30,包覆的螺旋水管30能够在压缩气体进入终端用气设备11之前进行加热,进而使得送入终端用气设备11内部的压缩气体具有一定的温度,有效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终端用气设备11表面附着水分的问题。
由于螺旋水管30是包覆在流体管道10的外表面,因此不影响流体管道10的架设,即不会改变设计好的流体管道10内部的气体流向。
具体的,螺旋水管30具有第一进水端31与第一出水端32,水循环加热机构40具有第二出水端411与第二进水端421,第二出水端411与第一进水端31通过管道连接,第二进水端421与第一出水端32通过管道连接,即螺旋水管30与水循环加热机构40能够使得流过螺旋水管30的水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有效提供对流体管道10的保温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采用泵体41、储水机构42以及加热设备43组合构成水循环加热机构40。
第二出水端411为泵体41的出水端,第二进水端421为储水机构42的进水端,泵体41的进水端与储水机构42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加热设备43设置于储水机构42的内部。
通过储水机构42进行储水,加热设备43对储水机构42内部的水源进行加热,加热的水源通过泵体41抽出并送入螺旋水管30的内部,最后从第一出水端32流出,从第二进水端421重新进入储水机构42的内部,形成循环的加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水源在循环流动的加热过程中,会产一定的杂质,长期使用下,杂质会附着在流经的路径上,因此每使用一定时间后需要对水源流过的结构或者设备进行清理,为了便于清理:
储水机构42为滚筒状的空心壳体,第二进水端421和出水端设置于空心壳体的上表面,空心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贯穿至内部腔体的连接槽,连接槽的外侧一体成型有法兰盘422,加热设备43与法兰盘422可拆卸的连接。
将加热设备43与储水机构42设置为可拆卸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从侧边将加热设备43拆除,并将储水机构42内部的水源排出,由于储水机构42的内部并未设置其他结构,其内壁无清理死角,因此,可直接从侧边的连接槽对储水机构42的内部进行清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设备43可采用法兰电热管,法兰电热管包括与法兰盘422可拆卸连接的法兰基座431以及固定在法兰基座431上的若干个电热管432,电热管432从连接槽穿入空心壳体内部的空腔,使用时,需要先将法兰电热管与储水机构42安装,然后才能够将水源送入内部,拆卸时,则无需考虑先后问题,通过法兰盘422与法兰基座431之间的连接,形成具有一定密封性的安装结构,在保证侧边密封的同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方便了进行清理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泵体41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为了降低震动对储水机构42的影响,进一步的,储水机构42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平台423,泵体41水平固定在安装平台423的上表面,将泵体41水平固定在安装平台423上,降低泵体41震动对储水机构42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为了控制螺旋水管30对流体管道10的加热程度,在第一进水端31的位置设置调压阀33,能够手动调节水源水压,控制送入螺旋水管30内部的水压,水压降低后,水源的流速降低,使得热传递的效率降低,降低了螺旋水管30对流体管道10的加热效率,若水压升高,水源的流速较快,使得热传递的效率提升,加快了螺旋水管30对流体管道10的加热效率,以控制水压的方式达到控制加热温度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与3,为了更直观地观察输入至终端用气设备11的压缩气体的温度,流体管道10外壁的一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温度传感器20设置于终端用气设备11与螺旋水管30之间的位置,温度传感器20的感应端贴合流体管道10的外壁,通过温度传感器20检测流体管道10送入终端用气设备11内的气体温度,能够及时地发现在水压调低后,送入的压缩气体温度过低的情况,以及水压调大的情况下,送入的压缩气体温度过高的情况。
在本文的描述中,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诸如部件和/或方法的实例,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没有一项或多项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通过其他设备、系统、组件、方法、部件、材料、零件等等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未具体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避免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面变模糊。
在整篇说明书中提到“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实施例(anembodiment)”或“具体实施例(a specific embodiment)”意指与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并且不一定在所有实施例中。因而,在整篇说明书中不同地方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in one embodiment)”、“在实施例中(in an embodiment)”或“在具体实施例中(in a specific embodiment)”的各个表象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具体实施例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按任何合适的方式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实施例结合。应当理解本文所述和所示的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他变型和修改可能是根据本文教导的,并将被视作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一部分。
还应当理解还可以以更分离或更整合的方式实施附图所示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甚至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操作而被移除或因为可以根据特定应用是有用的而被提供。
另外,除非另外明确指明,附图中的任何标志箭头应当仅被视为示例性的,而并非限制。此外,除非另外指明,本文所用的术语“或”一般意在表示“和/或”。在术语因提供分离或组合能力是不清楚的而被预见的情况下,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将视为已被指明。
如在本文的描述和在下面整篇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另外指明,“一个(a)”、“一个(an)”和“该(the)”包括复数参考物。同样,如在本文的描述和在下面整篇权利要求书中所用,除非另外指明,“在…中(in)”的意思包括“在…中(in)”和“在…上(on)”。
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包括在说明书摘要中所述的内容)并非意在详尽列举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本文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尽管在本文仅为说明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和本实用新型的实例,但是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和理解的,各种等效修改是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如所指出的,可以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上述描述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这些修改,并且这些修改将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文已经在总体上将系统和方法描述为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此外,已经给出了各种具体细节以提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或者利用其它装置、系统、配件、方法、组件、材料、部分等进行实践。在其它情况下,并未特别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结构、材料和/或操作以避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方面造成混淆。
因而,尽管本实用新型在本文已参照其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修改自由、各种改变和替换意在上述公开内,并且应当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在未背离所提出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在没有对应使用其他特征的情况下将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使特定环境或材料适应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和精神。本实用新型并非意在限制到在下面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特定术语和/或作为设想用以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公开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将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及等同物。因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只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确定。

Claims (10)

1.一种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体管道,具有进气端与出气端,所述进气端用于连接输气设备,所述出气端用于连接终端用气设备;
水循环加热机构;
螺旋水管,沿所述流体管道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流体管道的外表面,
所述螺旋水管具有与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连通的第一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
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用于向所述螺旋水管内注入热水以对所述流体管道内部流通的流体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端的具有调压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道外壁的一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终端用气设备与所述螺旋水管之间的位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贴合所述流体管道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具有第二出水端与第二进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与所述第一进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加热机构包括泵体、储水机构以及加热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端为所述泵体的出水端,所述第二进水端为储水机构的进水端,所述泵体的进水端与所述储水机构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热设备设置于所述储水机构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机构为滚筒状的空心壳体,所述第二进水端和出水端设置于空心壳体的上表面,所述空心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贯穿至内部腔体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外侧一体成型有法兰盘,所述加热设备与所述法兰盘可拆卸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设备为法兰电热管,所述法兰电热管包括与所述法兰盘可拆卸连接的法兰基座以及固定在所述法兰基座上的若干个电热管,所述电热管从所述连接槽穿入所述空心壳体内部的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管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机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安装平台,所述泵体水平固定在所述安装平台的上表面。
CN202221622416.3U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Active CN217951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2416.3U CN217951620U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22416.3U CN217951620U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51620U true CN217951620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19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22416.3U Active CN217951620U (zh) 2022-06-27 2022-06-27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516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4712B (zh) 集成压力补偿换热器和方法
CN103252260B (zh) 一种用于室内的环境舱温度控制装置
CA1191508A (en) Concentric tube heat tracing apparatus
CN101371096A (zh) 设有连接件的热交换器
CN102052806A (zh) 空气源热泵及供热水系统
CN217951620U (zh) 一种流体管道组件
CN204225972U (zh) 使用带加热的尿素加热管路
US4307578A (en) Heat exchanger efficiently operable alternatively as evaporator or condenser
WO2009060487A1 (en) Pliable tubular heat exchanger
CN104149677B (zh) 一种防冻运水车输水系统
CN108025514B (zh) 用于加热部件给定区域的装置
CN101861505A (zh) 传热装置、系统和方法
CN208268635U (zh) 加热管、排液系统及空调系统
CN204095623U (zh) 一种防冻运水车输水系统
CN213064077U (zh) 一种具有伴热装置的易凝介质动设备
CN206510430U (zh) 一种3d打印机冷却装置
CN201917142U (zh) 具有回预热功能的热泵装置
CN210486106U (zh) 一种用于热能动力设备的热能循环利用装置
CN219571043U (zh) 一种阀管加热套
CN102032715B (zh) 具有回预热功能的热泵装置
CN200975835Y (zh) 低温干燥系统
CN205002425U (zh) 组合式太阳能热水器
CN202834490U (zh) 水空调热交换器进出水管的连接结构
CN219607377U (zh) 一种空气加热装置
CN218936662U (zh) 多级电磁加热炮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