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5299U - 推车 - Google Patents

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45299U
CN217945299U CN202221937607.9U CN202221937607U CN217945299U CN 217945299 U CN217945299 U CN 217945299U CN 202221937607 U CN202221937607 U CN 202221937607U CN 217945299 U CN217945299 U CN 217945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rt
wheels
driv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376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孝先
邓云海
唐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376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452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45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452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推车,推车包括:车架;至少两个驱动组件,设置于车架;至少两个履带轮,分设于车架相背的两侧,至少两个履带轮中的每个履带轮分别与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一个驱动组件相连接;其中,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不同的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推车,通过采用履带轮,使得在山路及泥泞路面也可以进行使用,具有复杂路面情况下的行驶能力,驱动组件与履带轮一一对应设置,在实现推车助力驱动的同时,通过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不同的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使得推车能够完成多种复杂的行驶动作,提高了推车的操作性,提升了推车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推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带助力推车一般为轮式行走,而轮式行走的推车在平坦路面使用的问题不大,但是在山路及泥泞路面无法使用,且推车一般为集中式单电机助力,操控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推车。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推车,包括:车架;至少两个驱动组件,设置于车架;至少两个履带轮,分设于车架相背的两侧,至少两个履带轮中的每个履带轮分别与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一个驱动组件相连接;其中,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不同的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推车包括车架、至少两个驱动组件和至少两个履带轮。车架上能够盛放被运输的物料,并提供部件安装的空间。至少两个驱动组件设置于车架,至少两个履带轮分设于车架相背的两侧,例如一个履带轮设置于车架的左侧,另一个履带轮设于车架的右侧,而驱动组件与履带轮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的每个驱动组件分别与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一个驱动组件相连接。在行驶过程中,每个驱动组件均可以向各自连接的履带轮提供动力,进而可以实现履带轮的转动,以使得推车启动并行驶。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推车,降低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并且,推车采用履带轮作为行驶部件,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使得推车不仅能够在平坦路面使用,在山路及泥泞路面也可以进行使用,提升了推车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不同的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使得推车除了完成常规的前进与后退动作外,还能够通过使两侧的履带轮达到不同的转速,让推车左右两侧呈现出速度差,通过速度差来完成转向操作,提升了推车的操作性,让推车可以更方便的工作,适应多种复杂的作业环境。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推车,通过设置履带轮,使得在山路及泥泞路面也可以进行使用,具有复杂路面情况下的行走能力,提升了推车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驱动组件与履带轮一一对应设置,在实现推车助力驱动的同时,通过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不同的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使得推车能够以简单的操作而完成多种复杂的行驶动作,提高了推车的操作性,提升了推车的工作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推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履带轮包括:支架,与车架活动连接;轮组,设置于支架,与驱动组件相连接,轮组能够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支架转动;履带,设置于轮组的外部,轮组能够带动履带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履带轮包括支架,支架与车架活动连接,推车在行驶过程中,与车架活动连接的支架能够相对车架进行一定幅度的运动,从而调整履带轮与车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推车整体的平衡减震,保护履带轮和车架。
轮组设置于支架,轮组与驱动组件相连接,轮组能够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支架转动。履带设置于轮组的外部,轮组能够带动履带转动。进而实现推车通过驱动组件,得到了行驶过程中的助力,减轻使用者的劳动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轮组包括:第一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驱动组件与第一转动轮相连接;多个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多个第二转动轮通过支架与第一转动轮之间形成预设距离以支撑履带。
在该技术方案中,轮组包括第一转动轮和多个第二转动轮,第一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驱动组件与第一转动轮相连接,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第一转动轮能够相对于支架转动,进而带动履带转动。多个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多个第二转动轮通过支架与第一转动轮之间形成预设距离以支撑履带,使得履带的内侧被撑起,能够具有进行转动的空间,进而完成转动,带动推车行驶,提供整车助力,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架包括:第一架体,与车架活动连接,第一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架体;第二架体,与第一架体相对设置,多个第二转动轮中的部分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架体;第三架体,分别与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相连接,第三架体相对于第二架体向靠近第一架体的方向倾斜,多个第二转动轮中的另一部分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三架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第一架体与车架活动连接,进而可以实现推车在行驶过程中,第一架体能够相对车架进行一定幅度的运动,以调整履带轮与车架之间的位置,实现推车的平衡减震。
第一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架体,第二架体与第一架体相对设置,多个第二转动轮中的部分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架体,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轮与第二转动轮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将履带撑开。第三架体分别与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相连接,第三架体相对于第二架体相靠近第一架体的方向倾斜,多个第二转动轮中的另一部分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三架体,进而,第二转动轮一部分与第一转动轮配合完成履带上下方向的张紧,而第二履带轮的另一部分自身相互配合,完成履带左右方向上的张紧,使得履带得到了支撑,进而能够在第一转动轮的带动下完成转动。
第三架体相对于第二架体向靠近第一架体的方向倾斜,使得被第三架体上所安装的第二转动轮所支撑的部分履带,会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角度,进而使得履带可以完成爬坡动作,实现了推车可以在复杂路况顺利行驶,完成运输工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支架还包括:柔性连接组件,柔性连接组件分别与第一架体和车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还包括柔性连接组件,柔性连接组件分别与第一架体和车架相连接,在推车进入到爬坡或下坡时,柔性连接组件相应的发生形变,而通过柔性连接组件与车架连接的履带轮部分,在形变后柔性连接组件的拉拽下,进而能够实现前后侧的自动平衡,保证推车具有平稳的行驶姿态,更好的应对复杂路况,提升了推车的适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柔性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与第一架体相连接;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与车架相连接;柔性件,柔性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柔性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柔性件,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与第一架体相连接,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与车架相连接,进而使得柔性连接组件的安装便捷。柔性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在推车进入到爬坡或下坡时,柔性件相应的发生形变,而通过柔性件与车架连接的履带轮部分,在形变后柔性件的拉拽下,进而能够实现前后侧的自平衡,保证推车具有平稳的行驶姿态,更好的应对复杂路况,提升了推车的适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入轴与电机相连接,减速器的输出轴与履带轮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减速器,电机作为输出部件,其与减速器的输入轴相连,使得电机的动力能够传递至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出轴与履带轮相连接,进而再将动力传递至履带轮,实现驱动组件对履带轮的驱动,进而使得履带轮能够转动,减速器在动力传递的过程中,起到了减速增扭的作用,进而可以更准确的传递动力,且保证有足够的动力传递至履带轮以使得推车行驶,驱动组件提供整车助力,减轻使用者劳动强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推车还包括:操作杆,与车架相连接,操作杆的延伸方向与履带轮的转动平面相平行;制动器,设置于操作杆上,与驱动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工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推车还包括操作杆和制动器,操作杆与车架相连接,操作杆的延伸方向与履带轮的转动平面相平行,进而在履带轮转动的过程中,可以由操作杆去控制行进的方向,实现推车运动的可控。
制动器设置于操作杆上,与驱动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工作,通过制动器,可以去控制不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进而使得不同的履带轮实现不同的运动参数,实现控制推车的前进、后退、加速、减速或转向,大大提升了推车的操作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操作杆包括:伸缩杆,与车架相连接;把手柱,与伸缩杆相连接,制动器设置于把手柱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操作杆包括伸缩杆和把手柱,其中伸缩杆与车架相连接,进而通过伸缩杆的伸缩,可以使得操作杆整体靠近车架或远离车架,从而既便于操作,又可以降低推车整体的体积,便于存放,也便于在狭窄场所使用。
把手柱与伸缩杆相连接,使用者可以通过把手,来推动推车,使得使用者使用时,更为舒适,且把手柱可以随伸缩杆一同进行伸缩操作,来调整长度。制动器设置于把手柱上,通过操作制动器,即可控制驱动组件,完成相应的驱动工作,使得推车可以在驱动组件的助力下,顺利完成前进、后退转向等操作。使得推车在行进过程得到助力的同时,也便于对进行过程进行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操作杆还包括:第三连接部,设置于伸缩杆远离车架的一端;支撑杆,与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用于支撑推车;弹性件,弹性件分别与第三连接部和支撑杆相连接,用于使支撑杆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操作杆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支撑杆和弹性件,其中,第三连接部设置于伸缩杆远离车架的一端,进而使得在伸缩杆上可以进一步的安装部件,且第三连接部是设置于伸缩杆远离车架的一端,这样,当第三连接部上安装部件时,也可以与车架具有较远的距离,使得伸缩杆的收缩限制减少,具有更大范围的可收缩条件,提升了收缩杆收缩的便捷性。
操作杆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与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用于支撑推车,当支撑杆转动至与伸缩杆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时,支撑杆能够与地面接触,进而去支撑整个推车,使得推车可以平稳的放置,而在支撑杆相对第三连接部转动,进而相对伸缩杆转动,使得支撑杆与伸缩杆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小,甚至角度为零时,这时的支撑杆,不会出现在伸缩杆收缩的过程中与其他推车部件干涉的情况,进而可以顺利的收起伸缩杆,同时也支撑杆也随伸缩杆收缩,降低了推车的占用空间,使得推车可以更方便的存放。
操作杆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分别与第三连接部和支撑杆相连接,用于使支撑杆转动,通过弹性件辅助支撑杆的转动,进而提升支撑杆实现支撑杆的自动复位,提升了操作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推车放置物料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中推车放置物料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推车的动力传递及控制原理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推车,100车架,110驱动组件,112电机,114减速器,116控制器,120履带轮,122支架,124第一架体,126第二架体,128第三架体,130柔性连接组件,132第一连接部,134第二连接部,136柔性件,140轮组,142第一转动轮,144第二转动轮,146履带,150操作杆,152伸缩杆,154第一杆段,156第二杆段,158把手柱,160第三连接部,162支撑杆,164弹性件,166制动器,168显示屏,170发射器,172接收器,174盖板,176辅助推杆,178电池,20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推车1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推车10,包括:车架100;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设置于车架100;至少两个履带轮120,分设于车架100相背的两侧,至少两个履带轮120中的每个履带轮120分别与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中的一个驱动组件110相连接;其中,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中不同的驱动组件110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120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
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推车10,包括车架100、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和至少两个履带轮120。车架100上能够放置被运输的物料20,并提供部件安装的空间。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设置于车架100,至少两个履带轮120分设于车架100相背的两侧,例如一个履带轮120设置于车架100的左侧,一个履带轮120设于车架100的右侧,而驱动组件110与履带轮120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中的每个驱动组件110分别与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中的一个驱动组件110相连接。在行驶过程中,每个驱动组件110均可以向各自连接的履带轮120提供动力,进而可以实现履带轮120的转动,以使得推车10启动并行驶。利用驱动组件110驱动推车10,降低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并且,推车10采用履带轮120作为行驶部件,使得推车10不仅能够在平坦路面使用,在山路及泥泞路面也可以进行使用,提升了推车10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中不同的驱动组件110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120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使得推车10除了完成常规的前进与后退动作外,还能够通过使两侧的履带轮120达到不同的转速,让推车10左右两侧呈现出速度差,来完成转向操作,提升了推车10的操作性,让推车10可以更方便的工作,适应多种复杂的作业环境。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推车10,通过设置履带轮120,使得在山路及泥泞路面也可以进行使用,具有复杂路面情况下的行驶能力,提升了推车10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驱动组件110与履带轮120一一对应设置,在实现推车10助力驱动的同时,通过至少两个驱动组件110中不同的驱动组件110能够驱动不同的履带轮120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使得推车10能够以简单的操作而完成多种复杂的行驶动作,提高了推车10的操作性,提升了工作效率。
具体地,履带轮1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履带轮120分设于车架100相背的两侧,并且,两个履带轮120的转动轴线相重合,进而使得推车10在行驶过程中或在停止存放时的平衡性更好。驱动组件1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组件110分别与不同的履带轮120相连接,以对履带轮120进行驱动,采用不同的驱动组件110进行驱动,进而可以让位于车架100不同侧的履带轮120实现不同的动作,以使车辆完成相应的行驶状态改变。
进一步地,车架100开设有安装槽,驱动组件110设置于安装槽内,且安装槽的槽壁上开设有通孔,驱动组件110能够通过通孔,部分伸出至安装槽外,以与履带轮120相连接,完成驱动工作。推车10还包括盖板174,盖板174盖设于驱动安装槽的槽口,盖板174对安装槽完成了密封,在盖板174上可以放置物料20,使得即可以对安装槽内的部件进行保护,也可以使得推车10具有了放置物料20的空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履带轮120包括:支架122、轮组140和履带146。
具体地,支架122与车架100活动连接;轮组140设置于支架122,与驱动组件110相连接,轮组140能够在驱动组件110的驱动下相对支架122转动;履带146,设置于轮组140的外部,轮组140能够带动履带146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履带轮120包括支架122,支架122与车架100活动连接,推车10在行驶过程中,支架122能够相对车架100进行一定幅度的运动,以调整履带轮120与车架100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推车10整体的平衡减震。轮组140设置于支架122,轮组140与驱动组件110相连接,轮组140能够在驱动组件110的驱动下相对支架122转动。履带146设置于轮组140的外部,通过轮组140与支架122的配合,使得履带146整体被支撑起来,轮组140能够带动履带146转动,履带146得到了驱动力,进而实现推车10通过驱动组件110,让履带146进行转动,推车10得到了行驶过程中的助力,减轻使用者的劳动强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轮组140包括第一转动轮142和多个第二转动轮144。
具体地,第一转动轮142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122,驱动组件110与第一转动轮142相连接;多个第二转动轮144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122,多个第二转动轮144通过支架122与第一转动轮142之间形成预设距离以支撑履带146。
在该实施例中,轮组140包括第一转动轮142和多个第二转动轮144,第一转动轮142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122,驱动组件110与第一转动轮142相连接,进而在驱动组件110的驱动下,第一转动轮142能够相对于支架122转动,进而带动履带146转动。多个第二转动轮144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架122,多个第二转动轮144通过支架122与第一转动轮142之间形成预设距离以支撑履带146,使得履带146的内侧被撑起,能够具有进行转动的空间,进而完成转动,带动推车10行驶,提供整车助力,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22包括:第一架体124、第二架体126和第三架体128。
具体地,第一架体124与车架100活动连接,第一转动轮142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架体124;第二架体126与第一架体124相对设置,多个第二转动轮144中的部分第二转动轮144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架体126;第三架体128分别与第一架体124和第二架体126相连接,第三架体128相对于第二架体126向靠近第一架体124的方向倾斜,多个第二转动轮144中的另一部分第二转动轮144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三架体128。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122包括第一架体124、第二架体126和第三架体128,第一架体124与车架100活动连接,进而可以实现推车10在行驶过程中,第一架体124能够相对车架100进行一定幅度的运动,以调整履带轮120与车架100之间的位置,实现推车10的平衡减震。
第一转动轮142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架体124,第二架体126与第一架体124相对设置,多个第二转动轮144中的部分第二转动轮144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架体126,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轮142与第二转动轮144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将履带146撑开。第三架体128分别与第一架体124和第二架体126相连接,第三架体128相对于第二架体126向靠近第一架体124的方向倾斜,多个第二转动轮144中的另一部分第二转动轮144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三架体128,进而,多个第二转动轮144一部分第二转动轮144与第一转动轮142配合完成履带146上下方向的张紧,而另一部分的第二转动轮144自身相互配合,完成履带146左右方向上的张紧,使得履带146得到了支撑,进而能够在第一转动轮142的带动下完成转动。
第三架体128相对于第二架体126向靠近第一架体124的方向倾斜,使得被第三架体128所安装的第二转动轮144所支撑部分的履带146,会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角度,并不会与平地接触,而是会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接触,进而使得履带146可以完成爬坡动作,实现了推车10可以在复杂路况顺利行驶,完成运输工作。
具体地,多个第二转动轮14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转动轮144中的两个第二转动轮144安装于第二架体126,四个第二转动轮144中的另外两个安装于第三架体128。进一步地,第三架体12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架体126相对设置,位于车架100的两侧,一个第二转动轮144安装于一个第三架体128上,使得推车10在前进或后退的过程中,均可进行爬坡。进一步地,多个第二转动轮144的直径相同,进而可以降低推车10的加工成本,第一转动轮142的直径大于第二转动轮144,实现最大程度的动力输入。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22还包括:柔性连接组件130,柔性连接组件130分别与第一架体124和车架10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122还包括柔性连接组件130,柔性连接组件130分别与第一架体124和车架100相连接,在推车10进入到爬坡或下坡时,柔性连接组件130相应的发生形变,而通过柔性连接组件130与车架100连接的履带轮120部分,在形变后柔性连接组件130的拉拽下,进而能够实现行驶时的前后侧高度自动平衡,保证推车10具有平稳的行驶姿态,更好的应对复杂路况,提升了推车10的适用范围。
具体地,柔性连接组件130的数量为四个,两个柔性连接组件130位于车架100的一侧,另外两个柔性连接组件130位于车架100的另一侧,且不同侧的柔性连接组件130呈对称设置。位于同一侧的柔性连接组件130与同一个第一架体124相连接,实现了在行驶过程中,在形变后柔性连接组件130的拉拽下,进而完成行驶时的前后侧高度自动平衡,保证推车10具有平稳的行驶姿态,更好的应对复杂路况,提升了推车10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柔性连接组件130还可以分别连接于第二架体126和车架100或第三架体128和车架100,提升了安装的便捷性。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组件130包括:第一连接部132,第一连接部132可拆卸地与第一架体124相连接;第二连接部134,第二连接部134可拆卸地与车架100相连接;柔性件136,柔性件136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4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柔性连接组件130包括第一连接部132、第二连接部134和柔性件136,第一连接部132可拆卸地与第一架体124相连接,第二连接部134可拆卸地与车架100相连接,进而使得柔性连接组件130的安装便捷。柔性件136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4相连接,在推车10进入到爬坡或下坡时,柔性件136相应的发生形变,而通过柔性件136与车架100连接的履带轮120部分,在形变后柔性件136的拉拽下,进而能够实现前后侧自平衡,保证推车10具有平稳的行驶姿态,更好的应对复杂路况,提升了推车10的适用范围。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3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连接部134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进而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只需要将螺栓等紧固件插入其中,即可以方便的将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4分别固定在车架100和第一架体124上,使得柔性件136连接第一架体124和车架100,保证推车10运行姿态的平稳。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10包括:电机112;减速器114,减速器114的输入轴与电机112相连接,减速器114的输出轴与履带轮12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10包括电机112和减速器114,电机112作为输出部件,其与减速器114的输入轴相连,进而电机112的动力传递至减速器114,减速器114的输出轴与履带轮120相连接,进而再将动力传递至履带轮120,实现驱动组件110对履带轮120的驱动,使得履带轮120能够转动。
减速器114在动力传递的过程中,起到了减速增扭的作用,进而可以更准确的传递动力,且保证有足够的动力传递至履带轮120以使得推车10行驶,驱动组件110提供整车助力,减轻使用者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推车10还包括电池178,电池178与电机112相连接,进而为电机112提供能源,使得电机112可以工作。具体地,电池178的数量为一个,一个电池178与多个电机112相连接,为多个电机112功能,实现对推车10进行助力的同时,降低推车10的结构复杂度。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推车10还包括:操作杆150,与车架100相连接,操作杆150的延伸方向与履带轮120的转动平面相平行;制动器166,设置于操作杆150上,与驱动组件110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110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推车10还包括操作杆150和制动器166,操作杆150与车架100相连接,操作杆150的延伸方向与履带轮120的转动平面相平行,进而在履带轮120转动的过程中,可以由操作杆150去控制方向,实现推车10运动的可控。
具体地,操作杆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操作杆150间隔设置,以便于使用者操作。
制动器166设置于操作杆150上,与驱动组件110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110工作,通过制动器166,可以去控制不同驱动组件110所输出的驱动力,进而使得不同的履带轮120实现不同的运动参数,实现控制推车10的前进、后退、加速、减速或转向,大大提升了推车10的操作性。
具体地,制动器166包括设置于操作杆150上的油门把手和与油门把手相连接的刹车。当使用者松开油门把手时,制动器166停止工作,驱动组件110对应的停止工作,实现推车10的减速制动及停车。进一步地,使用者也可以使用制动器166控制驱动组件110中的一个去驱动一侧的履带轮120转动,控制驱动组件110中的另一个停止工作,使得另一侧的履带轮120停止转动,或控制不同的驱动组件110以不同的工作参数工作,实现位于车架100两侧的履带轮120以不同的转速转动,以达到两侧履带轮120具有速度差,从而进行差速转向,使得推车10的以很小的空间就可以完成转向操作。
进一步地,推车10还包括控制器116,控制器116用于控制不同的驱动组件110以不同的工作参数进行工作,制动器166与控制器116相连接,制动器166向控制器116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控制器116对应于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组件110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推车10还包括遥控器(图中未示出),遥控器与推车的控制器116通信连接,使用者通过控制遥控器,即可向控制器116发送控制指令,使得推车10可遥控行驶。具体地,遥控器包括显示屏168,使用者可以在显示屏168上设置操控指令,遥控器还包括发射器170,发射器用于发送控制信号,遥控器还包括接收器172,设置于车架100上,与驱动组件110相连接,实现控制信号的接收,进而控制驱动组件110工作,具体地,接收器172与控制器116相连接。
进一步地,推车10还包括辅助推杆176,辅助推杆176与操作杆150分设于推车10相背的两侧,进而在两个方向,均可以去操作推车10,提升了推车10适应复杂地形的能力。具体地,辅助推杆176包括三段子杆体,相邻的子杆体的一端相互连接。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操作杆150包括:伸缩杆152,与车架100相连接;把手柱158,与伸缩杆152相连接,制动器166设置于把手柱158上。
在该实施例中,操作杆150包括伸缩杆152和把手柱158,其中伸缩杆152与车架100相连接,进而通过伸缩杆152的伸缩,可以使得操作杆150整体靠近车架100或远离车架100,从而既便于操作,又可以降低推车10整体的体积,便于存放,也便于推车10在狭窄的场所使用。
把手柱158与伸缩杆152相连接,使用者可以通过把手,来推动推车10,使得使用者使用时,更为舒适,具有良好的操作感受。并且,把手柱158可以随伸缩杆152一同进行伸缩操作,来调整长度。制动器166设置于把手柱158上,通过操作制动器166,即可控制驱动组件110,完成相应的驱动工作,使得推车10可以在驱动组件110的助力下,顺利完成前进、后退和转向等操作。便于对推车10的运动过程进行控制。
具体地,把手柱158包括两段相互连接的子杆段,在使用时,将把手柱158组装,在推车10放置时,可将把手柱158拆开放置。
具体地,伸缩杆152包括第一杆段154和与第二杆段156相连接的第二杆段156,第一杆段154与车架100相连接,第一杆段154包括贯穿第一杆段154相对两端的开口,第二杆段156的直径小于第一杆段154的直径,第二杆段156能够进入到第一杆段154内部或由第一杆段154的内部伸出,实现伸缩杆152的伸缩过程。
进一步地,操作杆150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同时穿设于第一杆段154和第二杆段156。当限位件处于同时穿设于第一杆段154和第二杆段156的位置时,此时的第一杆段154和第二杆段156均被固定,第二杆段156不能产生相对于第一杆段154的位置移动,进而保证了在使用操作杆150进行诸如推动推车10,控制推车10转动等运动过程时,操作杆150不会回缩而影响操作过程。
当将限位件拔出时,第二杆段156能够通过开口进入到第一杆段154的内部,或伸出第一杆段154,完成收缩过程。本申请中的操作杆150通过限位件实现控制伸缩杆152的伸缩过程,操作简单。具体地,限位件包括螺栓杆。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操作杆15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160,设置于伸缩杆152远离车架100的一端;支撑杆162,与第三连接部160转动连接,用于支撑推车10;弹性件164,弹性件164分别与连接部和支撑杆162相连接,用于使支撑杆162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操作杆15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160、支撑杆162和弹性件164,其中,第三连接部160设置于伸缩杆152远离车架100的一端,进而使得在伸缩杆152上可以进一步的安装部件,且第三连接部160是设置于伸缩杆152远离车架100的一端,这样,当第三连接部160上安装部件时,此部件也可以与车架100具有较远的距离,使得伸缩杆152的收缩限制减少,提升了收缩杆收缩的便捷性。
操作杆150还包括支撑杆162,支撑杆162与第三连接部160转动连接,用于支撑推车10,当支撑杆162转动至与伸缩杆152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时,支撑杆162能够与地面接触,进而去支撑整个推车10,使得推车10可以平稳的放置,而在支撑杆162相对第三连接部160转动,进而相对伸缩杆152转动,使得支撑杆162与伸缩杆152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小,甚至趋于平行时,这时的支撑杆162,不会出现在伸缩杆152收缩的过程中与其他推车10部件干涉的情况,进而可以顺利的收起伸缩杆152,同时支撑杆162也随伸缩杆152收缩,降低了推车10整体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推车10可以更方便的存放或在狭窄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操作杆150还包括弹性件164,弹性件164分别与第三连接部160和支撑杆162相连接,用于使支撑杆162转动,通过弹性件164辅助支撑杆162的转动,进而实现支撑杆162的自动复位,提升了操作便捷性。
具体地,弹性件164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60上,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支撑杆162上。当支撑杆162被外力转动,以使支撑杆162与第三连接部160的夹角角度越来越小时,弹簧被逐渐压缩,进而产生形变,而后可以将支撑杆162与第三连接部160固定住,使得二者保持当前的位置关系。而当需要将支撑杆162放下而使用支撑杆162支撑推车10时,可以取消支撑杆162与第三连接部160的固定,此时的弹簧失去限制,进而恢复本身形状,弹簧恢复本身形状所产生的力,能够驱动支撑杆162转动,实现了支撑杆162的自动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至少两个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车架;
至少两个履带轮,分设于所述车架相背的两侧,所述至少两个履带轮中的每个所述履带轮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一个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驱动组件中不同的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不同的所述履带轮执行相同或不同的运动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轮包括:
支架,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
轮组,设置于所述支架,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接,所述轮组能够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履带,设置于所述轮组的外部,所述轮组能够带动所述履带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组包括:
第一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轮相连接;
多个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多个第二转动轮通过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一转动轮之间形成预设距离以支撑所述履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第一架体,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
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相对设置,所述多个第二转动轮中的部分所述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
第三架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相连接,所述第三架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架体向靠近所述第一架体的方向倾斜,所述多个第二转动轮中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转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三架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
柔性连接组件,所述柔性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车架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地与所述第一架体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与所述车架相连接;
柔性件,所述柔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电机;
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与所述电机相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履带轮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还包括:
操作杆,与所述车架相连接,所述操作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履带轮的转动平面相平行;
制动器,设置于所述操作杆上,与所述驱动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包括:
伸缩杆,与所述车架相连接;
把手柱,与所述伸缩杆相连接,所述制动器设置于所述把手柱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还包括:
第三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
支撑杆,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推车;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支撑杆相连接,用于使所述支撑杆转动。
CN202221937607.9U 2022-07-25 2022-07-25 推车 Active CN2179452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37607.9U CN217945299U (zh) 2022-07-25 2022-07-25 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37607.9U CN217945299U (zh) 2022-07-25 2022-07-25 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45299U true CN217945299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24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37607.9U Active CN217945299U (zh) 2022-07-25 2022-07-25 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452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6588C (zh) 具有横行系统的作业车辆
US10849803B2 (en) Attaching and detaching type driving device and wheelchair having the same
CN101890986B (zh) 一种可变形适应全地形的机器人行走机构
CN201760877U (zh) 一种可变形适应全地形的机器人行走机构
CN106965864B (zh) 基于行星轮的轮-履复合自适应机器人移动平台
CN106828630A (zh) 双模式车辆
CN211032803U (zh) 一种双轮足混合自平衡机器人
Iwamoto et al. Mechanical design of variable configuration tracked vehicle
CN101972191B (zh) 自控式轮履自动转换爬楼机
CN104743028A (zh) 前驱可折叠自行车及箱包一体装置
CN107128390A (zh) 一种腿轮混合机器人
CN106882255B (zh) 一种用于多自由度新型救护汽车控制的复合操纵杆装置
CN217945299U (zh) 推车
CN112810717B (zh) 一种智能全地形老年代步车
CN212828739U (zh) 一种轮履复合小车
CN218287856U (zh) 智能助力手推车
US6263990B1 (en) Auto-carriage
CN103112803A (zh) 一种堆高车及其操控方法
CN212605546U (zh) 一种轮式机器人
JPH08169345A (ja) 車 両
CN111891255A (zh) 轮式机器人
CN107499406B (zh) 爬楼行走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平衡车
CN204567920U (zh) 前驱可折叠自行车及箱包一体装置
JPH0848252A (ja) 荷 車
CN217994475U (zh) 一种智能电动多功能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