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44877U -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44877U
CN217944877U CN202222124636.XU CN202222124636U CN217944877U CN 217944877 U CN217944877 U CN 217944877U CN 202222124636 U CN202222124636 U CN 202222124636U CN 217944877 U CN217944877 U CN 2179448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motor
driving system
fixed cross
driv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246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邦怀
周明亮
祝永华
姚天阳
韩增超
罗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ling Motors Group Co Ltd
Qingling Moto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ling Motors Group Co Ltd
Qingling Moto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ling Motors Group Co Ltd, Qingling Moto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ling Moto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2463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448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448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448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包括: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头部的第一承载部以及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承载部连接;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尾部的第二承载部以及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承载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分离。本方案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系统总体布置安装和承载使用需求,减轻了支撑机构单次装配的重量,降低装配难度和安装时的调整难度。

Description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驱动系统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排法规不断加严,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加快。在商用车领域,城建水泥罐车、渣土车、城市环卫洗扫车、内场转运牵引车等专用作业类短距离行驶使用的纯电动重型商用车成为行业开发热点。这些车辆都采用在传统燃油汽车底盘基础上将动力驱动系统由燃油发动机替换为高压驱动电机的方式进行开发。重型商用车所采用的驱动电机额定扭矩普遍达到1000N.m以上,峰值扭矩甚至达到额定扭矩的2倍以上,驱动系统的重量达到350kg以上。由于两种驱动系统在结构型式、性能上的重大差异,现有驱动系统的安装悬置和支撑结构已不能满足驱动电机系统总体布置安装和承载使用需要。并且驱动系统支撑结构的重量较大,搬运和安装比较困难,安装至车架上以后进行调整也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驱动系统的支撑结构不能满足驱动电机系统总体布置安装和承载使用需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包括: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头部的第一承载部以及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承载部连接;
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尾部的第二承载部以及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承载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横梁与两个第一下支架,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系统头部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结构,驱动系统尾部的底部为平面,所述第一承载部用于与驱动系统头部的底部周侧相抵,所述第二承载部用于与驱动系统尾部的底部相抵。
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承载组件与两个承载支架,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电机横梁与两个第一电机支架,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用于与驱动系统头部的底部周侧相抵,两个所述承载支架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电机横梁与两个所述承载支架分别对应通过两个所述第一电机支架连接。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与所述电机横梁之间形成V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与所述承载支架之间设置有减震件,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与所述承载支架通过所述减震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二固定横梁与两个第二下支架,所述第二承载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上,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横梁连接。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之间形成H型。
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第二承载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平行设置。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系统总体布置安装和承载使用需求,增加了在电机驱动系统输出大扭矩时系统承受横向扭转载荷的刚度,减小了应力,提高了系统整体可靠性。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之上安装了驱动系统后,形成前后方向的刚性连接,增大了纵向的系统刚度,增大了在加速、制动工况下系统使用的可靠性。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相互分离,使得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可分开单独装配到车架上,减轻了支撑机构单次装配的重量,降低装配难度和安装时的调整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零件标号说明
11-第一连接件;12-承载支架;13-第一电机支架;14-电机横梁;15-第一固定横梁;16-第一下支架;17-减震件;
21-第二连接件;22-第二下支架;23-第二固定横梁;24-第二承载部;25-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见图1与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本方案的驱动系统指的是电动驱动系统。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承载部与第一连接部,第一承载部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的头部,头部也可理解为前端,驱动系统的头部设置并固定在第一承载部的顶部上。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汽车的车架连接,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1,两个第一连接件11分别设置在第一承载部的两侧,并且两个第一连接件11通过第一承载部连接。第一连接件11的水平截面为“π”型,“π”型结构的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强度、刚度以及尺寸的调整比较容易,并且相背一侧设置有自上而下贯通的槽。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承载部24与第二连接部,第二承载部24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的尾部,尾部也可理解为后端,驱动系统设置并固定在第二承载部24的顶部上。第二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21,两个第二连接件21分别设置在第二承载部24的两侧,并且两个第二连接件21通过第二承载部24连接。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截面为“π”型,并且相背一侧沿竖直方向设置有通槽。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是相互独立的,两者没有连接关系,相互独立使得两者可分开装配至汽车的车架上,减轻了单次装配的重量,降低了装配的难度与调整的难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横梁15与两个第一下支架16,左侧的第一下支架16的左侧连接在左侧的第一连接件11的右侧底部,第一下支架16的竖直部分右侧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第一固定横梁15的左端底部连接,第一突出部与第一下支架16的竖直部分相互垂直,第一连接件11与第一固定横梁15相互垂直,第一下支架16的竖直部分与第一固定横梁15相互垂直。两个第一连接件11关于第一固定横梁15长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两个第一下支架16也关于第一固定横梁15长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因此右侧的第一下支架16不再赘述。第一下支架16的底部低于第一连接件11的底部。第一固定横梁15、两个第一连接件11以及两个第一下支架16之间构成了H型组合式架构,增大了整体承受重量和振动、扭转冲击的刚度,极大地提高了第一支撑机构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系统的头部为圆柱体结构,尾部的底部为平面结构,第一承载部的顶部与驱动系统头部的底部周侧相抵,第二承载部24的顶部与驱动系统的尾部的底部相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承载部包括承载组件与两个承载支架12,承载组件包括电机横梁14与两个第一电机支架13,承载支架12与电机横梁14平行设置,左侧承载支架12的左侧面连接在左侧第一连接件11的右侧上,左侧承载支架12的底部右端与左侧第一电机支架13的左侧顶部连接,左侧第一电机支架13的右端与电机横梁14的左端连接。两个承载支架12关于电机横梁14长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两个第一电机支架13也关于电机横梁14长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因此右侧的第一电机支架13与右侧的承载支架12不再赘述。电机横梁14与驱动系统之间有间隔,两个第一电机支架13的相对侧分别与驱动系统底部周侧相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与图2所示,两个第一电机支架13与电机横梁14之间形成V型,在对驱动系统竖直方向进行承托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水平方向也进行了承托和限位,提高驱动系统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机支架13与对应的承载支架12之间设置有减震件17,第一电机支架13与承载支架12通过减震件连接。减震件17可为橡胶减震垫,此时对两者之间起减震作用;也可选择刚度较大的金属连接件,则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二固定横梁23与两个第二下支架22,第二承载部24设置在第二固定横梁23的顶部中间位置上,左侧的第二下支架22的左侧连接在左侧的第二连接件21的右侧底部,第二下支架22的右侧上设置有水平的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顶部与第二固定横梁23的左端底部连接,第二连接件21与第二固定横梁23相互垂直,第二下支架22的竖直部分与第二固定横梁23相互垂直,第二下支架22的底部低于第二连接件21的底部。两个第二下支架22关于第二固定横梁23长度方向的中垂线对称设置,因此右侧的第二下支架22不再赘述。第二承载部24为矩形金属板,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通槽。上述设置方式能够提高第二支撑机构的刚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第二下支架22与第二固定横梁23之间形成H型结构,增大了整体承受重量和振动、扭转冲击的刚度,极大地提高了第二支撑机构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固定横梁23的顶部上设置有固定件25,第二承载部24通过固定件25与第二固定横梁23连接,提高了第二承载部24与第二固定横梁23之间的连接强度。固定件25为长方体的金属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在水平与竖直方向分别对应平行设置。平行设置方便两者在车架上的安装,提高车架上设备排布的规整性,也避免与车架上其他设备发生干涉。
第一固定横梁15以及第二固定横梁23均为“π”型结构,分别沿各自长度方向开设通槽。
本方案中所有零件间均通过螺栓连接,与驱动系统之间的连接固定也通过螺栓连接,冲焊类大尺寸单件的尺寸一致性不良,也不易控制,将增加制造成本,因此本方案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一是可有效降低对整体式尺寸精度的毫米级要求的依赖;二是零件尺寸下,便于加工制造,投入费用低;三是便于安装调整和尺寸链补偿。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系统总体布置安装和承载使用需求,增加了在电机驱动系统输出大扭矩时系统承受横向扭转载荷的刚度,减小了应力,提高了系统整体可靠性。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之上安装了驱动系统后,形成前后方向的刚性连接,增大了纵向的系统刚度,增大了在加速、制动工况下系统使用的可靠性。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相互分离,使得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可分开单独装配到车架上,减轻了支撑机构单次装配的重量,降低装配难度和安装时的调整难度。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头部的第一承载部以及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承载部连接;
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承载并固定驱动系统尾部的第二承载部以及用于与车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承载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横梁与两个第一下支架,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两个所述第一下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横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头部为水平设置的圆柱结构,驱动系统尾部的底部为平面,所述第一承载部用于与驱动系统头部的底部周侧相抵,所述第二承载部用于与驱动系统尾部的底部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承载组件与两个承载支架,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电机横梁与两个第一电机支架,所述第一电机支架用于与驱动系统头部的底部周侧相抵,两个所述承载支架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电机横梁与两个所述承载支架分别对应通过两个所述第一电机支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与所述电机横梁之间形成V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与所述承载支架之间设置有减震件,所述第一电机支架与所述承载支架通过所述减震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二固定横梁与两个第二下支架,所述第二承载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上,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横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下支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之间形成H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第二承载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平行设置。
CN202222124636.XU 2022-08-12 2022-08-12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Active CN2179448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4636.XU CN217944877U (zh) 2022-08-12 2022-08-12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4636.XU CN217944877U (zh) 2022-08-12 2022-08-12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44877U true CN217944877U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32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24636.XU Active CN217944877U (zh) 2022-08-12 2022-08-12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448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6793A (zh) 一种新型钢制框式前副车架
CN209634206U (zh) 一体式空气悬架及货车
CN217944877U (zh) 汽车驱动系统支撑结构
CN111660745A (zh) 用于车辆的具有复合材料弹簧的悬架系统
CN211943495U (zh) 一种新型钢制框式前副车架
CN111661153B (zh) 一种整体框式h型轻载货汽车车架总成
CN210707612U (zh) 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
CN210941959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CN202624329U (zh) 一种中重型汽车转向机固定支架
CN2156095Y (zh) 一种轻型客车专用底盘
CN108482487B (zh) 一种全承载客车底架用的新式尾横梁结构
CN111907594A (zh) 一种底盘系统及物流车
CN201249656Y (zh) 一种发动机后悬挂结构
CN114056430A (zh) 一种平台化后副车架结构
CN219707102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0905133U (zh) 后地板的板簧横梁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4267771U (zh) 一种纯电动微型货车车架总成
CN215436021U (zh) 一种燃料电池轻卡侧置供氢系统框架
CN220262550U (zh) 一种用于卡车动力电机的安装结构
CN212473651U (zh) 副车架和机动车
CN218489452U (zh) 一种纯电动宽体车动力总成悬置结构
CN215752634U (zh) 一种用于提升前副车架模态的加强结构
CN215474347U (zh) 一种用于氢能汽车的空调压缩机布置结构
KR20190091850A (ko) 알루미늄 재질을 갖는 프레임 타입의 전기자동차 배터리 장착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