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35898U -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 Google Patents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35898U
CN217935898U CN202221535675.2U CN202221535675U CN217935898U CN 217935898 U CN217935898 U CN 217935898U CN 202221535675 U CN202221535675 U CN 202221535675U CN 217935898 U CN217935898 U CN 2179358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on
piece
connecting piece
elastic
ear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356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贤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ound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oun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ound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oun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356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358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358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358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涉及耳机技术领域。非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佩戴件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插接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其中之一与耳机本体连接,另一个与佩戴件连接;第一连接件设有弹性卡榫,第二连接件设有榫槽;弹性卡榫包括弹性件和榫头件,榫头件与弹性件连接,弹性件为榫头件提供弹性力,使其受压时缩回,压力消失后伸出;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插接时,榫头件与榫槽对正后,榫头件能够伸出,并被容纳于榫槽内。本公开的非入耳式耳机,通过弹性卡榫和榫槽的适应性配合实现可靠的可拆卸连接,满足不同场景下耳机本体的佩戴需求。

Description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背景技术
现有耳机根据佩戴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入耳式耳机和非入耳式耳机。其中入耳式耳机,其原理是将音源直接通过直向的通孔导向外部并传入人体耳朵内;而非入耳式耳机,其原理是将音源直接设置在人体耳部外面,其内的音源输出器正向人体耳洞输出音源并传入人体耳朵内。
非入耳式耳机佩戴舒适,对耳部无压迫、无阻塞感,且清洁条件较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非入耳式耳机,其佩戴方式单一,无法根据不用的需求来切换耳机形态实现不同的佩戴方式,存在使用场景单一、性价比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能够解决非入耳式耳机使用场景单一、性价比低的问题。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入耳式耳机,所述非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佩戴件和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插接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其中之一与所述耳机本体连接,另一个与所述佩戴件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弹性卡榫,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榫槽;
所述弹性卡榫包括弹性件和榫头件,所述榫头件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为所述榫头件提供弹性力,使其受压时缩回,压力消失后伸出;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插接时,所述榫头件与所述榫槽对正后,所述榫头件能够伸出,并被容纳于所述榫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公头部,所述弹性卡榫位于所述公头部上,所述榫头件沿所述公头部的直径方向伸出或缩回;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母头部,所述榫槽位于所述母头部的内壁上,所述榫槽沿所述母头部的内壁向内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头部设有安装盲孔,所述安装盲孔沿所述公头部的直径方向设置;
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榫头件依次位于所述安装盲孔内,所述榫头件凸出至所述安装盲孔外侧,且受压时能够缩回所述安装盲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榫还包括套筒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榫头件可活动的位于所述套筒件内,所述套筒件位于所述安装盲孔内,且与所述安装盲孔过盈配合;
所述套筒件朝向所述安装盲孔外侧的一端开口,且开口的内径小于所述榫头件的最大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榫头件为金属球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榫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沿所述母头部的内壁环形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公头部的末端设有弹片件和螺钉件;所述螺钉件用于将所述弹片件固定在所述公头部的末端;
所述弹片件包括端头部和翻折部,所述端头部与所述螺钉件连接;所述翻折部翻折至所述公头部的外周面,所述翻折部的末端设有凸点结构,所述翻折部形成所述弹性卡榫,与所述母头部内壁的榫槽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件包括头戴式佩戴件、颈挂式佩戴件、耳挂式佩戴件、头盔外挂式佩戴件、眼镜挂式佩戴件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盒,所述充电盒适用于容纳本公开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并能够为所述非入耳式耳机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盒盖,所述盒体内设有容纳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一容纳腔,以及容纳所述佩戴件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壁设有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采用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为所述耳机本体充电。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的非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佩戴件和连接组件,耳机本体和佩戴件通过连接组件实现开拆卸的插接连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弹性卡榫和榫槽的适应性配合实现可靠的可拆卸连接。从而耳机本体能够与实现与不同佩戴件的可拆卸连接,只需要更换佩戴件,就能使得耳机本体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满足不同场景下耳机本体的佩戴需求,提高耳机本体的适用性,提高其产品性价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状态剖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位置周向交错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位置周向重合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非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非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耳机本体;2、佩戴件;
3、连接组件;
31、第一连接件;
310、公头部;3101、第一限位部;3102、第三限位部;3103、第四限位部;
311、弹性卡榫;3111、弹性件;3112、榫头件;3113、套筒件;
312、安装盲孔;
313、弹片件;3131、端头部;3132、翻折部;
314、螺钉件;
32、第二连接件;320、母头部;3201、第二限位部;321、榫槽;
4、充电盒;
41、盒体;411、第一容纳腔;412、第二容纳腔;42、盒盖;43、充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的非入耳式耳机,通常将佩戴件与耳机本体固定连接,使用场景例如头戴、颈挂、耳挂、眼镜挂载、头盔挂载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使用场景需要的佩戴件的形式不同,使得非入耳式耳机的场景适用性较差。用户购买一种耳机,往往只能在单一使用场景下佩戴使用,产品的性价比较低。
对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非入耳式耳机,耳机本体与佩戴件可拆卸连接,只需要更换佩戴件,就能使得耳机本体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提高耳机本体的适用性,提高其产品性价比。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非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3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件3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31与第二连接件32配合状态剖视图。
一方面,结合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入耳式耳机,非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1、佩戴件2和连接组件3。
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插接连接;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中的其中之一与耳机本体1连接,另一个与佩戴件2连接。
第一连接件31设有弹性卡榫311,第二连接件32设有榫槽321;弹性卡榫311包括弹性件3111和榫头件3112,榫头件3112与弹性件3111连接,弹性件3111为榫头件3112提供弹性力,使其受压时缩回,压力消失后伸出。
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插接时,榫头件3112与榫槽321对正后,榫头件3112能够伸出,并被容纳于榫槽321内。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1、佩戴件2和连接组件3,耳机本体1和佩戴件2通过连接组件3实现开拆卸的插接连接,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通过弹性卡榫311和榫槽321的适应性配合实现可靠的可拆卸连接。
耳机本体1能够与实现与不同佩戴件2的可拆卸连接,只需要更换佩戴件2,就能使得耳机本体1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满足不同场景下耳机本体1的佩戴需求,提高耳机本体1的适用性,提高其产品性价比。
此外,耳机本体1与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便于收纳和携带,提高非入耳式耳机的使用便利性。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进行耳机本体1和佩戴件2的连接时,首先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同轴对正,然后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插接在一起,插接过程中,弹性卡榫311中的榫头件3112在榫槽321之外的区域始终受压回缩,弹性件3111处于压缩状态。当榫头件3112到达榫槽321后,外部压力消失,弹性件3111在回复力作用下推动榫头件3112伸出。
操作过程中,用户能够明显感受到榫头件3112被弹性件3111推出,并与榫槽321配合的振动或声音反馈,从而获知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已经插接到位,也即耳机本体1和佩戴件2实现了可靠连接,之后就可以放心佩戴使用。
弹性卡榫311的振动或声音反馈,作为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插接到位与否的直观标准,能够防止插接不到位,使用过程中耳机本体1和佩戴件2意外脱离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还能够利用弹性件3111的弹性支撑,使得榫头件3112始终以一定的弹性压力压紧在榫槽321内,即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受到持续的弹性预紧力作用,因此能够保持在稳定、无晃动的连接状态,提高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与耳机本体1连接,第二连接件32与佩戴件2连接,或者,第一连接件31与佩戴件2连接,第二连接件32与耳机本体1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耳机本体1内设有发声元件、电池组件、控制组件、充电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发声元件包括但不限于动圈式、动铁式和静电式。
控制组件包括但不限于芯片、蓝牙通信单元、接口电路、控制按键等。
结合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包括公头部310,弹性卡榫311位于公头部310上,榫头件3112沿公头部310的直径方向伸出或缩回。
第二连接件32包括母头部320,榫槽321位于母头部320的内壁上,榫槽321沿母头部320的内壁向内凹陷。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采用公母头插接配合,连接可靠性高。弹性卡榫311位于公头部310上,弹性件3111位于公头部310内,榫头件3112沿公头部310的直径方向伸出或缩回,节省公头部310的空间占用。
此外,弹性卡榫311设置在公头部310,有利于降低第一连接件31的生产和装配难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母头部320的内部槽体为盲槽,与耳机本体1内部容纳腔密封隔离,能够有效防止灰尘或水分进入耳机本体1内部,提高耳机本体1的防水密闭性。
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公头部310设有安装盲孔312,安装盲孔312沿公头部310的直径方向设置;弹性件3111和榫头件3112依次位于安装盲孔312内,榫头件3112凸出至安装盲孔312外侧,且受压时能够缩回安装盲孔312内。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公头部310设置安装盲孔312,弹性件3111和榫头件3112设置在该安装盲孔312内,且弹性件3111位于安装盲孔312底部,榫头件3112靠近安装盲孔312的开口,弹性件3111在后端对榫头件3112进行弹性支撑。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卡榫311还包括套筒件3113,弹性件3111和榫头件3112可活动的位于套筒件3113内,套筒件3113位于安装盲孔312内,且与安装盲孔312过盈配合。
套筒件3113朝向安装盲孔312外侧的一端开口,且开口的内径小于榫头件3112的最大外径。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为了降低弹性卡榫311在公头部310的安装难度,将弹性件3111和榫头件3112预装配在套筒件3113内,再将套筒件3113过盈配合的装配至安装盲孔312内,降低弹性卡榫311的生产和装配难度。套筒件3113的开口端的内径小于榫头件3112的最大外径,从而能够提供榫头件3112向外伸出时的限位,防止榫头件3112掉落。
示例性地,套筒件311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该金属材料例如为不锈钢。
考虑到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主要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榫头件3112长期伸缩运动容易造成公头部310结构磨损,因此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套筒件3113,提高与榫头件3112配合处的结构强度和耐磨性。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榫头件3112为金属球体。金属球体作为榫头件3112具有端部光滑,伸出和缩回的动作流畅的优势。
示例性地,金属球体的外径大于套筒件3113的开口端的内径,使得榫头件3112的部分能够伸出套筒件3113外侧,但不会整体掉落出。金属球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套筒件3113的内径,从而金属球体能够在套筒件3113内部滑动,实现榫头件3112的伸出或缩回。
在一些实施例中,榫槽3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沿母头部320的内壁环形间隔布置。
示例性地,榫槽321的位置受佩戴件2与耳机本体1的连接角度影响。例如,耳机本体1与耳挂式的佩戴件2连接时,榫槽321的位置需要保证佩戴件2的角度满足耳机本体1的佩戴需求。
当耳机本体1需要与不同的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以适应于多种使用场景时,佩戴件2与耳机本体1的连接角度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在母头部320的内壁设置多个榫槽321,每个榫槽321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或不同的佩戴件2,便于用户准确找到最佳的连接角度。
结合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公头部310的末端设有弹片件313和螺钉件314;螺钉件314用于将弹片件313固定在公头部310的末端。
弹片件313包括端头部3131和翻折部3132,端头部3131与螺钉件314连接;翻折部3132翻折至公头部310的外周面,翻折部3132的末端设有凸点结构,翻折部3132形成弹性卡榫311,与母头部320内壁的榫槽321配合。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在公头部310的末端设置弹片件313和螺钉件314,螺钉件314用于将弹片件313的端头部3131固定在公头部310的端面,弹片件313的翻折部3132自公头部310的端面翻折至公头部310的周面,且具有朝向母头部320的内壁的凸点结构,凸点结构与榫槽321配合,从而弹片件313的翻折部3132及其上的凸点结构实现弹性卡榫311的功能。
结合图2、3、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公头部310的外周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3101,母头部320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3201,该第一限位部3101和第二限位部3201能够实现公头部310和母头部320的锁止。
当转动公头部310,使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3101和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3201的位置周向交错时,如图5所示,公头部310能够插入母头部320,或从母头部320拔出。
当转动公头部310,使至少一个第一限位部3101和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3201的位置周向重合时,如图6所示,公头部310被锁止在母头部320内。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101和第二限位部3201的周向位置,本公开的图5中对佩戴件2、公头部310等的部分结构进行省略画法,图中佩戴件2的角度和形状仅为示意,不能认定为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
相应地,图6中对佩戴件2、公头部310和母头部320等的部分结构进行了省略画法,图中佩戴件2的角度和形状仅为示意,不能认定为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
示例性地,第一限位部3101的数量,例如为一个、两个或三个。优选地,第一限位部31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部3101周向间隔180度设置。
另一示例性地,第二限位部3201的数量,例如为一个、两个或三个。第二限位部32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限位部3201周向间隔180度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部3101和第二限位部3201的形状相同,第一限位部3101沿公头部310的周向延伸的角度为45度,第二限位部3201沿母头部320的周向延伸的角度为45度。
结合图2、3、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公头部310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限位部3102,至少一个第三限位部3102的位置与至少一个第二限位部3201的位置对应;至少一个第三限位部3102用于限制公头部310相对于母头部320的旋转角度。
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为了防止第一限位部3101和第二限位部3201无法准确对准,而造成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出现插接和拆卸麻烦的问题,在公头部310设置至少一个第三限位部3102,第三限位部3102与第二限位部3201的位置对应。
在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插接过程中,只需要将佩戴件2旋转只第三限位部3102和第二限位部3201接触,而无法继续旋转的位置,就表明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已经插接到位,简单高效。
相应的,在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的拆卸过程中,由于第三限位部3102和第二限位部3201的限制,佩戴件2只被允许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就能顺利进行佩戴件2和耳机本体1的拆卸,傻瓜式操作,简单可靠,有利于提高本实施例的非入耳式耳机的拆卸效率。
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至少两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结合图2、4所示,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公头部310的外周还设有第四限位部3103,第四限位部3103的外径大于母头部320槽体的内径,当第一连接件31与第二连接件32插接配合时,第四限位部3103与母头部320的槽体边缘接触,为公头部310提供轴向插接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佩戴件2包括但不限于头戴式佩戴件、颈挂式佩戴件、耳挂式佩戴件、头盔外挂式佩戴件、眼镜挂式佩戴件。
本公开图1、5、6、7中,以本实施例的耳机本体1与耳挂式的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实现非入耳式耳机挂在耳部的使用场景。
但需要声明的是,图1、5、6、7中耳挂式的佩戴件2可以与头戴式佩戴件、颈挂式佩戴件、头盔外挂式佩戴件、眼镜挂式佩戴件中的任一种进行替换,并不能认定本公开的耳机本体1仅能与耳挂式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耳机本体1与头戴式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能够实现将非入耳式耳机戴在头部的使用场景。
参考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耳机本体1与颈挂式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能够实现将非入耳式耳机挂在颈部的使用场景。
参考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耳机本体1与眼镜挂式佩戴件2可拆卸连接,能够实现将非入耳式耳机挂在眼镜的使用场景。
另一方面,结合图11、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盒4,充电盒4适用于容纳本公开的非入耳式耳机,并能够为非入耳式耳机充电。
本实施例的充电盒4,能够在该非入耳式耳机使用完毕后,将拆卸状态或连接状态的耳机本体1和佩戴件2收纳其中,具有较好的防尘效果,有助于延长该非入耳式耳机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11、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盒4包括盒体41、盒盖42,盒体41内设有容纳耳机本体1的第一容纳腔411,以及容纳佩戴件2的第二容纳腔412;第一容纳腔411内壁设有充电端子43;充电端子43采用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为耳机本体1充电。
本实施例的充电盒4,盒体41内设计有与耳机本体1、佩戴件2形状对应的第一容纳腔411和第二容纳腔412,能够将耳机本体1和佩戴件2较好的容纳并固定,提高非入耳式耳机的存放安全性。
示例性地,盒体41内设有电池,该电池与充电端子43电性连接,能够在检测到耳机本体1放置到第一容纳腔411后,对耳机本体1进行充电,提高耳机本体1的续航能力较好,使用非常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此外,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本体(1)、佩戴件(2)和连接组件(3);
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插接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中的其中之一与所述耳机本体(1)连接,另一个与所述佩戴件(2)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31)设有弹性卡榫(311),所述第二连接件(32)设有榫槽(321);
所述弹性卡榫(311)包括弹性件(3111)和榫头件(3112),所述榫头件(3112)与所述弹性件(3111)连接,所述弹性件(3111)为所述榫头件(3112)提供弹性力,使其受压时缩回,压力消失后伸出;
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插接时,所述榫头件(3112)与所述榫槽(321)对正后,所述榫头件(3112)能够伸出,并被容纳于所述榫槽(32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公头部(310),所述弹性卡榫(311)位于所述公头部(310)上,所述榫头件(3112)沿所述公头部(310)的直径方向伸出或缩回;
所述第二连接件(32)包括母头部(320),所述榫槽(321)位于所述母头部(320)的内壁上,所述榫槽(321)沿所述母头部(320)的内壁向内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部(310)设有安装盲孔(312),所述安装盲孔(312)沿所述公头部(310)的直径方向设置;
所述弹性件(3111)和所述榫头件(3112)依次位于所述安装盲孔(312)内,所述榫头件(3112)凸出至所述安装盲孔(312)外侧,且受压时能够缩回所述安装盲孔(3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榫(311)还包括套筒件(3113),所述弹性件(3111)和所述榫头件(3112)可活动的位于所述套筒件(3113)内,所述套筒件(3113)位于所述安装盲孔(312)内,且与所述安装盲孔(312)过盈配合;
所述套筒件(3113)朝向所述安装盲孔(312)外侧的一端开口,且开口的内径小于所述榫头件(3112)的最大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头件(3112)为金属球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榫槽(3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沿所述母头部(320)的内壁环形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部(310)的末端设有弹片件(313)和螺钉件(314);所述螺钉件(314)用于将所述弹片件(313)固定在所述公头部(310)的末端;
所述弹片件(313)包括端头部(3131)和翻折部(3132),所述端头部(3131)与所述螺钉件(314)连接;所述翻折部(3132)翻折至所述公头部(310)的外周面,所述翻折部(3132)的末端设有凸点结构,所述翻折部(3132)形成所述弹性卡榫(311),与所述母头部(320)内壁的榫槽(321)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件(2)包括头戴式佩戴件、颈挂式佩戴件、耳挂式佩戴件、头盔外挂式佩戴件、眼镜挂式佩戴件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4)适用于容纳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非入耳式耳机,并能够为所述非入耳式耳机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4)包括盒体(41)、盒盖(42),所述盒体(41)内设有容纳所述耳机本体(1)的第一容纳腔(411),以及容纳所述佩戴件(2)的第二容纳腔(412);所述第一容纳腔(411)内壁设有充电端子(43);所述充电端子(43)采用有线充电方式和/或无线充电方式为所述耳机本体(1)充电。
CN202221535675.2U 2022-06-17 2022-06-17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Active CN2179358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5675.2U CN217935898U (zh) 2022-06-17 2022-06-17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5675.2U CN217935898U (zh) 2022-06-17 2022-06-17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35898U true CN217935898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83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35675.2U Active CN217935898U (zh) 2022-06-17 2022-06-17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358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79844B1 (en) Wearable device
KR20040064155A (ko) 무선 헤드셋 장치
CN208353374U (zh) 一种手机
CN110493680B (zh) 双耳无线耳机
WO2020107605A1 (zh) 一种头带式充电设备及头戴式无线耳机系统
CN210431801U (zh) 蓝牙耳机
US20220286544A1 (en) Attachment module for coupling at least one wireless earphone with a mobile device
CN217935898U (zh)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CN115038004A (zh) 非入耳式耳机及充电盒
CN211128144U (zh) 一种头条可分离的头戴式耳机
CN210668856U (zh) 连接线组件、耳机组件及音频传输系统
CN209806049U (zh) 一种挂耳式防脱落蓝牙耳机
CN111083593A (zh) 一种tws耳机及其充电盒
CN215344998U (zh) 耳机充电盒
CN207338795U (zh) 插头
CN210489947U (zh) 一种传输装置、充电设备、电子设备及设备系统
US20040235533A1 (en) Hands-free cradle and kit
CN209767790U (zh)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CN218183486U (zh) 眼镜式耳机
CN210401900U (zh) 智能眼镜
CN210579162U (zh) 一种tws耳机及其充电盒
CN111385401B (zh) 一种防水侧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09787389U (zh) 耳机装置
CN208707881U (zh) 无线耳机装置
CN115053535A (zh) 一种发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