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7790U -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 Google Patents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7790U
CN209767790U CN201920703385.6U CN201920703385U CN209767790U CN 209767790 U CN209767790 U CN 209767790U CN 201920703385 U CN201920703385 U CN 201920703385U CN 209767790 U CN209767790 U CN 209767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earphone
sub
assembly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033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华
董波
高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033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7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7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7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其中无线耳机组件包括:耳机部、连接组件和耳挂部。耳机部包括耳机壳体,耳机壳体形成有连接腔,连接腔内设置有间隔部,间隔部将连接腔间隔形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其中第一子腔连通外界,第二子腔连通耳机壳体的内部。连接组件的一端插设于第一子腔以连接耳机部,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耳挂部连接,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彼此隔离。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有效提升无线耳机组件的防水性能。

Description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由于其便携性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欢,而且由于其不存在线材的困扰,在佩戴上更加便利,在整个影音配件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而且在未来,无线耳机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更加广阔。
在耳挂和耳机的连接为止通过打胶密封防水,是目前无线耳机技术领域最常用的手段,成本较低。但是这种防水结构局限较大,也就说现有的挂耳式无线耳机防水性能普遍较差,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无线耳机及组件其耳机,能够有效提升防水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部、连接组件和耳挂部。耳机部包括耳机壳体,耳机壳体形成有连接腔,连接腔内设置有间隔部,间隔部将连接腔间隔形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其中第一子腔连通外界,第二子腔连通耳机壳体的内部。连接组件的一端插设于第一子腔以连接耳机部,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耳挂部连接,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彼此隔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包括:耳机壳体,耳机壳体形成有连接腔,连接腔内设置有间隔部,间隔部将连接腔间隔形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其中第一子腔连通外界,第二子腔连通耳机壳体的内部,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彼此隔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耳机壳体内开设有连接腔,连接腔中设置间隔部使得连接腔能够被隔绝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之间相互独立,彼此隔离以实现液体不连通,使得无线耳机组件在涉水时,水无法从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进入到连通耳机壳体内部的第二子腔中,如此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而且连接组件的一端插设于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便于两者进行连接,避免打胶方式所带来的拆装不便以及防水性能不好的问题,有效简化耳机结构和提升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的又一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的又一部分结构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的又一部分结构再一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中的固定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耳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为了实现防水功能,可以无线耳机的耳挂部分和耳机部分在连接位置进行打胶处理,一方面能够将两者进一步固定,另一方面通过打胶处理可以实现防水。但是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如果通过打胶进行密封防水,防水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难以实现高级别的防水,而且耳机部分和耳挂部分由于两者的连接处进行了打胶处理,两者的位置变动或者经过拆卸,会使得原本的打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防水效果完全失效。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至少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所描述的无线耳机组件1,包括耳机部10、连接组件20、耳挂部30。连接组件20连接于耳机部10和耳挂部30之间,连接组件20的一端连接耳机部10,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设置于耳挂部30。
参阅图2,耳机部10是至少用于播放音频的器件,能够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耳机部10例如包括耳机壳体11,耳机壳体11内可以开设有连接腔110。连接腔110内可以设置有间隔部111,比如间隔部111可以呈板状设置。间隔部111将连接腔110间隔形成两个子腔,如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例如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相互隔离,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相互隔离是指两者之间液体不流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彼此隔离实现液体不流通而气体流通。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彼此隔离实现液体不流通而气体也不流通。
第一子腔1101可以连通外界,用于接收连接组件20的一端。连接组件20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二子腔1102中的一者内,从而可以实现连接组件20连接耳机部10。第二子腔1102中的另一者连通耳机壳体11的内部。耳机壳体11的内部可以容置有电路板等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壳体11的内部的空间也可以作为第二子腔1102。当然,第二子腔1102也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成的腔体,与耳机壳体11的内部的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耳机壳体11内开设有连接腔110,连接腔110中设置间隔部111使得连接腔110能够被隔离成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彼此隔离、相互独立且液体不连通,使得无线耳机组件1在涉水时,水无法从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1101进入到连通耳机壳体11内部的第二子腔1102中,如此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而且连接组件20的一端插设于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1101,便于两者之间进行连接,避免打胶方式所带来的拆装不便以及防水性能不好的问题,有效地优化整个耳机结构和提升防水性能。
耳机部10例如还包括扬声器(图未示)等,扬声器设置于耳机壳体11内,并可以经耳机壳体11的至少一面向外界输出声音,将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耳机部20还可以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例如耳机部10还可以包括麦克风(图未示),用于拾取声音。本实施例可以在耳机壳体11的表面开设有拾音孔(图未示),用于使得外界声音通过该拾音孔进入到耳机壳体11内的麦克风,麦克风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多个拾音孔,该多个拾音孔间隔设置,一方面便于声音拾取的立体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麦克风降噪性能。
进一步地,耳机部10可以包括电路板(图未示)等,设置于耳机壳体11的内部,用于控制无线耳机组件1的操作,当然电路板上可以集成有蓝牙电路,用于与外界设备比如移动终端进行蓝牙连接,例如是支持蓝牙4.0、蓝牙5.0等技术,当然蓝牙电路也可以由独立的蓝牙芯片实现。耳机部10还可以包括电池(图未示),电池用于为整个耳机部10供电。在耳机壳体11的可以设置有接口,用于进行充电或者传输数据,比如是micro USB、Type-C USB、USB等。当然,耳机壳体11上还可以设置有显示屏(图未示),用于显示连接状态、播放状态、电量状态等信息,当然还可以显示更多信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池可以设置于耳挂部30。
可选的是,参阅图2和图3,连接组件20的一端可拆卸地插设于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1101内。
可选的是,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组件20的一端能够在第一子腔1101内绕连接组件20的轴线相对于耳机部10进行转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组件20能够可拆卸地插设于第一子腔1100,可以实现耳机部10和耳挂部30的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组件20的一端能够相对于耳机部10进行转动,可以实现无线耳机组件1在佩戴时,一方面可以调节耳挂部30更加贴合耳廓,另一方面可以调节耳机部10在耳朵里面的佩戴角度,让佩戴更舒适。
为了实现耳机部10和耳挂部30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可以设置下述连接组件20。如图2至图5所示,连接组件2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部件。例如连接组件20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23,比如是磁铁,具体可以为钕铁硼磁铁。第一磁性件23位于连接组件20的一端。耳机部1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磁性件12,比如是磁铁,具体可以为钕铁硼磁铁。第二磁性件12可以设置于两个子腔1100中的任一者中。例如第二磁性件12可以位于连通耳机壳体11内部的第二子腔1102中,并可以贴设于间隔部111上。耳机部10的第二磁性件12可以与连接组件20的一端设置的第一磁性件23相互吸附进行磁性连接。通过磁性连接的方式,实现耳机部10和连接组件20的可拆卸连接,也就可以实现耳机部10和耳挂部30的可拆卸连接。
如图2至图5所示,连接组件20例如进一步包括连接件21、固定件22。连接件21例如呈圆杆状设置或者轴状设置,具体可以为不锈钢轴,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固定件22固定于连接件21的一端,连接件21的另一端设置于耳挂部30。固定件22用于固定第一磁性件23。固定件22的材料例如是聚丙烯(PP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将连接件21和第一磁性件23可以放入到相应的模具中,将相应的材料进行注塑,从而能够将固定件22、第一磁性件23和连接件21通过套啤技术形成连接组件20。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3可以呈圆柱状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件22、第一磁性件23以及连接件21可以同轴设置。
由于第一磁性件23和第二磁性件12连接件21的磁性连接,并非是完全固定连接,因此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磁性件23在其吸附的位置进行转动。具体地,连接件21的一端可以带动固定件22连同第一磁性件23进行转动。例如第一子腔1101尺寸大于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3的尺寸。例如第一子腔1101与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3的形状适应,比如也呈柱状设置,第一子腔1101的直径大于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3的直径。如此可以实现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3在第一I子腔1101内的转动,从而可以实现连接组件20的一端能够在第一子腔1101内绕连接组件20的轴线相对于耳机部10进行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耳机部10和连接组件20可以通过第一磁性件23和第二磁性件12进行磁性连接,可以进一步实现可拆卸,便于耳机部10和连接组件20的拆装,能够便于携带,而且可拆卸的无线耳机组件1能够减少占用空间。磁性连接方式配合第一子腔1101和第二子腔1102的间隔设置的方式,一方面无需考虑耳机部10和连接组件20拆装所带来的防水问题,能够提升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优化结构,提升无线耳机组件1组装效率。
如图6所示,连接件21的一端例如形成有通孔210,贯穿连接件21。从而在固定件22与连接件21套啤固定时,热塑材料能够成型在通孔210中,使得固定件22和连接件21连接更稳固。固定件22与第一磁性件23也可以通过套啤技术进行固定,也即在第一磁性件23上将相应的材料注塑形成固定件22,固定件22可以是包裹部分第一磁性件23,从而使得另一部分第一磁性件23裸露。例如第一磁性件23呈柱状设置,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段(未标注)和裸露段(未标注),固定段的半径小于裸露段的半径,固定件22包裹固定段,而使得裸露段裸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1的一端伸入到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1101,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3可以完全位于第一子腔1101中,如此连接组件20和耳机部10的连接可以使得无线耳机组件1更具美感,而且两者的连接更稳定。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1的一端伸入到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1101时,部分固定件22可以位于到第一子腔1101之外,裸露在该第一子腔1101外的部分可以便于通过手指将连接组件20从耳机部10中拆除。
如图2和图3所示,无线耳机组件1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弹性摩擦件40,第一弹性摩擦件40设置于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子腔1101内。连接组件20的一端位于该第一子腔1101中时与第一弹性摩擦件40的表面接触。第一弹性摩擦件40例如是橡胶件,而且可以具有耐磨特性。图4和图5所示出的结构并未示出第一弹性摩擦件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图4和图5所示出的结构中设置第一弹性摩擦件40。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弹性摩擦件40,可以通过下文所述的连接件21的另一端与耳挂部30的相对转动调整耳机部10与耳挂部30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一弹性摩擦件40例如呈环状设置,例如为橡胶圈。如图5所示,具体地,耳机壳体11围设成第一子腔1101的部分形成了第一固定槽1101,例如是环状的槽。第一弹性摩擦件40部分嵌入第一固定槽1101内,也即第一弹性摩擦件40的外周壁嵌入到第一固定槽1101中,第一弹性摩擦件40的内周壁位于第一固定槽1101外。连接组件20穿设于第一弹性摩擦件40,第一弹性摩擦件40与固定件22的外周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2的外周进一步开设有环状的卡槽220,第一弹性摩擦件40的内周壁嵌设于卡槽220内。在本实施例中,卡槽220的深度可以大于第一固定槽1101的深度,如此可以使得连接组件20从连通外界的第一子腔1101中拆卸时,便于将固定件22连通第一弹性摩擦件40拆卸出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摩擦件40,在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机部1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摩擦力,从而对调整耳机部10转动角度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
可选的是,如图1所示,连接组件20的一端能够相对于耳挂部30进行运动以靠近或远离耳挂部30。具体可以参阅图4和图5,图4示出了连接组件20的一端靠近耳挂部30的状态,图5示出了连接组件20的一端远离耳挂部30的状态。具体地,设置有固定件22和第一磁性件213的连接件21的一端,可以相对于耳机部30进行移动。在一些实施例方式中,连接组件20的一端靠近或远离耳挂部30可以是指连接组件20的一端靠近或远离耳挂部30设置有连接组件20的位置(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在耳挂部30的设置位置)。当然,连接组件20的一端靠近或远离耳挂部30也可以是指连接组件20的一端靠近或远离耳挂部30的几何中心。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耳挂部30的其他位置作为参考,以判断连接组件20的一端靠近或远离耳挂部30。
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连接组件20的一端能够相对耳挂部30进行转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组件20的一端可以是绕连接组件20的轴线转动。在将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挂部30绕连接组件20的轴线进行转动时,耳机部10可以随着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挂部30进行转动。此外,在将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挂部30绕连接组件20进行转动时,耳挂部30可以随着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机部10进行转动。当然,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机部10的转动和相对于耳挂部30的转动可以同时发生。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组件20的一端可以是能够相对于耳挂部30绕连接组件20上的某个点(以该点作为转动中心)或者是绕连接组件20和耳挂部30的连接位置(以连接位置作为转动中心),或者绕耳挂部30上的某个点(以耳挂部30的该点作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以调节耳机部10的位置。
本实施例通过在耳机部10和耳挂部30之间设置连接组件20,调节连接组件20连接耳机部10的一端相对于耳挂部30运动,以靠近耳挂部30或远离耳挂部30,能够实现耳机部10靠近或者远离耳挂部30从而使得耳机部10相对于耳挂部30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不同的佩戴需求。而且连接耳机部10的一端能够相对于耳挂部30转动,能够在耳挂部30挂于人耳时,可以通过转动连接组件20的一端调节耳机部10的位置,从而使用者能够调整耳机部10更适应自己的佩戴位置。通过设置本实施例的连接组件20,能够实现无线耳机组件1的多样化以及多维度调节,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连接组件20可以呈套管状设置的,由多节管件相互套设而形成,通过管件之间的伸缩,从而调节连接组件20的一端相对于耳挂部30的距离。可以设置管件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如此通过管件之间的转动,可以实现连接组件20的一端进行转动的目的。
如图1所示,耳挂部30用于挂于使用者的耳朵位置,以便于对无线耳机组件1佩戴在人耳位置。例如耳挂部30的外形于耳朵根部的形状相适应,以便于将耳挂部30挂于耳朵根部位置。如图4和图5所示,耳挂部30可以包括耳挂壳体31和固定盖32。具体地,耳挂壳体31可以呈弯曲状设置(例如图1所示的形状),其具有两端。固定盖32设置于耳挂壳体31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盖32可以设置于耳挂壳体31的一端的内部,例如是嵌设于耳挂壳体31的一端内部,换言之,耳机壳体11可以包覆固定盖32。
在本实施例中,耳挂壳体31例如是硅胶壳体,或者是硅胶内包覆有弹性金属丝而形成的壳体。如图4至图6所示,若固定盖32设置于耳挂壳体31的一端的内部,则可以在耳挂壳体31的该端内部形成有一放置区域(未标注),固定盖32嵌设于该放置区域内。该放置区域可以在耳挂壳体31的一端的端面形成有放置开口(未标注),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可以经该放置开口设置于耳挂部3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盖32也可以设置于耳挂壳体31的外周。
如图5所示,固定盖32例如形成有容置腔320。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插设于容置腔320内,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能够在容置腔320内相对于固定盖32进行运动。也即连接件21的另一端插入到容置腔320中,连接件21在容置腔320中是可活动的,使得连接件21的一端能够远离或者靠近耳挂壳体31。例如容置腔320的延伸的长度方向与连接件21的轴线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一致,连接件21的另一端能够在容置腔320中沿连接件21的轴线方向运动,或者容置腔320的轴线与连接件21的轴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
可选的是,如图4至图6所示,固定盖32朝向容置腔320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210,例如固定盖32围设成容置腔32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210。具体地,第一限位部3210可以是凸出容置腔320表面设置的。如图4所示,固定盖32的底面3201,例如是指固定盖32中与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相对设置的一面。具体地,固定盖32所形成的容置腔320具有开口(未标注),与开口相对设置的是固定盖32的底面3201,连接件21的另一端经该开口进伸入到容置腔320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210可以与固定盖32的底面3201间隔设置,例如第一限位部3210到固定盖32的底面3201的距离为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如图4至图6所示,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例如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1,具体可以是在连接件2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1。例如第二限位部201凸出连接件21的另一端的外周设置。在连接件21相对于固定盖32进行活动时,第二限位部201可以在第一限位部3210和固定盖32的底面3201之间进行活动。例如连接件21的另一端往远离固定盖32的底面3201方向运动某段距离后,连接件21的第二限位部201能够与第一限位部3210进行配合,例如第一限位部3210对第二限位部201进行止挡。从而限制连接件21继续往远离固定盖32底面3201的方向进行运动。
本实施例通过在固定盖32表面设置第一限位部3210和在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1,第一限位部3210能够在连接组件20运动某段距离后对第二限位部201进行限位,能够防止连接组件20的继续运动(例如受到意外拉扯)而从容置腔320中脱出,保证了连接组件20和耳挂组件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的是,容置腔320可以呈柱状设置,即固定盖32围成容置腔320的表面为柱面或弧面,例如为圆柱面。如前所述,连接件21也可以呈柱状、轴状设置,外形可以与容置腔320的形状相适应。
如图4至图6所示,固定盖32可以包括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固定连接以围设成容置腔320。第一盖体321的内表面可以部分圆柱面,第二盖体322的内表面也可以为部分圆柱面,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连接后可以形成柱状的容置腔320。参阅图7,第一盖体321例如在侧边上开设有凹槽3220,第二盖体322在与第一盖体321所接触的侧边上开设有凸起3212,凸起3212相应地嵌入到凹槽3220中,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相互固定。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连接形成容置腔320,能够便于将连接件21组装至容置腔320中,提升装配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通过凸起3212和凹槽3220连接后,可以通过超声技术进行粘合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凸起3212和凹槽3220的嵌入式配合,能够使得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的连接更稳定,装配更方便。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210可以凸出设置于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弧面。也即第一限位部3210的形状也可以呈弧状,例如沿着第二盖体322的弧面延伸设置。可选的是,第一限位部3210在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弧面上的延伸方向与容置腔320的轴线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3210在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弧面上的延伸方向与容置腔320的轴线方向也可以呈其他角度。
可选的是,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限位部201凸出设置于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且朝向第二盖体322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部201朝向固定盖32的底面3201的一侧面与连接件21的另一端的端面齐平。可选的是,第一限位部3210的延伸长度(与弧面连接处的长度)可以与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表面的弧长相等。其中,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表面的弧长是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表面在垂直于容置腔的轴线的截面上所显示出来的弧线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321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盖体321上,第二限位部201可以对应地与第一盖体321配合。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321上和第二盖体322上都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210,第一盖体321上设置第一限位部3210的位置和第二盖体322上设置限位部的位置可以相对应,也可以不对应,例如第一盖体321上设置第一限位部3210的位置相较于第二盖体322上设置限位部的位置更远离固定盖32的底面3201。对第二限位部201的进行限位时,可以通过转动连接件21,使得第二限位部201朝向第一盖体321或者第二盖体322,从而与相应地第一限位部3210进行配合限位。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盖体322中凸出设置第一限位部3210设置,且沿第一限位部3210的弧面延伸设置,能够在连接组件20绕其轴线旋转后有效地对第二限位部201进行限位,避免连接组件20绕其轴线旋转后第一限位部3210无法对第二限位部201进行限位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能够绕连接组件20的轴线相对于固定盖32进行转动,以带动连接组件20的一端进行转动。进一步地,连接件21的另一端绕连接件21的轴线在容置腔320内进行转动,例如呈轴状的连接件21在呈圆柱状的容置腔320内绕连接件21的轴线转动,如此可以改变连接件21的一端所连接的耳机部10的位置,可以便于使用者对耳机部10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其佩戴方式。而且,连接件21在转动过程中,连接件21另一端所设置的第二限位部201能够随着连接件21的转动而转动。
如图7所示,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弧面可以进一步凸出设置有第三限位部3211,用于在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的转动过程中对第一限位部3210进行限位。例如,第二盖体322朝向容置腔320的弧面在其轴线方向的两侧可以均设置有第三限位部3211(图5只示出了其中一侧),位于第二盖体322弧面两侧的第三限位部3211例如限定了一个转动范围,第一限位部3210在该转动范围内进行转动。第一限位部3210位于该转动范围内,连接件21绕其轴线能够旋转某一角度范围,即能够转动预设角度。
位于一侧的第三限位部3211可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也可以是几个分立的部分。第三限位部321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二盖体322的轴线方向(或者长度方向)平行或者大体平行。或者,第三限位部321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限位部3210的延伸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在盖合形成容置空间时,可以在第一盖体321的侧边和第二盖体322的侧边的连接处设置第三限位部3211。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体321的侧边和第二盖体322的侧边的连接处若不是圆弧过渡,则可以以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的连接处作为第三限位部3211。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限位部3211用于限制转动件21的转动角度,便于使用者在一定角度内调节耳机部10的位置,此外第三限位部3211配合第一限位部3210能够为无线耳机组件1提供更稳定的结构性能。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限位部3211,允许转动件360°转动。
如图4至图6所示,无线耳机组件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弹性摩擦件50,第二弹性摩擦件50设置于容置腔320内,且与连接组件20的表面接触。第二弹性摩擦件50例如是橡胶件,而且可以具有耐磨特性。
第二弹性摩擦件50例如呈环状设置,例如为橡胶圈。如图7所示,固定盖32朝向容置腔320的表面形成有第二固定槽3200(在图5中在第二盖体322中进行标注示意)。具体地,第一盖体321上形成第二固定槽3200的一部分,第二盖体322上形成第二固定槽3200的另一部分,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盖合时形成了第二固定槽3200,例如是环状的槽。第二弹性摩擦件50部分嵌入第二固定槽3200内,也即第二弹性摩擦件50的外周壁嵌入到第二固定槽3200中,第二弹性摩擦件50的内周壁位于第二固定槽3200外。连接组件20穿设于第二弹性摩擦件50。也即连接件21穿过第二弹性摩擦件50,与第二弹性摩擦件50的内周壁接触。其中第二固定槽3200相较于第一限位部3210更远离固定盖32的底面3201,更靠近固定盖32的开口。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弹性摩擦件50,在连接件21运动或者转动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摩擦力,能够对调整连接件21的裸露长度或转动角度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便于连接件21的调节。而且第二固定槽3200的设置相较于第一限位部3210更远离固定盖32的底面3201,一方面能够便于对连接件21的调整起到阻尼作用,另一方面不影响第二限位部201和第一限位部3210、第三限位部3211之间的配合限位关系,优化结构使得结构稳定性和有效性更高。
参阅图8,本申请耳机实施例中的耳机60,包括:耳机壳体61,耳机壳体61形成有连接腔610,连接腔610内设置有间隔部611,间隔部611将连接腔611间隔形成第一子腔6101和第二子腔6102,其中第一子腔6101连通外界,第二子腔6102连通耳机壳体61的内部,第一子腔6101和第二子腔6102彼此隔离。
关于本申请耳机实施例的耳机6可以参照图1至图7以及上述本申请无线耳机组件实施例中的耳机部10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挂部;
耳机部,所述耳机部包括耳机壳体,所述耳机壳体形成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内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将所述连接腔间隔形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其中所述第一子腔连通外界,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所述耳机壳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彼此隔离;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子腔以连接所述耳机部,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耳挂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可拆卸地插设于所述第一子腔;和/或,
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子腔内绕所述连接组件的轴线相对于所述耳机部进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位于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所述耳机部包括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子腔内,在所述连接组件插设于所述第一子腔内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进一步包括连接件、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耳挂部,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用于与所述耳机部进行磁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能够相对于所述耳挂部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耳挂部,且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能够相对于所述耳挂部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部包括耳挂壳体和固定盖,所述固定盖设置于所述耳挂壳体的一端,所述固定盖形成有容置腔,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容置腔内,其中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能够在所述容置腔内相对于所述固定盖进行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相对于所述耳挂部进行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朝向所述容置腔的内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固定盖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相对设置的底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对所述第二限位部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呈柱状设置,所述固定盖进一步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固定连接以围设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限位部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容置腔的弧面,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容置腔的弧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容置腔的轴线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限位部凸出设置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且朝向所述第二盖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能够绕所述连接组件的轴线在所述容置腔内进行转动,以带动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进行转动,其中所述第二盖体朝向所述容置腔的弧面进一步凸出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用于在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的转动过程中对所述第一限位部进行限位;和/或,
所述无线耳机进一步包括第一弹性摩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子腔内,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的外周面进行接触;和/或,
所述无线耳机进一步包括第二弹性摩擦件,所述第二弹性摩擦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的外周面接触。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壳体,所述耳机壳体形成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内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将所述连接腔间隔形成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其中所述第一子腔连通外界,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所述耳机壳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彼此隔离。
CN201920703385.6U 2019-05-15 2019-05-15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Active CN209767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03385.6U CN209767790U (zh) 2019-05-15 2019-05-15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03385.6U CN209767790U (zh) 2019-05-15 2019-05-15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7790U true CN209767790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61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03385.6U Active CN209767790U (zh) 2019-05-15 2019-05-15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77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8570A1 (zh) * 2022-11-25 2024-05-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8570A1 (zh) * 2022-11-25 2024-05-30 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36156U (zh) 前置式耳挂耳机
US7664287B2 (en) Headset capable of receiving signals from a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ear loop and earplug capable of removable engagement with same
KR100955033B1 (ko) 귀걸이형 무선스피커장치
JP2010530180A (ja) 小型無線イヤリング型ヘッドセット
CN201869343U (zh) 耳机
CN105872887B (zh) 一种无线耳机
EP1943875A1 (en) Headset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10863013B2 (en) Portable device case for removably attaching accessories
KR102574835B1 (ko) 음향 출력 장치
WO2018219094A1 (zh) 一种无线双耳蓝牙耳机以及充电盒
KR20160141380A (ko) 넥밴드형 블루투스 스피커
CN211702356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CN209767790U (zh) 无线耳机组件及其耳机
CN209767789U (zh) 无线耳机及其耳挂组件
WO2024055580A1 (zh) 开放式耳机
CN217935908U (zh) 一种新型的蓝牙耳机充电仓
CN106101900A (zh) 一种信号天线内置于耳挂的无线蓝牙耳机
CN215344998U (zh) 耳机充电盒
CN108156547B (zh) 一种tws耳机
CN115119093A (zh) 具可拆卸式外接式配件的耳机
CN210093463U (zh) 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
CN107995551B (zh) 一种tws耳机
CN208924442U (zh) 半入耳式耳机
CN216017129U (zh) 一种操作方便且带外响功能的头戴式蓝牙耳机
CN216017130U (zh) 一种具有外响功能的分体式蓝牙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