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34252U - 一种鱼眼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鱼眼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34252U
CN217934252U CN202220085215.8U CN202220085215U CN217934252U CN 217934252 U CN217934252 U CN 217934252U CN 202220085215 U CN202220085215 U CN 202220085215U CN 217934252 U CN217934252 U CN 217934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hole
fisheye terminal
control point
fishey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852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nlian Gu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range Frequency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range Frequency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range Frequency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Priority to CN2022200852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342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34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342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鱼眼端子,该鱼眼端子的通孔包括上孔区、中孔区和下孔区,下孔区的形状偏细长,上孔区的形状偏粗短,在将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位于下孔区两侧部位比较容易发生形变,从而插入过程比较轻松,鱼眼端子位于上孔区两侧部位发生形变难度较大,从而有利于将鱼眼端子紧固的插在过孔中,使得鱼眼端子与过孔内壁接触更加稳定;由于该鱼眼端子设有上控制点、中控制点、下控制点等设计特征,使得鱼眼端子各尺寸参数以及通孔的长度、大小、形状容易掌控,从而容易掌握鱼眼端子结构上的设计关键点,使得鱼眼端子的结构设计更加方便和统一。

Description

一种鱼眼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眼端子。
背景技术
PCB板与导电端子的常规连接方式为锡焊连接,但是由于焊锡耐环境的能力较差,易氧化,导致寿命极限短,因此,在一些对质量、使用寿命等指标要求较高的产品中,通过鱼眼端子实现不同PCB板之间电路或PCB板与其他电子元件的电连接,鱼眼端子即为压配式端子(一种插针),因其形状中有类似鱼眼的结构,故被行业内人士称为鱼眼端子。在使用时,鱼眼端子插接在PCB板的过孔中,由于鱼眼端子内部设置孔,使得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实现与PCB板中过孔的紧配合。
采用鱼眼端子进行电气连接具备一定的通用互换性,即同一种鱼眼端子能够用于不同的PCB板,且相比较于锡焊的连接方式,通过鱼眼端子连接,无焊接过程,比较环保,使用寿命较长,连接强度高。但是鱼眼端子属于精密配件,对形状、结构的设计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掌握鱼眼端子结构上的设计关键点,容易导致鱼眼端子与过孔配合不紧固,以及鱼眼端子的通用性不足,难以在不同的PCB板互换使用。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1950229A的中国专利文献记载了一种鱼眼端子及鱼眼端子的设计方法,该鱼眼端子两侧的接触区域中间位置与孔壁的接触不够紧密,导致此款鱼眼端子在不同厚度电路板(PCB板)以及安装时插入位置公差波动影响下,接触表现不稳定,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局限性,难以适配不同厚度的PCB板。
另外,公开号为CN214378953U的中国专利文献记载了一种非通孔鱼眼端子,该非通孔鱼眼端子一方面是结构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其两侧的第一平直面和第二平直面不能发生形变,第一平直面和第二平直面直接与过孔壁接触,因此,该非通孔鱼眼端子的形变范围小,插接过程中,存在过紧或过松的问题,通用性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鱼眼端子,解决以下技术问题:一是将鱼眼端子插接在不同厚度PCB板的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与过孔内壁接触不稳定;二是鱼眼端子有效弹性变化范围小,在不同大小过孔中的插拔力变化较大,通用性不好;三是难以掌握鱼眼端子结构上的设计关键点,导致鱼眼端子的结构设计不够优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鱼眼端子,包括上连接部和下插接部,所述下插接部用于插接在电路板的过孔中,所述下插接部中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包括上孔区、中孔区和下孔区,所述中孔区由下至上逐渐缩窄,所述上孔区从所述中孔区顶部向上逐渐缩窄,所述下孔区从所述中孔区下端向下逐渐缩窄;
所述下插接部由下至上依次为导入区、弹性区、肩部区,其中,所述导入区下端四周设置有导入角,所述弹性区对应于所述通孔两侧部位,所述弹性区两侧分别设有上控制点、中控制点、下控制点,所述上控制点、下控制点对应于所述中孔区上下端两侧位置,所述上控制点、中控制点之间区域及所述中控制点、下控制点之间区域分别为用于接触电路板的过孔内壁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所述中控制点为所述下插接部的宽度最大部位。
优选的,所述弹性区底部为过渡区,所述导入区与所述过渡区两侧共面;所述过渡区顶部外表面为平滑过渡到所述第二接触区的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的外表面为不同半径的弧面,且所述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的外表面在所述中控制点处相切。
优选的,所述下插接部四个侧边位于所述肩部区下部及所述导入区上部之间为连续的弧面。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上孔区顶端和所述下孔区的下端均为圆弧端。
优选的,所述下孔区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孔区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导入角的倾角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鱼眼端子的通孔包括上孔区、中孔区和下孔区,中孔区由下至上逐渐缩窄,上孔区从中孔区顶部向上逐渐缩窄,下孔区从中孔区下端向下逐渐缩窄,从而下孔区的形状偏细长,上孔区的形状偏粗短,在将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位于下孔区两侧部位比较容易发生形变,从而插入过程比较轻松,鱼眼端子位于上孔区两侧部位发生形变难度较大,从而有利于将鱼眼端子紧固的插在过孔中,使得鱼眼端子与过孔内壁接触更加稳定。
2、由于下插接部的弹性区中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位于中孔区两侧,下插接部的弹性区发生形变过程中,相对于上孔区和下孔区,通孔的中孔区沿宽度方向收缩形变范围较大,因此,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在宽度方向有较大的有效弹性变化范围,该鱼眼端子插接在不同大小过孔中时,能够保持足够插拔力,所以该鱼眼端子通用性好。
3、该鱼眼端子由于设有上控制点、中控制点、下控制点等设计特征,使得鱼眼端子各尺寸参数以及通孔的长度、大小、形状容易掌控,从而容易掌握鱼眼端子结构上的设计关键点,使得鱼眼端子的结构设计更加方便和统一。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鱼眼端子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鱼眼端子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鱼眼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分区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鱼眼端子一实施例插接在某电路板的过孔中时的应力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鱼眼端子一实施例插接在另一电路板的过孔中时的应力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示意为:下插接部1、上连接部2、通孔3、上孔区31、中孔区32、下孔区33、导入区11、导入角111、弹性区12、上控制点121、中控制点122、下控制点123、第一接触区124、第二接触区125、过渡区126、弧面1261、弧面127、肩部区13、连续接触区间14、连续接触区间15、电路板4、过孔41、电路板5、过孔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鱼眼端子,请参阅图1至图3。
如图1和图2所示,该鱼眼端子包括下插接部1和上连接部2,下插接部1用于插接在电路板的过孔中,下插接部1中设有通孔3,通孔3包括上孔区31、中孔区32和下孔区33,其中,中孔区32由下至上逐渐缩窄,上孔区31从中孔区32顶部向上逐渐缩窄,下孔区33从中孔区31下端向下逐渐缩窄,通孔3的上孔区31的顶端和下孔区33的下端均为圆弧端,圆弧端设计能够提高相应部位的承压能力。
如图1所示,下孔区33的长度L1大于上孔区31的长度L2,从而下孔区33的形状偏细长,上孔区31的形状偏粗短,在将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位于下孔区33两侧部位比较容易发生形变,从而插入过程比较轻松,鱼眼端子位于上孔区31两侧部位发生形变难度较大,从而有利于将鱼眼端子紧固的插在过孔中。
如图3所示,下插接部1由下至上依次为导入区11、弹性区12、肩部区13,其中,导入区11下端四周设置有导入角111,导入角111的倾角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20°,以便导入区11比较容易的插入过孔中,导入区11用于插接在过孔中时初步进入过孔,导入区11的宽度及厚度尺寸要小于过孔,以达到顺利进入过孔的目的。
弹性区1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从而紧配合在过孔中;肩部区13呈T形,肩部区13用于过渡到上连接部2,当鱼眼端子插入过孔中,肩部区13两侧能够挡在电路板上,防止鱼眼端子穿过电路板上的过孔。
弹性区12为对应于通孔3两侧的部位,因为存在通孔3,所以弹性区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区12两侧分别设有上控制点121、中控制点122、下控制点123,上控制点121、下控制点122对应于中孔区32上下端两侧位置,上控制点121、中控制点122之间区域及中控制点122、下控制点123之间区域分别为用于接触电路板的过孔内壁的第一接触区124和第二接触区125。
由于弹性区12发生形变过程中,相对于上孔区31和下孔区33,中孔区32沿宽度方向收缩形变范围较大,因此,通过将上控制点121、下控制点122设置在中孔区32上下端两侧位置,使得第一接触区124和第二接触区125形变范围较大,从而该鱼眼端子能够插接在孔径在一定范围内的过孔中,通用性较好。
另外,中控制点122为下插接部1的宽度最大部位,使得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中控制点122所在位置与过孔的内壁接触力最大,迫使上下侧的第一接触区124和第二接触区125发生形变贴合在过孔内壁。
进一步的,弹性区12底部为过渡区126,导入区11侧面与两侧的过渡区126共面,从而在将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与过孔之间的接触能够从导入区11顺利的过渡到过渡区126上,有利于将鱼眼端子顺利插入过孔。
进一步的,过渡区126的顶部外表面为平滑过渡到第二接触区125的弧面1261,从而在将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与过孔之间的接触能够从过渡区126顺利的过渡到第二接触区125上,有利于将鱼眼端子顺利插入过孔。
第一接触区124与第二接触区125的外表面为不同半径的弧面,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区124较长,第二接触区125较短,第二接触区125上下宽度变化不大,有利于与过孔内部充分接触,第一接触区124向上逐渐收窄,使得第一接触区124所在部位能够顺利发生形变,避免插入过程遇阻。
另外,第一接触区124与第二接触区125的外表面在中控制点122处相切,从而在将该鱼眼端子插接在过孔中时,鱼眼端子与过孔之间的接触能够从第二接触区125顺利的过渡到第一接触区124,有利于将鱼眼端子顺利插入过孔。
如图2和图3所示,下插接部1四个侧边位于肩部区13下部及导入区11上部之间为连续的弧面127,使得下插接部1外表面与过孔内壁能够良好的接触,防止硬接触损坏鱼眼端子或过孔。
产品实例:
参阅图1-图5。
为了更加清楚阐明该鱼眼端子的具体方案,下面以过孔内径为1.0mm的PCB板配合0.64mm厚度鱼眼端子为例进行说明,这里0.64mm厚度是指鱼眼端子前后侧之间的厚度;另外,由于存在加工误差,内径1.0mm的过孔的实际内径尺寸波动区间通常为1.0-1.1mm,因此,鱼眼端子需要有一定的匹配范围。
为防止过孔的孔壁破坏失效,鱼眼端子与过孔接触的区域都需要对四周做圆角,通常圆角越大,对孔的破坏程度越小,同时插拔力都会减小,综合评估,鱼眼端子四个侧沿的圆角半径采用0.2mm较为合适。
为保证接插后,鱼眼端子与过孔的孔壁间有足够的压紧力来保证接触性能,鱼眼端子最大宽度设置为1.2mm,鱼眼端子的弹性区内部有通孔,鱼眼端子靠近弹性区中间部分的刚度较弱,所以将最大宽度设置在中控制点122。
由于插接过程中,鱼眼端子下端受压更大,所以宽度最大位置的中控制点122设置在更靠近下控制点123的位置,本产品实例中,上控制点121与中控制点122之间距离0.9mm,下控制点123与中控制点122距离为0.43mm,为确保接触平顺,第一接触区124与第二接触区125的圆弧面相切于中控制点122,上控制点121处的宽度为1.09mm,下控制点123处的宽度为1.18mm。
设计通孔3的尺寸时,左右两边剩余材料宽度与通孔3最大宽度相等,均为0.4mm,通孔3的形状参照鱼眼端子位于通孔之外部分的形状,从而可以保证弹性区12材料宽度均衡,有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
该鱼眼端子与过孔插接时,需要避免硬干涉,即鱼眼端子上无通孔3的区域,其材料最大对角尺寸小于孔径最小公差(1.0mm)。
通过调节导入区11的导入角111,避免鱼眼下端下端宽度过大,造成插入力过大而导致过孔变形严重,同时也要防止导入角111过大造成的鱼眼端子插入不顺,导入角在10°-20°区间内比较合适,此例中为11°。
如图4、图5分别是此鱼眼端子插接1.6mm厚度和1.0mm厚度的电路板后与过孔的接触状态,其中,在图4中,鱼眼端子插接在电路板4的过孔41中后,鱼眼端子两侧与过孔41内壁的连续接触区间14长度L3可以达到1.1mm;在图5中,鱼眼端子插接在电路板5的过孔51中后,鱼眼端子两侧与过孔51内壁的连续接触区间15长度L4可以达到0.75mm。同一种鱼眼端子对于不同厚度的电路板,都可以满足插拔力、稳定性以及导电性能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鱼眼端子,包括上连接部和下插接部,所述下插接部用于插接在电路板的过孔中,所述下插接部中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包括上孔区、中孔区和下孔区,所述中孔区由下至上逐渐缩窄,所述上孔区从所述中孔区顶部向上逐渐缩窄,所述下孔区从所述中孔区下端向下逐渐缩窄;
所述下插接部由下至上依次为导入区、弹性区、肩部区,其中,所述导入区下端四周设置有导入角,所述弹性区对应于所述通孔两侧部位,所述弹性区两侧分别设有上控制点、中控制点、下控制点,所述上控制点、下控制点对应于所述中孔区上下端两侧位置,所述上控制点、中控制点之间区域及所述中控制点、下控制点之间区域分别为用于接触电路板的过孔内壁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所述中控制点为所述下插接部的宽度最大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区底部为过渡区,所述导入区与所述过渡区两侧共面;所述过渡区顶部外表面为平滑过渡到所述第二接触区的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的外表面为不同半径的弧面,且所述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的外表面在所述中控制点处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插接部四个侧边位于所述肩部区下部及所述导入区上部之间为连续的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上孔区顶端和所述下孔区的下端均为圆弧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孔区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孔区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眼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角的倾角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20°。
CN202220085215.8U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鱼眼端子 Active CN2179342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5215.8U CN217934252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鱼眼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5215.8U CN217934252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鱼眼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34252U true CN217934252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4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85215.8U Active CN217934252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鱼眼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342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02408B2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285803Y (zh) 压接式导电端子
CN114243325A (zh) 一种鱼眼端子及匹配不同电路板的开发方法
CN217934252U (zh) 一种鱼眼端子
US20070167037A1 (en) Electric sub-assembly compris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tact pin for pressing into an opening of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645461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full-insertion indicating means
CN201060995Y (zh) 用于电连接的插接装置
CN210111078U (zh) 鱼眼端子及连接器
CN109066142B (zh) 可同步装配的电源连接器
CN108879149B (zh) 易于装配的电连接器
CN218958042U (zh) 一种双面盲孔免焊锡鱼眼端子结构
CN221057681U (zh) 鱼眼端子及电路板连接结构
CN213782313U (zh) 一种适配器的双向弹片
CN217641838U (zh) 一种金属端子
CN213845568U (zh) 鱼眼端子
CN215579135U (zh) 一种元器件的金属导电连接件及元器件连接组件
CN217522330U (zh) 一种小间距加高型板对板连接器
CN209860190U (zh) 导电端子
CN220382354U (zh) 一种冲压成型的电连接端子
CN2264997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12392401U (zh) 一种免焊型端子
CN212968163U (zh) 一种压配式端子及连接器
CN220122150U (zh) 一种快插母端及快插装置
CN217239799U (zh) 一种沉板式电连接器
CN213989289U (zh) 一种通孔鱼眼压接排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2

Address after: 201804 room 108, 1st floor, building 1, No. 6988, Jiasong North Road, Anting Town,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Wenlian Guxi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2150 room 61311, building 3, No. 1800, Panyuan Road, Changxing Town,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orange frequency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 (L.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