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32064U -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32064U
CN217932064U CN202222073062.8U CN202222073062U CN217932064U CN 217932064 U CN217932064 U CN 217932064U CN 202222073062 U CN202222073062 U CN 202222073062U CN 217932064 U CN217932064 U CN 217932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device
film layer
film
light
transparen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730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新泽
高江杰
黄虎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Automotive O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Automotive O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Automotive O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Automotive O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730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32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32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32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保护装置包括透明基材以及第一膜层,透明基材透射测量光和来自外部的可见光,第一膜层粘贴于透明基材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第一膜层阻碍所述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测量光。本申请通过使第一膜层和透明基材之间采用粘贴的方式粘接在一起,简化第一膜层和透明基材的连接工艺,大大缩短工艺时长。而且,粘贴工艺可提高保护装置的良率,贴合使用的粘接耗材费用较低,使得保护装置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Description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器件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探测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人脸识别系统、安防设备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等。探测装置的内部结构复杂,暴露在外容易受到环境中的灰尘和杂质的污染,进而影响探测装置的正常使用。通常,通过设置一防护罩于一探测装置,以对探测装置的内部进行遮挡,避免探测装置被污染,同时,为了保障探测装置的整体美观自然,防护罩通常呈暗色,以对探测装置的内部进行屏蔽,使得探测装置的内部不可见,即防护罩可见光波段低透,防护罩需要对可见光具有较低的透过率。另外,探测装置需要被配置于不同颜色的车辆使用,外观颜色可调节的防护罩能够使得探测装置适配于不同颜色的车辆,且达到整体美观且实用的效果。即要求防护罩对可见光具有较低的反射率。
然而,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需求,防护罩的性能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对其性能及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防护罩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优化防护罩的结构设计、工艺路线,从而降低防护罩的生产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保护装置,其包括透明基材以及第一膜层,透明基材透射测量光和来自外部的可见光,第一膜层粘贴于透明基材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第一膜层阻碍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测量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量光的波长范围为875nm~935nm;透明基材对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8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于透明基材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光学粘接剂为胶带和/或胶水,光学粘接剂对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粘接剂的厚度范围为50μm~50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材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材的莫氏硬度大于等于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材的形状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等于10%,第一膜层对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3mm~2mm,进一步的,第一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5mm~1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设置多层,且多层第一膜层的总厚度的范围为0.3mm~2mm,进一步的,多层第一膜层的总厚度的范围为0.5mm~1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的形状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装置还包括第二膜层,第二膜层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于第一膜层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配置为使保护装置的温度升高,并且第二膜层透射测量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为纳米银膜片、半导体导电膜片或者金属丝线膜片,第二膜层由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引出保护装置后连接电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的方阻的范围为1Ω/□~500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的厚度小于1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的厚度范围为100μm~20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的形状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材为玻璃或者塑料。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防护罩,其包括壳体以及根据上述的保护装置,壳体具有一开口,保护装置被覆盖地设置于壳体的开口,并与壳体围设出用于安装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容纳腔室。
本申请另一方面一种激光雷达装置,其包括根据上述的防护罩以及激光雷达主体,防护罩具有容纳腔室;激光雷达主体安装在容纳腔室内。
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保护装置,通过使第一膜层和透明基材之间采用粘贴的方式粘接在一起,简化第一膜层和透明基材的连接工艺,大大缩短工艺时长。而且,粘贴工艺可提高保护装置的良率,贴合使用的粘接耗材费用较低,使得保护装置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激光雷达外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域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尤其不表示任何的先后顺序。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本申请中讨论的第一膜层也可被称作第二膜层,反之亦然。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调整了部件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大致”、“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还应理解的是,诸如“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等表述在本说明书中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表述,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其修饰整列特征,而非仅仅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措辞(包括工程术语和科技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除非本申请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词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此外,在本申请中当使用“连接”或“联接”时可表示相应部件之间为直接的接触或间接的接触,除非有明确的其它限定或者能够从上下文推导出的除外。
如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激光雷达外罩1的结构示意图。激光雷达外罩1包括第一玻璃镜片11和第二玻璃镜片12,两者通过例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酯(PVB)的玻璃粘接剂13粘接并压合。但是,PVB压合的良率低,两者之间出现高温气泡及白色杂质的风险大,导致激光雷达外罩1的报废率高。其次,PVB压合需要材料在特定温度且达到一定状态时才可进行,工序复杂,且工序时间长,导致激光雷达外罩1的生产效率低,设备折旧率高,由此造成PVB压合整体工序生产成本高。
此外,还可通过在第二玻璃镜片12贴合玻璃粘接剂13的一侧表面镀黑膜14实现使激光雷达外罩1发黑的目的。但是镀膜设备昂贵,设备折旧费用高,而且镀黑膜工艺良率低,由此导致发黑工艺成本较高,并使得激光雷达外罩1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另外,还可通过在第二玻璃镜片12远离玻璃粘接剂13的一侧表面镀导电层15实现使激光雷达外罩1具有发热功能的目的。但是通过在玻璃上镀导电层,材料费用昂贵,报废率高,生产成本随之上升,而且玻璃镀导电层只能单片镜片镀膜,效率较低,造成发热工艺总成本较高。
上述方案中,为实现激光雷达外罩1的防爆、发热、发黑功能,需要至少两片玻璃镜片,且工艺复杂,而玻璃镜片材料本身价格就比较昂贵,造成整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基于此,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测量光的传播路径,虚线箭头表示可见光的传播路径。大部分的测量光可透射保护装置100,而大部分的可见光则被第一膜层所吸收。
如图2所示,保护装置100包括第一膜层110和透明基材120。第一膜层110阻碍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测量光。第一膜层110粘贴于透明基材12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配置为体现保护装置100的外观颜色,透明基材120配置为保护第一膜层110,并且透明基材120透射可见光和测量光。
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可设置于测量光的光路上,用于保护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以探测元件为车载的激光雷达为例,当激光雷达向车辆前方射出测量光的情况下,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设置于激光雷达的前方;当激光雷达向车辆的右侧方射出测量光的情况下,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配置于激光雷达的右方;当激光雷达向车辆的左侧方射出测量光的情况下,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配置于激光雷达的左方;当激光雷达向车辆的后方射出测量光的情况下,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配置于激光雷达的后方。即,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的设置状态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护装置100可由图中未示出的其它部件进行支承,例如车辆的相关部件。
本申请通过使第一膜层110和透明基材120之间采用粘贴的方式粘接在一起,简化第一膜层110和透明基材120的连接工艺,大大缩短工艺时长。而且,粘贴工艺可提高保护装置100的良率,贴合使用的粘接耗材费用较低,使得保护装置100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测量光的波长范围为875nm~935nm。而透明基材120对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80%。上述方案中,探测元件发出的测量光为红外光,本申请的透明基材120对该红外光具有高透过的特性,不会影响探测元件的探测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110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于透明基材12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光学粘接剂为胶带和/或胶水,光学粘接剂对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5%。
上述的光学粘接剂对该红外光的吸收率小于5%,在简化工艺的基础上也不会影响探测元件的探测性能。光学粘接剂可以为多种类型,例如压敏型,热固化型以及UV固化型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粘接剂的厚度范围在50μm~500μm之间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材120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透明基材120的莫氏硬度大于等于3,透明基材120可吸收一定的外界对保护装置100产生的冲击力,以保护探测元件不受损坏。透明基材120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塑料,透明基材120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透明基材120的厚度以及材料也可根据实际耐冲击要求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110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等于10%,第一膜层110对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0%。第一膜层110可为任意高分子红外高透薄膜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例如聚碳酸酯膜(PC),聚醚酰亚胺树脂膜(PE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PMMA)等均可。第一膜层110的颜色可以是多种,可根据保护装置100的颜色需求或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实现不同外观颜色要求。例如,对于车载的激光雷达的保护装置100的颜色需求是黑色的,则可采用黑色的第一膜层110。
上述的第一膜层110对红外光的吸收率<10%,对可见光的透过率≤10%,可满足保护装置100对外观发黑且红外高透的需求。可以理解的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20nm~680nm。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镀黑膜技术,本申请上述直接采用黑色的第一膜层110即可实现保护装置100发黑的要求,进一步简化了保护装置100的生产工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110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一膜层110的厚度范围为0.3mm~2mm,进一步的,第一膜层110的厚度范围为0.5mm~1mm,可根据实际透过率要求进行调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110为遮光膜,遮光膜可整卷量产生产,工艺成熟稳定,材料费用降低,薄膜材料易于贴合,贴合良率较高。而且,可通过调节遮光膜的颜色,层数,厚度,实现对产品外观要求,透过率要求进行调控。例如,当保护装置100的颜色需求是黑色时,采用黑色的第一膜层110即可,使保护装置100的发黑工艺成本降低。此外,当保护装置100的颜色需求是红色或蓝色等时,仅需适应性地选择红色或蓝色的第一膜层110即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膜层130,第二膜层130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于第一膜层11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配置为使保护装置100的温度升高,并且第二膜层130透射测量光。光学粘接剂例如为压敏型,热固化型以及UV固化型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粘接剂的厚度范围在50μm~500μm之间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用于使保护装置100的温度升高的第二膜层130,可使探测元件在低温结霜、结冰的条件下快速升温,并能快速融化保护装置100表面的霜雪和结冰,并在探测元件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再次结霜和结冰,保证了探测元件在恶劣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膜层130为纳米银膜片、半导体导电膜片或者金属丝线膜片,第二膜层130由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引出保护装置100后连接电源。示例性的,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为导电粘接剂。可选的,导电粘接剂包括但不限于导电胶带和/或胶水。换言之,第二膜层130导电粘接剂连接柔性电路140实现电路导通。
第二膜层130可采用基底为透明塑料材料的发热膜,基底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发热膜的量产工艺成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玻璃上镀导电层,材料及工艺成本均可大幅降低。
发热膜的方阻的范围为1Ω/□~500Ω/□。发热膜的厚度小于1mm,进一步的,发热膜的厚度范围为100μm~200μm。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膜的方阻越小,发热效果越好,红外透过率越低。对于纳米银膜、半导体导电膜片或者金属丝线膜片,三者的方阻排序为金属丝线膜片<纳米银膜片<半导体导电膜片,可结合特定的发热要求及红外透过率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装置100的透明基材120和第二膜层130之间设置有多层第一膜层110,多层第一膜层110采用上述的光学粘接剂粘贴在一起,透明基材120设置在距离探测元件最远的第一膜层110的远离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而第二膜层130设置在距离探测元件最近的第一膜层110的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多层第一膜层110时,应使得多层第一膜层110的总厚度范围在0.3mm~2mm之间,以免影响探测元件的探测性能。进一步的,多层第一膜层110的总厚度范围可控制在0.5mm~1mm之间。
上述方案相当于增加了第一膜层110的层数,如此可延长光线在多层第一膜层110之间的传播的路程,实现对可见光波段更大的吸收率。此外,还可以使得保护装置100的表面外观效果更明显,例如多层黑色的第一膜层110叠置可使得保护装置100的颜色更黑,或者不同颜色第一膜层110组合以获得更加炫丽的外观等。
综上,本申请的保护装置100对测量光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而对于可见光则具有较高的吸收率,可满足探测元件的探测要求。此外,本申请的第一膜层110采用遮光膜,可根据需要调整其颜色,满足对保护装置100外观的要求,透明基材120采用具备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料以确保其满足耐冲击的要求,第二膜层130采用发热膜,可满足探测元件在结冰、结霜等恶劣条件下的工作要求。而且,本申请将上述的第一膜层110、透明基材120和第二膜层130采用粘贴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在简化工艺、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仍可使保护装置100具有防爆、可调整外观颜色以及除冰除雾除霜等性能。此外,本申请实现上述功能都是通过贴合膜片来实现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多余镜片充当载体,使得保护装置100的整体产品的材料费用降低,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保护装置100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经验证,采用本申请的上述方案,保护装置100的成本相对于如图1所示出的现有技术中的激光雷达外罩1的成本降低约50%。
下面将结合图3对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2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测量光的传播路径,虚线箭头表示可见光的传播路径。大部分的测量光可透射保护装置100,而大部分的可见光则被第一膜层所吸收。
如图3所示,保护装置200包括第一膜层210和透明基材220。第一膜层210阻碍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测量光。第一膜层210粘贴于透明基材22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透明基材220配置为保护第一膜层210,并且透明基材220透射可见光和测量光。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基材220可选用具备一定硬度和强度且红外光透过的材料,可满足红外光线通过且具备一定的耐冲击能力即可。例如,透明基材220为玻璃或塑料,红外光的透过率≥80%,莫氏硬度≥3。透明基材220的厚度应≥0.3mm,以确保其具有一定的耐冲击能力。
第一膜层210可选择黑色,以实现保护装置200的外观发黑的目的,使其适用于多个应用场合。第一膜层210可选择红外高透遮光膜,该遮光膜对420nm到680nm波段可见光吸收大,而对于红外905±30nm波段光线吸收很低,能够满足外观发黑且红外高透的需求。第一膜层210可以是任意高分子红外高透薄膜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C),聚醚酰亚胺树脂(PE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PMMA)等,但是对高分子红外高透薄膜材料的要求为对红外光的吸收率<10%,对可见光的透过率≤10%。第一膜层210的厚度可以在0.3mm~2mm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一膜层210和透明基材220的形状可为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等,可根据实际产品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光学粘接剂将透明基材220与第一膜层210粘贴到一起,形成具备一定保护性能和防爆性能、且外观颜色美观的保护装置200产品。光学粘接剂例如为胶带或/和胶水,光学粘接剂采用红外光吸收率<5%的类型。可选的,光学粘接剂可以包括压敏型,热固化型以及UV固化型等等。光学粘接剂的厚度应在50μm~500μm之间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下面将结合图4对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3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测量光的传播路径,虚线箭头表示可见光的传播路径。大部分的测量光可透射保护装置100,而大部分的可见光则被第一膜层所吸收。
如图4所示,保护装置300包括第一膜层组件310和透明基材320。第一膜层组件310阻碍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测量光。第一膜层组件310粘贴于透明基材32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透明基材320配置为保护第一膜层组件310,并且透明基材320透射可见光和测量光。
在本实施例中的保护装置300与图3示出的保护装置200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膜层组件310包括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在一起的第一遮光膜311和第二遮光膜312,其中,第一遮光膜311的一侧表面粘贴透明基材320。第一遮光膜311和第二遮光膜312均可以是任意高分子红外高透薄膜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C),聚醚酰亚胺树脂(PEI)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PMMA)等,但是对高分子红外高透薄膜材料的要求为对红外光的吸收率<10%,对可见光的透过率≤10%。第一膜层组件310的厚度可以在0.3mm~2mm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一步的,第一膜层组件310的厚度可以在0.5mm~1mm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保护装置300相比,相当于新增一片遮光膜,通过增加遮光膜层数,延长光线在遮光膜内部的传播的路径,实现对可见光波段更大吸收,使得产品表面外观效果更明显。
本实施例的保护装置300的其他技术特征均可参照如图3所示出的保护装置200,本申请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将结合图5对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40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测量光的传播路径,虚线箭头表示可见光的传播路径。大部分的测量光可透射保护装置100,而大部分的可见光则被第一膜层所吸收。
如图5所示,保护装置400包括第一膜层组件410、透明基材420和第二膜层430。第一膜层组件410阻碍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测量光。第一膜层组件410粘贴于透明基材42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透明基材420配置为保护第一膜层组件410和第二膜层430,并且透明基材420透射可见光和测量光。第二膜层430粘贴于第一膜层组件410靠近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配置为使保护装置400的温度升高,并且第二膜层430透射测量光。
第一膜层组件410包括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在一起的第一遮光膜411和第二遮光膜412,其中,第一遮光膜411的一侧表面粘贴透明基材420,第二遮光膜412层的一侧表面粘贴第二膜层430。
在本实施例中的保护装置400与图4示出的保护装置300的区别仅在于在第二遮光膜412层靠近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还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有用于使保护装置400发热的第二膜层430。
第二膜层430为纳米银膜片、半导体导电膜片或者金属丝线膜片,第二膜层430由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引出保护装置400后连接电源。
第二膜层430可采用基底为透明塑料材料的发热膜,基底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发热膜的量产工艺成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玻璃上镀导电层,材料及工艺成本均可大幅降低。
发热膜的方阻的范围为1Ω/□~500Ω/□。发热膜的厚度小于1mm,进一步的,发热膜的厚度范围为100μm~200μm。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膜的方阻越小,发热效果越好,红外透过率越低。对于纳米银膜、半导体导电膜片或者金属丝线膜片,三者的方阻排序为金属丝线膜片<纳米银膜片<半导体导电膜片,可结合特定的发热要求及红外透过率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本实施例的保护装置400的其他技术特征均可参照如图4所示出的保护装置300,本申请此处不再赘述。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防护罩5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防护罩500包括壳体510和保护装置520。壳体510具有一开口,保护装置520被覆盖地设置于壳体510的开口,并与壳体510围设出用于安装发出测量光的探测元件530的容纳腔室。
此处的保护装置520可为本申请如图2至图5所示出的保护装置100、200、300和400中任意一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探测元件530是射出红外线激光等作为测量光的同时基于测量光的反射光来获取距物体的距离以及物体的形状的装置。这样的探测元件530例如包括发射端、接收端和运算端。发射端包括产生测量光的光源及使测量光穿过的透镜等。接收端包括引导射入的反射光的透镜及将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受光元件等。运算端对从接收端输出的电信号进行信号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探测元件530的结构没有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保护装置520采用与开口形状相组合的形状。例如,在壳体510上形成的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520的形状采用圆形状;在壳体510上形成的开口为三角形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520的形状采用三角形状。而且,保护装置520的正面和背面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以使保护装置520的表面与壳体510的表面形成为一个面,提高防护罩500的美观度。
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激光雷达装置,包括上述的防护罩和激光雷达主体。防护罩具有容纳腔室;激光雷达主体安装在容纳腔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激光雷达主体的结构不做限制,本领域常规的结构即可。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2)

1.一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透射测量光和来自外部的可见光;以及
第一膜层,所述第一膜层粘贴于所述透明基材靠近发出所述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所述第一膜层阻碍所述可见光通过且透射所述测量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量光的波长范围为875nm~935nm;
其中,所述透明基材对所述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层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于所述透明基材靠近发出所述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
其中,所述光学粘接剂为胶带和/或胶水,所述光学粘接剂对所述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粘接剂的厚度范围为50μm~5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基材的厚度大于等于0.3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基材的莫氏硬度大于等于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基材的形状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层对所述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等于10%,所述第一膜层对所述测量光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3mm~2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层的厚度范围为0.5mm~1m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层设置多层,且多层所述第一膜层的总厚度的范围为0.3mm~2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层所述第一膜层的总厚度的范围为0.5mm~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层的形状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膜层,所述第二膜层通过光学粘接剂粘贴于所述第一膜层靠近发出所述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一侧表面上,配置为使所述保护装置的温度升高,并且所述第二膜层透射所述测量光。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为纳米银膜片、半导体导电膜片或者金属丝线膜片,所述第二膜层由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引出所述保护装置后连接电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的方阻的范围为1Ω/□~500Ω/□。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小于1m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范围为100μm~200μm。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膜层的形状是矩形,方形、圆形或者弧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基材为玻璃或者塑料。
21.一种防护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开口;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被覆盖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并与所述壳体围设出用于安装发出所述测量光的探测元件的容纳腔室。
22.一种激光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防护罩,具有容纳腔室;以及
激光雷达主体,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室内。
CN202222073062.8U 2022-08-08 2022-08-08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Active CN217932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3062.8U CN217932064U (zh) 2022-08-08 2022-08-08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3062.8U CN217932064U (zh) 2022-08-08 2022-08-08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32064U true CN217932064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52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73062.8U Active CN217932064U (zh) 2022-08-08 2022-08-08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320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7920B2 (en) Pane arrangemen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heatable baffle plate
US10525674B2 (en) Glazed vehicle roof
CN110325359B (zh) 含有电控装置的层压窗玻璃和制备
US10139080B2 (en) Glazed roof comprising illuminating means and means for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ssion
US10202075B2 (en) Sunroof comprising lighting means
JP6948323B2 (ja) 内部発光サインを有する積層型乗物風防
US9587799B2 (en)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wavelength converting element
KR102480290B1 (ko) 무기 발광 다이오드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발광 적층형 글레이징, 및 그 제조
CN109103317B (zh) 具有发光功能的透光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502001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378933A (zh) 光辐射发射面板
CN110198864A (zh) 具有外部发光信号的车辆窗玻璃、包含该窗玻璃的车辆和制造
CN108146037B (zh) 玻璃背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621498A (zh) 含有电控装置的层压窗玻璃和制备
CN217932064U (zh) 保护装置、防护罩及激光雷达装置
EP1925972A1 (en) Spectrally controlled display backlight for night vision imaging system compatibility
CN207895216U (zh) 相机光学加热窗口
CN116792705B (zh) 一种带光学角度及弯折结构优化的柔性灯带及优化方法
CN108227343A (zh) 相机光学加热窗口
CN109073796B (zh) 回射片
CN111194418B (zh) 回归反射片及回归反射片的制造方法
CN216313450U (zh) 光学装置、光学视窗
JP2017010679A (ja) 透明発熱板及び透明発熱板を備えた窓
CN214846048U (zh) 光学装置、光学视窗
CN202904052U (zh) 照明片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