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20458U -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20458U
CN217920458U CN202123152543.XU CN202123152543U CN217920458U CN 217920458 U CN217920458 U CN 217920458U CN 202123152543 U CN202123152543 U CN 202123152543U CN 217920458 U CN217920458 U CN 217920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r piece
transport platform
piece
bottom corner
trans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254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振林
姚学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5254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20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20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20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 Packaging Of Machine Parts And Woun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输平台和运输单元,用于堆码集装箱。运输平台包括:两个端梁、两个纵梁、顶面角件组和底面角件组,顶面角件组设置在端梁的顶面处,顶面角件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顶角件,第一顶角件和第三顶角件设置在端梁的两端,第二顶角件设置在第一顶角件和第三顶角件之间;底面角件组设置在端梁的底面处,底面角件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底角件,第一底角件和第三底角件设置在端梁的两端,第二底角件设置在第一底角件和第三底角件之间;第二顶角件和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与第二底角件和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相差11‑15mm。本实用新型的运输平台顶面和底面的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不同,可以匹配两种舱盖板间距。

Description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背景技术
在集装箱船上,沿船长方向划分为若干区域的集装箱组,每一区域的集装箱组称之为一个“BAY位”,每个BAY位在船宽的方向上又分割成一个个的标准集装箱箱位单元,这个箱位单元被称之为“ROW位”。
现有技术通过运输平台承载集装箱,以实现集装箱的堆叠。在集装箱的一BAY位中,分布有若干舱盖板,一块舱盖板有若干个标准40英尺的ROW位。在同一块舱盖板上,相邻ROW位的角件座间距一般是相同的,而舱盖板与舱盖板之间的角件间距则不一定相同。
在设计运输平台之前,往往需要提前准备指定班轮的舱盖板角件座的间距。需要提前安排人员登上指定的集装箱船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包括 ROW与ROW之间的间距,舱盖板之间的间距,ROW位的数量,舱盖板的数量及分布等数据。然而,在同一集装箱船的BAY位中,为了最大利用船上的箱位空间,运输平台按照ROW位之间的间距进行重新紧密排列设计,使得运输平台上的中间角件位置互不相同,实际使用时,只能运输指定同一类型的集装箱,还需要按照特定的序号进行排列堆码。另外,不同的集装箱船的同一块舱盖板的ROW位之间的角件座间距也有多个类型。所以,不同的集装箱船需要提前安排人员进行登轮测量,然后分别定制一套运输平台匹配使用,并且每台运输平台也会因为中间角件位置不同而需要序号区分排列。因此,会产生较大工作量,延长运输周期,增加很多运输之前的繁琐步骤。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平台,用于堆码集装箱,所述运输平台包括:
两个端梁,所述端梁包括沿所述运输平台高度方向相反的顶面和底面;
两个纵梁,所述纵梁连接至两个所述端梁,
顶面角件组,所述顶面角件组设置在所述端梁的顶面处,所述顶面角件组包括第一顶角件、第二顶角件和第三顶角件,所述第一顶角件和第三顶角件设置在所述端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顶角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三顶角件之间;以及
底面角件组,所述底面角件组设置在所述端梁的底面处,所述底面角件组包括第一底角件、第二底角件和第三底角件,所述第一底角件和第三底角件设置在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底角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三底角件之间;
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与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相差11-15mm。
可选地,所述顶面角件组还包括第四顶角件,所述第四顶角件和所述第二顶角件相对于所述端梁的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并且
所述底面角件组还包括第四底角件,所述第四底角件和所述第二底角件相对于所述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四顶角件和第二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四底角件和第二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22-30mm。
可选地,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或者
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大11-15mm。
可选地,所述顶面角件组还包括第五顶角件和第六顶角件,所述第五顶角件和位于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二顶角件之间,所述第六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三顶角件和所述第四顶角件之间,所述第五顶角件和所述第六顶角件相对于所述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并且
所述底面角件组还包括第五底角件和第六底角件,所述第五底角件和位于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二底角件之间,所述第六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三底角件和所述第四底角件之间,所述第五底角件和所述第六底角件相对于所述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五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五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并且
所述第六顶角件和所述第三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六底角件和所述第三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顶角件与所述第一底角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顶角件与所述第三底角件相对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顶角件与所述第三底角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顶角件与所述第一底角件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端梁和所述纵梁的长度分别与ISO标准的集装箱的宽度和长度相适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单元,用于堆码集装箱,其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运输平台,其中
至少两个所述运输平台包括第一运输平台和第二运输平台。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 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运输单元包括第四顶角件和第四底角件,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 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三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顶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 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三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底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外;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 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外。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顶角件之外;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 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底角件之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平台和运输单元,在并排的运输平台顶面朝上时,能够适用于间距为25mm的ROW位,在并排的运输平台底面朝上时,能够适用于间距为38mm的ROW位。通过运输平台正反面分别设置不同舱盖板尺寸对应的角件位置,可以匹配两种舱盖板ROW间距的集装箱船,能满足绝大多数集装箱船的运输使用。在使用时,只需要根据堆码的集装箱船的舱盖板尺寸来使得所有运输平台相应的同一面朝上,无需堆叠前的繁琐的排序工作,节约运输周期,减轻堆码集装箱的整个工作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平台的结构立体图;
图3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顶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其中左侧和右侧的运输平台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运输单元,中间的运输平台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运输平台;
图4是图3示出的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底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5是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顶面朝上的另一正视示意图;
图6是图5示出的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底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7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第三实施方式的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顶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8是图7示出的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底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9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第三实施方式的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顶面朝上的另一正视示意图;
图10是图9示出的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底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11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第三实施方式的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顶面朝上的再一正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示出的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底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13是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顶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其中左侧和右侧的运输平台为第四实施方式的运输单元,中间的运输平台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运输平台;以及
图14是图13示出的包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个运输平台的运输单元底面朝上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运输平台 11:端梁
12:纵梁 13:加强横梁
20:集装箱 100/200/300/400:运输平台
31:第一顶角件 32:第二顶角件
33:第三顶角件 34:第四顶角件
35:第五顶角件 36:第六顶角件
41:第一底角件 42:第二底角件
43:第三底角件 44:第四底角件
45:第五底角件 46:第六底角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 /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顶面”和“底面”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顶面部件”其本身不暗示“底面部件”的存在,术语“底面部件”本身不暗示“顶面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输平台100,用于堆码集装箱20,运输平台100包括两个端梁11和连接至两个端梁11的两个纵梁12。端梁11包括沿运输平台100高度方向相反的顶面和底面。两个纵梁12之间还可以设置加强横梁13。端梁11的顶面处具有顶面角件组,端梁11的底面处具有底面角件组。
顶面角件组包括第一顶角件31、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三顶角件33,第一顶角件31和第三顶角件33设置在端梁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顶角件32设置在第一顶角件31和第三顶角件33之间。
底面角件组包括第一底角件41、第二底角件42和第三底角件43,第一底角件41和第三底角件43设置在端梁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底角件42设置在第一底角件41和第三底角件43之间。
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一顶角件3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与第二底角件42 和第一底角件4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相差11-15mm。在本文中,术语“中心孔间距”指的是沿运输单元的宽度方向(即端梁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两个角件的各自的顶角件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平台,在并排的运输平台顶面朝上时,能够适用于间距为25mm的ROW位,在并排的运输平台底面朝上时,能够适用于间距为38mm的ROW位。通过运输平台正反面分别设置不同舱盖板尺寸对应的角件位置,可以匹配两种舱盖板ROW间距的集装箱船,能满足绝大多数集装箱船的运输使用。在使用时,只需要根据堆码的集装箱船的舱盖板尺寸来使得所有运输平台相应的同一面朝上,无需堆叠前的繁琐的排序工作,节约运输周期,减轻堆码集装箱的整个工作量。
参考图3,其示出了3个运输平台,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间运输平台200,以及位于中间运输平台200两侧的侧部运输平台100。
其中,中间运输平台200的顶部角件组包括第一顶角件31、第二顶角件32、第三顶角件33和第四顶角件34。第四顶角件34和第二顶角件32 相对于端梁11的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另一方面,中间运输平台200的底部角件组包括第一底角件41、第二底角件42、第三底角件43和第四底角件44。第四底角件44和第二底角件42相对于端梁11的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一顶角件3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底角件42和第一底角件4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大11-15mm。例如,可以大13mm。
第四顶角件34和第二顶角件3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第四底角件44 和第二底角件4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22-30mm。优选地,该中心孔间距可以为26mm。
另一方面,侧部运输平台100的顶部角件组包括第一顶角件31、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三顶角件33。侧部运输平台100的底部角件组包括第一底角件41、第二底角件42和第三底角件43。
具体的,该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一顶角件3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底角件42和第一底角件4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例如,可以小13mm。
由此,如图3所示,在侧部运输平台100与中间运输平台200沿端梁 11的长度方向间隔D1(例如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侧部运输平台 100的第一顶角件31与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顶角件3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为H1。以此可适应于窄间距ROW位的船舶。
如图4所示,在侧部运输平台100与中间运输平台200沿端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D2(例如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一底角件41和中间运输平台的第二底角件4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为H1。以此可适应于宽间距ROW位的船舶。
换句话说,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运输平台的顶面角件组和底面角件组的设置,在运输平台的顶面朝上时,可适用于窄间距ROW位(如图3中, ROW01和ROW02之间的间距、ROW02和ROW03之间的间距均为D1)。在运输平台的底面朝上时,可适用于宽间距ROW位(如图4中,ROW01 和ROW02之间的间距、ROW02和ROW03之间的间距均为D2,D2>D1)。
并且两个相邻的运输平台100在两种状态中对应的角件之间的中心距相同。可选地,H1的范围可以为:2260mm<H1<3497mm。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平台能够满足分别在 25mm ROW间距和38mm ROW间距的舱盖板上堆叠角件孔位与集装箱20 宽度同步增加的超宽集装箱20。超宽集装箱20的宽度范围设置为:2438mm <W1<3657mm,角件的中心孔间距(宽度中心距)H1>2260mm。3台运输平台100上可放置超宽集装箱20。左侧超宽集装箱20的左侧底角件堆叠在左侧运输平台100的左侧顶角件上,左侧超宽集装箱20的右侧底角件堆叠在中间运输平台200的中部顶角件上。右侧超宽集装箱20与左侧超宽集装箱20对称放置。
参考图5和图6,运输平台同时也满足在25mm ROW间距或38mm ROW间距的舱盖板上堆叠角件孔位为标准尺寸的超宽集装箱20,超宽集装箱20宽度范围设置为:2438mm<W2<2844mm,角件的宽度中心距H2 为2260mm。超宽集装箱20的右侧底角件可堆叠在中间运输平台的左侧顶角件上,可在左侧运输平台的端梁11上增加一个角件,用来堆叠超宽集装箱20的左侧底角件,这个新增角件的顶孔与中间运输平台的左侧顶角件顶孔的距离是2260mm。同样,另一台超宽集装箱20的左侧底角件可堆叠在中间运输平台200的右侧顶角件上,可在右侧运输平台的端梁11上增加一个角件,用来堆叠超宽集装箱20的右侧底角件,这个新增角件的顶孔与中间运输平台的右侧顶角件顶孔的距离是2260mm。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为了运输平台更好的操作性和勤务性,运输平台的结构设计成完全相同,将在各个运输平台的端梁11上均增加相同数量和位置的中间角件,即端梁11正反两面的中间角件位置和数量均为一样。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运输平台300的顶面角件组还包括第五顶角件35 和第六顶角件36,第五顶角件35和第六顶角件36设置在第二顶角件32 和第四顶角件34之间,第五顶角件35和第六顶角件36相对于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此外,底面角件组还包括第五底角件45和第六底角件46,第五底角件45和第六底角件46设置在第二底角件42和第四底角件44之间,第五底角件45和第六底角件46相对于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运输平台3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一顶角件31 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第二底角件42和第一底角件4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优选地为13mm。
运输平台300的第四顶角件34和第二顶角件3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第四底角件44和第二底角件4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22-30mm。优选为 26mm。
运输平台300的第五顶角件35和第一顶角件3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第五底角件45和第一底角件4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优选地为 13mm。运输平台300的第六顶角件36和第三顶角件33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第六底角件46和第三底角件43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优选地为13mm。
可选地,第一顶角件31与第一底角件41相对设置,第三顶角件33与第三底角件43相对设置。换句话说,沿运输平台的高度方向,第一顶角件 31与第一底角件41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叠。第三顶角件33和第三底角件 43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叠。
如图9和图10和图11和图12所示,无论舱盖板上ROW间距是25mm 还是38mm,无论运输平台上堆叠的是角件孔位与集装箱20宽度同步增加的超宽集装箱20还是角件孔位为标准尺寸的超宽集装箱20。在使用时,由于每个运输平台300都是一样的,只需同一朝向,就无需按顺序排列堆叠。
优选地,集装箱船舱盖板上ROW间距分为25mm和38mm两种是调查大部分集装箱船的统计结果,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尺寸,运输平台也可以按照其他尺寸进行组合设计。
为了便于与集装箱20配合,可选地,端梁11和纵梁12的长度分别与 ISO标准的集装箱20的宽度和长度相适应。
现参考图13和图14,中间运输平台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侧部运输平台400。侧部运输平台400的第一顶角件31与第三底角件43相对设置,第三顶角件33与第一底角件41相对设置。第二顶角件32和第二底角件 42并不相对设置。更具体地,第一顶角件31和第二顶角件3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于第一底角件41和第二底角件4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
以此方式可以保证侧部运输平台4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中间运输平台100的第一顶角件31(或第三顶角件33)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在运输平台100正放(如图13,正面朝上)和倒放(如图14,底面朝上)的状态中均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单元,用于堆码集装箱 20,其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运输平台,例如图3至6所示,至少两个运输平台包括侧部运输平台100(第一运输平台的示例)和中间运输平台200 (第二运输平台的示例)。
可选地,在侧部运输平台100与中间运输平台200沿端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一顶角件31和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顶角件3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 2260mm<H1<3497mm。并且,如图3所示,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一顶角件31位于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第一运输平台100的第一顶角件31之间。
在侧部运输平台100与中间运输平台200沿端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 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一底角件41和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底角件42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 2260mm<H1<3497mm。并且,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一底角件41位于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二底角件42和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一底角件41之间。
如图3和图4,以及图13和图14所示,位于中间运输平台两侧的侧部运输平台的角件设置彼此对称,即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平面对称设置。或者说,两侧的两个侧部运输平台彼此镜像设置。
在并列三个运输平台的情形中,第二运输单元可包括第四顶角件34和第四底角件44。
在第一运输平台(侧部运输平台)与第二运输平台(中间运输平台) 沿端梁的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右侧的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31和第二运输平台的第四顶角件34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三顶角件33位于第二运输平台的第四顶角件34和右侧的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31之间。
在第一运输平台与第二运输平台沿端梁的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41和第二运输平台的第四底角件 44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三底角件43位于第二运输平台的第四底角件44和右侧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之间41。
可选地,参考图5和图6,在侧部运输平台100与中间运输平台200 沿端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一顶角件3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 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并且,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一顶角件 31位于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二顶角件32和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一顶角件31之外。
在侧部运输平台100与中间运输平台200沿端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 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二底角件42和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一底角件41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 2255mm<H2<2265mm。并且,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一底角件41位于侧部运输平台100的第二底角件42和中间运输平台200的第一底角件41之外。
对于图7至图12示出的实施方式,由于每个运输平台均相同,且每个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与第三顶角件、第二顶角件与第四顶角件、第一底角件与第三底角件、第二底角件与第四底角件成组对称设置。并且位于中间运输平台两侧的两个侧部运输平台的角件的排布是镜像的。因此,对于这样的实施方式,第一顶(底)角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三顶(底)角件,第二顶(底)角件也可以被称为第四顶(底)角件、第五顶(底)角件也可以被称为第六顶(底)角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单元,在并排的运输平台顶面朝上时,能够适用于间距为25mm的ROW位,在并排的运输平台底面朝上时,能够适用于间距为38mm的ROW位。通过运输平台正反面分别设置不同舱盖板尺寸对应的角件位置,可以匹配两种舱盖板ROW间距的集装箱船,能满足绝大多数集装箱船的运输使用。在使用时,只需要根据堆码的集装箱船的舱盖板尺寸来使得所有运输平台相应的同一面朝上,无需堆叠前的繁琐的排序工作,节约运输周期,减轻堆码集装箱的整个工作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运输平台,用于堆码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平台包括:
两个端梁,所述端梁包括沿所述运输平台高度方向相反的顶面和底面;
两个纵梁,所述纵梁连接至两个所述端梁,
顶面角件组,所述顶面角件组设置在所述端梁的顶面处,所述顶面角件组包括第一顶角件、第二顶角件和第三顶角件,所述第一顶角件和第三顶角件设置在所述端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顶角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三顶角件之间;以及
底面角件组,所述底面角件组设置在所述端梁的底面处,所述底面角件组包括第一底角件、第二底角件和第三底角件,所述第一底角件和第三底角件设置在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底角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三底角件之间;
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与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相差11-15mm,
通过所述运输平台正反面分别设置不同舱盖板尺寸对应的角件位置,以匹配两种舱盖板的不同间距的集装箱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角件组还包括第四顶角件,所述第四顶角件和所述第二顶角件相对于所述端梁的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并且
所述底面角件组还包括第四底角件,所述第四底角件和所述第二底角件相对于所述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四顶角件和第二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四底角件和第二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22-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或者
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大11-1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面角件组还包括第五顶角件和第六顶角件,所述第五顶角件和位于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二顶角件之间,所述第六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三顶角件和所述第四顶角件之间,所述第五顶角件和所述第六顶角件相对于所述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并且
所述底面角件组还包括第五底角件和第六底角件,所述第五底角件和位于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二底角件之间,所述第六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三底角件和所述第四底角件之间,所述第五底角件和所述第六底角件相对于所述长度中心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五顶角件和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五底角件和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并且
所述第六顶角件和所述第三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比所述第六底角件和所述第三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小11-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顶角件与所述第一底角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顶角件与所述第三底角件相对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顶角件与所述第三底角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顶角件与所述第一底角件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梁和所述纵梁的长度分别与ISO标准的集装箱的宽度和长度相适应。
7.一种运输单元,用于堆码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运输平台,其中
至少两个所述运输平台包括第一运输平台和第二运输平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运输单元包括第四顶角件和第四底角件,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三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顶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1的范围为:2260mm<H1<3497mm,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第三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四底角件和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顶角件之外;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一底角件之外。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25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顶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顶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顶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顶角件之外;
在所述第一运输平台与所述第二运输平台沿所述端梁的所述长度方向间隔38mm并排摆放的状态中,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底角件之间的中心孔间距H2的范围为:2255mm<H2<2265mm,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第一底角件位于所述第一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二底角件和所述第二运输平台的所述第三底角件之外。
CN202123152543.XU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Active CN217920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2543.XU CN217920458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2543.XU CN217920458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20458U true CN217920458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47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2543.XU Active CN217920458U (zh) 2021-12-08 2021-12-08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204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23379B2 (en) Stackable and collapsible container
US3749273A (en) Modular container
US3543951A (en) Cargo-container stack and stack reinforcing and lash-down apparatus
KR101378897B1 (ko) 컨테이너 고박용 아이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선박
CN101559824A (zh) 运输平台、运输单元及堆码大型货物的方法
EP0030074A1 (en) Folding freight carrier
PL189968B1 (pl) Urządzenie do podnoszenia dużych ładunków
CN108466676B (zh) 运输船及其集装箱船货舱
CN101535137A (zh) 具强度板的栈板及其相关方法
DE202005016455U1 (de) Montierbarer Container
CN100482551C (zh) 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CN213109698U (zh) 一种集装箱船用紧固单元、紧固装置
CN217920458U (zh) 一种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CN113650733B (zh) 便携式集装箱固定装置及其叠置方法、固定方法
US20070295724A1 (en) Container-transporting frame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a container in a frame
CN201901368U (zh) 一种用于运输短型集装箱的运输平台组件
EP0128976A1 (en) Pontoon and floating body thereof
CN212386995U (zh) 一种可扩展式组合框架箱
CN106185067A (zh) 堆码大型货物的方法、运输框架以及具有其的运输单元
CN201010255Y (zh) 运输平台及运输单元
CN201309575Y (zh) 一种用于超宽集装箱的运输架及组件
US4408782A (en) Graphic means and method for maximizing utilization of cargo space
CN112027378A (zh) 一种组合框架箱
US20070269284A1 (en) Freight container
US4329935A (en) Arrangement in mounting supplementary decks in shi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