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18135U -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18135U
CN217918135U CN202222323869.2U CN202222323869U CN217918135U CN 217918135 U CN217918135 U CN 217918135U CN 202222323869 U CN202222323869 U CN 202222323869U CN 217918135 U CN217918135 U CN 217918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hole
connecting hole
vehicle body
installati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2386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2386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18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18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18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属于自动驾驶技术领域。车体包括车架、加强支撑件、后翼子板和充电插座,在翼子板主体的预留充电处凹设有充电安装槽,将充电插座安装于充电安装槽内,车架的预留充电处安装有加强支撑件,在加强支撑件的支撑板上设置第一连接孔,第一紧固件穿过充电安装槽的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螺接,使充电插座、充电安装槽、加强支撑件和车架连接为一体;在插拔充电枪时,加强支撑件可以阻止充电插座和充电安装槽的相对移动,抵消充电枪对充电插座和充电安装槽的作用力,延长后翼子板的使用寿命,保证无人车正常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人车上增加了很多用电感应器件,导致无人车耗电速度较快,人们会增加一个随车设备充电枪,给无人驾驶乘用车补充电能。
但是在人员操作充电枪进行充电时,需要很大的力度才能把充电枪插在无人车的充电口的充电插座上,若直接把充电口设计安装在左后翼子板上,由于左后翼子板的背面无支撑加强结构,导致左后翼子板的前面和背面受力不均,左后翼子板承受不住充电枪的插拔力度而容易发生损坏。
为此,亟需提供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在后翼子板的背面设置支撑加强结构,用于平衡充电枪对充电座的插拔力,保护后翼子板不被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体,包括:
车架;
加强支撑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两端的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一支撑腿和所述第二支撑腿安装于所述车架的预留充电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穿线孔和若干个第一连接孔;
后翼子板,包括翼子板主体和充电安装槽,所述翼子板主体的预留充电处凹设有所述充电安装槽,所述充电安装槽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穿线孔和若干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穿线孔与所述第二穿线孔对应设置,若干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若干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螺接;
充电插座,安装于所述充电安装槽并伸出所述第一穿线孔和所述第二穿线孔。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充电插座包括前端连接部、主体插电部和后端线束,所述前端连接部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连接孔,所述充电安装槽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第四连接孔,若干个所述第三连接孔和若干个所述第四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四连接孔螺接,所述主体插电部穿设于所述第二穿线孔和所述第一穿线孔内。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后翼子板由塑料材质制成。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后翼子板背面的所述第四连接孔处嵌设有第一预埋螺母,所述支撑板设置有若干个避让孔,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预埋螺母和若干个所述避让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一预埋螺母螺接。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若干个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第一穿线孔相连通为一个孔。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支撑板由金属材质制成,且所述支撑板的第一连接孔处嵌设有第二预埋螺母,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二预埋螺母螺接。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二预埋螺母靠近所述后翼子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后翼子板背面的所述第二连接孔处凹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槽形状相适配。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翼子板主体的外边缘开设有若干个第五连接孔,第四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五连接孔与所述车架螺接。
作为车体的可选方案,所述车体还包括充电口盖、转轴和绕设于所述转轴的扭簧,所述充电安装槽的槽口处转动设置有所述转轴,所述充电口盖的侧边卡接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扭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充电口盖的内壁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充电安装槽的内壁面。
一种无人驾驶乘用车,包括动力电池模组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充电插座的一端穿过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体,翼子板主体的预留充电处凹设有充电安装槽,将充电插座安装于充电安装槽内,车架的预留充电处安装有加强支撑件,在加强支撑件的支撑板上设置第一连接孔,第一紧固件穿过充电安装槽的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螺接,使充电插座、充电安装槽、加强支撑件和车架连接为一体;在插拔充电枪时,加强支撑件可以阻止充电插座和充电安装槽的相对移动,抵消充电枪对充电插座和充电安装槽的作用力,延长后翼子板的使用寿命,保证无人车正常充电;将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设置在支撑板的两端,便于在支撑板中间的区域开设第一穿线孔,避免充电插座的线束穿过时发生结构干涉。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人驾驶乘用车,将充电插座、充电安装槽、加强支撑件和车架连接为一体;在插拔充电枪时,加强支撑件可以阻止充电插座和充电安装槽的相对移动,抵消充电枪对充电插座和充电安装槽的作用力,延长后翼子板的使用寿命,保证无人车正常充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加强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加强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支撑件与车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支撑件设置有第二预埋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插座与充电枪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翼子板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翼子板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车架;2、加强支撑件;3、后翼子板;4、充电插座;5、充电口盖;6、转轴;7、扭簧;8、充电枪;
11、左侧门上安装支架;12、左侧门下安装支架;13、前翼子板下侧安装支架;14、左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15、左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
21、支撑板;211、第一穿线孔;212、第一连接孔;213、避让孔;22、第一支撑腿;23、第二支撑腿;24、第二预埋螺母;25、限位凸台;
31、翼子板主体;311、第五连接孔;32、充电安装槽;321、第二穿线孔;322、第二连接孔;323、第四连接孔;324、第一预埋螺母;33、限位槽;
41、前端连接部;42、主体插电部;43、后端线束;44、第三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人员操作充电枪进行充电时,需要很大的力度才能把充电枪插在无人车的充电口的充电插座上,若直接把充电口设计安装在左后翼子板上,由于左后翼子板的背面无支撑加强结构,导致左后翼子板的前面和背面受力不均,左后翼子板承受不住充电枪的插拔力度而容易发生损坏。
为了在后翼子板的背面设置支撑加强结构,用于平衡充电枪对充电座的插拔力,保护后翼子板不被损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以下结合图1至图10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车体包括车架1、加强支撑件2、后翼子板3和充电插座4。其中,加强支撑件2包括支撑板21和设置于支撑板21两端的第一支撑腿22和第二支撑腿23,第一支撑腿22与支撑板21的折弯连接处呈90度,第二支撑腿23与支撑板21的折弯连接处呈90度。将第一支撑腿22和第二支撑腿23安装于车架1的预留充电处,在支撑板21上设置有第一穿线孔211和若干个第一连接孔212。后翼子板3包括翼子板主体31和充电安装槽32,在翼子板主体31的预留充电处凹设有充电安装槽32,充电安装槽32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穿线孔321和若干个第二连接孔322,第一穿线孔211与第二穿线孔321对应设置,若干个第一连接孔212与若干个第二连接孔3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322与第一连接孔212螺接。将充电插座4安装于充电安装槽32并伸出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321。
示例性地,第一连接孔212和第二连接孔322均分别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孔212位于第一穿线孔211的上方,其中另一个第一连接孔212位于第一穿线孔211的下方。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212和第二连接孔322也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五个等,通过增加连接孔的数量,提高加强支撑件2与后翼子板3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简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体,翼子板主体31的预留充电处凹设有充电安装槽32,将充电插座4安装于充电安装槽32内,车架1的预留充电处安装有加强支撑件2,在加强支撑件2的支撑板21上设置第一连接孔212,第一紧固件穿过充电安装槽32的第二连接孔322与第一连接孔212螺接,使充电插座4、充电安装槽32、加强支撑件2和车架1连接为一体;在插拔充电枪8时,加强支撑件2可以阻止充电插座4和充电安装槽32的相对移动,抵消充电枪8对充电插座4和充电安装槽32的作用力,延长后翼子板3的使用寿命,保证无人车正常充电;将第一支撑腿22和第二支撑腿23设置在支撑板21的两端,便于在支撑板21中间的区域开设第一穿线孔211,避免充电插座4的线束穿过时发生结构干涉。
具体地,如图1所示,车架1上还设置有左侧门上安装支架11、左侧门下安装支架12、前翼子板下侧安装支架13、左后翼子板前安装支架14和左后翼子板后安装支架15,便于将其他附件装配到车架1上。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充电插座4包括前端连接部41、主体插电部42和后端线束43,前端连接部4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连接孔44。如图7和图8所示,充电安装槽32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第四连接孔323,若干个第三连接孔44和若干个第四连接孔323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三连接孔44与第四连接孔323螺接,主体插电部42穿设于第二穿线孔321和第一穿线孔211内。
具体地,第三连接孔44和第四连接孔323均分别设置有四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更根据需要增设第三连接孔44和第四连接孔323的数量,提高充电插座4与后翼子板3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由于车辆的后翼子板3结构复杂,由金属钢制成的后翼子板3不易制造,后翼子板3的设计和开发困难,进而提高了车辆的开发成本,延长了车辆的开发周期。同时,钢件的后翼子板3的重量较大,不易于车辆的轻量化。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后翼子板3由塑料材质制成,翼子板主体31和充电安装槽32采用注塑机一体化注塑成型。本翼子板主体31和充电安装槽32可以通过注塑形成,相对于钢件的后翼子板3更便于制造,同时减轻了后翼子板3的重量,且塑料件的后翼子板3不会生锈,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另外,翼子板总成通过设置翼子板主体31、充电安装槽32以及加强支撑件2,可以使翼子板总成结构模块化,降低车辆的开发成本,缩短车辆的研发周期,同时降低了维修难度,且加强支撑件2可以提高翼子板总成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了车辆的碰撞性能。
可选地,如图5所示,后翼子板3背面的第四连接孔323处嵌设有第一预埋螺母324,支撑板21设置有若干个避让孔213,第三连接孔44、第一预埋螺母324和若干个避让孔213一一对应设置,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三连接孔44与第一预埋螺母324螺接。当后翼子板3为塑料件时,不便于在塑料件上设置螺纹,因此通过在第四连接孔323处嵌设第一预埋螺母324来代替打螺纹孔工艺,加快了生产工作节奏,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如图2所示,避让孔213与第一穿线孔211不连通,各自独立形成孔。
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若干个避让孔213与第一穿线孔211相连通为一个孔,便于加工制造,同时减轻加强支撑件2的重量,有利于轻量化设计。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支撑板21由金属材质制成,如图9和图10所示,支撑板21的第一连接孔212处嵌设有第二预埋螺母24,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322与第二预埋螺母24螺接。
可选地,如图5、图9和图10所示,第二预埋螺母24靠近后翼子板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台25,后翼子板3背面的第二连接孔322处凹设有限位槽33,限位凸台25与限位槽33形状相适配。通过限位凸台25与限位槽33之间的位置限位,提高加强支撑件2与后翼子板3的装配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翼子板主体31的外边缘开设有若干个第五连接孔311,第四紧固件穿过第五连接孔311与车架1螺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连接孔311设置有五个,在其他实施例子也可以设置六个或七个,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车体还包括充电口盖5、转轴6和绕设于转轴6的扭簧7,充电安装槽32的槽口处转动设置有转轴6,充电口盖5的侧边卡接于转轴6上,扭簧7的一端抵接于充电口盖5的内壁面,另一端抵接于充电安装槽32的内壁面,扭簧7使充电口盖5始终具有相对充电安装槽32弹开的趋势。更进一步地,在充电口盖5的内壁面设置有卡凸,在充电安装槽32的槽口处设置有卡孔,充电口盖5关闭时,卡凸能够卡入卡孔内。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驾驶乘用车,该无人驾驶乘用车包括动力电池模组和上面提到的车体,充电插座4的一端穿过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321与动力电池模组电连接。将充电插座4、充电安装槽32、加强支撑件2和车架1连接为一体;在插拔充电枪8时,加强支撑件2可以阻止充电插座4和充电安装槽32的相对移动,减小充电枪8对后翼子板3的破坏力,延长后翼子板3的使用寿命,保证无人车正常充电。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说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1);
加强支撑件(2),包括支撑板(21)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板(21)两端的第一支撑腿(22)和第二支撑腿(23);所述第一支撑腿(22)和所述第二支撑腿(23)安装于所述车架(1)的预留充电处,所述支撑板(21)上设置有第一穿线孔(211)和若干个第一连接孔(212);
后翼子板(3),包括翼子板主体(31)和充电安装槽(32),所述翼子板主体(31)的预留充电处凹设有所述充电安装槽(32),所述充电安装槽(32)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穿线孔(321)和若干个第二连接孔(322),所述第一穿线孔(211)与所述第二穿线孔(321)对应设置,若干个所述第一连接孔(212)与若干个所述第二连接孔(3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322)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12)螺接;
充电插座(4),安装于所述充电安装槽(32)并伸出所述第一穿线孔(211)和所述第二穿线孔(3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座(4)包括前端连接部(41)、主体插电部(42)和后端线束(43),所述前端连接部(41)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三连接孔(44),所述充电安装槽(32)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第四连接孔(323),若干个所述第三连接孔(44)和若干个所述第四连接孔(323)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44)与所述第四连接孔(323)螺接,所述主体插电部(42)穿设于所述第二穿线孔(321)和所述第一穿线孔(2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翼子板(3)由塑料材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翼子板(3)背面的所述第四连接孔(323)处嵌设有第一预埋螺母(324),所述支撑板(21)设置有若干个避让孔(213),所述第三连接孔(44)、所述第一预埋螺母(324)和若干个所述避让孔(21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44)与所述第一预埋螺母(324)螺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避让孔(213)与所述第一穿线孔(211)相连通为一个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1)由金属材质制成,且所述支撑板(21)的第一连接孔(212)处嵌设有第二预埋螺母(24),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322)与所述第二预埋螺母(24)螺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埋螺母(24)靠近所述后翼子板(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台(25),所述后翼子板(3)背面的所述第二连接孔(322)处凹设有限位槽(33),所述限位凸台(25)与所述限位槽(33)形状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主体(31)的外边缘开设有若干个第五连接孔(311),第四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五连接孔(311)与所述车架(1)螺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还包括充电口盖(5)、转轴(6)和绕设于所述转轴(6)的扭簧(7),所述充电安装槽(32)的槽口处转动设置有所述转轴(6),所述充电口盖(5)的侧边卡接于所述转轴(6)上,所述扭簧(7)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充电口盖(5)的内壁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充电安装槽(32)的内壁面。
10.一种无人驾驶乘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充电插座(4)的一端穿过第一穿线孔(211)和第二穿线孔(321)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电连接。
CN202222323869.2U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Active CN217918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3869.2U CN217918135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3869.2U CN217918135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18135U true CN217918135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3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23869.2U Active CN217918135U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18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0594A (zh) 一种汽车储物盒总成
CN217918135U (zh) 一种车体和无人驾驶乘用车
WO2018161697A1 (zh) 后翼子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274380U (zh) 一种固定性能强的交直流充电桩
CN209169570U (zh) 车载充电插座
CN21581656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后装式充电座
CN206202560U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安装结构
CN213056688U (zh) 汽车充电口盖或加油口盖的安装结构
CN212400934U (zh) 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
CN208085508U (zh) 一种交直流充电口集成式防护箱
CN207790548U (zh) 一种汽车侧门内护板
CN219236793U (zh) 一种侧围结构
CN208559669U (zh) 载装电池的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1303591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口盖总成结构
CN208522199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充电专用电源插座
CN215752801U (zh) 整体式衣架电池盒
CN205345080U (zh) 一种集成式直流充电口盖结构
CN213484063U (zh) 一种可供移动终端充电的头盔挂钩
CN220341632U (zh) 一种集成式充电座
CN219583979U (zh) 家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219096510U (zh) 一种基于外观面板的充电插座支撑结构
CN214776177U (zh) 一种汽车尾灯侧板盖板的安装结构
CN200993988Y (zh) 蓄电池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机
CN204279858U (zh) 一种电动车锂电池侧装结构
CN217672131U (zh) 一种可快速抽取电池的车用电池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