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3141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03141U
CN217903141U CN202220809684.XU CN202220809684U CN217903141U CN 217903141 U CN217903141 U CN 217903141U CN 202220809684 U CN202220809684 U CN 202220809684U CN 217903141 U CN217903141 U CN 217903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roove
display
display panel
displa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096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泽宇
张铭炯
谢涛峰
何敏
朱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096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031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03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03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光取出层和第一平坦化层;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光取出层设于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光取出层包括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平坦化层设于光取出层远离显示基板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光取出层的折射率,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光取出层的厚度的1.5倍至5倍。该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效率较高,在相同亮度要求下,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降低显示面板侧面的出光效率,增加防窥效果;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较薄较易折弯,可以满足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要求,使得显示面板适用于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显示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显示器厂商而言,生产高画质、低功耗的显示产品是确定的发展方向;而且,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目前的显示面板出光效率较低,而且不适用于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出光效率较低且较难折弯的不足,提供一种出光效率较高且较易折弯的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光取出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光取出层包括多个第一凹槽;
第一平坦化层,设于所述光取出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所述光取出层的厚度的1.5倍至5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的平坦度大于等于8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子像素,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在第二方向的高度随着与所述子像素的中心在第一方向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在第二方向的高度随着与所述子像素的中心在第一方向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平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包括曲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包括曲面,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三部分更靠近所述显示基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设置为弧面,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所述第四部分相对于所述第六部分更靠近所述显示基板,所述第五部分设置为斜面,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设置为弧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五部分的倾斜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为平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为平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子像素,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所述第二凹槽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与所述光取出层相对的一部分的厚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为贯穿所述光取出层的过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折弯区和绑定区,所述光取出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均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至少两个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隔离坝,所述光取出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隔离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光取出层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沿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沿之间的间距小于1微米。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光取出层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包括有相同的有机材料。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材料包括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材料还包括丙烯酸酯单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且小于等于1.75,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且小于等于1.5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光取出层的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透过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0%,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模量大于等于1000Kpa。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触控层组,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封装层组或所述触控层组中的一层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所述封装层组或所述触控层组中的一层复用为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组包括:
第一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第二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触控绝缘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保护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或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形成触控图案,所述触控图案包括多条金属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金属线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黑矩阵和滤光部,所述黑矩阵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平坦化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为平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粘接层复用为所述第二平坦化层;
盖板,设于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依次层叠设置有光取出层和第一平坦化层,光取出层包括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光取出层的折射率,第一平坦化层与第一凹槽的槽侧壁之间的界面为全反射面,第一凹槽的槽侧壁会使倾斜的出射光产生全反射形成全反射光,改变出射光的角度,从而使全反射光较为会聚,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效率,因此,在相同亮度要求下,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降低显示面板侧面的出光效率,增加防窥效果;而且能够减少串色,提高显示效果;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光取出层的厚度的1.5倍至5倍,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较薄较易折弯,可以满足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要求,使得显示面板适用于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子像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光路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显示面板的光路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区域划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在非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四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五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六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七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八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框图。
图15-图18为为制备图8中显示面板的各个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衬底基板;2、遮光层;3、缓冲层;
4、有源层;41、导体部;42、沟道部;
5、栅绝缘层;6、栅极;
7、层间介电层;71、第一过孔;
81、源极;82、漏极;
9、钝化层;91、第二过孔;
10、第一电极;
11、像素定义层;111、第三过孔;
12、发光层组;13、第二电极;
14、封装层组;140、封装基底层;141、第一封装层;142、第二封装层;143、第三封装层;
15、触控层组;151、第一触控金属层;152、触控绝缘层;153、第二触控金属层;154、保护层;
16、粘接层;17、盖板;
18、光取出层;181、第一凹槽;1811、第一内环线;1812、第一外环线;1813、第一部分;1814、第二部分;1815、第三部分;182、光取出材料层;
19、第一平坦化层;191、第二凹槽;1911、第二内环线;1912、第二外环线;1913、第四部分;1914、第五部分;1915、第六部分;
20、子像素;21、光刻胶;
22、掩膜板;221、遮光部;222、透光部;
23、第二平坦化层;
24、彩膜层;241、滤光部;242、黑矩阵;
25、隔离坝;100、显示基板;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AA、显示区;ZB、周边区;FA、非显示区;ZW、折弯区;BOD、绑定。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显示基板100、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20;光取出层18设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光取出层10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凹槽181;第一平坦化层19设于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大于光取出层18的折射率,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为光取出层18的厚度的1.5倍至5倍。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第一平坦化层19与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之间的界面为全反射面,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会使倾斜的出射光产生全反射形成全反射光,改变出射光的角度,从而使全反射光较为汇聚,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效率,因此,在相同亮度要求下,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降低显示面板侧面的出光效率,增加防窥效果;而且能够减少串色,提高显示效果;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较薄较易折弯,可以满足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要求,使得显示面板适用于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
显示基板100可以是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基板、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等等;显示基板100具有出光侧和非出光侧,出光侧与非出光侧相对设置,在出光侧能够显示画面,显示画面的一面为显示面。OLED显示基板100具有自发光、高亮度、广视角、快速反应时间以及R、G、B全彩组件皆可制作等特质,因此被视为次世代显示器的明星产品。
下面以OLED为例进行说明。
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驱动背板和发光器件,驱动背板可以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以驱动发光器件发光。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驱动背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衬底基板1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该无机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属等。衬底基板1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该有机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类材料。该衬底基板1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形成,例如衬底基板1可以包括多层基底层,基底层的材料可以是上述的任意一种材料。当然,衬底基板1还可以设置为单层,可以是上述任一一种材料。
在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遮光层2,从衬底基板1射入有源层4的光线会在有源层4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通过遮光层2可以遮挡从衬底基板1射入的光线,从而避免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避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在遮光层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形成缓冲层3,缓冲层3起到阻隔衬底基板1(特别是有机材料)中的水汽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并且起到为后续形成的有源层4增加氢离子的作用,缓冲层3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可以将遮光层2与有源层4绝缘隔离。
在缓冲层3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层4,有源层4可以包括沟道部42以及设置在沟道部42两端的导体部41,在有源层4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栅绝缘层5,在栅绝缘层5的一侧设置有栅极6,在栅极6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层间介电层7,在层间介电层7上设置有第一过孔71,第一过孔71连通至导体部41;在层间介电层7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极81和漏极82,源极81和漏极82分别对应通过两个第一过孔71连接至两个导体部41。在源极81和漏极8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钝化层9,在钝化层9上设置有第二过孔91,第二过孔91连接至源极81。有源层4、栅极6、源极81和漏极82形成薄膜晶体管。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底栅型或双栅型,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在使用极性相反的薄膜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极81”及“漏极82”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极81”和“漏极82”可以互相调换。
在钝化层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0、像素定义层11、发光层组12以及第二电极13。
具体地,在钝化层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10,第一电极10通过第二过孔91连接至驱动背板的源极81,第一电极10可以是阳极。
在第一电极10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11,像素定义层11上设置有第三过孔111,在第三过孔111内设置有发光层组12。在发光层组1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13,第二电极13可以是阴极,第二电极13连接至地线VSS。一个第三过孔111内的发光层组12发光形成一个子像素20,因此,一个第三过孔111内的发光层组12为一个子像素20,使得子像素2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就是发光层组12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20。
发光层组1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第一电极10接触,电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13接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发光层组12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组12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设置有光取出层18,光取出层18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3微米。光取出层18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凹槽181,第一凹槽181可以包括槽侧壁和槽底壁,槽底壁与显示面平行,槽侧壁与显示面相交。第一凹槽181与子像素20是一一对应的,具体地,第一凹槽181的数量与子像素20的数量相同,且第一凹槽181的形状与子像素20的形状相同,例如,子像素20设置为圆形,第一凹槽181也设置为圆形;子像素20设置为矩形,第一凹槽181也设置为矩形;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子像素20的形状以及第一凹槽181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说明。
参照图2所示,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20,即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边沿可以与子像素20的边沿重合;也可以是子像素2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是倾斜的,而子像素20是平面设置的,因此,在与子像素20相比较时,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指的是第一凹槽181的靠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即第一凹槽181的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20;同理,在与子像素20相比较时,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指的是第二凹槽191的靠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即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20。
参照图3所示,第一平坦化层19设于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一部分设于第一凹槽181内,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大于光取出层18的折射率,因此,在第一平坦化层19与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之间的界面容易发生全反射,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会使倾斜的出射光产生全反射形成全反射光,改变出射光的角度,从而使全反射光较为会聚,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效率,降低显示面板侧面的出光效率,增加防窥效果。
第一平坦化层19的主要作用还包括对光取出层18进行平坦化,如果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较薄将无法实现对光取出层18进行平坦化的作用;如果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较厚,将使得显示面板较难折弯,不适用于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
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可以为光取出层18的厚度的1.5倍至5倍。例如,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可以大于等于2微米且小于等于5微米。进一步的,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可以为光取出层18的厚度的1.67倍至2.5倍,具体,例如,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可以为光取出层18的厚度的1.8倍、2倍、1.3倍等等。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较薄较易折弯,可以满足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要求,使得显示面板适用于可折弯的柔性显示装置。
本公开中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的平坦度可以大于等于85%,例如,可以是88%、89%等等;进一步的,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的平坦度可以大于等于90%,例如,可以是92%、93%、96%等等。第一平坦化层19不仅厚度较薄,而且能够达到对光取出层18进行平坦化的作用。
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的平坦度可以大于等于85%,使得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凹槽191,第二凹槽191可以包括槽侧壁和槽底壁,槽底壁与显示面平行,槽侧壁与显示面相交。第二凹槽191与第一凹槽181是一一对应的。第一凹槽181的数量与第二凹槽191的数量相同,且第一凹槽181的形状与第二凹槽191的形状相同,例如,第一凹槽181设置为圆形,第二凹槽191也设置为圆形;第一凹槽181设置为矩形,第二凹槽191也设置为矩形;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191的形状以及第一凹槽181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说明。
参照图2所示,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即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位于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是倾斜的,而且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是倾斜的,在第一凹槽181和第二凹槽191相比较时,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指的是第一凹槽181的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第一凹槽181的开口)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范围指的是第二凹槽191的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二凹槽191的开口)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
参照图2所示,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为环状,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内环线1811和第一外环线1812;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为环状,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二内环线1911和第二外环线1912;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即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重合,即第一内环线1811与第二内环线1911重合,且第一外环线1812与第二外环线1912重合;或,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边沿内,即第一内环线1811和第一外环线1812位于第二内环线1911和第二外环线1912之间。如此设置,就能够保证从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射出的全反射光基本能够全部射至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产生折射。
另外,第一凹槽181的槽底壁为平面,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为平面,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子像素20,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凹槽181的槽底壁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即子像素20、第一凹槽181以及第二凹槽191相对设置,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凹槽181的槽底壁面积,子像素20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面积。如此设置,使得从子像素20射出的垂直于显示面的出射光不会被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全反射,也不会被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折射,从而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效果。
参照图3所示,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形成折射面,全反射光经过该折射面的折射后形成折射光,改变全反射光的角度,使得折射光基本垂直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出射,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效率,降低显示面板侧面的出光效率,增加防窥效果;而且能够减少串色,提高显示效果。
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随着与子像素20的中心在第一方向X的距离增加而增加,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随着与子像素20的中心在第一方向X的距离增加而增加。第二方向Y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垂直。第一方向X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平行。
参照图1、图3和图1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可以包括曲面;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可以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部分1813、第二部分1814和第三部分1815,第一部分1813相对于第三部分1815更靠近显示基板100,第二部分1814设置为斜面,第一部分1813和第三部分1815设置为弧面,第一部分1813可以设置为凹陷状,第三部分1815可以设置为突出状;具体地,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靠近显示基板100的部分可以是圆弧面,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的中间部分可以设置为斜面,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远离显示基板100的部分可以是圆弧面。
参照图1、图3和图16所示,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也可以包括曲面;具体地,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靠近显示基板100的部分可以是圆弧面,该圆弧面可以设置为凹陷状;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远离显示基板100的部分可以是圆弧面,该圆弧面可以设置为突出状,两个圆弧面可以直接平滑连接,例如,两个圆弧面可以直接相切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圆弧面之间连接有一斜面,两个圆弧面与该斜面均平滑连接。即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可以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四部分1913、第五部分1914和第六部分1915,第四部分1913相对于第六部分1915更靠近显示基板100,第五部分1914设置为斜面,第四部分1913和第六部分1915设置为弧面。
参照图3所示,第四部分1913的曲率半径R4和第六部分1915的曲率半径R6均大于第一部分1813的曲率半径R1和第三部分1815的曲率半径R3,使得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
参照图3所示,第二部分1814的倾斜角度β1大于第五部分1914的倾斜角度β2,使得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倾斜角度均是指与显示基板100平行的平面的夹角。
由于,第一平坦化层19形成在光取出层18之后,第一平坦化层19对光取出层18具有一定的平坦化作用;因此,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即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较为平缓,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较为陡峭。上述圆弧曲面还可以是椭圆弧曲面、抛物线形曲面等等。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也可以均由圆弧面、椭圆弧曲面、抛物线形曲面等等形成。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凹槽181的深度H3大于第二凹槽191的深度H4,即第一凹槽181在第二方向Y的深度H3大于第二凹槽191在第二方向Y的深度H4。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先形成光取出层18,再形成第一平坦化层19,因此,第一平坦化层19对光取出层18具有一定的平坦化作用,使得在第一平坦化层19上形成的第二凹槽191的深度小于在光取出层18上形成的第一凹槽181的深度。
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所在平面与显示基板100之间的距离H2大于,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与显示基板100之间的距离H1;即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H2可以高于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H1。
第一平坦化层19的第二凹槽191处的厚度H5,大于第一平坦化层19与光取出层18相对的一部分的厚度H6;即第二凹槽191的槽底壁所在平面与第一凹槽181的槽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H5大于,与光取出层18相对的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光取出层18的一面与光取出层18之间的距离H6。第一平坦化层19的材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由于第一凹槽181处于低洼状态,第一平坦化层19的材料会向第一凹槽181处流动,使得第一平坦化层19对光取出层18具有很好的平坦化作用。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可以设置为斜面,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可以设置为斜面。由于,第一平坦化层19形成在光取出层18之后,第一平坦化层19对光取出层18具有一定的平坦化作用;因此,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
当然,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也可以覆盖子像素20的一部分,也可以达到对子像素20的一部分光线进行会聚的作用;第二凹槽19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第一凹槽181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也可以达到对通过第一凹槽181全反射的一部分光线进行会聚的作用。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81设置为贯穿光取出层18的过孔。避免第一凹槽181的槽底壁与第一平坦化层19之间的界面形成全反射面,影响出光效率。当然,参照图12所示,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81也可以设置为盲孔状。
当然,参照图13所示,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一面可以基本形成为平面,即在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没有形成第二凹槽191。
上述是对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在显示区AA的结构的具体说明,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会形成在非显示区FA。具体来讲,参照图6所示,显示基板100可以包括显示区AA和与显示区AA连接的周边区ZW,周边区ZW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FA、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均设置在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FA。在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没有设置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不会影响折弯区ZW的折弯性能,也不会影响绑定区BOD的绑定引脚。
另外,参照图7所示,在非显示区FA设置有至少两个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隔离坝25,隔离坝25与封装层组14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隔离坝25可以阻挡外界水汽进入显示区AA,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覆盖隔离坝25,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密封性能,避免外界水汽进入显示区AA。
还有,在非显示区FA光取出层18的远离显示区AA的边沿与第一平坦化层19的远离显示区AA的边沿之间的间距L1小于1微米。例如,可以是光取出层18的边沿突出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边沿,也可以是第一平坦化层19的边沿突出于光取出层18的边沿。
请参照图7所示,在制备显示面板时,在母板上制作,母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衬底基板1,在衬底基板1上制备多个显示面板的各层结构,然后在将母板切割开形成多个显示面板。在一个母板上的相邻两个显示面板的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之间设置有间隙,切割时可以沿该间隙切割,即切割时不必切割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该间隙可以方便将母板切割成多个显示面板。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光取出层18与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包括有相同的有机材料。有机材料可以包括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GMEA),有机材料还可以包括丙烯酸酯单体。
具体来讲,光取出层18的材料可以包括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丙烯酸酯单体、环氧丙烯酸酯树脂、光引发剂和添加剂;其中,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为70~80份,丙烯酸酯单体为10~20份,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为5~15份,光引发剂为0.1~3份,添加剂为1~10份。
第一平坦化层19的材料可以包括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丙烯酸酯单体、二氧化锆颗粒、1-甲氧基-2-丙醇、乙酸(3-甲氧基-1-丁基)酯、金属氧化物颗粒、光引发剂、偶联剂和添加剂;其中,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为20~30份,丙烯酸酯单体为1~10份,二氧化锆颗粒为20~30份,1-甲氧基-2-丙醇为10~20份,乙酸(3-甲氧基-1-丁基)酯为10~20份,金属氧化物颗粒为0.1~3份,光引发剂为0.1~3份,偶联剂为1~5份,添加剂为1~10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材料的份数,均是指重量份。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光取出层18的透过率大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透过率。具体地,光取出层18的透过率可以大于等于96%,第一平坦化层19的透过率可以大于等于90%。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平坦化层的模量大于1000Kpa。
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平坦化层19的材料可以为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还可以是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这两种材料制备的第一平坦化层19的模量小于等于200Kpa,这两种材料制备的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大于等于10微米且小于等于50微米,透过率大于等于95%,折射率大于等于1.65。这两种材料制备的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先制作成膜,然后贴合在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
上面说明了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的具体结构及原理,下面通过几个示例实施方式对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8所示,在第二电极1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组14。封装层组14可以设置为多层,封装层组14可以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具体材料和层数在此不再赘述。
触控层组15设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具体地,触控层组15设置在封装层组14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触控层组15可以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151、触控绝缘层152以及第二触控金属层153。第一触控金属层151设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具体地,第一触控金属层151设于封装层组14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触控绝缘层152设于第一触控金属层151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二触控金属层153设于触控绝缘层152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绝缘层152可以复用为光取出层18,即触控绝缘层152既可以起到绝缘隔离第一触控金属层151和第二触控金属层153的作用,又能够起到光取出层18的对光线进行全反射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一次掩模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触控绝缘层152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且小于等于1.55。即光取出层18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且小于等于1.55。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金属层151与第二触控金属层153形成触控图案,触控图案可以包括多条金属线,多条金属线连接形成网格状,因此,触控图案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也是网格状。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81之间设置有间隙,金属线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子像素20也位于触控图案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网格内,子像素20与第一凹槽181和第二凹槽191均是一一对应关系。避免第一触控金属层151与第二触控金属层153的金属线影响出光效率。
触控层组15还可以包括保护层154,保护层154设于第二触控金属层153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保护层154可以复用为第一平坦化层19,即保护层154既可以起到对第二触控金属层153保护的作用,又能够起到第一平坦化层19的对光线进行全反射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一次掩模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当然,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54也可以复用为光取出层18,在保护层154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再设置第一平坦化层19。
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大于等于2微米且小于等于5微米。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较薄,有利于显示面板的折弯,因此,使得该技术可以适用于柔性显示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平坦化层19的厚度指的是第一平坦化层19最厚处的厚度,例如,可以是第一平坦化层19在第二凹槽191处的厚度H5。
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且小于等于1.75,例如,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可以是1.67、1.69等等。进一步地,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7且小于等于1.75,例如,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可以是1.72、1.74等等。
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平坦化层23,第二平坦化层23设于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二平坦化层23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为平面。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粘接层16和盖板17;粘接层16设于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粘接层16复用为第二平坦化层23;盖板17设于粘接层16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即粘接层16将盖板17粘接于触控层组15。
粘接层16的材质可以是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OCA光学胶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即粘接层16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粘接层16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且小于等于1.45。参照图3和图5所示,在粘接层16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的情况下,经过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全反射的光线,会在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折射,使得折射光可以基本垂直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出射。粘接层16与第一平坦化层19配合,提高出光效率。粘接层16的厚度大于等于50微米且小于等于150微米。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粘接层16的折射率可以大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这种的情况下,粘接层16与第一平坦化层19之间的界面不会形成全反射界面,而且经过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全反射的光线,会在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折射,使得折射光可以基本垂直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出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的延伸长度较长,还有一部分光线,没有经过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的全反射,直接射至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并在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进行折射,由于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小于粘接层16的折射率,光线为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使得倾斜入射的光线折射至显示面板的正面,从而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出光效率。
可以通过公式n1×sinα1=n2×sinα2(式中,n1为入射侧介质的折射率,α1为光线的入射角,n2为折射侧介质的折射率,α2为光线的折射角)来计算第二凹槽191的倾斜角度。
粘接层16通过涂敷、旋涂等工艺形成在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粘接层16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使得粘接层16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为平面,从而使得盖板17与粘接层16能够很好的粘接,避免盖板17与粘接层16之间产生气泡,影响出光效果。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设置其他层。
需要说明的是,光取出层18与子像素20在第二方向的距离越近越好,由于光线出射的角度是一定的,距离子像素20越远光线越分散,不利于对更多光线进行全反射。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的延伸长度越长越好,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正面的出光,同时能够将更多的光线向显示面板的正面折射,提高正面出光效率。
另外,在本公开的又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所示,在子像素20发出的光为白色光的情况下,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彩膜层24,彩膜层24设于封装层组14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彩膜层24可以包括黑矩阵242和滤光部241,滤光部241可以包括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和蓝色滤光部,红色滤光部透过红色光线,绿色滤光部透过绿色光线,蓝色滤光部透过蓝色光线。
黑矩阵242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小于滤光部241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光取出层18设于彩膜层24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具体地,光取出层18设于黑矩阵242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19设于光取出层18远离彩膜层24的一侧。当然,还可以在彩膜层24与封装层组14之间设置触控层组15,其具体结构,在此就不再赘述。
参照图10所示,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黑矩阵242的边沿部覆盖滤光部241的边沿部,可以通过先制备滤光部241然后再形成黑矩阵242的方法实现上述结构;黑矩阵242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大于滤光部241在第二方向Y的高度,黑矩阵242复用为光取出层18,具体为,黑矩阵242突出于滤光部241的部分复用为光取出层18,如此设置,能够减少一步掩模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彩膜层24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19,第一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大于黑矩阵242的折射率,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显示面板正面出光效率的作用。
参照图11所示,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封装层组14可以包括封装基底层140、第一封装层141、第二封装层142以及第三封装层143。
封装基底层140设于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封装基底层140的材质可以是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等。
第一封装层141设于封装基底层140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封装层14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81,第一封装层141可以复用为光取出层18,即第一封装层141既可以起到对显示基板100封装的作用,又能够起到光取出层18的对光线进行全反射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一次掩模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封装层142设于第一封装层141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二封装层14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封装层141的折射率。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封装层14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91,第二封装层142可以复用为第一平坦化层19,即第二封装层142既可以起到对显示基板100封装的作用,又能够起到第一平坦化层19的对光线进行折射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一次掩模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由于平坦化层19的折射率大于光取出层18的折射率,光线在第一凹槽181内从平坦化层19射至光取出层18是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某一临界角(光线远离法线)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将会消失,该入射光线将被反射而不进入光取出层18,而产生全反射,使倾斜光线从显示面板的正面射出,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第三封装层143设于第二封装层142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三封装层143的材质可以是氮化硅(SiNx)或氮氧化硅(SiNO)等等,第三封装层143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70且小于等于1.85。第三封装层143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形成在第二封装层142的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第三封装层143的部分形成在第二凹槽191内。第三封装层143可以复用为第二平坦化层23。
由于第三封装层143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封装层142的折射率,光线从第二封装层142设置第三封装层143是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不会产生全反射,经过第一凹槽181的槽侧壁全反射的光线,会在第二凹槽191的槽侧壁折射,使得折射光可以基本垂直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出射。第三封装层143可以复用为第三光取出层23。
在第三封装层143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有第一触控金属层151、触控绝缘层152、第二触控金属层153、保护层154、粘接层16以及盖板17,其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在本公开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光取出层18、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单独设置,其具体位置,可以设置在触控层组15与封装层组14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触控层组15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等等;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光取出层18和第一平坦化层19设置在那个位置,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显示基板100一面也可以基本形成为平面,即在第一平坦化层19可以没有形成第二凹槽191。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参照图14所示,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形成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步骤S20,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包括多个第一凹槽。
步骤S30,在所述光取出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所述光取出层的厚度的1.5倍至5倍。
下面对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各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0,形成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提供一衬底基板1,在衬底基板1的一侧形成遮光层2和缓冲层3;在缓冲层3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包括有源层4、栅极6以及源极81和漏极82的薄膜晶体管;然后在薄膜晶体管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形成包括第一电极10、像素定义层11、发光层组12和第二电极13的发光器件。
步骤S20,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形成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包括多个第一凹槽。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5所示,在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通过涂覆等工艺形成光取出材料层182,在光取出材料层182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涂覆光刻胶21,在光刻胶21远离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安放掩膜板22,掩膜板22可以包括遮光部221和透光部222,透光部222与子像素20相对设置,其余部分与遮光部221相对设置,然后进行光照,最后对光刻胶21进行显影,以去除与透光部222相对设置的光刻胶21。参照图16所示,以剩余的光刻胶21为掩模层,对光取出材料层182进行刻蚀,以去除部分裸露的光取出材料层182形成第一凹槽181,被光刻胶21覆盖的光取出材料层182形成光取出层18,光取出层18的厚度大于等于1微米且小于等于3微米。
光取出材料层182在涂覆至显示基板100的出光侧时是液体状,光取出材料层182的液体粘度小于等于5cp;使得光取出材料层182的厚度可以制作的较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81的刻蚀深度可以通过刻蚀时间的长短进行调节,即第一凹槽181是形成为贯穿光取出层18的过孔还是盲孔,可以通过刻蚀时间的长短进行调节,刻蚀时间越长第一凹槽181的深度越大。
当然,光取出层18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形成,例如可以通过自动光刻机对光刻胶进行曝光显影,不需要安放掩膜板22,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光取出材料层182进行光刻不仅是形成第一凹槽181,同时是要去除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的光取出材料层,而且在相邻两个显示面板之间形成间隔空间。
参照图17所示,在光取出层18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形成第二触控金属层153。
步骤S30,在所述光取出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所述光取出层的厚度的1.5倍至5倍。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通过涂覆工艺形成第一平坦化材料层,对第一平坦化材料层进行光刻形成第一平坦化层19。光刻工艺与上述对光取出材料层182的光刻工艺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由于保护层154复用为第一平坦化层19,因此,参照图18所示,在光取出层18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通过涂覆工艺形成第一平坦化材料层,也就是在光取出层18和第二触控金属层15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通过涂敷、旋涂等工艺形成保护层154。
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一平坦化材料层进行光刻主要是要去除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的第一平坦化材料层以及相邻两个显示面板之间的第一平坦化材料以形成第一平坦化层19。
平坦化材料层的液体粘度小于等于5cp,粘度是流体粘滞性的一种量度,是流体流动力对其内部摩擦现象的一种表示。粘度大表现内摩擦力大。平坦化材料层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容易对第一凹槽181进行平坦化,使得第一平坦化层1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的平坦度达到85%以上。
因此,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第一平坦化材料层的粘度大于20cp,可以将第一平坦化层19制作的较薄,既能够达到平坦化的作用,也能够满足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而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VR装置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2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多个子像素;
光取出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光取出层包括多个第一凹槽;
第一平坦化层,设于所述光取出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所述光取出层的厚度的1.5倍至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的平坦度大于等于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子像素,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在第二方向的高度随着与所述子像素的中心在第一方向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在第二方向的高度随着与所述子像素的中心在第一方向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包括曲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包括曲面,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三部分更靠近所述显示基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设置为弧面,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所述第四部分相对于所述第六部分更靠近所述显示基板,所述第五部分设置为斜面,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设置为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五部分的倾斜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的倾斜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为平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为平面,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子像素,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所述第二凹槽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与所述光取出层相对的一部分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为贯穿所述光取出层的过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折弯区和绑定区,所述光取出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均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至少两个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隔离坝,所述光取出层和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隔离坝。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光取出层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沿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边沿之间的间距小于1微米。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取出层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包括有相同的有机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且小于等于1.75,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4且小于等于1.55。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取出层的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透过率。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透过率大于等于90%,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模量大于等于1000Kpa。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组,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触控层组,设于所述封装层组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封装层组或所述触控层组中的一层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所述封装层组或所述触控层组中的一层复用为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组包括:
第一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触控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第二触控金属层,设于所述触控绝缘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保护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触控绝缘层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或所述保护层复用为所述第一平坦化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形成触控图案,所述触控图案包括多条金属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金属线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黑矩阵和滤光部,所述黑矩阵复用为所述光取出层。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平坦化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为平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粘接层复用为所述第二平坦化层;
盖板,设于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
2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6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20809684.XU 2022-04-08 2022-04-0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79031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9684.XU CN217903141U (zh) 2022-04-08 2022-04-0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9684.XU CN217903141U (zh) 2022-04-08 2022-04-0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03141U true CN217903141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10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09684.XU Active CN217903141U (zh) 2022-04-08 2022-04-0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031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3530A1 (zh) * 2022-04-08 2023-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3530A1 (zh) * 2022-04-08 2023-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50449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a display function layer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140292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0186932A1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KR20180060851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24003239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226091A1 (en) Light-emitting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2111076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17903141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29386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4639794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032397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4082488A1 (zh) 封装发光单元、显示装置和封装发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WO202408743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40751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23906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待切割基板的制作方法
CN1158357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8844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37732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94015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16510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968141A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TWI829352B (zh) 背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WO2023206147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218160375U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720414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