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00002U - 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900002U CN217900002U CN202221183582.8U CN202221183582U CN217900002U CN 217900002 U CN217900002 U CN 217900002U CN 202221183582 U CN202221183582 U CN 202221183582U CN 217900002 U CN217900002 U CN 2179000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ing
- arc
- blade
- axial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主导风叶片,包括叶片和连接于叶片的转筒,转筒的筒侧壁设有贯穿缝,贯穿缝围成悬臂,悬臂沿转筒的轴向延伸;转筒的外侧壁设有轴向限位台,悬臂的外壁设有连接凸台,连接凸台沿转筒轴向的一侧设有限位头。该室内机包括底座和上述主导风叶片。该主导风叶片相对室内机的底座进行周向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限位头与底座中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产生的磨损小,能够确保限位槽对限位头及主导风叶片的周向限位,并能够提高主导风叶片周向转动的顺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广泛用于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其中,空调器的室内机中一般设有能够调节导风角度的多个导风叶片,多个导风叶片中的一者作为主导风叶片供用户手动调节;主导风叶片转动安装于室内机的底座,且底座的限位结构能够对导风叶片调节导风角度后的位置进行限位,以确保导风叶片导风角度的稳定性。然而现有主导风叶片相对底座转动的过程中对底座限位结构的磨损较大,导致主导风叶片的周向限位容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以解决现有主导风叶片相对底座转动的过程中对底座限位结构的磨损较大,导致主导风叶片周向限位容易失效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导风叶片,包括叶片和连接于所述叶片的转筒,所述转筒的筒侧壁设有贯穿缝,所述贯穿缝围成悬臂,所述悬臂沿所述转筒的轴向延伸;所述转筒的外侧壁设有轴向限位台,所述悬臂的外壁设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沿所述转筒轴向的一侧设有限位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导风叶片进行角度调节的过程中,底座中限位头与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产生挤压作用时,悬臂能够带动限位头向内形变,从而减小限位头与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之间的挤压作用,相应减少主导风叶片周向角度调节过程对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产生的磨损,进而确保限位槽对限位头及主导风叶片的周向限位作用;此外,主导风叶片进行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限位头与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的阻力较小,还能够提高主导风叶片周向转动的顺畅性,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可选地,所述贯穿缝包括沿所述转筒的周向间隔排布的第一缝体和第二缝体,所述第一缝体和所述第二缝体均沿所述转筒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缝体和所述第二缝体均贯通所述转筒背离所述叶片的一端。此处为贯穿缝的一种具体形式,加工时,可以在转筒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切割加工出第一缝体和第二缝体,加工便捷度及加工精度均较高,转筒位于第一缝体和第二缝体之间的部分即可形成悬臂。
可选地,所述贯穿缝为U型缝体,所述U型缝体的“︱”缝体沿所述转筒的轴向延伸。此处为贯穿缝的另一种形式。
可选地,所述限位头为条形凸筋,所述条形凸筋沿所述转筒的径向向外延伸且朝向所述连接凸台倾斜。限位头与限位槽的匹配性较高,限位槽对限位头的限位效果更佳,从而进一步提高主导风叶片调节导风角度后的稳定性;主导风叶片周向转动调节导风角度时,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对条形凸筋的施力更加均匀,从而减少限位头受力开裂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主导风叶片的正常使用。
可选地,所述轴向限位台位于所述转筒异于所述悬臂的位置。主导风叶片进行导风角度调节时,悬臂的弯曲形变对轴向限位台的轴向位置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相应地,不会增大轴向限位台与安装孔端面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从而确保主导风叶片周向转动的顺畅性,进而确保主导风叶片的手动调节便捷性及用户的使用感受。
可选地,所述轴向限位台为围设于所述转筒的环形限位台,且所述环形限位台的一侧环形端面设有多个凸点,多个所述凸点沿所述环形端面的周向间隔排布。凸点与安装孔端面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大大减小,从而减小主导风叶片导风角度调节过程中的转动阻力,相应提高主导风叶片导风角度的调节便捷性。
可选地,所述转筒的筒内孔为截头的锥形孔,且所述筒内孔背离所述叶片的一端为扩口端。悬臂自根部向自由端的厚度逐渐减小,则悬臂的弹性更强,受到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的挤压作用力时,更容易向内弯曲形变,从而进一步减少主导风叶片周向角度调节过程对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产生的磨损,相应进一步确保限位槽对限位头及主导风叶片的周向限位作用以及主导风叶片导风角度调节的顺畅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底座和上述主导风叶片,所述底座设有安装孔和弧形限位区,所述弧形限位区的弧形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一致,所述弧形限位区设有多个限位槽,多个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弧形限位区的弧形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所述主导风叶片的转筒插接于所述安装孔,轴向限位台的轴向限位面抵接于所述安装孔的第一端面,限位头插接于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槽,且所述限位头与所述轴向限位面相向或背离设置;沿所述转筒的径向向外的方向,所述弧形限位区及所述限位槽均朝向所述限位头的方向倾斜。该室内机采用上述主导风叶片,主导风叶片周向角度调节过程对限位槽及弧形限位区产生的磨损较小,从而确保限位槽对限位头及主导风叶片的周向限位作用以及主导风叶片周向转动的顺畅性。
可选地,所述弧形限位区设于所述安装孔的第二端面。安装孔的第二端面作为弧形限位区的设置面,通过设置限位槽与限位头配合对转筒进行轴向及周向限位,无需额外设置凸台等作为弧形限位区的载台,从而提高底座的结构简单性。
可选地,所述安装孔的第二端面设有弧形凸筋,所述弧形凸筋围设于所述安装孔的孔边缘异于所述弧形限位区的区域。弧形凸筋能够对转筒的径向进行导向限位并提高安装孔边缘的强度,从而提高转筒插接于安装孔的位置精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主导风叶片和底座为第一形式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导风叶片和底座连接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导风叶片和底座连接的第三视角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1中导风叶片和底座连接的第四视角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导风叶片中贯穿缝包括第一缝体和第二缝体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导风叶片中贯穿缝为U型缝体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底座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中主导风叶片和底座为第二形式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主导风叶片;110-叶片;120-转筒;121-贯穿缝;1211-第一缝体;1212-第二缝体;122-悬臂;123-轴向限位台;1231-凸点;124-连接凸台;125-限位头;126-筒内孔;200-底座;210-安装孔;211-缺口;220-限位槽;230-弧形凸筋;240-延伸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主导风叶片100,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叶片110和连接于叶片110的转筒120,转筒120的筒侧壁设有贯穿缝121,贯穿缝121围成悬臂122,悬臂122沿转筒120的轴向延伸;转筒120的外侧壁设有轴向限位台123,悬臂122的外壁设有连接凸台124,连接凸台124沿转筒120轴向的一侧设有限位头125。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室内机,如图1-图6所示,包括底座200和上述主导风叶片100,底座200设有安装孔210和弧形限位区,弧形限位区的弧形延伸方向与安装孔210的周向一致,弧形限位区设有多个限位槽220,多个限位槽220沿弧形限位区的弧形延伸方向间隔排布;主导风叶片100的转筒120插接于安装孔210,轴向限位台123的轴向限位面抵接于安装孔210的第一端面,限位头125插接于其中一个限位槽220,且限位头125与轴向限位面相向或背离设置;沿转筒120的径向向外的方向,弧形限位区及限位槽220均朝向限位头125的方向倾斜。
本实施例提供的主导风叶片100中,转筒120内部中空,悬臂122作为弹性臂受力能够向内形变;该主导风叶片100装配于室内机的底座200时,主导风叶片100的转筒120插接于底座200的安装孔210,安装孔210的孔壁能够对转筒120的径向运动进行导向限位;主导风叶片100的轴向限位台123与安装孔210的一侧端面抵接,且抵接面作为轴向限位台123的轴向限位面,安装孔210的该侧端面能够限制轴向限位台123及转筒120朝向轴向限位面的方向运动;主导风叶片100的限位头125插接于限位槽220内,限位槽220能够限制限位头125及砖通过进行周向转动,且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能够限制限位头125和连接凸台124向限位头125朝向的方向运动,由于限位头125位于连接凸台124沿转筒120轴向的一侧,且限位头125与轴向限位面相向或背离设置,则底座200能够对轴向限位台123和限位头125(或连接凸台124)施加方向相反的轴向限位作用,从而确保转筒120于轴向稳定地安装于底座200。
需要对主导风叶片100的导风角度进行调节时,周向转动转筒120,限位头125周向转动的过程挤压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对限位头125施加垂直于其挤压面的挤压作用力,如图6和图10所示,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能够对限位头125施加挤压作用力F,该挤压作用力F能够分解为沿转筒120轴向的轴向限位作用力F1和沿转筒120径向向内的形变作用力F2,限位头125受到形变作用力F2后,将F2经连接凸台124传递至悬臂122,悬臂122作为弹性臂受力向内发生形变,连接凸台124和限位头125随悬臂122运动,直至限位头125转动至另一限位槽220内,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不再挤压限位头125,悬臂122随之回复初始位置,另一限位槽220对限位头125的周向转动进行限位,叶片110稳定于相应的导风角度。
则该主导风叶片100进行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产生挤压作用时,悬臂122能够带动限位头125向内形变,从而减小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之间的挤压作用,相应减少主导风叶片100周向角度调节过程对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产生的磨损,进而确保限位槽220对限位头125及主导风叶片100的周向限位作用;此外,主导风叶片100进行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的阻力较小,还能够提高主导风叶片100周向转动的顺畅性,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较佳地,限位槽的数目可以为大于一的奇数个,且位于中部的限位槽与主导风叶片的居中位置对应。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贯穿缝121可以包括沿转筒120的周向间隔排布的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均沿转筒120的轴向延伸,且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均贯通转筒120背离叶片110的一端。这里是贯穿缝121的一种具体形式,加工时,可以在转筒120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切割加工出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加工便捷度及加工精度均较高,转筒120位于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之间的部分即可形成悬臂122。
贯穿缝121除上述形式外,如图8所示,还可以为设于转筒120筒侧壁的U型缝体,U型缝体的“︱”缝体沿转筒120的轴向延伸,U型缝体围成悬臂122。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限位头125可以为条形凸筋,条形凸筋沿转筒120的径向向外延伸且朝向连接凸台124倾斜。条形凸筋的倾斜角度与弧形槽及弧形限位区的倾斜角度一致,一方面,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的匹配性较高,限位槽220对限位头125的限位效果更佳,从而进一步提高主导风叶片100调节导风角度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条形凸筋形式的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的配合长度增长,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的相互作用面积相应增大,主导风叶片100周向转动调节导风角度时,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对条形凸筋的施力更加均匀,从而减少限位头125受力开裂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主导风叶片100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轴向限位台123位于转筒120异于悬臂122的位置。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沿转筒120的轴向,转筒120异于悬臂122的筒段为封闭环形筒体,转筒120与悬臂122位于同一筒段的区域为弧形围壁,主导风叶片100进行导风角度调节的过程中,悬臂122受力向内弯曲形变对上述封闭环形筒体及弧形围壁的影响较深甚至没有影响;轴向限位台123位于上述封闭环形筒体或弧形围壁区域,则主导风叶片100进行导风角度调节时,悬臂122的弯曲形变对轴向限位台123的轴向位置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相应地,不会增大轴向限位台123与安装孔210端面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从而确保主导风叶片100周向转动的顺畅性,进而确保主导风叶片100的手动调节便捷性及用户的使用感受。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当轴向限位台123位于上述封闭环形筒体区域时,轴向限位台123为围设于转筒120的环形限位台,且环形限位台的一侧环形端面设有多个凸点1231,多个凸点1231沿环形端面的周向间隔排布。一方面,主导风叶片100进行导风角度调节时,环形限位台始终能够与安装孔210周向的环形区域配合限位,对转筒120的轴向限位稳定性更高;另一方面,相较轴向限位台123的端面作为轴向限位面与安装孔210的端面抵接配合,采用多个凸点1231作为轴向限位面时,轴向限位面与安装孔210端面抵接配合的面积大大减小,在确保凸点1231与安装孔210端面沿轴向支撑限位稳定性的基础上,凸点1231与安装孔210端面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主导风叶片100导风角度调节过程中的转动阻力及噪声污染,相应进一步提高主导风叶片100导风角度的调节便捷性及用户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转筒120的筒内孔126为截头的锥形孔,且筒内孔126背离叶片的一端为扩口端。转筒120的筒内孔126为锥形孔,则悬臂122的根部厚度较大,以确保悬臂122的强度,减少悬臂122受力弯曲形变从根部折断情况的发生;相较悬臂122沿其延伸方向的厚度一致,本实施例的悬臂122自根部向自由端的厚度逐渐减小,则悬臂122的弹性更强,受到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的挤压作用力时,更容易向内弯曲形变,从而进一步减少主导风叶片100周向角度调节过程对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产生的磨损,相应进一步确保限位槽220对限位头125及主导风叶片100的周向限位作用以及主导风叶片100导风角度调节的顺畅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弧形限位区可以设于安装孔210的第二端面。主导风叶片100安装于底座200时,安装孔210的第二端面作为弧形限位区的设置面,通过设置限位槽220与限位头125配合对转筒120进行轴向及周向限位,无需额外设置凸台等作为弧形限位区的载台,从而提高底座200的结构简单性。
弧形限位区除设置于安装孔210的第二端面外,如图10所示,底座200还可以包括朝向安装孔210延伸的延伸凸台240,弧形限位区设置于延伸凸台240的台面。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可以在安装孔210的第二端面设置弧形凸筋230,弧形凸筋230围设于安装孔210的孔边缘异于弧形限位区的区域。弧形凸筋230能够加深安装孔210的孔深,转筒120转动过程中,安装孔210的孔内壁以及弧形凸筋230均能够对转筒120的径向进行导向限位,从而提高转筒120插接于安装孔210的位置精确度,减少转筒120倾斜导致限位头125脱离限位槽220或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卡死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主导风叶片100的转动调节;此外,弧形凸筋230能够有效提高安装孔210边缘的强度,通过提高安装孔210的形状精确度,以确保安装孔210与转筒120的精确配合。
请参见图5和图6,主导风叶片100和底座200为第一形式,以图5和图6的视角为基准,主导风叶片100中,转筒120的顶端设置轴向限位台123,轴向限位台123为环形限位台,且环形限位台的底端面设有多个凸点1231;贯穿缝121为底端开口形式的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条形凸筋形式的限位头125设于连接凸台124的顶面。主导风叶片100安装于底座200时,转筒120插接于安装孔210,凸点1231的端面作为轴向限位面,安装孔210的顶端面作为第一端面与轴向限位面抵接进行轴向限位;安装孔210的底端面作为第二端面,弧形限位区位于第二端面,限位槽220位于弧形限位区,限位头125向上插接于限位槽220。主导风叶片100导风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限位槽220和弧形限位区对限位台施加向下向左的挤压作用力F,F可以分解为向下的轴向作用力F1和向左的形变作用力F2,限位头125将F2传递至悬臂122,悬臂122受力向左弯曲形变,从而减少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之间的阻碍作用,相应减少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之间的磨损,进而确保限位槽220对限位头125及主导风叶片100的周向限位以及限位头125相对底座200转动的顺畅性;限位头125转动至相应的限位槽220所在位置时,限位头125不再受到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的挤压作用力,悬臂122相应向右回复形变,限位头125配合插接于该限位槽220内。
请参见图10,主导风叶片100和底座200为第二形式,以图10中视角为基准,主导风叶片100中,轴向限位台123为环形限位台且位于悬臂122上方,贯穿缝121为底端开口形式的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条形凸筋形式的限位头125设于连接凸台124的底面。主导风叶片100安装于底座200时,转筒120插接于安装孔210,轴向限位台123的顶面作为轴向限位面,安装孔210的底端面作为第一端面与轴向限位面抵接进行轴向限位;底座200还设有延伸凸台240,弧形限位区位于延伸凸台240的顶面,限位槽220设于弧形限位区,限位头125向下插接于限位槽220。主导风叶片100导风角度调节的过程中,限位槽220和弧形限位区对限位台施加向上向左的挤压作用力F,F可以分解为向上的轴向作用力F1和向左的形变作用力F2,限位头125将F2传递至悬臂122,悬臂122受力向左弯曲形变,从而减少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及弧形限位区之间的磨损及阻碍作用,相应减少限位头125与限位槽220之间的磨损,进而确保限位槽220对限位头125及主导风叶片100的周向限位以及主导风叶片100导风角度调节的便捷性。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110)和连接于所述叶片(110)的转筒(120),所述转筒(120)的筒侧壁设有贯穿缝(121),所述贯穿缝(121)围成悬臂(122),所述悬臂(122)沿所述转筒(120)的轴向延伸;所述转筒(120)的外侧壁设有轴向限位台(123),所述悬臂(122)的外壁设有连接凸台(124),所述连接凸台(124)沿所述转筒(120)轴向的一侧设有限位头(1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缝(121)包括沿所述转筒(120)的周向间隔排布的第一缝体(1211)和第二缝体(1212),所述第一缝体(1211)和所述第二缝体(1212)均沿所述转筒(120)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缝体(1211)和所述第二缝体(1212)均贯通所述转筒(120)背离所述叶片(110)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缝(121)为U型缝体,所述U型缝体的“︱”缝体沿所述转筒(120)的轴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头(125)为条形凸筋,所述条形凸筋沿所述转筒(120)的径向向外延伸且朝向所述连接凸台(124)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限位台(123)位于所述转筒(120)异于所述悬臂(122)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限位台(123)为围设于所述转筒(120)的环形限位台,且所述环形限位台的一侧环形端面设有多个凸点(1231),多个所述凸点(1231)沿所述环形端面的周向间隔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主导风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筒(120)的筒内孔(126)为截头的锥形孔,且所述筒内孔(126)背离所述叶片(110)的一端为扩口端。
8.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00)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主导风叶片(100),所述底座(200)设有安装孔(210)和弧形限位区,所述弧形限位区的弧形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孔(210)的周向一致,所述弧形限位区设有多个限位槽(220),多个所述限位槽(220)沿所述弧形限位区的弧形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所述主导风叶片(100)的转筒(120)插接于所述安装孔(210),轴向限位台(123)的轴向限位面抵接于所述安装孔(210)的第一端面,限位头(125)插接于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槽(220),且所述限位头(125)与所述轴向限位面相向或背离设置;沿所述转筒(120)的径向向外的方向,所述弧形限位区及所述限位槽(220)均朝向所述限位头(125)的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限位区设于所述安装孔(210)的第二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210)的第二端面设有弧形凸筋(230),所述弧形凸筋(230)围设于所述安装孔(210)的孔边缘异于所述弧形限位区的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83582.8U CN217900002U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83582.8U CN217900002U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900002U true CN217900002U (zh) | 2022-11-25 |
Family
ID=84111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183582.8U Active CN217900002U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900002U (zh) |
-
2022
- 2022-05-16 CN CN202221183582.8U patent/CN2179000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113691C (en) | Wand-type hand mixer having a removable operating head | |
DE102005008509A1 (de) | Laufschaufelkörper und Rotationsmaschine mit einem Laufschaufelkörper | |
EP1961979A2 (en) | Mounting assembly | |
WO2002036974A9 (en) | Bidirectional radial foil bearing | |
CN217900002U (zh) | 主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 |
JP3813857B2 (ja) | 円筒形整流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2002317A (ja) | ヒンジ装置 | |
US6416285B1 (en) |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n impeller | |
WO2016080209A1 (ja) | スラストころ軸受の保持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0834030A1 (en) | Ring seal | |
EP3855036A1 (en) | Bearing device | |
US5577845A (en) | Seal device for rolling bearing | |
JP5971950B2 (ja) | スピゴット端部が備わったパイプパーツ | |
CN217952462U (zh) | 导风叶片及室内机 | |
KR20220122963A (ko) | 헤링본 패턴을 가지는 포일 공기 베어링 | |
JPS58200096A (ja) | 送風羽根 | |
JPH0898848A (ja) | 歯科用工具のチャック装置 | |
JP6482149B1 (ja) | 回転式シェーバー及びその内刃 | |
JP3791407B2 (ja) | 遠心送風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278045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CN219501210U (zh) | 一种丁字牙挺 | |
JP6568358B2 (ja) | スラストころ軸受の保持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S6410302B2 (zh) | ||
JP2017166404A (ja) | タービン動翼組立体 | |
JP2013060894A (ja) | 遠心式流体機械のインペ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