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3114U - 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3114U
CN217883114U CN202221384931.2U CN202221384931U CN217883114U CN 217883114 U CN217883114 U CN 217883114U CN 202221384931 U CN202221384931 U CN 202221384931U CN 217883114 U CN217883114 U CN 217883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ary gear
shaft
carrier
output device
gear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849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广川刚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3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3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46System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gear trains each with orbital gears, i.e. system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输出装置,具有:马达部,其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以及减速机构,其配置在马达部的上部并与马达轴相连。减速机构具有沿着中心轴线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机构。在上下相邻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在下端面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的上端经由轴承配置于凹部。

Description

输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了电动马达的驱动装置。这种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和齿轮箱。该齿轮箱是具有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系和包括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系的两级齿轮箱。第一行星齿轮系的太阳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系的太阳齿轮同轴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354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上述的驱动装置中,第二级太阳齿轮与第一级太阳齿轮分离地形成。因此,第二级太阳齿轮的中心可能由于所传递的转矩而偏离中心轴线。由此,有可能产生输出的旋转的振动及输出的转矩的不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装置,该输出装置具有多级行星齿轮机构并且输出平滑的旋转力。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输出装置具有:马达部,其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以及减速机构,其配置在马达部的上部并与马达轴相连。减速机构具有沿着中心轴线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机构。在上下相邻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在下端面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的上端经由轴承配置于凹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多级行星齿轮机构并且输出平滑的旋转力的输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输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输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输出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将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以与中心轴线正交的面切断的剖视图。
图5是将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以与中心轴线正交的面切断的剖视图。
图6是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在说明输出装置10时,以图2所示的输出装置10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在输出装置10中,中心轴线J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将中心轴线J1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上述的方向是为了容易说明而定义的,有时也与实际使用的输出装置10的方向不一致。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输出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输出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输出装置10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输出装置10具有马达部20和减速机构30。
<马达部20>
马达部20是直流无刷马达。马达部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22和定子25。马达轴21的一部分、转子22及定子25配置在基座部40的下部。更详细地说明,马达部20固定于基座部40的后述轴承保持部43。马达部20是在定子25的径向外侧配置有转子22的外转子型马达。另外,马达部20不限于外转子型马达,也可以是内转子型马达。
<马达轴21>
马达轴21为大致圆柱状。如图1~图3所示,马达轴2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1延伸。即,马达部20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J1延伸的马达轴21。马达轴21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如图3所示,马达轴21的上端向基座部40的上方突出。
马达轴21经由轴轴承211可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40的后述轴承保持部43的径向内表面。轴轴承211配置在沿轴向分离的两处,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21的沿轴向分离的两处。在此,轴轴承211是滚珠轴承,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广泛采用能够顺畅且准确地支撑马达轴21的轴承结构。
<转子22>
转子22固定在马达轴21的外周上。转子22具有转子轭23和转子磁铁24。转子22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
转子轭23由钢板等磁性材料形成。转子轭23具有转子盖部231和转子筒部232。转子盖部231为圆环状,沿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方向扩展。在转子盖部231的中央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J1贯通的贯穿孔230。在贯穿孔230中固定有马达轴21。即,转子轭23与马达轴21一体地旋转。
转子筒部232是从转子盖部231的径向外缘向上方延伸的筒体。转子磁铁24固定于转子筒部232的内表面。转子磁铁24为筒状。转子磁铁24的径向内表面在周向上交替地排列有不同的磁极。另外,作为转子磁铁24采用了筒状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平板状或曲面状的磁铁沿周向排列固定于转子筒部232的径向内表面。
<定子25>
定子25具有定子铁芯26、线圈27和绝缘体28。定子25由基座部40的轴承保持部43的径向外表面保持。定子铁芯26具有铁芯背部261和多个齿262。铁芯背部261为圆环状。铁芯背部261的径向内侧面固定于基座部40的保持部筒部431。齿262从铁芯背部261的径向外侧面向远离中心轴线J1的方向突出。多个齿26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线圈27通过将导线卷绕在齿262上而形成。
<基座部40>
如图2、图3所示,基座部40具有基座板41和轴承保持部43。基座板41呈在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环状。在基座板41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基座贯穿孔42。马达轴21贯通基座贯穿孔42。
轴承保持部43具有保持部筒部431和保持部凸缘部432。保持部筒部431呈沿着中心轴线J1延伸的圆筒状。保持部凸缘部432为圆环状。保持部凸缘部432从保持部筒部431的轴向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展。保持部凸缘部432固定于基座板41的下表面。此时,基座板41的中心线及保持部凸缘部432的中心线与中心轴线J1重合。
另外,轴承保持部43的保持部凸缘部432和基座板41例如由螺钉等紧固件固定。紧固件不限于螺钉,可以广泛采用能够牢固地固定保持部凸缘部432和基座板41的结构。优选使用能够将保持部凸缘部432相对于基座板41可分离地固定的固定件。
在保持部筒部431的径向内表面沿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轴轴承211。即,在保持部筒部431处安装有轴轴承211。轴轴承211可旋转地支撑马达轴21。另外,在保持部筒部431的径向外表面固定有定子25的定子铁芯26。
<马达部20的其他结构>
如图3等所示,在保持部凸缘部432的下表面配置有电路基板Bd。在电路基板Bd上安装有控制向线圈27提供的电流的控制电路。
马达部20由从未图示的电源提供的电力驱动。即,通过将从电源提供的电流提供到线圈27,线圈27被励磁。通过线圈27被励磁,在其与转子22的转子磁铁24之间产生磁力。通过在适当的时刻对多个线圈27进行励磁,在转子22上产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的转矩。通过该转矩,马达轴21绕中心轴线J1旋转。
<减速机构30>
如图2、图3所示,减速机构30沿着中心轴线J1配置。更详细地说,减速机构30配置在马达部20的上部,与马达轴2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马达轴21与减速机构30“相连”是指马达轴21与减速机构30机械地“连接”或“连结”,而不是指马达轴21与减速机构30电连接。以下,在记载为“相连”的情况下相同。
减速机构30具有沿着中心轴线J1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机构60、70。更详细地说,减速机构30具有配置成上下两级的行星齿轮机构60、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中,为了区别行星齿轮机构60和行星齿轮机构70,作为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进行区别。另外,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是最上部的行星齿轮机构。
<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
图4是将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以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面切断的剖视图。图5是将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以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面切断的剖视图。图6是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的放大剖视图。如图2、图3所示,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具有下侧的太阳齿轮61、下侧的行星齿轮62、下侧的内齿齿轮63、下侧的行星架64和下侧的壳体65。
<下侧的太阳齿轮61>
如图2、图3所示,下侧的太阳齿轮61配置在马达轴21的上端。下侧的太阳齿轮61配置在马达轴21的径向外表面。下侧的太阳齿轮61与马达轴21一体地旋转。因此,下侧的太阳齿轮61可以与马达轴21由单一的部件形成,也可以安装在马达轴21上,通过粘接、焊接、螺纹固定、铆接、压入等固定方法固定。另外,除了这样的固定方法以外,还能够广泛采用将下侧的太阳齿轮61能够与马达轴21一体旋转地固定的固定方法。
下侧的太阳齿轮61固定在马达轴21上。因此,在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中,马达轴21是安装下侧的太阳齿轮61的轴。
<下侧的行星齿轮62>
如图4所示,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具有三个下侧的行星齿轮62。三个下侧的行星齿轮6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配置。另外,下侧的行星齿轮62的周向的排列并不限定于等间隔。而且,下侧的行星齿轮62与下侧的太阳齿轮61啮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中,具有三个下侧的行星齿轮62,但并不限定于三个。只要具有两个以上的下侧行星齿轮62即可。但是,为了进行稳定的动作,优选下侧的行星齿轮62为三个以上。
下侧的行星齿轮62可旋转地支撑于下侧的行星轴621。而且,下侧的行星轴621的上端部被插入到设置于下侧的行星架64的行星贯穿孔642中。另外,下侧的行星齿轮6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下侧的行星轴621,下侧的行星轴621固定于下侧的行星架6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下侧的行星齿轮62固定于下侧的行星轴621,将下侧的行星轴621可旋转地支撑于下侧的行星架64的行星贯穿孔642。即,在上下排列的行星齿轮机构60、70中,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具有支撑行星齿轮62的行星架64。
<下侧的内齿齿轮63>
如图4所示,下侧的内齿齿轮63是环状的齿轮。下侧的内齿齿轮63具有形成于径向内表面的内齿。下侧的内齿齿轮63与下侧的行星齿轮62啮合。下侧的内齿齿轮63固定在下侧的壳体65上。如后所述,下侧的壳体65固定于基座部40。固定于下侧的壳体65的下侧的内齿齿轮63是固定的。因此,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是行星架成为输出的所谓的行星式的行星齿轮机构。另外,关于下侧的壳体65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下侧的行星架64>
下侧的行星架64配置在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的上部。下侧的行星架64具有中央筒部640、支撑翼部641、行星贯穿孔642和行星架贯穿孔643。
中央筒部640沿着中心轴线J1延伸。中央筒部640在此为圆筒状。但是,并不限定于圆筒状。中央筒部640在径向中央具有行星架贯穿孔643。行星架贯穿孔643是沿着中心轴线J1延伸的圆筒状的贯穿孔。即,在下侧的行星架64的径向中央形成有在沿着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贯通的行星架贯穿孔643。配置于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上方的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后述的上侧的轴76固定于行星架贯穿孔643。
另外,上侧的轴76通过压入行星架贯穿孔643而被固定。但是,固定方法不限于压入,也可以采用螺纹固定、粘接、焊接等固定方法。能够广泛采用能够将上侧的轴76牢固地固定于下侧的行星架64的固定方法。
支撑翼部641从中央筒部640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下侧的行星架64具有三个支撑翼部641。在各支撑翼部641处分别设有行星贯穿孔642。行星贯穿孔642在沿着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贯通支撑翼部641。如上所述,在行星贯穿孔642中固定有下侧的行星轴621。另外,只要在行星贯穿孔642中固定下侧的行星轴621即可,也可以是不贯通的形状。
<下侧的壳体65>
下侧的壳体65具有圆环部651、下筒部652和上筒部653。圆环部651与中心轴线J1交叉。圆环部651在中央具有圆环贯穿孔。在圆环贯穿孔中配置有下侧的行星架64。进一步说明的话,下侧的行星架64贯通圆环贯穿孔而配置。
下筒部652是从圆环部651的径向外缘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下筒部652固定于基座部40的基座板41。上筒部653从圆环部的上表面沿中心轴线J1向上方突出。上筒部653的径向外表面为圆筒状。在上筒部653的径向外表面固定有后述的输出轴承Br的内圈。在输出轴承Br的外圈固定有设置于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后述的输出部75。即,输出部75经由输出轴承Br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筒部653。
<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
如图2、图3所示,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具有上侧的太阳齿轮71、上侧的行星齿轮72、上侧的内齿齿轮73、上侧的行星架74、输出部75和上侧的轴76。减速机构30具有两级行星齿轮机构。因此,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是最上部的行星齿轮机构。
<上侧的太阳齿轮71和上侧的轴76>
如图2、图3所示,上侧的太阳齿轮71配置在上侧的轴76的上部。上侧的太阳齿轮71与上侧的轴76一体地旋转。上侧的太阳齿轮71是配置在最上部的太阳齿轮。上侧的太阳齿轮71可以与上侧的轴76由单一的部件形成,也可以安装在上侧的轴76上,通过粘接、焊接、螺纹固定、铆接、压入等固定方法固定。另外,除了这样的固定方法以外,还能够广泛采用将上侧的太阳齿轮71能够与上侧的轴76一体旋转地固定的固定方法。
上侧的轴76具有上柱部761、下柱部762和凹部763。上柱部76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在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机构70中,上侧的轴76包括具有上侧的太阳轮71的上柱761。
下柱部762与上柱部761的下端部相连。上柱部761和下柱部762是一体成型体。如图3等所示,下柱部762的外径比上柱部761的外径大。在上柱部761配置有上侧的太阳齿轮71。
即,在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机构70中,上侧的轴76具有:具有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上柱部761;以及从上柱部761的轴向下端向轴向下方延伸的下柱部762。而且,下柱部762的外径比上柱部761的外径大。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保持上侧的轴76的刚性,并且能够减小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有效直径,能够减少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齿数。由此,在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中维持齿轮比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有效直径小的上侧的行星齿轮72。由此,能够使减速机构30小型化。另外,也可以增大上侧的行星齿轮72的有效直径。由此,能够在不改变减速机构30的大小的情况下增大齿轮比。
在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的行星架64的行星架贯穿孔643中配置有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轴76的下柱部762。下柱部762的径向外表面与行星架贯穿孔643的径向内表面接触。
由此,通过下侧的行星架64旋转,上侧的轴76旋转。
如图6所示,将行星架贯穿孔643的径向内表面与下柱部762的径向外表面的接触面的轴向长度设为长度L1。另外,将下侧的行星架64的支撑下侧的行星齿轮62的接触面的轴向长度设为长度L2。对于长度L1和长度L2,L1>L2的关系成立。即,行星架贯穿孔643的径向内表面与下柱部762的径向外表面的接触面的轴向长度L1比下侧的行星架64的支撑下侧的行星齿轮62的接触面的轴向长度L2长。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下侧的行星架64与安装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轴76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传递更大的转矩。
凹部763形成于上侧的轴76的下端面。凹部763从上侧的轴76的下端面向轴向上方凹陷。即,在上下相邻的行星齿轮机构60、70中,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具有太阳齿轮71的轴76在下端面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763。
并且,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即马达轴21的上端经由轴承部件77配置于凹部763。即,在上下相邻的行星齿轮机构60、70中,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60的具有太阳齿轮61的马达轴21的上端经由轴承部件77配置于凹部763。另外,轴承部件77是滑动轴承,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流体动压轴承、滚珠轴承等。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轴承部件77而仅通过润滑剂来抑制摩擦。
如图6所示,将从下柱部762的径向外表面到凹部763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长度设为长度w1。另外,将凹部763的径向内表面的半径设为半径r1。此时,在长度w1和半径r1之间,w1>r1的关系成立。即,从下柱部762的径向外表面到凹部763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长度w1大于凹部763的径向内表面的半径r1。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下柱部762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上侧的轴76的偏移的效果,能够使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旋转稳定。
此外,长度w1和半径r1也可以满足w1<r1。即,从下柱部762的径向外表面到凹部763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长度w1也可以小于凹部763的径向内表面的半径r1。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下柱部762的径向外端的位置接近中心轴线,因此,能够增大下侧的行星架64。由此,能够增大支撑下侧的行星齿轮62的行星轴621的直径。因此,能够抑制下侧的行星齿轮62的倾斜。
而且,如图6所示,将上柱部761的轴向长度设为长度L3,将下柱部762的轴向长度设为长度L4。此时,长度L3和长度L4满足L3>L4。即,在上下排列的行星齿轮机构60、70中,下柱部762的轴向长度L4比上柱部761的长度L3短。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因上侧的轴76的上端与最终凹部745之间的间隙而导致上侧的轴76的中心相对于中心轴线J1振动,也能够减小振动。由此,能够提高上侧的轴76的旋转精度,能够更顺畅地传递转矩。
<上侧的行星齿轮72>
如图5所示,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具有三个上侧的行星齿轮72。三个上侧的行星齿轮7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配置。另外,上侧的行星齿轮72的周向的排列并不限定于等间隔。并且,上侧的行星齿轮72与上侧的太阳齿轮71啮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中,具有三个上侧的行星齿轮72,但并不限定于三个。只要具有两个以上的上侧的行星齿轮72即可。但是,为了进行稳定的动作,上侧的行星齿轮72优选为三个以上。
上侧的行星齿轮72可旋转地支撑在上侧的行星轴721上。并且,上侧的行星轴721的上端部插入到设置于上侧的行星架74的行星贯穿孔743中。另外,上侧的行星齿轮7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上侧的行星轴721,上侧的行星轴721固定于上侧的行星架7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上侧的行星齿轮72固定于上侧的行星轴721,将上侧的行星轴721可旋转地支撑于上侧的行星架74的行星贯穿孔743。
<上侧的行星架74>
上侧的行星架74配置于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上部。上侧的行星架74具有支撑部741、三个脚部742、行星架轴部744和最终凹部745。
上侧的行星架74是最终行星架74。即,减速机构30的最上部的行星齿轮机构70具有配置在轴向的上方并且中心与中心轴线J1重合的最终行星架74。
支撑部741为在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圆板状。三个脚部742与支撑部741的径向外缘连接。三个脚部742向轴向下方延伸。并且,三个脚部74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三个脚部742固定在下侧的壳体65上。另外,固定方法采用螺纹固定,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固定方法。能够广泛采用能够将脚部742牢固地固定于下侧的壳体65的固定方法。即,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是固定有行星架74的所谓的星型的行星齿轮机构。
行星架轴部744从支撑部74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向轴向上方延伸。行星架轴部74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在行星架轴部744的径向外表面固定有将输出部75支撑为能够旋转的输出轴承Br的内圈。即,输出部75经由输出轴承Br可旋转地安装于行星架轴部744。
最终凹部745从上侧的行星架74的支撑部741的下端面向轴向上方凹陷。即,最终行星架74在下端面具有沿轴向凹陷的最终凹部745。在最终凹部745中经由最终轴承部件78配置有上侧的轴76的上端部。即,具有配置在最上部的太阳齿轮71的轴76的上端经由最终轴承部件78配置于最终凹部745。
进一步说明的话,上侧的轴76的上端部经由最终轴承部件78可旋转地支撑于上侧的行星架74。另外,最终轴承部件78是滑动轴承,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流体动压轴承、滚珠轴承等。另外,也可以不使用最终轴承部件78而仅通过润滑剂来抑制摩擦。
<上侧的内齿齿轮73及输出部75>
如图5所示,上侧的内齿齿轮73是环状的齿轮。上侧的内齿齿轮73具有形成于径向内表面的内齿。上侧的内齿齿轮73与上侧的行星齿轮72啮合。上侧的内齿齿轮73固定于输出部75的径向内表面。
输出部75为有盖筒状。输出部75具有盖部751和筒部752。盖部751为在与中心轴线J1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圆板状。盖部751在中央具有沿着中心轴线J1贯通的贯穿孔753。上侧的行星架74的行星架轴部744贯通贯穿孔753。在贯穿孔753中固定有输出轴承Br的外圈。即,输出部75经由输出轴承Br可旋转地支撑于上侧的行星架74的行星架轴部744。
<输出装置10的动作>
如上所述,向输出装置10的马达部20提供来自未图示的电源的电流。即,详细地说,向马达部20的线圈27提供电流。由此,线圈27被励磁,转子22及固定于转子22的马达轴21绕中心轴线J1旋转。
通过马达轴21旋转,配置在马达轴21上的下侧的太阳齿轮61也旋转。马达轴21的转矩从下侧的太阳齿轮61传递到下侧的行星齿轮62。由此,下侧的行星齿轮62被下侧的行星轴621支撑而旋转。而且,下侧的行星齿轮62也与下侧的内齿齿轮63啮合。下侧的内齿齿轮63固定在下侧的壳体65上。因此,通过下侧的行星齿轮62旋转,下侧的行星架64绕中心轴线J1旋转。
在下侧的行星架64上固定有上侧的轴76。因此,通过下侧的行星架64旋转,上侧的轴76旋转。上侧的轴76相对于马达轴21的减速比由下侧的太阳齿轮61及下侧的内齿齿轮63的齿数比决定。
在上侧的轴76上固定有上侧的太阳齿轮71。而且,上侧的太阳齿轮71与上侧的行星齿轮72啮合。因此,转矩从上侧的太阳齿轮71传递到上侧的行星齿轮72。由此,上侧的行星齿轮72旋转。而且,上侧的行星齿轮72也与上侧的内齿齿轮73啮合。由于上侧的行星架74被固定,因此通过上侧的行星齿轮72旋转,上侧的内齿齿轮73旋转。由此,固定有上侧的内齿齿轮73的输出部75旋转。在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中,输出部75相对于上侧的轴76的减速比由上侧的太阳齿轮71及上侧的内齿齿轮73的齿数比决定。
马达轴21的上端经由轴承部件77配置在形成于上侧的轴76上的凹部763中。由此,上侧的轴76的下端部被由轴轴承211支撑的马达轴21支撑。由此,能够抑制安装有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太阳齿轮71的上侧的轴76的偏心。另外,由于将具有下侧的太阳齿轮61的马达轴21的一部分插入上侧的轴76的凹部763,因此能够缩短输出装置10的轴向长度。即,能够使输出装置10小型化。
配置在最上部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轴76的上端部可旋转地支撑于输出部75,因此,在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70中,安装有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轴76的上下端部可旋转地被支撑。由此,能够抑制安装有上侧的太阳齿轮71的上侧的轴76的偏移。
上侧的轴76的下端及上端分别被抑制了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位置偏移的马达轴21及上侧的行星架74支撑。因此,在上侧的轴76旋转时,上侧的轴76的中心不易偏移。因此,由于齿轮彼此正确地啮合,因而能够从输出装置10的输出部75输出平滑的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装置10中,将两个行星齿轮机构60、70沿轴向排列而进行多级化。由此,不增大输出装置10的外径就能够得到大的减速比。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种技术特征可以在不脱离其技术构思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另外,本说明书中所示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实施。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作例如电动千斤顶等利用电力进行作业的装置的动力源。
符号说明
10 输出装置
20 马达部
21 马达轴
211 轴轴承
22 转子
23 转子轭
230 贯穿孔
231 转子盖部
232 转子筒部
24 转子磁铁
25 定子
26 定子铁芯
261 铁芯背部
262 齿
27 线圈
28 绝缘体
30 减速机构
40 基座部
41 基座板
42 基座贯穿孔
43 轴承保持部
431 保持部筒部
432 保持部凸缘部
60 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
61 下侧的太阳齿轮
62 下侧的行星齿轮
621 下侧的行星轴
63 下侧的内齿齿轮
64 行星架
640 中央筒部
641 支撑翼部
642 行星贯穿孔
643 行星架贯穿孔
65 下侧的壳体
651 圆环部
652 下筒部
653 上筒部
70 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
71 上侧的太阳齿轮
72 上侧的行星齿轮
721 上侧的行星轴
73 上侧的内齿齿轮
74 行星架
741 支撑部
742 脚部
743 行星贯穿孔
744 行星架轴部
745 最终凹部
75 输出部
751 盖部
752 筒部
753 贯穿孔
76 上侧的轴
760 上端部
761 上柱部
762 下柱部
763 凹部
77 轴承部件
78 最终轴承部件
Bd 电路基板
Br1、Br2 输出轴承
J1 中心轴线。

Claims (7)

1.一种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部,该马达部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以及
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配置在所述马达部的上部并与所述马达轴相连,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沿着所述中心轴线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机构,
在上下相邻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
上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在下端面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下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有太阳齿轮的轴的上端经由轴承部件配置于所述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机构的最上部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配置在轴向上方且中心与所述中心轴线重合的最终行星架,
所述最终行星架在下端面具有沿轴向凹陷的最终凹部,
具有配置在最上部的所述太阳齿轮的所述轴的上端经由最终轴承部件而配置于所述最终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
所述轴具有:
上柱部,该上柱部具有所述太阳齿轮;以及
下柱部,该下柱部从所述上柱部的轴向下端向轴向下方延伸,
所述下柱部的外径比所述上柱部的外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排列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
下侧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具有支撑行星齿轮的行星架,
在下侧的所述行星架的径向中央形成有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贯通且配置有上侧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下柱部的行星架贯穿孔,
所述下柱部的径向外表面与所述行星架贯穿孔的径向内表面接触,
所述贯穿孔的径向内表面与所述下柱部的径向外表面的接触面的轴向长度比所述行星架的支撑所述行星齿轮的接触面的轴向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下柱部的径向外表面到所述凹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长度比所述凹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半径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下柱部的径向外表面到所述凹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径向长度比所述凹部的径向内表面的半径小。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柱部的轴向长度比所述上柱部的长度短。
CN202221384931.2U 2021-05-25 2022-05-25 输出装置 Active CN2178831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7994 2021-05-25
JP2021087994A JP2022181132A (ja) 2021-05-25 2021-05-25 出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3114U true CN217883114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93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84931.2U Active CN217883114U (zh) 2021-05-25 2022-05-25 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1493B2 (zh)
JP (1) JP2022181132A (zh)
CN (1) CN21788311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6699B2 (ja) * 1989-04-25 1998-03-11 株式会社ハーモニック・ドライブ・システムズ バックラッシ調整機構付遊星歯車装置
US6461265B1 (en) * 2000-02-02 2002-10-08 Ex-Cello Machine Tools, Inc. Coaxial gear box
DE102010036243A1 (de) * 2010-09-03 2012-03-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Planetengetriebe zur Übertragung eines Antriebsdrehmomentes in einem Fahrzeug sowie Antriebseinheit mit dem Planetengetriebe
JP5850306B2 (ja) * 2011-09-08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152499A (zh) 2016-03-04 2017-09-12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1132A (ja) 2022-12-07
US11821493B2 (en) 2023-11-21
US20220381321A1 (en)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4888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9075660B (zh) 旋转致动器及机器人
JP4073451B2 (ja) 軸方向空隙型ブラシレス振動モータ
US20180355964A1 (en) Speed reducer with electric motor
CN204179803U (zh) 内转子型马达
JP2013511244A (ja) 電動モータ組み立て体
CN1225075C (zh) 细径电动机及装有该电动机的设备
JP2017141925A (ja) 電動機付き減速機
US6636007B2 (en) DC brushless vibration motor
CN1489258A (zh) 永磁旋转电机
JP2015119517A (ja) シーリングファン用のモータおよびシーリングファン
JP2006304558A (ja) モータ組込みハイポサイクロイド減速機
US20240063697A1 (en)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tor
CN217883114U (zh) 输出装置
KR100297337B1 (ko) 편심 로우터와 그 로우터를 구비한 편평형 진동 모터 및동 로우터의 제조방법
CN216290514U (zh) 电动致动器
JP7501288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163892B2 (ja) ギアド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1106330A (ja) ベルト駆動用モータプーリ、ベルトコンベア装置、及び、モータローラ
JP2022023792A5 (zh)
EP3467344A1 (en) Speed reducer-attached motor
JP2002325413A (ja) 扁平な回転ヨーク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とその製法
CN217282581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03299331A (ja) ギヤ部を有するシャフト固定式モータ及びギヤヘッド
JP2024127031A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