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75837U - 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75837U CN217875837U CN202221544696.0U CN202221544696U CN217875837U CN 217875837 U CN217875837 U CN 217875837U CN 202221544696 U CN202221544696 U CN 202221544696U CN 217875837 U CN217875837 U CN 2178758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outer ring
- ejector
- injection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解决目前上进风燃气灶二次空气进气情况较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包括混气盘、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混气盘具有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且所述内环混气腔的腔壁与所述外环混气腔的腔壁之间具有环形空隙,该环形空隙可用于二次空气流通,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混气盘之间具有连通于所述环形空隙的间隙,该间隙将环形空隙与外界环境连通,外界空气能够直接进入该环形空隙,从而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家用燃气灶燃烧器根据一次空气的进风方式有下进风式(一次空气在面板以下补充)和上进风式(一次空气在面板以上补充)。上进风燃烧器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面板以上,底壳可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燃烧器相比,上进风燃烧器更加安全,能够解决喷嘴被异物堵塞等问题。
上进风燃烧器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面板以上,上进风燃烧器受限于空间结构的限制,二次空气进气情况较差,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燃烧工况问题,如烟气超标、黄焰等。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目前上进风燃气灶二次空气进气情况较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上进风引射器,包括:
混气盘,具有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且所述内环混气腔的腔壁与所述外环混气腔的腔壁之间具有环形空隙;
内环引射管,连接于所述混气盘且与所述内环混气腔连通;
外环引射管,连接于所述混气盘且与所述外环混气腔连通,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混气盘之间具有连通于所述环形空隙的间隙。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具有多环结构的混气腔,外环混气腔环绕于内环混气腔外,因而具有更大的混气面积,相较于内环混气腔,外环混气腔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更差,也就是说目前上进风燃气灶二次空气进气情况较差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外环混气腔。本申请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中,内环混气腔与外环混气腔的腔壁之间具有环形空隙,该环形空隙可用于二次空气流通,在外环引射管与混气盘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将环形空隙与外界环境连通,外界空气能够直接进入该环形空隙,从而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引射管具有直管段,沿所述混气盘的轴向,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混气盘之间具有所述间隙。
通过在外环引射管中设置直管段,降低气流流动的阻力;直管段与混气盘沿轴向间隔设置,使得直管段与混气盘之间形成轴向间隙,能够从该上进风引射器的侧部引入二次空气,方便二次空气进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引射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端、所述直管段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均与所述混气盘连接,以使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混气盘之间的所述间隙形成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
通过将外环引射管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与混气盘连接,使得外环引射管与混气盘连接稳固;并且外环引射管与混气盘合围成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能够保证吸入的二次空气基本来自于外环引射管的外周,避免与外环引射管的一次空气进气区域产生气流干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端和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端位于同侧;
所述混气盘设有一个以上外隔板,所述外隔板分隔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以及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
通过将内环引射管、外环引射管的进气端设置于同侧,便于布置喷嘴以及相应的燃气管道;通过设置外隔板,外隔板将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与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分隔开,使得内环引射管的一次空气进气通道与外环引射管的一次空气进气通道分隔开,防止内、外环引射管引射一次空气的过程中相互干扰、造成一次空气系数下降,进而提高燃烧器的引射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隔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外隔板间隔设置,以在两个所述外隔板之间形成连通于所述环形空隙的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
通过设置两个外隔板间隔分布,使得外隔板之间形成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同样将环形空隙与外界环境连通,外界空气能够直接进入该环形空隙,从而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至少部分管腔具有两个以上沿进气方向延伸的通道分支。
通过将外环引射管的至少部分管腔设置为两个以上通道分支,通道分支沿进气方向延伸,并且两个以上通道分支在垂直于进气方向的方向上并排分布,因此每个通道分支均可作为一个引射通道,使得外环引射管可以同时对接多个喷嘴,通过增大高速流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加容易卷吸一次空气,从而提升该上进风引射器的引射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分支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通过将通道分支的内腔形状设置为圆形,有利于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引射管设有内隔板,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至少部分管腔通过所述内隔板分隔为两个以上所述通道分支;
或者,所述外环引射管包括连接的两个以上外环引射支管,所述外环引射支管的管腔构成所述通道分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气盘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混气盘的中心通道,所述内环混气腔环绕设置于所述中心通道外。
通过设置中心通道能够改善中心火与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进入情况,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并且该中心通道还可作为测温探头的安装空间,使得燃气灶具有防干烧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中心通道在垂直于所述混气盘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通过设置外环引射管与中心通道的投影不重合,使得外环引射管不会侵占中心通道的区域,保证二次空气顺畅进入,并且外环引射管不会干扰测温探头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气盘、所述内环引射管和所述外环引射管一体成型。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包括:
上述的上进风引射器;
底座支架,设置有两个以上喷嘴,所述两个以上喷嘴分别位于与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和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
内环火盖,设于所述上进风引射器的混气盘上,且覆盖所述内环混气腔;
外环火盖,设于所述上进风引射器的混气盘上,且覆盖所述外环混气腔。
本申请的上进风燃烧器由于配置有上述的上进风引射器,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申请提供的燃气灶中设置有带上述上进风引射器的上进风燃烧器,基于上进风引射器中外环引射管的结构设计,在不影响引射器的引射能力的前提下,能够明显改善外环混气腔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更适合应用于上进风燃烧器的有限空间结构,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进风引射器(省略外环引射管进气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上进风引射器的左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上进风引射器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3的上进风引射器的A-A剖面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上进风引射器;10-混气盘,11-内环混气腔,12-外环混气腔,13-环形空隙,14-中心通道;20-内环引射管,21-内环引射管的进气端;30-外环引射管,31-直管段,32-外环引射管的进气端,33-出气端,34-通道分支,35-内隔板;40-外隔板;50-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60-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a-间隙。
1100-上进风燃烧器;200-底座支架,201-喷嘴;300-内环火盖;400-外环火盖。
1000-燃气灶;1100-上进风燃烧器;1200-炊具支架;1300-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相关技术中,燃气灶的水平布置的上进风燃烧器由于其面板上有限的空间,其引射管结构很难做长,从而导致燃气与空气预混不完全,导致燃烧效率低,负荷难以提高。上进风燃烧器的二次空气通常由内环的中心通孔提供,或者在燃烧器的底座支架上设置与内外环之间环形空隙连通的开口。以上两种方式二次空气均是沿燃烧器的轴向进入,外环的二次空气分布不均,外环引射管的上方火焰的二次空气差会导致火焰燃烧变差。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进风燃气灶二次空气进气情况较差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进风引射器100,引射器是燃气灶的燃烧器中的关键组件,起到引射燃气以及提供一次空气、二次空气的作用,引射器的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燃气灶的热效率。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进风引射器100在各个视角下的整体结构图以及剖视图。该上进风引射器100包括混气盘10和连接于混气盘10的引射管,混气盘10为多环结构,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环混气腔11和外环混气腔12,也就是说外环混气腔12环绕于内环混气腔11外,因而外环混气腔12具有更大的混气面积。该混气盘10中内环混气腔11和外环混气腔12沿径向间隔分布,使得内环混气腔11的腔壁与外环混气腔12的腔壁之间具有一呈环形的环形空隙13,该环形空隙13可用于二次空气流通。
引射管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与混气盘10连接,或者,在某些实施例中,混气盘10与引射管直接一体成型,本申请不做限制。具体的,引射管包括内环引射管20和外环引射管30,内环引射管20和外环引射管30均与混气盘10相连接,对于水平布置的上进风引射器100,内环引射管20和外环引射管30则均位于混气盘10的下方。具体的,内环引射管20与内环混气腔11连通,外环引射管30与外环混气腔12连通,内环引射管20和外环引射管30分别向内环混气腔11和外环混气腔12提供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气流。具体的,混气盘10、内环引射管20和外环引射管30一体成型,使得该上进风引射器100整体结构更紧凑,并且一体成型的结构能够保证管、腔的过渡处密封性好。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100中,外环引射管30与混气盘10之间具有间隙a,具体的,沿上进风引射器100的轴向,外环引射管30的至少部分管段与混气盘10间隔设置,以形成该间隙a。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100中,该间隙a是轴向间隙,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外环引射管30部分覆盖混气盘10的环形空隙13,使得外环引射管30与混气盘10的环形空隙13在垂直于混气盘10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具有不重叠的区域,该不重叠的区域用于向外环提供二次空气,相关技术的上述布局方式通常会使得外环引射管30更靠近于内环,很容易侵占内环的二次空气进气通道,并且外环引射管30会干涉内环中心空腔内安装测温探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100中,该间隙a设置为具有轴向投影分量,该间隙a将环形空隙13与外界环境连通,外界空气能够直接进入该环形空隙13,具体是位于上进风引射器100的圆周侧部的外界空气能够直接进入该环形空隙13,从而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100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12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考虑到外环混气腔12具有较大的容积,为了保证外环引射管30的引射能力,在某些实施例中,将外环引射管30的至少部分管腔设置为两个以上通道分支34,通道分支34沿进气方向延伸,并且两个以上通道分支34在垂直于进气方向的方向上并排分布,因此每个通道分支34均可作为一个引射通道,使得外环引射管30可以同时对接多个喷嘴,两股气流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各自混合,通过增大高速流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加容易卷吸一次空气,从而提升该上进风引射器100的引射能力。
具体的,可将外环引射管30一体成型为具有两个以上通道分支34的管结构,或者是在外环引射管30内部安装一个以上内隔板35,内隔板35与外环引射管30可采用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内隔板35将外环引射管30的管腔分隔为两个以上通道分支34。内隔板35的形状基于通道分支34的横截面形状而确定,例如通道分支34为圆形管腔,则内隔板35的外型面为圆弧面,例如例如通道分支34为矩形管腔,则内隔板35为直板。
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可将多个管道并联作为引射管,例如外环引射管30包括并排设置且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外环引射支管,该外环引射支管的管腔则构成通道分支34,该外环引射支管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例如采用圆管、椭圆管、方管等。通道分支34的具体形成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某些实施例中,通道分支34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由于喷嘴的孔是圆形结构,引射的周边空气在沿气流方向的每个断面也是呈圆形,因此通过将通道分支34的内腔形状设置为圆形,能够匹配喷嘴喷出的燃气气流的圆形扩散面,有利于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
在某些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30设置有直管段31,燃气空气混合气流在直管段31中流动时阻力小。该直管段31位于混气盘10的下方,间隙a形成于直管段31与混气盘10之间。更为具体的,在某些实施例中,沿气流方向,外环引射管30依次包括进气端32、直管段31和出气端33,可将直管段31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小于进气端32,气流在直管段31中的流速大于进气端32,气流容易碰撞、叠加、相互干涉,因此可以利用文丘里效应,提高一次空气系数。并且由于直管段31的截面面积小,直管段31与混气盘10之间可形成更大的间隙,有利于二次空气进入。
在某些实施例中,当外环引射管30内部设有通道分支34时,通道分支34设于直管段31中,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道分支34也可延伸至进气端32,通过将直管段31的内腔设置为多个通道分支34,可以分隔气流,使得燃气空气混合气流在受限空间内独立流动,防止双喷嘴或多喷嘴引射引起的气流干扰,提高一次空气系数。
具体的,在某些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30的进气端32和出气端33均与混气盘10连接,外环引射管30的中部,也就是直管段31与混气盘10之间的具有间隙a,则该间隙a经由进气端32、出气端33、直管段31与混气盘10合围,而形成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50,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50主要用于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进气。通过将外环引射管30的进气端32和出气端33与混气盘10连接,使得外环引射管30与混气盘10连接稳固;并且外环引射管30与混气盘10合围成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50,能够保证吸入的二次空气来自于外环引射管30的外周,避免与外环引射管30的一次空气进气区域产生气流干涉。
在某些实施例中,内环引射管20的进气端32和外环引射管30的进气端21位于同侧,相应的燃气喷嘴也位于同侧,便于布置喷嘴以及相应的燃气管道。在某些实施例中,混气盘10设有一个以上外隔板40,外隔板40将内环引射管20的进气区域与外环引射管30的进气区域分隔开,使得内环引射管20的一次空气进气通道与外环引射管30的一次空气进气通道分隔开,防止内、外环引射管30引射一次空气的过程中相互干扰、造成一次空气系数下降,进而提高燃烧器的引射性能。
为了进一步改善二次空气,在某些实施例中,外隔板40设有两个,两个外隔板40沿垂直于混气盘10轴向的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在两个外隔板40之间形成一个连通于环形空隙13的通道,该通道作为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60。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60同样将环形空隙13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60同样主要用于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进气,外界空气能够直接进入该环形空隙13,从而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100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12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在某些实施例中,混气盘10具有中心通道14,混气盘10的圆心位于中心通道14中,中心通道14沿轴向贯通混气盘10,内环混气腔11环绕设置于中心通道14外。通过设置中心通道14能够改善中心火与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进入情况,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并且该中心通道14还可作为测温探头的安装空间,使得燃气灶具有防干烧的功能。
为了避免影响测温探头的安装,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混气盘10轴向的平面上,外环引射管30的投影与中心通道14的投影不重叠,使得外环引射管30不会侵占中心通道14的区域,保证二次空气能够从中心通道14顺畅进入该上进风引射器100。具体的,在垂直于混气盘10轴向的平面上,外环引射管30的投影完全覆盖位于其上方的环形空隙13,并且外环引射管30的投影与内环混气腔11的腔壁和外环混气腔12的腔壁均具有重叠部分,由此既可以保证外环引射管30具有较大的体积,能够提高外环引射能力,又能避让测温探头的安装空间。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引射器100中,内环(中心火)的二次空气主要由中心通道14处进入,外环的二次空气主要由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50和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60处进入。并且内环(中心火)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方向沿混气盘10的轴向,外环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方向沿混气盘10的径向,使二次空气能到达环形空隙13及外环混气腔12内侧。由于中心火与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进气方向不同,能够避免内外环二次空气抢气的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实施例2:
参阅图5和图6,基于同样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进风燃烧器1100,上进风燃烧器1100是燃气灶1000的一个必要组件,上进风燃烧器1100的引射器、喷嘴201均位于燃气灶1000的面板1300上方,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均是由面板1300上引入,因此为“上进风”。上进风燃烧器1100主要包括引射器、底座支架200和火盖。底座支架200主要用于连接燃气管道,并且通过喷嘴201向引射器喷射燃气,火盖设于引射器的混气盘10上,火盖上设置多个火孔,供燃气燃烧。火盖的具体数量根据上进风燃烧器1100的环数而定,通常情况下,具有双环结构的上进风燃烧器1100设置内、外两个火盖,而三环结构的上进风燃烧器1100则设置内环、中环、外环三个火盖。底座支架200上喷嘴201的数量则根据引射管的进气口的数量而定,通常情况下,每个进气口均设置一个喷嘴201。
参阅图5,为本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1100的整体结构图。本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1100包括引射器、底座支架200和火盖,其中引射器100采用上述实施例1的上进风引射器100,具体结构参照实施例1,此处不再赘述。底座支架200上设置有两个以上喷嘴201,两个以上喷嘴201分别位于与内环引射管20的进气区域和外环引射管30的进气区域。在某些实施例中,外环引射管30的至少部分管腔设置为两个以上通道分支34,则对应的该外环引射管30应配置与通道分支34数量同样的喷嘴201,且喷嘴201与各个通道分支34一一对应。
基于实施例1的上进风引射器100采用双环结构,相应的火盖也设置两个,分别为内环火盖300和外环火盖400,内环火盖300和外环火盖400均罩扣于上进风引射器100的混气盘10上,内环火盖300覆盖混气盘10的内环混气腔11,外环火盖400覆盖混气盘10的外环混气腔12。在某些实施例中,内环火盖300和外环火盖400均呈环形,通过将内、外环火盖400均设置为环形,便于二次空气进入,能够改善中心火与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进入情况,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该上进风燃烧器1100的其他未详述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本申请不做限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进风燃烧器1100配置有上述实施例1的上进风引射器100,能够明显改善该上进风引射器100的二次空气系数,尤其是改善外环混气腔12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加强燃烧,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实施例3:
参见图6,基于同样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1000,同现有燃气灶1000,本实施例的燃气灶1000主要包括面板1300、燃烧器、用于放置炊具的炊具支架1200以及测温探头、点火针等其他必要附件。本实施例中燃气灶1000具体为上进风燃气灶1000,即引射器位于面板1300上方,一次空气与二次空气均是从面板1300上方进入。
参见图6,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是,本实施例的燃气灶1000,其燃烧器采用上述实施例2的上进风燃烧器1100,具体结构参照实施例2,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本实施例未对燃气灶1000的面板1300、支架、点火针等附件做改进,因此具体结构均可参照现有公开,燃气灶1000的其他未详述结构也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具体内容此处不展开说明。
本申请提供的燃气灶1000中设置有带上述上进风引射器100的上进风燃烧器1100,基于该上进风引射器100的结构设计,在不影响引射器的引射能力的前提下,能够明显改善外环混气腔12的二次空气进气情况,更适合应用于上进风燃烧器1100的有限空间结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气盘,具有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且所述内环混气腔的腔壁与所述外环混气腔的腔壁之间具有环形空隙;
内环引射管,连接于所述混气盘且与所述内环混气腔连通;
外环引射管,连接于所述混气盘且与所述外环混气腔连通,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混气盘之间具有连通于所述环形空隙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具有直管段;沿所述混气盘的轴向,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混气盘之间具有所述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端、所述直管段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均与所述混气盘连接,以使所述直管段与所述混气盘之间的所述间隙形成第一二次空气进气通道。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端和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端位于同侧;
所述混气盘设有一个以上外隔板,所述外隔板分隔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以及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外隔板间隔设置,以在两个所述外隔板之间形成连通于所述环形空隙的第二二次空气进气通道。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至少部分管腔具有两个以上沿进气方向延伸的通道分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分支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设有内隔板,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至少部分管腔通过所述内隔板分隔为两个以上所述通道分支;
或者,所述外环引射管包括连接的两个以上外环引射支管,所述外环引射支管的管腔构成所述通道分支。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盘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混气盘的中心通道,所述内环混气腔环绕设置于所述中心通道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引射管与所述中心通道在垂直于所述混气盘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盘、所述内环引射管和所述外环引射管一体成型。
12.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进风引射器;
底座支架,设置有两个以上喷嘴,所述两个以上喷嘴分别位于与所述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和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区域;
内环火盖,设于所述上进风引射器的混气盘上,且覆盖所述内环混气腔;
外环火盖,设于所述上进风引射器的混气盘上,且覆盖所述外环混气腔。
13.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4696.0U CN217875837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4696.0U CN217875837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75837U true CN217875837U (zh) | 2022-11-22 |
Family
ID=84096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44696.0U Active CN217875837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7583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67817A (zh) * | 2023-06-01 | 2023-07-21 | 广东合胜厨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上进风燃烧器的风道设计方法 |
-
2022
- 2022-06-20 CN CN202221544696.0U patent/CN21787583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67817A (zh) * | 2023-06-01 | 2023-07-21 | 广东合胜厨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上进风燃烧器的风道设计方法 |
CN116467817B (zh) * | 2023-06-01 | 2023-11-17 | 广东合胜厨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上进风燃烧器的风道设计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875837U (zh) | 一种上进风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109000234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12240549A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109000239A (zh) | 燃烧器 | |
CN113864825A (zh) |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6693542U (zh) |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113819462A (zh) | 炉头、上进风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6047845U (zh) |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0861204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及应用该燃烧器的集成灶 | |
CN110966598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4198750A (zh) |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6384179U (zh) | 一种引射器、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1119339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3713056U (zh) | 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5863381U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7685005U (zh) |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8455223U (zh)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
CN109000242A (zh) | 燃烧器 | |
CN217685007U (zh) | 用于燃烧器的分气座、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21923467U (zh) | 分火器组件和燃烧器 | |
CN216814166U (zh) | 一种上进风防风式灶具燃烧器 | |
CN221648473U (zh) | 一种火盖座及燃气灶 | |
CN112815315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8565486U (zh) | 一种燃气灶 | |
CN221526597U (zh) | 一种燃烧器的盘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