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70504U - 基坑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坑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70504U
CN217870504U CN202221090789.0U CN202221090789U CN217870504U CN 217870504 U CN217870504 U CN 217870504U CN 202221090789 U CN202221090789 U CN 202221090789U CN 217870504 U CN217870504 U CN 217870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side beam
foundation pit
reinforcing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907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建新
史竞辉
魏占宁
霍春燕
宋兆鑫
韩阳
盖尧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Construction Branch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owerChina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Construction Branch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owerChina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Construction Branch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owerChina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9078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70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70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70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坑防护的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坑支撑结构。该基坑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第一强化组件,设置在支撑框架上,且第一强化组件靠近第一侧梁设置;以及第二强化组件,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第二强化组件位于第一强化组件与第二侧梁之间;多个支撑杆;其中,第一强化组件与第二强化组件均设有多个支撑杆,以支撑于基坑的坑底,第一强化组件与第二强化组件之间具有用于挖掘的开挖间隙。以此,在确保整体支撑体系强度的前提下,预留了开挖间隙,以方便对基坑进行继续挖掘,可以有效加快后续的施工进度。

Description

基坑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坑防护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坑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的空间。在基坑开挖时,为了降低发生坍塌等事故,需要对基坑的侧壁安装支撑结构。
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纵梁和多个横梁,多个纵梁和多个横梁之间彼此纵横交错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而纵梁和横梁之间的间隙往往较小,以确保框架结构的整体强度,从而实现对基坑侧壁的支撑。但是纵梁和横梁的交错式布局,当需要进一步对基坑进行挖掘时,纵梁和横梁之间的间隙较小,不便于继续进行挖掘,影响后续的施工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撑结构,解决了或者改善了基坑后续挖掘不方便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撑结构,所述基坑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第一强化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且所述第一强化组件靠近所述第一侧梁设置;第二强化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第二强化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强化组件与所述第二侧梁之间,所述第一强化组件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之间具有用于挖掘的开挖间隙;以及多个支撑杆;其中,所述第一强化组件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均设有多个所述支撑杆,以支撑于基坑的坑底。
本申请所提供的基坑支撑结构,在进行基坑支撑时,利用支撑框架形成框架结构,通过设置支撑杆、第一强化组件以及第二强化组件将支撑框架支撑在基坑内,再利用第一强化组件和第二强化组件提高支撑框架整体的强度,而开挖间隙的设置则可以方便的对基坑进行挖掘作业。以此,在确保整体支撑体系强度的前提下,预留了开挖间隙,以方便对基坑进行继续挖掘,可以有效加快后续的施工进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框架还具有第三侧梁和第四侧梁,所述第一侧梁、所述第三侧梁、所述第二侧梁以及所述第四侧梁依次首尾连接围合出矩形框架;其中,所述第一强化组件包括: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纵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以及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杆的顶壁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强化组件还包括:第一斜撑,所述第一斜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斜梁,所述第一支撑斜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斜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斜梁、所述第三侧梁以及所述第一侧梁之间围合出第一上三角形框架;以及第一固定梁,所述第一固定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梁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斜梁的下方,所述第一固定梁、所述第一侧梁以及所述第四侧梁之间围合出第一下三角形框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梁,设置在所述开挖间隙内,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强化组件包括:多个第二纵梁,所述多个第二纵梁从所述第一侧梁向所述第二侧梁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以及多个第二横梁,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相邻两个第二纵梁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相邻两个第二纵梁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纵梁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强化组件与所述第二侧梁之间具有挖掘间隙,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斜梁,所述第二支撑斜梁位于所述挖掘间隙内,所述第二支撑斜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斜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斜梁、所述第三侧梁以及所述第二侧梁之间围合出第二上三角形框架;强化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上三角形框架内,所述强化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斜梁、所述第三侧梁以及所述第二侧梁分别固定连接;以及第二固定梁,位于所述挖掘间隙内,且所述第二固定梁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斜梁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梁、所述第二侧梁以及所述第四侧梁之间围合出第二下三角形框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强化件包括:多个强化梁,所述多个强化梁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加强杆,设置在所述第二下三角形框架内,所述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梁,设置在所述挖掘间隙内,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坑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申请概述
基坑作为建筑施工现场在地面以下开挖的空间,其侧壁的支撑框架是作为防止坍塌等事故发生的重要结构。支撑框架往往都是先搭建钢筋架,再进行浇筑进行混凝土钢筋结构,整体结构一般都是以多个矩形柱纵横交错式的分布,以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
在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纵梁和多个横梁,纵梁与横梁纵横交错,通过焊接或者绑扎的方式,将钢筋架固定在一起,同时在纵梁和横梁之间形成间隙,以便于对地基进行开挖。但是上述结构中,为了确保整体支撑体系的强度,所预留的间隙较小,不仅不方便对土方进行挖掘,不利于加快后期的施工进度,而且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较多,导致整体成本提高。
本申请提供的基坑支撑结构,在进行结构布局时,通过设置多个侧梁形成矩形框架,在矩形框架内设置多组强化组件以提高矩形框架的整体强度,而在多组强化组件之间则形成用于挖掘土方的间隙,以此所形成的支撑结构,不仅可能很好的满足结构上对强度的要求,而且还可以通过预留的间隙进行土方挖掘,方便加快后期施工进度的推动。
在简单介绍了本申请的实施原理后,以下结合附图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各种非限制实施例。
示例性基坑支撑结构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坑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该结构包括:支撑框架100、第一强化组件200、第二强化组件300以及多个支撑杆101。支撑框架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梁110和第二侧梁120。第一强化组件200设置在支撑框架100上,且第一强化组件200靠近第一侧梁110设置。第二强化组件300设置在支撑框架100上,第二强化组件300位于第一强化组件200与第二侧梁120之间。第一强化组件200与第二强化组件300之间具有用于挖掘的开挖间隙400。其中,第一强化组件200与第二强化组件300均设有多个支撑杆101,以支撑于基坑的坑底。
具体地,支撑框架100在水平面内形成矩形框架,支撑杆101沿竖直方向设置以将支撑框架100支撑在基坑顶部,支撑框架100与基坑的侧壁抵接。第一强化组件200和第二强化组件300均设置在水平面内的矩形框架内。
本申请所提供的基坑支撑结构,在进行基坑支撑时,利用支撑框架100在基坑内形成框架结构,再通过设置支撑杆101、第一强化组件200以及第二强化组件300将支撑框架100支撑在基坑内。而第一强化组件200和第二强化组件300则可以有效填充支撑框架内的空隙,提高支撑框架100整体的强度。而开挖间隙400的设置则可以方便的对基坑进行挖掘作业。以此,在确保整体支撑体系强度的前提下,预留了开挖间隙400,以方便对基坑进行继续挖掘,可以有效加快后续的施工进度。同时开挖间隙400的设置,也减少了对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有效地降低了基坑整体的防护成本。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00还具有第三侧梁130和第四侧梁140,第一侧梁110、第三侧梁130、第二侧梁120以及第四侧梁140依次首尾连接围合出矩形框架。其中,第一强化组件200包括:第一纵梁210和第一横梁220。第一纵梁210的一端与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第一纵梁21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第一横梁220的一端与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第一横梁220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210固定连接;其中,支撑杆101的顶壁与第一纵梁210连接。
具体地,第一侧梁110、第三侧梁130、第二侧梁120以及第四侧梁140之间围合出口字型的矩形框架。第一纵梁210和第二横梁320则是先将钢筋笼架绑扎或者焊接在一起,再通过浇筑混凝土成型,从而分别形成第一纵梁210和第一横梁220,其中第一纵梁210和第一横梁220的轴线相互交错。第一纵梁210分别与第三侧梁130和第四侧梁140的固定连接也是通过先进行钢筋笼架的固定,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来实现。
通过设置第一强化组件200,将第一侧梁110、第三侧梁130以及第四侧梁140连接在一起,而且通过多个第一纵梁210和第一横梁220的纵横交错布局,在矩形框架内形成多个小型的口字型框架结构,以顺利提高支撑框架100整体的强度。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强化组件200还包括:第一斜撑230。第一斜撑230的一端与第一纵梁210固定连接,第一斜撑230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斜撑230是位于小型的口字型框架结构内,第一斜撑230的轴线可以沿小型的口字型框架结构的对角线布置,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强度要求进行布置。通过设置第一斜撑230,将第一纵梁210、第一侧梁110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强度。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斜梁240和第一固定梁250。第一支撑斜梁240的一端与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斜梁240的另一端与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斜梁240、第三侧梁130以及第一侧梁110之间围合出第一上三角形框架241。第一固定梁250的一端与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梁25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梁250位于第一支撑斜梁240的下方,第一固定梁250、第一侧梁110以及第四侧梁140之间围合出第一下三角形框架251。
具体地,第一支撑斜梁240的一端与第一侧梁110的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而第一支撑斜梁240远离第一侧梁110的一端则伸入开挖间隙400内,第一支撑斜梁240伸入开挖间隙400内的一端位于开挖间隙400的中部位置处,且第一支撑斜梁240与第一横梁220和第一纵梁210的连接点处连接,连接方式也为先通过钢筋笼架固定,再进行混凝土浇筑。第一固定梁250的布置方式与第一支撑斜梁240的布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斜梁240和第一固定梁250,将位于开挖间隙400内的第三侧梁130、第四侧梁140与第一侧梁110和第一强化组件200连接在一起,同时还分别形成第一上三角形框架241和第一下三角形框架251,以更好的对支撑框架10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开挖间隙400的强度。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梁260。第一连接梁260设置在开挖间隙400内,第一连接梁260的一端与第二强化组件30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梁26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梁260、第二强化组件300以及第四侧梁140之间围合出一个三角形框架结构。第一连接梁260的布局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强度要求进行调整,比如第一连接梁260与第四侧梁140所形成的角度等。通过在开挖间隙400内设置第一连接梁260,可以进一步提高开挖间隙400内的强度,确保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强化组件300包括:多个第二纵梁310和多个第二横梁320。多个第二纵梁310从第一侧梁110向第二侧梁120间隔分布,第二纵梁310的一端与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第二纵梁31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多个第二横梁320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二纵梁310之间,第二横梁320的一端与相邻两个第二纵梁310中的一个第二纵梁310固定连接,第二横梁320的另一端与相邻两个第二纵梁310中的另一个第二纵梁310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二纵梁310设置三个,第二横梁320设置四个,相邻两个第二纵梁310之间设置两个第二横梁320,三个第二纵梁310和四个第二横梁320纵横交错布置,以形成两列三行的矩形框架。第二纵梁310与第三纵梁的设置方式均为先通过钢筋笼架固定再进行混凝土浇筑。而且第一连接梁260远离第四侧梁140的一端与第二横梁320和第二纵梁310的连接处连接。
通过设置多个第二纵梁310和第二横梁320,在支撑框架100内形成多个小的矩形框架,而第二纵梁310的两端有分别与第三侧梁130和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从而就可以更好地对支撑框架100提供支撑,也就可以有效提高支撑框架100的整体强度。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强化组件300与第二侧梁120之间具有挖掘间隙500。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斜梁600、强化件700以及第二固定梁800。第二支撑斜梁600位于挖掘间隙500内,第二支撑斜梁600的一端与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斜梁60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梁120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斜梁600、所述第三侧梁130以及第二侧梁120之间围合出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强化件700设置在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内,强化件700与第二支撑斜梁600、第三侧梁130以及第二侧梁120分别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梁800位于挖掘间隙500内,且第二固定梁800位于第二支撑斜梁600下方,第二固定梁800的一端与第二侧梁12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梁80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梁800、第二侧梁120以及第四侧梁140之间围合出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
具体地,第二支撑斜梁600的一端与第二侧梁120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斜梁600的另一端靠近第二强化组件300设置。强化件700则分别与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的三边的中点位置处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斜梁600和第二固定梁800,结合第三侧梁130、第二侧梁120以及第四侧梁140,可以形成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和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以此来在挖掘间隙500内形成的强化结构。而且第一支撑斜梁240和第二固定梁800均倾斜设置,可以充分保留挖掘间隙500的空间。从而在确保挖掘间隙500的强度前提下,预留出充分的空间以形成挖掘间隙500,以便于进行挖掘作业。而通过设置强化件700,则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的强度。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强化件700包括:多个强化梁710。多个强化梁710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
具体地,强化梁710可以设置三个,三个强化梁710围合出三角形结构,该三角形结构的三个顶点分别与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的三个边的中点固定连接,以此来提高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的强度。
参照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加强杆820。加强杆820设置在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内,加强杆820的一端与第二侧梁120固定连接,加强杆82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具体地,加强杆820的轴线与第二固定梁800的轴线相平行。通过设置加强杆820,可以在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内形成两个相似三角形,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的整体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梁900。第二连接梁900设置在挖掘间隙500内,第二连接梁900的一端与第二强化组件30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梁900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二连接梁900的一端与第二纵梁310和第二横梁320的连接处连接,第二连接梁900的另一端与挖掘间隙500内的中部位置处相连接。第二连接梁900与第二纵梁310、第四侧梁140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框架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挖掘间隙500部分的支撑框架100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支撑结构包括:
支撑框架(100),所述支撑框架(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梁(110)和第二侧梁(120);
第一强化组件(200),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00)上,且所述第一强化组件(200)靠近所述第一侧梁(110)设置;第二强化组件(300),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00)上,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位于所述第一强化组件(200)与所述第二侧梁(120)之间,所述第一强化组件(200)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之间具有用于挖掘的开挖间隙(400);以及多个支撑杆(101);其中,所述第一强化组件(200)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均设有多个所述支撑杆(101),以支撑于基坑的坑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还具有第三侧梁(130)和第四侧梁(140),所述第一侧梁(110)、所述第三侧梁(130)、所述第二侧梁(120)以及所述第四侧梁(140)依次首尾连接围合出矩形框架;
其中,所述第一强化组件(200)包括:
第一纵梁(210),所述第一纵梁(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纵梁(2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以及
第一横梁(220),所述第一横梁(2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2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210)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杆(101)的顶壁与所述第一纵梁(2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组件(200)还包括:
第一斜撑(230),所述第一斜撑(2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2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2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
第一支撑斜梁(240),所述第一支撑斜梁(2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斜梁(2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斜梁(240)、所述第三侧梁(130)以及所述第一侧梁(110)之间围合出第一上三角形框架(241);以及
第一固定梁(250),所述第一固定梁(25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梁(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梁(2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梁(25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斜梁(240)的下方,所述第一固定梁(250)、所述第一侧梁(110)以及所述第四侧梁(140)之间围合出第一下三角形框架(25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
第一连接梁(260),设置在所述开挖间隙(400)内,所述第一连接梁(26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梁(26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包括:
多个第二纵梁(310),所述多个第二纵梁(310)从所述第一侧梁(110)向所述第二侧梁(120)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纵梁(3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3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以及
多个第二横梁(320),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纵梁(310)之间,所述第二横梁(320)的一端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纵梁(310)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纵梁(3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320)的另一端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纵梁(310)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纵梁(310)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与所述第二侧梁(120)之间具有挖掘间隙(500),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
第二支撑斜梁(600),所述第二支撑斜梁(600)位于所述挖掘间隙(500)内,所述第二支撑斜梁(6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梁(1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斜梁(6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梁(1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斜梁(600)、所述第三侧梁(130)以及所述第二侧梁(120)之间围合出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
强化件(700),设置在所述第二上三角形框架(610)内,所述强化件(700)与所述第二支撑斜梁(600)、所述第三侧梁(130)以及所述第二侧梁(120)分别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固定梁(800),位于所述挖掘间隙(500)内,且所述第二固定梁(800)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斜梁(600)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梁(80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梁(1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梁(8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梁(800)、所述第二侧梁(120)以及所述第四侧梁(140)之间围合出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件(700)包括:
多个强化梁(710),所述多个强化梁(710)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
加强杆(820),设置在所述第二下三角形框架(810)内,所述加强杆(8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梁(120)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8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支撑结构还包括:
第二连接梁(900),设置在所述挖掘间隙(500)内,所述第二连接梁(900) 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强化组件(3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梁(9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梁(140)固定连接。
CN202221090789.0U 2022-05-09 2022-05-09 基坑支撑结构 Active CN217870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90789.0U CN217870504U (zh) 2022-05-09 2022-05-09 基坑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90789.0U CN217870504U (zh) 2022-05-09 2022-05-09 基坑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70504U true CN217870504U (zh) 2022-11-22

Family

ID=84089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90789.0U Active CN217870504U (zh) 2022-05-09 2022-05-09 基坑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705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19824A (zh) 再生式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KR100634726B1 (ko) 지하구조물의 슬래브 구축용 구조체와 이를 이용한테두리보가 생략된 슬래브 및 지하옹벽 시공방법
CN110306594B (zh) 应用于明挖回填式隧道施工的围护支撑系统
CN207017483U (zh) 再生式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13202185B (zh) 一种节能建筑钢结构体系及其安装工艺
CN217870504U (zh) 基坑支撑结构
CN107419825A (zh) 弱边缘构件配筋的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5075571B (zh) 单侧增设翼缘的型钢混凝土墙梁斜向节点的施工方法
JPH10152998A (ja) 既存建築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CN212316942U (zh) 一种斜支撑基坑支护体系
CN212358380U (zh) 一种带腋撑的型钢混凝土梁柱结构及隧道
CN105178197B (zh) 用于支承桥梁箱梁的初始块模板的支架及初始块施工方法
CN213418233U (zh) 一种劲性柱结构
CN212316935U (zh) 免拆支撑杆件及基坑支护系统
CN211173227U (zh) 一种建筑用具有加固机构的钢结构支架
CN113356882A (zh) 大断面隧道墙体支架和施工方法
CN210368577U (zh) 一种基坑用栈桥
CN112064674A (zh) 一种带腋撑的型钢混凝土梁柱结构、隧道及隧道施工方法
JPH0468140A (ja) 梁の構造
CN218437177U (zh) 一种施工电梯附着结构
CN221194395U (zh) 一种装配式平板板柱节点加固装置
CN115075573B (zh) 型钢混凝土墙梁斜向节点加腋的施工方法
CN217352174U (zh) 一种墩边边跨现浇支架
CN215034835U (zh) 一种应用于山区地形的可拆卸式钢箱梁拼装胎架
JPH09111721A (ja) 橋脚の施工方法及び、橋脚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