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48096U -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48096U
CN217848096U CN202222076348.1U CN202222076348U CN217848096U CN 217848096 U CN217848096 U CN 217848096U CN 202222076348 U CN202222076348 U CN 202222076348U CN 217848096 U CN217848096 U CN 217848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ica sheet
box
elastic buffer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7634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素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7634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480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48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48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的电池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单体电池;盖合于箱体的箱盖;云母片,位于电池组与箱盖之间,并覆盖电池组的一表面;支持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电池组与云母片之间,以使云母片与单体电池之间保持间隙;至少两弹性缓冲条,相对间隔地连接于箱盖与云母片之间,以使箱盖与云母片之间保持间隙。该电池箱的整体隔热绝缘效果好、结构紧凑,且能够避免云母片与电池不平整的表面接触而造成云母片的破损。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用电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箱通常包括箱盖、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由一系列单体电池以及其他配件组成的电池组。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增多和普及,电动汽车起火事故也常见诸报端,其安全性能也逐步受到重视。究其原因,电动汽车的起火事故,往往是由单体电池发生短路引起,基于此,需要加强电池箱的整体隔热绝缘性能,以避免热扩散和漏电。
中国专利CN202020136445.3公开了一种汽车电池盒上盖,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且在内侧应用了云母板层来以到隔热绝缘的作用,玻纤层与云母板层之间还通过隔热棉板来隔离。
但是,云母板层是一种脆性材料,局部受力时容易出现破损从而影响其隔热绝缘性能,而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的上表面是不平整的,会有极柱、防爆阀、导电排等部件的局部突起,当云母板层直接贴合在电池组上时,云母板层将与单体电池不平整的表面直接接触,将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云母板层破损的情况;当云母板层悬空在电池组上但间隙较小时,在整个电池箱的集成安装过程或者车辆运行过程中,箱盖与电池组之间会产生相对晃动,也会导致云母板层将与单体电池不平整的表面局部接触的情况;当云母板层悬空在电池组上且间隙足够大时,又会影响其隔热绝缘的效果,且不利于空间的高效利用。
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改进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整体隔热绝缘效果好、结构紧凑,且能够避免云母片与电池不平整的表面接触而造成云母片的破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包括:
箱体;
设置于箱体的电池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单体电池;
盖合于箱体的箱盖;
云母片,位于电池组与箱盖之间,并覆盖电池组的一表面;
支持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电池组与云母片之间,以使云母片与单体电池之间保持间隙;
至少两弹性缓冲条,相对间隔地设置于箱盖与云母片之间,以使箱盖与云母片之间保持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箱,通过支持件来控制云母片与单体电池之间的间隙,以在电池箱的整体集成安装过程或者车俩运行过程中,箱盖与电池组之间产生相对晃动时,避免云母片与单体电池不平整的表面接触而造成云母片的破损,并利用弹性缓冲条来控制云母片不倾斜或者受箱盖压力时倾斜幅度较小,弹性缓冲条还能够为箱盖的受力变形提供形变空间,使得云母片受到的力属于柔性的力而非刚性的力。
通过支持件与弹性缓冲条的组合作用,从而得到一款整体隔热绝缘效果好、结构紧凑、安全性能高的电池箱。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池箱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池箱去除箱体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支持件和弹性缓冲件在云母片以及电池组上安装位置的透视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云母片与弹性缓冲条相连接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池箱去除箱体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池箱去除箱体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池箱去除箱体后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箱体;2、电池组;21、单体电池;211、极柱;212、防爆阀;22、导电排;3、箱盖;4、云母片;5、支持件;51、避让槽;6、弹性缓冲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一种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包括本文所述的电池箱。
具体的,该电池箱包括:箱体1、电池组2、箱盖3、云母片4、支持件5以及两弹性缓冲条6。其中,箱体1内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电池仓,电池组2设置于箱体1的电池仓内,电池组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单体电池21和其他配件,所述的其他配件可包括将相邻的单体电池21串联或者并联连接的导电排22,当然,不排除还可采用其他方式实现不同单体电池21之间的导电连接;箱盖3盖合于箱体1,以将单个或者多个电池组2封闭在箱体1内;云母片4位于电池组2与箱盖3之间,并覆盖电池组2的一表面,如图1和图2所示的,云母片4覆盖电池组2的上表面,云母片4能够起到隔热绝缘的作用,防止单体电池21或其他配件向箱盖3爬电,也可防止单体电池21出现故障时其热量向箱盖热扩散。
重要的,支持件5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电池组2与云母片4之间,以使云母片4与单体电池21之间保持间隙;两弹性缓冲条6相对间隔地设置于箱盖3与云母片4之间,以使箱盖3与云母片4之间同样保持间隙。具体的,以图2的方位为参考,支持件5的下表面连接于电池组2中的多个单体电池21的上表面,支持件5的上表面连接于云母片4的下表面,弹性缓冲条6的下表面连接于云母片4的上表面,弹性缓冲条6的上表面连接于箱盖3的内侧面。
通过上述方案,在箱盖3受外力影响而朝向电池组2变形时,箱盖3变形的力通过压缩弹性缓冲条6后,再依次传递至云母片4、支持件5以及电池组2,其中,利用两弹性缓冲条6的连接作用,控制云母片4不倾斜或者受箱盖3压力时倾斜幅度较小,利用弹性缓冲条6的弹性形变作用和产生的间隙还能够为箱盖3的受力变形提供形变空间,使得箱盖3作用于云母片4的力属于柔性的力而非刚性的力,利用支持件5的支撑作用以使云母片4与单体电池21之间保持合适的、较佳的间隙,该间隙能够保持不变或者基本不变,使得云母片4在多种情况下均保持不与单体电池21不平整的表面接触,且云母片4与支持件5之间的接触面可通过支持件5表面的简单设置而保持为平面接触,从而避免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云母片4破损的情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支持件5与弹性缓冲条6之间是能够起到组合作用的,原因为,当云母片4两侧受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为刚性接触所产生的力时,云母片4容易因受力过大而被压碎。如此,通过上述方案得到一款整体隔热绝缘效果好、结构紧凑、安全性能高的电池箱。
另外,本文所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以图3的方位为参考,第一方向即为竖向,第二方向即为横向,以此使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两弹性缓冲条6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上的连接位置相互间隔错开,具体的,以图3的方位为参考,沿第二方向(即横向),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的投影面上相间隔排列,如此,避免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上形成台阶接触,在云母片4受到箱盖3压力作用而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时,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之间的间隙能够为云母片4的弯曲变形提供缓冲区域,进而避免云母片4被折断或压断。
较佳的,支持件5的位置位于两弹性缓冲条6之间,如此,在弯曲变形时,云母片4的中间部位朝向箱盖3侧拱起,以充分利用弹性缓冲条6在箱盖3与云母片4之间所产生的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缓冲条6的数量还可以三个、四个等,弹性缓冲条6的数量可根据需要加设,确保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上的连接位置相互间隔错开即可。
较佳的,每一弹性缓冲条6均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弹性缓冲条6的长度与云母片4的相对应的长度或宽度相适配,以将箱盖3施加的力均匀分担至云母片4上,避免出现受力断点处而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情况。
较佳的,弹性缓冲条6的两侧分别粘贴于箱盖3与云母片4,从而将云母片4相对固定在箱盖3上,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具体为,弹性缓冲条6的上侧(即上表面)粘贴于箱盖3的下表面,弹性缓冲条6的下侧(即下表面)粘贴于云母片4的上表面,以此更好的压紧云母片4,防止其产生晃动。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弹性缓冲条6的一侧与箱盖3之间还可具有间隙,弹性缓冲条6的另一侧粘贴于云母片4。在弹性缓冲条6与箱盖3之间保有间隙的目的在于:防止误触导致云母片4破损。
当然,支持件5的一侧可抵接于云母片4的下表面,也可粘贴于云母片4下表面;支持件5的另一侧可抵接于单体电池21的上表面,也可粘贴于单体电池21的上表面,或者,支持件5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在电池组2的其他部件上。
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弹性缓冲条6为泡棉,该泡棉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云母片4相对应的两边沿的内侧,以使泡棉的端部与云母片4的边沿之间保持间隙,减少泡棉的长度精度生产要求,并为泡棉提供长度形变空间,避免泡棉被压缩形变时突出云母片4以影响其他部件的安装或固定。
众所周知,单体电池21上一般均设置有两极柱211和防爆阀212。为了方便单体电池21的泄压,防爆阀212一般位于单体电池21朝向箱盖3的表面上,且位于该表面的中间位置处(单体电池21该处膨胀量最大);两极柱211有可能同样位于单体电池21朝向箱盖3的表面上,且位于该表面的两端,当然,两极柱211也可能位于单体电池21的左右两侧面;导电排22是连接在相信两单体电池21的极柱211上的,因单体电池21会膨胀,所以导电排22需要做些弹性弯折结构以适应极柱211距离的变化;如此,防爆阀212、极柱211以及导电排22的至少之一将造成单体电池21表面的不平整。
本实施例将以防爆阀212、极柱211以及导电排22均位于单体电池21朝向云母片4(同样也是朝向箱盖3)的一表面以进行详细阐述。
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特别的,一云母片4对应覆盖两电池组2,两电池组2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以图3的方位为参考,第一方向即为竖向,第二方向即为横向),两电池组2的相邻单体电池21之间可通过导电排22并联导电连接(即横向排列的两单体电池21的内侧通过导电排22并联导电连接),每一电池组2的相邻单体电池21的外侧同样可通过导电排22串联导电连接(即竖向排列的两单体电池21的外侧通过导电排22串联导电连接),以此实现两电池组2之间电量的综合应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电池组2的相邻单体电池21的内侧同样可通过导电排22串联导电连接,各电池组2之间或者电池组2内的各单体电池21之间的导电连接关系并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点,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支持件5设置有两个且均设置有对应单体电池21上的防爆阀212的避让槽51,每一支持件分别跨设于不同的电池组2中的单体电池21的防爆阀212处,两弹性缓冲条6分别位于不同的电池组2中的单体电池21外侧的导电排22的上方,较佳的,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保持间隙。由此,实现一云母片4对两电池组2的隔热绝缘的综合防护。
重要的是,在位置关系上,弹性缓冲条6不仅是位于导电排22的上方,而且调整两者的位置关系以使弹性缓冲条6和导电排22在单体电池21上表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较佳的,弹性缓冲条6在单体电池21上表面的投影全面覆盖导电排22在单体电池21上表面的投影。如此,能够确保在云母片4受力弯曲变形时,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的间隙能够基本保持不变,防止导电排22抵触云母片4从而造成云母片4的局部受力破损,保证导电排22处云母片4的相对完整,避免因一个或小部分单体电池21热失控喷发物质而引起的短路问题;另一方面,弹性缓冲条6施加于云母片4的施力点的距离将会相对较大,保证云母片4不轻易脆裂,还能够防止云母片4弯折过度,导致云母片4从中间发生开裂的现象发生。
重要的是,支持件5位于防爆阀212的上方,在单体电池21热失控时,高温气体和固体会以喷射的形式从防爆阀212喷出,喷射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该冲击力能够被支持件5承受,从而避免该冲击力直接冲击云母片4;弹性缓冲条6位于导电排22的上方,能够确保在云母片4受力弯曲变形时,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的间隙能够基本保持不变,避免导电排22抵触云母片4从而造成云母片4的局部受力破损。
优选的,支持件5可为该电池箱中本身具有的液冷管,或者,支持件5可为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如此,在单体电池21热失控时,能够将液冷管或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冲破,从而起到灭火、降温的作用。
实施例2
参阅图5,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应用有该电池箱的用电装置。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电池箱与实施例1的电池箱的区别仅在于:支持件5数量的不同以及支持件5在单体电池21上的相对位置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一云母片4同样对应覆盖两电池组2,两电池组2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支持件5设置有四个且两两对应连接于不同的电池组2,对应同一电池组2的两支持件5相对位于单体电池21上的防爆阀212的两侧,两弹性缓冲条6同样分别位于不同的电池组2中的单体电池21外侧的导电排22的上方,较佳的,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保持间隙。由此,实现一云母片4对两电池组2的隔热绝缘的综合防护。
具体的,支持件5位于单体电池21的极柱211与防爆阀212之间。
由此,利用四个支持件5以支撑云母片4,且支持件5不会干涉到极柱211与防爆阀212,并借用极柱211和/或防爆阀212的高度为支持件5的厚度提供设计空间,在取得较高强度的支持件5的同时,不会过多的增加电池箱的整体高度;另一方面,四个支持件5的如此布置,也能够使得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上的连接位置相互间隔错开,从而达到实施例1所述的避免云母片4被折断或压断的目的。
另外,弹性缓冲条6位于导电排22的上方,能够确保在云母片4受力弯曲变形时,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的间隙能够基本保持不变,避免导电排22抵触云母片4从而造成云母片4的局部受力破损。
在本实施例中,支持件5同样可以为该电池箱中本身具有的液冷管,或者,支持件5可为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如此,在单体电池21热失控时,液冷管或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围绕在防爆阀212的两侧,防爆阀212所产生的冲击力在向两侧扩散时能够冲破液冷管或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从而起到灭火、降温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两电池组2的单体电池21之间的连接关系,弹性缓冲条6的具体结构,支持件5与弹性缓冲条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均可参考实施例1的相关描述即可。本实施例不再重复阐述。
实施例3
参阅图6,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应用有该电池箱的用电装置。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电池箱与实施例1的电池箱的区别仅在于:云母片4所覆盖的电池组2数量的不同以及支持件5在单体电池21上的相对位置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一云母片4对应覆盖一电池组2,支持件5设置有两个且相对位于单体电池21上的防爆阀212的两侧,两弹性缓冲条6分别位于单体电池21两侧的导电排22的上方,较佳的,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保持间隙。由此,实现一云母片4对一电池组2的隔热绝缘的单独防护。
具体的,支持件5位于单体电池21的极柱211与防爆阀212之间。
由此,利用两个支持件5以支撑云母片4,且支持件5不会干涉到极柱211与防爆阀212,并借用极柱211和/或防爆阀212的高度为支持件5的厚度提供设计空间,在取得较高强度的支持件5的同时,不会过多的增加电池箱的整体高度;另一方面,两个支持件5的如此布置,也能够使得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上的连接位置相互间隔错开,从而达到实施例1所述的避免云母片4被折断或压断的目的。
另外,弹性缓冲条6位于导电排22的上方,能够确保在云母片4受力弯曲变形时,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的间隙能够基本保持不变,避免导电排22抵触云母片4从而造成云母片4的局部受力破损。
与实施例2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支持件5同样可以为该电池箱中本身具有的液冷管,或者,支持件5可为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如此,在单体电池21热失控时,液冷管或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围绕在防爆阀212的两侧,防爆阀212所产生的冲击力在向两侧扩散时能够冲破液冷管或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从而起到灭火、降温的作用。
与实施例2同样的,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组2的单体电池21之间的连接关系,支持件5的具体结构,弹性缓冲条6的具体结构,支持件5与弹性缓冲条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均可参考实施例1的相关描述即可。本实施例不再重复阐述。
实施例4
参阅图7,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应用有该电池箱的用电装置。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电池箱与实施例1的电池箱的区别仅在于:云母片4所覆盖的电池组2数量的不同以及相对应的支持件5数量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一云母片4对应覆盖一电池组2,支持件5设置有一个,且支持件5上设置有对应单体电池21上的防爆阀212的避让槽51,支持件5跨设于单体电池21的防爆阀212处,两弹性缓冲条6分别位于单体电池21两侧的导电排22的上方,较佳的,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保持间隙。由此,实现一云母片4对一电池组2的隔热绝缘的单独防护。
由此,与实施例1同样的,支持件5位于防爆阀212的上方,在单体电池21热失控时,高温气体和固体会以喷射的形式从防爆阀212喷出,喷射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该冲击力能够被支持件5承受,从而避免该冲击力直接冲击云母片4;弹性缓冲条6位于导电排22的上方,能够确保在云母片4受力弯曲变形时,云母片4与导电排22之间的间隙能够基本保持不变,避免导电排22抵触云母片4从而造成云母片4的局部受力破损。
另一方面,单个支持件5的如此布置,也能够使得支持件5和弹性缓冲条6在云母片4上的连接位置相互间隔错开,从而达到实施例1所述的避免云母片4被折断或压断的目的。
与实施例1同样的,支持件5可为该电池箱中本身具有的液冷管,或者,支持件5可为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如此,在单体电池21热失控时,能够将液冷管或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冲破,从而起到灭火、降温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组2的单体电池21之间的连接关系,支持件5的具体结构,弹性缓冲条6的具体结构,支持件5与弹性缓冲条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均可参考实施例1的相关描述即可。本实施例不再重复阐述。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设置于所述箱体的电池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单体电池;
盖合于所述箱体的箱盖;
云母片,位于所述电池组与箱盖之间,并覆盖所述电池组的一表面;
支持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电池组与云母片之间,以使所述云母片与单体电池之间保持间隙;
至少两弹性缓冲条,相对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箱盖与云母片之间,以使所述箱盖与云母片之间保持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弹性缓冲条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所述支持件和弹性缓冲条在所述云母片上的连接位置相互间隔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件的位置位于两所述弹性缓冲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弹性缓冲条均呈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所述弹性缓冲条的长度与所述云母片的相对应的长度或宽度相适配,以将所述箱盖施加的力均匀分担至所述云母片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条为泡棉,所述泡棉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位于所述云母片相对应的两边沿的内侧,以使所述泡棉的端部与所述云母片的边沿之间保持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条的两侧分别粘贴于所述箱盖与云母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条的一侧与所述箱盖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弹性缓冲条的另一侧粘贴于所述云母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朝向所述云母片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两极柱,相邻两所述单体电池的同侧极柱通过导电排电连接,所述弹性缓冲条的位置位于所述导电排的上方,并使所述弹性缓冲条和导电排在所述单体电池上表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云母片与导电排之间保持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朝向所述云母片的一表面上设置有防爆阀,所述支持件的位置位于所述防爆阀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件为液冷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件为填充有阻燃剂的管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一所述云母片对应覆盖一所述电池组,所述支持件设置有两个且相对位于所述单体电池上的防爆阀的两侧,两所述弹性缓冲条分别位于所述单体电池两侧的导电排的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一所述云母片对应覆盖一所述电池组,所述支持件设置有一个,且所述支持件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单体电池上的防爆阀的避让槽,所述支持件跨设于所述单体电池的防爆阀处,两所述弹性缓冲条分别位于所述单体电池两侧的导电排的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一所述云母片对应覆盖两所述电池组,两所述电池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支持件设置有两个且均设置有对应所述单体电池上的防爆阀的避让槽,每一所述支持件分别跨设于不同的所述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的防爆阀处,两所述弹性缓冲条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外侧的导电排的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一所述云母片对应覆盖两所述电池组,两所述电池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支持件设置有四个且两两对应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电池组,对应同一所述电池组的两所述支持件相对位于所述单体电池上的防爆阀的两侧,两所述弹性缓冲条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外侧的导电排的上方。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
CN202222076348.1U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7848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6348.1U CN217848096U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76348.1U CN217848096U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48096U true CN217848096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3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76348.1U Active CN217848096U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480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0517A (zh) * 2023-09-19 2023-10-2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0517A (zh) * 2023-09-19 2023-10-2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116960517B (zh) * 2023-09-19 2024-01-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7380B (zh) 电源装置和具备其的车辆、蓄电装置以及电源装置用隔板
US9728823B2 (en) Battery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attery
JP2023134546A (ja) 電池パック、車両及びエネルギー蓄積装置
US20220352591A1 (en)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KR102518181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팩 구조
EP3790070B1 (en) Battery pac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vehicle
US9711819B2 (en) Mount structure for fuel cell stack
KR102317506B1 (ko) 배터리 팩
US9748533B2 (en) Battery module
KR20160091124A (ko) 이차전지 유닛을 수납하는 하우징을 구비하는 배터리 모듈
CN217848096U (zh) 一种具有隔热绝缘结构的电池箱及用电装置
EP3783734B1 (en) Battery assembl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KR20070025735A (ko) 이차 전지 모듈과 이차 전지 모듈의 격벽
CN106601940A (zh) 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动力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4706144U (zh) 电池模块夹紧装置以及电池组
KR20210090938A (ko) 배터리 팩
CN113451695A (zh) 电池模组和电动车辆
US10014508B2 (en) Battery module assembly
CN111566863B (zh) 用于机动车的高压蓄电池以及机动车
KR20220095217A (ko) 전지 모듈군, 전지 팩, 장치 및 전지 모듈군의 제조방법
CN218274872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9801031U (zh) 电池装置
CN215184223U (zh) 电池组
CN218160594U (zh) 一种电池组及电池包
CN215644744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动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