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26762U -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6762U
CN217826762U CN202222000653.2U CN202222000653U CN217826762U CN 217826762 U CN217826762 U CN 217826762U CN 202222000653 U CN202222000653 U CN 202222000653U CN 217826762 U CN217826762 U CN 2178267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
heating body
pipe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006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雄
谢涛
畅晓渊
吕乔
刘杰村
王旭尧
莫和臣
刘晓晖
王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bacc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006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67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67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67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草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且功耗低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包括该多维立体加热结构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中,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包括加热管、第二加热体以及均热件,加热管的内环面设有第一加热体,加热管的外表面设有绝热层,加热管的内腔设有用于插设烟支的加热腔;第二加热体安装在加热管的底部并开设有用于连通环境和加热腔的进气孔,第二加热体用于在内膜加热管的热传递下对烟支底部及进入进气孔的空气加热;均热件设置在加热管与第二加热体之间,以分隔加热腔内的烟支与第二加热体;第一加热体和第二加热体分别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与第二加热体中的一个为导热体,另一个为热源。

Description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草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且功耗低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卷烟是一种重要新型烟草制品,其通过外部热源(气溶胶产生装置)加热烟草材料,以提供给消费者吸食的烟气,与传统卷烟相比,加热不燃烧卷烟没有烟草燃烧过程,避免了明火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隐患,且加热过程不产生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大大减少了吸烟对消费者及周围人群的危害。气溶胶产生装置内设有用于对烟支加热的加热体,但是,传统气溶胶产生装置内的加热体仅从烟支的侧面或者中心加热,烟支的底部或内部难以烘烤均匀和透彻,吸食效果不理想。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2110908975.4)公开了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结构,其可以从烟支的周围和底部同时加热,使得烟支受热更加均匀。但是,该加热结构的发热体设置在加热管的表层或加热管的中部,加热管的热损失量较大,使得烟支的加热效率相对不足;另外,该加热结构中,包括了加热管和设置在加热管底部的电磁加热器两种加热元件,促使加热结构内部提供更大空间以容纳加热元件,从而使得加热结构内部构件复杂,功耗较大;此外,在该加热结构中,由于采用了电磁加热器,该电磁加热器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内部几乎不发热,进一步降低了加热结构的加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加热效率不足以及结构复杂、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且功耗低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一种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包括:
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内环面设有第一加热体,加热管的外表面设有绝热层,所述加热管的内腔设有用于插设烟支的圆管形的加热腔;
第二加热体,所述第二加热体安装在加热管的底部并开设有用于连通环境和加热腔的进气孔,所述第二加热体用于对烟支底部及进入进气孔的空气加热;以及
均热件,所述均热件设置在加热管与第二加热体之间,以分隔加热腔内的烟支与第二加热体,所述均热件由硅胶或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均热件的中部开设有用于传导热量的通孔;
所述第一加热体和第二加热体分别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为热源,第二加热体为导热体;或第二加热体为热源,第一加热体为导热体;
当第一加热体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与第二加热体分别为热源时,第一加热体包括设置在加热腔内壁或内部的加热条或加热片,所述加热条或加热片包括表层的氧化锆流延层以及底层的电发热材料涂膜层;
当第一加热体为热源或第二加热体为热源时,加热管沿轴向包括与导热体邻接的间接加热区和与热源邻接的直接加热区,直接加热区包括第一直接加热区和第二直接加热区,第一直接加热区位于间接加热区和第二直接加热区之间,第一直接加热区的加热温度低于第二直接加热区的加热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条或加热片沿加热管的内壁环绕并形成镂空管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条或加热片螺旋缠绕在加热管的内壁;或在预设高度范围内沿加热管的内壁呈波浪状结构设置,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管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作热源的第一加热体或用作热源的第二加热体内设有导热保护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保护层上设有波浪形热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体包括加热本体以及设置在加热本体顶面的连接体,加热本体与连接体一体式成型,且加热本体和连接体上开设有若干沿加热管长度方向延伸的所述进气孔,所述连接体的直径小于加热本体的直径,且连接体的边缘凸起并形成圆盘形卡接部,所述通孔的内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凹凸配合的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于卡槽的顶部设有第一环形圆弧凸起,于卡槽的底部设有第二环形圆弧凸起,通孔内于第一环形圆弧凸起所在部位的直径小于第二环形圆弧凸起所在部位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的内壁沿加热管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环形限位凸起,所述均热件嵌装于两个环形限位凸起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热件上于邻近烟支的一端面的边缘设有凹台,邻近均热件顶部的环形限位凸起嵌装于所述凹台。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上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将第一加热体设置在加热管的内腔,并在加热管的外表面设置绝热层,第一加热体或/和第二加热体工作中产生的热量全部用来加热烟支,减少了对外热辐射及热量损失,提高了烟支的加热效率;另外,将两个加热体中的一个设置为导热体,一方面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对热源产生的热量进行收集,另一方面还用于将收集到的热量以新的热源形式提供给烟支的底部或环侧面,如此,通过第一加热体与第二加热体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烟支的全面加热,进一步提升了烟支的加热效率;加热管内零部件的使用量减少,对加热管尺寸要求不高,且避免了热量浪费,有利于降低多维立体加热结构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维立体加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维立体加热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维立体加热结构拆解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均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均热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管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结合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且功耗低的用于烟支加热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该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包括加热管100、第二加热体200以及均热件300,其中,加热管100呈中空筒状结构,加热管100的内环面设有第一加热体110,加热管100的外表面设有绝热层120,加热管100的内腔设有用于插设烟支的圆管形的加热腔130;加热腔130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烟支的外径,以使得烟支能够顺利插入加热腔130内,并避免烟支在加热腔130内晃动或从加热腔130内脱落。加热管100本身为导热的金属或陶瓷等材质,第一加热体110贴附在加热管100的内壁或位于加热管100的中部。第二加热体200安装在加热管100的底部并开设有用于连通环境和加热腔130的进气孔210,第二加热体200用于在内膜加热管100的热传递下对烟支底部及进入进气孔210的空气加热;均热件300设置在加热管100与第二加热体200之间,以分隔加热腔130内的烟支与第二加热体200,避免烟支被过度烘烤进而产生有害物质;第一加热体110和第二加热体200分别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110为热源,第二加热体200为导热体;或第二加热体200为热源,第一加热体110为导热体。
本实施例中,均热件300设计为柱状结构,以便均热件300的外表面能够与加热管100的内壁贴合,使得均热件300牢固约束在加热管100上。均热件300由硅胶或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其他导热材料,均热件300的中部开设有用于传导热量的通孔310,以便将第二加热体200处的热量以及进气导入加热腔130内,提供烟支加热条件。优选的,均热件300上开设有大量通孔310,通孔310孔径较小,相邻通孔310之间的间距小,从而使得均热件300呈蜂窝状结构,第二加热体200处的热量经由各均热件300被分散为若干股微小热流,以便对烟支底部均匀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包括了三种烟支加热方案,即从烟支的环侧面和底部同时提供热源对烟支加热,或仅在烟支的环侧面提供热源,烟支底部仅设置导热件对加热腔130内的热量进行收集;或仅在烟支的底部提供热源,烟支的环侧面设置导热件对加热腔130内的热量进行收集,提供了多种烟支加热方式,可以实现对烟支的全面加热。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100外表面的绝热层120用于对加热管100保温,以避免加热管100外表面对环境产生热辐射,进而造成的热量散失问题,提高热能利用率;另外,通过设置绝热层120,可以促使第一加热体110产生或传导的热量导向烟支,进一步提高了导热效率,降低了第一加热体110或/和第二加热体200用于烟支加热时所需的设定温度。具体的,传统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结构,其发热管,有pi膜、厚膜等技术,发热层是在表层或管壁中间层,其要提高导热效率,基材需要高导热材料,不容易保温,同样条件下,设定温度和表层温度都高,例如,传统气溶胶发生装置加热结构的底部热气流的设定温度一般为375-400℃,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体110或/和第二加热体200的设定温度设置在275-300℃即可,降低了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的能耗。此外,绝热层120的设置对热量进行了阻挡,使得加热管100表层温度较低,避免了在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安装在气溶胶发生装置内时对环境元件的热辐射,有利于延长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保证气溶胶发生装置使用的可靠性。
以下结合具体实例对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的几种不同形态进行说明。
当第一加热体110和第二加热体200均为热源时,加热管100的两端设有金属连接电极140,两端电极140分别与第一加热体110连接,并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以使得第一加热体110在通电后发热,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第二加热体200呈圆柱状结构,且第二加热体200的内部沿第二加热体200高度方向平行设置有多个棒状结构的加热件,第二加热体200内的加热件与第一加热体110串联连接且为一体式结构。如此,在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工作时,第二加热体200内的加热件对烟支的底面以及经由进气孔210进入加热腔130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一加热体110发热并向烟支的环侧面提供热量,以实现对烟支的全面加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体200的加热件也可以与第一加热体110并联连接,或两者分别由独立的开关控制,如此,消费者在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烟支的环侧面加热、对烟支的底部加热或同时对烟支的环侧面和底部进行加热。
当第一加热体110为热源,第二加热体200为导热体时,第一加热体110为高导内壳发热体,其以片状或条状结构设置在加热管100的内壁或内部,第一加热体110可以采用铬镍合金、铬镍铁合金、铁铬铝合金、铁铝合金、金属钨、碳化硅、氧化锆以及二硅化钼等加热材料,也可以采用市面上常见的其他加热材料。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体200采用金属或陶瓷等导热效果好的材料制成,第二加热体200本身并不发热,仅作为第一加热体110的换热芯,用于收集加热腔130内由第一加热体110辐射的热量。具体的,在仅采用第一加热体110加热时,由于第一加热体110设置在加热管100的内环面,加热腔130内由加热管100管壁至加热管100中心的方向上,温度是逐渐降低的,从而使得烟支的底部边缘温度较高,而烟支的底部中心的温度较低,烟支加热不均匀,影响烟气的产生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加热管100的底部设置第二加热体200作为导热体,一方面减少了热源数量,降低了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的功耗,另一方面,第二加热体200通过导热的方式对加热腔130内的热量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该部分热量提供给烟支的底部,使得烟支底部全面受热,以达到提高烟支加热效果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加热体110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110与第二加热体200分别为热源时,第一加热体110包括设置在加热腔130内壁或内部的加热条或加热片,加热条或加热片包括表层的氧化锆流延层以及底层的电发热材料涂膜层。具体的,在加热条或加热片的制造过程中,首先制备氧化锆流延片,在氧化锆流延片上印刷钨浆,并对印刷后的流延片进行卷圈成型、等静压以及烧结成型等作业,成型后,氧化锆在外层,具有结构强度高,导热性能差等优点,钨浆在内侧,通电产生的热短距离的传导给烟支,从而提升烟支加热效果。优选的,加热条或加热片沿加热管100的内壁环绕并形成镂空管状结构,例如加热条或加热片以网状编织的方式在加热管100的内壁上成型,如采用金属网片作为第一加热体110。进一步优选的,加热条或加热片螺旋缠绕在加热管100的内壁;或在预设高度范围内沿加热管100的内壁呈波浪状结构设置,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管状结构,图1示出了加热片以波浪状结构围设在加热管100内壁上的情形,通过采用螺旋状结构或波浪状结构,增大了第一加热体110与烟支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烟支的加热效果。
当第二加热体200为热源,第一加热体110为导热体时,第二加热体200内设有柱状、棒状或管状加热件,第一加热体110可以设计为陶瓷或金属管状结构,在第一加热体110与加热管100同时采用金属材料时,第一加热体11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加热管100的管壁上;另外,第一加热体110也可以采用紧配的方式与加热管100的内壁配合,以实现对第一加热体110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任一种加热结构(第一加热体110和第二加热体200均为热源,或二者中的一个为热源时)中,用作热源的第一加热体110或用作热源的第二加热体200内设有导热保护层。例如,在第一加热体110作为热源时,导热保护层设置在电发热材料涂膜层与氧化锆流延层之间,当第二加热体200作为热源时,导热保护层邻近进气孔210的边缘设置,导热保护层用于提高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工作的安全性,避免加热管100内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加热管100损坏问题。具体的,导热保护层上设有波浪形热流通道,这些热流通道用于供存在温差的各部位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加热管100内的温度趋于一致,热流通道的波浪形结构有助于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上述三种加热结构中,第二加热体200及均热件300分别收容于加热腔130内,第二加热体200与加热管100的内壁焊接、卡接或紧配连接。第二加热体200的高度方向上开设有若干进气孔210,以使得第二加热体200整体呈蜂窝状结构,如此,增大了第二加热体200的进风面以及进风与第二加热体20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进风效率并增大了进风量。当然,也可以通过同时增大进气孔210的内径并减少进气孔210的和数量,来获得进风阻力较小的第二加热体20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均热件300收容在加热腔130内,第二加热体200部分或整体位于加热腔130外部,均热件300用于将烟支与第二加热体200分开,以避免烟支底部被过度烘烤,进而产生有害物质。当第二加热体200整体位于加热腔130外部时,第二加热体200的顶面或顶部与加热体的底端面连接,且第二加热体200上的进气孔210始终与加热腔130连通,以保证在第一加热体110与第二加热体200的配合下,烟支的环侧面和底面均能够受热,提升了烟支的加热效果。
一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体200呈工字形结构,且第二加热体200的顶端嵌入均热体中心处的通孔310内,以实现与均热件300的固定配合。请结合图4至图7,第二加热体200包括加热本体220以及设置在加热本体220顶面的连接体230,加热本体220与连接体230一体式成型,且加热本体220和连接体230上开设有若干沿加热管100长度方向延伸的进气孔210,连接体230的直径小于加热本体220的直径,且连接体230的边缘凸起并形成环形卡接部240,通孔310的内表面开设有与卡接部240凹凸配合的卡槽320。这样,在组装第二加热体200与均热件300的过程中,仅需将第二加热体200上连接体230的一端插入通孔310,并使卡接部240嵌入卡槽320内,卡接部240即在卡槽320内壁的约束下与均热件300限位连接。
进一步的,通孔310的内表面于卡槽320的顶部设有第一环形圆弧凸起330,于卡槽320的底部设有第二环形圆弧凸起340,通孔310内于第一环形圆弧凸起330所在部位的直径小于第二环形圆弧凸起340所在部位的直径。本实施例中,在卡槽320的顶底部分别设置环形圆弧凸起,插装第二加热体200时,卡接部240的边缘沿着第二环形圆弧凸起340的表面滑动,直至滑入卡槽320内,该过程中,卡接部240受到的阻力较小,即,降低了第二加热体200插入均热件300的难度,并减小了卡接部240的磨损,有利于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环形圆弧凸起330处的直径设定为小于第二环形圆弧凸起340处的直径,在第二加热体200受到外部冲击或在第二加热体200安装时用力过大的情形时,由于第一环形圆弧凸起330内环直径较小,卡接部240受到第一环形圆弧凸起330的约束后,难以进一步进入第一环形圆弧凸起330的内环以及加热腔130内,避免均热件300失效,保证了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均热件300为具有弹性的硅胶件,这样,在第二加热体200的卡接部240嵌入卡槽320的过程中,均热件300受挤压产生形变,当卡接部240完全嵌入卡槽320后,第二环形圆弧凸起340恢复形变并对卡接部240的底部限位,以实现第二加热体200与均热体的牢固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均热件300通过挤压限位的方式与第二加热体200连接,于此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均热件300与加热管100内壁连接的稳定性,一实施例中,加热管100的内壁沿加热管1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环形限位凸起,均热件300嵌装于两个环形限位凸起之间,也就是说,两个环形限位凸起共同用于限定均热件300的活动范围,避免均热件300在加热管100内因晃动造成的漏气问题的发生。在均热件300采用弹性硅胶件的情况下,均热件300与邻近加热腔130底部的环形限位凸起抵接时,均热件300在环形限位凸起的挤压下变形,以便嵌入两个环形限位凸起之间,从而实现均热件300与加热管100的装配。进一步的,均热件300上于邻近烟支的一端面的边缘设有凹台,邻近均热件300顶部的环形限位凸起嵌装于凹台,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凹台作为环形限位凸起的避控卫,用于容置环形限位凸起,以避免环形限位凸起在加热腔130的底部形成凸部,进而影响烟支的插装。
当第一加热体110为热源或第二加热体200为热源时,一实施例中,加热管100包括与导热体邻接的间接加热区150和与热源邻接的直接加热区160。具体的,在第一加热体110为热源,第二加热体200为导热体时(间接加热区150和直接加热区160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加热管100的上部为直接加热区160,加热管100的下部为间接加热区150,第一加热体110位于直接加热区160内,均热件300和第二加热体200均位于间接加热区150内,均热件300和第二加热体200收集间接加热区150内的热量,并由均热件300最终将二者收集到的热量传递至烟支,直接加热区160用于直接对烟支气进行加热烘烤。本实施例中,间接加热区150和直接加热区160内分别设置独立加热线路,或者间接加热区150内的加热体密度大于直接加热区160内的加热体密度,以使得间接加热区150加热的能量(温度或热量)大于直接加热区160加热的能量(温度或热量),由于间接加热区150是对烟支的间接加热,因此间接加热区150加热的能量应当更大,才能够使得最终传递给烟支的加热能量与直接加热区160的加热能量相同或接近,以实现均匀加热。
进一步地,直接加热区160包括第一直接加热区和第二直接加热区,第一直接加热区位于间接加热区150和第二直接加热区之间,由于均热件300会对烟支端部进行加热,因此烟支端部同时受到均热件300和第一直接加热区的加热。为了平衡烟支加热烘烤的效果,设置成第一直接加热区的加热温度(能量温或热量)低于第二直接加热区的加热温度(能量或热量),进而使得烟支整体的加热能量均衡。整体来看,加热管100上的加热能量(温度或热量)自大而小依次为:间接加热区150、第二直接加热区和第一直接加热区。当第一加热体110为导热体,第二加热体200为热源时,可依此进行反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上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本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也可以理解为加热不燃烧装置,其包括了上述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以及安装在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外表面并对其进行保护的壳体,还包括用于为热源提供电能的电源和连接电源与热源的导线。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将第一加热体110设置在加热管100的内腔,并在加热管100的外表面设置绝热层120,第一加热体110或/和第二加热体200工作中产生的热量全部用来加热烟支,减少了对外热辐射及热量损失,提高了烟支的加热效率;另外,将两个加热体中的一个设置为导热体,一方面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对热源产生的热量进行收集,另一方面还用于将收集到的热量以新的热源形式提供给烟支的底部或环侧面,如此,通过第一加热体110与第二加热体200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烟支的全面加热,进一步提升了烟支的加热效率;加热管100内零部件的使用量减少,对加热管100尺寸要求不高,且避免了热量浪费,有利于降低多维立体加热结构10的功耗。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内环面设有第一加热体,加热管的外表面设有绝热层,所述加热管的内腔设有用于插设烟支的圆管形的加热腔;
第二加热体,所述第二加热体安装在加热管的底部并开设有用于连通环境和加热腔的进气孔,所述第二加热体用于对烟支底部及进入进气孔的空气加热;以及
均热件,所述均热件设置在加热管与第二加热体之间,以分隔加热腔内的烟支与第二加热体,所述均热件由硅胶或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均热件的中部开设有用于传导热量的通孔;
所述第一加热体和第二加热体分别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为热源,第二加热体为导热体;或第二加热体为热源,第一加热体为导热体;
当第一加热体为热源或第一加热体与第二加热体分别为热源时,第一加热体包括设置在加热腔内壁或内部的加热条或加热片,所述加热条或加热片包括表层的氧化锆流延层以及底层的电发热材料涂膜层;
当第一加热体为热源或第二加热体为热源时,加热管沿轴向包括与导热体邻接的间接加热区和与热源邻接的直接加热区,直接加热区包括第一直接加热区和第二直接加热区,第一直接加热区位于间接加热区和第二直接加热区之间,第一直接加热区的加热温度低于第二直接加热区的加热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条或加热片沿加热管的内壁环绕并形成镂空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加热条或加热片螺旋缠绕在加热管的内壁;或在预设高度范围内沿加热管的内壁呈波浪状结构设置,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管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作热源的第一加热体或用作热源的第二加热体内设有导热保护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保护层上设有波浪形热流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体包括加热本体以及设置在加热本体顶面的连接体,加热本体与连接体一体式成型,且加热本体和连接体上开设有若干沿加热管长度方向延伸的所述进气孔,所述连接体的直径小于加热本体的直径,且连接体的边缘凸起并形成圆盘形卡接部,所述通孔的内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凹凸配合的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内表面于卡槽的顶部设有第一环形圆弧凸起,于卡槽的底部设有第二环形圆弧凸起,通孔内于第一环形圆弧凸起所在部位的直径小于第二环形圆弧凸起所在部位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的内壁沿加热管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环形限位凸起,所述均热件嵌装于两个环形限位凸起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件上于邻近烟支的一端面的边缘设有凹台,邻近均热件顶部的环形限位凸起嵌装于所述凹台。
10.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多维立体加热结构。
CN202222000653.2U 2022-07-29 2022-07-29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178267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0653.2U CN217826762U (zh) 2022-07-29 2022-07-29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00653.2U CN217826762U (zh) 2022-07-29 2022-07-29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6762U true CN217826762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2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00653.2U Active CN217826762U (zh) 2022-07-29 2022-07-29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267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246370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209234991U (zh) 雾化器发热元件和雾化器
CN214677574U (zh) 具有隔热保温性能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JP2023021008A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製品
CN217826762U (zh) 多维立体加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JP2023021010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
CN219108733U (zh) 热交换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212687U (zh) 加热不燃烧烟具
CN115486574B (zh) 一种空气加热的加热不燃烧烟具
CN110278621B (zh) 环绕式加热器件及加热棒、液体加热器
CN217986690U (zh) 气流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790575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装置
CN21845729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7309181U (zh) 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115486572A (zh) 一种辐射与传导双加热的加热不燃烧烟具
CN216293004U (zh) 气体连通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4414102U (zh) 低温卷烟烟具用发热组件
CN213188067U (zh) 一种用于抽烟装置的加热组件
CN220571568U (zh) 空气加热器及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531639U (zh) 烟支的加热装置
CN217658181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104804U (zh) 空气加热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20296U (zh) 一种烟具
WO2019178803A1 (zh) 一种加热部组件、加热部组件的相关产品及加工方法
CN221284674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